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上天竺讲寺志卷之十二

宰官外护品

侧闻游诸国土现宰官居士之身治此郊圻擅外王内圣之学心劳密行迹著异闻乃若朝廷屡寄以麾符天下并思其风采刳心檀度刮目藻扬斧斤土木而适合时宜翰墨文章而善弘佛事是皆庄严净圣之觉场表帅烝民于神道者也况兹大士旱乾水溢凡祷捷臻饥馑菑伤有蕲响答山川之祀阴恃以祈天兵革之锋暗弥于向日五马望尘遥拜双龙载路群歌得非民命是凭政声斯借者哉加之道德所居慈悲兼奖苏赵作家而神交臻辨贾秦误国而心服晦圆別多折摄之方绰有经权之妙遂令津梁后进城堑当时虚心咨请者忘疲极口颂称者匪妄外侮攸御非类自悛故曰「孔门有季路使恶言不入于耳也」志外护

师友

赵抃

字阅道熙宁三年四月以右谏议大夫给事中资政殿大学士知杭州十年五月再守杭与天竺辩才法师道契尝赞之曰

阿师去天竺 山空鬼亦哭 天竺师复归 道场生光辉

及致政会于龙井号二闲人作〈闲堂〉志其事

苏轼

号东坡居士熙宁三年六月以直史馆通判杭州元祐四年三月以翰林学士出守杭州一日访辩才不值题白云堂壁曰

不辞清晓扣松扉 却值支公久不归 山鸟不鸣天欲雪 卷帘惟见白云飞

尝以幼子苏迨效灵运故事剃度天竺观音前权寄缁褐后遇恩奏迨授承务郎乃以度牒一道另度一人赎迨回尝具奏诏慈辨法师从谏住上竺弘天台教观当时人立公生祠于灵鹫寺后

秦观

字少游元祐初累迁国史编修官与天竺辩才方外契深有《游记》《龙井记》《神异记》《唱和记》又写〈辩才龙井十题诗〉遗其徒怀楚刻石

李偃

政和五年以起复集贤殿修撰为徽猷待制知杭州尝访上竺宣梵珍法师值诸涂而立谈因建植杖亭纪其事

尹焞

字彦明绍兴中召为崇政殿说书权礼部侍郎在朝班时尝迎天竺观音于郊外有问「何以迎观音为」对曰「此西方大士也众皆迎敢违众

咨请

郡守苏子瞻尝问辩才法师曰「此山如师道行几人」辩才答曰「沙门多密行非可尽识

高丽国王弟僧统义天者慕法留滞朝廷以其国母思忆促其归时义天问法上竺慈辨谏法师轮下谏谕之曰「高僧道纪负经游学以母不可舍遂荷与俱谓经母皆不可背以肩横荷今僧统贤于纪远甚岂为经背母使忧忆乎」义天于是有归志

有贵客谒柏庭月法师问何以安心月云「心本不动」又问《法华》经藏答云「当处全彰

王孟公请益上竺咸法师以「十六观」义咸曰「佛在十万亿刹外而提封不越方寸若克循观道则往彼非遥也

资政学士郑公问咸法师《楞严》「八还」之旨咸曰「迷心为境八法瞀乱达大观者一念自反

郡太守入山见池中红莲问咸法师曰「既是白莲社因甚却开红花」咸曰「山中并喜君侯至任是无情也改容」守又指看经罗汉「既是无学如何看经」咸抚罗汉背云「何不祗对

赵彦肃严陵人登庆元进士洛学之翘楚也尝谒上竺印法师「如来出世先说何法」印曰「示生同居先苦谛也」又问「诸大乘经多奇诡骇人来至《法华》何其平易」印曰「群机未熟必先动荡机熟会入衒骇何为」自是深识时教大旨彦肃好诋佛氏此后尝谓门人曰「法恩逾于父母非小子所知也

秦桧尝问上竺圆智法师「止观之义一法耶二法也」智曰「如水湛然而清者止也可鉴须观也法界寂然名为止寂然尝照名为观岂有二耶

陈行婆见慈辩谏法师师问「修行许久」婆称「修行多年」师问「曾见阿谁」婆称「多见善知识」师问「如何指示」婆曰「直截根源也不看经也不念佛」师云「错了也」因为说法婆既信服又示以二颂

