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上天竺讲寺志卷之十
器界庄严品
侧闻根身曰正,宿业缘生,器界为依,吾心影现。以故大地本微尘无明所聚,名山多间气,有道斯开。稽夫我虎林之所自也,遐祖昆陵,十万里缔南龙而尽局;迩宗黄海,五百年储西目以开都。上衡天市之垣,外控海门之案。山势北来,有朝宗之象;水形东去,无陵夺之虞。堂堂乎盖九重天子之畿,非士民所敢当也;浩浩乎实五印圣人之域,岂鬼神所敢据焉?于是我大士瑞拥五云,灵盘三竺。屏匝五峰,上耸摩天之碧;幢浮一刹,中函布地之金。遂令航海梯山,栉风沐雨;玉帛走三吴之会,香华招百粤之衡。六桥深处,同參水月分身;九里清阴,更听松风代梵。山固不殊佛国,地偏迥绝皇舆。诗云:「泰山岩岩,鲁邦所瞻。」
按经曰:三千大千世界,约「一四天下」一日月所照临,中有山王,高三百三十六万里,名须弥卢。次第有山,高广辽阔,俱以海间之。至八重外,出为中国河源。当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有山纵广万里,高万一千里,其下青白赤黑之河环其墟,是名昆仑。自昆仑东南觚角分条,由康姑九万八千七百五十里出西羌天竺西番南界,曰六国。山之北一万二千里,达巴蜀之严鹏山,分枝三派。南股历雍思,入东蜀之南,过东北起平华顶,分二股。左股逾四川之东北,至雷磨山,起二支。一支入广西与辰州之北界,合行过东梅峰北角,入建者踰潜阳山,起祖历铅山。其左股一条,踰玉山蓼华峰,起顶分三条。一条通祁门至黄山,下昌化竹岭,洎于潜之白沙关四十五里,抵豪千关,乃崛起为西天目之金仙顶,是为武林天竺诸山之宗也。去府治一百七十里,高三千九百丈,周广五百五十里,东南發脉三十里,至临安之泥坞六十里,交新城之青牛岭六十里,次富阳塌石岭二十里,届余杭由拳岭三十里乃钱塘。分金岭蜿蟺东来,循五朝度龙门,伏而奋起,莫不陵深拔峭,布麓舒冈,若舞若翔,崭焉郁勃,为天门山。《钱塘志》曰:「两峰对峙如门也。」天门西南曰栗山,盖天竺南北两山所宗,有吴大帝石杵在焉。栗山北拥,为天竺诸峰,曰乳窦,曰双桧,曰白云,曰中印,曰狮子,是为上竺。曰稽留,为中竺。曰莲花,曰月桂,为下竺。从上竺而南而东,为龙井,为大慈,为玉岑,为积庆,为南屏,为龙,为凤,为吴山,皆谓之南山。从上竺而北而东,为灵隐,为仙姑,为履泰,为宝云,为巨石,皆谓之北山。合南北飞来,古谓之武林山。联络周匝,钩绵秀绝;郁葱扶舆之气,盘结巩厚,濬發光华,体魄闳矣。潮击海门而上者,昼夜再至。夫以山奔水导,而逆以海潮,则气脉不解。故东南雄藩,形势浩伟,生聚繁茂未有若钱塘者。加以南北山间汇为西湖,洩恶渟深,皎洁圆莹,若练若镜。若双龙交度,而颔下明珠悬抱不释;若莲萼会敷拊瓣,庄严而馥郁,花心含蓄甘露。是以天然妙境,无事雕饰。觌之者心旷神怡,游之者毕景留恋。信灵山之佛国,宇内所稀觏者也。
形胜
双桧峰
在白云峰之右隅。上有双桧婆娑,取双树之意。昔翊大师尝趺坐其下。峰有岩,名双桧岩,一名百丈岩。
白云峰
在愚冈之右,双桧之左。昔寺创始时,居人远瞩,尝有白云,俨如幢盖覆其上,故名。实寺之主山也。
中印峰
大殿左山也。昔翊大师结茅西峰时,尝入定,见大士语之曰:「汝前刼游西乾中印度国,吾受记汝,指其对峙之山曰中印,庶汝不忘宿因。」故名。是峰实居群峰之中。
乳窦峰
寺之正案,奇峻插天,恰对大殿。下有石窦,出泉色白香冽,其味如乳。
