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道之方法论

第一节 中观与中论

悟入缘起中道的方法论即中观与中论

先说中观观即观察此名可有三种意义指观者说即能观的主体约观者的总体说即是有情约別体说即与心心所相应的慧心所佛典所说的止即是定故知观体即是慧指观用说从观慧所起的能观察用即名为观用与体佛法中常是通用的如说「思量为性相」「了別为行相」性即是体性相即是用相即是在思量或了境的作用中显示其体性今也是依观察思惟等作用显示观慧的体性指观察的具体活动说这包括的内容很多说到观即是依所观的对象而起能观以能观去观察所观所有的观察方法观察过程等等同为相依相待的缘起这在《般若经》中曾分为五类所观观者观所依处观所起时若离了这些观就无从成立了所以依于缘起的相依相待法则才有内心的思惟与考察的中观

再说中论论有两种语言的文字依音声的「语表」来论说的「表色」——间接的文字即一般的文字依形色的文段以论说的两者都名之为论都是论述内心的见地表示而传达于他人的观与论同是对于事理的记录但观是内心的思想活动不仅是记录正理而且是以种种方法去發现事理的深密论是思想活动的方法过程结论表现于声色的符号以传达于他人将来虽各有特长而观察与语文的对象大体是同一的因此古德说「存之于心为观吐之于口为论

中观与中论同是以中道为对象的用观察的方法去观察中道即中观用论证的方法来论证中道即中论中观与中论同为研求發见中道的方法然而无论是观察或论证的方法都不是离开中道(真理)而凭自己的情见去观察论证的观察与论证的法则即为中道诸法最高真理为中道本有的(法性)必然的(法住)普遍的(法界)我们不过顺著中道(最高真理)的常遍法则而观察探求去發见诸法的真理——中道所以论证与观察的方法都是中道的论与中道是相依相待而非隔別的离中道即没有中论与中观离了观与论也无法發见中道体验中道这点中观学者必须切实记取

第二节 因明与中观

中观与中论是观察中道论证中道的方法是体悟中道实相必不可无的方法所以中观与中论是中道——真理的方法论用世间的术语说即是论理学

一般所说的印度论理学称为「正理」渊源很早梵语尼夜耶译为正理正理即是真理后来即转用为论究考察真理的方法成为印度论理学的专称这和西洋的逻辑从逻格思的术语变化而来一样印度的正理学派约成立于西元之初其后佛教学者也加以采用特別是法相唯识学即發展为著名的因明正理学派的论理方法总凡十六句他的论式是五分论法到世亲及弟子陈那把五分论法加以改善成为三支论法因明是佛教所用的术语因为考察事理真相的三支论法主要是以理由——因支来证明宗义因支特別重要故名因明然也没有忘弃「正理」一词如陈那师资所著的《因明正理门论》《因明入正理门论》等是

现在说中观中论即是中道的方法论论理学这不但事实如此在名称也是如此的如正理是真理在印度早成为论理学的专名而龙树的《中论》等五部论典即被称为「五正理聚」这可见《中论》等即是以论理方法探究真理之学又如《菩提道次第论》即每称中道观察为「正理观察」法相唯识家的因明与龙树学系的中观虽同为论理方法而因为中观本源于佛陀的缘起法因明却仅是正理学派方法(可说是常人的方法论)的修正所用的方法不同所以对究竟实相的中道也不免有所不同这也是空有二宗的根本不同处所以要特別的揭示出来中国的古三论师并未使用因明式的方法到了唐代的新三论宗即贤首承日照三藏的学系也采用了因明(不过也说它是不究竟的)如《十二门论宗致义记》所说中观学在印度龙树论是没有承认正理学系的方法论的到了清辨大概是为了争取唯识学者的同情完全采用因明的论理法造《般若灯论》及《掌珍论》等这是没有确见中观的深义所在难怪为月称所破为了辨別论理方法的不同从二方面来说明

