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上天竺讲寺志卷之十一
帝王檀越品
侧闻地登欢喜,出为阎浮提王;果袭应真,间作妙严世主。统无为之化,推有道之权。亭毒斯氓,栋梁吾教。乃若雄为王,雌为覇,学菩萨發心;内则释,外则儒,现官家说法。昔吴越国王,副仄微之悬记;及南朝天子,赉殊渥于偏安。丘墟之棘,金碧旋晖;刼烧之灰,垩丹倍丽。矧兹天竺,旧属皇禋。乞桴鼓于禜雩,弭磁针于菑害。阴翊王度,喜绥民岩。遂尔矗堂殿也虹霓,焕山川兮锦绣。中使之驰,而道相望;尚方之赐,而月无虚。六飞驾即,俨警跸于中林;千指食繁,籍田庄于列郡。永著名山之宠,茂彰大士之灵。故曰信受奉行,斯不负世尊嘱累者也。志檀越。
敕命
太祖高皇帝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古帝王设官任职,分理庶务,已有成制。稽诸典礼,设以僧官,以掌方外之士,非徒为僧荣也。然其率修善道、阴翊王化,尔非真识寡欲、澹泊自守者,奚足任斯职哉?朕倣古制,受尔以官,给尔以符;尔其体至心,以己之善化人为善。来朝考绩,朕将合焉。钦哉。」
洪武十六年七月十六日
又敕左善世弘道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佛本无心,而言心不已;所言不已者,为有心者也。故以无心而导有心,摄聪敏之邪以归正,启顽恶以顿良;设如来之威力,以此道而被大千。今尔弘道,履是法门,节度斯道,必人天于尔知,方契无心之本乎。朕昨勅见任僧官,于百万千中求同佛心者。尔今为众所推,而至出万百千人之上,是为希有。特命为僧之第一僧录司左善世,宜慎善世以消顽,毋增顽以长恶。廓然无依,寥然称寂,乃证佛之场。必履是道而弗迂,实方今之称首。钦哉。」
洪武十六年九月二十日
圣旨
太祖高皇帝圣旨
洪武二十一年戊辰
三月十四日,僧录司左善世弘道等,于中右门钦奉圣旨:「恁僧录司行文书各处僧司去,但有讨度牒的僧,二十已上的,發去乌蛮、曲靖等处,每三十里造一座庵,自耕自食,就化他一境的人。钦此。」
四月二十六日,僧录司左善弘道等,于奉天门钦奉圣旨:「灵谷、天界、天禧、能仁、鷄鸣等寺,系京刹大寺。今后缺大住持,务要丛林中选举有德行僧人,考试各通本教,方许著他住持,毋得滥举。钦此。」
六月十四日,僧录司左善世弘道等,于奉天门奏:「各处来未有度牒的僧人,见于灵谷寺,长发住坐。」奉圣旨:「明日带他来入见。钦此。」
次日,左善世弘道引发僧于奉天门奏,奉圣旨:「宣谕了,你仍旧剃发为僧。钦此。」
六月十四日,僧录司左善世弘道等,于奉天门钦奉圣旨:「今后有不守戒律的僧人,發他天界、能仁寺工役。钦此。」
八月初一日,僧录司左善世弘道,于奉天门钦奉圣旨:「天界寺只作『善世』为额。钦此。」
洪武二十二年
八月初九日,僧录司申该本月初一日早,本司左善世弘道等,于奉天门钦奉圣旨:「西河洮州等处,多有不曾开设僧司衙门,恁僧录司差汉僧、番僧去打点,著本处官司就举选通佛法的僧人,發来考试,除授他去。钦此。」选到汉僧、番僧人一十名。
本月初八日,本司左善世弘道等,于奉天门奏,奉圣旨:「著礼部出劄,付恁僧录司,出文书与他,八月二十日起程去。钦此。」当即将僧花名申部。钦遵施行。
八月十七日,僧录司左善世弘道等,于奉天门丹陛奏:「天禧寺管塔和尚福兴,带铁牌点灯不便。」奉圣旨:「舒了他。钦此。」
洪武二十四年
