佛法与人类和平

一 和平的意义

和平本为人类一致的愿望在饱经战争苦难或时局恶化而濒临战争边缘的时候人类的和平愿望也就更为迫切起来然从古来今人类一直在仰望和平祈求和平而和平始终不容易获得一部廿四史充满了血腥气大部分的日子都在战争中渡过所以要求和平必须探求和平的意义不容易和平的症结而探索那达到和平的坦道我们佛教徒对于和平的愿望无疑比一般人恳切得多我们应接受佛陀开示的圣训去把握和平的真义应仰承佛陀的慈悲愿力而尽著为实现和平的努力

人类有要求安定要求福乐要求生存的共同意欲所以人人有共同的和平愿望但和平并不能从空洞的愿望得来相反的缺乏理智的和平愿望每招来战争的苦难害了自己鼓励了敌人一般所想念的和平大抵与没有战争或战争停止同一意义这是并不正确的如甲乙两国相争甲胜乙败乙方签订了赔款割地甚而接受征服接受奴役的条约这那裡是实现和平这是弱肉强食强迫承认不和平的战争恶果如某方为了松懈对方的战争意志延迟对方的战力积集或破坏对方的战友合作虚偽地倡导和平装出和平共存的外交姿态而自己却秘密地更积极的在备战这也算和平外交吗这是和平骗子战争的阴谋者如信以为真自取毁灭这也决非和平的功臣而只是天真的和平悲剧又如局部的不和平因素越来越严重不能迅速的设法消除而只是拖延或牺牲部分来换取和平弄到大战勃發变局部为全体糜烂到不可收拾这不能称为维持和平反而是战争的培养者我们本著佛陀的真理当然崇仰和平但真正的佛弟子决不以虚偽的欺骗的和平为和平不伦不类的偽和平实在是战斗的变形战斗的延续值不得我们歌颂也值不得我们追求

和平的反面是不和不平不和是暴戾仇恨冲突斗争不合作不平是强凌弱众暴寡一切的不平等真正的和平决不能从不和的暴戾仇恨斗争中得来也决不能实现于不平等的基础上和与平有著相互的依存关系失却一端即会失去一切所以暴戾的共产集团从不和的情绪中使用不和的残酷恐怖手段到处鼓动仇恨制造斗争这是决不能达到真正和平的他们虽标榜平等鼓吹苏联式的和平而不知在不和的情况中求平等而离平等愈远「大力镇压」所造成的广大奴工群即充分证明了不和必然不平的道理我们不能赞同出發于不和的偽和平然对于现世间所有的不平因素也不能同情经过重重纠纷在长期历史中造成的世界现状不平等是到处存在的如基于不平的现状企图不平的维持那虽然宣传博爱鼓吹合作也只是维持不平等的和平偽装彼此间终于不免情感恶化而严重的不和如埃及伊朗与英摩洛哥突尼斯与法最近的纠纷即是这不平必然不和的最好说明所以如厌恶共产党徒的暴戾斗争的不和手段而不能自己纠正不平等的现状那么美丽的和平愿望不一定被共产的不和所毁弃却可能为他自己的不平所粉碎咒诅共产党徒的残酷恐怖并不等于爱好和平忠于和平和与平必须相依共进从和谐合作的空气与方法中进求平等从平等的基础上感召大家来和谐合作真正的和平才会接近人间到达人间