狮子峰
在乳窦峰之右。昔翊大师经行时,忽闻狮声震吼,故名。至今山腰有奇石,状如狮。寺之把门峰也。
香炉峰
在大路侧。状如香炉,故名。按《武林内七志》。
天香岩
在天岩房之后。旧有丛桂,故名。顶岩有奇石,状如纱帽,名纱帽石。宋佛光祖师塔于此。
双桧岩
一名百丈岩,见前。
乌石岭
在白云峰后。石色斑剥,奇石岩下有洞,名乌石洞。猎人曾于此获虎,俗名虎岩。
郎当岭
又名扪薜岭,在幽淙岭之上,下为活沙坞。左迫削嶂,右临深溪。缘木攀萝,方可举趾。非芒𪨗莫登。虽矫捷亦慑,故称郎当。上为天门,东通龙井,南通五云。
水出岭
一名幽淙岭,在郎当岭下。有泉出自山巅,泠泠如琴瑟,大旱不竭。
猢狲岭
在幽淙之下。旧有猢狲,故名。
梯子岭
一名苏子岭,在华严坞岭。由东坡与辨才得名。
枫树岭
在中印峰、愚冈之交。上多枫木,故名。
石人岭
在乌石峰西,上有石如人。一名栗山,又名粟山。高六十二丈,路屈曲如羊肠。又名冯公岭,通西溪。
愚冈
在白云、中印交接之处。宋时培土号愚冈,盖取愚公移山意。
琴冈
在大殿前。平圆丰正,横亘可抚也。顶从白云峰南抽小支,峻削如翠屏,如火云,如阵旗;直下于麓,伏而为案,盖天设也。青鸟氏云,此琴形法应萟竹,则琅玕清越,寺出韵人。
杨梅坞
在狮子峰麓。宋时杨梅甚盛,而金婆家所产,尤称佳品,故以为名也。慧光讷法师退居此坞,宸翰赐额曰「弥陀兴福院」。今僧德光兴复。
华严坞
俗呼心安坞,以谷中为心安房也。今深处有华严山居,本名苏子坞,相传东坡、辨才尝夷犹于此。
云隐坞
在云隐堂后。路通猢狲、幽淙、扪薜三岭。
欢喜台
在双桧峰之上。其台平如掌,可眺览,可觞咏。俗谓负樵者至此乃喜,故名。
四顾坪
去百丈崖不数武,堪趺坐、旷览。
罗阜
上供五圣护法神,以镇水口。
如意石
一名转元石。面镂如意文,曲折回绕。大悲泉经此出焉。
韦驮石
在乳窦峰东侧。山尖巨石立如神,恰对大士殿,故号韦驮。
狮子石
见前。
纱帽石
见前。
乌石
见前。
仙人石
在猢狲岭下。两石相对老人洞。
石笋
在乌石下半。高数仞,圆峭特立,一名卓笔峰。董明德诗:
石人
在石人岭顶上。高丈许,如人。近看如将军戴笠然。又一处望,如幼女双髻,又号女儿山。
老人洞
在猢狲岭北陇。绝顶有石洞如室,可避风雨。
罗汉洞
在狮子峰。
南涧
發源于幽淙西,合华严坞水,会德馨桥出大涧。汉时名,即今之流虹涧。
云液池
在白云峰下。泉自山足涌出,潴之石池如玉。
又名白云泉。荣国公道衍〈次芝云法师韵〉曰:
池上有辨才手植山茶花,今无。
如意池
池以青石为之,方有丈许,面镂如意文,曲折回绕,如流觞焉。
水月池
在中印峰前。宋宝祐五年十二月,理宗敕住持佛光照法师凿之。
福聚池 清荫池
俱在云隐房。
华光池
在白云西院。
清兴池
在伴云房。
彻骨池
在大士殿前,琴案之南麓。离位,以镇火灾。大可亩余,今废。载《武林梵志》。
大悲泉
在正殿之乾。
梦泉
在双桧峰下。宋崇宁元年大旱,厨水不给;主僧至法师,梦有泉發于西坡,凿之果得,因名。
华光泉
在白云西院之右,泉出崖石间。
白云泉
在白云峰下。
乳窦泉
在乳窦峰下。泉色白如乳,味香美甘冽。
水月泉
在中印峰前。
凝翠泉
在幻西房后。
冽泉
在普门房后,即流虹所潴。出《邵志》。
孙公泉
即无竭泉,在孙公亭石壁间。下有方池,可尺许。虽大旱不竭。
观音出现井
在殿后,即神木發光之所。
幻应井
在正殿之巽,按生气方也。今废为鲸音之出路。
