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上天竺讲寺志卷之五

尊宿住持品

別传

五代

心印水月禅师

名子仪温州乐清陈氏子也童时约伴修行至灵鹫山「是真栖修胜地矣」投寺出家廼升戒品博究大乘经论自思佛法玄微非造次可及遂杖策负囊參礼尊宿初往福州鼓山神晏和尚一见曰「异人至矣」修师礼敬问答便承言大悟玄旨数月后复归灵山钱忠懿王闻其道誉命开法席上堂示众曰「久立大众更待甚麽却恐误于禅德转迷归路时寒珍重」僧问「如何是从上来事」师曰「住」问「如何是荐」曰「可惜龙头翻成蛇尾」有僧礼起将问师曰「如何且置」问「如何是法界义」师曰「九月九日淛江潮」将下堂僧问下堂一句「携履已归西竺寺此山空有老猿啼」问「鼓山有掣鼓夺旗之说」曰「败将不忍诛」曰「遇良将又如何」曰「今汝孤魂赐汝三奠」问「世尊入灭当归何所」曰「鹤林空变色真归无所归」问「未审毕竟何之」曰「朱实殒劲风繁英落素秋」问「师将来欲归何所」曰「子今欲识吾归处东西南北柳成丝」问「如何修行即得与道相应」曰「高卷吟边箔浓煎睡后茶」后以雍熙三年示灭门入阇维收舍利起塔

普慈禅师

名玄本字幻旻庆历八年住持灵隐皇祐五年直学士给事中孙沔守杭以旻住持上竺僧问「临济入门便喝德山入门便棒此意如何」师曰「天晴不肯去」一日师见僧看经乃示颂曰

看经不识经 徒劳损眼睛 欲得不损眼 分明识取经

宋智月禅师

补幻旻住上竺寺提唱宗纲两师约十年独月机缘法嗣及氏里无考

宋文捷法师

吴郡精进院僧也戒律精苦常持如意轮咒灵变尤多利上竺之鼎盛以知制诰吕惠卿势部使者夺而主之迁辨才法师于下天竺恬不为忤捷犹未厌逐辨才归于潜逾年捷败事闻朝廷再以上竺𢌿辨才文捷之在上竺也吴人不悦施草木皆索然及辨才之复至士女不督而集山中草木为之生色

宋兴咸法师

字虚中黄岩章氏子赐号明祖母梦故白莲惠师遗黄柑令食之及悟齿颊有香生七岁依香积出家首谒知涌涌奇之曰「祖位再来也」学成以妙年居第一座涌没证悟为继已而悟迁上竺乃举师以代聚徒既多岁复大歉吴中施者惟恐自后王孟公问十六观义师曰「佛在十方亿刹外而提封不越方寸若克循观道则往彼非遥也」资政郑公问《楞严》「八还」师曰「迷心为境八法瞀乱达大观者一念自反」二公皆感悟岁岁为遗供师倦于酬应隆兴元年五月別众端坐念佛而逝瘗龛于寺之东冈乾道三年夏复从茶毘五色舍利无算所著《菩萨戒疏注》三卷《金刚辨惑》一卷《复宗》二卷《法华撮要》一卷素精于《易》折衷诸解以自名咸因号泽山

宋明义法师

按《统纪》嗣法慈辨谏法师无传

宋师觉法师

按《统纪》出家上天竺为慧先讷法师嗣也盖神照下第七世无传

宋海月法师

名慧辩字讷翁学教观于明智居第一座以代讲翰林沈遘治杭威厉见者多惶惧失据师从容如平生遘异之任以都僧正苏子瞻时为通守为序以赠之师既莅职凡属内寺院虚席者即涓日会诸刹及座下英俊问义科场设棘围糊名考校十问五中者为中选不及三者为降等然后随院等差以次补入由是诸山仰之咸以为则吴越大旱祷大士久不应师于禅定见金身老人告曰「明午必雨」果验远近感师诚致熙宁六年七月旦起別众合掌趺坐而逝师遗言须东坡至方阖龛四日坡至见坐如生其顶尚温坡尽敬而返作为真赞吊以绝句命子由为塔铭

