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毘婆沙论卷第一

序品第一

敬礼一切佛  无上之大道
及诸菩萨众  坚心住十地
声闻辟支佛  无我我所者
今解十地义  随顺佛所说

问曰

汝欲解菩萨十地义以何因缘故说

答曰

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六趣险难恐怖大畏是众生生死大海旋流洄澓

随业往来是其涛波涕泪乳汁脓血是恶水聚疮癞乾枯呕血淋沥上气热病瘭疽痈漏吐逆胀满如是等种种恶病为恶罗刹忧悲苦恼为水娆动啼哭悲号为波浪声苦恼诸受以为沃焦死为崖岸无能越者诸结烦恼有漏业风鼓扇不定诸四颠倒以为欺诳愚痴无明为大黑暗随爱凡夫无始已来常行其中

如是往来生死大海未曾有得到于彼岸或有到者兼能济渡无量众生以是因缘说菩萨十地义

问曰

若人不能修行菩萨十地不得度生死大海耶

答曰

若有人行声闻辟支佛乘者是人得度生死大海

若人欲以无上大乘度生死大海者是人必当具足修行十地

问曰

行声闻辟支佛乘者几时得度生死大海

答曰

行声闻乘者或以一世得度或以二世或过是数随根利又以先世宿行因缘

行辟支佛乘者或以七世得度或以八世

若行大乘者或一恒河沙大劫或二至十百亿或过是数然后乃得具足修行菩萨十地而成佛道亦随根之利钝又以先世宿行因缘

问曰

声闻辟支佛俱到彼岸于解脱中有差別不

答曰

是事应当分別

于诸烦恼得解脱是中无差別因是解脱入无余涅槃是中亦无差別无有相故

但诸佛甚深禅定障解脱一切法障解脱于诸声闻辟支佛有差別非说所尽亦不可以譬喻为比

问曰

三乘所学皆为无余涅槃若无余涅槃中无差別者我等何用于恒河沙等大劫往来生死具足十地不如以声闻辟支佛乘速灭诸苦

答曰

是语弱劣非是大悲有益之言

若诸菩萨効汝小心无慈悲意不能精勤修十地者诸声闻辟支佛何由得度亦复无有三乘差別所以者何

一切声闻辟支佛皆由佛出若无诸佛何由而出若不修十地何有诸佛若无诸佛亦无法是故汝所说者则断三宝种非是大人有智之言不可听察

所以者何世间有四种人一者自利二者三者共利四者不共利是中共利者能行慈悲饶益于他名为上人如说

世间可愍伤  常背于自利
一心求富乐  堕于邪见网
常怀于死畏  流转六道中
大悲诸菩萨  能极为希有
众生死至时  无能救护者
没在深黑暗  烦恼网所
若有能發行  大悲之心者
荷负众生故  为之作重任
若人决定心  独受诸勤苦
所获安隐果  而与一切共
诸佛所称叹  第一最上人
亦是希有者  功德之大藏
世间有常言  家不生恶子
但能成己利  不能利于人
若生于善子  能利于人者
是则如满月  照明于其家
有诸福德人  以种种因缘
饶益如大海  又亦如大地
无求于世间  以慈愍故住
此人生为贵  寿命第一最

