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

长阿含经序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默玄旨非言不传释迦所以致教是以如来出世大教有三约身口则防之以禁律明善恶则导之以契经演幽微辨之以法相然则三藏之作也本于殊应会之有宗则异途同趣矣

禁律律藏也四分十诵法相阿毗昙藏也四分五诵契经四阿含藏也《增一阿含》四分八诵《中阿含》四分五诵《杂阿含》四分十诵此《长阿含》四分四诵合三十经以为一部

阿含秦言法归法归者盖是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其为典也渊博弘富韫而弥广明宣祸福贤愚之迹剖判真偽异齐之原历记古今成败之数墟域二仪品物之伦道无不由法无不在譬彼巨海百川所归故以法归为名析修途所记长远故以长为目玩兹典者长迷顿晓邪正难辨显如昼夜报应冥昧照若影响劫数虽辽近犹朝夕六合虽旷现若目前斯可谓朗大明于幽室惠五目于众瞽不闚户牖而智无不周矣

大秦天王涤除玄览高韵独迈恬智交养道世俱济每惧微言翳于殊俗以右将军使者司隶校尉晋公姚爽质直清柔玄心超诣尊尚大法妙悟自然上特留怀每任以法事以弘始十二年岁次上章阉茂请罽宾三藏沙门佛陀耶舍出律藏一分四十五卷十四年讫十五年岁次昭阳赤奋若出此《长阿含》讫凉州沙门佛念为译秦国道士道含笔受集京夏名胜沙门于第校定恭承法言敬受无差蠲华崇朴务存圣旨余以嘉遇猥參听次虽无翼善之功而预亲承之末故略记时事以示来贤焉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一)第一分初大本经第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花林窟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诸比丘于乞食后集花林堂各共议言「诸贤比丘唯无上尊为最奇特神通远达威力弘大乃知过去无数诸佛入于涅槃断诸结使消灭戯论又知彼佛劫数多少名号姓字所生种族其所饮食寿命修短所更苦乐又知彼佛有如是戒有如是法有如是慧有如是解有如是住云何诸贤如来为善別法性知如是事为诸天来语乃知此事

尔时世尊在闲静处天耳清净闻诸比丘作如是议即从座起诣花林堂就座而坐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诸比丘汝等集此何所语议」时诸比丘具以事答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善哉善哉汝等以平等信出家修道诸所应行凡有二业一曰贤圣讲法二曰贤圣默然汝等所论正应如是如来神通威力弘大尽知过去无数劫事以能善解法性故知亦以诸天来语故知」佛时颂曰

「比丘集法堂  讲说贤圣论
如来处静室  天耳尽闻知
佛日光普照  分別法界义
亦知过去事  三佛般泥洹
名号种族  受生分亦知
随彼之处所  净眼皆记之
诸天大威力  容貌甚端严
亦来启告我  三佛般泥洹
记生名号  哀鸾音尽知
无上天人尊  记于过去佛

又告诸比丘「汝等欲闻如来识宿命智知于过去诸佛因缘不我当说之

诸比丘白「世尊今正是时愿乐欲闻善哉世尊以时讲说当奉行之

佛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別解说」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告诸比丘「过去九十一世有佛名毘婆尸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复次比丘过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尸弃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复次比丘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毘舍婆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复次比丘贤劫中有佛名拘楼孙又名拘那含又名迦叶我今亦于贤劫中成最正觉」佛时颂曰

「过九十一劫  有毘婆尸佛
次三十一劫  有佛名尸弃
即于彼劫中  毘舍如来出
今此贤劫中  无数那维岁
有四大仙人  愍众生故出
拘楼孙那含  迦叶释迦文

「汝等当知毘婆尸佛时人寿八万岁尸弃佛时人寿七万岁毘舍婆佛时人寿六万岁拘楼孙佛时人寿四万岁拘那含佛时人寿三万岁迦叶佛时人寿二万岁我今出世人寿百岁少出多减」佛时颂曰

「毘婆尸时人  寿八万四千
尸弃佛时人  寿命七万岁
毘舍婆时人  寿命六万岁
拘楼孙时人  寿命四万岁
拘那含时人  寿命三万岁
迦叶佛时人  寿命二万岁
如我今时人  寿命不过百

「毘婆尸佛刹利种拘利若尸弃佛毘舍婆佛姓亦尔拘楼孙佛婆罗门种迦叶拘那含佛迦叶佛姓亦尔我今如来至真出刹利种姓名曰瞿昙」佛时颂曰

「毘婆尸如来  尸弃毘舍婆
此三等正觉  出拘利若姓
自余三如来  出于迦叶姓
我今无上尊  导御诸众生
天人中第一  勇猛姓瞿昙
前三等正觉  出于刹利种
其后三如来  出婆罗门种
我今无上尊  勇猛出刹利

「毘婆尸佛坐波波罗树下成最正觉尸弃佛坐分陀利树下成最正觉毘舍婆佛坐娑罗树下成最正觉拘楼孙佛坐尸利沙树下成最正觉拘那含佛坐乌暂婆罗门树下成最正觉迦叶佛坐尼拘律树下成最正觉我今如来至真坐钵多树下成最正觉」佛时颂曰

「毘婆尸如来  往诣波罗树
即于彼处所  得成最正觉
尸弃分陀树  成道灭有原
毘舍婆如来  坐娑罗树下
获解脱知见  神足无所碍
拘楼孙如来  坐尸利沙树
一切智清净  无染无所
拘那含牟尼  坐乌暂树下
即于彼处所  灭诸贪忧恼
迦叶如来坐  尼拘楼树下
即于彼处所  除灭诸有本
我今释迦文  坐于钵多树
如来十力尊  断灭诸结使
摧伏众魔怨  在众演大明
七佛精进力  放光灭暗冥
各各坐诸树  于中成正觉