坐禅井
一名古春井,在中印峰下。昔古春法师坐禅处,故名。
枫树巷
路通枫树岭。
云心深处巷
路通幽淙诸岭,古名苏子巷。
杨梅巷
古兴福院出路,内名杨梅坞。宋时杨梅甚盛,故名。
天竺路
阔四弓,有大树为界,路旁沙滩地在外。由普门至上竺山门,有一千五百六十步。由山门外至小桥流水,计二十步。
大士桥
俗呼旱桥,在圆通门外。
瑞云桥
在长中房。
金佛桥
在云心巷口,普门内。宋淳熙间,慧光讷法师建。桥掘土得金佛一尊,故名。
琮老桥
在鼓元亭之上,僧琮建。规制坚固坦夷,行人忻忭。名曰琮老,志其惠也。
天岩桥
在天岩山房溪上。
云隐桥
俗呼仙桥,云隐塔出路。
德馨桥
僧德馨建。路通云栖五云。
幽淙桥
在幽淙岭下,德馨建。
扪薜桥
在郎当岭下。
山门桥
在上竺山门外,中竺天王殿前桥右。宋时辨才大师重建。
两山尖市
在双桧峰后。宋时做市于此,做市日扬旗。盖此地通江干及留下人也。
紫云坑
在活沙坞。
游记
宋,苏子瞻〈三竺纪胜〉曰:
昔余守杭州时,与客出游西湖之上,探奇揽胜,寄兴舒情,极登临之乐,盖十年于兹矣。追忆往事,宛然如昨;而客慕想西湖之胜者,每从余问询,不能悉为酬应,乃录其心目之最稔者,凡十有八首,漫缀数语,并附诗歌。间有问者,辄举以示之,使观者了然,亦可以当卧游也。
三竺之胜,周回数十里,而岩壑尤美,空洞玲珑,莹拔清朗,如伏虬飞凤、层华纍萼,妍态怪状,种种绝胜。
宋,秦观少游〈月夕同參寥子访上竺辨才法师记〉曰:
元丰三年秋后一日,余自吴兴道杭,东还会稽。天竺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參寥,问龙井所遣蓝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參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迳,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或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谒辨才朝音堂,明日而还。
皇明,杨守陈〈游天竺记〉曰:
杭多名刹,天竺为称首,久欲游弗果。成化戊子秋,过杭,杭僧纲顾本源,遣徒广无外请游。时予友御史魏孔渊暨予弟、予子六人同游,皆乘肩舆行。湖光山辉,交映无际;金刹画鹢,隐见于松筠茭莲之表。钟梵与笙歌之音间作,令人耳目无少暇。西入山路,颇广且夷,然益入益深,奥寥閴寂,第见古松离立拂云,外闻涧水与松风交相锵鸣而已。越集庆,至灵隐寺,寺静洁幽胜;然昔称五亭,无一存者。睹其高峰,势若飞舞,岩壑奇峭,乃昔西僧谓自灵鹫飞来者,即天竺山也。其下有涧梁,以片石饮其流,冰齿,是谓冷泉。旁有呼猿洞,深且宽。传昔有猿可呼,就手取果,亡久矣。转而东一门,榜曰「佛国」。与山僧同至下天竺,见泉无跳珠者。访流杯、翻经诸亭台,但芜址耳。中天竺荒寂类之。于是尽所谓九里松者,始到上天竺。诣观音殿,宝光奕奕射人。僧为口数手指小朶轩,而壁石峻峭,松萝垂阴。天香室对乳窦、白云诸峰,若屏障前拱,空翠欲滴,寺之胜止此。然诸刹依城者,杂于绮丽喧嚣;虽湖滨者,亦不能无。惟此则幽邃静洁之极,宜其为称首也。室中布觞豆,谈笑久之。僧能诗,请留咏。且咏且觞,乐殊甚。囘忆前数十年,欲游不得遂,岂山灵固迟之,以与杰友高僧同乐也耶?
