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上天竺讲寺志卷之八
道场规制品
建置
鸣阳楼
即钟楼,在正殿左,西向。绍兴二年五月,高宗诏住持惟日建。至七年二月,上铸万石大铜钟以赐,住持应如管领。楼毁。咸淳六年三月,度宗赐钱,住持法照复建。入国朝成化间,住持智沾重建。旧所赐钟,南宋故物也,鲸音圆亮,声闻数十里。成化间,镇海楼巨钟毁于火,时镇守太监麦公秀辇借入城,以代急用,随铸偿本寺矣。嘉靖三十四年七月,岛夷猖獗,军门命取废寺败钟铸佛郎机。麾下乘势胁吓攘取,僧众控诉云间方伯潘公恩白而止之。万历二十三年十一月,寺僧如渊等重铸,约六千余斤。时住持圆逸、圆日、圆迳。
大学士,淳安商辂撰〈上天竺重建钟楼记〉曰:
东南佛寺,钱塘为胜;钱塘佛寺,天竺为胜。天竺有三,上天竺又其最胜也。乳窦峰耸其南,白云峰拱其北,天香岩峙其东,双桧岩直其西。重冈叠𪩘,螺髻堆青;泉水松风,笙簧入韵,诚一方胜概也。寺创于五代之间,时天下绎骚,惟两淛宴然,盖钱氏立国之功。文穆之世,高僧道翊结庵是山,一夕,见前涧光明上烛;旦往视之,得奇木,遂刻为观音像奉之。后感梦忠懿,易庵为寺,聿新殿宇。至宋咸平、元祐,寖加增广,于时赵阅道、苏子瞻、秦少游诸公皆有记。南渡以来,六朝车驾不时临幸,楼台殿岁增月益,因赐「广大灵感观音寺」额,并「白云堂」印,列为五山之首,禅教宗之。我朝改教为讲,五山之名仍因其旧。郡之人水旱疾疫,有求必祷;舆马阗骈,往来如市。是虽佛之感动于人,要尔山川之灵有以相之。于寺故有钟楼,颓圮已久。近时司礼太监李公义奉命出镇,间尝诣寺,因见巨钟在地,恻然兴念。爰施己资,募工度材,重建层楼,發钟悬之。于是鲸音四达,晨昏有警。寺之景象,远过于前。住持僧智沾,具废兴始末征余为记,将寿诸石,以表太监之功,以侈寺之美观,可谓知所重已。且地不自美,因人而美;物不自成,因人而成。夫以天竺为寺,擅胜东南,著称丛林,非有杰构为之壮观,文字为之显白,何以昭当时、名后世哉?迹其兴建之功伟矣,愧予文不足以继赵苏诸贤后。因其请,姑为之说。或来者有考,嗣者弗失,庶几名山胜境与天地相为悠久云。
振远楼
即鼓楼,在正殿右,东向。嘉靖间,楼既坍颓,寺僧清正赤脚募缘,聿新起废。万历己酉,寺僧如涞重修。
藏经楼
绍兴二年五月,高宗诏住持惟日建。咸淳六年三月,度宗赐钱,命住持佛光重建。
水月楼
在水月池上,虚敞宏丽,僧录若讷建。自淳熙、嘉定、端平间,屡朝临幸,驾憇于此。扈从游观,搢绅名咏,留题甚伙。后毁于兵燹,今废。
大仙楼
在两峰堂后,即禅观堂。举佛事则斋天于此。废,今为禅堂。
清晖楼
在白云堂左隅,倾颓岁久。嘉靖中,僧纲道显再建。
方丈
五楹,在白云堂左,古有之。淳祐十年五月,理宗临幸,诏住持佛光作方丈石山。至国朝正德中废。
皇华馆
宝祐元年八月,住持佛光建,奉延中使降香者驻节焉。废。
夜讲台
治平中,辩才净法师演说无倦,尝谓「鬼神少威德,则不敢随众昼听」,乃为夜分讲经,故设之。
勤旧寮 侍者寮 书记寮 且过寮 茶汤寮 药石寮
并废。
三官佑圣祠
在正殿西隅,广三楹。万历二年,寺僧道祯建。
福祐灵济公祠
即伽蓝神也。按《寺志》:宝祐六年,理宗封上竺伽蓝神号。《内七志》曰:此不在十八位之列。姓曾,以四月初四日生辰。
文昌祠
在钟楼左偏,北向。崇祯八年,寺僧心印建。佥事林徽初题额。
张仙祠