二 不和(不平)的心因

人人想望和平而和平不容易实现不容易实现的原因有充分探讨的必要依佛法说内有不和(不平)的心因外有不平(不和)的事缘彼此相互影响这才兴风作浪造成从来难得和平的局面

不和佛典称之为诤见于语言文字见于行动而实深刻的存于内心扼要来说内心的诤有二见诤爱诤这二者又根源于「受」与「想」所以称受想为「诤根」是见解这裡专指主观的成见偏见倒见邪见当人类触对对象时必然的摄取境相所取的境相有著局限性片面性摄取境相时必觉有异于其他的特性如此而并不如彼(「取境分齐」)这才成为一个个的心象从此「构画名言」表现于思想议论这是认识过程中「想」的力用这种有著局限性片面性是此非彼个体性的心象使我们的认识不能有完整的认识不能把握真正的事理不免错乱不免矛盾不免畸轻畸重自是非他有了这执一概全以末为本以非为是等一切如盲摸象的异见异说世间即由此而纠缠不清《众义经》说「各各自依见戏论起诤竞知此为知实不知为谤法若依自见法而生诸戏论若是为净智无非净智者真的谁不自以所见为正确谁不执己见而排斥他说如以成见偏见为正智为能得真理那么谁都获得真理了这种从认识缺陷性而来的见诤一向就「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以见欲系著故出家(与)出家而复共诤」宗教与哲学者由于见执而聚讼纷纭释尊早就为我们说破而到这思想斗争尖锐的现代越發显出他的重要性来

是贪欲权力名誉生命都是人类所贪著的而衣食住等经济生活(及男女性生活)尤为欲界人类贪求的对象在我们触对对象时内心必起反应而领「受」于心这一内心的反应有自己主观的标准起著合意的不合意的或无所谓的领受合意的乐受即引起爱欲而恋恋不舍没有得到的一心一意的去追求得到了一心一意的希望增多无限的增多保有永远的保有所以说受为爱欲的根元然经济生活本为一切属于一切也可说不属于任何一人以爱欲的习见而想摄属为自己以为属于自己已含有严重的错误何况经济的物质生活从个人说决非一人所能完全取得终不免陷于无限欲求而永不满足从大众说你以爱欲而想占有不断的占有他也想占有无限的占有当然要引起冲突而成为不息的斗诤这一由于物欲而来的诤竞释尊更说得分明「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亲族展转共诤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共相诤故以种种器仗转向加害或以手扠或以石掷或以杖打刀斫这种家庭社会国际间的斗诤古今有何差別不过现在多了飞机大砲原子弹毒气等而已总之我们有见解即使理解到并不完全并不彻底而多少希望別人服从自己的意见我们有物质的需求即使理解得別人也一样需要而多少希望自己得到的胜过別人见与爱为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中的两大诤执而这实根源于认识中的受与想佛说五蕴特立受想为二蕴即重视他是见诤与爱诤的根源

如广泛的说内心的一切活动无论为感情的意志的知识的凡不能正确而恰当的一切是诤一切是「烦动恼乱」不得和谐的安宁所以说「一切烦恼皆名为诤尤其是狂喜时愤怒时渴想时失望时悲痛时恐怖时忧虑时内心是烈火一样的在焚烧狂飙一样的在震动山一样的险峻海浪一样的汹涌电一样的闪烁烦动恼乱到极点然一切烦恼中重要而根本的是「爱」「见」「慢」「无明」爱有自体爱境界爱或色(性欲)欲(资生物)定境爱见有我见我所见常见断见一见异见有见无见等执见主要的是我慢这是个性(人格性)的特征每一生命虽为前后的不断似续同时的相互依存而现为一合相即形成一个个的单位由于个体独存的错觉在接物待人时总是自他对立而著重自己流露自尊自大的我慢即使是事实所逼自惭形秽自卑中也不脱「卑慢」的因素从深细的自尊自重感發展为妄自尊大的优越感控制一切的主宰欲(权力欲)现实是不能尽如人意的因而转化为嗔恚忿怒敌视仇恨怨结残酷甚至见到他人的境遇良好虽无关自己也要嫉妒而心裡难过起来这比起执见与物欲要严重得多在同一思想物资平衡分配的场所每因意气权力的争夺而事态恶化即因慢而诤的实证见从识別而来爱从领受(情)而来慢从形成个性的意志中来这三者同为不能正确而恰当的心理活动无明是这一切的通相如约特殊的意义说无明是不能觉了事事物物的真相特別是不能认识自己不觉自我(无我的假我)的真相无明或称愚痴虽似乎重于知识的谬误而实形容知情意的共同错乱心意的盲目活动因此归根结底的说内心的根本诤因是无明——不能觉了自我的迷蒙这是世间不得和平的诤因也是人生不得解脱的错乱根本