六月初一日,钦奉圣旨:佛教之始,自东汉明帝夜有金人入梦,是后法自西来。明帝敕臣民愿崇敬者许,于是臣民从者众,所在建立佛刹。当时好事,在法入之初,有去须发而舍俗出家者,有父母以儿童子出家者。其所修也,本苦空,甘寂寞,去诸想欲,必欲精一己之英灵。当是时,佛教大彰,群修者虽不能尽为圆觉,实在修行次第之间,岂有与俗混淆、与常人无异者?今天下僧寺,以上古刹列圣相继而较者。佛之教,本中国之异教也。设使尧舜禹汤之时遇斯阐演,未审兴止何如哉?今佛法自汉入中国,历历数者一千三百三十年,非一姓为君而有者也,所以不磨灭者为何?以其务生不杀也。其本面家风端在苦空寂寞。今天下之僧多与俗混淆,尤不如俗者甚多。是等其教而败其行,理当清其事而成其宗。令一出,禅者禅,讲者讲,瑜伽者瑜伽,各承宗派,集众为寺。有妻室愿还俗者,听,愿弃离者,听。僧录司一如朕命,行下诸山,振扬佛法以善世,仍条于后:
洪武二十七年
正月初八日,钦奉圣旨:自佛去世之后,诸祖踵佛之道,所在静处,不出户牖。明佛之旨,官民趋向者,累代如此。效佛宣扬者,智人也。所以佛道永昌,法轮常转。迩年以来,踵佛道者,未见智人;但见奸邪无籍之徒,避患难以偷生,更名易姓,潜入法门。以其修行之道不足以动人,一概窘于衣食,岁月难度。由是奔走市村,无异乞觅者。致使轻薄小人毁辱骂詈,有玷佛门。特敕礼部条例,所避所趋者,牓示之。
呜呼!僧若依朕条例,或居山泽,或守常住,或游诸方,不干于民,不妄入村市。官民欲求僧以听经,岂不难哉?如此,则善者慕之,诣所在焚香礼请,岂不高明者欤?行之岁久,佛道大昌。榜示之后,官民僧俗人等,敢有妄乖为者,处以极刑。钦此。
成祖文皇帝圣旨
永乐十七年
二月二十八日,宣僧录司右善世一如等于西红门,当蒙颁赐一如,佛像二轴,佛骨五块,钞一千贯,诸佛菩萨名称歌曲大小三本。当即入见,钦奉圣旨:「恁一如等,为朕编类禅宗语录来看。钦此。」当即题奏:「中间合无去取?」奉圣旨:「祖师说的,都是佛法,不要去取。钦此。」
三月初三日,宣一如等八人,于西红门钦奉圣旨:「将藏经好生较勘明白,重要刊板经面用湖水素绫。」当口题奏:「合无用花绫?」奉圣旨:「用八吉祥绫。」当又钦奉圣旨:「每一面行数、字数合是多少?」当口题奏:「五行、六行的,皆用十七字。合无只用十七字?」钦奉圣旨:「写来看。钦此。」
五月二十二日,一如、进庵,于内用作门里奉圣旨:「你两个做僧官,较藏经,再寻一人。钦此。」
七月初九日,一如等于御用作门里,呈看僧人子谟等六十四人所写字样。奉圣旨:「好。当题后面有几僧还欠写。」奉圣旨:「只就今日好日,拣好写的。」又题:「唐太宗刊的藏经,前面有〈御制三藏圣教序〉。今圣朝重刊,合无亦用序文?」奉圣旨:「不要。钦此。」
九月十二日,一如等题奏:「藏经目录里面,前是经律论,后是各宗祖师文字。圣朝所编的《佛名经》与《名称歌曲》、《神僧传》,目录内合无编写在经律论后、诸宗文字之前?」
奉圣旨:「安在后,只要有朕名时便了。」又奏:「太祖高皇帝御制〈心经序〉,圣朝诸咒前亦各有序,合无于各经前都写上?」奉圣旨:「太祖于佛法上多用心,都写上。」又奏:「奉累朝如唐太宗、宋太宗等,经前多有序文,合无写上?」奉圣旨:「都写上。」
永乐十八年
正月十六日,大内观灯宴。十七日早,宣一如、庵进、法主思扩,未至二人。于西红门见著,看师子毕,敕问:「藏经较得好了?」当奏云:「已七番较过,好了。」奉圣旨:「上紧用心。」又敕问:「你夜来看灯来?」奏云:「曾看。」有旨云:「著人寻你,如何不见?」奏云:「在后面有。」又奉旨云:「不曾挤了麽?」奏云:「不曾。」又奉旨云:「与烧饼各五十,斋了去。钦此。」