如是声闻辟支佛烦恼解脱虽无差別以度无量众生久住生死多所利益具足菩萨十地故有大差別

问曰

佛有大悲汝为弟子种种称赞慈愍众生诚如所说汝以种种因缘明了分別开悟引导行慈悲者闻则心净我甚欣悦汝先偈说十地之义愿为解释

答曰

敬名恭敬心礼名曲身接足一切诸佛者三世十方佛无上大道者一切诸法如实知见通达无余更无胜者故曰无上大人所行故曰大道

菩萨众者为无上道發心名曰菩萨

问曰

但發心便是菩萨耶

答曰

何有但發心而为菩萨

若人發心必能成无上道乃名菩萨

或有但發心亦名菩萨何以故若离初發心则不成无上道如《大经》说「新發意者名为菩萨」犹如比丘虽未得道亦名道人是名字菩萨渐渐修习转成实法

后释〈欢喜地〉中当广说如实菩萨相

众者从初發心至金刚无碍解脱道于其中间过去未来现在菩萨名之为众

坚心者心如须弥山王不可沮坏亦如大地不可倾动

住十地者欢喜等十地后当广说

问曰

若菩萨更有殊胜功德何故但称坚心

答曰

菩萨有坚心功德能成大业不堕二乘

软心者怖畏生死自念「何为久在生死受诸苦恼不如疾以声闻辟支佛乘速灭诸苦

又软心者于——活地狱黑绳地狱众合地狱叫唤地狱大叫唤地狱烧炙地狱大烧炙地狱无间大地狱及眷属炭火地狱沸𡱁地狱烧林地狱剑树地狱刀道地狱柱地狱刺棘地狱咸河地狱——其中斧钺刀矟𨥨戟弓箭铁刬椎棒锵𨪏鏫铁𥎝刀铁臼铁杵铁轮以如是等治罪器物系缚枷锁烧煮考掠磨碎其身𢭏令烂熟狐狗虎狼师子恶兽竞来䶥掣食啖其身乌鵄雕鹫𭉨所啄恶鬼驱逼令缘剑树上下火山以铁火车加其颈领以热铁杖而随捶之千钉鏒身刬刀刮削入黑暗中勃臭处热铁鍱身脔割其肉剥其身皮还系手足镬汤涌沸炮煮其身铁棒棒头脑坏眼出贯著铁身火燃血流浇地或没𡱁河行于刀剑锵刺恶道自然刀剑从空而下犹如驶雨割截支体咸苦臭秽恶之河浸渍其身肌肉烂坏举身堕落唯有骨在狱卒牵抴蹴蹋搥扑

有如是等无量苦毒寿命极长求死不得若见若闻如是之事何得不怖求声闻辟支佛乘

又于寒氷地狱頞浮陀地狱尼罗浮陀地狱阿波波地狱阿罗罗地狱阿睺睺地狱青莲华地狱白莲华地狱杂色莲华地狱红莲华地狱赤莲华地狱常在幽暗大怖畏处谤毁贤圣生在其中形如屋舍山陵埠阜麁恶冷风声猛可畏悲激吹身如转枯草肌肉堕落犹如冬叶剥创夷脓血流出身体不净臭处难忍寒风切裂苦毒辛酸唯有忧悲啼哭更无余心号咷茕独无所依恃斯罪皆由诽谤贤圣

其软心者见闻此事何得不怖求声闻辟支佛乘

又于畜生猪狗野干猫狸狖鼠猕猴㹢玃虎狼师子兕豹熊罴象马牛羊蜈蚣蚰蜒蚖蛇蝮鼋龟鱼鼈蛟虬螺蜯乌鹊鵄枭鸽之类如是鸟兽共相残害𣚦网伺捕屠割不一生则羇绊穿鼻络首乘捶杖钩刺其身皮肉破裂痛不可忍烟熏火烧苦毒万端死则剥皮食啖其肉有如是等无量苦痛

其软心者闻见此事何得不怖求声闻辟支佛乘

又于针颈饿鬼火口饿鬼火瘿饿鬼食吐饿鬼食荡涤饿鬼食脓饿鬼𡱁饿鬼浮陀鬼鸠槃茶鬼夜叉鬼罗刹鬼毘舍阇鬼富单那鬼迦罗富单那鬼等诸鬼须发蓬乱长爪大鼻身中多虫臭秽可畏众恼所切常有悭嫉饥渴苦患未曾得食得不能咽常求脓血𡱁尿涕唾荡涤不净有力者夺而不得食裸形无衣寒热倍甚恶风吹身宛转苦痛蚊虻毒虫唼食其体腹中饥热常如火然

其软心者见闻此事何得不怖求声闻辟支佛乘

又于人中恩爱別苦怨憎会苦老病死苦贫穷求苦有如是等无量众苦及诸天阿修罗退没时苦

其软心者见此诸苦何得不怖求声闻辟支佛乘

若坚心者见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中受诸苦恼生大悲心无有怖畏作是愿言「是诸众生深入衰恼无有救无所归依我得灭度当度此等」以大悲心勤行精进不久得成所愿是故我说菩萨诸功德中坚心第一

