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竺讲寺位于浙江杭州西湖天竺山天竺分上下三山上天竺山位于武林群山中为佛教胜地上天竺讲寺肇建于后晋天福四年(九三九)时僧道翊得奇木刻大士像僧勋持古佛舍利纳之顶间吴越钱忠懿王即地建「天竺看经院」宋嘉祐中改「灵感观音院」靖康初属金难僧道元秘圣佛于井兵退归像院中理宗书「广大灵感观音教寺」元至元五年(一二六八)改「天竺教寺」明成化间重修清康熙五年(一六六六)因毁重建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圣祖南巡书「法雨慈云」匾额赐撰「天竺寺碑文」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御题「法喜寺」匾额故俗称为法喜寺咸丰十一年(一八六一)寺毁于兵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寺复旧观寺志旧有李金庭志以附会舛甚至伪撰明太祖〈竺隐说〉一篇以炫俗崇祯年间寺僧照本乃嘱释广宾为撰新志广宾曾撰「西天目祖山志」「潜阳梵刹考」等书此志凡五易寒暑始脱稿汇成十五卷分门为八普门示现品尊宿住持品道场规制品器界庄严品帝王檀樾品宰官外护品风范隆汚品诗文纪述品〈普门示现品〉收功德灵异悲仰赞感应颂喜雨咏请牒祈谢感应等文〈尊宿住持品〉收题名高僧列传教观清规示众等〈道场规制品〉录建置塔墓碑记〈器界庄严品〉则载形胜游记物产施田等〈帝王檀越品〉录勅命御制等〈宰官外护品〉载师友信施著作旌举等〈风范隆汚品〉则备书寺僧品行〈诗文纪述品〉则摘录历代文士有关本寺之诗文是志曾得古庵居士校订流通不广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钱塘嘉惠堂丁丙觅得旧本乃为之重刋兹据丁氏重刋本景印

四库全书总目

上天竺山志十五卷

天竺为东南巨刹旧有李金庭志广宾以其附会舛譌甚至偽撰明太祖〈竺隐说〉一篇以炫俗乃删补而成此书曰普门示现品曰尊㝛住持品曰器界庄严品曰帝王檀越品曰宰官外护品曰风范隆污品曰诗文纪述品凡七门其风范隆污一品于寺僧污行备书不隐较他志独存直笔据总目尚有卷首一卷此本已佚不存

上天竺寺肇于晋天福四年僧道翊得奇木刻大士像会僧勋持古佛舍利纳之顶间妙相具足钱忠懿王感白衣异梦即地建「天竺看经院」宋嘉祐中郡守沈文通攺「灵感观音院」靖康初属金难僧道元秘圣佛于井兵退归像院中理宗书「广大灵感观音教寺」元至元五年仍改「天竺教寺」明则重修于成化丙辰入国朝康熙五年因毁重建三十八年圣祖南巡书「法雨慈云」匾额赐撰〈天竺寺〉碑文六十一年春殿再毁雍正九年世宗赐帑金鼎建制重修寺碑乾隆十六年御题「法喜寺」匾额嗣后曡邀宸翰恩锡优渥祈祷雨旸为一郡司命远方趋谒不下普陀咸丰辛酉罹粤匪之刼同治甲子两浙镜清佛日重辉寺复旧观光绪初元住持释悟化校刊海宁管廷芬原辑《天竺山志》十二卷详近畧远未见广宾所纂斯志殊属缺典今得旧本冠以钦定四库总目不惟直笔昭彰且所佚之首卷亦都在焉洵普门之宝卫自在之庄严也谨寿诸版回向灵山不二门中同圆种智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六月十九日优婆塞丁丙合十序

重修上天竺山志序

天竺在月氏东南数千里杭之山曷为沿兹名浮图法故来自天竺典午时以兹颜其寺名所繇昉也道翊结茅光征奇木大士像成而洛僧又以舍利置顶间悟求梦见赫有灵迹幡盖香灯之供口持膜拜之虔殷山填谷魁然此阜遂与身毒并称矣曷为成兹志志者识也识大识小道斯未坠普门之示现胜地之灵奇衣钵之流传锡屐之游息非纪载莫详旧志辑于东瀛李氏茂才手寺僧照本惧嵗远益譌属宾公任编摩之役凡五易星霜彚成十五卷静探轮藏之文博摉籖轴之秘孝廉文学住山皈法者各以见闻佐之而强半取裒于古庵居士居士存日久隐山阿攷订精核山之董狐也或疑浮图树下一宿无住无著经曰「法无名字言语断故」蒙豫所谓「聚沫多缘假标空非色香」者也然则大士何恋于是山山何赘以是志余惟大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能所圆融有无交畅三十二应入诸国土无刹不现海上普陀湖边竺岭出现因缘较他刹更显至于旱涝祈请岁著灵奇厯代表彰尤极喧茂则夫借山以宣大士之教即借志以著兹山之奇因是而可大可久俾众生获十四种无畏功德四不可思议无作功德记事者參载世事仍归无事记言者旁采世言总归无言南北宋之崇褒递加于大士固国土所同称而广大独耑属竺岭大士何必不托异于天竺天竺又何必不传信于此志所谓「观匪留色音匪受听」道未坠地者当不在大月氏而近取诸上天竺矣古来志舆图多为经世之用惟王子纪五山东方朔撰十洲陶弘景谱金坛林屋杜光庭考洞天福地则皆出世之观又祇为寻采真作津梁耳《西域记》《洛阳伽蓝记》以后阐宗风者其欣揽于兹编