七月十八日早,一如等于奉天门口题奏:「昔日太祖皇帝取到各处高僧,命如玘、宗泐等注解《心经》、《金刚》、《楞伽》三经,颁行天下。内有太祖高皇帝御制序文,合无写入藏刊板?」奉圣旨:「写入。」又题:「圣朝《佛菩萨名称歌曲》作五十卷,《佛名经》作三十卷,《神佛僧》作九卷,即目见写?」奉圣旨:「是好。」又奉圣旨:「经板刊后留在何处?」不敢对。当奉圣旨:「明日安一藏在这里,安一藏南京。」又奉圣旨:「石上也刻一藏,大石洞内藏著,向后,木的坏了有石的在。」又奉圣旨:「这里盖两个大寺,如今僧取来的,有聪慧的,选下些,明日起大寺了,著他在这里住。」当奏云:「僧里面只是老的多了。」又奉圣旨:「有病的,著他回去。又如今写经的,都念经。」奉圣旨:「也难遇著他念经。」当又钦奉圣旨:「写经的写经,也要办我的事。钦此。」
御制
宋孝宗皇帝诵《金刚般若经》三万卷,制劄降上竺住持讷法师曰:「平昔以来所食禽鱼之类,伤害为多。今仗般若为除此过,庶使群生俱承解脱。」
宋真宗皇帝制《法音集》一部。大中祥符二年癸丑春三月,又制偈曰:
又自宝祐六年十一月,制〈上天竺观音记〉,御书登石,惜今不存。
太祖高皇帝御制〈竺隐说〉赐僧录司左善世弘道曰:
僧之殊俗者,去姓是也,务立字为名。尔以道竺隐称,自以为奇,不知色界之道无尽,法界之道无穷,斯道幽乎?显乎?有相无相,曲如羊膓;一纵一横,诚如十字。又若弦在雕弓,其世之君子小人,故有驰之异同,今尔道名可谓志矣。且竺者,西域之国名也。我中土智僧,此立为刹,尔云于此而隐,其道承如来之教乎?说者如来成道时,放眉间白毫相光,照大千界,指迷破暗,利济群生,岂不彰之显之?尔乃以隐自任,何也?且隐者匿也,吾所不取。至者人明其道,幽其德,名彰不朽。果隐其道,则不许。然尝闻圣人有云:「德不在彰,道不在显,终日乾乾。」汝若是乎?若此,后必了然哉。
皇明慈宁皇太后赐上天竺观音瑞莲圣像,御制赞曰:
召问
宋孝宗于隆兴元年秋七月初,临幸上天竺寺,陞大士殿,北面未展敬次,问住持若讷曰:「拜是?不拜是?」若讷对曰:「拜则递相恭敬,不拜则各自称尊。」上乃拜。
乾道三年春二月,驾幸上竺,问《光明忏法》之旨。若讷曰:「梵释天帝、四大天王下临土宇,护国护民,故佛为说金光明三昧之道。后世祖师立为忏法,以资诸天之威德。故帝王、道士皆可修持。」上悦。
一日,上问:「佛法固妙,安得如许经卷?」讷对曰:「有本者如是。」上然之。
九年春正月七日,召左街僧录若讷入对选德殿。上问天竺缘起及大士灵迹,若讷对曰:「起自石晋天福四年,僧道翊者结庵山中,夜每见前山發火。寻之得异木,取而刻为观音像。梦神人曰:『明日有洛阳僧来,可求舍利。』果得舍利三颗,置菩萨顶髻中。每有请祈,灵感特异。开宝间,吴越国王钱俶梦白衣天人曰:『吾居处甚陋。』觉而询得其地,乃广其殿宇,名『天竺看经院』。英宗治平间,沈文通、蔡襄继守杭,疏其始末。宰相曾公亮敷陈之,赐额曰『感应观音院』。今蒙陛下宸翰表章,方成大刹。」
上又问《法华经》旨,讷随答之,上曰:「宗教俱通,其师之谓。」
一日又召讷法师,令入内讲《圆觉经》。至「于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讷曰:「心本无形,因尘有相;尘灭心灭,真心湛然。」上手书其语赐之。
上又尝问《金刚》之旨,若讷曰:「此乃六百卷般若中一分,兴问断疑,特喻金刚。故无著论云:『此金刚波罗蜜,以如是名显示势力。絓是般若,皆有是力。』此既诸般若之释疑。是故『金刚』二字,文虽出此,义实通诸般若作譬。故持说者福重功深。」上曰:「朕日读此经,今更命众合诵三万卷矣。」
孝宗又幸天竺,驾经飞来峰,上问净晖法师曰:「既是飞来,何不飞去?」净晖对曰:「一动不如一静。」已而驾至上天竺寺,上问:「观音亦持数珠,念谁?」对曰:「念观音。」上曰:「何故自念?」对曰:「求人不如求己。」上悦。
