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在师友中我是被看作研究三论或空宗的我曾在〈为性空者辨〉中说到我不能属于空宗的任何学派但对于空宗的根本大义确有广泛的同情

空宗——圣龙树的论典对我可说是有缘的早在民国十六年我开始阅读佛典的时候第一部即是《中论》《中论》的内容我什么都不明白但一种莫名其妙的爱好使我趋向佛法终于出了家出家后曾一度留意唯识但不久即回归空宗——嘉祥的三论宗抗战开始我西游四川接触到西藏传的空宗那时我对于佛法的理解發生重大的变革不再以玄谈为满足而从初期圣典中领略到佛法的精神由于这一番思想的改变对于空宗也得到一番新的体认加深了我对于空宗的赞仰三十一二年时断时续的讲说《中论》由演培笔记整理成《中论讲记》的初稿关于初期——阿含毘昙——圣典的空观曾作广泛的考察三十三年秋为妙钦续明等说由妙钦记出这可以名为《性空学探源》与我另一作品——《唯识学探源》同一性质经这一番考察对于性空的理解增明不少确信性空为佛法的根本教义三十五年春曾以「性空导论」为题开讲于汉藏教理院原拟定分〈性空的發展史略〉〈性空的方法论〉〈性空的实践〉三编但为了怱促的东归连〈性空的發展史略〉部分都没有完成这是非常可惜的三十六年冬在雪窦寺编纂《太虚大师全书》应海潮音社的稿约决以「中观今论」为题随讲随刊听众能听懂的仅有续明与星森二人我本想写(或讲)一「性空思想史」上编为阿含之空阿毘昙之空中编为性空大乘经之空中观论之空下编为真常者之空唯识者之空中观者之空——共为七章《性空学探源》即初编约十万字后五章非五六十万字不可处在这社会极度动乱的时代学友时常劝我要我略谈中观正义所以先摘取「中观论之空」而讲为《中观今论》但体裁不同不免简略得多了《中观今论》并不代表空宗的某一派是以龙树《中论》为本《大智度论》为助出入诸家而自成一完整的体系本论完成于社会变动日急的今日回想《中论》与我的因缘二十多年来给我的法喜不觉分外的欢喜

中观学值得称述的精义莫过于「大小共贯」「真俗无碍」龙树论以为有情的生死以无明为根源自性见为戏论的根本解脱生死的三乘圣者体悟同一的法性空寂同观无我无我所而得悟三法印即是一实相印三解脱门同缘实相这样的三乘共空对于从来的大小相诤可得一合理的论断声闻三藏与摩诃衍——大乘一向被诤论著一分声闻学者以《阿含经》等三藏为佛说斥大乘为非佛说现在流行于锡兰暹罗缅甸的佛教还是如此一分大乘学者自以为不共二乘斥声闻为小乘指《阿含经》为小乘经以为大乘別有法源如唯识学者在「爱非爱缘起」別立大乘不共的「自性缘起」以为菩萨所证法性空是声闻所不能证的中国的台在大乘法中还自以为胜他一层何况乎小乘这样对大小的同源异流由于宗派的偏见再也不能正确的把握今依龙树论说三藏确是多说无我的但无我与空并非性质有什么不同大乘从空门入多说不生不灭但生灭与不生灭其实是一「缘起性空」的佛法真义启示了佛教思想發展的实相释尊本是多说无常无我的但依于缘起的无常无我即体见缘起空寂的这所以缘起甚深而缘起的寂灭性更甚深这所以缘起被称为「空相应缘起」被赞为「法性法住法界」一分学者重视事相偏执生灭无常与无我一分学者特別重视理性發挥不生不灭的性空这才互不相谅而尖锐的对立起来他们同源而异流应该是共同的教源有此不即不离的相对性由于偏重發展而弄到对立本来初期的大乘经如《十地经》以悟无生法忍为同于二乘的《般若经》以无生法忍能摄二乘智断的以先尼的因信得解来证明大乘的现观《金刚经》以「若以色见我」颂明佛身等都确认三乘圣者成立于同一的理证——法性空寂那裡如执小执大者所说所以《中论》的抉择《阿含经》义《大智度论》的引佛为长爪梵志说法《众义经》偈等来明第一义谛不是呵斥声闻不是偏赞大乘是引导学者复归于释尊本义的运动唯有从这样的思想中能看出大小乘的分化由来能指斥那些畸形發展而遗失释尊本义的乱说中观学能抉择释尊教义的真相能有助于佛教思想發展史的理解这是怎样的值得我们尊重