时顺治三年丙戌秋七月几望古润妙香居士孙时伟(乳仙甫)薰沐敬书于湖上之紫薇右署

杭州上天竺讲寺志凡例

  • 慈悲净圣灵异显赫奔走海宇曷可无志寺僧照本兴荆棘铜驼之感倾衣钵属余余虽不文适修《天目祖山志》《西湖僧宝》《聚诸祖禅藻拾遗》《潜阳梵刹考》诸书成鼓舞余勇遂力任其事

  • 东瀛辑上竺旧志芜秽杜撰如题中所云冒元人于宋首其他犹可至高皇帝〈竺隐说〉亦偽造一篇本以开面灵山翻滋罪案粃糠沙石槩在汰删

  • 古者列国各有史史不实录则观者胡稽是以董狐良史赵盾必书志即史之余将以是非得失垂为劝诫敢俛曲阿徇滥施华衮风范隆汙寸心千古知我罪我所弗敢辞

  • 灵奇悲仰赞颂诗文充栋汗牛笔不胜书梓不胜寿兹独力既艰舆情未惬何妨好事续刻补遗是集所收精微洁净有目幸鉴

  • 闻之吹竽而过邯郸之市则师旷凛色盛容而出临淄之涂则阳文沮颜何者邯郸耳肆临淄目林虽姝色和声无当众视群听也今辑志于名山人争听览焉其敢忽诸搜摭散轶稽订鲁鱼枯心呕血聚腋缀裘托始于鹫山再辑于郑庵再辑于宝石山房则孝廉邵以窥氏煑字宏多更请政于严氏文学孝廉诸君子修讨凡五易寒暑而是书始灿然可观

  • 语云「趾欲固视故步」往迹未详文献奚考闻有藏书饥渴往借篝灯简读有关某某随笔录钞太史公自序曰「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敢云作也

杭州上天竺讲寺志卷之一

普门示现品

侧闻应化无方选此方之教体随缘弗类摄同类之机宜予窃惟之有深意尔夫南海盖善才所參小白华也凡天下之愿躬谒者视鲸波鼍浪为忠信可凭则千万人中无几矣惟西湖廼天竺所飞小灵鹫也凡郡内之指首屈者推岑莲月桂为仁智攸耽则南北峰间其最矣于是我大士闵五季刀兵之刼妙三吴山水之区巧示普门即坐不垂堂者麕至适冲都会兼游偏挟伎者飚来信未信在人纵游戏于佳丽繁华之地仁不仁由我盍范围于慈悲喜舍之天是以赫赫厥灵而群趋并望班班斯著而曲记特书此直垂慈眼视众生何异痛心呼父母哉故经云「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其斯之谓也志示现

自在功德章

元盛熙明纂曰

释典所载菩萨名号如恒河沙数不可胜计惟观自在洋洋赫赫功德独显乎世间凡遇厄难竭诚称念稽首请命亦往往如影响诚由行愿弘深大悲无碍之力也广如藏教今略陈之梵云「阿哩耶婆卢吉帝」此云「圣观世音」又梵云「阿缚卢枳帝湿伐罗」此云「观自在」诸经所称或单云「观世音」或云「观自在」或兼云「观音自在」《观音三昧经》及《大悲经》《悲华》诸经说「此菩萨久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又云「后成正觉号『徧出一切光明功德如来』

《楞严经》云「观世音菩萨言『我昔于无数恒河沙劫有佛出现名观音教我从闻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上合十方诸佛本觉妙心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同一悲仰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授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成身三十二应入诸国土所谓佛身独觉声闻梵王帝释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将军四天王及天王太子人王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比𠀉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女主童男童女药叉乾闼婆阿修罗紧那罗摩呼罗伽非人等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令诸众生获十四种无畏功德彼佛叹我善得圆通法门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想十方圆明故观音名徧十方界』」