复次菩萨有八法能集一切功德一者大悲二者坚心三者智慧四者方便五者不放逸六者勤精进七者常摄念八者善知识是故初發心者疾行八法如救头然然后当修诸余功德

又依此八法故有一切「声闻」众四双八辈所谓须陀洹向须陀洹等

「辟支佛无我我所」者世间无佛无佛法时有得道者名「辟支佛」

诸贤圣离我我所贪著故名为「无我我所者」

「今解十地义随顺佛所说」者《十地经》中次第说今当随次具解

问曰

汝所说者不异于经经义已成何须更说为欲自现所能求名利耶

答曰

我不为自现  庄严于文辞
亦不贪利养  而造于此论

问曰

若不尔者何以造此论

答曰

我为欲慈悲  饶益于众生
不以余因缘  而造于此论

见众生于六道受苦无有救护为欲度此等故以智慧力而造此论不为自现智力求于名利亦无嫉妬自高之心求于供养

问曰

慈愍饶益众生事经中已说何须复解徒自疲苦

答曰

有但见佛经  通达第一义
有得善解释  而解实义者

有利根深智之人闻佛所说诸深经即能通达第一义所谓深经者即是菩萨十地第一义者即是十地如实义

有诸论师有慈悲心随佛所说造作论议严辞句有人因是而得通达十地义者如说

有人好文饰  庄严章句者
有好于偈颂  有好杂句者
有好于譬喻  因缘而得解
所好各不同  我随而不舍

章句名庄严句义不为偈颂

偈名义趣言辞在诸句中或四言五言七言等

偈有二种一者四句偈名为波蔗二者六句偈名祇夜

杂句者名直说语言

譬喻者以人不解深义故假喻令解喻有或实或假

因缘者推寻所由

随其所好而不舍之

问曰

众生自所乐不同于汝何事

答曰

我發无上道心故不舍一切随力饶益或以财或以法

如说

若有大智人  得闻如是经
不复须解释  则解十地义

若有福德利根者但直闻是《十地经》即解其义不须解释不为是人而造此论

问曰

云何为善人

答曰

若闻佛语即能自解如丈夫能服苦药小儿则以蜜和

善人者略说有十法何等为十

一者二者精进三者四者五者善身业六者善口业七者善意业八者无贪九者无恚十者无痴

如说

若人以经文  难可得读诵
若作毘婆沙  于此人大益

若人钝根懈慢以经文难故不能读诵

难者文多难诵难说

若有好乐庄严语言杂饰譬喻诸偈颂等为利益此等故造此论

是故汝先说「但佛经便足利益众生何须解释」者是语不然

如说

思惟造此论  深發于善心
以然此法故  无比供养佛

我造此论时思惟分別多念三宝及菩萨众又念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故深發善心则是自利又演说照明此正法故名为无比供养诸佛则是利他

如说

说法然法灯  建立于法幢
此幢是贤圣  妙法之印相
我今造此论  谛舍及灭慧
是四功德处  自然而修集

今造此论是四种功德自然修集是故心无有倦

谛者一切真实名之为谛一切实中佛语为真实不变坏故我解说此佛法即集谛处

舍名布施施有二种法施财施二种施中法施为胜如佛告诸比丘「一当法施二当财施二施之中法施为胜」是故我法施时即集舍处

我若义说十地时无有身意恶业又亦不起欲痴念及诸余结障此罪故即名集灭处

为他解说法得大智报以是说法故即集慧处

如是造此论集此四功德处

复次——

我说十地论  其心得清净
深贪是心故  精勤而不倦
若人闻受持  心有清净者
我亦深乐此  一心造此论

此二偈其义已显不须复说但以自心他心清净故造此十地义

清净心至所应至处得大果报如佛语迦留陀夷「勿恨阿难若我不记阿难于我灭后作阿罗汉者以是清净心业因缘故当于他化自在天七反为王」如《经》中广说

入初地品第二

问曰

汝说此语开悟我心甚以欣悦今解十地必多所利益何等为十

答曰

此中十地法  去来今诸佛
为诸佛子故  已说今当说
初地名欢喜  第二离垢地
三名为明地  第四名焰地
五名难胜地  六名现前地
第七深远地  第八不动地
九名善慧地  十名法云地
分別十地相  次后当广说