王洪〈游西山记〉曰:
吾乡多佳山水,最胜者西山;西山多名刹,最胜者天竺。永乐己丑,予告归,偕友人相与策蹇,由北郭循湖堤折旋而西。湖水镜静,云光倒垂,万象在下;而渔人钓艇往往若鳬鹜,出没烟波间,远而益微,仅见其影。东望澄江如匹练新濯,遥接海色,茫然无际。又西逾集庆,至飞来峰,西山第一佳处也。其高不逾五六十丈,岩石嵬怪特异,若犊骇,若隼立,若鸟啄,若豹跃,若蛇逝,若棋置剑植,益玩益奇。上多果木,直榦碧色,不假土壤,根出石外,种种殊异,不可名状。其下岩洞若曲室,玲珑相通。泉自石出,滴石上作铿然鸣。有亭曰冷泉,涧经其下,坦然澄莹,毛骨爽彻。又西不里许,至下天竺,住持伯珪上人具礼邀款,遂同至上竺。石路夷洁,苍松两行,若翠羽盖列。行绿阴中,清风徐来,暑日不烁。遂遇古春名宿,茶话久之。薄暮还宿伯珪所,觞小朶轩。脱帽坐石壁下,林壑阴翳,万籁岑寂;山风飘飖,徐动林木;响应溪谷,间以幽鸟。听之萧然,有忘世之志。噫!予游四海久矣,岳之秀者,泰岱、衡华;水之巨者,洞庭、彭蠡;而名刹、高士、胜僧,未有若吾乡俱美者,吾徒乐而忘归也。先游之一日,大雨如注,予作诗有「不妨三日雨,一为洗山川」之句。及是,天雨朗霁,山水增秀,殆不非偶然,不可以不记。
夏时〈钱塘湖山胜概〉略曰:
凡称山川之形胜,莫不以浙为首,浙以杭为首,杭以钱塘为首。分野在斗,疆域则扬州,形势则自天目。龙飞凤舞,歇落江湖,钟灵于钱塘,余不备论。即西过行春桥,由普福过集庆,月桂峰下有阎妃墓在焉。又西入佛国山,自下竺越中竺,至上竺。下竺则古迹为胜,上竺则观音为灵。三竺之间,云气烟光,泉声松籁;香凝钟静,耳目心神之会为之一空,恍如登极乐、出三界外也。
志辩
宋释契嵩〈武林山志〉略曰:
其山弥杭西北,其道南北,旁湖而入。南出西关,转赤山,逾麦岭、燕脂。北出钱塘门,跻秦王缆船石,过秦望、蜻蜓二山,至驼岘岭趾。左趋入袁公松门,抵行春桥。桥西通南之支路。过行春桥垂二里,南北道会,稍有居民逆旅,行人可休。益西趋二里,入二寺门,偪合涧桥。过合涧、龙迹二桥,自丹崖紫薇亭,缘石门涧,趋冷泉亭,至于灵隐寺。流水清泚,崖石环怪如刻削,乍睹爽然也。自合涧南趋,更曲水亭并新移涧,距天竺寺门,西顾山障重沓相映,有若无穷。灵隐,晋始寺之禅丛也;天竺,隋寺之讲丛也。其山起歙出睦,凑于杭西南,跨富春西北,控余杭;蜿蜒蔓衍,联数百里到武林,遂播豁然如引左右臂,南垂于臙脂岭,北垂于驼岘岭。其山峰之北起者曰高峰,冠飞塔而拥灵隐,岑然也。高峰之东者曰屏风岭,又东者曰西峰,又东者曰驼岘岭。其高峰之西者曰乌峰,又西者曰石笋,又西者曰杨梅石门,又西者曰西源。支出于西源之右者曰石人。其峰南起,望之而霭然者曰白猿。左出于白猿之前曰香炉,益前而垂涧者曰兴正。又出于白猿之前而云木森然者曰月桂。白猿之东曰臙脂岭,白猿之西者曰狮子;又西者曰五峰,又西曰白云,又西曰中印、南印。西向前走,迤逦于武林之中者曰无碍,又前者曰善住。并善住而特起者稽留,其稽留之西者曰莲花,有岩号玉女。其莲华之东者曰飞来峰,乃西域异僧慧理所谓「此吾国灵鹫下岭之飞来者也,昔多灵仙隐焉」,乃呼白猿验之。南屏、天竺北障,灵隐北瞰。后者东出,谓其潜彻异境绝。与城𬮱相去十有二里,周亦如之。秦汉始号虎林,以其栖白虎也。晋曰灵隐,用飞来故事也。唐曰武林,避讳也。或曰青林岩、仙居洞,亦武林之別号耳。然其𡶒郁巧秀,气象清淑,而他山不及。若其雄拔高极,殆与衡庐、罗浮远矣。其山八九月,每夜霁月皎,则天雨桂实,其壮如梧桐子。其水南流者,谓之南涧;北流者,谓之北涧。自合涧桥至于白云峰之趾,凡八逾桥,其七石也,其一木也。北涧龙迹桥至于西源峰之趾,凡七逾桥,其四石也,其三土木也。南涧源白云峰之麓,东注,会它支涧,出闸口曲流西。复东注会奚家涧,入新移涧,出闸口曲流北之合涧桥。北涧源西源山之腹,东注,过腾云坞口。稍逼枫树坞口,湍于第五桥下,浸飞来峰趾,汇于西坞;漾渟于洗耳潭,潴于涡渚东屿,㶑滟于冷泉亭下。经呼猿石门涧,𣸣激于伏龙泓。过龙迹桥下,东注与合涧,又东注。越二里过行春桥下,出灵隐浦,入钱塘湖。古所谓钱源泉出武林山,此其是也。