中国古三论师教导学人有入门的「初章义」与「中假义」初章譬如读书的先学字母就是第一课的意思要学中观第一步必须明解初章即破斥外人的立义然后进一步修学中观家的正义——「中假」常人外道有所得小乘以至有所得大乘对于诸法都有一根本的错误根源于此种错误而影响一切思想学说无不成为错误的非将这一根本错误破除是不能正确的理解中道进而体悟中道——中观的初章为一根本而共同的错误的论证法今举「生」「灭」二名而论「他有生可生有灭可灭有生可生生不由灭有灭可灭灭不由生生不由灭生非灭生有灭可灭灭非生灭生非灭生即是自生灭非生灭即是自灭自生即是实生自灭即是实灭即是中观者以外的一切他们认为某一事理的存在是有它的独立存在性如生即不是由于灭不离灭而有此「生」的所以说它不由灭而生不是待灭不离灭的生这样即违反缘起的相依相待而有的真理而成为反缘起的实有了在三论师说的实生实灭即是不合佛法的倒见实体的生灭即说明他的生灭反真理而不能成立了反之中观的正义即中假义论说的方法如此「今无生可生无灭可灭无生可生由灭故生无灭可灭由生故灭由灭故生生是灭生由生故灭灭是生灭灭生即非生生灭即非灭非生非灭为中道而生而灭为假名即是中观者无生可生无灭可灭即本著中观的毕竟空义否定有「生」「灭」的自性也即是不执有实性的生灭因此生是由于灭待于灭不离灭的是依于缘起法的相依相待而成立即生的灭即灭的生即否定「生」「灭」的实性契入非生非灭的空性——中道因而成立「生」与「灭」为因缘的假名初章与中假的要义在指出外人与中观者对于一切的一切有著根本上的认识不同而成为方法与结论的不同如上所说的生灭中观宗彻底的确立缘起法是即生即灭的这是《阿含经》的根本论题——是生也是灭相对性与内在的矛盾性为缘起法的根本性质然这在中观以外的学者看来是难得理解的中观以外的佛学者以及一般人他们以为生是生起灭是消灭生既是生即不是灭灭既是灭即不是生生与灭简直是隔別无关的佛说的「即生即灭」是怎样的困恼他们

本来这是世间普通的思想方式和西洋三段论法的形式逻辑相同如生是生非灭灭是灭非生这近于形式逻辑的同一律与矛盾律不许生而可灭灭而即生的即是排中律这种含有根本错误的认识及其方法论西洋的形式逻辑如此印度的五分作法以及三支论法都如此都不过是庸俗的浅见若依中观的论理说生是生也可以是灭的离了灭是不成其为生的灭是灭也是生灭是由于生离了生是不成其为灭的这从无自性的缘起法说明如幻的生灭这种论理方法近于辩证的逻辑(自然有它根本的不同点)古三论师的初章中假义是明显地㓰出二种认识的不同因认识的不同所以论理的方式与结论也不能相同主张有自相的学者虽也明因果说缘起而因他们不能如实的明见缘起与依据缘起法则故结果不免于反缘起而流于断常二边所以要如实的体达中道对于这种反缘起反中道的认识与论理法必先加以破斥才能引生如实的中道这二种认识方法的不同也即是空宗与有宗的方法论不同明显地㓰出了两宗的根本差別彻底的说这种差別就是圣凡迷悟的差別破迷启悟转凡成圣的根本关键就在我们认识事物的是否正确要革新以往含有普遍成见——俱生法执的世俗认识势非从中观的方法论著手不可

这可以附带一说空宗与有宗的不同根源空宗与有宗所诤的主要为对于空的论法不同空宗说一切法是本性空的因为一切法的自性本空所以一切法是缘起有的「空中无色」而「色即是空」所以空与有不相碍一切空而可能建立一切因果罪福以及凡圣的流转和还灭这点中观以外的学者都难以承认他们以为空是空的即不是有的有是有的即不是空的听说「一切皆空」就以为是毁坏一切的恶见以为一切因果罪福什么都不能有了所以至少非有些不空的才对依这种认识而开展的思想不但外道小乘就是大乘的唯识学——有宗也不免如此因之对于经中的「一切皆空」不是根本的反对它就给以非本义的修正空是不了义的这是依某种意义说的其实某些某些是不空的总之他们势必寻出一些不空的作根基才能建立他们的宇宙观与人生观建立他们的流转论与还灭论空有二宗的诤论不已根本即渊源于此种认识以及论理方式的不同所以假如说中观的论理方法处处合于唯识家的因明那简直是大外行

由印度传入西藏的中观也有这一分別这在月称论师对于清辨批评佛护的反驳上可以看出中观者与一般学者是怎样不同的月称曾提出两个名字(一)自续——或译自立量(二)应成——或译随应破清辨批评佛护不能专于破他要以因明的论理方式建立缘起性空的自宗这如他的《掌珍论》曾成立二量「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这种自立比量的方法在月称看来是根本没有理解佛护的意思没有理解中观者与一般人的认识方法如何不同因为因明的三支比量有一基本原则立敌间要有共同的认识即宗支的有法及能別必须彼此极成如立「声是无常」那么「所作性故」的因和「如瓶」的喻也要彼此有共同了解这才能以彼此共同的成立彼此不同的自宗月称在《明句论》裡对清辨用因明量成立自宗的批评指出「有法」与「法」以及「因」「喻」中观者与外小等什么都不共这如何能用自立量呢这是正确不过的即如清辨《掌珍论》的「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唯识家就可以说空不是真性有为的法真性有为是非空非不空的「缘生故」的因不但不能成立中观的空反而成立唯识的不空「如幻」唯识家也不承认如幻是空的这可见月称批评清辨的自立量是非常正确的对于一般非中观者而自立比量根本不可能仅可以他人所承认而立他比量即揭破他本身所含的矛盾所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所以月称主张随应破这虽在与清辨辩论是否可以自立比量其实即说明了中观者与一般人的认识有根本不同处即中观学者所信解或悟入的如幻缘起与常人执著实有的因果法或者也名为缘起根本不同差別的根源即在于彼此的认识不同因而论理的方法也不能一致

