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道德与佛化道德

道德不独是佛法所有的世界的各宗教各民族各时代都有他的道德不过佛教的道德观在一般共通的基础上更有他独到的特质而已所以现在想从一般的道德说到佛化的道德

人类(进一步到一切众生)能和乐共存互助合作实现家齐国治天下平的理想道德是显得极其重要的如忽视道德则家庭国家国际都会混乱不堪从前释迦佛出世时印度传统的婆罗门教失去了权威而新起的思想界就有怀疑道德否定道德的他们大抵依据机械的唯物的观点觉到世间无所谓道德与不道德没有善与恶也没有从善恶而引起的苦乐果报他们破坏了道德的轨律破坏旧道德的轨律破坏旧的而不能凝成新的宗教新的道德然而世间不能没有是非不能不分別善恶邪正故释尊呵斥那些抹煞道德的为「邪见」人为引导人类堕入恶趣者释尊的大觉而创立佛教就是重新肯定道德价值的宗教所以真正的学佛就是从一般的道德实践起进步到最圆满的道德生活的完成

一 道德与不道德

说到道德就有不道德道德与不道德佛法中称为善与恶这二者不能从物质的观念中得来所以唯物论的人生观等于从根否定了善恶的意义道德与不道德大概的说是人类以上的文明产物从有意识的实践中表现出来善与恶依什么作标准怎样是善的怎样是恶的从事相来说可有二义从将来的结果来说人们的起心动念说话作事如因此而引起将来的良好果报就是善如这样做去会得到将来的不良后果就是恶从当前所对的人事说不问什么事如对他人有利益叫做善否则就是恶依此而分析起来可以有四种假使这样做自己与他人都能得好处这当然是善的如自己吃亏而他人能得利益这也是善的而且极有意义如自他都无利益都受损害这当然是恶的如自己虽得利益而他人却受到损害这不能不说是恶的上面二种解说善恶的判断是一致的因为现在所作而于他有利的即使现在自己有损而将来一定会感受乐果所以是善反之即使现在自己沾些便宜将来也会招受大苦所以是恶如深一层说佛法就称善与恶为「法与非法」依中国话说即合理与不合理凡契合于正理的是法是善不合理的是非法是恶违理与非法的一定会引起他人的损害是恶反之合于法理的一定会于人有益所以是善善与恶的简单分別大略如此

二 最一般的道德与道德律

什么是一般的道德不是佛教所独有的是各宗教各民族各时代所可能共有的道德在这一般的道德中最根本的或可说是道德的根本为一切道德行为所不可离的如离开了这虽也多少有其价值但是微不足道或可说不成其为道德的——这就是最一般的道德释迦佛出世前后印度的宗教界编集有「法经」「法论」(法即是道德)近于中国的礼在这些道德法规中以慈悲不杀为最一般的道德这不只是印度人或是某一阶级的道德而是一切人类所应有的道德出现于印度的佛教也以「慈悲为本」而看作首要的根本的道德慈与悲佛法中小小有差別希望他人得到快乐帮助他人得到快乐这是慈心慈行希望他离去苦痛帮助他解除苦痛这是悲心悲行一般人的慈悲虽与佛法所说的大慈悲不完全相合但这是深度与阔度的不同论性质还是共通的一切的道德心行都以此为本

我们学佛的首先要受皈依皈依的愿文说「从今时乃至命终护生」进而受戒先要受持不杀生戒护生与不杀生便是慈悲心行的实践佛教的一切德行都是不能离开慈悲不杀的从佛法看来众生的生命延续虽说是苦痛的根源但又没有不贪恋生存因为众生所有相对的喜乐都以生存为先决条件所以苦痛充满的众生为了爱好不彻底的世乐都怕自己(一期)生命的毁灭众生没有不是爱生恶死的厌苦求乐的佛法的护生与不杀生以及大乘佛教的不肉食都契合于众生的共欲合情合理的所以是道德的这种最一般的道德在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中就是仁德行虽是很多的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但仁是最根本的向来都以仁为德行的核心此外如老子所说的三宝中有慈墨子说兼爱以及基督教的爱都无非慈悲的別名大家都把一切德行归纳到仁这可见印度文化中说慈悲为最一般的道德实在非常确切因此道德的基石是仁慈是「与乐」「拔苦」现在有些人提倡阶级的爱阶级的道德事实上从仇恨斗争的基础出發使全人类普遍陷于斗争残杀的恐怖中这那裡是道德从不道德——仇恨斗争的动机出發无论怎么说那样做只是增长人类的苦痛不但毁灭別人自己也被毁灭实是抹煞道德的偽道德