此盖有支坞者六,曰灵隐,曰巢枸,曰白沙,曰大同,曰腾云,曰西源。是六坞者,皆有佛氏精舍,曰灵隐,曰碧泉,曰法安,曰资严,曰辨利,曰无著,曰无量寿,曰定慧,曰永安,曰弥陀,曰吉祥,曰西安。其精舍凡十有三,其十者在支坞,其三者废。其三者宅正坞南,亦有正坞,皆有精舍,曰天竺,曰兴圣,曰崇寿,讲丛也。曰庆宁,曰永清,曰金佛,曰德澄,曰福光,曰天竺,禅丛也。古观音氏垂象,与人乞灵,曰永宣。其精舍凡十,其五在支坞,其五废。其五宅正坞。诸坞皆有居民错杂其殷处,几成村墅。然无阪垦,不牧牛犊羊豕,水陆不甚汙。其人不事钓弋渔猎,以樵荈自业。然同其在古洁静清胜之风,未尝混也。其山无怪禽丑兽,惟巢枸之树最为古木。松筠果蓏与它山类,唯美菽与灵山所生之枇杷、桂花發奇香异耳。
国朝邵重生〈武林山辩〉曰:
武林,杭之名山,因以名郡;而古今皆朦胧,未有直指的名为某山者。旧志以武林门右土阜(俗称祖山者)当之。为其山先名武林,以避唐讳,改称虎林。《成化志》引杨正质〈虎林山记〉,谓钱王时,祖山在郭外,有异虎;其山自名虎,非避讳也。又引宋楼钥攻媿诗:「武林山出武林水,灵隐后山无乃是」。且宋《淳祐志》言《汉书》明载武林山为武林水所出,安有又避唐讳之说?决非城内无水小山,明矣。是夏断以灵隐后山北高峰为武林山矣,与薛公通志同,惜偏而未全。《一统志》列武林山,当矣;下曰:「一名灵隐,一名灵苑,一名仙居」,以灵隐山、飞来峰二山为武林山,是矣,特认而未的。至沙门契嵩《武林山志》与泗水潜夫《武林旧事》,直以飞来峰为武林山,似矣又局而不广。近田公《西湖游览志》、陈公《万历志》,皆不列武林山,而以灵隐山注「一名武林山」,岂惟龃龉不明,而名言更不正。今山予为辨者三,以伺质之夫君子焉。凡郡邑之著称,必以郡中佳山水祖山,蚁垤不足以当,固矣。特灵隐之名,發于东晋,其先秦两汉,厥名伊何?愚意凡谓之山者,以其全体而言也。其高耸者曰山峰,其如脊者曰山岭。至冈陵丘阜,皆有分別,而一「山」字足以概之。故武林山之名,乃杭南北灵隐、天竺诸峰,慧理未来之先、之祖名、之总名也。自慧理既来之后,有飞来之名焉,有灵鹫之名焉,有灵隐之名焉,有天竺而后有五竺之名焉,五印度而后有中竺之名焉。至于莲华、佛国、白云、白猿、狮子、香炉,皆继慧理發之,而为武林之支名。至于南高、北高、五云、双桧、乳窦、月桂诸名,又后人之滥觞也。其曰形胜,乌石、灵苑、仙居、龙门、杨梅、西源、善住、兴正、瑞云、庆化、集庆、秦亭,又土人之私谥也。自有诸名,而武林反以无专主而晦。如呼子之名,而不详其祖父之讳。又如子孙寡而皆晦,则祖父之名自传;子孙众多而又著,则祖父之名远而晦,久而亡,此常道也。故吴山、秦望,以宿名,非武林也。定浮、龙凤,以沿江別派,非武林也。九曜、南屏、玉皇、大慈,以过峡,非武林也。黄鹤、臯亭、临平、超山,远而照对,非武林也。孤山、独山,寡不成林、非武林也。黄山、安乐山、七十二贤山、焦山,水其所根源,非武林也。此外,诸南西北三面之山,戟攒旗矗如武库森列者,有一非武林山,不可也。如罗浮有七十二峰,皆谓之罗浮山;黄山有七十二峰,皆谓之黄山;武夷有三十六峰,皆谓之武夷山。是可辩者一也。然此意未经高人明言,而意实见,往往如罗处约〈灵隐碑〉曰:「浙水之右有山,曰武林。」卢襄〈西征记〉:「杭地北环天隐。」国朝杨太守〈开西湖疏〉曰:「杭州南跨吴山,北兜武林。」观曰右,曰环,曰兜三字,则非一二山之指。罗公自是才子,杨公极善堪舆,卢公大于游览,故其所见之卓如此,其可辩者二也。且求武林山者,必当求武林水。杭南北二山之水,孰有大于三竺、灵隐之溪乎?南则从扪壁岭,水出岭,合双桧、永清、月桂诸坞。北从石人、西源,合白沙、韬光诸坞,正与旧志合。曰武林山有二水,南出者曰南涧,北来者曰北涧。若惟以灵隐寺山为武林山,则惟有北涧而无南涧;若以飞来峰为武林山,则飞来峰无水,不出涧;若以灵隐、飞来二峰为武林山,则南涧从天竺诸峰来,發源不全;况旧志言西湖汇武林山水,秦时名武林水,至汉方有金牛、明圣之号。南北二山,凡有水流入湖者,皆武林山,其可辨者三也。始焉求之人心之同昧,既焉质之高人之伟见,终焉稽之形胜之现存,吾于武林也奚疑?