在圆通门外,琴冈尽际。万历丙子,住持德洪建。左方伯朱卿题额曰「广嗣张仙祠」。
土地神祠
神盖陈浑也。汉灵帝熹平二年,为余杭令。今山中祀为土神,不知所以尸祝之由。《内七志》曰:王莽废钱塘为泉亭县,光武恶之,废泉亭,而钱塘故县未曾复。至光和二年,封朱隽为钱塘侯,则钱塘又废为侯封,而无县矣。熹平至光和,凡六年,武林其时想分属余杭,而浑正治斯土,有遗泽,故祀之。浑,字应明。余杭为陈明府君庙,后唐长兴二年,封浑太平灵卫王,故俗称陈明大王。今以正月十五日为君生辰。
灵卫祠
祀朱跸也。跸,安吉人。建炎三年,为钱塘令。十二月,金虏由西溪并天竺而进,金胜、祝威二将于葛岭编竹覆泥以陷之。跸率义勇二千款其前锋,中流矢二,败犹叱以战。退守天竺山,伤重而死。咸淳四年,诰封为列侯。
雷公遗爱祠
公名鸣阳,嘉靖间为本府二守。断灵竺,赐山万畮,令佃户纳饷当差。寺僧即两峰故址立遗爱堂祀之,诸状元为记。
梁公祠
公名瑶。正德中,镇守本藩,有惠于寺,共建生祠。
双桧轩
淳熙二年,赐唐相园中双桧,植此。见正统石刻。
清华轩
在秋香阁后。淳祐九年三月,住持佛光重新。宋季毁。大德四年,住持筌若洲重建。今废。
竹屿轩
赵孟𫖯书扁,在观堂。
圆通门
在天王殿左隅,琴冈未尽处,向东。寺初建处,绍兴二年五月,高宗诏住持惟日重建。旧制亡稽,今以四柱重枅、飞甍鬬角,翼然而壮也。额曰「圆通」,王穉登书。又岭南李时行书额曰「苍烟白石」。
普门
在云心衖口,金佛桥下。制似圆通。洪武己巳,住持大山建。正德丁丑,住持归定重建。万历甲戌,住持道福又建,高二丈四尺,阔二丈二尺,嗣曹国公景隆书额曰「普门」,尚宝卿徐江山书额曰「示现神通」。
山门
旧在飞来峰外,盖三竺、灵隐共由一门,白太傅所谓「一山门作两山门」也。入国朝,诸寺始画地分疆。其门迁在中竺寺桥之右、永清石桥之东。制如圆普,而谿峦关键过之。嘉靖甲子,住持道沾重建。万历壬子,住持圆逸重修。崇祯乙亥,众准香火助资,住持本初、心授又新之。洪武甲子,曹国公书额曰「上天竺」,抚台喻思恂书额曰「法云慧日」。按《武林旧事》载,天竺外山门额,乃蔡京书,他志恶其人,不录。高二丈八尺,阔二丈二尺。
大界相
三巨书镵之石壁。按《虎庵住界志》云:「不知某师禁足处,东在普门下,西在观堂后,南在云心巷,北在白云房后。学人曰:此是重修忏期结界之限,非禁足也。」按《四分律》云:「佛半月说戒,众集疲劳,许僧伽蓝各结大界。」故又为说戒所置也。
肃仪亭
在孙公泉上,翰林蒋晖书扁。《西湖志》:嘉祐中,辩才法师建。《寺志》载郡守蔡襄,有名不存。洪武二十八年,一如法师重建。正统五年,住持无相复建。万历元年,僧道礼又建。正德间,方豪镵石厓四大书曰「渐入佳境」。
雪坡亭
《寺志》谓东坡访辩才法师,适雪霁,搆亭厓下,以纪其胜。
植杖亭
政和五年,郡守李学士偃,访宣梵珍法师。适珍下山,遇诸涂,遂植杖立谈。因置亭表之。
谢屐亭
志谓宣梵法师静处观堂,陟西峰之麓,石磴纡盘,每出入必三休焉。喜著屐,尝曰:「安石隐东山,乃携二妓游蔷薇洞。吾以松竹为蔷薇,卒无开落;以白云明月为妓,空色两忘。何忝安石哉!」选迳之半为亭,以述厥志。今废。
梦泉亭
志谓齐玉法师,崇𡩬元年既凿梦泉于西坡,仍建亭以志其异。废。
曲水亭
熙泰间,妙珪法师再住持,筑退居曰「复庵」,在寺门桥南。林樾蓊郁,引泉为曲水,倣兰亭故事,作亭其上。濒水列嘉石为座,參错宛转。宾客至,则命辘轳注水,泛杯茗而俯拾焉。废。
见心亭