宋神焕法师

安吉人早学慧觉有悟「自昔教门诸师立义未尽者悉辨论之」得百篇世号「焕百章」尝论诸天位次不正乃考寻藏典撰为《天传》以君臣宾主男女本迹为纲目谓大梵尊天君临三界统上贯下诸天皆其臣属也大梵为三界主三目摩醯为大千主帝释主地居三十三天四王主领八部虽君臣不同要各有主义若大辨在山泽功德在北天园中皆客寄耳实无所主领也梵释四王是男天功德大辨地神树神皆女不可使男女失序况鬼子母有女名功德天有男名散脂修摩今子居母上可谓之以母从子其可居天主之上乎梵释四王本是地住菩萨金刚灭迹本护成佛不揣其本而齐其迹可乎知此四义然后始可与言天矣焕于宝庆绍定间住上竺

宋北峰法师

盐官陈氏子名宗印字元实首谒当湖竹庵观公得教观之旨一日思「寂光有相」之义不得空有声云「寂光本体如水中月」通守苏玭白师座请居正觉未久返浙右贰上竺讲止观法深砭学者支离名相之病围坐挟策主者以得士为忌去隐雷峰毛氏庵

宋择卿法师

台人天资聪敏博学强记受业慈辨之门尝曰「四明之意吾已得之唯起教观信之未及然不敢不信也」生平未尝屈节豪贵聚徒三百施者自来居常喜茶临终之顷谓左右曰「晨钟即来报」时至啜茶一瓯书偈而化

宋慧照法师

善琴为时所慕參寥和尚赠以诗见题咏

宋若芬法师

字仲石婺州曹氏子为上竺书记善画求者日益众师曰「钱江八月潮西湖雪后诸峰乃是天然伟笔二三子当面错过却求玩道人数点残墨耶」后归老家山古涧侧苍壁间胜作庵扁曰「玉涧」因以为号又建阁对芙蓉峰別号「芙蓉峰主」尝自题画竹曰「不是老僧亲写晓来谁报平安」其意趣可想见也

宋仁济法师

芬玉涧之甥也书学东坡竹学俞子清梅学杨补之自谓「用心四十年作花圈稍圆耳」

宋昙莹法师

善《易》金主亮入寇莹卜当自毙于江北已而果然时甚神之

宋晦庵慧明法师

盐官人剃染祥符寺后诣上竺慧光僧录轮下听习二十年间不舍昼夜顿了一家教观之旨初住慧通后赴循王府待制位请迁富春兰若寻投菁山常照与叶公守枯槁为净土归欤之计兼诵《法华》等经庆元己未抱疾垂革弟子请作颂乃书「骨头只煨过」五字付之累足泊然而逝天乐沸然舍利无数

伟首座

既精三观为正传复慕一心为直指寂照尝赠之云「上人间多出慷慨誓将生死穷根株平生足迹半天下岂肯汩没文字海中甘作钻故纸之蠧鱼德山见龙潭便乃烧却钞疏良遂參麻谷便乃散却讲徒男儿旷达有如此光明烜赫何代无

原璞法师

名士璋海宁王氏子伏犀贯顶目光烱烱射人幼投传法寺出家其师与翰林柳公贯游公尝亲授儒书讲究奥旨及薙染依我庵于上竺及天台大小部志虑专一我庵门人曰天心莹者素高亢不服人亦歆羡师之行履共灯火磨励诘难时称双璧至正十三年宣政院命主栖真寺洪武初集庆虚席请师提唱未几入湼槃

瞽庵法师

名显示海宁卢氏子投会稽悟本院一山元公为脱白具戒即踰江涛而西事天岸济公久之见其天资峻利「子曷从吾师游乎」乃谒佛海大师于上天竺教寺研穷三观十乘之旨不至于洞达弗措也至正间聘主崇恩演福寺以洪武四年顺寂师古貌长身寡言笑清俭自持一榻二十年萧然如逆旅雅不事干谒其出世为人皆迫于群情不得已而起也