此中者大乘义中

十者数法

地者菩萨善根阶级住处

诸佛者十方三世诸如来

说者开示解释

诸佛子者诸佛真实子诸菩萨是是故菩萨名为佛子

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说此十地是故言「已说今说当说」

菩萨在初地始得善法味心多欢喜名欢喜地

第二地中行十善道离诸垢故名离垢地

第三地中广博多学为众说法能作照明故名为明地

第四地中布施持戒多闻转增威德炽盛故名为炎地

第五地中功德力盛一切诸魔不能坏故名难胜地

第六地中障魔事已诸菩萨道法皆现在前故名现前地

第七地中去三界远近法王位故名深远地

第八地中若天沙门婆罗门无能动其愿故名不动地

第九地中其慧转明调柔增上故名善慧地

第十地中菩萨于十方无量世界能一时雨法雨如劫烧已普澍大雨名法云地

问曰

已闻十地名今云何入初地得地相貌及修习地

答曰

若厚种善根  善行于诸行
善集诸资用  善供养诸佛
善知识所护  具足于深心
悲心念众生  信解无上法
具此八法已  当自發愿言
我得自度已  当复度众生
为得十力故  入于必定聚
则生如来家  无有诸过咎
即转世间道  入出世上道
是以得初地  此地名欢喜

厚种善根者如法修集诸功德名为厚种善根

善根者不贪不恚不痴一切善法从此三生故名为善根

如一切恶法皆从贪痴生是故此三名不善根

《阿毘昙》中种种分別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不系合为十二有心相应有心不相应合二十四此中无漏善根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修集余九菩萨地中修集又未發心时久修集

或一心中有三或一心中有六或一心中有九或一心中有十二

或但集心相应不集心不相应或集心不相应不集心相应

或集心相应亦心不相应或不集心相应心不相应

是诸善根分別如《阿毘昙》中广说

此中善根

为众生求无上道故所行诸善法皆名善根能生萨婆若智故名为善根

行于诸行者善行名清净诸行名持戒清净持戒次第而行

是持戒与七法和合故名为善行何等为

多闻精进净命净身口业

行此七法具持诸戒是名善行诸行

又经说诸禅为行处是故得禅者名为善行诸行

此论中不必以禅乃得發心所以者何佛在世时无量众生皆亦發心不必有禅又白衣在家亦名为

善集资用者上偈中所说「厚种善根善行诸行多供养佛善知识护具足深心悲念众生信解上法」是名资用

又本行善法必应修行亦名资用所谓布施忍辱质直不谄心柔和同止乐无愠恨性殚尽不隐过不偏执佷戾不诤讼不自恃不放逸舍憍慢离矫异不赞身堪忍事决定心能果敢受不舍易教授少欲知足乐于独处如是等诸法随行已渐能具足殊胜功德是法味坚牢故名为本行

若离是法不能进得胜妙功德

是故此本行法与八法和合故为初地资用

供养诸佛者若菩萨世世如法常多供养诸佛

供养有二种

一者善听大乘正法若广若略二者四事供养恭敬礼侍等

具此二法供养诸佛名为善供养诸佛

善知识者菩萨虽有四种善知识此中所说——能教入大乘具诸波罗蜜能令住十地者所谓诸佛菩萨及诸声闻能示教利喜大乘之法令不退转

守护者常能慈愍教诲令得增长善根是名守护

具足深心者深乐佛乘无上大乘一切智乘名为具足深心

问曰

无尽意菩萨于〈和合品〉中告舍利弗

诸菩萨所有發心皆名深心

从一地至一地故名为趣心增益功德故名为过心得无上事故名为顶心摄取上法故名为上心现前得诸佛法故名为现前心集利益法故名为缘心通达一切法故名为度心所愿不倦故名为决定心满所愿故名为喜心身自成办故名无侣心离败坏相故名调和心无诸恶故名为善心远离恶人故名不杂心以头施故名难舍心救破戒人故名持难戒心受下劣加恶故名难忍心得涅槃能舍故名难精进心不贪禅故名难禅定心助道善根无厌足故名难慧心能成一切事故名度诸行心智慧善思惟故名离慢大慢我慢心不望报故是一切众生福田心观诸佛深法故名无畏心不障阂故名增功德心常發精进故名无尽心能荷受重担故名不闷心