如果有人说佛法偏于理性偏于出世那佛弟子会一致的出来否认因为佛法是真俗无碍的真俗无碍是生死即涅槃世间即出世的独善的隐遁的甚至不乐功德不想说法的学者沈醉于自净其心的涅槃忽略自他和乐依正庄严的一切在他们世间与出世间是那样的隔別释尊的正觉内容受到苦行厌离时机的歪曲一分学者起来贬斥它揭示佛法真俗无碍的正义真俗无碍可从解行两方面说即俗事与真理是怎样的即俗而恒真又真而不碍俗即事行与理证怎样的依世间福智事行的进修而能悟入真性契入真性而能不废世间的福智事行无论是理论实践都要贯彻真俗而不相碍依中观者说缘起法是相依相成而无自性的极无自性而又因果宛然的所以依即空的缘起有安立世间事相也依即有的缘起空显示出世得这真俗相依的无碍解才能起真俗相成的无碍行所以菩萨入世利生门门都是解脱门缘起法是「处中之说」不偏于事不偏于理事相差別而不碍理性平等理性一如而不碍事相差別在同一的缘起法中成立事相与理性而能不将差別去说理不将平等去说事这才能恰合事理的样子而如实知一般自以为真俗无碍的学者不知「处中之说」谈心说性每不免偏于「相即」偏于「理同」这或者忽略事行或者执理废事或者破坏事相的差別性时空的局限性落入破坏缘起事——是非善恶因果等的大混沌自以为无碍而不知早是一边不知缘起法不能从缘起中去统贯真俗这也难怪要不偏于事即偏于理了

近来有人——好像是牟宗三说辩证法但于本体论有用这只是说得一边与唯物论者的辩证法偏于事相一样须知缘起法近于辩证法但这是处中而贯彻事理的从正而反而综合的过程即顺于世俗假名的缘起法开展生灭(变)的和合相续的相对界即反而正而超越(反的双遮)的开显即顺于胜义性空的缘起法契合无生的无常无我的绝对界相对的缘起相绝对的缘起性不即不离相依相成而不相夺这真是能开显事理的无碍如法则而偏于事相或偏于理性或事理各有一套这那裡能理会得事理的真相对于这中观能抉择释尊的中道达到完成使我们相信得这真是一切智者的正觉

智慧与慈悲为佛法的宗本而同基于缘起的正觉从智慧(真)说一切是缘起的存在展转相依刹那流变即是无我的缘起无我即否定实在性及所含摄得的不变性与独存性宇宙的一切没有这样的存在所以否认创造神也应该否定绝对理性或绝对精神等形而上的任何实在自体唯神唯我唯理唯心这些都根源于错觉——自性见的不同构想本质并没有差別缘起无我(空)的中观彻底否定这些这才悟了一切是相对的依存的流变的存在相对的存在——假有为人类所能经验到的极无自性而宛然现前的不能想像有什么实体但也不能抹煞这现实的一切从德行(善)说缘起是无我的人生为身心依存的相续流也是自他依存的和合众佛法不否认相对的个性而一般强烈的自我实在感——含摄得不变独存主宰——即神我论者的自由意志是根本错误是思想与行为的罪恶根源否定这样的自我中心的主宰欲才能体贴得有情的同体平等于一切行为中消极的不害他积极的救护他自私本质的神我论者没有为他的德行什么都不过为了自己唯有无我才有慈悲从身心相依自他共存物我互资的缘起正觉中涌出无我的真情真智慧与真慈悲即缘起正觉的内容

缘起性空本于生灭的不有不无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生灭的因果诸行是性空的缘起缘起的性空这在一般有情是不能正确理解的一般总是倒觉为自性实有或由实有而假有的所以佛说一切从缘有一切毕竟空就有人大惊小怪起来甚至佛法中也有有宗起来与空宗对立反指责空宗为不了义为恶取空有宗与空宗有他认识论的根本不同处所以对于两宗认识的方法论《中观今论》特別的给以指出来中国学者一向是调和空有的但必须对这一根本不同经一番深刻的考察不能再泛泛的和会下去如根本问题不解决一切似是而非的和会终归于徒然我是同情空宗的但也主张融会空有不过所融会的空有不是空宗与有宗是从即空而有即有而空的中观中使真妄事理性相空有平等与差別等能得到相依而不相碍的总贯本论末后几章即著重于此我觉得和会空有空宗是最能负起这个责任的即有而空即空而有这是怎样的融通无碍在这根本的特见中一切学派的契机契理的教说无不可以一以贯之这有待于中观者的不断努力