物产
白云茶
郡志曰:白云峰出者,名白云茶,与香林、宝云并称佳品。子瞻诗有「白云山下雨旗新」。又游天竺,尝饮酿茶七椀,戏书云:「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椀茶。」今久不种。
桂花
志曰:天桂秋来特盛,非必种出月中,盖亦地气使然。子瞻〈八月十七日送天竺桂花与杨元素诗〉,见末卷。
杨梅
志载:三竺杨梅之富,在宋已然。惟杨梅坞金婆家为最。今上竺多不栽。
灵芝
有紫红黄三种,皆木本。《七识》云:柄如漆者,是暑雨时采,蒸熟数年不变。
竹簟
生竹根上,色白而甘,无毒。
土檀香
乃桦树根,亦名桦香,极清远。
凡毛族、羽族、虫豸、果蓏,与诸山所产无异,概不载。山中之土以砂,瘠且隘。日用蔬笋之属,皆供之山外。
荫木
引路古松,自上天竺山门内,至见心亭西,大小共一十七株。其间数围者六株,余则合抱。
淙老桥上首路南,张姓屋角,合抱枢口树一株。
天王殿前,古柏三株,大数围。
案山古枫木七株,大小杉木三株,温杉一株,婆罗树一株,苦刁树六株。
正殿前柏树,左十二株,右十二株。
坐山墙以内,古枫木九株,大者数抱。大小杉木十一,栗木八,苦刁木十二,柏木二,榆木三,沙朴四,梧桐二,杜树三,松木八,箬树二,香桧二,香樟一。
墙外岭上,大古枫二,苦刁一。
版籍
前代乘除,敻不可究。即国初图册,迄有变更。今准嘉靖三十五年六月初一日〈优免差徭帖〉文:上天竺寺,先朝始建。钦赐佛殿、寮房,基址洎九里松路,合计壹顷贰拾亩。
按鳞图册,前后正殿、钟鼓楼、丹墀、纸炉基地一十一亩四厘六毫。又白云、两峰堂基地二亩八分八厘八毫。坐山三亩四分二厘三毫。
案山五亩五厘,并率字号;上竺山门内,行路两边沙滩地五亩。
见心亭上首沙地六分一厘二毫,下首沙滩地六分八厘八毫。
肃仪亭边地四分七厘九毫,浅涧边地一亩三分八厘二毫。
凡五峰以内,疆界纵横不恒,其主总属率字号,下具如鳞图册中。
佛殿基地十一亩一分四厘六毫。
开山祖师坟山五分,出路地四分七厘五毫。
前朝钦赐,百不存一。惟定山北管等图地方,白石光山,所存一十一顷五十九亩。
钱塘蒋公圩,發字号田八十余亩,见存。
古荡,鸣字号庄基地二亩八分一厘一毫。
古岩,王字号田地计二百亩零,今存者半。
方井教场圩,伏字号庄基地一亩九分五厘八毫。崇祯四年归并灵隐,有契田一百亩零。存有其半。
仁和十八都三图,形字正字号田五百二十三亩。自隆庆四年至万历八年,诘告清理归户当差。
钱塘天竺港天竺桥,寺田二百亩,余并废。
方山女南乡,推字号田一百八十亩。万历三十二年,寺僧圆迳、真谅、真定、祖玉卖。
绍兴三年七月,高宗赐上竺寺,平江府许墅庄田二十顷。
隆兴二年七月,孝宗赐上竺寺,临安府钱塘、仁和、秀州、嘉兴、崇德、平江府等处,田禾买该科敷色役等事,尽行蠲免,给下劄付刊石殿后。
淳熙十一年,孝宗赐秀州田十顷,诏住持师觉承领。
庆元二年三月,三省同奉光宗圣旨,其所赐田地、山荡等项,勘照累朝指挥,重行蠲免。
嘉定六年,光宗赐崇德田一十五顷,诏住持善月承领。
端平三年,理宗赐钱塘、仁和、富阳、海宁等处田地、山荡、沙地四十五顷,诏住持梵奎承领。
嘉熙二年,理宗赐钱塘、仁和、富阳、临安,山,每县一十五顷,诏住持文杲承领。
淳祐三年,理宗赐松江府华亭、上海,田一十顷,诏住持法照承领。
宝祐元年三月,理宗赐全免各处庄田粮税。
景定三年,理宗赐湖州府德清、乌程、归安、长兴,田五十顷,诏住持智观承领。
四年十二月,诏上竺住持妙铦检会木筹纳苖事,给省劄刊石。
施田
宋宰臣韩庄敏公,施上竺寺以平江府许墅庄田二十顷。至景定五年,其孙侍制韩大伦,述大父施田缘起,作记勒石。
