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隐和尚语录卷十五
杂著
题船子和尚机缘集
船子和尚得药山法,泛一小舟江边三十余年接待方来,未有可其意者。及见夹山下个毒手一桡,打落洪波,直教离钩三寸道将来,此是从上宗师爪牙也。其间道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恰是龙头蛇尾。所以夹山已后接洛浦支离不少。虽然,正所谓以心印心,心心不异,且看末后踏翻船子,是何作略?时人观其语句,若作歌辞会,入地狱如箭射;不作歌辞会,亦入地狱如箭射。离此二边,道得一句许你亲见船子。
极庵说
夫真实荷道,极尽今时无一毫留滞,无半点隔碍,而庵始成焉。然不见有凡可了,不见有圣可成,无圣无凡,无得无失,是名为极。无得故,实无所得;无失故,实无所失。历历明明,湛湛寂寂,能转一切物,一切物不能转荡荡然,庵亦无庵,极亦无极。无庵故庵,无极故极,无极故,不舍一法;无庵故,无处非庵。出则虚而灵,入则寂而照,无出无入,非照非寂,超然独立于器界根尘之外,是则吾所为极庵之说。
佛祖赞
天隐禅院造佛并十二圆觉诸大菩萨赞
观音大士赞(诚侍者请)
钱贡善绘笔意精妙,以淡墨画大士趺坐磐石,作巉岩覆之。一善财于洪波浩渺中,跪莲舟而顶礼,瞻者莫不惊叹,疑为菩萨示现,又何必复航海而觐补陀耶?谨此拜赞。
白衣大士赞
三十二应身大士像赞(印禅人请)
大士赞(二)
初祖达磨赞(四)
高峰大师赞
碧峰禅师赞
续十一代祖师赞(并序)
余阅中峰广录,有列祖赞,自初祖达磨以至高峰,历二十八代,复从中峰师师相印,祖祖相传,至笑岩宝祖及先师,幻有老人,又十一代矣。忆昔先师付源流于禹门堂上,未及赞语,某繇是焚香拜赞,以继中峰和尚略酬递代传持之意,俾后学知临济正宗,代不乏人也。
中峰本禅师
千岩长禅师
万峰蔚禅师
宝藏持禅师
东明旵禅师
海舟慈禅师
宝峰瑄禅师
天奇瑞禅师
无闻聪禅师
笑岩宝禅师
禹门传禅师
幻有老和尚赞(五)
真赞
天隐禅院识监寺请
报恩禅院众请
玉峰长老请
范徒请
本徒请
藏徒请
山茨际请
箬庵问请
林玹琇请(三)
同云萍维那请
崇北振知事请
振宗承知客请
大林伟知客请
无文印禅人请
百讷全禅人请
奇知事请
启徒请
智林妙禅人请
恒侍者请
论侍者请
音侍者请
智闲禅人请
续知众请
启明静主请
慈引居士请
明济禅人请
石林禅人请
禅人请(十五)
枫隐居士传行乐描师与玉公同轴请题
启明静主摹师小像同轴请题
题南岳大师像
题涧川关主像
题启明小像
题照庵居士像
题大若居士像
题就空居士像
佛事
为闻远师弟举火
浮生如梦,幻质如云,去住无碍,出入纵横,非眼所见,非耳所闻。灵明这点,盖色骑声,无闻之闻,谓之真闻;无见之见,谓之真见。真见所以能见源,真闻所以能闻远。正恁么时闻远师弟还闻么?超然独脱一句作么生道?以拄杖挑火炬云:一团红焰从空起,本地风光在目前。
为绍岩师弟举火
绍岩师弟听我说偈。无上菩提言下荐取。禹门院里安禅伏。龙山下脱去。打破涅槃城。截断生死路。逍遥三界之中。如狮脱索独步。以火炬打○○。○云。正与么时。三世诸佛历代祖师。现此光中。异口同音。转大法轮。令嵩长老全身放下。得大自在去也。蓦投火炬入塔。灵明廓彻。广大虚寂。风吹不裂。雨打不湿。这无缝塔岂有出入。以拄杖点塔。门云。虽然如是。争柰杖头有眼。明如日推衬骨下塔云。不是悬崖亲撒手。那能个里得安居。
上生居士为母请对灵
师挥案三下,云:灵台独鉴,照破烦恼之昏衢;觉体洞明,顿证无生之法忍。迷之者,六道轮回;悟之者三途永息。举拂子云:看看!打○○○云:圆陀陀光烁烁,无去无来,净裸裸,赤洒洒,非生非灭,于此会得,不涉程途。其或未然,且听众僧转般若心经。
示宝印庵主觉灵
起棺。梅蕊含香玉吐春。凝寒彻骨笑吟吟。不居常寂光中地。先向枝头漏泄音。于此会得。转身一路即在目前。其或不然。別通消息。喝一喝云。宝印还会么。蓦竖拄杖云。看举起也。直透非非想天穿破帝释鼻孔。卓下也搂空波波地狱。触著阎罗脑门。所以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卓一卓偈云。拶著分明毛骨栗。㓰然打失娘生鼻。本来面目要承当。也是虚空里迸裂。佛祖牢关锁忽开。大地山河一片雪。拈起兔角杖行时。生死本来无间隔。到这里转身一句作么生道。将拄杖指棺云。杖头点出金刚眼。昆仑骑象鹭鸶牵。曳拄杖便出。
举火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相,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既无所住,亦无所去,于无所去处生于无所去处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到这里末后一著,如何道?偈云:宝印持来已久,印破虚空三有。回观自家面目,吓得须弥倒走。以火炬打圆相云:吽!吽!吽!