《法华经》云「若有众生受诸苦恼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即得解脱若水火雷电龙蛇恶兽夜叉罗刹王难枷锁军阵怨贼诸难之中能施无畏于苦恼死厄能作依怙现三十二身随类说法地狱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大悲心总持经》云「若有诵持大悲咒者即灭百千亿刼生死重罪不堕恶趣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随愿往生诸净土中能获无量等持辩才解脱八难灭除三毒一切所求无不成就」《大悲总持》具载別本

藏教密乘经中所载观自在菩萨为莲华部主现诸神变忿怒则称马首明王救度则圣多罗尊满诸愿则大准提尊及如意轮王不空𦊰索乃至师子吼并毘俱胝一髻青项白衣叶衣千首千臂皆有仪轨真言略举其名若西天未译番本师传本续真言要门未易悉究

灵奇识

按《武林山内七识》曰

上天竺观音菩萨之示现也盖僧道翊石晋天福间结庐西峰见瑞光發于前涧㔉得奇木高数尺一奇也命工孔仁谦不他像拟因其形似即造大士像因缘正凑出现呈祥二奇也圣像既成妙貌端严白光焕發夜亡列烛之光昼掩太阳之影人民崇信三奇也后汉乾祐中僧从勋自洛阳来持古佛舍利一颗「吾宝之久矣今愿置菩萨顶相中」神灵一合四奇也北宋人民有「灵感」二字南宋加号「大慈悲救苦难」后法照摭《大悲经》加「广大」二字天下观音同而此号天竺独五奇也

灵感录

唐僖宗光启三年丁未时中原鼎沸黄巢李克用等屠戮生民战争不息杭州临安人钱镠膂力绝人有保障两浙之意起自草野奋梃一呼骁勇云集杀弘诛昌吴越安堵至是以屡建大功立为杭州刺史从民望也既拜官痛加砥砺众益钦戴誓奠安东南不使有一夫之警犹豫未决夜梦一媍人语之曰「汝有心慈悲不忍杀人将藩翰一方百战不衂中原天子虽易五姓汝之疆土固自若也福禄遐永子姓緜远珪组蝉联封王拜相莫可涯涘二十余年当覔我于天竺山中」镠觉而异之自是所向无前屡有神助种种响应若合左券故书之于策昭示子孙世世崇祀四世五王与五代相终始后钱俶纳土于宋联姻帝室通籍金门振振蛰蛰冠绝区宇而大江东西鹿苑宝坊翚飞云涌以千计皆钱氏所刱职此之故也而上竺看经庵则其所發轫者云

黄巢作乱所过杀戮其城血流半天下一日忽至杭民无所窜匿哭声震原野所恃以为扞御者惟钱镠一人而已老稚几百万人泣拜大士愿乞垂慈冒怙巢将入境镠振兵拒之甚力巢亦素闻镠勇武方欲格战闻空中有念佛声仰视云端旌幢宝盖拥护大士其火首金刚天龙修罗等众扈从无算镠兵见之气壮百倍巢叹曰「此佛士也」戒戢群下遂逾日而去由是镠益笃信大士以为神武而不杀者焉

唐昭宗乾宁元年春正月越州董昌作乱焚府库杀官吏浙人震骇窜匿横罹锋刃者甚众刺史镠躬祷大士以祈默佑乃仗钺出兵方对敌之际空中忽闻万骑驰骤之声昌一见禠魄不俟接战即斩首俘馘而越中底定矣遂进爵为镇海节度使

唐天祐四年朱温改名曰晃受禅于唐国号后梁改元开平镇海节度使钱镠欲举兵讨温复诣大士祷而决之梦大士以火而诏之曰「汝有大功德于民能救拔百万亿苍生于刀山剑树之中当获莫大果报第保守境内不可轻动贼断不敢犯不旬日即进爵为王也」未几而吴越国王之命下矣可异哉

后唐长兴三年壬辰三月吴越武肃王钱镠卒中子元瓘立素畏朱全忠之酷烈凶残不遑宁处乃出居別馆斋戒浃旬徒步拜叩大士冀得梦兆以破其惑忽梦邑之山林皆被锦绮光彩晃耀天日瓘喜跃「此吾先王时事也吾当奠枕鼾睡耳彼胡其奈我何哉