「毘婆尸如来三会说法初会弟子有十六万八千人二会弟子有十万人三会弟子有八万人尸弃如来亦三会说法初会弟子有十万人二会弟子有八万人三会弟子有七万人毘舍婆如来二会说法初会弟子有七万人次会弟子有六万人拘楼孙如来一会说法弟子四万人拘那含如来一会说法弟子三万人迦叶如来一会说法弟子二万人我今一会说法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佛时颂曰

「毘婆尸名观  智慧不可量
遍见无所畏  三会弟子众
尸弃光无动  能灭诸结使
无量大威德  无能测量者
彼佛亦三会  弟子普共集
毘舍婆断结  大仙人要集
名闻于诸方  妙法大名称
二会弟子众  普演深奥义
拘楼孙一会  哀愍疗诸苦
导师化众生  一会弟子众
拘那含如来  无上亦如是
紫磨金色身  容貌悉具足
一会弟子众  普演微妙法
迦叶一一毛  一心无乱想
一语不烦重  一会弟子众
能仁意寂灭  释种沙门上
天中天最尊  我一会弟子
彼会我现义  演布清净教
心常怀欢喜  漏尽尽后有
毘婆尸弃三  毘舍婆佛二
四佛各各一  仙人会演说

「时毘婆尸佛有二弟子一名骞茶二名提舍诸弟子中最为第一尸弃佛有二弟子一名阿毘浮二名三婆婆诸弟子中最为第一毘舍婆佛有二弟子一名扶游二名郁多摩诸弟子中最为第一拘楼孙佛有二弟子一名萨尼二名毘楼诸弟子中最为第一拘那含佛有二弟子一名舒槃那二名郁多楼诸弟子中最为第一迦叶佛有二弟子一名提舍二名婆罗婆诸弟子中最为第一今我二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目揵连诸弟子中最为第一」佛时颂曰

「骞茶提舍等  毗婆尸弟子
阿毗浮三婆  尸弃佛弟子
扶游郁多摩  弟子中第一
二俱降魔怨  毗舍婆弟子
毗楼等  拘楼孙弟子
舒槃郁多  拘那含弟子
提舍婆罗婆  迦叶佛弟子
舍利弗目连  是我第一子

「毗婆尸佛有执事弟子名曰无忧尸弃佛执事弟子名曰忍行毗舍婆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寂灭拘楼孙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善觉拘那含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安和迦叶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善友我执事弟子名曰阿难」佛时颂曰

「无忧与忍行  寂灭及善觉
安和善友等  阿难为第七
此为佛侍者  具足诸义趣
昼夜无放逸  自利亦利他
此七贤弟子  侍七佛左右
欢喜而供养  寂然归灭度

「毗婆尸佛有子名曰方膺尸弃佛有子名曰无量毗舍婆佛有子名曰妙觉拘楼孙佛有子名曰上胜拘那含佛有子名曰导师迦叶佛有子名曰集军今我有子名曰罗睺罗」佛时颂曰

「方膺无量子  妙觉及上胜
导师集军等  罗睺罗第七
此诸豪贵子  绍继诸佛种
爱法好施惠  于圣法无畏

「毗婆尸佛父名槃头刹利王种母名槃头婆提王所治城名槃头婆提」佛时颂曰

「遍眼父槃头  母槃头婆提
槃头婆提城  佛于中说法

「尸弃佛父名明相刹利王种母名光曜王所治城名光相」佛时颂曰

「尸弃父明相  母名曰光曜
明相城中  威德降外敌

「毗舍婆佛父名善灯刹利王种母名称戒王所治城名曰无喻」佛时颂曰

「毗舍婆佛父  善灯刹利种
母名曰称戒  城名曰无喻

「拘楼孙佛父名祀得婆罗门种母名善枝王名安和随王名故城名安和」佛时颂曰

「祀得婆罗门  母名曰善枝
王名曰安和  居在安和城

「拘那含佛父名大德婆罗门种母名善胜是时王名清净随王名故城名清净」佛时颂曰

「大德婆罗门  母名曰善胜
王名曰清净  居在清净城

「迦叶佛父名曰梵德婆罗门种母名曰财主时王名汲毗王所治城名波罗㮈」佛时颂曰

「梵德婆罗门  母名曰财主
时王名汲毗  在波罗㮈城

「我父名净饭刹利王种母名大清净妙王所治城名迦毗罗卫」佛时颂曰

「父刹利净饭  母名大清净
土广民丰饶  我从彼而生

「此是诸佛因缘名号种族所出生处何有智者闻此因缘而不欢喜起爱乐心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吾今欲以宿命智说过去佛事汝欲闻不

诸比丘对曰「今正是时愿乐欲闻

佛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別解说比丘当知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从右脇入正念不乱当于尔时地为震动放大光明普照世界日月所不及处皆蒙大明幽冥众生各相睹见知其所趣此光明复照魔宫诸天沙门婆罗门及余众生普蒙大明诸天光明自然不现」佛时颂曰

「密云聚虚空  电光照天下
毗婆尸降胎  光明照亦然
日月所不及  莫不蒙大明
处胎净无秽  诸佛法皆然

「诸比丘当知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在母胎时专念不乱有四天子执戈矛侍护其人与非人不得侵此是常法」佛时颂曰

「四方四天子  有名称威德
天帝释所遣  善守护菩萨
手常执戈矛  卫护不去离
人非人不娆  此诸佛常法
天神所拥护  如天女卫天
眷属怀欢喜  此诸佛常法

又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母身安隐无众恼患智慧增益母自观胎见菩萨身诸根具足如紫磨金无有瑕秽犹如有目之士观净琉璃内外清彻无众障翳诸比丘此是诸佛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如净琉璃珠  其明如日月
仁尊处母胎  其母无恼患
智慧为增益  观胎如金像
母怀妊安乐  此诸佛常法

