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一
在师友中,我是被看作研究三论或空宗的。我曾在〈为性空者辨〉中说到:我不能属于空宗的任何学派,但对于空宗的根本大义,确有广泛的同情!
空宗——圣龙树的论典,对我可说是有缘的。早在民国十六年,我开始阅读佛典的时候,第一部即是《中论》。《中论》的内容,我什么都不明白,但一种莫名其妙的爱好,使我趋向佛法,终于出了家。出家后,曾一度留意唯识,但不久即回归空宗——嘉祥的三论宗。抗战开始,我西游四川,接触到西藏传的空宗。那时,我对于佛法的理解,發生重大的变革,不再以玄谈为满足,而从初期圣典中,领略到佛法的精神。由于这一番思想的改变,对于空宗,也得到一番新的体认,加深了我对于空宗的赞仰。三十一、二年,时断时续的讲说《中论》,由演培笔记,整理成《中论讲记》的初稿。关于初期——阿含、毘昙——圣典的空观,曾作广泛的考察。三十三年秋,为妙钦、续明等说,由妙钦记出。这可以名为《性空学探源》,与我另一作品——《唯识学探源》同一性质。经这一番考察,对于性空的理解,增明不少,确信性空为佛法的根本教义。三十五年春,曾以「性空导论」为题,开讲于汉藏教理院。原拟定分〈性空的發展史略〉、〈性空的方法论〉、〈性空的实践〉三编。但为了怱促的东归,连〈性空的發展史略〉部分,都没有完成,这是非常可惜的。三十六年冬,在雪窦寺编纂《太虚大师全书》,应海潮音社的稿约,决以「中观今论」为题,随讲随刊;听众能听懂的,仅有续明与星森二人。我本想写(或讲)一「性空思想史」,上编为阿含之空、阿毘昙之空;中编为性空大乘经之空、中观论之空;下编为真常者之空、唯识者之空、中观者之空——共为七章。《性空学探源》,即初编约十万字。后五章,非五、六十万字不可。处在这社会极度动乱的时代,学友时常劝我,要我略谈中观正义,所以先摘取「中观论之空」而讲为《中观今论》。但体裁不同,不免简略得多了!《中观今论》并不代表空宗的某一派,是以龙树《中论》为本,《大智度论》为助,出入诸家而自成一完整的体系。本论完成于社会变动日急的今日,回想《中论》与我的因缘,二十多年来给我的法喜,不觉分外的欢喜!
二
中观学值得称述的精义,莫过于「大小共贯」、「真俗无碍」。龙树论以为:有情的生死,以无明为根源,自性见为戏论的根本。解脱生死的三乘圣者,体悟同一的法性空寂,同观无我无我所而得悟。三法印即是一实相印,三解脱门同缘实相。这样的三乘共空,对于从来的大小相诤,可得一合理的论断。声闻三藏与摩诃衍——大乘,一向被诤论著。一分声闻学者,以《阿含经》等三藏为佛说,斥大乘为非佛说;现在流行于锡兰、暹罗、缅甸的佛教,还是如此。一分大乘学者,自以为不共二乘,斥声闻为小乘,指《阿含经》为小乘经,以为大乘別有法源。如唯识学者,在「爱非爱缘起」外,別立大乘不共的「自性缘起」;以为菩萨所证法性空,是声闻所不能证的。中国的台、贤、禅、净,在大乘法中,还自以为胜他一层,何况乎小乘!这样,对大小的同源异流,由于宗派的偏见,再也不能正确的把握!今依龙树论说:三藏确是多说无我的,但无我与空,并非性质有什么不同。大乘从空门入,多说不生不灭,但生灭与不生灭,其实是一。「缘起性空」的佛法真义,启示了佛教思想發展的实相。释尊本是多说无常无我的,但依于缘起的无常无我,即体见缘起空寂的。这所以缘起甚深,而缘起的寂灭性更甚深;这所以缘起被称为「空相应缘起」,被赞为「法性、法住、法界」。一分学者重视事相,偏执生灭无常与无我;一分学者特別重视理性,發挥不生不灭的性空,这才互不相谅而尖锐的对立起来。他们同源而异流,应该是共同的教源,有此不即不离的相对性,由于偏重發展而弄到对立。本来,初期的大乘经,如《十地经》以悟无生法忍为同于二乘的;《般若经》以无生法忍能摄二乘智断的,以先尼的因信得解来证明大乘的现观;《金刚经》以「若以色见我」颂明佛身等,都确认三乘圣者成立于同一的理证——法性空寂,那裡如执小执大者所说?所以《中论》的抉择《阿含经》义,《大智度论》的引佛为长爪梵志说法、《众义经》偈等来明第一义谛,不是呵斥声闻,不是偏赞大乘,是引导学者复归于释尊本义的运动。唯有从这样的思想中,能看出大小乘的分化由来,能指斥那些畸形發展而遗失释尊本义的乱说!中观学能抉择释尊教义的真相,能有助于佛教思想發展史的理解,这是怎样的值得我们尊重!