三 (不和)不平的事缘

不和不平的斗诤无论为语文的或行动的必为了某一事名为「诤事」某一事件的所以成为诤事虽有纯由内心诤因所引起(误会而来)而大都也由于这一事件的不平等释尊曾标举僧团和合的三大要素为「见和同解」「戒和同行」「利和同均」这指示了和合必基于同一(平等)而不同即无法和谐的真理见是思想的戒是戒条法制规章利是经济生活一切诤事总不外思想法制经济这三者的不合理不平等是外在的诤缘由于外在的(不和)不平事缘引發内心的不和(不平)心理由于内心的不和(不平)因素加深了事缘的(不和)不平状况内因与外缘的交织世间是一直在动乱中斗争中想望和平而始终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唯物论者强调诤缘特別著重于经济以为思想与制度的不平依经济生活的不平等而成立唯心论者强调诤因重视道德的进修以为德性增进可渐达于法制与经济的合理化如依佛法来说诤因与诤缘有著互相推动促进的关系而人世间的不得和平或实现世间法中的人世和平诤缘应特別重视诤缘事非绝对的外在是相对的客观存在存在于自他关涉的社会关系中思想为基于心境相缘的活动诤因的见对此有主要的影响力然从个人的思想而成思想诤执那必为自见与他人见解的关涉经济为基于我物相需的活动诤因的爱对此有主要的影响力然从个人的物资欲求而成为经济占有或支配的诤执又必为自己与他人间的欲求冲突法制为基于自他的人事活动这是更显明地有关于自他诤因的慢对此有特別关系所以世间不和不平的种种诤事都由于内因外缘而外缘的三事虽是盘根错节展转相关而起诤特重于人事法制人类的意气用事权力争执等而外思想与经济的诤执也要依有关经济与思想的法制更新而趋向解决唯有这三者的趋向于平等人事的和谐才有更高的意义总之不和不平的诤执倾轧不但是心或物——经济而是心境自他我物的交涉而表现于自他关系的问题是在自他关系中我们怎样处理思想法制与经济的问题内因与外缘的相关试列表如下

四 外缘为重的世间和平

对于和平有著重出世的入世与出世融贯的二类今从世出世双融的大乘方便的分为三层即重于事缘的人间和平重于心因的心地和平事理兼重的究竟和平

论到事缘的人间和平以现代的情势说国家为重而渐趋于世界和同我们从佛教的三和原则来论列可分为国家现状的人与人间的和平国际倾向的人与人间的和平

在同一国家的人与人间应有思想的和平首先要指出不平等的思想无论为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如自以为真理为光明而把异己看作罪恶与黑暗看为该死的应该被毁灭的这种极端的独断的排斥异己者的意识形态无论为宗教或政治实在是不和不平的思想毒瘤而为今日世界今日中国的惨痛局面的制造者依佛法说人人应有绝对真理的崇高信念这是可能证实的但这并非一般所想念的自以为然的这由于一般的认识内容有著根本的缺陷性有局限性与片面性但同时又必须肯定的承认人类的思想有著差別性与相对的价值虽有是非偏正而都可有或多或少的接近于真理特別是成为世界性的有数文化这才能容忍对方谅解对方从思想的自由中促进思想的和谐交流淘炼融铸而趋于一极这除了革新独断的排他的偏见以外主要的文化活动应属于为真理的自由职业者「质直无谄曲」「诚实不虚诳」「柔和不麤犷」应为思想和平工作者的三大信条而「重真理」「重世间」(公论)尤为不偏不倚的正确方针对于从权力而来的文化统制(如纳粹式的)从财力而来的文化垄断(如资本家的收买新闻)是思想的蒙蔽与压制不是自由与光显这大多是虚偽与欺骗的宣传者少有能为真理与和平而工作真正和平的文化工作者应發挥其自身——文化的力量唯有如此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才有意义才能不受权力财力的束缚或其他力量的要胁而引向真正的和平