佛告比丘「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母心清净无众欲想不为婬火之所烧然此是诸佛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菩萨住母胎  天终天福成
其母心清净  无有众欲想
舍离诸婬欲  不染不亲近
不为欲火燃  诸佛母常净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其母奉持五戒梵行清净笃信仁爱诸善成就安乐无畏身坏命终生忉利天此是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持人中尊身  精进戒具足
后必受天身  此缘名佛母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脇出地为震动光明普照始入胎时暗冥之处无不蒙明此是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太子生地动  大光靡不照
此界及余界  上下与诸方
放光施净  具足于天身
以欢喜净音  转称菩萨名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脇出专念不乱菩萨母手攀树枝不坐不卧四天子手奉香水于母前立言『唯然天母今生圣子勿怀忧戚』此是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佛母不坐卧  住戒修梵行
生尊不懈怠  天人所奉侍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脇出专念不乱其身清净不为秽恶之所汙染犹如有目之士以净明珠投白缯上两不相汙二俱净故菩萨出胎亦复如是此是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犹如净明珠  投缯不染汙
菩萨出胎时  清净无染汙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脇出专念不乱从右脇出堕地行七步无人扶遍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要度众生生老病死』此是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犹如师子步  遍观于四方
堕地行七步  人师子亦然
又如大龙行  遍观于四方
堕地行七步  人龙亦复然
两足尊生时  安行于七步
观四方举声  当尽生死苦
当其初生时  无等等与等
自观生死本  此身最后边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脇出专念不乱二泉涌出一温一冷以供澡浴此是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两足尊生时  二泉自涌出
以供菩萨用  遍眼浴清净
二泉自涌出  其水甚清净
一温二清冷  以浴一切智

「太子初生父王槃头召集相师及诸道术令观太子知其吉凶诸相师受命而观即前披衣见有具相占曰『有此相者当趣二处必然无疑若在家者当为转轮圣王王四天下四兵具足以正法治无有偏枉恩及天下七宝自至千子勇健能伏外敌杖不用天下太平若出家学道当成正觉十号具足』时诸相师即白王言『王所生子有三十二相当趣二处必然无疑在家当为转轮圣王其出家当成正觉十号具足』」佛时颂曰

「百福太子生  相师之所
如典记所载  趣二处无疑
若其乐家者  当为转轮王
七宝难可获  为王宝自至
真金千辐具  周匝金辋持
转能飞遍行  故名为天轮
善调七牙住  高广白如雪
能善飞虚空  名第二象宝
马行周天下  朝去暮还食
朱髦孔雀  名为第三宝
清净琉璃珠  光照一由旬
照夜明如昼  名为第四宝
色声香味触  无有与等者
诸女中第一  名为第五宝
献王琉璃宝  珠玉及众珍
欢喜而贡奉  名为第六宝
如转轮王念  军众速来去
健疾如王意  名为第七宝
此名为七宝  轮马纯白
居士女宝  典兵宝为七
观此无有厌  五欲自娱乐
如象断䩭靽  出家成正觉
王有如是子  二足人中尊
处世转法轮  道成无懈怠

「是时父王慇懃再三重问相师『汝等更观太子三十二相斯名何等』时诸相师即披太子衣说三十二相『一者足安平足下平满蹈地安隐二者足下相轮千辐成就光光相照三者手足网缦犹如鹅王四者手足柔软犹如天衣五者手足指纤长无能及者六者足跟充满观视无厌七者鹿腨肠上下𦟛直八者鈎鎻骨骨节相鈎犹如鎻连九者阴马藏十者平立垂手过膝十一一一一毛生其毛右旋绀琉璃色十二毛生右旋绀色仰靡十三身黄金色十四皮肤细软不受尘秽十五两肩齐充满圆好十六胸有万字十七身长倍人十八七处平满十九身长广等尼拘卢树二十颊车如师子二十一胸膺方整如师子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方整齐平二十四齿密无间二十五齿白鲜明二十六咽喉清净所食众味无不称适二十七广长舌左右舐耳二十八梵音清彻二十九眼绀青色三十眼如牛王眼上下俱眴三十一眉间白毫柔软细泽引长一寻放则右旋螺如真珠三十二顶有肉髻是为三十二相』」即说颂曰

「善住柔软足  不蹈地迹现
千辐相庄严  光色靡不具
尼俱类树  纵广正平等
如来未曾有  秘密马阴藏
金宝庄严身  众相互相暎
虽顺俗流  尘土亦不汙
天色极柔软  天盖自然覆
梵音身紫金  如华始出池
王以问相师  相师敬报王
称赞菩萨相  举身光明具
手足诸支节  中外靡不现
食味尽具足  身正不倾
足下轮相现  其音如哀鸾
𦟛䏶形相具  宿业之所成
臂肘圆满好  眉目甚端严
人中师子尊  威力最第一
其颊车方整  卧脇如师子
齿方整四十  齐密中无间
梵音未曾有  远近随缘到
平立不倾身  二手摩扪膝
毛齐整柔软  人尊美相具
一孔一毛生  手足网缦相
肉髻目绀青  眼上下俱眴
两肩圆充满  三十二相具
足跟无高下  鹿腨肠纤𦟛
天中天来此  如象绝䩭靽
解脱众生苦  处生老病死
以慈悲心故  为说四真谛
开演法句义  令众奉至尊