天岸法师

弘济字同舟投宝积满公剃度依半山全公读天台之书悉通其玄义尝修《法华》《金光明》《净土》期忏聚精会神存诚不二于观定中恍睹尊者𢌿以犀角如意因是谈辨日增了无留碍泰定二年盐官海岸崩民朝夕惴惴恐为鱼鼈浙江行省右丞相脱驩甚忧之祈禜观音大士于上天竺仍请师冥心禅观取海沙祝之亲帅其徒徧掷其处凡足迹所至岸为不崩人咸异之

国朝

西源涌法师

主天竺既投老居苏城西之兰若里赵宗文尝寓宿庵中吴之诗人数辈连床夜话师出玉杯传饮杜用嘉碎之殊不自安师叹曰「我法万物有无常此乃常也曷怪乎

一如法师

会稽人出家上竺善讲《法华经》永乐间诏修大藏命总其事洪熙元年为僧录左阐教著述有《法华科注》《大明三藏法数》

明忏首

自京归上竺时明州同竹庵任僧录赋诗送之曰

相见即相亲 忘形语转新 眼青三竺客 头白四明人
细雨沾衣重 凉风送棹频 尔师吾故友 一別几经春

静中讲主

每为下竺忏首蔚著贤声后为上竺首座益新风范空谷老人题其小像其略曰

静中上人居此地 祖道绳绳善相继 小朶峰前司忏摩 天竺平分风月位

士𤩽法师

字秉中为人天资警敏素履端醕爱读儒书兼长唐律从上竺掌教性庵究天台教观诸山推毂

住无相

上竺僧寺大界相石皆其所立熟《法华经》如注

铁峰法师

名归定北京僧与镇守公善云游为寺住持创下白云堂一日镇守造堂见其犬甚肥「犬不荤乎」对曰「然」守即以美馔覆地犬不食大异之详载《郡志》

青厓道人

上竺骏彦也嘉靖中将行脚名山都纲缙宾山送以诗曰

青厓原即是洪厓 圆峤空峒数往来
不顾苍苔石头滑 月明与尔试芒鞋

句中风致可想见其人

宁佩韦

有锡类之孝军门温令举侧微异行宁曾刲股救师举当道得「奖励顺僧」四字扁后赵钱塘见扁命碎之岂恶其自衒耶

杲两峰

名智杲杭城陈氏子少持《金刚般若》日励清修专课诵年六十有四忽示疾迨弥留索陈皮汤饮之不辍腹有宿秽尽洩无余命笔书偈而手不听运叱其手曰「汝先吾毙耶」乃属侍者如贤代书云

八卦年来入寂 甜酸苦辣经识 今朝了却世缘 遮个皮袋狼籍 一脚跨步出门 撞见寒山拾得
三人拍手呵呵 伴我归投弥勒 咦 九莲朶内见当人 金刚般若波罗密

嘉禾沈星吴名其庐曰「两峰草堂」

了空禅师

山阴人姓王氏少贫手供艺事口诵弥陀后礼莲大师法名广似甲午朝天台就万年寺落发归上天竺华严山居礼历庵咸称赤脚师以师勤苦精进虽践踏冰雪不袜不履也冬惟一葛夏惟一苎山居而下有涧足不踰涧三十余年世寿八十钱太史受益铭所谓「沉心孤诣抗志物表」者哉