在琮老桥外,山陲沙转处。嘉靖十三年,都指挥佥事李节建。
石幢
在见心亭路北,高二丈,镌诸佛于上。当琮老望之,矗然特立于谿山交际,莫知所自。初二,万历间毁一。
子院
大明房
在白云峰南麓之坳,由级而升。国初始分白云西房,又分西白云东房为二矣。隆庆间,东又分鲸音房,今一华四叶也。有额曰「少师旧隐」、曰「藏春楼」、曰「云深堂」、曰「啸月楼」、曰「香岩阁」,中丞喻思恂书。
观堂房
正统年,无相法师退院,法属鼎为三房,曰观东,曰观西,曰观中。在白云峰麓,与大明山同迳,历级而歧。有额曰「环中堂」,施凤来书。曰「双树堂」、「无垢堂」、曰「揽翠楼」、曰「白云楼」、曰「华光楼」、曰「觉照楼」。
白云东院
在白云堂东偏。正德年,铁峰法师退院,法脉別为二房:曰方丈中,曰方丈西。万历年,方丈中又別为二房:曰仰峰,曰镜山。北又別为二房:曰少泉,曰伴云。西又別为二房:曰碧泉、普门。有额曰「白云东院」、曰「见峰堂」,夏桂洲书。曰「岧嶤阁」,王穉登隶。曰「慧演堂」,汤焕书。曰「印月堂」,黄汝亨书。曰「振音堂」,董承诏书。曰「寄幻堂」,曰「慈云楼」,闵宗德书。曰「云住楼」,曰「啸云楼」,王恬书。
白云上房
在白云峰南,跨支冈之麓,拾磴而上,单传也。有额曰「自观堂」,钱士升书。
长生房
廼国初古春法师退院,至显宗之嗣歧为二:曰长生西,曰长生下。有额曰「莲花藏」,龚勉书。曰「长生堂」,曰「净圣斋」。
心安房
在双桧峰麓,祖嗣辩才法师,为元东溟法师退院。其胤至嘉隆间析为三:曰心大,心南,心外。有额曰「祚胤阁」,曰「宝月堂」,曰「慈恩楼」,曰「玄对」,曰「清约」。
云隐房
在双桧峰麓右,国初竺隐法师丈室。法裔至永宣间鼎为三:曰云西,曰云东,曰云中。隆庆年,云中又支一下房。万历年,云西又支一下房。有额曰「来印阁」,沈演书。曰「云隐堂」,王穉登书。曰「平远楼」,董承诏书。曰「延桂阁」,陈继儒书。曰「松华室」,程南云篆。曰「虚白堂」,陈洪蒙书。曰「七重楼」,张继孟书。
幻应房
在普门外,与天岩相向古塔院也。成化年,性庵法师之嗣骈为二:曰幻西,曰幻中。有额曰「五峰草堂」,孙鑛书。曰「万翠楼」,沈梦斗书。曰「怡云楼」。
天岩房
在中印峰南麓,盖佛光法师退院。法嗣至国朝嘉靖间分为三:曰天西,曰天北,曰天南。有额曰「万杉深处」,开化方豪书。曰「天岩佛窟」,天台王宗沐书。
见心房
在寺外妙香庵。万历十年,越僧真海承嗣都纲沾五峰,始序同心。
弥陀兴福教院
在杨梅隖。按《咸淳志》,淳熙初,慧光法师若讷奉旨拨赐上竺空闲山地,用衣钵创建。绍熙三年,光宗御书院额赐之。宋末毁。天启甲子年,僧德光复建,中立三世如来殿七楹;萧山张士骕醵金倡施,后为弥陀三圣殿五楹;东瓯刘康祉创缘为弥勒阁七楹。优婆塞张圆奎率众落成,约两厢禅燕、经行、庖湢之寮,三十余间。像设经龛,制所应有者,悉具焉。
永嘉布政使刘康祉撰〈重建弥陀兴福教院记〉曰:
杭之上天竺有乳窦、狮子,两峰间即梅坞也。宋孝宗敕两峰强半山坡,为慧光讷法师別业,以使退休。光宗御书「弥陀兴福教院」为额,而院名始著。元时院废。我朝隆万间,寺宇鼎新,基址蓁芜,且转转互授,分属私门也。万历廿六年,灵隐祗园庵月辉禅师德光,爱此宽闲深邃,购得陈氏续置产一片,结庐禅诵。其背系上竺住持玉长老分产,及绍峰与师久契,因㓰其山麓若干亩舍之。师即游萧山族姓,募百余金,购材筑精蓝。日与弟子正课,闲暇开垦平削。几更寒暑,西围基面始坦然无坑坎不平之观也。