三
如果有人说:佛法偏于理性,偏于出世。那佛弟子会一致的出来否认,因为佛法是真俗无碍的。真俗无碍,是生死即涅槃、世间即出世的。独善的、隐遁的,甚至不乐功德、不想说法的学者,沈醉于自净其心的涅槃,忽略自他和乐、依正庄严的一切。在他们,世间与出世间,是那样的隔別!释尊的正觉内容,受到苦行厌离时机的歪曲;一分学者起来贬斥它,揭示佛法真俗无碍的正义。真俗无碍,可从解、行两方面说:解,即俗事与真理,是怎样的即俗而恒真,又真而不碍俗。行,即事行与理证,怎样的依世间福智事行的进修而能悟入真性,契入真性而能不废世间的福智事行。无论是理论、实践,都要贯彻真俗而不相碍。依中观者说:缘起法是相依相成而无自性的,极无自性而又因果宛然的。所以,依即空的缘起有,安立世间事相;也依即有的缘起空,显示出世。得这真俗相依的无碍解,才能起真俗相成的无碍行。所以菩萨入世利生,门门都是解脱门。缘起法是「处中之说」,不偏于事,不偏于理;事相差別而不碍理性平等,理性一如而不碍事相差別。在同一的缘起法中,成立事相与理性,而能不将差別去说理,不将平等去说事,这才能恰合事理的样子而如实知。一般自以为真俗无碍的学者,不知「处中之说」,谈心说性,每不免偏于「相即」、偏于「理同」。这或者忽略事行,或者执理废事,或者破坏事相的差別性、时空的局限性,落入破坏缘起事——是非、善恶、因果等的大混沌!自以为无碍,而不知早是一边。不知缘起法,不能从缘起中去统贯真俗,这也难怪要不偏于事即偏于理了!
近来有人——好像是牟宗三说:辩证法但于本体论有用。这只是说得一边,与唯物论者的辩证法偏于事相一样。须知缘起法近于辩证法,但这是处中而贯彻事理的。从正而反而综合的过程,即顺于世俗假名的缘起法,开展生灭(变)的和合、相续的相对界。即反而正而超越(反的双遮)的开显,即顺于胜义性空的缘起法,契合无生的无常、无我的绝对界。相对的缘起相、绝对的缘起性,不即不离,相依相成而不相夺,这真是能开显事理的无碍。如法则而偏于事相或偏于理性,或事理各有一套,这那裡能理会得事理的真相!对于这,中观能抉择释尊的中道,达到完成,使我们相信得这真是一切智者的正觉!
四
智慧与慈悲,为佛法的宗本,而同基于缘起的正觉。从智慧(真)说:一切是缘起的存在,展转相依,刹那流变,即是无我的缘起。无我,即否定实在性及所含摄得的不变性与独存性。宇宙的一切,没有这样的存在,所以否认创造神,也应该否定绝对理性或绝对精神等形而上的任何实在自体。唯神、唯我、唯理、唯心,这些,都根源于错觉——自性见的不同构想,本质并没有差別。缘起无我(空)的中观,彻底否定这些,这才悟了一切是相对的、依存的、流变的存在。相对的存在——假有,为人类所能经验到的,极无自性而宛然现前的不能想像有什么实体,但也不能抹煞这现实的一切。从德行(善)说:缘起是无我的,人生为身心依存的相续流,也是自他依存的和合众。佛法不否认相对的个性,而一般强烈的自我实在感——含摄得不变、独存、主宰——即神我论者的自由意志,是根本错误,是思想与行为的罪恶根源。否定这样的自我中心的主宰欲,才能体贴得有情的同体平等,于一切行为中,消极的不害他,积极的救护他。自私本质的神我论者,没有为他的德行,什么都不过为了自己。唯有无我,才有慈悲;从身心相依、自他共存、物我互资的缘起正觉中,涌出无我的真情。真智慧与真慈悲,即缘起正觉的内容。
五
缘起性空,本于生灭的不有不无、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生灭的因果诸行,是性空的缘起,缘起的性空。这在一般有情,是不能正确理解的,一般总是倒觉为自性实有,或由实有而假有的。所以佛说一切从缘有,一切毕竟空,就有人大惊小怪起来。甚至佛法中,也有有宗起来,与空宗对立,反指责空宗为不了义、为恶取空。有宗与空宗,有他认识论的根本不同处,所以对于两宗认识的方法论,《中观今论》特別的给以指出来。中国学者一向是调和空有的,但必须对这一根本不同,经一番深刻的考察,不能再泛泛的和会下去。如根本问题不解决,一切似是而非的和会,终归于徒然。我是同情空宗的,但也主张融会空有。不过所融会的空有,不是空宗与有宗,是从即空而有、即有而空的中观中,使真妄、事理、性相、空有、平等与差別等,能得到相依而不相碍的总贯。本论末后几章,即著重于此。我觉得和会空有,空宗是最能负起这个责任的。即有而空,即空而有,这是怎样的融通无碍!在这根本的特见中,一切学派的契机契理的教说,无不可以一以贯之,这有待于中观者的不断努力!