信施

五季钱忠懿王

弘俶文穆王子也以石晋天福四年道翊所创观音像庵感梦大士曰「吾居处甚陋」觉而广其殿宇改额曰「天竺看经院」王为人崇信大法前后造寺数百及归朝以爱子为僧

张去华

襄邑人咸平元年以给事中守杭自正月至五月不雨躬迎大士奉安梵天寺祷之甘雨随澍因作诸福事

蔡襄

治平二年二月以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出知杭州府时宰相曾公亮以钱十万委襄为扁襄为书所赐院额揭之殿楹

陈轩

字元舆建阳人绍兴元年八月以龙图阁学士知府事奏上赐以祠牒并蠲两浙祠庙钱修造令转运胡宗哲张绶主之极其壮丽四年轩移金陵慈辩以书求记宝文阁待制李琮为立石

丁谓

封晋公以苏人擅移皇堂贬崖州司户恐祸不可测道杭祈佛饭僧于上竺手为疏后以此疏寄京师知己至达睿见因得不死亦佛之借力也

相国吴履斋

淳祐九年九月给省劄减下沙庄沙场沙地八分税之六

待制韩大伦

景定五年述其大父庄敏公旧施平江府许墅庄田二十顷自作记以勒石

秦桧

与上竺圆智法师善桧尝问智以「止观」之义智为开谕甚简而明桧悦乃拜随施钱五万缗为修建上竺观堂邵山人曰「按此桧杀岳飞恶闻岳字之时知有佛法矣在桧不肯露报应悔惧之意在僧不敢露解寃释结之情但借应对以为施予渐近佛家以冀冥护桧立心作意阴暗如此

別儿怯不花

至顺元年由广西都元帅为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次年拜左丞相行至淮东闻杭大火仰天挥泪曰「我不德累杭人也」驰赴镇录以赈恤之每遇霪雨亢旱辄恭祷天竺无不响应

著作

五季皮光业

襄阳人日休子也贞元初为镇海军节度使推官后转两浙观察使为撰〈上天竺观音看经院灵应记〉

李照

时以大中祥符七年由集贤学士出为杭州司理譔〈天竺看经院灵感观音圣像记〉甚详后毁于兵燹不存

苏辙

字子由累官翰林学士门下侍郎元丰三年谪高安又自绩溪召还道歙由钱塘追访子瞻遗迹十月八日游上天竺念子瞻昔与辩才相好尚隔南山作三诗寄之辩才卒子由为塔铭

杨杰

无为人元祐中为侍郎与辩才法师分洽为譔诸记十题和诗并序尝馆伴高丽王弟义天问法慈辩法师赞其能满所望作礼而去

宋之瑞

光禄大夫也淳熙中譔〈上竺慧光法师若讷(谥「宗教广慈大师」)普炤塔铭〉

赵时逢

官提刑绍兴五年二月甲寅住持妙珪建千佛阁成逢为之记

李纲

高宗南渡建炎元年召为尚书右仆射擢居相位才七十五日朝纲军政肃然振饬为黄潜善汪伯彦所谗遂罢提举洞霄宫孝宗乾道元年召上竺若讷法师入对称旨發币金建十六观堂纲譔碑文以表章之

洪迈

焕章阁学士也庆元四年九月诏住持妙珪立寺碑迈为撰文并书

陆游

字务观宝谟阁待制也开禧元年诏上竺前住持兼左街僧录妙珪再住上竺前后共二十二年上嘉其行解御书「复庵」之额以旌之殆与若讷接武扬休者也游为记并书

楼钥

四明人吏部尚书内翰也开禧二年七月廿二赐钱建十六观堂成钥为之说

文礼

天目禅师也嘉定元年述十六观堂旧记并为手书

程公许

刑部尚书兼侍读学士也嘉定十六年撰〈上竺右街监义思义塔铭〉朝奉大夫起居舍人兼直院牟子才书

林希逸

官中大夫直宝文阁学士为撰〈上竺住山允宪法师塔铭〉

尤焴

修史内翰也淳祐十一年理宗御笔特书「法照」赐号「佛光法师」焴为恭跋

文及翁

累官朝议大夫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兼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侍读为撰〈上竺佛光法师慈应塔铭〉