虎叔居士为母请对灵
灵光独耀,本无去而无来;幻质非坚,现有生而有灭。非坚故生即不生,独耀故去即不去。去即不去故来而无来;生即不生故,灭而无灭。既然如是,且道熊安人在何处安身立命挥案一下云:九品莲台随处现,三途地狱顿然空。
示广修宜人灵
以如意击棺三下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六祖尽力说到这里止。说得一个无取无舍。既无取舍。亦无去来。既无去来。岂有生死。生时不来。死时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直下顿了。不被三世所拘。且道广修宜人在什么处安身立命。举如意云。仰凭三宝恩光力。特达莲台第一枝。
汉冲居士为父请对灵
了知四大元非我,真性空时万法空,识得本来真面目,大千沙界一空空。生亦空,死亦空,生死空空空亦空,一空空到无空处,东土西方总一同。所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拄杖竖起,卓棺三下云:杖头点出金刚眼,上品逍遥得自繇。
为成侍者起棺
师倒拈拄杖击棺云:吾徒通成,可谓信心。脱俗九载,事师慇懃。只这著子,尚未惺惺,涅槃堂上请汝先行。且道正恁么时,是生耶?是死耶?生既未生,生即无生。死既离死,死亦无死。无死无生,灵然独存。咦!门外春风潇洒去,一回消息一回新。
为聪侍者起棺
师至呼云:行聪行聪,十九如风,偶然失脚,满盘尽空。一空空到无空处,返本还元总是同。你若会得,生来便去,也不为天;你若会不得,纵然百岁不为老。即今会得,便恁么去。以拄杖抵棺云:出去。
示航长老觉灵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既然如幻,生亦如幻,死亦如幻,来亦如幻,去亦如幻,善亦如幻,恶亦如幻,有亦如幻,无亦如幻,天堂亦如幻,地狱亦如幻,乐亦如幻,苦亦如幻。秖如汝五十二岁,父母未生前清净本体亦如幻。五十二岁中间所作所为,或善或恶,因果昭然亦如幻。直至五十二岁后,气断声销复元。初体亦如幻,如幻亦如幻。所以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于此会得,转身一路即在目前;其或未会,假我木上座通个消息倒。拄杖连敲棺三下,云:航长老打开顶门眼,返见本来人。四大了然空,今复归何处?山前一片地宝塔,汝师制命,我传法言:直指汝归去。
入塔山河一片雪。行人那里歇条条。赤体空且向个中入。卓拄杖云。歇歇一念顿超于尘劫。相看只在刹那间。杖头从此清风彻。
二文居士为母请点主
灵台寂寂久,孝子垂帘守,今日请山僧,大家出只手。为甚么如此?宾因主则显,主因宾则立。宾主未分前,无得亦无说。如是义了然,幽显俱洞彻。咦!灵光一点透九霄,子孙云仍朝北阙。
以严居士为父请对灵
生本无来,死本无去,无来无去,湛然常住。
起达本兄归龙池入塔
海底泥牛啣月走,岩前石虎抱儿眠。吾兄既达元初本,何故淹留在此间?归去来,归去来,故山院里绝尘埃。相逢俱是旧相识,管使吾兄笑眼开。
为达妄炼骨
达妄明真体,了知四大空,衲僧巴鼻事,今日与君通。蓦投火炬云:看!白骨从教煆炼来,眉毛端的不须动。
为见空炼骨
灵明一点彻,大千光皎洁,见得无始空,莲花火里出。以火炬打圆相云:咦!