引言
「佛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敬礼佛世尊,无比最胜说!」(《回诤论》)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依相缘的关系下存在的;相依相缘的存在与生起,称为「缘起」。凡是缘起的,没有不是受著种种关系的局限与决定;受种种关系条件而决定其形态与作用的缘起法,即不能不是无自性的。「自性」,即自有或自成,有自体存在或自己规定自己的意思。现在说一切都是关系的存在,是依缘所起法,这与自性——自有、自成、自体存在的含义,恰好相反。所以凡是缘起的,即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即名之为「空」。缘起即空,是中观大乘最基本而最扼要的论题。自性,为人类普遍成见的根本错乱;空,即是超脱了这自性的倒乱错觉,现觉到一切真相。所以空是毕竟空,是超越有无而离一切戏论的空寂,即空相也不复存在,这不是常人所认为与不空相待的空。然而,既称之为空,在言说上即落于相待,也还是假名安立的。空的言外之意,在超越一切分別戏论而内证于寂灭。这唯证相应的境地,如何可以言说?所以说之为空,乃为了度脱众生,不得已即众生固有的名言而巧用之,用以洗荡一切,使达于「萧然无寄」的正觉。《大智度论》曾这样说:「为可度众生故,说是毕竟空相。」《中论》青目释也说:「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缘起无自性而即空,如标月指,豁破有无二边的戏论分別而寂灭,所以空即是「中道」。中道依空而开显,空依缘起而成立。依缘起无自性明空,无自性即是缘起;从空无自性中洞达缘起,就是正见了缘起的中道。所以,缘起、空、中道,在佛的巧便说明上,虽有三语的不同,而三者的内容,都不外用以显明事物的本性。圣龙树在《回诤论》中,既明白地说到三者的同一;在《中论》(〈观四谛品〉)也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缘起、空、中道的同一,为信解佛法所应当先有的正确认识。中观学,就是对此佛陀根本教法,予以深入而严密的阐發者。龙树深刻的把握了这个,窥见了佛陀自觉以及为众生说法的根本心髓;唯有这,才是佛法中究竟的教说。龙树在《中论》(〈观因缘品〉)中,标揭八不——即中即空的缘起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依于八不的缘起,即能灭除世间的一切戏论而归于寂灭,这是佛法的究极心要。所以说「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吐露他对于佛陀敬仰赞叹的深意。
龙树学,当然是發扬一切皆空的,但他的论典,即以他的代表作《中论》来说,不名此为空而名之为中,可知龙树揭示缘起、空、中道的同一,而更以不落两边的中道为宗极。在《中论》裡,每品都称之为观,如〈观因缘品〉乃至〈观邪见品〉等。观就是观察,正确的观察缘起、空、中道,从论证的观察到体证的现观。所以后来都称龙树学系为中观派或中观宗,称中观的学者为中观师。
龙树的中观学,在西元五百年初,由鸠摩罗什三藏传来中国。在中国旧有佛教和适应时地思潮的發展中,在长江以南曾有过相当的弘扬。其中可看作中观的正统者,就是三论宗。此外,天台宗也是根据缘起即空、即假、即中的要义,發挥它独到的圆宗。龙树系的中观学,给予中国佛法的影响,非常普遍深刻;即使不属于中观的学者,也多表示崇敬,或依附于龙树的教门。因此,传入日本,即有龙树为「八宗共祖」的传说。在西藏,也传有中观学,是西元八百年代由印度传入的。据说:藏传的中观学,有佛护、月称的「应成派」,和静命、清辨的「自续派」。传入西藏的时候,虽各有因缘,然经过长期的流传,佛护、月称的应成系已取得了中观正统的权威。藏传的中观教典,近来始有部分的翻译为汉文。同时,由于《中论》梵本的發现,日人曾从文义的考订中,获得许多新的理解。中观的特质,将来在藏传、汉传和梵本的相互參证中,必将更为正确圆满的發扬起来。