钱忠懿王尝梦白衣人求葺其居「能昌尔国」厥明访知惟天竺大士衣白因建看经院崇奉焉此上天竺祈梦之始

太祖建隆元年吴越国王钱俶以太祖即位进止未决乃祷于大士以求指迷斋宿殿中夜梦紫衣神人命金甲将校数十百人持䌽绳由杨子江北岸以绳隔界直抵豫章闽越而止急呼俶诏之曰「此汝故物也」复俾以袍笏冠冕无算觉而喜曰「吾无恐矣」即择日上表献圭璧仪物称贺帝大喜赐宴诏使者「归报尔主朕将倚彼为籓翰以翊赞至治当不负前勋也」已而毫发不爽王顶戴益虔聿新殿宇像设以答灵贶

开宝五年夏五月大雨河决帝祷于天地鬼神益雨群臣有言上竺大士之灵异速遣中使驰驿赍香虔祷之数日天即开朗河流亦复止塞逮中使归询之即至杭既祷之明日也嗣是凡水旱疾疫必祷焉

太宗雍熙三年五月帝以曹彬有白沟之败见辱于契丹遣中使诣上竺致祷于大士以求神助张齐贤遂有代州之捷诸将遥见火光中有金甲大将长数丈许立于云端持赤帜挥霍虏望之胆落魂消辟易奔溃

真宗咸平元年给事中张去华守杭正月至五月不雨徧祷望旱弥甚迎大士于梵天寺率官寮拜祷之雨随澍四境沛足

咸平三年夏大旱浙东天台讲宗四明尊者知礼同遵式修〈护国金光明三昧懴〉三日九雨明州太守苏某为碑颂其德

大中祥符九年九月蝗飞蔽天帝以连岁旱蝗多方捕瘗不能止遣中使祷于大士是月晦日午时赤日杲杲忽黑云起自西北迅雷掣电雨雹疾于矢石声如铳礟蝗蝻堆积川陆高数尺许帝甚神之而天书之说益信矣

仁宗庆历八年曾公亮丁内艰扶柩归泉南道由钱唐有乡僧元达附舟来礼大士于天竺忽于松行间见女士靓妆雅服问达曰「上座从曾舍人来耶舍人五十七入中书上座亦受大师号」语讫不见后服除还朝嘉祐元年亮位參知政事达亦赐号「宝梵大师」果如其言

英宗治平二年秋八月三日都城大雨水泛涨下诏求直言宰相曾公亮尝因虏陈知杭州沈文通奏「天竺看经院观音大士始自石晋至今福天下泽生民前后灵迹甚著」上命祷之其雨即止赐曰「天竺灵感观音院」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蔡襄书额及襄继守是邦一新院宇

高宗绍兴四年冬十月帝愤数败于金人无以自释乃卜日斋戒遣中使赍疏恳祷于大士以求救拔天下元元之命于涂炭锋镝之中即日手敕韩世忠力图报効以雪国家不𠔏戴天之耻世忠拜命感泣誓不与虏俱生候金步卒亲提大骑兵驻大仪会朝廷命魏良臣使金给良臣有诏移屯守良臣出境即上马令军中曰「抵吾鞭所向移军大仪」勒伍陈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起击金兵闻移屯之说喜其兵退拥铁骑掩击世忠麾旗鸣鼓伏兵四起各持长斧揕入斫马遥见大兵数百万计云拥而至蹂躏溺死者以万计遂至大捷史称为中兴武功第一殆亦有神助之力云

绍兴五年夏大旱遣杭州府守迎天竺观音于海惠寺祷亦不应时六月中有苦行头陀潘法惠默祷愿焚右目以铁丸烧红置目中然香其上香焰起行云满空大雨沾足法惠眼即枯后三日梦白衣女借一珠拒不许有二僧在旁曰「与不妨自今六六送还」至七月廿一日又梦二僧来请赴六通斋白衣女在前引导山川蔚然百果皆熟纷纷而堕惠就地拾食心地清凉忽白衣女掷一弹正中枯目失声而觉枯眶内已有物若珠瞻视渐复旧数其再明却三十六日始悟六六送还之兆

绍兴二年两浙进士类试于临安湖州谈谊者与乡友六人谒上竺祈梦是夕谊梦以茄为餽惟徐杨者梦食巨蟹次日详之谓茄者俗称落苏蟹者黄甲也阳果登科后二年谊复与周元者赴漕司举又祈梦于寺是夜元梦乡人徐广之持省榜至凡列三等已为中等第一已而贺客四集有道士在焉明年省试罢还吴兴待榜路逢徐广之已而省榜至元果中等于吴兴为一既归贺客中一道士素昧平生元询之对曰「去年君过我卜岂忘之耶」凡事一与梦符