景定二年,丞相贾似道以上竺寺庄田水荒,捐吴中田二千亩,亲属记,遗常住,勒石两峰堂东。至咸淳三年六月,申省理平江府许墅庄田纳苗放糙事,丞相劄下者,三岁省米二百五十石。
平章贾魏公〈施田记〉曰:
释氏法施为无量,施舍特粗迹耳。啬于己者率以是借口。似道不谓然,直谓捐甚爱而空所有则可,以是求福田利益则不可。捐空之,在我不失为廉;如求所利,则于理第见为贪。贪廉系行己界限,所贵乎明辨于利与善之间也。似道自以身殉国,第见夫仁可成,生可舍,平日所自有者,一不得视为己物。而莫甚于己未之冬,讫于庚申之春,命之短长,直在屈伸肘间。当时母子骨肉离散,它抑可知已。人能于此發深省,则身且非我有,而何有于外物?外物不摄于心,则好货财、私妻子之念自可顿悟。贪风绝,廉道兴矣。然是心也,人固或存于艰急之时,而不能不忘于安逸之日。以艰急而存,以安逸而忘,曾是以为悟乎?斯心斯语,似道尝于侍侧。及至吾母,重有感焉。一日命似道曰:「汝能作施舍功德否?苟能是,汝固为真廉,又将以善承吾志而孝。」似道奉命惟谨。会辛酉春,所建石桥寺、昙华亭成。实宦未达时,尝于斯地有心,逮今酬之。所撒旧材,积于亭侧。一日昼晦,风雨大作;及小弛,则若有物徙而空之者,寸尺不复存矣。及五百圣僧茶,茶瓯中一一现异花,犹夫常也。中现四字,其文曰「大士应供」,聚观者神之,岂将有所动悟于似道耶?夏五月,常雨为灾,上命近臣诣天竺祷大士。导迎至于明庆寺,似道尝精祷,许饭千僧。亡何获嘉应。以六月二十八日往谢且酬。既遂事,佛光法师请于似道曰:「寺田已捐,僧饭将绝。僧非谷粟不生活,饥将奈何?内沟若己,公志也。」似道为之动,于是蹶然思外物之何有,体吾母之所命,遡大士之有缘,急辍吴中伏腊之田,为亩二千,永作常住供养。亦曰空诸所有,非以是求福田也。吾儒家法,福惟自求。布施求福,何以异于市贾之利合而动?不惟非所以自待,所以待大士也,宜不如此!吾侪小人,朝不谋夕,相时射利,遑恤厥德?似道惟于坡老之言,知所涵泳,惟大士证明。若曰为善必获福,厥应的不爽;愿以此功德回向于君亲,亦惟大士证明。
清理
按《七识》云,上竺庄田,南宋六朝所赐,约二万亩,至今尽皆迷失;惟仁和十八都田五百三十亩,为郎珠辈占。隆庆四年,寺僧道梁等具告军门谷中虚,累经按院二司,凡更县父母三。直至万历三年,方结判还本寺。今临平有庄。
〈辩复庄田议〉曰:
南宋六朝,钦赐庄田,无虑数百顷,尽皆迷失;惟仁和十八都一等啚田五百三十亩零,备知去处。迩年乡宦诸名公,怜寺僧倍赔消耗,白诸抚按、藩臬,郡邑为之辨,复行拘勘究是实,准令给主。奈所司更代不常,数年方始归结。然逋欠数多,难于追给、判还本寺,具有成案可查。不惟所费不赀,亦心力俱弊矣。虽一时喜动颜色,自识者观之,有隐忧焉,何也?彼乃土著之乡民,视为故物;此系置邮之过客,不少宁居。易姓更名,藏形匿影。据租契,则另是一番人户;求实迹,则不脱原旧根苖。以瘠薄代膏腴,以低洼抵高阜,或凿池养鱼,或种桑造屋;指东说西,以多减少。故老莫窥其宿弊,清官难究其隐衷。若使连年荒旱,不能办纳粮差;况经手老僧,难保长生不死。将来后进,不能早见预防,用力參差,为谋舛错;约伴同行,岂得齐心并力?争先退后,必致众怒群猜。若不另立良图,断然仍蹈覆辙,悔之何及也?道梁、平净等决须会集同事僧净芝、平涧、德孚、圆迳、圆周、净楠、德霖、道柯、德雷,纠请该图里书、当乡知识、本山耆旧,亲往田所,将瘦搭肥,以高就下,计亩均分,作为十处。务要各成片段,不得补凑牵连。拈阄画地,各立庄房。听其与人租种,或躬临耕作。间遇年荒,稍获微利,此为可久之计耳。不知作倡以为何如?
