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战斗观

世间是不息的生命洪流个体生命的保持种族生命的嗣续无限生命的渴望这生命洪流的奔放就是世间的一切又实相一切众生众生中的人类充满了喜乐自由生存的热情它有内我的渴爱(自体爱)境界的贪恋(境界爱)无限生存的欲望(后有爱)它的一切活动无不以和乐的生存作中心但是生命的活动有喜乐也有悲哀有和合也有离散有互助也有战斗如秤两头的同时高低一样爱好生存就不能避免战斗战斗从求生而来如《中阿含经》说「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亲族展转共诤更相说恶况复他人以欲为本故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斗争共相憎故以种种器仗展转相害

这生命中心的人间世或见到它的和谐于是乎说「天地之大德曰生」「上帝爱世人」或见到它的凌夺于是乎说「天地不仁」「真理就是不和」在佛教的见地看来这是生命流的两极是不相离的生命内在的本质这世间虽似乎有静止有喜乐有自在而第一义的见地是「诸行无常」「诸受皆苦」「诸法无我」佛教是特別把握这一端而把它看为世间的实相因此这生命中心的世间佛教是把它作为没奈何的苦恼看一切在无常变化中是生也是灭即生即灭的相续从生长到安住从安住到异灭这生灭灭生的狂流充满著生存的喜乐与爱好而生存的实相是苦恼所以《杂阿含经》说「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有乐必有苦有爱必有嗔你要求生存就不能避免斗争这是世间的实相如果是世间世间永远是这样除非你能截断要津破网而游

「诸行无常」「诸受是苦」「诸法无我」这在世间的学者也多少有所窥见但他们不走上悲观纵欲与自杀就走上残酷阴险古代的道家法家近代唯物论者的促进矛盾就是一个例子然而佛教在第一义的理智生活侧重无常苦痛在情意本位的世间法中却向来歌颂无诤的和合倡导和乐共存的道德这在佛教的戒条中表显得最为明白不伤害他人的生命(不杀生)不掠夺他人维持生存的物品(不盗)家室是种族生命嗣续的组合所以不得因满足自我的肉欲而破坏他人家庭的和谐(不邪淫)人类和乐共存唯有互谅互信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所以不得欺诈(不妄语)不挑拨离间(不两舌)不恶意的批评骂詈(不恶口)不作诲盗诲淫等无益的戏论(不绮语)佛教透视世间的无常无我而推行善生共存的世间法似乎奇特其实理由很简单无常不是断灭和乐自在不无相对的价值佛教的人乘正法是立足于生存意志奔放的基点出發于人类共同的要求生是人间活动的中心生是道德的尺度生者必灭有生必苦但生病总要服药一定要尽其可能以维持它的生存决不因迟早是死亡的而提前自杀或者促进病势的發展生存就是苦恼世间不能圆满但非追求和乐的共存不可唯其世间不能圆满才有更进一层的必要不然世间将永远是如此

和乐共存不论它有否绝对性可能性它永远是人类的共欲是人生历程中的正轨照样的不论斗争是否罪恶是否可以完全消除它也永远是世间的实相与生命同其终始佛法倡导赞叹和乐共存的道德对斗争确乎不敢提倡从没有把战争描写为光明与美丽但它是世间相的一角释尊并不一概抹煞它佛教理想中的轮王政治在推行和乐共存的仁政这仁政王法不及贤圣法律的深入彻底但能更普遍的使人类甚至一切动物生长發育在合理而和谐的程序中生存的道德律是仁政的纲领但轮王必有一「主兵臣」这等于说离了为正义与自由的武装就无从推行和乐共存的仁政战斗并不一定是可咒诅的推行仁政的领袖要具备种种的条件第一是「军众净洁」(《正法念处经》)军众不但是第一并且还需要纯一不杂具有崇高理想的净洁的军众为自由正义而战的武装才能确保无诤的和乐共存依佛教的见地武士(刹帝利)的出现就在解除人类的争夺(出《增一阿含经》三十四卷释尊的信众中像频婆沙罗王毘琉璃大将等都是參预战斗的军事领袖战斗在佛教中并不一定咒诅它而且还承认它的正当有一回有一军人在行军前去向佛辞行释尊说「汝等之身受王俸禄所作当然此事佳善(《生经》)

凌夺是世间的实相战斗是人间常事释尊不否定战争问题在怎样才需要战争要怎样战争为掠夺争霸而發动的侵略战自然是佛教所反对的反之在被侵略方面释尊本身就曾教他们备战释尊在世的时候中印摩竭陀是新兴的国家毘舍离的离车人成为摩竭陀攻略的对象他们向释尊诉苦忧虑摩竭陀的袭击释尊给他们说了「治国七法不危之道」劈头的第一条就是「修备自守」(《般泥洹经》)如能上下一心内政修明能「常自警策不放逸」(《杂阿含经》)能有备无恐不但敌人所不能攻破也要使敌人知难而退在琉璃王进攻迦毘罗卫时释尊也曾进行道义的援助设法使琉璃王退兵(《增一阿含经》)假定和平绝望不得不进行战争那么佛教的见地「以怨止怨」不可能战争的目的如果在征服仇杀那在战争的进行中必然是残酷蹂躏反而增加敌方的同仇敌忾心战争的结果又必然是给予被征服者以残酷的剥削与束缚这迟早要因被征服者的反抗而惨遭厄运不能以怨止怨所以唯有「以慈心入军阵」才能获取胜利不但决战的胜利并且要以伟大的真理与自由的同情消融净化侵略者的野性仇恨战争永远是为和平自由而战这不但为了自己的国家民族也是为敌人在这些方面佛教是常用治病的譬喻来解说「折伏」一个疯人他毁害一切甚至凌辱医生医生的目的唯在拯救他的病苦是不会因他的凌辱而愤怒怨恨的医生使病人感受些苦痛或服药或针灸剖割这决不是报仇苦治病人目的在解救病人

我中华民族为了争取民族的自由与生存正进行反侵略的战争这一战自然是志在摧破日本军阀的疯狂而不是仇恨全体的日人要抗战到日本军阀统治力的崩溃进而与爱好和平的日人确立其和乐共存永久的友谊每个为民族而战斗的勇士要深切顾念国族所遭受的惨重的损失更应顾念那日本军阀宰割下的日人都是怎样的急待我民族战士从战斗中去拯救他不是为了仇恨为了慈悲心的激發为了正义与自由为了慈悲需要战争不惜自我的牺牲去努力实现实现「仁者无敌」充满了安乐与自由的胜利


校注

[A1] 民国四四年讲
[A2] 《中阿含经》卷25〈4 因品〉(CBETA, T01, no. 26, p. 585, a18-26)
[A3] 《杂阿含经》卷17(CBETA, T02, no. 99, p. 121, a9-11)
[A4] 《正法念处经》卷54〈6 观天品〉(CBETA, T17, no. 721, p. 317, a12)
[A5] 《生经》卷5(CBETA, T03, no. 154, p. 102, a21-22)
[A6] 《般泥洹经》卷1(CBETA, T01, no. 6, p. 176, a22-27)
[A7] 《杂阿含经》卷46「以慈心故威力摧伏阿修罗军」(CBETA, T02, no. 99, p. 333, c8)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在人间(卷11)
关闭
佛在人间(卷1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