黄溍

义乌人博极群书發为文章如澄湖不波一碧万顷累官侍读学士与上竺东溟竺隐诸公有方外交尝撰殿记

盛熙明

龟兹人乃祖乃父生居西域世与佛邻善诵佛书深达梵语尝礼普陀山上天竺大士亲承瑞应乃纂四品曰自在功德曰洞宇封域曰感应祥异曰兴建沿革

国朝宋濂

金华人为国初佐命功臣官翰林学士尝得法千岩和尚世传为永明后身凡法门文字多出其手尝为〈上竺日法师塔铭〉

姚广孝

吴郡人初为沙门尝侨大明山居选侍成祖文皇帝起靖难兵官至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兼修国史尝为〈生隐道法师塔铭〉

杨复

吴兴人累官中顺大夫大理寺少卿正统己未为〈上竺都纲止堂山法师塔铭〉礼部郎中兼翰林院侍书钱塘蒋晖书

商辂

淳安人盖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学士制诰经筵官也成化丙申为上竺撰〈钟楼记〉

赵宽

吴江人赐进士出身中顺大夫奉敕总理学政浙江按察司副使于弘治癸亥为撰〈上竺灵感观音寺记〉又述〈观世音感应颂〉

夏时正

仁和人以南京大理寺卿致仕成化癸卯为譔〈上天竺修造记〉

江澜

仁和人以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文林郎经筵讲官弘治庚戌为撰〈上天竺观音后殿记〉

魏骥

萧山人以资善大夫南京吏部尚书致仕奉诏进阶一级九十六翁成化丙戌为上竺都纲性庵顾法师撰生塔铭又〈湖山佳处记〉

徐江山

号六桥官至奉训大夫尚宝司少卿嘉靖壬寅夏五月为郡伯陈希斋公祷雨天竺甚响答作〈灵应颂〉

诸大绶

山阴人进士及第翰林院修撰承务郎嘉靖壬戌为譔〈雷侯柏山公遗爱堂记〉

旌举

吕溱

皇祐三年以起居舍人守杭州谓天竺住持甲乙相承为不称特奏以闻仁宗乃诏南屏法师梵臻弘天台教观

孙沔

皇祐五年以直阁学士给事中知杭州延禅师幻旻住持上天竺继以禅师智月开堂提唱宗风凡十年

沈遘

字文通皇祐七年八月以起居舍人知制诰礼部侍郎出为杭守浙人也从父老请「大士以音声为佛事宜教不宜禅」亦为具奏赐名「灵感观音院」诏辩才法师弘天台教观

张诜

元丰四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以上竺首座法炤法师用文陞为住持文乃南屏慈辩法师弟也

翁彦国

宣和六年以徽猷阁学士知杭州奏以慧觉法师齐玉为上竺住持玉卒石林叶丞相梦鼎为铭吴说书

康允之

建炎三年以徽猷阁待制守杭奏以普明大师如靖住持上天竺

孙觌

绍兴元年以朝奉郎龙图阁待制知府事奏以佛炤大师智坚为住持时丁兵火赐以祠牒建后殿及僧堂

梁汝嘉

绍兴三年以龙图阁待制知府事奏上以圆通大师应如为住持

郑清之

丞相也端平三年奏上竺梵奎为住持诏补左街僧录

吴潜

宁国人嘉熙五年以中大夫试工部尚书兼吏部尚书兼侍讲知府事奏上诏允宪住山

赵与𥲅

淳祐七年以资政殿学士兼观文殿学士知临安府事奏诏上竺以法炤住山

史弥远

四明人当国日奏列五山十刹比仕官之九棘三槐仍分禅教如文武班僧必出小院声华彰著者拾级而陞当时列上竺为教院五山第一山下竺为第二山中竺为禅院十刹第一刹

高纳麟

河西人太傅宁国公之子用名臣子入备宿卫起家中书舍人天历元年除杭州总管至正元年灵山天竺寺灾麟敦请东溟日法师恢复之四年仍请主上天竺寺护法殷殷盖宿植然也

断禁

赵清献公熙宁三年及十年以资政殿大学士两知杭州故民称大资相公于灵竺极用情清察上竺下竺灵隐三寺坐山照山为兴圣法安南院光福院及居民沈明梅承遇张僧寿产地山园奏请判还本寺永禁樵采烧畬以为三寺系东南古迹全借四向形胜掩比之五岳四渎并禁樵采影射圣旨依准施行至今赖之