为拙呆禅火起龛
师以拄杖击龛三下,呼云:拙呆拙呆,魔不从外来,冤不繇他起。这里若分明,生死当下息。且道出门一句作么生?通身本无相,步步绝形踪。
举火性火真空,性空真火,天上人间也无处躲。东风扑面来,真个也奇哉!照破渠侬真面目,遍界都是火莲开。蓦投火炬。
为行直举火
以拄杖击龛三下,云:打破化城,要归宝所,智光未朗,助你把火,以炬投下。
为严道人起棺
师拈拄杖击棺云。迷从旷劫直至而今。舍身受身。轮回虚幻。你若这里荐得。业障如山。一击分明百杂碎。真性如海片时返照万缘空。其或未然。再听古佛。偈云。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既然如是。出门一句作么生道。以杖指外云。薰风自南来。且归林下去。
行由
辛未重阳,师在磬山,众请师述。始终參履。师固辞众坚请。师曰。若论此事。本无言说。岁月浸久经历繁多。云水艰辛难以具告。扣己所參。聊通影响。余生荆谿闵门。母潘氏。不幸早岁失怙。母老孀居。时值凶荒。贫难艰苦。无从师范之训。失读孔孟之书。祖业行户。幼不堪任。幸植夙因时中常念观音名号。忆得小时伯母偶携出户。闲望井邑。忽一念返照。见空豁豁地境界。一回至十余岁。货菜养母。渐涉世缘。不觉随声逐色。顿失前来赤子之心。二十岁始發心茹斋。然不知三宝归向。唯对神立愿。二六时中邪念忽起。默诵小人闲居。为不善章。顿然念息。一日偶经讲肆。值讲楞严。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余时一闻惕然發起畏生死心。自念既在世间。虚受轮回。迁变不常。咸属幻化。何不急早修行。贵图脱苦。闻幻有和尚。是大善知识。自清凉山来。唐凝庵太常吴安节通政。延居龙池山。道风遐播。阐扬临济正宗单提。向上一著。特往归依。自后只一念怕生死心切。单单体究本分事。虽处尘寰中。实无有一毫留念世缘。一日母命携篮买腐篮钱。俱与店家手空而归。被母呵责。余时工夫愈觉痛切。母见我道念。坚固不悦。处世允余出家。时岁万历戊戌。遂脱俗。依和尚芟染。初看赵州无字话。半载不得。發明更示余參。如何是我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余领受提撕。无论闲忙动静处行住坐卧时。死死挨拶。不敢少怠。一日和尚同众看出窑有觉所。兄云。闻四大名山菩萨。出现神通广大和尚。蓦接语云。我这里亦不少。余进曰。如何是这里神通和尚。曰。快些度砖。其时稍稍有入第。未敢认为本源真性。次后工夫急切。昼三夜三看来看去。及百余日。偶展楞严见佛咄阿难云。此非汝心。于时如善财入弥勒楼阁。忽忆昔年童稚境界。目前无异无別。顿觉从前疑情放下。平贴贴地。一日室中和尚举华严经。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为什么汝等张著两眼不见时。邗州兄云。据某见处。是佛见无我。是我见无佛。和尚云。料掉没交涉。复顾余曰。你如何会。余曰。据某见处。道得一字即不出。和尚曰。同坑无异土。明春侍和尚。入城在显亲禅堂。余请问永嘉大师道。忽然如托空时如何。和尚一喝。复顾余云。我代你修行罢。余时礼拜。便会得宾主照用之句。复适石城寓天界寺。谒云松老师。貌古腊高。精勤定课。寒暑不移。可畏可敬。亲榻数日。受益良多。又访文斋老师于能仁寺。此老敏而文质。出语新奇。令人心畅也。秋后还山。至辛丑。余遂掩关和尚嘱云。汝既有入处。此番当更精进。他日利导有情。勿令断绝。吾北行矣。余时不获从侍巾瓶。如失慈父。懊恨无已。然无可奈何。只得关中随时消遣。虽阅古人因缘。一一有透露处。或拈或颂。随问随答。至僧问乾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未审路头在什么处。乾峰拈拄杖画一画云。在这里。僧复问云门。门拈扇子云。𨁝跳上三十三天。筑著帝释鼻孔。东海鲤鱼打一棒。雨似盆倾。却又去不得。于是力參两载。终日蒲团。正在忘绝境界之际。忽闻驴鸣恍然。顿释前疑。如放下百千斤担子。有偈曰。忽闻驴子叫。惊起当人笑。万別与千差。非声非色闹。自后看公案。如劈竹相似。了无滞碍。偶闻风拂松梢雨打窗纸随口云。风声与水声。不必论疏亲。一耳闻为决。何曾有二音。至甲辰年四月八日解开。遂与密云兄三藐弟趋觐和尚。抵燕都普照。时冬残矣。和尚见三人远去甚喜。因验余等曰。汝辈离老僧三载。各各呈个见处看。