第一章 中道之内容及其意义
第一节 中道之内容
佛法,是对于人生向上發展以至完成的一种实践。众生(以人为本,可称为人生)无始以来,生死死生,生生不已的存在,是人生现实不过、迫切不过的根本问题,也唯是佛法才能彻底处理的问题。佛法对于人生——生生不已的存在,开示它的真相,使我们从人生实相的正见中,知道我们应如何增进此人生、净化此人生,超越一般的人生,达到更圆满、更完成的地步。这一佛法的核心——人生进步、净化以及完成的实践,佛典裡称之为道。释尊在波罗奈的鹿野苑中,初为五比丘转法轮,即提示以「中」为道的特质。如《转法轮经》(巴利文本)说:「在此诸欲中耽于欲乐者,乃下劣凡夫,为非圣无意义之事。虽然,以自身所求之苦为苦,亦为非圣无意义之事也。离此二边之中道,方依于如来而能证悟,此即开眼、开知,至于寂静、悟证、正觉、涅槃之道。比丘!于何名为依于如来所悟之中道?即此八支之圣道也。」佛在开宗明义的最初说法,标揭此不苦不乐的中道;中道即八支圣道,这是中道的根本义。这何以称之为中?有以为佛法之所谓中,是不流于极端的纵欲,也不流于过甚的苦行,在此苦乐之间求取折中的态度。但这是断章取义,不能正解八正道的所以为中道。要知道:一般人的人生观,即人生历程的路向,不是纵我的乐行,就是克己的苦行。研考这二端的动机,都是建立于情意的,即是情本的人生观、情本的法门。世人感觉偏于纵我的乐行不可通时,于是就转向到专尚克己的苦行。人生的行为,都不过在这两极端以及彼此移转的过程中。不晓得纵我的乐行,如火上加油;私我的无限扩张,必然是社会没法改善,自己没法得到解脱。或者见到此路不通,于是转向苦行。不知苦行是以石压草的办法;苦行的折服情欲,是不能成功的。叔本华的悲观,甚至以自杀为自我解脱的一法,即是以情意为本的结论。依释尊,纵我的乐行和克己的苦行,二者都根源于情识的妄执。释尊否定了二者,提供一种究竟彻底的中道行,这就是以智为本的新人生观。自我以及世间,唯有以智为前导,才可以改造人生,完成人生的理想。因此,不苦不乐的、智本的新人生观,是佛法唯一的特质。佛说离此二边向中道,中道即八正道。八正道的主导者,即是正见。一切身心的行为,都是以正见为眼目的——《阿含经》以正见为诸行的先导,《般若经》以般若为万行的先导。所以不苦不乐的中道行,不是折中,而是从正见为本的实践中,不落于情本的苦乐二边。由此,佛法是以「以智化情」、「以智导行」为原则的。以智为本的中道行,包括了最初發心乃至向上达到究竟圆满的一切过程。
正见为导的中道,即是从正见人生的实相中,增进、净化此人生,以及解脱、完成。正见人生的实相,佛在处处经中,也即说之为中道或中法。如《杂阿含经》(大正藏编号二六二经)说:「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是释尊开示「正见」的教授,说明世人不依于有则依于无,佛离有无二边而说中道法。然所谓离有离无的中道,不是折中于有无而说亦有亦无或半有半无的。释迦所说者,为缘起法;依于缘起的正见,能得不落有无二边的中道。
释迦所说中道,还有不一不异的中道,如《杂含》(二九七经)说:「若见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无有;若复见言命异身异,梵行者所无有。于此二边,心所不随,正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谓缘生老死,……缘无明故有行。」还有不常不断的中道,如《杂含》(三〇〇经)说:「自作自觉(受),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与不有不无一样,都是依于缘起而开显的不落二边的中道。正见缘起的中道,为释迦本教的宗要。不苦不乐是行的中道,不有不无等是理的中道,这仅是相对的区分而已。实则行的中道裡,以正见为先导,即包含有悟理的正见中道;唯有如此,才能不落苦乐两边的情本论。同时,悟理即是正行的项目;正见缘起,贯彻自利利他的一切正行,两者是相依相待而不可缺的。依于正见缘起,能离断常、有无等二边的戏论,發为人生的实践,自然是不落苦乐二边的中道。