佛告比丘「毗婆尸菩萨生时诸天在于虚空中手执白盖宝扇以障寒暑风雨尘土」佛时颂曰

「人中未曾有  生于二足尊
诸天怀敬养  奉宝盖宝扇

「尔时父王给四乳母一者乳哺二者澡浴三者涂香四者娱乐欢喜养育无有懈」于是颂曰

「乳母有慈爱  子生即付养
一乳哺一浴  二涂香娱乐
世间最妙香  以涂人中尊

「为童子时举国士女视无厌足」于是颂曰

「多人所敬爱  如金像始成
男女共谛观  视之无厌足

「为童子时举国士女众共传抱如观宝华」于是颂曰

「二足尊生  多人所敬爱
展转共传抱  如观宝花香

「菩萨生时其目不眴忉利天以不眴故名毗婆尸」于是颂曰

「天中天不眴  犹如忉利天
见色而正观  故号毗婆尸

「菩萨生时其声清彻柔软和雅迦罗频伽鸟声」于是颂曰

「犹如雪山鸟  饮华汁而鸣
其彼二足尊  声清彻亦然

「菩萨生时眼能彻视见一由旬」于是颂曰

「清净业行报  受天妙光明
菩萨目所见  周遍一由旬

「菩萨生时年渐长大天正堂以道开化恩及庶民名德远闻」于是颂曰

「童幼处正堂  以道化天下
决断众事务  故号毗婆尸
清净智广博  甚深犹大海
悦可于群生  使智慧增广

「于时菩萨欲出游观告勅御者严驾宝车诣彼园林巡行游观御者即便严驾讫已还白『今正是时』太子即乘宝车诣彼园观于其中路见一老人头白齿落面皱身偻拄杖羸步喘息而行太子顾问侍者『此为何人』答曰『此是老人』又问『何如为老』答曰『夫老者生寿向尽余命无几故谓之老』太子又问『吾亦当尔不免此患』答曰『然生必有老无有豪贱』于是太子怅然不悦即告侍者回驾还宫静默思惟『念此老苦吾亦当』」佛于是颂曰

「见老命将尽  拄杖而羸步
菩萨自思惟  吾未免此难

「尔时父王问彼侍者『太子出游欢乐不耶』答曰『不乐』又问其故答曰『道逢老人是以不乐』尔时父王默自思念『昔日相师占相太子言当出家今者不悦得无尔乎当设方便使处深宫五欲娱乐以悦其心令不出家』即便严饰宫舘简择婇女以娱乐之」佛于是颂曰

「父王闻此言  方便严宫舘
增益以五欲  欲使不出家

「又于后时太子复命御者严驾出游于其中路逢一病人身羸腹大面目黧黑独卧粪无人瞻视病甚苦毒口不能言顾问御者『此为何人』答曰『此是病人问曰『何如为病』答曰『病者众痛迫切存亡无期故曰病也』又曰『吾亦当尔未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则有病无有贵贱』于是太子怅然不悦即告御者回车还宫静默思惟『念此病苦吾亦当』」佛于是颂曰

「见彼久病人  颜色为衰损
静默自思惟  吾未免此患

「尔时父王复问御者『太子出游欢乐不耶』答曰『不乐』又问其故答曰『道逢病人是以不乐』于是父王默然思惟『昔日相师占相太子言当出家今日不悦得无尔乎吾当更设方便增诸伎乐以悦其心使不出家』即复严饰宫舘简择婇女以娱乐之」佛于是颂曰

「色声香味触  微妙可悦乐
菩萨福所致  故娱乐其中

「又于异时太子复勅御者严驾出游于其中路逢一死人杂色缯幡前后导引宗族亲里悲号哭泣送之出城太子复问『此为何人』答曰『此是死人』问曰『何如为死』答曰『死者尽也风先火次诸根坏败存亡异趣室家离別故谓之死』太子又问御者『吾亦当尔不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必有死无有贵贱』于是太子怅然不悦即告御者回车还宫静默思惟『念此死苦吾亦当然』」佛时颂曰

「始见有人死  知其复更生
静默自思惟  吾未免此患

「尔时父王复问御者『太子出游欢乐不耶』答曰『不乐』又问其故答曰『道逢死人是故不乐』于是父王默自思念『昔日相师占相太子言当出家今日不悦得无尔乎吾当更设方便增诸伎乐以悦其心使不出家』即复严饰宫舘简择婇女以娱乐之」佛于是颂曰

「童子有名称  婇女众围绕
欲以自娱  如彼天帝释

「又于异时复𠡠御者严驾出游于其中路逢一沙门法服持钵视地而行即问御者『此为何人』御者答曰『此是沙门』又问『何谓沙门』答曰『沙门者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逢苦不戚遇乐不欣能忍如地故号沙门』太子曰『善哉此道真正永绝尘累微妙清虚惟是为快』即𠡠御者回车就之

「尔时太子问沙门曰『剃除须发法服持钵何所志求』沙门答曰『夫出家者欲调伏心意永离尘垢慈育群生无所侵虚心静唯道是务』太子曰『善哉此道最真』寻𠡠御者『賷吾宝衣并及乘轝还白大王我即于此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所以然者欲调伏心意舍离尘垢清净自居以求道术』于是御者即以太子所乘宝车及与衣服还归父王太子于后即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佛告比丘「太子见老病人知世苦恼又见死人恋世情灭及见沙门廓然大悟下宝车时步步中间转远缚著是真出家是真远离彼国人闻太子剃除须发法服持钵出家修道咸相谓言『此道必真乃令太子舍国荣位捐弃所重于时国中八万四千人往就太子求为弟子出家修道」佛时颂曰

撰择深妙法  彼闻随出家
离于恩爱狱  无有众结缚

于时太子即便纳受与之游行在在教化从村至村从国至国至之处无不恭敬四事供养菩萨念言『吾与大众游行诸国人间愦闹此非我宜何时当得离此群众闲静之处以求道真寻获志愿于闲静处专精修道』复作是念『众生可愍常处暗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众苦所集死此生彼从彼生此缘此苦阴流转无穷我当何时晓了苦阴灭生

「复作是念『生死何从何缘而有』即以智慧观察所由从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缘生从有起有是生缘有从取起取是有缘取从爱起爱是取缘爱从受起受是爱缘受从触起触是受缘触从六入起六入是触缘六入从名色起名色是六入缘名色从识起识是名色缘识从行起行是识缘行从痴起痴是行缘是为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苦恼此苦盛阴缘生而有是为苦集菩萨思惟苦集阴时生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证