理宗皇帝宝祐三年值天基节,诏上竺佛光照法师入对。上御延和殿,赐讲《华严经》,皇情大悦曰:「自是不同,自是不同!」厚赉斋币。上又问无诤三昧之旨,法照对曰:「按《般若经》:『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天亲论解曰:『无诤者无欲也,有欲则有诤。』须菩提不但得无诤三昧而已,又于无诤三昧之人之中,最为第一。」上首肯久之。
太祖高皇帝洪武改元,召江南有浮图待问。上天竺住持慧日法师奉诏入京,上御奉天殿,僧如鱼贯而见。时慧日年最高,白眉朱颜,列班之首。(上问以升济沈冥之道,慧日备述其故。上悦,顾众言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食优游、沉埋岁月而已。如《金刚》、《楞伽》诸经,皆摄心之要,何不研究其义?苟有不通,质诸白眉法师可也。」)
赐赉
宋
真宗
大中祥符二年癸丑春三月,赐「上天竺看经院」额。
仁宗
皇祐七年八月,赐「灵感观音院」额。又赐秘典五千二百三十卷为教藏。
高宗
绍兴元年,赐祠牒,并捐两浙祠庙施钱,令转运吴宗哲、张绶之修造上竺殿宇,极其壮丽。
三年,赐平江府许墅庄田二十顷。
七年二月,赐沈香龙十四,金香炉一,玻璃净瓶二,大铜钟一。
孝宗
隆兴元年,建藏经阁,赐御书「转大法轮」之扁。又赐御书「云汉之阁」。
二年,赐「灵感观音寺」额。又赐七宝冠一,玉龙符一,玉罇、壶瓶、彝炉各一。
九月,建法堂,并五百罗汉阁,御书「灵感观音寺」额。
十月,祷雨辄应,上大悦,赐内府三品玉带。
乾道二年三月,赐若讷法师「白云堂」印。
三年,赐「观空净域」额,皇太子书。
二月,诏每岁佛诞日,例赐帛五十疋。
八年二月,赐钱建藏经阁,东宫书「法轮宝藏」额。
淳熙元年,赐福州印造藏经五百函,赐内帑建阁。
十一年,赐秀州田一十顷,诏住持师觉承领。又赐若讷法师「归隐」二字,皇太子书。退居杨梅坞兴福院。及逝,赐谥「宗教广慈大法师」,塔曰普照。
宁宗
庆元元年五月,赐妙珪「广惠法师」号。
二年十一月,寿成慈惠皇太后赐金瓶六十两。
开禧元年,赐住持妙珪「复庵」二字御书。
二年七月二十二日,赐钱建十九观堂。
嘉定六年,赐崇德田一十五顷。
四年,赐住持文杲「佛慧法师」号。
淳祐元年,赐大士像及御书〈圣教序〉、御书《心经》,又赐玉手炉。
五年九月,重新五百罗汉阁,赐御书「超诸有海」扁。
八年冬,祈雪应祷,敕法照法师管教开公事,赐座下衣紫者,六度僧录,修造祠牒十本。
九年,重彩大士,赐七宝冠璎珞一,玉屐一两,加赐金钱万余。
本年九月,明禋,赐赉如前,御笔特书「法照」,赐号「佛光法师」,进录左街,赐金襕袈裟。
宝祐元年三月,赐度牒二十本,米四百石,修大殿观堂,兼全免各处庄田粮税。
十年,赐法照「晦岩」二字。
三年,诏法照入对延和殿,讲《华严经》,厚赐斋帛。
十一月,上御复古殿,宣若讷进见。以皇妃请祷,思学首众,如前厚赐斋帛。
五年九月,特赐法照金香盒,币帛、汤药五十缗。
六年,明禋,赐如初。赐封伽蓝神「福祐灵济公」。赐法照御书「灵峰堂」三字,复赐紫金襕。
景定二年,赐妙铦「白云」二字。
度宗
咸淳三年秋,祷晴辄应,赐祠牒十二,师号十二。
六年三月,赐钱重建钟、经二楼;复诏太傅平章魏国公钧赉俸资,为法照建天岩寿塔。
皇明
成祖文皇帝永乐二十年十月初六日,上御奉天门,赐僧道官,宴天下众僧,亦在丹墀。宴毕,先赐僧录司一如,刻丝观音菩萨。有旨问云:「你道是什麽?」不敢对。上云:「我两年摆布的文水晶数珠一串。」
成化二十三年,太皇太后周,赐沁金铜观音圣像一尊,铜塔一座。
嘉靖十年,昭圣康惠慈寿皇太后赐幡袍,修斋五昼夜。
嘉靖三十八年,唐世子施幡、修斋。
嘉靖四十年,楚王施幡二首、修斋。宜春王施幡、修斋。
嘉靖四十五年,崇王施锦幡、锦袍,修斋三昼夜,装塑天王四像,内殿石台一座,装千手眼观音一尊,左右善才、龙女二尊。
