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上天竺讲寺志卷之三
尊宿住持品
侧闻维僧为宝,參佛法而鼎称;与世作津,度人天以筏喻。文身千界,慧命一丝。睠兹天竺开山,金轮绍位。直指人心,始也契禅那于柏子;反闻自性,继而谈般若于空华。乃如凿厓架屋,以庐学者,盛莫盛于辩才;铸印标堂,以柄诸山,尊莫尊于若讷;玺书宸翰,历更廿四,久莫久于晦岩。此三老之声光道德,盖树法幢于有宋者也。至如白眉天问于斑前者,为东溟;五竹轩符于梦表者,为竺隐;妙莲科注于国初者,为一庵。此三老之英灵福慧,盖振教译于皇明者也。靡不悟丰祖髓,名简帝心。羽仪十刹,而领袖五山;洞析一家,而澜翻三观。百叶蝉联,香逆昙华之国;五峰峻极,乳流狮子之王。故记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此之谓也。志住持。
宋佛光法师法照〈上天竺讲寺住持题名碑记〉曰:
《千佛名经》,其来远矣。上天竺住持无题名,阙事也。自道翊师天福四年开山结庵,得夜明木为观音像,钱忠懿王易庵为寺。国初咸平至元祐,益增广之。由南屏辩才而下,大振法席。高宗皇帝驻驆,有祷必应。绍兴乙卯,翠华临幸,羡有锡赍,命应如暨圆智,一新殿宇。孝宗乾湻间,若讷登对,论道称旨,于是赐白云堂印,署都僧录衔。凡称禅教律,公定皆从此出,所俾不轻矣。今上圣治之暇,心悦佛乘,于僧录之任,尤加推择。淳祐、宝祐,御制御书,昭其验也。上下三百余载,传闻异辞,窃迹宗教共二十二代,爰题诸石。其道之隆替,庶乎后之学者,亦有考云。
开庆元年九月壬寅,晦岩照记
元竹屋净法师〈上天竺寺历代住持题名碑序〉曰:
题名者何?使来者目之,必曰孰道德,孰起废,孰躐等,孰公于众,孰私于身。于乎,可不惧乎!
皇庆二年夏,住持竹屋元净书
题名
- 开山第一代,道翊法师,石晋天福四年。
- 第二代,南屏梵臻法师,皇祐三年。
- 第三代,辨才元净法师,嘉祐七年。
- 第四代,法照用文法师,元丰四年。
- 第五代,慈辨从谏法师,元祐五年。
- 第六代,圆悟思尚法师,政和元年。
- 第七代,宣梵嗣珍法师,政和五年。
- 第八代,慧觉齐玉法师,宣和六年。
- 第九代,普明如靖法师,建炎六年。
- 第十代,佛照智坚法师,绍兴元年。
- 十一代,圆通应如法师,绍兴三年。
- 十二代,普觉惟日法师,绍兴十五年。
- 十三代,证悟圆智法师,绍兴二十三年。
- 十四代,慧光若讷法师,绍兴二十八年。
- 十五代,师觉法师,淳熙十一年。
- 十六代,复庵妙珪法师,绍熙三年。
- 十七代,柏庭善月法师,嘉定六年。
- 十八代,虚庵有宏法师,嘉定十二年。
- 十九代,鉴堂思义法师,绍定五年。
- 二十代,柏庭善月法师,绍定十六年(再住)。
- 二十一代,梅峰梵奎法师,端平三年。
- 二十二代,古镜文杲法师,嘉熙二年。
- 二十三代,同庵允宪法师,嘉熙四年。
- 二十四代,佛光法照法师,淳祐三年。
- 二十五代,石室智观法师,景定三年。
- 二十六代,东林祖印法师,景定三年。
- 二十七代,佛鉴妙铦法师,景定四年。
- 二十八代,默堂正观法师,咸淳元年。
- 二十九代,佛光法照法师,咸淳六年(再住)。
- 三十代,鼎山时举法师,咸淳九年。
- 三十一代,南麓时法师,至元十三年。
- 三十二代,愚山古法师,至元二十年。
- 三十三代,梓山恭法师,至元二十二年。
- 三十四代,鼎山举法师,至元三十一年(再住)。