「于时菩萨复自思惟『何等无故老死无何等灭故老死灭』即以智慧观察所由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有无故生无有灭故生灭取无故有无取灭故有灭爱无故取无爱灭故取灭受无故爱无受灭故爱灭触无故受无触灭故受灭六入无故触无六入灭故触灭名色无故六入无名色灭故六入灭识无故名色无识灭故名色灭行无故识无行灭故识灭痴无故行无痴灭故行灭是为痴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苦恼灭菩萨思惟『苦阴灭时生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证』尔时菩萨逆顺观十二因缘如实知如实见已即于座上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时颂曰

「此言众中说  汝等当善听
过去菩萨观  本所未闻法
老死从何缘  因何等而有
如是正观已  知其本由生
生本由何缘  因何事而有
如是思惟已  知生从有起
取彼取彼已  展转更增有
是故如来说  取是有因缘
如众秽恶聚  风吹恶流演
如是取相因  因爱而广普
爱由于受生  起苦罗网本
以染著因缘  苦乐共相应
受本由何缘  因何而有受
以是思惟已  知受由触生
触本由何缘  因何而有触
如是思惟已  触由六入生
六入本何缘  因何有六入
如是思惟已  六入名色生
名色本何缘  因何有名色
如是思惟已  名色从识生
识本由何缘  因何而有识
如是思惟已  知识从行生
行本由何缘  因何而有行
如是思惟已  知行从痴生
如是因缘者  名为实义因
智慧方便观  能见因缘根
苦非贤圣造  亦非无缘有
是故变易苦  智者所断除
若无明灭尽  是时则无行
若无有行者  则亦无有识
若识永灭者  亦无有名色
名色既已灭  即无有诸入
若诸入永灭  则亦无有触
若触永灭者  则亦无有受
若受永灭者  则亦无有爱
若爱永灭者  则亦无有取
若取永灭者  则亦无有有
若有永灭者  则亦无有生
若生永灭者  无老病苦阴
一切都永尽  智者之所说
十二缘甚深  难见难识知
唯佛能善觉  因是有是无
若能自观察  则无有诸入
深见因缘者  更不外求师
能于阴界入  离欲无染
堪受一切施  净报施者恩
若得四辩才  获得决定证
能解众结缚  断除无放逸
色受想行识  犹如朽故车
能谛观此法  则成等正觉
如鸟游虚空  东西随风
菩萨断众结  如风靡轻衣
毗婆尸闲静  观察于诸法
老死何缘有  从何而得灭
彼作是观已  生清净智慧
知老死由生  生灭老死灭

「毗婆尸佛初成道时多修二观一曰安隐观二曰出离观」佛于是颂曰

「如来无等等  多修于二观
安隐及出离  仙人度彼岸
其心得自在  断除众结使
登山观四方  故号毘婆尸
大智光除冥  如以镜自照
为世除忧恼  尽生老死苦

「毗婆尸佛于闲静处复作是念『我今已得此无上法甚深微妙难解难见息灭清净智者所知非是凡愚所能及也斯由众生异忍异见异受异学依彼异见各乐所求各务所习是故于此甚深因缘不能解了然爱尽涅槃倍复难知若为说彼必不解更生触扰』作是念已即便默然不复说法

「时梵天王知毗婆尸如来所念即自思惟念此世间便为败坏甚可哀愍毗婆尸佛乃得知此深妙之法而不欲说』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从梵天宫忽然来下立于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梵天王右膝著地叉手合掌白佛言『唯愿世尊以时说法今此众生尘垢微薄诸根猛利有恭敬心易可开化畏怖后世无救之罪能灭恶法出生善道

「佛告梵王『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但我于闲静处默自思念所得正法甚深微妙若为彼说彼必不解更生触扰故我默然不欲说法我从无数阿僧祇劫勤苦不懈修无上行今始获此难得之法若为婬痴众生说者必不承用徒自劳疲此法微妙与世相反众生染欲愚冥所覆不能信解梵王我观如此是以默然不欲说法

「时梵天王复重劝请慇懃恳恻至于再三『世尊若不说法今此世间便为坏败甚可哀愍唯愿世尊以时敷演勿使众生坠落余趣』尔时世尊三闻梵王慇懃劝请即以佛眼观视世界众生垢有厚薄根有利钝教有难易易受教者畏后世罪能灭恶法出生善道譬如优钵罗花钵头摩华鸠勿头华分陀利华或有始出汙泥未至水者或有已出与水平者或有出水未敷开者然皆不为水所染著易可开敷世界众生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告梵王曰『吾愍汝等今当开演甘露法门是法深妙难可解知今为信受乐听者说不为触扰无益者说

「尔时梵王知佛受请欢喜踊跃绕佛三匝头面礼足忽然不现其去未久是时如来静默自思『我今先当为谁说法』即自念言『当入槃头城内先为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茶开甘露法门』于是世尊如力士屈伸臂顷于道树忽然不至槃头城槃头王鹿野苑中敷座而坐」佛于是颂曰

「如师子在林  自恣而游行
彼佛亦如是  游行无罣碍

「毘婆尸佛告守苑人曰『汝可入城语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茶宁欲知不毘婆尸佛今在鹿野苑中欲见卿等宜知是时』时彼守苑人受教而行至彼二人所具宣佛教二人闻已即至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尔时世尊见此二人心意柔輭欢喜信乐堪受正法于是即为说苦圣谛敷演开解分布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

「尔时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茶即于座上远离尘垢得法眼净犹若素质易为受染是时地神即唱斯言『毗婆尸如来于槃头城鹿野苑中转无上法轮沙门婆罗门诸天梵及余世人所不能转』如是展转声彻四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须臾之顷声至梵天」佛时颂曰

