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龙树及其论典
第一节 龙树论略说
约在西元一百五十至二百五十年间,龙树出现于印度的佛教界。他本是印度南方的学者,长养于大乘佛教的环境中。据传记上说:他出家后,曾到北方的雪山等处修学。这个环境,造成他综贯南北、空有思想的特质,成就了他的伟大!龙树以前,一味的佛教,向东南方發展的是大众(又分別说)系,向西北方开展的是上座系。拘泥而保守的上座系,被呵斥为小乘;活泼而进取的大众系,渐渐的开拓出大乘佛教。南北、大小,尖锐的对立著。南空北有,各趋一极。北方已完成极端实有的《大毘婆沙论》;南方的偏重理性者,于因果缘起的事相,也不免忽略。这种偏颇的發展,决非佛教之福。龙树出世时,佛教正倾向于从分化而进入交流与综合的新机运,于是综合南北、空有、性相、大小的佛教,再建佛教的中道;但他是以大乘性空为根本的。
龙树造的论典,中国内地以及西藏,译传的很多。主要的部分,可分为两类:一、深观论,二、广行论。深观,如《中论》、《十二门论》等,以探究诸法的实相为中心,为迷悟的关键所在,所以名之为深观。广行,如《大智度论》、《十住毘婆沙论》、《菩提资粮论》等,这是以菩萨的广大行果为主的。这两类,有的以为:菩萨行包含归依、布施、持戒等行法,佛陀自证化他的果德主要为引發信愿以及积集福智的资粮。资粮具足了,成为可能解脱的根机,这再侧重于慧行的深观。这即是说先以广大行的资粮为基础,再进而深入究极彻证的深观。但另有人说:般若为三乘之母,三乘学者都依此深观而证悟与解脱的;广大行才是大乘不共于小乘的特色。如实的说:声闻、缘觉、菩萨的中道行,都以出世的正见为主导的。依正见而后有信解,依正见而后能修行趣证,就是悟证了以后,也还是不能离此正见的摄导。故深观虽共于三乘,在大乘中,仍是彻始彻终的,唯佛所究竟的。本文,即是关于深观的论述。
关于龙树深观的论典,罗什三藏所传,有长达十万颂的《无畏论》。五百颂的《中论》,即出于《无畏论》中。罗什除译有青目释的《中论》外,还有《十二门论》,也是龙树造的;这部论,可以说是《中论》的入门书。《十二门论》引证过《七十空性论》;《七十空性论》近由法尊依藏本译出,确乎是龙树的作品。考西藏所传,也有《无畏论》,但这是《中论》的注解,与什公译的青目释论相近。有人说是龙树作的;也有人说不是龙树作的,因为论中引证到龙树弟子提婆的《四百论》。但传说龙树的年寿极高,也可能有转引提婆论的事情。然这与西元五世纪初传来中国的古说,说《无畏论》有十万颂,《中论》出在其中,仍未能完全相合。这也许藏传的《中论无畏注》,即为青目或某论师摘集龙树《无畏论》意而注释《中论》的,多分根据《无畏论》,因此也名为《无畏》,如《净名经集解关中疏》。但这究不过一种推测而已,不能作为定论。有人依「中论出在其中」,推想《无畏论》为编集的丛书,如真谛所传《无相论》的性质,也无法确定。
关于龙树的深观论,西藏有「诸中论」之称。凡抉择胜义空性的,都可以名为「中论」,中论不是一部的別名。平常流行的「中论」,名为「根本中」。根本论与支论,总有五正理聚:即一、《根本中论》,二、《回诤论》,三、《七十空性论》,四、《六十如理论》,五、《大乘二十论》。这五部论,为印度后期中观师所依据的,认为都是龙树造的。在中国,《根本中论》都随释论译出,有什公译的「青目释」四卷、唐波罗颇密多罗译的清辨释《般若灯论》一五卷、宋惟净译的安慧释《中观释论》一八卷。汉文所没有的,藏方有传为龙树释的《无畏注》、佛护的《中论注》、月称的《明句论》。《七十空性论》,最近依藏文译出。《回诤论》,中国的译本,是元魏毘目智仙译的。《六十如理论》与《大乘二十论》,赵宋时施护所译。施护所译的龙树论,非早期的中观学者所知,而且有「唯识」的倾向。如《大乘二十论》的末二颂说:「此一切唯心,安立幻化相。……若灭于心轮,即灭一切法。」《六十如理论》三十四颂说:「宣说大种等,皆是识所摄。」又施护译的《大乘破有论》说:「由此心为因,即有身生。」印度后期有随瑜伽行的中观师,即引《六十如理论》颂,此下更为解说。