- 三十五代,若洲筌法师,大德四年。
- 三十六代,柳塘权法师,至大二年。
- 三十七代,竹屋元净法师,皇庆二年。
- 三十八代,佛海澄法师,泰定二年。
- 三十九代,如庵真法师,至顺二年。
- 四十代,虎岩颐法师,至元二年。
- 四十一代,贤叟思法师,至元五年。
- 四十二代,我庵无法师,至正二年。
- 四十三代,东溟日法师,至正四年。
- 四十四代,绝辉鉴法师,吴元年。
- 四十五代,云谷臻法师,洪武元年。
- 四十六代,日彰偁法师,洪武二年。
- 四十七代,惟源修法师,洪武六年。
- 四十八代,竺隐道法师,洪武十五年。
- 四十九代,箕山隐法师,洪武十七年。
- 五十代,止堂大山法师,洪武十九年。
- 五十一代,古春兰法师,洪武三十二年。
- 五十二代,宗源梵法师,洪武三十五年。
- 五十三代,敬修德完法师,永乐二年。
- 五十四代,一庵如法师,永乐三年。时姚少师奉命取《金光明忏法》来寺住。
- 五十五代,宗铉鼐法师,永乐五年。
- 五十六代,显宗弥法师,永乐十二年。
- 五十七代,即中实法师,洪熙元年。
- 五十八代,镜中潭法师,宣德元年。
- 五十九代,浩初颐法师,宣德五年。
- 六十代,训中谟法师,正统三年。
- 六十一代,无相住法师,正统四年。
- 六十二代,有中𬱖法师,正统六年。
- 六十三代,瑞岩祥法师,正统九年。
- 六十四代,大猷阐法师,正统十二年。
- 六十五代,本源顾法师,景泰二年。
- 六十六代,芝山广法师,天顺二年。
- 六十七代,宗济法师,天顺五年。
- 六十八代,洪沛法师,天顺七年。
- 六十九代,昙芳法师,天顺八年。
- 七十代,无外广法师,成化二年。
- 七十一代,秉忠桓法师,成化七年。
- 七十二代,雨庵沾法师,成化十年。
- 七十三代,天泽沾法师,成化十七年。
- 七十四代,敏中智法师,弘治四年。
- 七十五代,草堂芳法师,弘治九年。
- 七十六代,默庵潜法师,弘治十三年。
- 七十七代,铁峰定法师,正德八年。
- 七十八代,天日南法师,正德十四年。
- 七十九代,大林茂法师,嘉靖九年。
- 八十代,大鼎脀法师,嘉靖十四年。
- 八十一代,松隐琳法师,嘉靖十九年。
- 八十二代,东山显法师,嘉靖二十二年。
- 八十三代,云岩贵法师,嘉靖二十四年。
- 八十四代,春谷俊法师,嘉靖二十九年。
- 八十五代,心泉璟法师,嘉靖三十一年。
- 八十六代,竹山蕙法师,嘉靖三十四年。
- 八十七代,月洲源法师,嘉靖三十六年。
- 八十八代,五峰沾法师,嘉靖四十年。
- 八十九代,云峰才法师,嘉靖四十年。
- 九十代,近泉松法师,隆庆二年。
- 九十一代,一山福法师,隆庆四年。
- 九十二代,小泉礼法师,隆庆六年。
- 九十三代,月楼宪法师,万历二年。
旧志次九十三代而止,下三十五人,今续入。凡天下丛林至宗风不振,乃循甲乙相承。故上竺自皇祐间,吕郡守奏去甲乙,而外请名耆,良有以也。顷稽方丈,自月楼宪公,不惟甲乙,且增正副矣。迨云池逸公,不惟正副,又參鼎足矣。嗣是以往二十人后,又无不徼外护之灵,踰前茅之列,职此所由。盖香火之利养丧天,使山门之风规扫地耳,悲哉!且夫住持以代例称,所以序道统者也。皮既不存,毛将安附?故今续入者,上不嗣代,下不系年。
住持萃峰、道梁师
住持小山、道立师
住持继泉、德孚师
住持仰峰、承明师
住持云堂、德洪师
住持南溪、道柯师
住持竹亭、圆迳师
住持明庵、圆日师
住持云池、圆逸师
住持无尘、明远师
住持绍峰、祖玉师
住持敬坡、真宰师