又深心义者等念众生普慈一切供养贤善悲念恶人尊敬师长

救无救者无归作归无洲作洲无究竟者为作究竟无有侣者能为作侣

曲人中于直心败坏人中真正心谀谄人中行无谄心不知恩中行于知恩不知作中而行知作无利益中能行利益邪众生中行于正行憍慢人中行无慢行不随教中而不愠恚罪众生中常作守护

众生所有过不见其失供养福田随顺教诲受化不难阿练若处一心精进不求利养不惜身命

复次内心清净故无有诳惑善口业故不自称叹知止足故不行威迫心无垢故行于柔和集善根故能入生死为众生故忍一切苦

菩萨有如是等深心相不可穷尽汝今但说深心相何得不少

答曰

不少也〈无尽意〉总一切深心相在一处说而此中分布诸地此《十住经》地地別说深心相是故菩萨随诸地中皆得深心深心之义即在其地

今初地中说二深心一者發大愿二者在必定地是故当知随在十地善说深心汝说「何得不少」是事不然

悲心于众生者成就悲故名为悲者何谓为悲悼愍众生救济苦难

信解诸上法者于诸佛法信力通达

發愿「我得自度已当度众生」者一切诸法愿为其本离愿则不成是故發愿

问曰

何故不言我当度众生而言自得度已当度众生

答曰

自未得度不能度彼如人自没淤泥何能拯拔余人又如为水所不能济溺是故说我度已当度彼

如说

若人自度畏  能度归依者
自未度疑悔  何能度所归
若人自不善  不能令人善
若不自寂灭  安能令人寂

是故先自善寂而后化人又如《法句》偈说

若能自安身  在于善处者
然后安余人  自同于所利

凡物皆先自利后能利人何以故如说

若自成己利  乃能利于彼
自舍欲利他  失利后忧悔

是故说自度已当度众生

问曰

得何利故能成此事入必定地又以何心能發是愿

答曰

得佛十力能成此事入必定地能發是愿

问曰

何等是佛十力

答曰

佛悉了达一切法因果名为初力

如实知去今所起业果报处名为二力

如实知诸禅定三昧分別垢出相名为三力

如实知众生诸根利名为四力

如实知众生所乐不同名为五力

如实知世间种种异性名为六力

如实知至一切处道名为七力

如实知宿命事名为八力

如实知生死事名为九力

如实知漏尽事名为十力

为得如是佛十力故大心發愿即入必定聚

问曰

凡初發心皆有如是相耶

答曰

或有人说「初發心便有如是相」而实不尔何以故是事应分別不应定答所以者何一切菩萨初發心时不应悉入于必定

或有初發心时即入必定

或有渐修功德如释迦牟尼佛初發心时不入必定后修集功德值燃灯佛得入必定

是故汝说「一切菩萨初發心便入必定」是为邪论

问曰

若是邪论者何故汝说「以是心入必定」

答曰

有菩萨初發心即入必定以是心能得初地因是人故「初發心入必定中

问曰

是菩萨初心释迦牟尼佛初發心是心云何

答曰

是心不杂一切烦恼是心相续不贪异乘是心坚牢一切外道无能胜者是心一切众魔不能破坏是心为常能集善根是心能知有为无是心无动能摄佛法是心无覆离诸邪行是心安住不可动故是心无比无相违故是心如金刚通达诸法故是心不尽集无尽福德故是心平等等一切众生故是心无高下无差別故是心清净性无垢故是心离垢慧炤明故是心无不舍深心故是心为广慈如虚空故是心为大受一切众生故是心无阂至无障智故是心遍到不断大悲故是心不断能正回向故是心众所趣向智者所赞故是心可观小乘瞻仰故是心难见一切众生不能睹故是心难破能善入佛法故是心为住一切乐具所住处故是心庄严福德资用故是心选择智慧资用故是心淳厚以布施为资用故是心大愿持戒资用故是心难沮忍辱资用故是心难胜精进资用故是心寂灭禅定资用故是心无恼害慧资用故是心无嗔阂慈心深故是心根深悲心厚故是心悦乐喜心厚故是心苦乐不动舍心厚故是心护念诸佛神力故是心相续三宝不断故

如是等无量功德庄严初必定心如〈无尽意品〉中广说是心不杂一切烦恼者见谛思惟所断二百九十四烦恼不与心和合故名为不杂是心相续不贪异乘者从初心相续来不贪声闻辟支佛乘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为相续不贪异乘