中观今论

引言

「佛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敬礼佛世尊无比最胜说(《回诤论》)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依相缘的关系下存在的相依相缘的存在与生起称为「缘起」凡是缘起的没有不是受著种种关系的局限与决定受种种关系条件而决定其形态与作用的缘起法即不能不是无自性的「自性」即自有或自成有自体存在或自己规定自己的意思现在说一切都是关系的存在是依缘所起法这与自性——自有自成自体存在的含义恰好相反所以凡是缘起的即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即名之为「空」缘起即空是中观大乘最基本而最扼要的论题自性为人类普遍成见的根本错乱即是超脱了这自性的倒乱错觉现觉到一切真相所以空是毕竟空是超越有无而离一切戏论的空寂即空相也不复存在这不是常人所认为与不空相待的空然而既称之为空在言说上即落于相待也还是假名安立的空的言外之意在超越一切分別戏论而内证于寂灭这唯证相应的境地如何可以言说所以说之为空乃为了度脱众生不得已即众生固有的名言而巧用之用以洗荡一切使达于「萧然无寄」的正觉《大智度论》曾这样说「为可度众生故说是毕竟空相《中论》青目释也说「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缘起无自性而即空如标月指豁破有无二边的戏论分別而寂灭所以空即是「中道」中道依空而开显空依缘起而成立依缘起无自性明空无自性即是缘起从空无自性中洞达缘起就是正见了缘起的中道所以缘起中道在佛的巧便说明上虽有三语的不同而三者的内容都不外用以显明事物的本性圣龙树在《回诤论》中既明白地说到三者的同一在《中论》(〈观四谛品〉)也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缘起中道的同一为信解佛法所应当先有的正确认识中观学就是对此佛陀根本教法予以深入而严密的阐發者龙树深刻的把握了这个窥见了佛陀自觉以及为众生说法的根本心髓唯有这才是佛法中究竟的教说龙树在《中论》(〈观因缘品〉)中标揭八不——即中即空的缘起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依于八不的缘起即能灭除世间的一切戏论而归于寂灭这是佛法的究极心要所以说「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吐露他对于佛陀敬仰赞叹的深意

龙树学当然是發扬一切皆空的但他的论典即以他的代表作《中论》来说不名此为空而名之为中可知龙树揭示缘起中道的同一而更以不落两边的中道为宗极在《中论》裡每品都称之为观如〈观因缘品〉乃至〈观邪见品〉等观就是观察正确的观察缘起中道从论证的观察到体证的现观所以后来都称龙树学系为中观派或中观宗称中观的学者为中观师

龙树的中观学在西元五百年初由鸠摩罗什三藏传来中国在中国旧有佛教和适应时地思潮的發展中在长江以南曾有过相当的弘扬其中可看作中观的正统者就是三论宗此外天台宗也是根据缘起即空即假即中的要义發挥它独到的圆宗龙树系的中观学给予中国佛法的影响非常普遍深刻即使不属于中观的学者也多表示崇敬或依附于龙树的教门因此传入日本即有龙树为「八宗共祖」的传说在西藏也传有中观学是西元八百年代由印度传入的据说藏传的中观学有佛护月称的「应成派」和静命清辨的「自续派」传入西藏的时候虽各有因缘然经过长期的流传佛护月称的应成系已取得了中观正统的权威藏传的中观教典近来始有部分的翻译为汉文同时由于《中论》梵本的發现日人曾从文义的考订中获得许多新的理解中观的特质将来在藏传汉传和梵本的相互參证中必将更为正确圆满的發扬起来