偽齐刘豫同金虏入冦高宗下诏亲征九月亲诣大士殿焚香供祷仰祈默祐显现天兵蚤平北虏既而淮东宣抚使韩世忠败金人齐人于润州方对敌之顷虏见我师行阵之上云端金甲神将数十余身长二丈许目光炳耀威勇异虏知为天应神祐不战自却故人马自相蹂践填河蔽野其败衄特甚世忠献俘行在  具言其故是以知之世忠因陈战没之人乞加赠恤上蹙然曰「死于锋镝诚为可悯」即敕直学士胡松年具词建水陆大斋七昼夜以荐度是夕见鬼神来者甚众有梦战死者咸欣然相庆以为自此得生善道

理宗嘉熙四年正月辛未彗星出于营室复以流星见于营室史占曰「彗见灾莫大焉」帝甚忧之亟下议己之诏播告中外乃遣中使赍香疏恳大士以消弭天变是夕也有光出自大士顶间直贯营室结为卿云凝聚不散者久之而彗灭矣

至正四年八月住持东溟日法师时以承平日久海内兵革骚动特建安国福民道场三昼夜以祈消弭兵革于乍萌之始众僧方宣疏礼拜忽睹五彩毫光發自大士顶间照耀殿庭已而直冲紫霄凝聚摇曳万人属目赞叹希有

至正五年张士诚据苏州纵兵焚掠将入佛国山抵行春桥忽有泉自流虹泉涌出自高一丈许崩崖堙谷势轰雷电贼相顾以为有神力所致惊叹而返由是亦不敢妄杀杭州借以稍全性命或者以为慈云祖师犹能显水观之灵御此暴耳

至正二十年杭城荐罹兵燹西山寺宇尽毁圣像不知所在众共追慕丞相太尉开府康里公出金旁求乃于草莽中得之遂卜日斋戒徒跣率僚佐士庶自北关门恭迎圣像安奉今丞相公所建清平山之西天寺中时圣像上大放光明照耀云汉分为三道其一远属东方若向普陀山者其一属上天竺寺其一径属今西天寺一时咸睹益加敬仰焉

吴元年夏三月不雨禾尽槁死郡守王与福竭诚致祷上天竺大士甘澍随车而沛禾复有秋

皇明

洪武七年六月大旱參政徐本李贤王德宣同诚徒步入天竺寺叩祈大士雨随沾足

景泰六年夏两浙天久不雨禾稼将槁四民徬徨无措时镇守都知监阮公会诸都阃藩臬重臣遂与同镇守兵部尚书德兴孙公斋沐六月既望徒跣躬诣上天竺寺奉迎灵相至仙林建坛祷雨即日阴云四起至日晡甘雨大澍明日如之又明日亦如之致两浙之地禾黍芃芃枯槁即苏民咸懽忭鼓舞由是公大感灵贶念无以酬即捐己资重建行龛洎制冠服及诸供具而庄严之仍奉送以归

成化丁酉年夏两月不雨镇守太监李公义斋心洁行三日而走大士之前为民请命意勤辞恳冥漠潜通旋轸之际阴云布兴甘雨如注槁者聿苏仆者旋起远迩交忭三农讴于野商贾谣于市官府文于词士林声于颂公乃大出帑金鼎新大士殿天王殿钟楼普门圆通门以昭答大士之贶

弘治癸亥岁旱不雨镇守太监麦公忧劳万民爰以七月二十四戊子奉迎金身自天竺而来至于海会寺道经镇府赤日停午忽有片云如盖随仗而至骤雨倾注若翻盆然明日己丑阴云竟日庚寅辛卯皆微雨奉以归则又雨岂非大士之灵乎

嘉靖己亥岁水旱荐灾郡守陈仕贤忧切民隐精诚率僚属走上天竺密祷大士若痌瘝在身雩禜辄效民咸歌诵之

嘉靖壬寅闰五月旱既甚郡伯希斋陈公闵民无辜斋沐率僚属吏民微服徒跣躬迎大士奉安海会寺晨夕展敬越四日庚午夜僧纲良缙梦大士语云「甲戌日有雨」至期雨如注明日再雨原野沾足

天竺道场凡遇二月十九日为大士诞辰远近人等先期斋戒入山不翅亿万众殿宇不能容皆露坐达旦名曰宿山嘉靖甲寅年诞期星月昭朗忽见白鹦鹉自殿中飞出翱翔旋绕于太虚之上万人瞩目赞叹念佛之声振撼林木山谷响应如是者迭现数四

杭城有王姓者患疮疡告许灯油苕帚病愈拜还其人乃衣冠之士方诣大士焚香稽首所施物为恶少盗匿已而廉得其人将理于官盗畏罪倍偿而释之王有女孩蓦自言曰「今日父亲还愿许人酒食财物菩萨慈悲奈护法伽蓝拏我要去之急」更备前物至寺求忏谢伽蓝而女孩苏醒问之云如梦中莫之知也