住持爱云、意奎师
住持云泉、真谅师
住持伴云、诸香师
住持厚泉、明信师
住持心宇、明机师
住持潮音、海瑞师
住持心台、万灵师
住持玉岑、世高师
住持萃吾、兴美师
住持旨玄、寂嘉师
住持易庵、如贸师
住持文宇、寂缨师
住持奇峰、照珍师
住持春山、万富师
住持印中、照本师
住持寄竺、寂瑜师
住持本空、续藴师
住持道微、本初师
住持心凝、通藏师
住持心融、续元师
住持印峰、心授师
住持了因、源汶师
住持信如、寂征师
住持兆初、本一师
列传
五季
道翊法师
当阳侯杜公之子,出家于终南山翠微寺。晋天福四年,入天竺佛国山,止息西峰之隈,诛茅结庵,精修净虑。夜则高击斋鱼,经行五峰之颠,冲冒雺雾霜霰,不避豺虎。绝无徒侣,多历年所,遂致湱然超悟,乃屏息止观,休粮入定者久之。一夕,忽见山麓火光烛霄,师祷于天,即掷锡空中。诘旦,果得异木浮水面,锡卓其上,异香袭人。携委雕銮匠氏孔仁谦剖之,得大士像,宛然天成,不假刻削。归庵中,多获灵感。师梦白衣人曰:「明日,僧从勋自洛阳来,随身有古佛舍利,当求之。」已而僧果至,求得之,纳于像之顶门,灵感异著。师与兄道宣、弟道定偕入杭。后宣为南山六通寺律师,定为法相始祖,时号僧中三凤云。
宋
南屏梵臻法师
钱塘人,传四明法智之道。初住金山龙游。侍讲吴公倅都闻师名,革兴教禅,居请主之,学者朋来。师每讲次,会文集义,贯穿始终,浙西台学大振自南屏始。尝述二偈赞《妙宗钞》曰:
后与净觉岳公辨教门,陈词有司,乞筑高台、竖赤幡,倣酉竺圣师与外道角胜;以幡标显处,义堕者断首截舌悬之。府尹杜而不从,闻者凛然。初吴公多于休沐请讲,盛服止阃外;师未登座,不辄入。东坡云:「与师语群集,有所遗忘;师则应口诵之,亹亹不休。」东坡答辨才文,云「讲有辨臻」,即为师。崇宁中,谥实相。
宋辨才法师
名元净,字无象,俗徐氏,郡之于潜人。客有过其舍者曰:「嘉气上腾,当生奇男。」既生,左肩一肉起,如袈裟条,八十一日乃没。伯祖异之曰:「宿世沙门,必使事佛。」八十一者,殆其算欤。及师之终,果符其数。十岁出家,每见讲座辄曰:「吾愿登此说法度人。」十八就学于慈云,不数年而齿高弟。后闻明智讲止观方便五缘,曰:「《净名》所谓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贤圣,然后可食。此一方便也。」师悟曰:「今乃知色香味触本具第一义谛。」因泣下如雨。自是遇物无非法界。代讲十五年,杭守吕臻请住大悲阁。严设戒律,其徒畏爱。臻为请锡紫衣、「辨才」之号。七年,翰林沈遘抚杭,为上竺本观音道场,以音声为佛事者,非禅那居,乃请师居之。凿山增石,广聚学徒,教苑之盛,魁于二浙。熙宁三年,杭守祖无择坐狱于檇李,师以铸钟例被追辨,幸而得释。寓止真如兰若,拟金錍,设问答,述圆事理说,發明祖意之妙。元丰元年,有利山施资之厚者,倚权以夺之,众亦随散。逾年,其人以败闻,朝廷复𢌿师,众复大集。清献赵公抃与师为世外友,为之赞曰:
东坡寄诗云:
三年,复谢去,居南山之龙井,士庶争为筑室,遂成兰若。六年,太守邓伯温请居南屏。越明年,复归龙井。时天竺灵山虚席,师以慈云师祖道场,俯就众请。及月余,于禅定中见金甲神跪前曰:「法师于此旧无缘,不宜久住。」既奉冥告,还龙井。元祐四年,苏公轼治杭,子迨生四岁不能行,请师落发摩顶,数日即善步。有诗云:「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师将示寂,乃入方圆庵晏坐,谢宾客,止言语、饮食。