第一章 中道之内容及其意义

第一节 中道之内容

佛法是对于人生向上發展以至完成的一种实践众生(以人为本可称为人生)无始以来生死死生生生不已的存在是人生现实不过迫切不过的根本问题也唯是佛法才能彻底处理的问题佛法对于人生——生生不已的存在开示它的真相使我们从人生实相的正见中知道我们应如何增进此人生净化此人生超越一般的人生达到更圆满更完成的地步这一佛法的核心——人生进步净化以及完成的实践佛典裡称之为道释尊在波罗奈的鹿野苑中初为五比丘转法轮即提示以「中」为道的特质如《转法轮经》(巴利文本)说「在此诸欲中耽于欲乐者乃下劣凡夫为非圣无意义之事虽然以自身所求之苦为苦亦为非圣无意义之事也离此二边之中道方依于如来而能证悟此即开眼开知至于寂静悟证正觉涅槃之道比丘于何名为依于如来所悟之中道即此八支之圣道也」佛在开宗明义的最初说法标揭此不苦不乐的中道中道即八支圣道这是中道的根本义这何以称之为中有以为佛法之所谓中是不流于极端的纵欲也不流于过甚的苦行在此苦乐之间求取折中的态度但这是断章取义不能正解八正道的所以为中道要知道一般人的人生观即人生历程的路向不是纵我的乐行就是克己的苦行研考这二端的动机都是建立于情意的即是情本的人生观情本的法门世人感觉偏于纵我的乐行不可通时于是就转向到专尚克己的苦行人生的行为都不过在这两极端以及彼此移转的过程中不晓得纵我的乐行如火上加油私我的无限扩张必然是社会没法改善自己没法得到解脱或者见到此路不通于是转向苦行不知苦行是以石压草的办法苦行的折服情欲是不能成功的叔本华的悲观甚至以自杀为自我解脱的一法即是以情意为本的结论依释尊纵我的乐行和克己的苦行二者都根源于情识的妄执释尊否定了二者提供一种究竟彻底的中道行这就是以智为本的新人生观自我以及世间唯有以智为前导才可以改造人生完成人生的理想因此不苦不乐的智本的新人生观是佛法唯一的特质佛说离此二边向中道中道即八正道八正道的主导者即是正见一切身心的行为都是以正见为眼目的——《阿含经》以正见为诸行的先导《般若经》以般若为万行的先导所以不苦不乐的中道行不是折中而是从正见为本的实践中不落于情本的苦乐二边由此佛法是以「以智化情」「以智导行」为原则的以智为本的中道行包括了最初發心乃至向上达到究竟圆满的一切过程

正见为导的中道即是从正见人生的实相中增进净化此人生以及解脱完成正见人生的实相佛在处处经中也即说之为中道或中法如《杂阿含经》(大正藏编号二六二经)说「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是释尊开示「正见」的教授说明世人不依于有则依于无佛离有无二边而说中道法然所谓离有离无的中道不是折中于有无而说亦有亦无或半有半无的释迦所说者为缘起法依于缘起的正见能得不落有无二边的中道

释迦所说中道还有不一不异的中道如《杂含》(二九七经)说「若见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无有若复见言命异身异梵行者所无有于此二边心所不随正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谓缘生老死缘无明故有行」还有不常不断的中道如《杂含》(三〇〇经)说「自作自觉(受)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与不有不无一样都是依于缘起而开显的不落二边的中道正见缘起的中道为释迦本教的宗要不苦不乐是行的中道不有不无等是理的中道这仅是相对的区分而已实则行的中道裡以正见为先导即包含有悟理的正见中道唯有如此才能不落苦乐两边的情本论同时悟理即是正行的项目正见缘起贯彻自利利他的一切正行两者是相依相待而不可缺的依于正见缘起能离断常有无等二边的戏论發为人生的实践自然是不落苦乐二边的中道

还有释尊的开示缘起缘起的所以是中道即不能忽略缘起的空相应性这在经中多有说到如《杂含》(二九三经)说「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缘起是与空相应的空的独到大用即洗尽一切戏论执见缘起与空相应所以能即缘起而正见不落两边的中道

第二节 中道之意义

中道当然是不落二边但不落二边——中道所含的意义还应该解说中的本义可约为二种中实中即如实在正见的体悟实践中一切法的本相如何应该如何即还他如何这是彻底的究竟的所以僧叡说「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中论序》)中正中即圆正不偏这边也不偏于那边恰得其中如佛说中道依缘起法而显示这缘起法是事事物物内在的根本法则在无量无边极其复杂的现象中把握这普遍而必然的法则才能正确恰当的开示人生的真理及人生的正行中即是正所以肇公称《中观论》为《正观论》中道即是八正道此中实与中正是相依相成的中实所以是中正的中正所以是中实的这可总以「恰到好处」去形容它