上海有潘姓拉里闬三数辈进香舟次崇德河下见邻船少妇谑视之精诚已荡既归弭棹黄浦其人忽堕水众力挽乃出几于不救遂惊悸成疾弥月问诸巫巫曰「汝往天竺中途淫媟良家妇神嗔汝不敬遣鬼挤之得土谷神哀求获免可往祭告庶获有瘳」如其言始半复

嘉靖二十四年自春徂夏亢阳弥时田畴龟坼潴泽尘飞米价腾涌僵死蔽野方伯九畹谢公乃命郡別驾仁和钱唐令素服徒步入天竺迎大士设坛于海会寺祈祷越明日净瓶水微涌出果得微雨又明日水大涌出遂果大雨金庭子作颂

《夷坚续志》云上天竺观音像身披璎珞皆宋朝御赐七宝为之五色璀璨实为希世之宝杭州归附后为七宝璎珞夜有神光为异物取之以供朝廷至京则晦而不明乃祝曰「如七宝欲回天竺期以某时色再光明」至期果神光烛天遂遣回天竺

万历八年五月淫雨大水当道迎大士入城致祷三日后随应

万历十六年春大雨夏六月旱加以瘟疫盛行途路死者相借上司府县躬请大士入城虔祷屡获响应

三十六年夏五月大水秋疫抚台甘士价率郡邑同请大士入城致祷辄应鼓乐冠袍幡盖送归

天启六年夏六月至七月大旱府县请大士入城恳祝切效

崇祯元年秋七月廿三日海潮涌没沿江居民久淹不退方伯董承诏率郡僚迎大士奉安海会寺为民请命仍获有秋董方伯捐俸偕郡守万国相邑侯王扬基建藏经阁以酬神贶

悲仰赞

宋孝宗天竺广大灵感大士赞曰

观音大士以所谓普门示现神通力故应迹于杭之天竺山其来尚矣朕每有祷祈随念感应曰雨曰旸不愆晷刻是有助于冲人者也因为赞曰

猗欤大士 本自圆通 示有言说 为世之宗 明照无二 等观以慈 随感而应 妙不可思

宋理宗皇帝制灵感观音大士赞曰

神通至妙兮 隐显莫测 功德无边兮 应感奚速
时和岁丰兮 佑我生民 兵寝刑措兮 康此王国

宋郡守陈轩上竺寺记赞曰

白衣仙人无住著 补陀洛伽渺云海 为大导师安乐国 歙然徧应河沙刹
世界𤍠恼或有闻 曾不旋踵垂覆护 众生心念非一种 皇皇不足常有求
如饥须食渴须水 顾亦何从满其愿 我观圣心等太虚 其视万物犹一物 细视一物如一身 是身四大犹不有
万物何能作留碍 殊功妙用济十方 欲求功用不可得 群生梦幻可两忘
尔固无余我无欠 尝观瑞像见宝光 如净明珠时白赤 琉璃琥珀杂苍玉 荧煌璀灿照眉宇 山顶或见初日升
匹素曳空烟缥缈 凡人颠倒作思惟 须臾变灭无复初 非空非色非有无 菩萨应身亦如是
堂堂秘殿表东南 山君海王尽回向 观音智功不思议 佛子当作何等观

元笑隐禅师大忻赞大士曰

门门证圆通 法法无差別 文殊择法眼 云何示优劣
如城之四门 中道乃迳捷 又如百川流 大海悉融摄 是故观世音 常三昧 眼尘识和合 世间相无碍
尽空诸所有 亦不坏三界 随其所应度 说法示慈爱 心地诸种子 大小各不同
时至雨露滋 發生均化工 幻师一毫端 幻相三十二 而彼诸应心 即我自心是 观心而睹相 心相而寂灭
稽首常现前 证我如是说

又赞曰

耳于六根 功独超胜 况不耳闻 反闻自性
前尘起灭 自性不动 故诸尘用 譬如大将 遇变出奇 金鼓旌铠 错置逆施 稽首大士 证我三昧
为我后人 委曲垂诲 三十二应 十四无畏 随感而通 分身异类 如天元气 四时运行 万物芸芸 莫知其生
我观画师 毫端游戏 即是神通 现相不二 我眼见像 如听法说 心精遗闻 均一解脱
心佛众生 同证无碍 不立一法 名观自在