应有政治与法律的和平政治为众人事情的治理人人应有政治权利的平等机会为维护群众的安宁而需要法律法律是平等的不应有超法律的特权者也不容故意的破坏者然要求政治的平等必须备有两大条件(一)教育平等人人享有必备的修学权利人人修毕必备的学程才能有足够的政治常识而不致受他蒙惑如经历一定的修学期限(德力与)智力不够水准即失去与问政治的权利(二)财富无效政治权的机会均等当然不能以财富为标准也不应受财富的支配如一般的选举使用大量的选费大肆宣传虽不一定成功而缺少选费几乎是无法竞争的最好的宣传应该是竞选者为国为民的服务业绩如必要宣传自己的主张政府应供给他们同一的宣传工具如一切为财富所决定自费修学而多少人智力不充足自费选举而多少人财力不充足既不平等也不够民主一切政治上的斗争党与党的互相攻讦权力的种种斗争实在从不平等不民主的因素中来

应有经济的和平纠正劳心治人劳力被统治的对立趋向于劳心劳力的平等合作共谋自他的福利纠正资方剥削劳方斗争的敌害经劳资两利导向劳资平等进入人人为劳者人人有资力的社会财富与享受应尽力的引向均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均平即使普遍的财富累积生活提高也还是增长暴戾的怨气所以应尽力發展公有经济这不是与民争利是才能多做社会公利事业使人民得就学就医育幼养老等无价的供给对于私有经济应依当前情形制定财富与享受的标准这是不可过高的(以后随财富增积而渐次提高)然由人类私欲的根深蒂固仍应容许私有经济超出限制的活动但在水准以上的一切应暴露于社会之前(隐藏私蓄者没收)这才运用善意的温和的舆论限制他的享受浪费而使超标准的财富自动的能以一分或全部贡献于社会福利事业私有财富生前虽可自由的赠与但死后却不得传于家庭的任何人仅可以某些物件作为纪念品而赠与在业力决定一切的人生中虽能大体均衡而到底不能泯除等级智力不同能力不同毅力不同体力不同从服劳而得来的享受自然也无法完全一致但对于任何人尤其是残废衰老不论什么理由都应该给予合水准的消费使他们获得足够的生活不失人生的乐趣

依平等和合的意义而论到国际间的和平思想方面应为自由的沟通不能凭借武力财力而为有组织的文化倾销某一国家某一国际组织运用武力财力以及其他力量倾销他的整套思想尤其是独断而排斥一切的思想无论是宗教或政治都是一种极恶劣的罪行带有浓厚的侵略性质国际间的思想交流应纯为自由的传译自由的绍介文化倾销的职业家应禁绝其往来对于这种怀有征服与统治的野心家必须认清他的面目而不受欺骗政治方面应尊重区域文化的不同情态民族文化的不同传统谁也不应该专以自己爱好或行而有效的政制衡量一切不能以武力财力为后盾从外加以压力从内加以挑拨或者利用外交特权进行煽动强迫实行自己的政治制度以达到政治控制的目的经济方面应通力合作工业先进的国家应自动放弃不合时宜的特权不合理的利益援助落后地区更应避免经济剥削国与国间如存有经济掠夺的现象是不能实现全面和平的依此而论号称自由民主的国家还不够和平的水准而苏俄的共产集团大量的文化倾销高度的经济剥削这是苏俄的新帝国主义的新侵略什么也不能符合佛法中和平的精神

这契合佛制三和原则的社会国家是倾向于大同的国家国际是不碍国家的国际基于平等原则和平精神来推进国的局限性逐渐松弛国际的统一性与无碍性逐渐增强大同而自由的人间和平将不经战争而实现实现为人间的净土这裡面才有真正的平等真正的自由真正的民主这才是实现真正的和平