汉藏一致的传说:传龙树中观的正统者,是锡兰的提婆论师。提婆的主要作品,名《四百论》;奘译的《广百论》,即此论后八品的护法「释论」。什公所译的《百论》,婆薮开士释,也即是此论的略本。此外,还有《百字论》。提婆论以「百」为名,不仅是数目的。古人解说为「无邪不摧,无正不显」,即完备的意义;月称从语言学的见地,解说为「遮遣分別邪执」;提婆论确是侧重破邪的。其后,青目释《中论》的八不说:「法虽无量,略说八事,则为总破一切法。」以《中论》的八不,偏重于广破一切,也许是受有提婆论的影响。龙树的《中论》,固然能遮破一切戏论,但《中论》的正意,决非以摧破一切为能,反而是为了成立一切法,显示释迦的缘起中道。
第二节 《中论》为《阿含》通论考
探求龙树缘起、空、中道的深义,主要的当然在《中论》。《中论》的中道说,我有一根本的理解——龙树菩萨本著大乘深邃广博的理论,从缘起性空的正见中,抉發《阿含经》的真义。这是说:缘起、空、中道,固然为一般大乘学者所弘扬,但这不是离了《阿含经》而独有的,这实是《阿含经》的本意,不过一般取相的小乘学者没有悟解罢了。所以,《中论》是《阿含经》的通论,是通论《阿含经》的根本思想,抉择《阿含经》的本意所在。这种说法,不要以为希奇,可从三方面去加以说明:
一、《中论》所引证的佛说,都出于《阿含经》。(一)、〈观本际品〉说「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这出于《杂阿含经》卷一〇(二六六经等)说:「无始生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生死无始的教说,龙树引归「何故而戏论,谓有生老死」的空义。(二)、〈观行品〉说:「如佛经所说,虚诳妄取相。」以有为诸行为由妄取而成的虚诳——即虚妄相,以涅槃为不虚诳,是《阿含经》所说的。但龙树以为虚妄即是空无自性的,所以说:「佛说如是事,欲以示空义。」(三)、〈观有无品〉说:「佛能灭有无,于化迦旃延,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这出于《杂阿含经》,已经引述过。离有无二边的缘起中道,为《中论》重要的教证。(四)、〈观四谛品〉说:「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这如《增一阿含经》卷一〇说:「我今甚深之法,难晓难了,难可觉知!……设吾与人说妙法者,人不信受,亦不奉行。……我今宜可默然,何须说法!」各部广律,在梵天请法前,都有此说。(五)、〈观四谛品〉说:「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见缘起法即见佛,出于《增一阿含经》卷二八须菩提见佛的教说。见缘起法即见四谛,出于《中阿含经》卷七《象迹喻经》。(六)、〈观涅槃品〉说:「如佛经中说,断有断非有。」这如《杂阿含经》卷九(二四九经)说:「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亦不应说,无亦不应说。……离诸虚偽,得般涅槃,此则佛说。」《阿含经》的本义,一般声闻学者不能深识,专在名相上取执,所以龙树与他们论辨,似乎龙树在极力破斥小乘,而不知是为了成立《阿含经》的真义,成立四谛、三宝、世出世一切法。
二、从《中论》的内容去看,也明白《中论》是以《阿含经》的教义为对象,參考古典的阿毘昙,破斥一般学者的解说,显出瞿昙缘起的中道真义。这不妨略为分析:(一)、〈观因缘品〉,观「缘生」的不生(灭)。〈观去来品〉,观此诸行的「生无所从来,灭亦无所至」。此二品,总观八不的始终——「不生」与「不去」。此下別观四谛。(二)、〈观六情品〉、〈观五阴品〉、〈观六种品〉,即观察六处、五蕴、六界的世间法。这三者的次第,依《中阿含经》卷三四说。古典的《舍利弗阿毘昙》、《法蕴足论》,也都与此相合。〈观六情品〉中说:「见可见无故,识等四法无;四取等诸缘,云何当得有?」从内六处、外六处,引生六识、六触、六受、六爱——六六法门,再说到四取等,这是《杂阿含经.六处诵》中常见的缘起说。这三品,论究世间——苦的中道。(三)、〈观染染者品〉,论烦恼的相应。〈观三相品〉,明有为——烦恼所为的生住灭三相。