「欢喜心踊跃  称赞于如来
毘婆尸成佛  转无上法轮
初从树王起  往诣槃头城
为骞茶提舍  转四谛法轮
时骞茶提舍  受佛教化已
于净法轮中  梵行无有上
彼忉利天众  及以天帝释
欢喜转相告  诸天无不闻
佛出于世间  转无上法轮
增益诸天众  减损阿须
升仙名普闻  善智离世边
于诸法自在  智慧转法轮
察平等法  息心无垢秽
以离生死  智慧转法轮
灭苦离诸恶  出欲得自在
离于恩爱狱  智慧转法轮
正觉人中尊  二足尊调御
一切缚得解  智慧转法轮
教化善导师  能降伏魔怨
彼离于诸恶  智慧转法轮
无漏力降魔  诸根定不懈
尽漏离魔缚  智慧转法轮
若学决定法  知诸法无我
此为法中上  智慧转法轮
不以利养故  亦不求名誉
愍彼众生故  智慧转法轮
见众生苦厄  老病死逼迫
为此三恶趣  智慧转法轮
断贪嗔恚痴  拔爱之根
不动而解脱  智慧转法轮
难胜我已胜  胜已自降伏
已胜难胜魔  智慧转法轮
此无上法轮  唯佛乃能转
诸天魔释梵  无有能转者
亲近转法轮  饶益天人众
此等天人师  得度于彼岸

「是时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茶见法得果真实无欺成就无畏即白毘婆尸佛言『我等欲于如来法中净修梵行』佛言『善来比丘吾法清净自在修行以尽苦际』尔时二人即得具戒具戒未久如来又以三事示现一曰神足二曰观他心三曰教诫即得无漏心解脱死无疑智

「尔时槃头城内众多人民闻二人出家学道法服持钵净修梵行皆相谓曰『其道必真乃使此等舍世荣位捐弃所重』时城内八万四千人往诣鹿野苑中毘婆尸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尔时世尊见此大众心意柔輭欢喜信乐堪受正法于是即为说苦圣谛敷演开解分布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

「时八万四千人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如素质易为受色见法得果真实无欺成就无畏即白佛言『我等欲于如来法中净修梵行』佛言『善来比丘吾法清净自在修行以尽苦际』时八万四千人即得具戒具戒未久世尊以三事教化一曰神足二曰观他心三曰教诫即得无漏心解脱生死无疑智现前八万四千人闻佛于鹿野苑中转无上法轮沙门婆罗门诸天梵及余世人所不能转即诣槃头城毘婆尸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时颂曰

「如人救头燃  速疾求灭处
彼人亦如是  速诣于如来

「时佛为说法亦复如是尔时槃头城有十六万八千大比丘众提舍比丘骞茶比丘于大众中上升虚空身出水火现诸神变而为大众说微妙法尔时如来默自念言『今此城内乃有十六万八千大比丘众宜遣游行各二人俱在在处处于六年还来城内说具足戒

「时首陀会天知如来心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从彼天没忽然至此于世尊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须臾白佛言『如是世尊此槃头城内比丘众多宜各分布处处游行至于六年乃还此城说具足戒我当拥护令无伺求得其便者』尔时如来闻此天语默然可之

「时首陀会天见佛默然许可即礼佛足忽然不还至天上其去未久佛告诸比丘『今此城内比丘众多宜各分布游行教化至六年已还集说戒』时诸比丘受佛教已执持衣钵礼佛而去」佛时颂曰

「佛悉无乱众  无欲无恋著
威如金翅鸟  如鹤舍空池

「时首陀会天于一年后告诸比丘『汝等游行已过一年余有五年汝等当知讫六年已还城说戒』如是至于六年天复告言『六年已满当还说戒』时诸比丘闻天语已摄持衣钵还槃头城至鹿野苑毘婆尸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时颂曰

「如象善调  随意所
大众如是  随教而还

「尔时如来于大众前上升虚空加趺坐讲说戒经忍辱为第一佛说涅槃最不以除须发害他为沙门首陀会天去佛不远以偈颂曰

「『如来大智  微妙独尊
止观具足  成最正觉
愍群生故  在世成道
以四真谛  为声闻说
苦与苦因  灭苦之谛
贤圣八道  到安隐处
毘婆尸佛  出现于世
在大众中  如日光曜

「说此偈已忽然不现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自思念『昔一时于罗阅城耆阇崛山生是念我所生处无所不遍唯除首陀会天设生彼天则不还此』我时比丘复生是念『我欲至无造天上』时我如壮士屈伸臂顷于此间没现于彼天彼诸天见我至彼头面作礼于一面立而白我言『我等皆是毘婆尸如来弟子从彼佛化故来生此具说彼佛因缘本末又尸弃佛毘沙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皆是我师我从受化故来生此』亦说诸佛因缘本末至生阿迦尼咤诸天亦复如是」佛时颂曰

「譬如力士  屈伸臂顷
我以神足  至无造天
第七大仙  降伏二魔
无热无见  叉手敬礼
如昼度树  释师远闻
相好具足  到善见天
犹如莲华  水所不著
世尊无染  至大善见
如日初出  净无尘翳
明若秋月  诣一究竟
此五居处  众生所净
心净故来  诣无烦恼
净心而来  为佛弟子
舍离染取  乐于无取
见法决定  毘婆尸子
净心善来  诣大仙人
尸弃佛子  无垢无为
以净心来  诣离有尊
毘沙婆子  诸根具足
净心诣我  如日照空
拘楼孙子  舍离诸欲
净心诣我  妙光焰盛
拘那含子  无垢无为
净心诣我  光如月满
迦叶弟子  诸根具足
净心诣我  如北天念  不乱大仙
神足第一  以坚固心
为佛弟子  净心而来
为佛弟子  礼敬如来
具启人尊  所生成道
种族  知见深法
成无上道  比丘静处
离于尘垢  精勤不懈
断诸有结  此是诸佛
本末因缘  释迦如来
之所演说