招參寥子,告之曰:「吾净业将成,若七日无障,吾愿遂矣。」至七日,出偈告众,右脇吉祥而卧,奄然顺寂,时元祐六年九月晦日也。塔成,弟子怀楚诣汝阴,请志于东坡。坡命子由为之铭,复作文托參寥子以祭之。师焚指供佛,左三右二。有欲效之者,师止之曰:「如我乃可。」修西方净业,未尝须臾废。或祷大士求放光,光即随现。沙门熙仲对食,视师眉间有光,遽起揽之,得舍利数粒,后人尝于卧处得之。嘉兴令陶彖有子得魅疾,祝之即愈。诸暨陈氏久患心疾,漫不知人;警以微言,醒然而悟。布衣李生久习禅观,辨而无行,欲从师出家;东坡为之请,未言其名,力拒不许,若先知然。秀州狂僧号回头,以左道惑众,宣言欲建大塔为吴人植福,施者云委。以师不可欺,惮于入杭。先遣使以钱十万供僧,师答曰:「承以建塔净财,欲饭僧,教有明文,不许互用。」狂人大慙而止。
法照用文法师
慈辩从谏法师
处士松阳毛氏子,幼见佛经辄能自诵,父曰:「再来人也。」年十九岁试《法华经》得度,即谒上竺辨才,夙夜听习。复往依南屏,于金山问辩如流。南屏叹曰:「吾道由子而行也。」熙宁中,讲于明庆,徒众日蕃,乃迁净住。元丰初,处人建寿圣,迎居之。越三年,辨才主南屏,自以年老,屈师首众。嗣岁,举以自代。元祐五年,上竺虚席,辨才嘱郡守蒲宗孟曰:「灵感胜迹,非从谏不能当。」郡用其说,复为奏赐「慈辨」之号。义天僧统自高丽来求法,郡以师应命。乃求𬬻拂传衣,即诣智者塔,誓之曰:「已传慈辩法师教观,还国流通,乞赐冥护。」既归,乃建刹立像,尊为始祖。大观二年辞归,寿圣之门学车溪、普明等十人,诣师省候。师曰:「诸子远至,后会无期;老僧不如乘兴便行。」遂沐浴更衣,升座说法,书偈,安坐而逝。葬全身于受业。
圆悟思尚法师
早从净慧,妙尽其道。政和元年,诏居上竺,赐号「圆悟」,讲说简明,学者咸仰。尝曰:「吾宗义学也,不旁通儒典。而事讲业者,吾恐未尽其义。苟义有未尽,其意何所在?得意忘言,自是成学之人。若初心向学,须先寻文义可也。」
宣梵嗣珍法师
政和五年,居观堂。时徽猷阁侍制李偃知杭州,入山访之。适师下山而遇诸途,即植杖立谈,忘日之既夕也。因建「植杖亭」,以志其处。师喜著屐,尝搆精舍于西峰,石磴纡盘,出入每三休焉。谓人曰:「昔谢安石隐东山,尝携二妓游蔷薇洞。吾以松竹为蔷薇,岁寒青青,卒无开落;以白云、明月为二妓,空色两忘,吾何忝安石哉!」爰搆亭迳之半,曰「谢屐」,以志所好。
慧觉齐玉法师
霅川人,尚书莫公支子也。早亲释学,日记数千言。始參祥符神智,后依慧辨。一日,赴僧次,辞逊之。或问其故,答曰:「诚不欲以五千之利,而丧一日之功。」慈辨得通相三观之旨,秘不肯说;师屡叩不已,乃于密室跪𬬻以授。初出居苕溪宝藏,每于岁终,大兴净业之社。迁横山,立丈六像,率道俗修行。中夜告众曰:「我辈未念佛时,心随尘境,作诸不善。犯一吉罗,尚受九百千岁地狱之苦,况犯篇聚重罪乎!今若念佛,则可一念能减八十亿刼生死之罪。况又父母生我,令我出家,理当度脱,以报重恩。今若破戒坠陷,则父母闻之岂不失望?」大众闻之,无不倾诚忏悔,举身自扑,至损额失声者。宣和六年,迁居上竺。先是,慈辨之去,继之者或不振,学徒谋曰:「得五公乃兴。」郡守翁彦国闻之,乃具礼以迎。讲道敷化,不异慈辨。尝中夜顶像行道,一僧失规,责之曰:「汝无知,乃畜生耳!」已而悔曰:「彼虽不肖,骂为畜生,有玷三宝。」自是三年对佛悔过。建炎元年秋,谓首座修慧曰:「吾床前夕宝塔现。」慧曰:「流通《法华》之瑞证也。」师曰:「所愿见阿弥陀佛耳。」即集众念佛。顷之,举首加敬曰:「佛已来接也。」端坐合掌而化。葬于山西草堂之侧,谥妙辨,塔曰慧寂。门弟传教者,密印修慧等二十人。所著《普贤行法经疏》及自释《祖源记》、《无量经疏》、《杂诸记》、《安般守尊法门》、《尊胜忏法》。