今将抚按、司道、府县批词,详允缘由,开具于后:
隆庆四年四月十六日,寺僧道梁、平净等具告,钦差都察院谷,准批仁和县查断速缴,蒙县主陈,每亩判余租米二斗,具申。本院详批郎珠等所佃既系寺田,每亩每年止出二斗,大不得其平矣,无怪乎寺僧屡屡告鸣也。且原议应追价银,今已延挨数年,遂置之不问,可乎?仰县仍秉公查处,勿偏护也。此速缴。
本县奉批覆查郎珠等,田地荡有上中下三等,上等三斗,中等二斗五升,下等二斗,具申,本院详允。仍出帖给示,郎珠等升合不吐。
隆庆五年二月二十七日具告,布政司姚,准批,仰县究报,蒙县主张,具招申详,蒙批照原招结缴。又三月初七日具告,管粮道刘,准批,仁和县掌印官严加究报,蒙县主张,具招申详,蒙批依拟。郎珠等纳赎,叶初收赎。完日与道梁等各發宁家焚修,取库收认。退状缴余照行,陆岩免提。
十一月十八日告,按察司谢,准批,仰本司孙经历,究报具招申。
免帖
杭州府钱塘县,为乞遗照例优免差徭事。据上竺寺僧道沾告称,本寺先朝始建,钦赐佛殿廊房基址,九里松路一顷二十亩,并坐落定山北管等图地方,白石光山一十一顷五十九亩,及赔粮田地一顷六十一亩。历年无收花利,税粮年赔,烦苦不胜。即告,业蒙怜恤,均徭、丁田、杂派悉照无息。光山之例,每百亩准作一丁编役讫。若不告乞给帖,诚恐后役概派,临难控扰,乞赐给帖准免,万感恩德等情到县。据经行拘该图里老裘通奎等,结称,上天竺寺所告前项山路基址,果系先朝始建,钦赐基产,并定北地方白石光山无收花利,赔粮是的等情,具结前来。覆查得基址松路白石光山,花息无收,悉照光山之例,已经审派,每百亩准作一丁编役讫。拟合通行移送丁田递送兵等房科知会外,为此帖仰告僧道沾等收执。候审差役册注明白声说,賫帖赴审以凭准丁扣算照免,毋得代人受寄影射,查出重究不恕。须至帖者。
右帖仰上天竺寺僧道沾等收执,准此。
嘉靖三十五年六月初一日,帖押。
又帖
嘉靖三十五年五月 日,为前事给帖,仰僧道沾收执。词同不录。
又帖
万历二十四年十二月廿四日,为查究奸弊以清国税事云云。右帖仰上竺寺僧道柯收执。
又帖
万历三十四年三月初十日,为恳天纂额遵输事云云。右帖仰上竺寺僧远晖等收执。准此。
上天竺讲寺志卷十终
校注
底本缺一「翊」字,兹依曹中孚标点本《杭州上天竺讲寺志》卷十p.163补入。(杭州佛教文献丛刊,赵一新总编,浙江:杭州出版社,2007) 底本「不」字疑衍。 底本缺一「居」字,兹依《镡津文集》卷12补入。(CBETA,T52, no.2115,p.710,a21) 「出闸口曲流」此五字,释广宾著、曹中孚标点、徐吉军审订《杭州上天竺讲寺志》p.168第10行作「逾第八桥之」。(杭州佛教文献丛刊,赵一新总编,浙江:杭州出版社,2007) 楼钥,自号攻媿主人。见《中国人名大辞典》(台湾商务印书馆,1921年6月出版,1958年重印) 人名。【经文资讯】《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 A026 册 No. GA026n0024 杭州上天竺讲寺志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所编辑
【原始资料】法鼓文理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之「中国佛教寺庙志数位典藏」专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