国朝空谷景隆禅师赞大士曰

闻思修入三摩地 以智观照世言音
不从耳根坠尘识 是故尊号观世音 闻尘闻性无所住 智体本来无起灭 是故寂灭常现前 超证圆通无异等
导师亦号观世音 因果符合无差別 慈育众生如赤子 亦如赤子同悲仰 分身应现十方界 如幻如化无去来
反观闻性常寂灭 顿使众生离诸苦 施诸无畏不思议 无功用行而成就
闻极疑闻无所有 法法圆融无罣碍 譬如明月当秋空 光明应现一切水 水月曾无应现心 无作妙力之所感
六根互用等无別 前后中际不可得 尽闻闻性充法界 是故有求无不应

感应颂

国朝浙江提学副使吴江赵寛〈观音感应颂〉有序

弘治癸亥岁旱不雨镇守太监麦公忧劳万民用《周礼》索鬼神之义徧雩于上下及释氏念观音大士以慈悲为道爰以七月廿四日戊子奉迎金身自天竺寺而来于海会寺道经镇府赤日停午炎光赫曦忽有片云如盖随仗而至骤雨倾注若翻盆然日己阴云竟日庚寅辛卯皆微雨壬辰奉以归则又雨虽不能溥且足亦可谓奇矣岂非大士之灵乎非公精诚之感乎然不能溥且足何也大士果有灵乎则苍生不胜大愿愿溥也愿足也遂作颂曰

惟圣恻恻 济利为德
惟神不测 变幻空色 感则斯应 应则未溥 殆是变幻 贸眩下土 胡不大之 徧灌十方
俾出火坑 咸就清凉 忍视众生 受诸苦厄 大慈大悲 无量愿力

金庭子〈感应颂〉并序

嘉靖二十有四载自春徂夏亢阳弥时田畴龟坼潴泽尘飞米价腾踊僵死蔽野兆人有不测之变方伯九畹谢公躬率百司祷诸山川社稷之神复用诸方士符咒之术而燔灼益甚乃命郡別驾暗斋罗公仁和令后冈程公钱唐令芦溪龚公素服徒步入天竺佛国山具仪仗迎观音大士于海会禅寺谕都纲良缙上竺住持惠琳道显董诸比丘昕晡斋沐讽经务期昭假先是祈祷皆以净瓶滴水为验越明日瓶水微涌点滴如珠果得微雨又明日水大涌出遂果得大雨金庭子见而异之敢作斯颂以彰大士之神应云颂曰

乙巳之夏 火入南斗 槁苗斯焚 百姓疾首 三月不雨 旱魃降殃 巨津为涂 若堕火坑 巫觋舞雩 靡神不举
天不悔过 赤地千里 方伯曰嘻 爰祷大士 济济庶僚 从如归市 舆卫拥护 坛于吴山
惟众比丘 厥诚孔殚 净瓶一滴 化为甘露 利济大千 驩声载路 大士神灵 其应如响 發大慈悲 万刼瞻仰

尚宝卿六桥徐江山〈祷雨灵应颂〉有叙

观音大士以慈悲广大之力灵庇兹土有日矣故旱潦辄祷祷则辄有殊应嘉靖壬寅闰五月旱既甚我郡伯希斋陈公闵民无辜乃斋沐率僚属吏民雩城不雨雩山川庶神不雨触土龙舞巫觋愈不公曰「《周礼》荒政索鬼神〈云汉〉之靡神不忧旱者之当务也吾闻天竺大士灵验屡著盍往请之」卜日丙寅公微服徒跣盛旗幡鼓吹奉迎大士恭安于吴山之海会寺肃香楮晨夕展敬焉越四日庚午夜僧纲良缙梦大士语云「甲戌日有雨」至期僧庶骈集以俟雨日亭午净瓶水上沿杨柳滴下津津如贯珠然未刻雨如注明日乙亥瓶水滴薄暮再尔雨如注原野沾足矣是非大士之显灵哉公之精诚昭假有足征也呜呼休哉谨再拜而作颂曰

于赫大士 濯濯厥灵
旱乾水溢 靡祷弗征 岁阅壬寅 闰月维五 旱既太甚 千里焦土 郡守陈公 忧心殷殷 肃尔寅恭 雩兹庶人
瞻彼昊天 杲杲日出 我心靡宁 忧心如炙 公谓黎民 舍尔土龙 予索尔神 曷其弗宗
其神伊何 观音大士 厥像孔严 于天竺寺 乃肃香帛 乃率群僚 郊焉迎焉 翩其旟旐 惠然来思 登欢喜地
载拜载祈 陈词献醴 吉日庚午 彼僧都纲 爰梦大士 如在洋洋 其梦伊何 于时语语
五日为期 甲戌斯雨 僧庶咸集 如林如丘 有净者瓶 津津溢流 瓶之罄矣 其雨湿湿 既优既渥 自未至戌
明發再兴 瓶水犹滴 此日而晡 雨彼原隰 民曰休哉 膏我黍苗 何以致之 陈公之劳
自天降康 我公之赐 公曰匪予 让于大士 巍巍大士 大慈大悲 泽我蒸民 孔惠孔时 振振陈公 式廉式爱
通于神明 厥泽孔溃 维神之灵 维公之诚 维诚维假 俾民亟宁 维神斯依 公归弗有
我作颂言 用诏而后