普明如靖法师
早入慈辨室。杭人有以私憾害其兄者,后深知悔,以问一律师,答之曰:「杀人偿命,何足为问?」其人即投西湖而死,欲偿兄命,免为后怨。既不见鬼,反悔投水。因众人入雷峰受戒,鬼随以入。闻戒师说,人造罪许忏悔。其鬼乃怒律师,早知可忏,必不投水。日夜随律师索命。语以修荐,百方皆辞。久而言曰:「为我请靖佛子施大乘戒,则可脱。」及为授戒法,乃见形,致谢而去。后主觉悟,学徒云拥。惟一室空闭,云有恶鬼居之。师中夜入室坐禅,忽闻哮吼,见一人头飞走地上,俄化为人。师谓之曰:「汝何得扰人?」鬼曰:「凡出见人,本欲求度;人见自畏,非扰之也。」师乃为设法授戒,语之曰:「汝可入吾袖。」鬼即如教。觉重甚,携至中林放之,化成天人,殷勤谢师,飞空而没。建炎二年,迁上竺。初是有为鸣童卦者,或以上竺住持为问,童云:「待问土地。」良久曰:「今早天符已下请靖法师矣。」阅月而师至。三年十一月,金虏破杭。师预感梦,知此山戹运不可免,语其徒令避去。及虏至,或谓可以礼迓,即声钟集众。虏疑其将抗己,放兵大掠,火其庐而去。
佛照智坚法师
圆通应如法师
婺之浦江人,姓胡。幼默记多闻,尤善持论。来学上竺,慈辨深器之。尝往灵山访同志,出六能义,反覆辨诘,彼义堕负。师即揭竿系帛,谓之西竺破敌则竖胜幡。道场降魔,亦表胜相;今法战既胜,当揭一竿。人畏其烈,目之虎子。初,慈辨得南屏通相三观之旨,秘不授人。玉慧觉祈请尤力,许子夜为密说。师即知之,陟梯揭瓦,伏身窃听;飞雪翻空,背若被铠。旦白慈辨曰:「我于通相三观若有冥授。」即录其言以示一众。慈辨怒曰:「应如盗法!」绍圣初,主越之圆通,尝因讲散,谓侍者曰:「今日东风吹,教法过浙西去,使眼中有耳者,得以有闻。」师三十岁便亡卷,每临座,侍者供讲袠以俟。绍兴三年,迁上竺。兀术焚荡之余,唯存藏室。有劝他人营建者,师曰:「我但流通大法耳,他日自有修造者至。」及师亡,普觉、惟日果以继席兴土木事。五年九月,车驾临幸大士殿,师奏对若流,上喜,赐万岁香山以供大士。师不尚著述,尝以偈示人曰:
山家称如虎者三人:神照本如、四明道如及师也。一夕,別大众,归寝而终。塔于寺西北隅。嗣法崇先、怀志、白莲、慧仙,皆足世其业。师有教义,名《指难集》。
上天竺讲寺志卷三终
校注
底本「译」字疑系「铎」字之讹。 二十五方便。 底本「为」字或当作「谓」字。 《佛祖统纪》卷25作「杂珠记」。(CBETA, T49, no. 2035, p. 260, a21) 「鬼」字,《大日本续藏经.佛祖统纪》作「兄」。(CBETA, T49, no. 2035, p. 222, c21-22)【经文资讯】《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 A026 册 No. GA026n0024 杭州上天竺讲寺志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所编辑
【原始资料】法鼓文理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之「中国佛教寺庙志数位典藏」专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