为什么仁爱是道德的根本是最一般的道德律我们知道道德是表现于自他关系上的而仁就是人与人间的合理关系發为应有的合理行为佛法说有「自通之法」这是从自己要怎样推知他人也要怎样这是「以己(心)度他心」就是儒家絜矩的恕道依自通之法来说我要解除苦痛他也同我一样那么我不应增加他人的苦痛而且应帮助解除他我要有喜乐他人也一样的要有喜乐那么我不能夺去他人的福乐更应该协助获得他自己要去愚痴要得智慧要身体健康人格健全都应使他人和我一样这样的以己心度他心即是慈悲与一切德行的源泉耶稣说「你要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我要人待我好所以我也要待人好虽近于自通之法然在自他关系上还是从为了自己出發佛法说我希望如此可见他人也是希望如此的所以应该对他人如此这只是对人的同情并无功利观念儒家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佛法的精神更为相合

众生的生命是心色和集又是自他增上彼此依存苦乐相关的人与人(众生)间有这样的关切所以损害他是不合理的自他既是相依而存的害他即等于害己反过来说帮助他减少痛苦也就等于减少自己的痛苦这当然是合理——善这利他而后能自利损他等于损己的道理一般人不一定清楚地了解或者还会反对而不愿信受道德的法则可是我们从无始以来生生不已的活动不能不受这自他相依苦乐相关的法则所影响所以在不离自他依存的生活中虽没有人教导也会自觉到自他间的同一性引發他人的需要与我一样的意念见人受苦而生悲恻心见人得利而生欢喜心每从无意间流露出道德意识的自觉这种道德意识或称良心良知什么人都是多少有的不过有些人为物欲——色情名誉利养权势等所迷覆道德意识的自觉不容易显發专门为私为己损他害己甚至见他失利而幸灾乐祸见他得利而嫉妒障碍然而穷凶极恶的在某种环境下也会良心發现感到自己的罪恶而痛哭流涕的

无始来不离自他依存而引發的根源于仁慈的道德意识不但是人人所共有的而且是一切道德所不能离的例如孝养父母虽说是天经地义然如为了奉养从掠夺贪枉欺骗而得来财物也不能说是善的不能不说是非法——恶的因为获得财物时对人失去了道德——慈悲的缘故所以说到道德的心行应该重视这最一般的道德意识

三 道德的变与不变

部分人的看法道德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百世俟诸圣人而不惑」似乎一毫变动不得另一些人却以为道德是依经济及社会情况的变动而变动并无一成不变的这虽都有部分的意义而实是慈悲为道德的普遍轨律无可变动而表现于实际的德行有著种种性有著变动性虽然内容还是有著一贯性的

这可以分三点来说表现于自他的社会关系时如对家庭区域国家世界由于应对各社会层的不同关系所表现的德行也就多少不同如《善生经》说父子夫妇师弟等间彼此都有应守的德目依一般说如家庭的孝道是无可疑的应有德行但在社会或国家的立场就有「移孝作忠」或「大义灭亲」的德行而不能拘守家庭的孝道这是为了(大社会层)大的利益就不能不牺牲(小社会层)小利不过道德不是法律重于自發自觉的操持可以启發诱导而不能强人所难硬性的要別人如此否则不免有人要假借「为公忘私」「全大舍小」的美名强迫人类作违反人伦国谊的罪行陷人类于大苦痛恰好是违反慈悲残酷而无同情的恶行

表现于时间的前后关系时由于社会情况有著某种变动道德的措施也就会多少不同如家天下时代的忠君到民国便不同又如男女间应守的德行从母性中心时代到现今的一夫一妻制贞操的含义有著多少不同的但这决不是道德无标准忠贞永远是人类应有的美德仅因时而表现不同或从不完全而演进到更完全而已

表现于根机的浅深关系时同一社会同一时代而由于个人的根性德行会多少变化如佛法中人乘法只要不邪淫就是持不淫戒而声闻乘的出家者却完全遮禁同是一样的戒如不杀不盗等小乘要止大乘中有可作的在小乘中不那样做是持戒大乘中可能认为犯戒要这样才算持戒表面看来大小乘的德行相反其实不过由于發心不同目标不同对于戒德的运用小小差別而对于某一德目的尊重某一德行的信守始终是一致的

