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上天竺讲寺志卷之六
清规
天台大师立制法曰:「夫新衣无孔,不可补之以缕;宿植淳善,不可加之以罚。吾初在浮度中处金陵,前入天台诸来法徒,各习道业,尚不须软语劝进,况立制肃之?后入天台观乎晚学,如新猿马,若不控锁,日甚月增。为成就故,失二治一,蒲鞭示耻,非欲苦之。今训诸学者,略示十条,应须增损,众共裁之。」
第一、夫根性不同,或独行得道,或依众解脱。若依众者,当修三行:一、依堂坐禅,二、別场忏悔,三、知僧事。此三行人,三衣六物,道具具足,随有一行,则可容受。若衣物有阙,都无一行,则不同止。
第二、依堂之僧,本以四时坐禅、六时礼佛,此为恒务;禅礼十时,一不可阙。其別行僧行法竟,三日外即应依众十时。若礼佛不及一时,罚三礼对众忏;若全失一时,罚十礼对众忏;若全失六时,罚一次维那。四时坐禅亦如是。除疾碍,先白知事则不罚。
第三、六时礼佛,大僧应被入众衣,衣无鳞陇若缦衣,悉不得。三下早集敷坐,执香炉胡跪。未唱诵不得诵,未随意不散语话。叩头弹指,顿曳屣履,起伏絫差,悉罚十礼对众忏。
第四、別行之意,以在众为缓故,精进勤修四种三昧。而假托道场,不称別行之意,检校得实,罚一次维那。
第五、其知事之僧,本为安立利益,反作损耗,割众润己,自任恩情。若非理侵一毫,虽是众用而不开白,检校得实,不同止。
第六、其二时食者,若身无病、病不顿卧、病已差,皆须出堂,不得请食。入众食器,听用铁瓦;薰油二器、瓯椀匙筯,悉不得以骨角;竹、木、瓢、染、皮、蚌,悉不得上堂。又不得撑触己钵,吸啜等声;含食语话,自为求索;私将酱菜,众中独啖。犯者罚三礼对众忏。
第七、其大僧小戒,近行远行,寺内寺外,悉不得盗啖鱼肉辛酒、非时而食,察得实,不同止。除病危笃,瞻病用医语出寺外投治,则不罚。
第八、僧名和合,柔忍故和,义让故合,不得诤计。高声丑言、动色两竞者,各罚三十拜对众忏;不应对者不罚。身手互相加者,不问轻重,皆不同止;不动手者不罚。
第九、若犯重者,依律治。若横相诬,被诬者不罚,作诬者不同止。若学未入众时,过,众主不受,学众未摄故。彼自言比丘故入众,来犯重诬他者,治罚如前。
第十、依经立方,见病处药;非于方,吐于药,有何益乎?若上来九制听忏者,屡忏无惭愧,不能自新,此是吐药之人,宜令出众。若能改革后,亦听还。若犯诸制,捍不肻忏,此是非方之人,不从众网,则不同止。
祝圣
每月朔望,住持领众焚修,维那举首祝赞云:
月朔望之辰,谨集臣僧,恭趋宝殿,持讽秘章,称扬圣号。所萃洪因,端为祝延今上皇帝圣躬万安,皇后齐年,太子千秋,文武官班同增禄算。伏愿尧风荡荡,舜日巍巍,八方歌有道之君,四海乐无为之化。
浴佛
四月初八日祝云:现天人相,充满太虚;深远雷音,遍周法界。巍巍乎高等须弥,晃晃乎明于日月。降生有疏,伏希采听:大明国浙江杭州府僧纲司,上天竺大讲寺末裔住持某、众比丘某等,四月初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降生之辰,谨备香斋,专伸恭养,讽演经文,称扬圣号。所集功德,用酬慈阴。伏以千圣嗣兴,莫不由实道而成正觉;一法可赞,所谓以慈心而游世间。既膺人寿百岁之时,遂补贤刼四佛之处;取万二千国中央之地,示三十二相劣应之身。固敢为天于先,而自称人中胜;岂羡继天之贵,盖昭惟佛之尊。应迹如存,仰明星而犹悟;化仪虽往,想白虹而尚腾。适奉赐影之辰,少效惟馨之荐。奉匜香水,爰浴金躯。集兹有作之熏,仰报难思之德。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伏愿弥隆至化,阐宗风,复振皇风,未丧斯文。寝邪法,流通正法。罄有相,证诸相非相之实相;统含生,悟无生受生之真生。等未来时,如出兴日。
授戒
第一、求师授法。
第二、策道劝信。
第三、请圣证明。
第四、授三皈依。
第五、召请圣师。
第六、白佛乞戒。
第七、忏悔罪愆。
第八、问无遮盖。
第九、羯磨授戒。
第十、略说戒相。
第十一、發弘誓愿。
第十二、结撮回向。
羯磨
每月朔望。先一日,住持领众上殿,依授戒次第,设席趺坐。各令首过,铺花鲜委以验净秽。具载教院清规。
念佛