还有,释尊的开示缘起,缘起的所以是中道,即不能忽略缘起的空相应性,这在经中多有说到。如《杂含》(二九三经)说:「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缘起是与空相应的,空的独到大用,即洗尽一切戏论执见。缘起与空相应,所以能即缘起而正见不落两边的中道。
第二节 中道之意义
中道,当然是不落二边。但不落二边——中道所含的意义,还应该解说。中的本义,可约为二种:一、中实:中即如实;在正见的体悟实践中,一切法的本相如何、应该如何,即还他如何。这是彻底的、究竟的,所以僧叡说「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中论.序》)。二、中正:中即圆正;不偏这边,也不偏于那边,恰得其中。如佛说中道,依缘起法而显示。这缘起法,是事事物物内在的根本法则。在无量无边极其复杂的现象中,把握这普遍而必然的法则,才能正确、恰当的开示人生的真理及人生的正行。中即是正,所以肇公称《中观论》为《正观论》,中道即是八正道。此中实与中正,是相依相成的:中实,所以是中正的;中正,所以是中实的,这可总以「恰到好处」去形容它。
龙树發扬缘起、空、中道的深义,以「中」为宗而造论。他严格地把握那修道中心的立场,对于中道的解说,也不出于中实与中正。中实,本以正观缘起性而远离戏论的寂灭为主。这中实的寂灭,从实践的意义去说,即是不著于名相,不落于对待。一、不取著名相:这如《大智度论》卷六说:「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此语亦不受,如是名中道。」中道,不但是非有非无,更进一步的说「此语亦不受」。受,即新译的取。凡称之为有、为无、为非有非无,都不过名言的概念。非有非无,本表示观心的不落有无戏论,如以为是非有非无,这不能恰合中实的本意。所以必须即此「非非」的名相,也不再取著。二、不落于对待:我们所认识的、所言说的,都是相对的。凡是相对的,即不契于如实绝待的中道。如《大智度论》卷四三说到种种的二边,都结论说:「离是二边行中道,是名般若。」这裡所说的种种二边,如常无常、见无见等,都是二边;进而至于能行能证的人——菩萨、佛是一边,所行、所证的法——六度、大菩提是一边;甚至般若是一边,非般若是一边,要离此二边行中道。这不落对待的中道,即入不二法门,是顺于胜义,依观心的体悟说。
关于中正的意义,龙树也有很好的發挥。依佛陀所正觉的,为众生所巧便言说的,在佛陀,都是圆满而中正的。如缘起是中正的,空也是中正的,至于中道,那更是中正了。但世俗言说的施设,不免片面性的缺陷,所以古德说「理圆言偏」。众生对于佛的教法,不能圆见佛法的中道,闻思或修行,在任何方面有所偏重,就会失却中道。如《大智度论》卷八〇说:「若人但观毕竟空,多堕断灭边;若观有,多堕常边。离是二边故说十二因缘空。……离二边故,假名为中道。」毕竟空与缘起有,那裡会堕于一边?这因为学者有所偏重的流弊——世谛流布,什么都有弊的,所以特说明缘起与空寂不偏的中道。即空的缘起,不落于断边;即缘起的性空,不落于常边。缘起与空,印度佛教确曾有过偏重的發展。到极端,如方广道人偏空,是堕于断灭边;萨婆多部偏于一切法有,即堕于常边。为了挽救这种偏病,所以龙树探《阿含》及《般若》的本意,特明此缘起即空的中道,以拯拔那「心有所著」的偏失者,使之返归于释迦的中道。学者不能巧得佛法的实义,多落于二边,所以特称此综贯性相、空有的为中道。龙树的中道论,不外乎不著名相与对待(宗归一实),综贯性相及空有(教申二谛)。中观大乘的特色,实即是根本教义完满的开展。
校注
【经文资讯】《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9 册 No. 9 中观今论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9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印顺文教基金会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