总之道德的根源在慈悲这是不可能变动的没有慈悲即是不道德或非道德的从此而表现于自他间多方面的合理关系有孝弟忠信等不同德目这些可因时因地因对象因志趣而不同但这些德行永远是人类相互依存所应有的准则古人说「盗亦有道」大盗的劫掠残害当然是不道德的但大盗的能成大盗至少在对于部属间必有他的合理关系这才能团集而成为大盗如完全背弃了自他间的应有关系大盗也是不能成就的这说明了有人类有社会人与人间的应有德行永远不可能背弃的所以我们鼓励人类尊重道德实践道德要从道德的根本去启發他激發人类的慈悲去实现于一切事行如忽略根本只知拘守陈迹死执教条那不但不能契合道德的真意反而会引起对于道德的误解甚而障碍了道德的开展

四 道德的三增上

增上是依的意思我们依此三者可以使我们的德行进展为更完善更崇高的对于道德这三者都是有力的增上缘但必须三者并重而不偏于一边才好什么是三增上自增上自是自己法增上法是真理或轨律世间增上世间是舆论及公认的意见要遵行完善的德行不能不顾到这三者这与我国古说的「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有点相近

自增上即时常唤起自尊心尊重自己不甘下流对自己所作的勇于负责对一切应做的事由自己来担当声闻乘说人人有解脱分大乘说人人有佛性确信自己有为善成贤成圣成佛作祖的可能「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不愿自暴自弃努力向上没有不能做到的尊重自己扩展自心的德行负起自救救他的重任尊重自己不甘下流便是促进道德的主要力量法增上要循著真理而行不能与他相违背前面说过善行名法恶行即非法凡契合缘起事理的心行是道德我们不能不顺此而前进世间增上大家以为这样是合理的这样是圣贤或善人所称叹的我就应这样做尊重社会的公共意志接受社会的善意批评这才能成一个合乎人情的善人例如从事政治受到外来的批评不肯反省自以为然甚或「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这必然走向恶行尊重舆论就会修正自己的偏失走向光明的坦途

三增上是人类道德向上增进的基石不但不能缺就是偏在那一边也会發生偏弊的如过分尊重自己每觉得自己的超胜什么真理人情容易放在一边这即使动机良善也会渐渐地走向不道德的路自害害人如过于尊重真理可能会冷酷而不顺人情专顾世间容易背弃真理因为世间的意见不一定对真理并不以多数为标准所以我们要持行完善的德行走向出世圆正的道德决不能离此三者而应从协调中不断向上佛法的二乘重于理智对世间利济众生事业不免冷淡些这虽不是不道德而到底不够完善大乘圆满的菩萨道三增上并重这才能完成究竟圆满的佛德

五 佛化的道德在般若

上来所讲的大抵与世间所说的相通还不能表显佛法的特色佛法能完成究竟圆满的德行他的特质何在佛化道德的特质在般若

梵语般若华语为智慧但此所说的智慧意义极深指通达我法空性的真慧不是一般智慧所可比拟的所以《大智度论》说「般若甚深智不足称」为什么说佛化的道德在般若这可从不道德说起不道德的恶行从什么而發生是由于烦恼而来的一切烦恼以萨迦耶见——我见为本一般世间的一切动作都从我见而流出做坏事固然由于我见的策动即使是做善事也还是不离我见一般人为著自身利益遵行道德的生活看来是洁身自好为众服务为社会国家谋利益其实还是为自己的离不了我见的力量

为了满足个己的(我家我国等)愿望如损他而作不道德的事固然要不得就是行善——像布施持戒如觉得我能修行我比他好我救了他也还是和我见纠缠在一起从私我的情见出發即使高扬著为人类为社会的旗帜也是不理想的因为从私我的情见出發好事非我来做不可救人救世也非我(我们)不可我才能行善我才能救国救世界你不行这种两贤相嫉大抵是为了这个依佛化的道德看来这是不彻底不完善的道德与不道德相杂想行善而往往误入恶径只要是善事別人做与我做同样的是善事我应该做他人能做更好如非自己行善不可对他即不能不争或者并无多大不同而还是非争不可这样的善行问题可就大了这是不能自利利他不足以救济世间不足以证得菩提的所以一般的恶行增长生死生起苦痛就是一般的善行也还在生死中还是不能脱离苦痛的由于一般的善行并无彻底的善行为善也从自己出發于是世间的邪见者怀疑道德否认有纯粹为他的德行实则一般的善行不离自己的情见就是凡夫行凡夫本来如此就凡夫说凡夫这不能责他怪他还是应该奖励他为善不完善的德行到底比作恶好得多凡夫的善行虽如此而圣者的德行却与此不同