每年二月十五日,启建道场,供养三宝,祝延帝寿,且福利军民。其建会之法,劝请会首二百一十人,各募四十八人,逐人请念佛忏愿历子一道,每日念佛名一千声,忏障道重罪;發菩提愿,为度众生,取于净土。请画佛于历子上,至建会日,顶赍历子,并备净财四十八文,到寺攒录上疏,至日表宣。或入社弟子倾逝者,请劝首继将姓名并其人历子到寺相报,即当告示在社九百九十人,各念佛一千声,为彼忏罪,资其愿行,令生净土。又至建会日,令社众念佛荐其往生,仍请劝首速募人填补,所冀常结万人同修净业者。
都劝缘住持,传天台教观沙门,知礼
展钵
偈云:
供斋
偈云:
受食
偈云:
示众
佛光照法师示小师正吾曰:
为人难,为人师不易。难者何?曰天资,曰学问,曰识见,曰气象。无天资,无学问,无识见,无气象,若是而能为人者,未之有也。有天资而后有学问,有学问而后有识见,有识见而后有气象,若是能为人,未也。是何也?天资不高,学问不博,识见不明,气象不雅,犹之不能也。不高则庸,不博则窒,不明则回,不雅则野。高而智,博而达,明而正,雅而文,四者备,能为人矣。而欲为人师者,未之可也。曷为不易?曰宗旨,曰教义,曰法相。不得乎宗旨,不通乎法相,不辨乎教义,犹之不可也。能提宗旨矣,能析教义矣,能解法相矣,不有师承,不明境观,而能与人为师者,未之有也。师承正,境观明,而不超悟洞彻佛意者,犹之不能也。亦能超悟洞彻矣,而不忘境观,绝知见,离法爱,为大导师者,未之有也。三者具矣,而不知进退得失者,犹之不可。故曰:为人难,为人师不易。
圆法师示学徒曰:
于戏!大法下衰,去圣愈远。披缁虽众,谋道尤稀。竞利名为己能,视流通为儿戏,遂使法门罕辟,教纲将颓;实頼后昆,克荷斯道。汝曹虚心请法,洁己依师,近期于立身扬名,远冀于革凡成圣。發挥象法,非子而谁?故虽修身践言,慎终如始;勤尔学问,谨尔行藏;避恶友如避虎狼,事良朋如事父母;奉师尽礼,为法忘躯;有善毋自矜,有过务速改;守仁义而确乎不拔,处贫贱则乐以忘忧;自然与祸斯违,与福斯会。岂假相形问命,谄求荣达之期?择日选时,苟免否屯之运,此岂沙门之远识?实惟俗子之妄情。宜乎见贤思齐,当仁不让;慕雪山之求法,学善财之寻师。名利不足动于怀,死生不足忧其虑。倘功成而事遂,必自迩而陟遐。不沽名而名自扬,不召众而众自至;智足以照惑,慈足以摄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使真风息而再振,慧炬灭而复明,可不谓大丈夫焉,可谓如来使矣。岂得身栖讲肆,迹列常徒?在秽恶则无所间然,于行解则不见可畏,以至积习成性,自灭其身。始教慕彼上贤,终见沦于下劣,如斯之辈,诚可悲哉!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斯之谓矣。中人以上,可不诫欤?抑又戒慧分宗,大小异学,悉自佛心而派出,意存法界以同归。既而未晓大猷,于是各权所据。习经论则以戒学为弃物,宗律部则以经论为凭虚;习大法者则灭没小乘,听小乘者则轻毁大法。但见人即偏赞,遂执之而互相是非;岂知佛意常融,苟达之而不见彼此。应当互相成济,共熟机缘。其犹万派朝宗,无非到海;百官莅事,咸曰勤王。未见护一派而拟塞众流,守一官而欲废庶绩。原夫法王之垂化也,统摄群品,各有司存。小律比礼刑之权,大乘类钧衡之任。营福如司于漕挽,制撰若掌于王言。在国家之百吏咸修,类我教之群宗竞演。果明此旨,岂执异端?当须量己才能,随力演布。性敏则兼学为善,识浅则颛门是宜。若然者,虽各播风猷,而共成慈济;同归和合之海,共坐解脱之床。夫如是,则真迷途之指南,教门之木铎也。居乎师位,谅无惭德;趣乎佛果,决定不疑。汝无矜伐小小见知、树立大大我慢,轻侮先觉,荧惑后生。虽云听寻,未补过咎。言或有中,汝曹思之。
一初法师上堂示众曰:
天台一家,所谈修行指归之处,无出《止观》一书,所谓大乘修行之要门也。所以祖师云:「止观之道,一乘也。一乘之道,无法不备。」是如来藏大觉世尊历刼行满,涉六年而伏见,举一指以降魔;始鹿苑,中鹫岭,后鹤林,至于法付迦叶,不出此止观之道。然此止观,前代祖师谈之者众,能得止观之要者,十不能一二。只如宋圆智法师住上天竺时,秦桧问曰:「止、观,一法耶?二法耶?」智曰:「一法也。譬之一水,湛然而清者止也,可鉴须眉者观也,水则一耳。以众生心性有巨昏重散之病,用止观为药,救而治之,归一法界之全体。法界寂然名为止,寂而常照名为观。止观明静之体,岂有二耶?」圆智之说,可谓善矣。诸人直道止观,毕竟是一法耶?二法耶?若云二法,昏散各途;若云一法,明静一致。正与么时,如何举似?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
蔬笋社仪节