余礼拜便出。复呈偈曰。人说北地寒。我说南方暖。寒暖不知人。穷人知寒暖。和尚笑云。汝是穷人。次日复征云。汝既为我临济门下儿孙。当尽临济法要。祇如四料简。汝如何会。余时以四法界答之。和尚首肯。余复问曰。历历孤明时如何。和尚曰。待你到这田地与你道。余便喝。和尚曰。汝还起缘心么。余拂袖便出。一日因事和尚穿褊衫。举椅子曰。汝上座待我拜你为师。余笑呈偈曰。木人提唱笑呵呵。更著衣衫谁识他。昨日覸来是男子。今朝还作老婆婆。和尚览竟亦笑云。此偈甚惬老僧意时古辉老师。其来少室博通三藏。讲诸经于白塔寺。余绎教乘。不可不达。古德云。通宗不通教。开口便胡道。通教不通宗。如蛇入竹筒。宗教两俱通。如日处虚空。宗教俱不通。如犬吠茅丛。故同密云兄游历教海。明春蒙 圣母慈恩建无遮大会于台山延静渊老师主法。余时得从杖履以厕法席。领法华妙旨。今想见此老孤高标格。操履冰霜。真乘法范。万指围绕。余沾其光受益孔矣。又近妙峰老师于塔院寺。连居数月时。常请益忻羡真诚苦行因果明白。建葺德业。浩然无穷。时相与言句颇多。岁久已忘。后回京中。复侍和尚。密云兄南还游浙中。余谒幻也。老人于天宁寺。睹其高风逸韵。真人所不及。问答由繁。故不述也已。上皆一时。耆宿诚为人师法者。一日本师和尚得恙甚重。余思法门。吾木分大事。虽略露一班。曾未明证。倘和尚不起于疾奈何。其时晨夕不离左右。曾于中夜拜跪曰。某虽侍和尚十有余年。本分所得因缘。特未明谂。今欲呈似。不敢自欺一字。望和尚。慈悲和尚爽然坐起。余一一倾心披诚和尚曰。汝既如是。吾亦如是。余时便礼拜。丁未岁。余与三藐弟恳和尚还龙池。次年腊月就龙池开堂。命余为西堂。余固辞之。力进此道。是冬發大病。明春稍愈。和尚复以秉拂事命余。余再三辞让。癸丑年命理院事。余因病又辞。因假岭南静室。掩关时计。随侍和尚南北往还。并初發心亲近共一十八载。跋涉道途间关劳碌。总为自己本分事。冬底拜辞入关。和尚复垂偈付密。云兄赍来云。老衲于今不坐关。既无住也幸无闲。何曾进又何曾出。只在寻常天地间。余拜读讫。随韵呈数偈。今刻录中。不幸春来和尚顺世。余破关匍匐归。哀悼不已。抿龛安制调停丛林事。妥曳杖弗辞。依旧入关。承凝庵居士及诸檀越书至强余出关。余力辞至深秋旧病。复作几番垂死。延到冬底。众兄弟强余还山。余亦恐不能久住于世。故顺从归龙池。奈沉疴之症。夙业牵缠。淹留至庚。申年方得病瘳。意希遍历诸方。随遇垂手缘足。力不能偶识。徒踏得山南幽处名磬山。荆谿极深谷也。余因是有终焉之思矣。是年秋便诛茆仲冬。后蒙密云兄等。送余越岭时祁寒中缚茆未就。尚无卓锥之地。匆匆到来。众皆叹息。此冬洎春大雪绵绵。积五十余日。人迹罕到。徘徊四顾。唯饥禽野兽而已。储尽粮空。烟爨欲绝。时虽嗟之弗能济也。因卓杖语伴者曰。若老僧数尽即埋此山。不必更送骸骨入龙池塔。他日自然成就伽蓝地也。迄今屈指已经一十二寒。暑借吴曹诸檀。惬力护持。却成丛席。每每云水高流。沿溪寻入。乞余开示。备述往行。余固未从。不料今日与诸人吐露浪布。一场败阙。正眼观之。如空花水月本无生灭。去来之相可不见笑。大方何足拨齿云耳。诸人若要干办本分大事。岂在寻人踪迹。宜当自勉。勿记吾言。众礼谢。
天隐和尚语录卷十五(终)
后序
先师语有磬山集散录、晚录报恩、语录遗录,诸编部帙零星刊刻不一问,欲汇集成函,抱斯志而未遂也。尝忆侍先师于室中时,先师谓问云:吾语欲流行不难有,子任之,但不许增损老僧只字。余进云:和尚若有语流行,某甲便可增损得先师为解颐,余不敢负先师久矣。岁戊寅,蹴居理安,勉为从事,始于夏成,于冬春从头点定,列惟一十五卷,计有四百一十二页工刀较精,字画不爽。若道问:上座动著先师半个字脚,便入地狱如箭射,于此见得,方见得。先师见得先师方许读先师语,不然,问上座未免成简点去在。
崇祯十一年佛成道日住武林门人通问谨识
校注
【经文资讯】《嘉兴藏》第 25 册 No. B171 天隐和尚语录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9-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嘉兴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北京龙泉寺人工智能标点引擎提供新式标点初稿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