喜雨咏

成化年中省城迎大士祷雨辄应性庵法师永顾率众而咏曰

去岁祈晴格上苍 今岁祈雨应非常 才迎大士离三竺 遂喜甘霖沛八荒
瓮内不须留蜴蜥 道傍先见舞商羊 应知上相诚心切 顿使南方旱魃藏 六合浓云连海峤 一竿新水满池瑭
芃芃禾稼沾殊渥 霭霭桑麻异众芳 野老腾懽歌岁稔 山僧作偈诵时康 人心自与天心合 法运还同国运昌
两浙江山增气象 万家谣诵乐虞唐 伟哉功业垂千古 好刻贞珉示不忘

祷雨篇

万历乙巳夏六月迎大士入城即时滂沛钱塘邵重生喜而歌曰

苍天乌乎虐下土 骄阳亢魃不肯俯 大士出山下民主 感格未通心未普
油然沛然欲成雨 敲松击瓦点可数 孰能漏天不复补 孰能立海若神禹 感天旋日不旋武 使我为农亦为圃
袭衣百拜不敢侮 小社大心在区宇 杨枝涓滴我愿吐 伽瓶洋溢吾所怙
匹夫之诚未狂瞽 小儿青龙白龙亦同舞(其时都城集千小儿齐唱谣曰「青龙头白龙尾小儿求雨天懽喜点点落在苗田里」故末句云然)

上天竺讲寺志卷一终


校注

底本「杨」字下文作「阳」当有一误 据《笑隐大䜣禅师语录卷之三观音大士》校(CBETA, X69, no. 1367, p. 710, b1) 本文有多处印刷不清兹据《杭州佛教文献丛刊杭州上天竺讲寺志尚宝卿六桥徐江山祷雨灵应颂有叙》一文一一补入(杭州佛教文献丛刊赵一新总编释广宾著曹中孚标点徐吉军审订浙江杭州出版社2007p.36)
[A1] 此「版本说明」一文原为书本开头无页码之插页今为标记架构上之需要移到此处且以 p0001a 为虚拟页栏码
[A2] 讹【CB】譌【志汇】
[A3] 现【CB】视【志汇】
[A4] 裒【CB】衷【志汇】
[A5] 大【CB】人【志汇】
[A6] [-]【CB】一【志汇】
[A7] [-]【CB】一【志汇】
[A8] [-]【CB】一【志汇】
[A9] [-]【CB】一【志汇】
[A10] [-]【CB】一【志汇】
[A11] [-]【CB】一【志汇】
[A12] 真【CB】寘【志汇】
[A13] 刺【CB】剌【志汇】
[A14] 刺【CB】剌【志汇】
[A15] 常【CB】尝【志汇】
[A16] 辰【CB】寅【志汇】
[A17] 问【CB】间【志汇】
[A18] 常【CB】尝【志汇】
[A19] 日【CB】目【志汇】
[A20] 常【CB】尝【志汇】
[A21] 常【CB】尝【志汇】
[A22] 常【CB】尝【志汇】
[A23] 日【CB】月【志汇】
[A24] 丑【CB】亥【志汇】
[A25] 以【CB】▆【志汇】
[A26] 辄【CB】▆【志汇】
[A27] 斋【CB】▆【志汇】
[A28] 隍【CB】▆【志汇】
[A29] 不【CB】▆【志汇】
[A30] 雨【CB】▆【志汇】
[A31] 公【CB】▆【志汇】
[A32] 索【CB】▆【志汇】
[A33] 举【CB】▆【志汇】
[A34] 忧旱【CB】▆▆【志汇】
[A35] 吾【CB】▆【志汇】
[A36] 盍往请【CB】▆▆▆【志汇】
[A37] 公微【CB】▆▆【志汇】
[A38] 盛旗幡【CB】▆▆▆【志汇】
[A39] 鼓【CB】▆【志汇】
[A40] 奉迎【CB】▆▆【志汇】
[A41] 于【CB】▆【志汇】
[A42] 山之海【CB】▆▆▆【志汇】
[A43] 肃香楮【CB】▆▆▆【志汇】
[A44] 晨夕展敬焉【CB】▆▆▆▆▆【志汇】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杭州上天竺讲寺志(卷1)
关闭
杭州上天竺讲寺志(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