怡中法师

讳灵建初字静照苕上凌氏子幼皈华藏院熟治经史进具之年遍參名宿莲居唯识宗既登堂奥后于台宗有契兴福院月辉光禅师请升《楞严》讲座地产灵芝天降甘露双瑞一时众称希有

海昌松谿大师付法卷曰「夫佛祖慧命师资道脉唯以心印心而不谬所承者斯得之然所承维何谓有教以为说有观以为行行说备而事理具造之一念三千三千一念修性善恶之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皆于是可识矣至若简小大明权实定谤止辩麤妙谁为所解离谁为所解即孰是偏渐修孰是圆顿修纤悉不滥如指诸掌殆今家舍其无从而圆宗心印因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又舍今家亦无从者昔柳子厚尝曰『法道微而异端起唯天台所传为得其正』陈莹中又曰『只一具字显今宗入此宗者甚希有』此二贤岂虚美而谄附之耶在亲尝实见方悉吾言非诞耳怡中法子忆己卯岁始从佛国之山来入戒坛之室余固教观双弘近数年中虽薪桂交作海山不宁亦必说之玄义说之止观未敢少有懈心则知汝在轮下于一家宗途曰判曰释曰解曰行精心苦志自多深入盖不独撤其籓篱已也兹弥陀兴福高雅唯谦情存乐法重以檀护之命请演《楞严》是宜授夫衣法以见众缘之有合以见吾道之有属云但吾得法于桐谿弘道于智者而桐谿实得法于幽谿幽谿实得法于百松百松悟入妙宗又实得法于四明故嗣兴教观光昭天下如日月之不可掩乃四明与慈云同出宝云之门而慈云阐教于灵山其法嗣辩才复传化于上竺若慧光讷师则又得法于竹庵弘经于白云之堂归隐于弥陀之院降而若佛光东溟一庵诸师虽人分先后道无古今同智者之家法同一台岭之心宗汝得吾法继席演教诚渊源有自授受非虚矣今而后唯不昧而不违自可传而可大吾道弘祖道与佛道俱弘所望汝者岂浅衷哉慎之慎之

绍谿师

名圆昭姓顾氏盐官横山里人度云隐德儒为本师课诵《金刚》大乘经靡间寒暑性节俭耐勤辛敝衣恶食澹如也生平未尝失色于人暮年于德馨桥躬执爨事施茶汤以济焦吻世寿八十四恒自言「人主七十古希予年八十余则又希」一日示微疾盥浴更衣曰「吾将行矣」法问以往天台乎西方乎「皆不愿仍来为竺僧耳」惺然而逝

洁空禅师

名海净宜兴人姓庄家业颇殷十九娶妻生子一妻故忽猛自省曰「世间有何不了事」遂尽舍家园田产挈子投海潮了义师薙染随至上竺掩关紫竹林净居戒律精苦茹淡日惟一食持利刃刺舌端血书《法华》及《华严》五大部等经立愿送供五大名山师曾患胸疾冬月遇老叟赠巨桃一枚服之立愈又于窗隙见老妪问以书经工夫当无间断语讫忽不见深夜坐禅有虎绕前若有所请师笑谓曰「此间无物」虎即遁避种种奇异一日索浴将別文学沈允烨言「老师定生西方」师大喝曰「你来惑乱我何处非西方」满室旃檀香气吉祥而逝传法徒名寂奇移住草庵即其子清苦有父风庵即上竺醵金所建

教观

教门

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适时而进天台判释凡为五时

  • 最初成道于三七日中说《华严经》谓「华严时」

  • 于鹿苑十二年中说《四阿含》小乘经谓之「阿含时」

  • 于诸处八年中说诸大乘经弹偏斥小叹大褒圆谓之「方等时」

  • 于舍衞国诸处二十二年中说诸部般若谓之「般若时」

  • 于耆阇崛山并娑罗双树间八年中说《法华》《涅槃经》谓之「法华涅槃时」

五时所说不出八教

八教者秘密不定顿等四教是为化仪如世药方藏等四教是为化法如辨药味

判五时麄妙

华严兼粗说妙阿含但粗无妙方等对粗说妙般若带粗说妙法华纯妙无粗

化仪四教

顿者顿大之教不从渐来正说于大即华严也

渐者从浅至深次第得益即初鹿苑次方等三般若也

秘密者佛或为此人说顿或为彼人说渐彼此互不相知能令得益横在四时別无部帙

不定者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而得解于顿说中得渐于渐说中得顿益亦横在四时別无部帙