五 著重内因的心地和平

外在的事缘与内在的心因有相互的关系如外缘的诤事逐渐趋向和平内心的诤因——有关思想的偏见有关权力的我慢有关经济的贪欲也受到限制而自然会渐渐淡薄起来政治修明的国家民众的道德每不需劝教而提高即由于此同时真正和平工作者如调治身心——修正智而伏偏见修慈悲而伏嗔慢修戒定而薄贪欲这对于以身作则而实践的和平工作必更有力量更易成就所以政治不是道德的而决不是不道德的彼此有著相互关系上来说人世的和平重于外缘这不是说不需内因的和平是说内因是次要的因为人事错综的社会不和平有关于大众决不能做到人人的心地和平反之即使有少数能心地和平对于大众的人世和平也不能起著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人世的和平重于外缘要基于平等原则和合精神从人事法制(政治)的革新中促其实现

内因为重的心地和平著重身心净化真能心地和平必有和平处世的表现然社会不和不平或极度的不和平却不妨实现个人的心地和平这由于人有个性前后延续中有著统一性表现为个人活动的缘故在佛法中三乘圣者是同证涅槃解脱的解脱是不受烦恼系缚而得活泼泼的无拘无碍的自由自在涅槃梵语有消散的意味称叹为止寂灭安隐实形容心与理冥心地的最极清净最极和平一切烦恼不外乎知情意的偏颇的分裂缺乏完整性统一性而各相对立自相矛盾这心海的动态如海水一样相推相荡不能和也不能平而心中重烦恼的现起那等于海浪的汹涌而已所以内心的净化消除烦恼即自然的达到心地和平的涅槃心地自由的解脱这内心为重的心地和平是彻底的究竟的从正觉人生真相体达空无我性而破尽愚痴我执为本的烦恼根源净除了从我执而来的嗔慢贪欲执见等也不再存在这样的心地和平名为「无诤论处」为佛弟子身心修持的目标从此心地的和平与自由流露出的身心活动待人处世决不会违反人世和平的精神佛制教团的真和平真自由可以作为最有力的证明

六 内因外缘并重的究竟和平

内因外缘并重的世出世并重的大乘真义以完成究竟和平——佛土庄严佛身清净为标的如偏重人世和平而不能彻底的心地和平即流为凡夫行如偏重心地和平而不能著力于人世和平即同于小乘行必须两者并重化除人世的斗诤因而增进心地的和平由于心地和平更能积极地促进人世和平这才是真正的大乘行

学佛者每不能理解世间善法的一贯性甚至误会为一切世间法都与出世法不相顺不知世间的人世和平与出世的心地和平是基于同一(诤斗)的净化真正的不和不平虽都属于人类——众生自己但一则表现于外透过社会关系动乱于思想法制经济方面成为社会的不和平一则内存于己交织于心境自他物我方面熏习自己成为自心的不和平从个己来看社会没有必然的一致关系世间的社会和平不一定是个己的心地和平世间社会不和平也不一定是个己心地的不和平然从社会来看众人世间不和平内心的不和平也增强世间和平内心也易于和平社会对于个己不是有决定性的却有重要性的因为「上智与下愚不移」而一般人都受著社会环境的重大影响环境对于个人有著重要关系所以弥勒在净土成佛并不稀奇而释迦在秽土成佛才受十方一切佛的无边赞叹大乘法不但净化自己净化众生更净化国土即证明环境对于人心的重要性为大众著想促进人世的和平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一般的和乐更有利于佛法的进修菩萨發愿要严净国土确是比著重出世的二乘有著更深的正见