佛说此大因缘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校注

此序依宋元明三本ニ依テ载ス 长安【大】〔-〕【宋】 述【大】〔-〕【宋】 辨【大】*辩【宋】* 韫【大】温【宋】【元】 齐【大】济【宋】【元】 析【大】斤【宋】 阉【大】掩【宋】【元】 一【大】二【宋】 赤【大】〔-〕【宋】【元】 长阿含经 Dīrgha-āgama【大】~Dīgha-nikāya 后秦弘始年【大】姚秦三藏法师【宋】【元】【明】 大本经【大】又作大本缘经~D. 14. Mahāpadhāna-suttanta. 舍卫【大】~Sāvatthī. 祇树【大】~Jetavana. 花林窟【大】~Kareri-kuṭikā. 消【大】*销【宋】*【元】*【明】* 泥洹【大】涅槃【宋】【元】【明】 鸾【大】恋【宋】 言【大】佛言【宋】【元】【明】 劫【大】~Kappa. 毘婆尸【大】~Vipassin. 尸弃【大】~Sikhin. 毘舍婆【大】~Vessabhū. 贤劫【大】~Bhaddakappa. 拘楼孙【大】*拘留孙【宋】*【元】*【明】*~Kakusandha. 拘那含【大】~Konāgamana. 迦叶【大】~Kassapa. 刹利【大】~Khattiya. 拘利若【大】*憍陈若【宋】*【元】*【明】*~Koṇḍañña. 婆罗门【大】~Brahmaṇa. 迦叶【大】~Kassapa. 瞿昙【大】~Gotama. 波波罗【大】婆罗【宋】【元】【明】~Pāṭalī. 分陀利【大】~Punḍarīka. 娑罗【大】博洛叉【宋】【元】【明】~Sāla. 尸利沙【大】~Sirīsa. 乌暂婆罗门【大】优昙婆罗【宋】【元】【明】~Udumbara. 尼拘律【大】尼拘类【宋】【元】【明】~Nigrodha. 波【大】婆【宋】【元】【明】【圣】 娑罗【大】博叉【宋】【元】【明】 沙树【大】树下【宋】【元】【明】 著【大】者【宋】 牟【CB】【宋】【元】【明】无【大】 楼【大】类【宋】【元】【明】 结【大】缘【宋】【元】【明】 一【大】二【明】 尽后【大】复尽【宋】【元】【明】 骞茶【大】*骞荼【宋】*【元】*【明】*~Khaṇḍa. 提舍【大】*踬沙【宋】*【元】*【明】*~Tissa. 阿毘浮【大】~Abhibhū. 三婆婆【大】~Sambhava. 扶游【大】~Soṇa. 郁多摩【大】~Uttara. 萨尼【大】~Sañjīva. 毘楼【大】~Vidhūra. 舒槃那【大】优波斯多【宋】【元】【明】~Bhiyyosa. 郁多楼【大】欝多罗【宋】【元】【明】~Uttara. 提舍【大】~Tissa. 婆罗婆【大】~Bhāradvāja. 舍利弗【大】~Sāriputta. 目揵连【大】~Moggallāna. 舒槃【大】优婆【宋】优波【元】【明】 楼【大】树【宋】罗【明】 无忧【大】~Asoka. 忍行【大】~Khemaṁkara. 寂灭【大】~Upasannaka. 善觉【大】~Buddhija. 安和【大】~Sotthija. 善友【大】~Sabbamitta. 阿难【大】~Ānanda. 然【大】灭【宋】【元】【明】 集【大】*进【宋】*【元】*【明】* 槃头【大】槃头摩多【宋】【元】【明】~Bandhumant. 槃头婆提【大】*槃头摩底【宋】*【元】*【明】*~Bandhumatī. 曰【大】〔-〕【宋】【元】【明】 槃头婆提【大】*槃头摩那【宋】*【元】*【明】*~Bandhumatī. 曰【大】〔-〕【宋】【元】【明】 明相【大】~Aruṇa. 光曜【大】~Pabhāvatī. 曰【大】〔-〕【宋】【元】【明】 光相【大】~Aruṇavatī. 明相【大】光相【明】 善灯【大】~Suppatīta. 称戒【大】~Yasavatī. 无喻【大】~Anopama. 祀得【大】*礼德【宋】*【元】*【明】*~Aggidatta. 善枝【大】~Visākhā. 安和(城)【大】~Khemavatī. 大德【大】~Yaññadatta. 善胜【大】~Uttarā. 清净(城)【大】~Sobhavatī. 梵德【大】~Brahmadatta 财主【大】~Dhanavatī. 时【大】是时【宋】【元】【明】 汲毗【大】波罗毘【宋】【元】【明】~Kikin. 波罗㮈【大】*波罗奈【宋】*【元】*【明】*~Bārāṇasī. 汲【大】波【宋】【元】【明】 净饭【大】~Suddhodana. 大清净妙【大】大化【宋】【元】【明】~Māyā. 迦毗罗卫【大】~Kapilavatthu. 大清净【大】曰大化【宋】【元】【明】 兜率天【大】~Tusita. 聚【大】县【宋】【元】【明】 执【大】手执【宋】【元】【明】 矛【大】*𫓴【宋】*【元】*【明】* 人【大】母【宋】【元】【明】 娆【大】*扰【宋】*【元】*【明】* 卫护【大】侍卫【宋】【元】【明】 琉璃【大】~Veluriya. 比丘【大】诸比丘【宋】【元】【明】 终【大】中【明】 目【大】因【宋】【元】【明】 奉【大】捧【宋】【元】【明】 汙染【大】染汙【宋】【元】【明】 侍【大】持【宋】【元】【明】 天上尊【大】~"Aggo 'ham asmi lokassa, jeṭṭho 'ham asmi lokassa, seṭṭho 'ham asmi lokassa." 