乞食越城,适吕相府染疫,延师以陀罗尼祛之;遂于餽饷外,更置桌床幔多副送归。及游台宕东瓯,宰官听所项公、伯无王公与余欣然倾盖;与合郡玉成檀度,遂下南山之木,取道东海,募营中兵士舁归。无何,又募郡人冯有恩倡刻弥陀丈六之像,观音、势至相继而成眷属,乐助四十余金,即成后殿,盖天启五年也。嗣后弟圆慧、孙明彻共捐银帛,更造两厢,周遭掩映,焕然有章,兵部尚书衡岳朱公榜曰「重建弥陀兴福教院」。师进此山将四十年,其为院之寸土片瓦,焦心劳思,间关拮据,辛苦殆非一旦。是以未及六旬,雪鬓霜渡,眉貌稜稜而骨立矣。其所以乐此不为疲者,诚不以自己为急,可谓不负绍峰者矣。
上天竺寺廨院
淳祐十年,住持佛光照法师适左藏,薛师鲁占廨院为厅,照不许,即渡江东归。是日理宗幸寺祈雪,随祷即应。上喜甚,遣中使邓惟聪进香。聪有奏闻,上命内辖快行,遂禁渡。炤回,霅僧永颐赠以诗曰:
颐,钱塘耆旧也。
方圆庵
在龙泓。元丰二年,辩才法师自本山归老于此。
释守一记曰:
天竺辩才法师,以智者教,传四十年,学者如归,四方风靡。于是晦者明,窒者通,大小之机无不遂者。不居其功,不宿于名,廼辞其交游,去其弟子,而求于寂寞之滨,得龙井之居以隐焉。南山守一往见之,过龙泓,登风篁岭,引目周览,以索其居。岌然群峰密围,㳷然而不蔽翳,四顾若失,莫知其乡。逡巡下危磴,穿深林,得之烟云髣髴之间,遂造而揖之。法师引余并席而坐,相视而笑,徐曰:「子胡来?」曰:「愿有观焉。」法师曰:「子固观矣,而又将奚观?」予笑曰:「然。」法师命予由照阁经寂室,指其庵而言曰:「此吾之所以休息乎此也。」窥其制,则圆盖而方趾。余诘之曰:「夫释子之寝,或为方丈,或为圆庐;而是庵也,胡为而然哉?」法师曰:「子既得之矣。虽然,试为子言之。夫形而上者,浑沦周徧,非方非圆,而能方圆者也。形而下者,或得于方,或得于圆,或兼斯二者,而不能无悖者也。大至于天地,而近止乎一身,无不然。故天得之则运而无积也,地得之则静而无变,是以天圆而地方。人位乎天地之间,则首足具二者之形矣。盖宇宙虽大,不离其内;秋毫虽小,待之成体。故凡有貌像声色者,无巨细,无古今,皆不能出于方圆之内也,所以古先哲王因之也。虽然,此游方之内者也。至于吾佛亦如之,使我党祝发以圆其顶,坏色以方其袍,乃欲其烦恼尽而理体圆,灵慧修而德相显也。盖溺于理而不达于事,迷于事而不明于理者,皆不可谓之沙门。以制礼乐为衣裳,至于舟车器械宫室之为,皆则而象之,故儒者冠圆冠以知天时,履句履以知地形。盖蔽于天而不知人,蔽于人而不知天者,皆不可谓之真儒矣。惟能通天地人,真儒矣。唯能理事一如,向无异观者,其真沙门欤。噫!人之处乎覆载之内,陶乎教化之中,具其形,服其服,用其器,而于其居也,特不然哉?我所以为是庵也。然则,吾直以是为蘧庐尔。若夫以法性之圆,事相之方,而规矩一切,则诸法同体而无自位,万物各得而不相知,皆藏乎不深之度,而游乎无端之纪。则是庵也,为无相之庵,而我亦将以无所住而住焉。当是时也,子奚往而观乎?」呜呼!理圆也,语方也,吾当忘言与之以无所观而观之。于是嗒然隐几。予出,以法师之说授其门弟子使记焉。
不二作此成,过予,爱之因书。
鹿门居士米芾元章
弥陀庵
淳熙十一年,诏本山住持师觉补右街监义。十二年,转左街僧录。卒,塔瘗此庵,在凝翠泉右。废。
复庵
绍熙三年,妙珪住持本山,建庵为退居,在普门南。
陆务观〈复庵记〉曰:
嘉泰二年,上天竺广慧法师筑退居于寺门桥南,名之曰复庵。后直白云峰,前直狮子、乳窦二峰,带以清溪,环以美箭嘉木。凡为屋七十余间,寝有室,讲有堂;中则为殿,以奉西方像。殿前辟大池。两序列馆,以处四方学者。炊爨湢浴,皆为其所。床敷巾钵,云布鳞次。又以为传授讲习梵呗之勤,宜有游息之地,以休其暇日,则又作园亭流泉,以与学者共之。既成,命其弟子了怀走山阴镜湖上,从予求文,以记岁月。予告之曰:「进而忘退,行而忘居,趋前而昧于顾后者,士大夫之通患也。故朝廷于士之告归,每优礼之,而又命有司察其尤不知止者,以励名节而厚风俗。士犹有不能决然退者,又况物外道人?初不践是非毁誉之途,名山大众以说法为职业,愈老而愈尊,愈久而人愈归之,虽一坐数十夏,何不可者?如法师道遇三朝,名盖万衲。自绍熙至嘉泰十余年间,诏书褒录,如日丽天,学者归仰,如泉赴壑,非有议其后者。而法师慨然为退居之举,倾竭囊装,无所顾惜。虽然,以予观之,师独视天竺之众,不啻敝屣;加以岁月功行,遂为西方之归,复庵又一敝屣也。死生去来无常,予老甚矣,安知不先在宝池中俟师之来,语今日作记事,相与一笑乎?」
梅峰庵
端平中,梵奎法师退院,并塔于此。在见心亭北麓。万历年废。
同庵
淳祐中,允宪法师退院,塔亦在焉。
古镜庵
嘉熙中,文杲法师归塔处。
北峰庵
景定中,智观法师退居。
坐禅庵
在中印峰南麓,今废。
妙香庵
在见心亭。
讷斋,为辩才法师燕居。苏子瞻记曰:
钱塘有法师曰辩才,初住天竺寺,以天台法化吴越。人归之如佛出世,事之如养父母。金帛之施,不求而至。居天竺十四年,有利其富者迫而逐之,师欣然舍去,不以为意。吴越之人从之若骛,天竺之众分散去。事闻于朝,明年俾复其旧,师僶俛而还,如不得已。吴越之人争出其力,以成就废缺,众复大集。无几,师告其众曰:「吾虽未尝争也,不幸而立于争地。久居而不去,人以己是非彼法门也。天竺之南,山深而禾茂,泉甘而石峻。汝舍我,将老于是。」言已,杖策以往,以茅竹自覆。声动吴越,人复致其所,巉岭烟屺,筑室而奉之。不期年,而荒榛岩石之间,台观飞涌,丹垩炳焕,如天帝释官。师自是谢事不复出入。高邮秦观少游名其所居曰「讷斋」,道潜师寂寥属予为记。余闻之,师始以教法人,扣之即鸣,如千石钟;来不失时,如沧海潮,故人以辨名之。及其居此山,闭门燕坐,寂默终日。落叶根荣,如冬枯木;风止波定,如古涧水,故人以讷名之。虽然,此非师之大全也;彼其全者,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垢不净,不辞不讷,而又何以名之?虽然,乐其出而高其退,喜其辨而贵其讷,此众人之意也,则其以斋名也亦宜。乃作颂曰:
静处斋
万历癸丑,住持万灵重建。在中印峰麓。
大明山居
国初,姚恭靖公广孝,初为沙门,名道衍。上竺住持大山,盖其法嗣。公既贵南还,居此久之,故扁曰「少师旧隐」,萧山孙学思书。或问「大明」取义,金庭子谓:少师在元时已兆开国之征。或谓山中古有大明寺,载《咸淳志》及《武林旧事》。邵虎庵有辩,见《内七志》,尚竢博雅正之。
华严山居
在双桂峰下梯子坞。万历初年,寺僧雨山建。楚僧正丛尝居之。吴兴施进士浚明官南部,以太史纸印《南藏》经律论为方册,付寺僧如淞安置山居便阅焉。
古显亲多福院
天福五年五月,吴越王建。旧名光福,治平改额。今废。
塔墓
道翊祖师塔