万历辛亥年,神宗皇帝遣中使李承恩,赐珠冠、衮袍、玉带、青圭。
万历戊子二月,中宫皇太后赐锦幡二首,以小幡丛翼之。
崇祯甲戌四月,潞王施金扁一道:「大慈悲父」四字。
崇祯戊寅七月,中宫皇太后周,专遣戚畹周金吾,赐织锦千佛宝幡二首。
宸翰
吴越国钱忠懿王
赐手书「天竺看经院」。
宋高宗
御书上竺额曰「灵感观音之殿」。
孝宗
御书「转大法轮」之扁,以隆兴元年八月赐上天竺寺藏阁。又书额曰「云汉之阁」。
隆兴二年秋九月,御书「灵感观音寺」额,诏住持应如承领。
孝宗又命皇太子书「观空静域」之额,以乾道三年二月赐于十六观堂。太子即光宗。又敕东宫书「法轮宝藏」额,以赐新成藏殿。
淳熙十一年,东宫书「归隐」二字,赐慧光讷法师莲居兴福院。
理宗
御书《心经》及书〈圣教序〉,同大士像,赐上竺,时淳祐元年。
十一年九月,御笔特书「法照」,赐号「佛光法师」。又敕议上竺大士号,住持法照摭《大悲经》「广大」二字闻奏,大悦,加「灵感」之上。牌座、殿扁、字额,皆亲洒宸翰以易之。
宝祐元年九月庚午,诏佛光复领寺事。十月大书「晦岩」二字,以华其号。
又御书「灵峰堂」三大字,以侈佛光生缘之地。
六年十一月,又御书亲制〈观音记〉,登之石。
景定二年十二月,御书「白云」二字,赐上竺住持左右街、仲鉴法师妙铦。
临幸
宋高宗皇帝
绍兴二年幸上竺寺。
四年九月又幸。
五年乙卯九月丙辰又幸。
孝宗皇帝
乾道元年幸寺。
二年三月幸寺。
三年二月幸寺。
四年九月庚午,从太上皇幸寺。
淳熙二年春三月幸寺。
十一年又幸。
光宗皇帝
绍熙元年幸寺。
宁宗皇帝
庆元元年五月幸寺。
四年九月幸寺。
嘉定元年幸寺。
六年又幸寺。
十二年幸寺。
十六年又幸寺。
理宗皇帝
绍定二年幸寺。
端平三年幸寺。
嘉熙四年幸寺。
五年幸寺。
淳祐元年幸寺。
七年幸寺。
八年幸寺。
十年夏五月幸寺。
是年冬又幸寺。
宝祐元年幸寺。
三年幸寺。
是年又幸。
四年二月幸寺。
五年九月幸寺。
景定二年九月幸寺。
三年七月幸寺。
度宗皇帝
咸淳元年春二月幸寺。
是年复幸寺。
三年又幸
四年八月又幸。
五年八月幸寺。
六年三月又幸。
谕祭
仁宗昭皇帝钦赐祭葬上天竺寺天岩山一如法师,谕祭文曰:
维洪熙元年,岁次乙巳,三月庚辰朔,初九日己卯,皇帝遣礼部员外郎丁镃,谕祭于故僧录司右阐教一如:维灵深明宗旨,精专戒行;解脱尘缘,众所敬服;荣膺国命,俾长缁流。方期化导愚冥,丕阐释教;属兹圆寂,良用感悼。兹特遣人赐祭,性灵不昧,尚克享之。
上天竺讲寺志卷十一终
校注
标题尾「奉」字疑衍。 底本此字阙漏,兹依《大正藏.释鉴稽古略续集.卷第二》补之。(CBETA, T49, no. 2038, p. 938, c13) 进庵,本志p.297作「庵进」。另參考〈永乐北藏:源出南藏,行格独创〉一文,亦作「庵进」。(,2016.04.14) 《释鉴稽古略续集》卷第三:「神僧传作九卷」(CBETA, T49, no. 2038, p. 943, a7)【经文资讯】《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 A026 册 No. GA026n0024 杭州上天竺讲寺志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所编辑
【原始资料】法鼓文理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之「中国佛教寺庙志数位典藏」专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