因明等形式论理是不能用以论证中观深义的不能用为通达究极真理的工具这在唯识家也未尝不知「真如无同喻」如《楞伽》等经都对五支论法有所批评但这是说它不能把握究极的真理在相对的世俗真实上依旧是有其作用的这如依地球为中心以观测天象有它范围内的正确性若依之扩大观察它的正确性就渐渐消失了不能不加以修正用因明等论理来成立世俗的事象而不能用来探求究竟真理也如此不能依于即空的缘起法的论理法不能用以论究真理不能破邪显正《中论观五阴品》即早已说过「若人有问者离空而欲答是则不成答俱同于彼疑若人有难问离空说其过是不成难问俱同于彼疑离了法性本空即不能理解无性的缘起这在答覆他宗和难破他宗时即不能成为正确的答覆和真正的破除怎样成立自己他人也照样的可以成立他用某种方法去破斥他人他人也可以使用此同一理由来反问自己也就无法成立了同一的认识以及大致共同的方法是会遭遇同一命运的如佛弟子用无常去破斥外道的常外道也可以用常来破斥你的无常你若以理由来成立无常外道也可以理由来成立他的常究竟谁是真理因明中的「相违决定」康德的「二律背反」完全暴露了此一论理的缺点所以唯有能了达诸法是即空的缘起本著诸法本性空寂的见地展开缘起的论法这才能彻底难破彻底的答覆別人才能真正破除他人的错误真正的显示真理所以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所以在方法论的立场通达中道实相非依于即空的缘起法不可

第三节 闻量比量现量

上来说中道是诸法的如实相是无作无为本来空寂的离文字相离心缘相的这离一切能所相待唯证方知的中道实相如何可以文字去论证以观慧去观察呢因明的方法论不能探究深理中观的方法论又焉能观得到真理依语言文字及观慧去观察离言的实相这是极重要的问题现在就以现量比量至教量——也名声量或闻量的三量去说明

修学佛法以及中观初步应从亲近善友听闻正法下手所听闻的虽不是诸法的实相但这名言章句是佛菩萨体证实相为应众生可能了解的机宜而建立的我们依此方便可以渐次升进以到达与佛同样的证悟佛所说的正法称为「法界等流」这并非与中道实相——法界无关而是中道的影像教如指月的手指不是月却确有标指明月的作用了解法界等流的教法须具有纯正的信心以信心去接受古圣先贤的指示要知道不单是对于寻求正理需要听闻(此听闻实不仅是用耳闻的如说「般若从三处闻从佛闻弟子闻及经典闻所以这是包含听受师友的教授以及自己从经典中去參研)就是世俗的学识技能也没有不需要听闻的小孩以父母的是非为是非学生以师长的指示为正鹄即成年后自己得来的知识技能虽不从父母师长处得来一部分为自己经验的發见因而修正父母师长的意见然而主要的还是由于社会共同思想的熏陶得来所有的知识十九从听闻得来听闻得来的正确知识即是闻量在佛法即主要的要从流行于社会中的佛教思想以及由佛弟子展转传来的教导我们于佛法以及中观的认识就必须从听闻正法入手这在三种般若中称为文字般若如信心不具不能根源于教典的多闻熏习即不能于甚深的佛法有所了解离此至教量而专谈现量比量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世间的正确知识虽无不合于现量及比量然我们所有的一切知识决非一一经过现量与比量的证明如对于古代传来以及现代的社会思想概不轻信而一一要经过自己的现比证成而后信仰这是怎样违反世间的现实所以闻量的文字般若可能有缺点但永远是修学佛法的始基