化法四教

藏者经律论三藏条然不同三人修谛缘度析色入空

通者通前藏教通后別圆三人同以无言入道体色入空

別者別前藏通別后圆教界外独菩萨法修行位次互不相摄

圆者圆名圆妙圆顿圆足明不思议因缘二谛中道事理具足但化最上利根之人

四教化人旁正

藏教正化二乘旁化菩萨

通教正化菩萨旁化二乘

別教独菩萨法

圆教方入为佛法

四教诠理化物广狭

藏通诠真理化六凡改恶迁善革凡成圣

別圆诠中理化十界俱成佛道

藏教四谛

苦则三相迁移集则四心流动道则对治易夺灭则灭有归无迷真重故从事得名

通教四谛

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道不二相灭无生相迷真轻故从理得名

別教四谛

苦无量相十界果报不同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不同灭有无量相诸波罗密不同道有无量相恒沙佛法不同迷中重故从事得名

圆教四谛

阴入皆如无苦可得尘劳本清净无集可断边邪皆正中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迷中轻故从理得名

八种四教

渐中开四
如破他宗不识教体之妨谓法华是渐圆华严是顿圆
方等中四
四教并谈曰方四机普被曰等
別教竖入四
十信
生灭四谛
十住
无生四谛
十行
无量四谛
十向
无作四谛
十行横学四
別教十行化他心切横出四四一十六门
涅槃追泯四
生生不可说
生不生不可说
不生生不可说
不生不生不可说
涅槃追说四
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四句如前但义同施权却更分別前四教也
法华施出四
从法华实理施四时三教权理明无量义从一清净道施出二三四
法华开显四
开四时三教归今法华收多归一也

五时四教筌罤鱼兎

释经首题五重玄义

释名
名为一部之总不寻能诠之名焉悟所诠之体故名居先
辩体
因筌得鱼寻名显体得体而后忘名苟不辩之知得何体
明宗
即得体已须修宗行见道修道宗要当明
论用
宗既归体必起大用佛说是经盖得乎此此经力用次当论之
判教相
名为能诠三为所诠能所之教必有其相顿渐大小法当剖判

法华五章

法喻
妙法是法莲华是喻
实相
十界十如之法一一离相绝非
一乘因果
众善为因自行言果是佛自行因果
断疑生信
迹门开显断权疑生实信本门开显断近疑生远信
无上醍醐
教相
此经纯圆故喻醍醐逈异偏小余味故

法华二妙

相待论妙
待前四时三教之粗独显法华一乘之妙
绝待论妙
妙前诸粗皆成今妙无粗可论故称为绝

法华本迹因果开合

圆教六即判位(无机子颂)

理即佛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名字即佛
知识经卷闻名知字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观行即佛
依教修行即五品位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相似即佛
相似解發即十信位
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分真即佛
分破分证初住至等觉
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常见月朦胧
究竟即佛
智断圆满即妙觉位
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观门