宋咸淳四年秋八月诏临安府并上竺讲寺以愚冈后培植禁伐加后涧构桥用接山势

高纳麟守杭有政绩及为行宣政院使时上竺有僧犯法麟坐以重罪又奏设崇教所以治僧狱讼俾僧知罪

国朝雷鸣阳云南人嘉靖间公倅青州海寇乱公领青州兵至杭驻灵竺与僧善而知其病先是灵竺寺皆有先朝赐山万亩时兵兴皆以负郭山加饷而重役随之利归佃户害则归僧诸寺皆逃散次年公陞本府二守始令僧当官告佃户承买纳饷当役僧得仅存寺有遗爱碑

孙孟郡太守也嘉靖三十年众举珊一峰主修多福寺擅伐路松二株孙置之法并其徒正普俱还俗

嘉靖间海寇乱督府宗宪胡公严造海舟凡故家坟墓大木皆不能免公特下令曰「九里松唐时古迹不许擅伐」故独保全

孙冲万历初年为钱塘令寺僧德明补种九里松冲与禁樵采「吾与种树得养人术焉

陈善郡绅方伯也载《府志》论云「李氏谓天下治乱于雒阳名园盛衰验之然则壮都邑之观增山川之色匪特建置大者即一纤微草木之间亦可以观欲存全盛之迹者能无惜护乎哉」北山自集庆而入夹道古松乃唐名守袁公所植翠盖亭亭郁葱弥望游者侈观行者借荫亦美政一端在焉比者豪右或恣为翦伐黠僧因而贩鬻料今所存属各寺界者上竺祗六十一本中竺祗十六本下竺祗十一本疏稠靡均蓊蔼非故自今不严其防戢昔贤遗爱骎荡然矣嗟夫乔木不足以重故国甘棠非惠政所存而永怀者思保其蔽芾莅治君子其毋以小物疏厉禁乎

万历年间杭严何公寓所愤天竺之弊习剧加整饬因致书云栖莲大师兼行诱导挽其颓风

莲大师复以书曰蒙谕上天竺事谨陈白如左唯我公祖乘夙愿力现宰官身以大慈心悯念末法僧徒少持戒行摘其尤者而寘之法俾有罪者自新无罪者加勉是所以安僧非所以病僧也今兹發奸摘伏万口称快威畏德怀矣而继承尊谕将申明佛制以开导而渐摩之是则雪霜之后煦以阳和杀伐既张绥以文德也义之尽仁之至护法之功莫斯为甚但宏衰病伶仃偷生岩穴兼之跛躄步履须人其何能励精效劳以副委任责成之至意乎况今处士以横议被逮时僧以傲世取尤以势揆之亦所当避因別思所以称台旨者昔唐文皇以《遗教经》普施天下州郡今此经本山重梓以鄙见补注愚意不若流通此经概南北两山城内外寺院庵堂大者与十册中者与五册小者与一册人各受持不得违犯或能有俾于万一也道尊如书所劝行之并诸山各申厉禁而天竺三木之刑乃释

钱塘龚邑侯审「天竺与乡绅争山」断案曰「本山寺山也二十三房于万历五年卖之于陈太仆则道柯为政万历四十一年卖之于李水部则祖玉为政众僧明知寺山之不可卖而朦胧两架之于两先生意以不發则暂时双获其利發则必竟独取其偿不忧共斗之更争而窃幸可坐收其价纵官司责以擅卖公田彼将脱卸于乡先生之意以免罪耳谋大狡矣虽然僧不足责也至若本山则僧不可卖乡先生亦不必有也太仆之不必有无论矣李水部茔域切近或者以为孝子仁人为至亲一抔作千年之计非得本山恐寺僧以后砍伐树木伤损龙脉抑或盗卖他人混葬风水为害种种但必令我子孙守之不如万世山门为我守也今官为厉禁杜其种种上以妥龙天之灵而旁以利缙绅之域断亦足矣此意流传三令五申于后来者胜于华胄之自为矣爰昔山门之意想土著之缙绅不后于传舍之邑宰无宁使乡先生自出此意而令众僧怀德畏威贤于官断远矣惟水部裁之古之名卿尚舍宅为寺而茔域于寺者意或优长若太仆即远在京师若爱之以德只有还山于寺之为德也」此案既發乡绅莫敢谁何