第一、系心安养
会日以侵早取齐序立,向佛前燃灯进香,众念香赞,即称礼:
再进香唱念:
一心顶礼西方极乐世界本师阿弥陀佛(三拜三唱)
一心顶礼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三拜三唱)
一心顶礼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三拜三唱)
一心顶礼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大海众菩萨(三拜三唱)
各就席坐,念《大悲呪》、《心经》毕,诵《阿弥陀经》一卷,持《往生咒》千遍。赞佛毕,念南无阿弥陀佛千声,观音大势至众菩萨各十声。〈小净土文〉,回回向、斋佛。〈普供养真言〉,宣疏、举前顶礼佛号(四拜)。化纸。午饭。
第二、讲习大乘
就席,举發愿文八句,即念前会所限大乘经卷一遍,即举经中疑义问难。有得开示,无疑务要有疑,无说必要有说。斟酌商量,如行过路,后遇有省,不使茫然。良久,复再限下会所看经。
第三、游艺翰墨
既晡,各禅坐,或散行,或乐所近见偶得相请益,或即记此日事,或成小诗,或弄笔、琴、棋。饼面取饱为別。
此会未散于灵山,是过去乃幸逢于此土,是今生共系念于西方,是未来含三世矣。且兼内外学而并进,合儒释教以同科,礼不烦而事易举。世外清修,莫善于是。莫谓浮生短,能修尚未晚;莫谓来日长,修为自己忙。有志君子,幸共勉之。
会约七条
凡会中时杂话,或家事、身事、心事,举共商量,当可不使得罪名教则可。或有世事,时情必举,廉顽立懦,安分自求。清慎敬戒之语,以相警策,不许广引。希求干谒可贱之事,非我友也,况会中乎?
为会澹泊,有味有情,不欲如时酒食充溢,不许设滴酒美菜,不遵作第一义罚。盖君子草衣木食,已自不能无求于世;一酒不戒,一食不粗,则其余可知,非佳士也。
古庵山子重生述
昔庐山远法师,开莲社以度群品,雷次宗等十八诸贤独为称首;其间得生净土者,不可胜纪。唯渊明陶公一人,把之入社而不可得,无酒即攒眉去。迄今世远法倾,所谓莲社者,亦寥寥无闻矣。居士岂渊明后身?慨兹敝风,因立蔬笋社,开建三时,接引后学;合儒释教以同科,兼世出世而并举,随时高下。夫亦以昔时之不可为,今日之可也,慈悲亦甚矣。性慧薙染也晚,何敢望远公下风?唯居士不吝振作之。始其社者,天竺静庵、遂清二师与焉。
是岁癸卯之十二月念又五日也,释慧和南
初集四众:
邵古庵,名重生。钱塘诸生,隐居呼𤠔洞。
释觉海,名性慧。薙染上虞,住天竺。
释静庵,名真让。度上竺天岩房。
释遂清,名如汀。隶上竺云隐房,后举都纲。
第七集益二众:
释潮音,名海瑞。度上竺长生房。
释旨玄,名寂嘉。度上竺心安房。
次年益四众:
杨又玄,名应秀。郡城武弁,隐居韬光庵。
江澹如,名镤。仁和弟子员,后举孝廉。
释静葵,名寂芳。度上竺云隐房。
吴美子,名本泰。海宁弟子员,今成进士。
上天竺讲寺志卷六终
校注
《国清百录》卷1:「三下钟早集敷坐」(CBETA, T46, no. 1934, p. 793, c15)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1:「请画佛数于历子上」(CBETA, T46, no. 1937, p. 862, b6)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1:「预赍历子」(CBETA, T46, no. 1937, p. 862, b6-7) 《增修教苑清规》卷1:「小根小茎,毋望洋向若而叹。」(CBETA, X57, no. 968, p. 305, b22) 底本「赡」字疑系「瞻」字之讹。 底本「即」字疑系「师」字之讹。 底本此处似衍一「回」字【经文资讯】《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 A026 册 No. GA026n0024 杭州上天竺讲寺志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所编辑
【原始资料】法鼓文理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之「中国佛教寺庙志数位典藏」专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