菩萨的努力于人世和平修证于心地和平分別来说虽如上所说然由于菩萨从人世和平中去实现心地和平从利益众生中去利益自己所以是必以真理相感召而有「同愿同行」者的共同努力心地和平虽主要为真智的净除烦恼根本——无明我执彻证平等空性但不离世间净化世间而成正觉不是节制烦恼不是灭绝烦恼是融化的转化的贪欲净化他而使转为大乘信愿即菩提心为真理为和平为自由为度脱众生为庄严国土而起信愿所以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尽一切生中为成就众生庄严国土而无限的勇进嗔慢净化而使转化为大乘慈悲与一切众生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以众生的痛苦为痛苦以众生的快乐为快乐而努力于与乐拔苦的大行执见净化而使转为大乘智慧通达缘起众相而归于一如大乘行者一定要有信愿有智慧有慈悲也即是具足了菩提愿真空见大悲心这才能完成菩萨的圣格达成净化自己净化众生净化国土的究竟和平这三者中慈悲是最要的这是融和自他为他利他的主要因素因为有了慈悲才不但是彻证空性的智慧而且是入世利生的方便善巧信愿也不但是求出生死苦难而是能不离生死愿入地狱不但是志求佛道而且是「有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有信愿有慈悲有智慧的菩萨实为综合了人世和平心地和平而努力于究竟和平的工作者

大乘学是真正的和平究竟的和平可以造成人世的和乐也可以实现心地的和乐现在世间如此苦难中国如此困厄人心如此阴险如此唯私唯利难道不想求得一真的和平坦道吗真正的佛弟子真正的有心人「菩提所缘缘苦众生」这正是發心的时候了切勿以为佛法的和平过于崇高必须有崇高而完美的和平观才能不为不伦不类的虚偽和平不和不平的强权政治所欺骗不因魔燄猖狂而震慑必要有完美的理想才能从近情处易行处去下手推行究竟而完备的和平属于佛法我们的赞叹归于佛陀


校注

[A1] 民国四二年撰
[A2]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52「有说想受能起爱见二种烦恼受力故起爱想力故起见一切烦恼此二为首有说想受是二诤根由受故耽著诸欲令在家者起诸鬪诤由想故耽著诸见令出家者起诸鬪诤如二诤根二边二箭二戏论」(CBETA, T27, no. 1545, p. 775, b9-14)
[A3] (1)《成唯识论》卷5「想能安立自境分齐若心起时无此想者应不能取境分齐相」(CBETA, T31, no. 1585, p. 28, a14-16)(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卷1「诸识俱想取境分齐如男女等起诸说故名之为想」(CBETA, T33, no. 1711, p. 544, b24-25)
[A4] 《成唯识论》卷3「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要安立境分齐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CBETA, T31, no. 1585, p. 11, c22-24)
[A5] 经文引用请參见《大智度论》卷1〈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60, c13-p. 61, a2)
[A6] 《杂阿含经》卷20(CBETA, T02, no. 99, p. 141, c2)
[A7] 《中阿含经》卷25〈4 因品〉「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姉妹亲族展转共诤彼既如是共鬪诤已母说子恶子说母恶父子兄弟姉妹亲族更相说恶况复他人是谓现法苦阴因欲缘欲以欲为本复次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梵志梵志共诤居士居士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鬪诤共相憎故以种种器仗转相加害或以拳扠石掷或以杖打刀斫」(CBETA, T01, no. 26, p. 585, a18-27)
[A8] (1)《阿毘达磨俱舍论》卷1〈1 分別界品〉「烦恼名诤触动善品故损害自他故」(CBETA, T29, no. 1558, p. 2, a28-29)(2)《杂阿毘昙心论》卷1〈1 界品〉「烦恼者说名漏一切入处常漏故心漏连注故是故增烦恼诸行当知是有漏问彼更有名耶亦名为烦恼受阴及与诤烦受诤起故是诸贤圣说即此有漏行名为烦恼受阴诤何以故烦受诤起故是诸圣贤说身见等诸烦恼恼众生故名烦恼受自身故名受扰乱心故名诤」(CBETA, T28, no. 1552, p. 871, a22-29)
[A9]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6〈34 入法界品〉(CBETA, T09, no. 278, p. 759, a7)
[A10] 《正法念处经》卷62〈6 观天品〉(CBETA, T17, no. 721, p. 372, b27)
[A11] 《僧伽罗刹所集经》卷1(CBETA, T04, no. 194, p. 116, c1)
[A12]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3「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CBETA, T19, no. 945, p. 119, b17)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在人间(卷7)
关闭
佛在人间(卷7)
关闭
佛在人间(卷7)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