崇祯年间按台刘公(讳士桢)禁约曰照得三天竺者地擅飞来奉西方之大士名传鹫岭作彼岸之慈航祗以逼近西湖遂致声哗南国时逢节序瞻仰如蚁近访有等无知恶少蔑佛法而逞恣睢至于有眼狂儒亦弃《楞严》而堕恶道或假荐绅之声势或肆罡煞之凶残鱼肉缁流见在有刀山剑树谤凌圣教又何逃戴角披毛阴网不疏王章丕著如有前项棍徒横行吓诈者许寺僧扭赴官司从公审究枷号寺门庶几三尺长存五空不染大千世界辉佛日而巩王图清净慈门集旃檀而驱罗刹特行给示普告群生

妆点

唐袁仁敬开元十三年刺史杭州极爱灵竺政事之暇为种松九里号九里松后人思之建袁公亭其下又建门跨路曰袁公松门其后不无死者旧时灵竺僧好事(失其名)曾补种赋诗曰

不为栽松待茯苓 只图山色四时青
老僧终不将归去 留与钱塘作画屏

后有僧幻隐者亦曾补种万历初年僧德明又补种百株钱塘令孙公冲与禁樵采十不活一又令聂公心汤谕寺僧补种所活如之

古山人论其不活之故有三居民既稠寸土可贵无论三行并一行之路皆侵其半或为墙篱庳厠久占不还一旦清查则种种不悦必加阴损一也各方香客既多城中樵采不少或游手戏攀或覻视为利未免生事贵木贱人仁者不为二也当道者纵断而行矣丛怨不顾矣松必小者可种十年而后成官不久任继者未必踵事三也然则松终不可复耶今亦有三道点其见在者不许民居其下罪寺僧一也既有伐松之能宁无种松之力宜令自一门至寺为茶坊五令僧居守官又以轻赎者植严谕者约是两利也僧既住所管每枯一松例补植活小松五株许补不许伐此三道也五年而后木成矣如此不又称某公攸植耶

宋孝宗皇帝淳熙元年赐盘云桧二本盖唐相牛僧孺园中物也植之上竺殿阶下以为佛供其枝干盘回团云绾雾俨如宝幢翠盖相对峙耳

辨才法师手植千叶山茶二本在白云堂下云液池上自宋历元柯叶畅茂若有呵护冬之时嫩蕊含绯繁英簇锦照映岩谷以代衣裓之散也

宋吴说书「九里松」扁乃秘阁吴师礼子世工翰墨人评其「端稳秀润」高宗欲易以己书屡书不能踰遂命以金饰之

宋范仲淹皇祐元年自知邓州移知杭州吴中大饥日出宴湖上谕诸寺主曰「岁饥工价至贱可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鼎兴工作使贫力技役皆得仰食于此杭民不至流徙