龙树發扬缘起中道的深义以「中」为宗而造论他严格地把握那修道中心的立场对于中道的解说也不出于中实与中正中实本以正观缘起性而远离戏论的寂灭为主这中实的寂灭从实践的意义去说即是不著于名相不落于对待不取著名相这如《大智度论》卷六「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此语亦不受如是名中道中道不但是非有非无更进一步的说「此语亦不受」即新译的取凡称之为有为无为非有非无都不过名言的概念非有非无本表示观心的不落有无戏论如以为是非有非无这不能恰合中实的本意所以必须即此「非非」的名相也不再取著不落于对待我们所认识的所言说的都是相对的凡是相对的即不契于如实绝待的中道如《大智度论》卷四三说到种种的二边都结论说「离是二边行中道是名般若这裡所说的种种二边如常无常见无见等都是二边进而至于能行能证的人——菩萨佛是一边所行所证的法——六度大菩提是一边甚至般若是一边非般若是一边要离此二边行中道这不落对待的中道即入不二法门是顺于胜义依观心的体悟说

关于中正的意义龙树也有很好的發挥依佛陀所正觉的为众生所巧便言说的在佛陀都是圆满而中正的如缘起是中正的空也是中正的至于中道那更是中正了但世俗言说的施设不免片面性的缺陷所以古德说「理圆言偏」众生对于佛的教法不能圆见佛法的中道闻思或修行在任何方面有所偏重就会失却中道如《大智度论》卷八〇「若人但观毕竟空多堕断灭边若观有多堕常边离是二边故说十二因缘空离二边故假名为中道」毕竟空与缘起有那裡会堕于一边这因为学者有所偏重的流弊——世谛流布什么都有弊的所以特说明缘起与空寂不偏的中道即空的缘起不落于断边即缘起的性空不落于常边缘起与空印度佛教确曾有过偏重的發展到极端如方广道人偏空是堕于断灭边萨婆多部偏于一切法有即堕于常边为了挽救这种偏病所以龙树探《阿含》及《般若》的本意特明此缘起即空的中道以拯拔那「心有所著」的偏失者使之返归于释迦的中道学者不能巧得佛法的实义多落于二边所以特称此综贯性相空有的为中道龙树的中道论不外乎不著名相与对待(宗归一实)综贯性相及空有(教申二谛)中观大乘的特色实即是根本教义完满的开展


校注

[A1] 《摄大乘论释》卷2(CBETA, T31, no. 1597, p. 328, c16)
[A2] 《摄大乘论释》卷2(CBETA, T31, no. 1597, p. 328, c14)
[A3]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83, c5)
[A4] 《瑜伽师地论》卷10「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安住法性法住法界云何法性云何法住云何法界答是诸缘起」(CBETA, T30, no. 1579, p. 327, c22-24)
[A5]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CBETA, T08, no. 235, p. 752, a17)
[A6] 民国三六年讲
[A7] 《回诤论》卷1「空自体因缘三一中道说我归命礼彼无上大智慧」(CBETA, T32, no. 1631, p. 15, a26-27)
[A8] 《大智度论》卷74〈57 灯炷品〉(CBETA, T25, no. 1509, p. 581, c4-5)
[A9] 《中论》卷4〈24 观四谛品〉(CBETA, T30, no. 1564, p. 33, b17-18)
[A10] 《中论》卷4〈24 观四谛品〉「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CBETA, T30, no. 1564, p. 33, b11-12)
[A11] 《中论》卷1〈1 观因缘品〉(CBETA, T30, no. 1564, p. 1, b14-17)
[A12]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66, c26-p. 67, a5)
[A13]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85, c11-13)
[A14]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83, c4-5)
[A15] 《中论》卷1(CBETA, T30, no. 1564, p. 1, a6-7)
[A16] 《大智度论》卷6〈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105, a9-10)
[A17] 《大智度论》卷6〈1 序品〉
[A18] 《大智度论》卷43〈9 集散品〉「复次常是一边断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又复常无常无我等亦如是色法是一边无色法是一边可见法不可见法有对无对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世间出世间等诸二法亦如是复次无明是一边无明尽是一边乃至老死是一边老死尽是一边诸法有是一边诸法无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菩萨是一边六波罗蜜是一边佛是一边菩提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略说内六情是一边外六尘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名般若波罗蜜此般若波罗蜜是一边此非般若波罗蜜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名般若波罗蜜如是等二门广说无量般若波罗蜜相」(CBETA, T25, no. 1509, p. 370, a24-b10)〔是〕-【圣】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中观今论(卷1)
关闭
中观今论(卷1)
关闭
中观今论(卷1)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