佛化的道德建立于般若——无我智的磐石是破除私我扫荡执见的特殊智慧从这种智慧所摄持所引导的便与凡夫的德行截然不同不再专为自我为我的家庭我的庙子我的故乡我的国家而著想能从整个人类一切众生的立场去看一切这在佛法称为缘法界众生而發心不但求自己得益动机在使大家都得到利益那些说世间都为自己没有真实为人道德的怀疑者若研求佛法就知道佛法中确有不为自己的真道德菩萨为利益众生而發心必要从无我智透出如体悟一切法无我真慈悲即活跃于内心私情与爱欲能当下断尽菩萨悟入世间是相依相关的法法平等不二这才见众生乐如己乐见众生苦而如亲受苦痛一样与乐拔苦的慈悲油然而生而且是无限的扩展这样的慈悲似乎与儒者的仁耶教的爱相近然这是无我的慈悲实在是大大的不同了通达无我法性發大慈悲心这是真情与圣智协调的统一心境学佛的最高道德即从此而發现出来

学佛重在祛除私我但不依方法还是祛除不了如遍地的荆棘蔓草不锄尽根株决不能生长嘉谷我们心中的私欲也是根深蒂固非著力的痛下功夫也不能清净而完成崇高的德行所以修持悟入目的在净化身心从此而完成圆满究竟的德行不知者以为佛法的修持与世间与人类无关这是重大的误解要化除我我所见要依戒慧——三学去修习如儒家于道德的修养也有一番功力防范于起心动念之前时时照顾要人致敬慎独然佛法的修持不但要息心而「制心一处」还要于一心中勘破自我定慧齐修从染恶根源——我见去锻炼一番琢磨净尽才能心地發光显發为完善的德行真能做到私我净尽般若现前那就不但了脱生死而一切行为无不随顺正法能真实的度脱有情佛教所说的一般道德与其他相通唯有从般若而流出的无漏德行才是佛化的不共道德道德与真理慧浑融表现出佛化道德的特色

六 学佛即是道德的实践

学佛是道德的实践这说明了学佛是人人应学不论男女长幼的信佛的到寺裡来进香礼佛持名诵咒这是对于佛菩萨的崇敬或请求佛菩萨的加被真正学佛的不但是信仰不但是遵行佛教的礼仪而要信智并重学佛也不是专重教理研究一番就算数而要解行并重

学佛的主题不外乎三学——戒或开广为六度这都是实践德行其中戒是一般的德行重在止恶防非然不单是止如应作而不作也是违犯的能够持戒身语的行为就会合乎法度不过外表的行为虽谨持不犯而还不能将内心的乱念息下散乱失念不正知这都是使心地蒙昧不明使我们走向罪过的动力所以进一步应当集中精神专心一境使内心进入安定而纯净的境地这就是定得了定部分的烦恼降伏了但要断除烦恼非引發无漏慧不可真慧——二无我慧是廓清我见妄执的利器如炽烈的猛火一样烧尽一切的烦恼内心经过慧火的锻炼毕竟清净这才能内心外身所行都能合法慈悲心净化而增长了能舍己为人显發为圆满的德行从这学佛的过程看学佛不是別的只是从外表清净而到内心清净从内心净化而使外表的行为更完美更圆满学佛实只是道德的实践这一完美的实践过程虽不能人人都做到但要做一世间的善人也得合乎学佛的戒学才得


校注

[A1] 民国四三年撰
[A2] 《杂阿含经》卷37(CBETA, T02, no. 99, p. 273, b14)
[A3] 《摄大乘论释》卷6(CBETA, T31, no. 1598, p. 414, b18)
[A4] 祛【CB】袪【印顺】
[A5] 祛【CB】袪【印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在人间(卷12)
关闭
佛在人间(卷1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