如是等四十句论应如是知

问曰

汝说是心常一切有为法皆无常如《法印经》中说「行者观世间空无有常而不变坏」是事何得不相违耶

答曰

汝于是义不得正理故作此难是中不说心为常此中虽口说常常义名必定初心生必能常集诸善根不休不息故名为常

生如来家者如来家则是佛家

如来者「如」名为实「来」名为至至真实中故名为如来

何等为真实所谓涅槃不虚诳故是名如实如《经》中说「佛告比丘第一圣谛无有虚诳涅槃是也

复次「如」名不坏相所谓诸法实相是「来」名智慧到实相中通达其义故名为如来

复次无相无作名为如诸佛来至三解脱门亦令众生到此门故名为如来

复次如名四谛以一切种见四谛故名为如来

复次如名六波罗蜜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是六法来至佛地故名为如来

复次慧四功德处名为如以是四法来至佛地故名为如来

复次一切佛法名为如是如来至诸佛故名为如来

复次一切菩萨地难胜现前深远不动善慧法云名为如诸菩萨以是十地来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为如来又以如实八圣道分来故名为如来

复次智二足来至佛故名为如来如去不还故名为如来

如来者所谓十方三世诸佛是

是诸佛家名为如来家

今是菩萨行如来道相续不断故名为生如来家

又是菩萨必成如来故名为生如来家

譬如生转轮圣王家有转轮圣王相是人必作转轮圣王是菩萨亦如是生如来家發是心故必成如来是名生如来家

如来家者有人言是四功德处所谓谛诸如来从此中生故名为如来家

有人言般若波罗蜜及方便是如来家如《助道经》中说

智度无极母  善权方便父
生故名为父  养育故名母

一切世间以父母为家是二似父母故名之为家

有人言慧名诸佛家从是二法出生诸佛是二则是一切善法之根本如《经》中说「是二法俱行能成正法」善是父慧是母是二和合名为诸佛家如说

菩萨善法父  智慧以为母
一切诸如来  皆从是二生

有人言般舟三昧及大悲名诸佛家从此二法生诸如来此中般舟三昧为父大悲为母

复次般舟三昧是父无生法忍是母如《助菩提》中说

般舟三昧父  大悲无生母
一切诸如来  从是二法生

家无过咎者家清净故

清净者六波罗蜜四功德处方便般若波罗蜜般舟三昧大悲诸忍是诸法清净无有过故名家清净

是菩萨以此诸法为家故无有过咎转于过咎

转于世间道入出世上道者世间道名即是凡夫所行道转名休息

凡夫道者不能究竟至涅槃常往来生死是名凡夫道

出世间者因是道得出三界故名出世间道

上者妙故名为上

入者正行道故名为入

以是心入初地名欢喜地

问曰

初地何故名为欢喜

答曰

如得于初果  究竟至涅槃
菩萨得是地  心常多欢喜
自然得增长  诸佛如来种
是故如此人  得名贤善者

如得初果者如人得须陀洹善闭三恶道门见法入法得法住坚牢法不可倾动究竟至涅槃

断见谛所断法故心大欢喜——设使睡眠嬾不至二十九有如以一毛为百分以一分毛分取大海水若二苦已灭者如大海水余未灭者如二三渧心大欢喜

菩萨如是得初地已名生如来家一切天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天王梵王沙门婆罗门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共供养恭敬何以故是家无有过咎故转世间道入出世间道但乐敬佛得四功德处得六波罗蜜果报滋味不断诸佛种故心大欢喜

是菩萨所有余苦如二三水渧虽百千亿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无始生死苦如二三水渧所可灭苦如大海水是故此地名为欢喜