在乳窦峰之麓。墓道自普门外数十武南入,至塔计七十六弓。阔,北二弓,南一弓。崇祯丁卯年夏五月,住持炤本鸠合寺重立石牌坊一座,题曰「晋开山圣僧道翊祖师之塔」,县侯王杨基书;额阴彚刻住持名,表于路口。癸酉冬,住持照本重加塔门、柱槛、拜台等,属琢石新之。
辩才净法师塔
在南山老龙井。按邵氏《七识》,在衍福寺。
黄门侍郎苏辙撰塔铭曰:
慧光讷法师
卒谥「宗教广慈大师」,塔曰普照,在兴福弥陀庵。光禄大夫宋之瑞作铭。
师觉法师
淳熙十一年卒,塔于弥陀庵。
妙珪法师
嘉定元年八月卒,塔于复庵。
思义法师
嘉定十六年卒,塔于鉴堂。
善月法师
端平三年三月卒,塔于柏庭。
佛慧法师文杲
嘉熙四年卒,塔于古镜庵。
允宪法师
淳祐七年卒,塔于同庵。中大夫直宝文阁学士,林希逸为塔铭。
默堂法师正观
咸淳元年卒,塔于弥陀庵。
慧寂玉禅师塔
在上竺山西。
佛光照法师塔
赐曰慈应。咸淳六年九月,度宗诏太傅魏国公钧,赍俸资,为造天岩寿塔。二十六日乙丑经始,十一月乙未落成。于咸淳癸酉八月十五日,窆全身衣发于天岩,在中印峰半之南。
礼部尚书文及翁撰塔铭曰:
元
如庵真法师塔
天如则禅师撰铭曰:
国朝
东溟日法师塔
赐曰妙应。在过山杨梅坞。
存翁道法师云隐塔
在双桂峰之麓。
止堂山法师塔
性庵顾法师生塔
在乳窦峰下。
吏部尚书魏骥撰铭曰:
一庵如法师塔
在中印峰麓。学士杨士奇为志。
兰古春禅师塔
在上竺坐禅庵后。
上天竺讲寺卷八终
校注
佛郎机,明朝火炮名。 蔡襄书额。 项桂芳。 王伯无。 据米芾〈方圆庵记〉拓本校。后文校勘參考来源同。(,2016.06.13) 底本此处有错简,据四库本米芾记方圆庵,下文应接p.215行8至p.216行4「之所以休息乎此也……此游方之内者也至于」。今移正。后文移简參考来源同。(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古迹之属,武林梵志,卷三,页二十二) 底本此处有错简,下文应接回p.215行2至行8「吾佛亦如之……规矩一切则」。今移正。 底本此处有错简,下文应接p.216行4「诸法同体而无自位……」。今移正。 按《中国佛寺史志汇刊.龙井见闻录》p.105「分散去」作「四分散去」。 按《中国佛寺史志汇刊.龙井见闻录》p.105「人以己是非彼法门也」作「以己是非彼,非沙门也」。 按《中国佛寺史志汇刊.龙井见闻录》p.106「以教法人」作「以法教人」。 按《中国佛寺史志汇刊.龙井见闻录》p.106「落叶根荣」作「叶落根荣」。 邵古庵? 七识? 此句五字底本脱落,兹据苏轼《栾城后集.卷二十四.龙井辩才法师塔碑》补入。下文校勘參考来源同。(,2016.03.30) 底本此铭字数136,不足80,參看《宋学士文集》卷第六十《芝园后集》卷第十〈上天竺慈光妙应普济大师东溟日公碑铭〉(,2016.5.4)【经文资讯】《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 A026 册 No. GA026n0024 杭州上天竺讲寺志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所编辑
【原始资料】法鼓文理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之「中国佛教寺庙志数位典藏」专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