等等与等【大】尊尊与尊【宋】【元】【明】 二【大】一【宋】【元】【明】 杖【大】仗【宋】【元】【明】 其出家当【大】出家必【宋】【元】【明】 记【大】说【宋】【元】【明】 转【大】轮【宋】【元】【明】 牙【大】支【宋】【元】【明】 朱髦【大】珠毛【宋】【元】【明】【圣】 咽【大】胭【宋】【元】【明】 健【大】捷【宋】【元】【明】 居士【大】琉璃【明】 䩭靽【大】*羁靽【宋】【元】【圣】羁绊【明】* 膊=腨【三】* 腨【CB】【宋】【元】【明】*膊【大】* 鎻连【大】连鎻【宋】【元】【明】 阴马藏【大】~Kosohita-vattaguyha. 孔【大】毛孔【宋】【元】【明】 一【大】一一【明】 亭【大】停【宋】【元】【明】 尼拘卢【大】尼抱类【宋】【元】【明】~Nigrodha. 尼俱类【大】尼拘类【明】 马阴【大】阴马【宋】【元】【明】【圣】 行【大】汙【元】【明】 斜【大】邪【宋】【元】【明】 上于【大】于上【宋】【元】【明】 倦【大】怠【宋】【元】【明】 付【大】育【宋】【元】【明】 传抱【CB】*【丽-CB】*傅抱【大】*怀抱【宋】*【元】*【明】* 时【大】世【宋】【元】【明】 敬爱【大】爱敬【宋】【元】【明】 忉利天【大】~Tāvatiṁsa. 名【大】得名【宋】【元】【明】 迦罗频伽【大】迦陵频伽【宋】【元】【明】~Karavīkā. 天【大】大【宋】【元】【明】 耶【大】也【宋】【元】【明】 有【大】然【宋】【元】【明】【圣】 便【大】更【宋】【元】【明】 简择【大】*简拣【宋】*【元】*【明】* 除【大】秽【宋】【元】【明】 问【大】〔-〕【宋】【元】【明】 未【大】不【宋】【元】【明】 尔【大】然【宋】【元】【明】 默然思惟【大】默自思念【宋】【元】【明】 有人【大】人有【宋】【元】【明】 欲【大】乐【宋】【元】【明】 惟【大】唯【宋】【元】【明】 娆【大】扰【宋】【元】【明】 寞【大】汉【圣】 所以【大】所已【宋】 除【大】〔-〕【宋】【元】【明】 于【大】乎【圣】 撰【大】选【宋】【元】【明】 于【大】乎于【圣】 至【大】到【宋】【元】【明】 道真【大】真道【宋】其道【元】【明】 阴【大】除【宋】【元】 如众【大】以深【宋】【元】【明】 恶【大】无【宋】【元】【明】 以【大】如【宋】【元】【明】 已【大】以【宋】【元】【明】 即【大】则【宋】【元】【明】 者【大】著【宋】【元】【明】 获得【大】获于【宋】【元】【明】【圣】 除【大】阴【宋】【元】【明】 东【大】来【圣】 登【大】蹬【圣】 息【大】自【圣】 清净【大】静暄【宋】静喧【元】【明】清凉【圣】 若为【大】为彼【宋】【元】【明】 念【大】今【宋】【元】【明】 知【大】如【宋】【元】【明】【圣】 能【大】所以能【宋】【元】【明】 优钵罗花【大】~Uppala. 钵头摩华【大】~Paduma. 鸠【大】拘【宋】【元】【明】 分陀利华【大】~Puṇḍarīka. 现【大】见【宋】【元】【明】 鹿野苑【大】~Miga-dāya. 离尘【大】尘离【宋】【元】【明】 彼【大】次【宋】【元】【明】 伦【大】轮【宋】【元】 善【大】苦【宋】【元】【明】若【圣】 扼【大】厄【宋】【元】【明】 灭苦【CB】【丽-CB】【圣】苦灭【大】 一切缚得【大】于一切缚【宋】【元】【明】 原【大】源【宋】【元】【明】 已【大】*以【宋】*【元】*【明】* 教诫【大】*教戒【宋】*【元】*【明】* 死【大】〔-〕【宋】【元】【明】【圣】 集【大】习【宋】 谛【大】圣谛【宋】【元】【明】 如【大】若【宋】【元】【明】 现【大】〔-〕【宋】【元】【明】【圣】 人【大】求【宋】【元】【明】 十六【大】三十四【宋】【元】【明】 念【大】思【宋】【元】【明】 于【大】于【宋】【元】【明】 现【大】见【圣】 悉【大】遣【宋】【元】【明】 象【大】鸟【圣】 之【大】至【宋】【元】【明】 加【大】跏【宋】【元】【明】【圣】 颂【大】赞【宋】【元】【明】 止【大】正【圣】 首陀会天【大】~Suddhāvāsā. 无造【大】~Aviha. 毘沙婆【大】*毘舍婆【宋】【元】【明】* 阿迦尼咤【大】~Akaniṭṭha. 无热【大】无极【宋】【元】【明】~Atappa. 无【大】天【宋】【元】【明】 善见【大】~Sudassa. 大善见【大】~Sudassin. 所【大】行【宋】【元】【明】 如北天念【CB】【宋】【元】【明】【圣】〔-〕【大】 乱【大】能【宋】【元】【明】 具【大】见【圣】 佛说【大】〔-〕【宋】【元】【明】【圣】 〔-〕【大】光明皇后愿文【圣】
[A1] 念【CB】【碛-CB】忘【大】(cf. Q17_p0302a30)
[A2] 尼【CB】尸【大】(cf. T01n0001_p0002c29; T50n2040_p0009a24; T53n2122_p0335a24)
[A3] 毛【CB】手【大】
[A4] 逝【CB】【丽-CB】游【大】(cf. K17n0647_p0823a11; T16n0672_p0635a14)
[A5] 察【CB】【丽-CB】众【大】(cf. K17n0647_p0824b07; T04n0213_p0796c03)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长阿含经(卷1)
关闭
长阿含经(卷1)
关闭
长阿含经(卷1)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