十住毘婆沙论卷第一


校注

圣者龙树【大】*龙树菩萨【宋】【元】【明】【宫】* 后秦龟兹国三藏【大】*姚秦三藏法师【宋】【元】【明】【宫】* 序品第一【大】〔-〕【宫】 洄澓【大】回复【宫】 明注曰汗南藏作汁 地【大】住【宋】【元】【明】【宫】 若有【大】有若【宋】【元】【明】【宫】 至【大】五【宋】【元】【明】【宫】 亿【大】世【宋】【元】【明】〔-〕【宫】 有【大】有差【明】 悲【大】愍【宋】【元】【明】【宫】 三【大】二【宋】【元】【明】【宫】 他【大】彼【宋】【元】【明】【宫】 死畏【大】畏死【宫】 极【大】拯【宋】【元】【明】【宫】 缠【大】缚【宋】【元】【明】【宫】 碍【大】阂【明】 柱【大】橛【宋】【元】【明】【宫】 𨥨【大】𫓴【元】【宫】矟【明】 (锵𨪏臼)八字【大】枪蒺䔧刀剑铁网【宋】【元】【明】枪蒺䔧刀佥铁臼【宫】 考【大】栲【宋】【元】【明】【宫】 𭉨【大】𭪿【宋】【元】【明】【宫】 鏒【大】钉【宋】【元】【明】【宫】 勃【大】㶿【宋】【元】【明】【宫】 丳【大】铲【宋】【元】【明】【宫】 身【大】体【宋】【元】【明】【宫】 锵【大】枪【宋】【元】【明】【宫】 咸【大】酸【宋】【元】【明】【宫】 搥【大】埠【宋】【元】【宫】【碛-CB】槌【丽-CB】 埠【大】搥【明】 麁【大】㢒【宫】 剥创夷【大】剀疮痍【宋】【元】剅疮痍【明】剥疮痍【宫】明注曰剥南藏作剀 裂【大】冽【明】 蝎【大】蝎【宋】【元】【明】【宫】 乌【大】鸟【明】 鸽【大】鹞【宋】【元】【明】【宫】 𣚦【大】弶【宋】【元】【明】【宫】 乘【大】重【宋】【元】【明】【宫】 火【大】大【宋】【元】【明】【宫】 𡱁【大】屎𡱁【宋】【元】【明】屎尿【宫】 涕【大】洟【宋】【元】【明】【宫】 护【大】无护【宫】 十【大】十住【宋】【元】【明】【宫】 余【大】饶【宋】【元】【明】 严【大】校【宋】【元】【宫】较【明】 偈【大】得【宋】【元】【明】【宫】 波蔗【大】波蔗道遮反【宋】【元】【宫】波蔗道遮切【明】 谙【大】闻【宋】【元】 照【大】昭【元】【宫】 义说十地【大】说十地义【宋】【元】【明】【宫】 有【大】又【宋】【元】【明】【宫】 故【大】〔-〕【宋】【元】【明】【宫】 障探玄记作除清凉疏作降 大【大】天【宋】【元】【宫】 久【大】亦【宋】【元】【明】【宫】 名【大】〔-〕【宋】【元】【明】【宫】 七【大】十【元】 行【大】善行【宋】【元】【明】 亦【大】善根亦【宋】【元】【明】 佷【大】狠【明】 味【大】未【宋】【元】【明】【宫】 供养【大】亲近【宋】【元】【明】【宫】 顶【大】上顶【宫】 通达【大】通违【宫】 受【大】定【宋】【元】明注曰受南藏作定 阂【大】下同碍【宋】【元】【明】【宫】下同 曲【大】于曲【宋】【元】【明】 于【大】质【宋】【元】【明】 真【大】直【宫】 故【大】〔-〕【宋】【元】【明】【宫】 诸【大】诸佛【宋】【元】【明】【宫】 淤【大】于【宋】【元】【明】【宫】 㵱【大】漂【宋】【元】【明】【宫】 如【大】〔-〕【宋】【元】【明】【宫】 常【大】为【宋】【元】【明】【宫】 尽【大】量【宋】【元】【明】【宫】 垢【大】咎【宫】 向【大】〔-〕【宫】 慧【大】智慧【宋】【元】【明】 为【大】〔-〕【宋】【元】【明】【宫】 来【大】〔-〕【宋】【元】【明】【宫】 是如【大】以是【宋】【元】【明】 出世间【CB】【碛乙-CB】【宋】【元】【明】【宫】世间【大】 如【大】〔-〕【宫】 道【大】〔-〕【宋】【元】【明】【宫】 惰【大】堕【宋】【元】〔-〕【宫】 渧【大】下同滴【宋】【元】【明】【宫】下同
[A1] 虫【CB】【丽-CB】虫【大】(cf. K16n0584_p0672a22)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十住毘婆沙论(卷1)
关闭
十住毘婆沙论(卷1)
关闭
十住毘婆沙论(卷1)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