由听闻正法进而如理思惟法随法行即从闻而思以便从思而到达修证即以思慧为主而兼摄闻慧修慧——实际观察的阶段名为比量中道的正见即由比量而来三种般若中此即观照般若观慧的寻思抉择审察阶段如为世俗事相的观察不净观慈悲观等即因明式的论理方式也是可用的但在探究究极真理的抉择观照那非使用中观的方法不可中观法不是从形式的差別去考察而是从内容的彼此关涉中去考察是从缘起法——内在相依相待中更深入到事事物物的本性去观察的由缘起法以观察无自性的因果事相即从缘起到缘生这是随顺世俗的中观法依缘起法以观察法法无自性的本性洗净众生的一切错谬成见即从缘起到寂灭这是随顺胜义的中观法随顺世俗的中观法是基于缘起的相依相待相凌相夺以观察一切也不会与因明的方法全同特別是依缘起相依相待相凌相夺的观法随顺胜义的中道而倾向于胜义——「一切法趣空」的观慧观慧虽也观察不到离言的中道胜义而依此缘起观却能深入本性空寂成为深入中道的不二法门中道离一切相但即为成立缘起的特性中道即缘起的中道缘起的因果生灭当下显示这空寂的真理譬如江水在峡谷中反流而激起狂浪然同时它即反归于平静而且直趋于大海在这怒浪狂跃时虽未能想见海水的一味但能顺此水势而流即必有会归大海的可能从缘起法以观察中道也即是如此文字(即总摄一切名相分別)性空即解脱相趣入离言是不能离弃名言的所以说「言不是义而因言显第一义」有些人以为真理离言什么也不是任何观察也观不到中道于是无闻无慧要离一切的论法观法而直入中道那裡知道这是不能到达中道自证的这只能陷于无想的定境而已唯有中观的观法是随顺缘起性空的中道观是缘起而性空的方法论也是随顺胜义的方法论莲华戒在《中观光明论》裡也说「何等名为了义谓有正量依于胜义增上而说」「言胜义无生等其义通许一切闻思修所成慧皆名胜义无倒心故」《中观庄严论释难》说「何谓无自性性谓于真实言真实者谓随事势转比量所证真实义性」中观的教法即我们的闻思修慧虽不是离言的而能顺流趣入离言的中道

依此深入中道正观精勤修习将根本颠倒的自性彻底掀翻直证真实此即无漏现量的自证也即是中道的现观三种般若中此为实相般若此实相般若才是真般若前二般若是达到此实相般若的方便所以因得果名也名之为般若为中观要到此田地须依中观的方法论所以我们应以信顺中观教为本进而运用中观的方法以观察真理以趋入中观的现证闻量比量现量三者在正观真理的过程上是有著连贯性的必然的关系性的忽略此点纵以为理事圆融而实际上必然落于两边


校注

[A1] (1)《成唯识论》卷4(CBETA, T31, no. 1585, p. 19, b2)(2)《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卷1(CBETA, T85, no. 2810, p. 1051, a2)
[A2] 《成唯识论》卷2(CBETA, T31, no. 1585, p. 10, a12-13)
[A3] 《中观论疏》卷1〈1 因缘品〉「他有有可有则有生可生则有生可生则有灭可灭有生可生生不由灭有灭可灭灭不由生生不由灭生非灭生灭不由生灭非生灭生非灭生故生是自生灭非生灭故灭是自灭自生则是实生自灭则是实灭实生实灭则是二边故非中道」(CBETA, T42, no. 1824, p. 11, a29-b5)
[A4] 《中观论疏》卷1〈1 因缘品〉「今明无有可有以空故有则无生可生亦无灭可灭无生可生由灭故生无灭可灭由生故灭由灭故生生是灭生由生故灭灭是生灭生是灭生生不自生灭是生灭灭不自灭生非自生但世谛故假说生灭非自灭但世谛故假说灭假生不生假灭不灭不生不灭名世谛中道」(CBETA, T42, no. 1824, p. 11, b6-12)
[A5] 《大乘掌珍论》卷1(CBETA, T30, no. 1578, p. 268, b21-22)
[A6] 《因明入正理论》卷1「如立宗言声是无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CBETA, T32, no. 1630, p. 12, a12-13)
[A7] 《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卷1「真如无同法喻」(CBETA, T42, no. 1826, p. 214, c23)
[A8] 《中论》卷1〈4 观五阴品〉(CBETA, T30, no. 1564, p. 7, a17-20)
[A9] 《中论》卷4〈24 观四谛品〉(CBETA, T30, no. 1564, p. 33, a22)
[A10] 《大智度论》卷18〈1 序品〉「初發心菩萨若从佛闻若从弟子闻若于经中闻」(CBETA, T25, no. 1509, p. 196, a14-15)
[A11]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5〈52 知识品〉(CBETA, T08, no. 223, p. 332, c26)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中观今论(卷4)
关闭
中观今论(卷4)
关闭
中观今论(卷4)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