宋曹澄知临安府事隆兴二年九月奉诏督建上竺法堂并五百阿罗汉阁

宋理宗御书「上竺天台教寺」额

宋蔡学士襄书「灵感观音之殿」

丞相京镗绍熙五年书「两峰堂」扁

国朝曹国公李文忠书「上天竺」三字山门额

潞王净宁书曰「大慈悲父」

翰林蒋晖书曰「圆通妙境」

工部吴涵书曰「慈悲感应」

知府李文奎书曰「净圣」

按台刘士桢书曰「自在慈航」

按台王范书曰「慈航济世」

经筵姜逢元书曰「普照大千」

抚台尹应元书曰「尘海慈航」

古虞徐观复书曰「一音圆照」

吴兴潘湛书曰「良哉净圣」

云间杨万里书曰「灵岩慧照」

工部朱廷焕书曰「慈航广渡」

杭兵道吴伯与书曰「观察法界」

抚台熊奋渭书曰「望洋彼岸」

盐台冯垣登书曰「不可思议」

祭悼

苏端明轼〈祭辨才法师文〉曰

孔老异同 儒释分宫 又于其间 禅律相攻
我见大海 有南北东 江河虽殊 其至则同 维大法师 自戒定通 律无持破 垢净皆空 讲无辨讷 事理皆融
如不动山 如常撞钟 如一月水 如万窍风 八十一年 生虽有终 遇物而应 施则无穷
我初适吴 尚见五公 讲有辨臻 禅有琏嵩 后二十年 独余此翁 翁又去矣 后生谁宗 道俗欷歔 山泽改容
谁持一杯 往吊井龙 我知杭时 白叟黄童 要我复来 已许于中 山无此老 去将安从
噫參寥子 往奠必躬 岂无他人 莫写我胷

佛光照〈祭礼禅师文〉曰

维淳祐六年岁在庚戌十月癸巳朔十四日丙午天竺山人法照谨以汤茗果馔之奠致祭灭翁禅师之灵曰

魂兮归来兮梁之渚 风萧萧兮木叶下
瞻太白兮芒寒 蹇独立兮谁语 麋何食兮中洲 蛟何为乎元浦 夕惕兮余怀 奠藴藻兮筐筥
尚飨

竺庵冏〈祭上天竺觉幻师长和尚文〉曰

维师教毓 儒经释典 策我勤读
摄之以慈 诲之必谷 日渐月渍 残膏賸馥 不念至愚 期成欲速 鸟渐高飞 牛顾后逐
师之恩深 如雨沾木 匪寒不衣 匪昏不烛 师之深恩 罔报慙恧 将期有侍 遽婴疾笃 奄尔真归 露晞电瞩
于戏哀哉 音不在耳 容不在目 悲风满屋 虽欲不哭 焉得不哭 尚享

国朝忠肃公于谦〈吊祭古春兰法师诗〉有序曰

古春法师先君方外交也昔予弥月时师赴汤饼之会尝摩予之顶曰「此儿他日救时宰相也」已而龆龀知学先君数以师言警予及登第拜官日恐负师言以贻瘝旷之羞兹婴内艰家居改葬先柩于三台山下而师与先君不可复作矣感时追旧祇具蔬盘茗盌展拜塔下爰赋诗一律以志予之耿耿云

维那正法眼 冰鉴独先知 摩顶昔怜我 铭心更忆师 救时惭宰相 被谤惧磷缁
拜奠香台下 临风雪涕洟

钟我灵撰〈祭春山师文〉曰

浮玉巃嵸 苕水瀜瀜 山峙水流 蜿蜒如龙 川岳英秀 瑞气所钟
笃生喆人 繄惟我翁 菰城世胤 钱氏巨族 族多文学 如金如玉 翁于冲齿 遂脱尘缘
雪霜砺志 艰苦备全 少壮拮据 手足胝胼 肯厥堂构 训育后贤 森挺馥郁 桂兰盈前 坦夷应物 衷无党偏
诗颂温温 易著谦谦 洎乎垂暮 梵网精严 六时礼诵 人天起虔 寿齐宣圣 飘然上仙
哲人其萎 梁木斯倾 高山失抑 爰丧典型 林岚减色 猿鸟哀鸣 曷能不悲 顿足拊膺 吊盈陶鹤 春辍秦声
临风设俎 黍稷苾芬 荐以芳芷 杂以香蘅 惟翁之灵 来格来歆

上天竺讲寺志卷十二终


校注

据《云栖法汇云栖大师遗稿卷二书二答杭严道宇所何公》校(CBETA, J33, no. B277, p. 130, b23) 底本「侍」字疑系「待」字之讹
[A1] 待【CB】侍【志汇】
[A2] 待【CB】侍【志汇】
[A3] 待【CB】侍【志汇】
[A4] 待【CB】侍【志汇】
[A5] 待【CB】侍【志汇】
[A6] 待【CB】侍【志汇】
[A7] 加【CB】如【志汇】
[A8] 古【CB】占【志汇】
[A9] 刺【CB】剌【志汇】
[A10] 谕【CB】论【志汇】
[A11] 间【CB】问【志汇】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杭州上天竺讲寺志(卷12)
关闭
杭州上天竺讲寺志(卷1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