三谛

  • 真谛者泯一切法

  • 俗谛者立一切法

  • 中谛者统一切法

三观

  • 空观者破见思惑显真谛理

  • 假观者破尘沙惑显俗谛理

  • 中观者破无明惑显中谛理

缨络三观

  • 从假入空观亦名二空观

  • 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

  • 因二空方便入中道第一义观

天台三止

  • 体真止止于真谛

  • 方便随缘止止于俗谛

  • 息二边分別止止于中道第一义谛

一心中三止观

  • 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总空观

  • 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总假观

  • 一中一切中无假无空而不中总中观

南岳三种止观

  • 渐次初浅后深如梯隥

  • 不定前后更如金刚宝置于日中

  • 圆顿初后不二如通者腾空

天台三种止观

  • 渐次禅波罗蜜十卷初浅后深行渐随他空

  • 不定六妙门一卷前后更互解顿行或渐随自他假

  • 圆顿摩诃止观十卷初后不二解俱顿随自中

修止观前二十五方便

  • 具五缘

    • (一)持戒清净在家出家大小不同

    • (二)衣食具足蔽形即足随食资身

    • (三)闲居静处不作众事名无愦闹

    • (四)息诸缘务生活人事工巧伎术

    • (五)近善知识外护同行教授三种

  • 诃五欲

    • (一)呵色欲男女形貌玄黄朱紫

    • (二)呵声欲丝竹环珮男女歌咏

    • (三)呵香欲男女身香饮食香等

    • (四)呵味欲饮食肴膳种种美味

    • (五)呵触欲男女身分及诸好触

  • 弃五盖

    • (一)贪欲盖追昔五欲忘失正念

    • (二)嗔恚盖想他恼我忿怒相续

    • (三)睡眠盖心神昏塞乌暗沉黑

    • (四)掉悔盖作无益事心中忧悔

    • (五)疑盖非障理疑乃障定疑

  • 调五事

    • (一)调心不沉不浮沉系鼻端浮安心下

    • (二)调身不缓不急挺动肢节正头直项

    • (三)调息不澁不滑气息若调则易入定

    • (四)调眠不节不恣不可苦节复不可纵

    • (五)调食不饥不饱安身愈疾处中得宜

  • 行五法

    • (一)欲欲离妄想颠倒欲得禅定智慧

    • (二)精进持戒弃盖初中后夜勤行精进

    • (三)念念世欺诳可轻贱禅定智慧可重贵

    • (四)巧慧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

    • (五)一心念慧分明见世间可患定慧可贵

十乘观法

  • 观不思议境谓观一念心具足三千性相即空即假即中更不前后广大圆满竖自在故《法华经》云其车高广

  • 真正發菩提心谓依上妙境發无作四弘誓愿愍己愍他上求下化经云又于其上张设幰盖

  • 善巧安心止观谓体妙理常恒寂然名为定寂而常照名为慧经云安置丹枕

  • 破法遍谓以三观破三惑三观一心无惑不破经云其疾如风

  • 识通塞谓苦集十二因缘六蔽尘沙无明为塞灭因缘六度一心三观为通若通须护有塞须破经云其疾如风

  • 道品调适谓无作道品一一调停随宜而入经有大白牛等

  • 对治助开谓若正道多障圆理不开须修事助谓五停心及六度等经云又多仆从

  • 知位次谓修行之人知六即位次既不生上慢亦不生退屈经云乘是宝乘游于四方

  • 能安忍谓于逆顺安然不动策进五品而入六根引经同前

  • 无法爱谓莫著十信相似之道须入初住真实之理引经同前

十境三障四魔

上天竺讲寺志卷五终


校注

《五灯会元》卷8「皷山有掣皷夺旗之说师且如何」(CBETA, X80, no. 1565, p. 174, b22-23) 底本「古」字疑系「占」字之讹 《卍新续藏元叟行端禅师语录赠上天竺伟首座》一文此句作「良遂參麻谷」(CBETA, X71, no. 1419, p. 533, c21) 莲居庵绍觉法师 普润大师 《佛祖统纪》卷25「今家有三种止观一曰渐次谓解顿行渐即禅波罗蜜是也」(CBETA, T49, no. 2035, p. 258, c24-25) 底本此处衍「十卷」二字 底本此处衍「一卷」二字 底本此处衍「十卷」二字
[A1] 还【CB】远【志汇】
[A2] 折【CB】析【志汇】
[A3] 问【CB】间【志汇】
[A4] 常【CB】尝【志汇】
[A5] 汩【CB】汨【志汇】
[A6] 良【CB】[-]【志汇】
[A7] 祝【CB】视【志汇】
[A8] 刺【CB】剌【志汇】
[A9] 谓【CB】为【志汇】
[A10] 顿【CB】说【志汇】
[A11] 互【CB】和【志汇】
[A12] 顿【CB】[-]【志汇】
[A13] 解【CB】[-]【志汇】
[A14] 竖【CB】坚【志汇】
[A15] 常【CB】尝【志汇】
[A16] 常【CB】尝【志汇】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杭州上天竺讲寺志(卷5)
关闭
杭州上天竺讲寺志(卷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