在蕴、处、界以后,说明相应行与不相应行的三相,本于阿毘昙论的次第;如《阿毘昙心论》。〈观作作者品〉、〈观本住品〉、〈观燃可燃品〉,明作者、受者的不可得,这更是《阿含经》的根本论题了。与上二品合起来,即是论究惑招有为与作即受果的道理。(四)、〈观本际品〉,引经以明生死本际不可得。〈观苦品〉,说明苦非自作、他作、共作、无因作,是依《杂阿含经》卷一二(三〇二经)阿支罗迦叶问等而作的。《十二门论》的〈观作者门〉,也引此经以明空义。(五)、〈观行品〉,明无常诸行的性空,进而空亦不可得。〈观合品〉,明三和合触的无性。〈观有无品〉,从缘起法的非有论到非无,这是依《化迦旃延经》说的。〈观缚解品〉,从生死流转说到还灭,从系缚说到解脱。〈观业品〉,更是生死相续中的要义。从〈观染染者品〉到此,共有十二品,论究世间集的中道。(六)、〈观法品〉,明「知法入法」的现证。无我无我所,为能见法性的观门,这是《阿含经》的要义。所契入的诸法实相,即缘起的寂灭,即声闻与辟支佛所共证的。(七)、〈观时品〉、〈观因果品〉、〈观成坏品〉,分別说明三世因果与得失。这是当时内外学者重视的论题,特別是修行历程中的要题;如要经过多少时间,怎样的从因到果,功德的成就或退坏。(八)、〈观如来品〉,如来为创觉正法的圣者,超越常无常四见、边无边四见、有见与无见,这都是《阿含经》十四不可记的意义。(九)、〈观颠倒品〉,明所破的颠倒,否定三毒、染净、四倒的实性,归结到「如是颠倒灭,无明则亦灭」的缘起还灭。〈观四谛品〉,明所悟的谛理,批评实有论者的破坏四谛、三宝,引证《阿含经》,成立「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的自宗。〈观涅槃品〉,發挥《杂阿含经》卷一二(二九三经)所说「一切取(受)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是「无为」法的真义,说明无为、无受的涅槃。「如来灭度后,不言有与无」,「一切法空故,何有边无边」等,扫尽十四不可记的戏论。从〈观法品〉到此,论究世间集灭的中道。(十)、〈观十二因缘品〉,全依《阿含经》义。〈观邪见品〉,即破除我及世间常无常、我及世间边无边的邪见,明我法二空。正观缘起,远离邪见,这二品即论究世间灭道的精义。
三、从《中论》开首的归敬颂来说:缘起,就是八不的中道。《中论》以中为名,即以八不显示中道。不常不断的中道、不一不异的中道,出于《阿含经》,上来都曾引证过。不来不去,在《杂阿含经》的《第一义空经》,也曾说到。在显示缘起的有因有果而无作无受时说:「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这即是在缘起的生灭中,指出不来不去的中道。不生不灭,据《阿含经》义,指无为法而说。无为法是不生、不住、不灭的,无为即涅槃寂灭,即缘起的寂灭性。龙树以此八不的缘起说,为止息戏论而寂灭的第一教说:「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是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归功于瞿昙,这也可见与《阿含经》的关切了!
这样,从引证的圣典看,从本论的内容看,从八不的根据看,都不难看出《中论》的意趣所在。龙树的思想,不仅《中论》如此,《大智度论》也还是如此。他解说八不的第一义悉檀,是三乘所共的。《大智度论》卷一,除了八不而外,又引《众义经》——汉译名《义足经》,即《义品》,巴利藏摄在「小部」裡。又如三门中的空门,广引《阿含经》来成立我法皆空(《大智度论》卷一八)。卷三一中,也引七经,证明声闻藏的法空。所以,依龙树的见地,空相应的缘起、中道,虽菩萨与声闻的智慧不同,声闻如毛孔空,菩萨如虚空空(《大智度论》卷三五),但这到底是量的差別,不能说空性寂灭中有什么质的不同。所以「声闻乘多说众生空,佛乘说众生空、法空」(《大智度论》卷四);「若了了说,则言一切诸法空;若方便说,则言无我」(《大智度论》卷二六);这都不过是侧重的不同、详略的不同而已!这样,《中论》确是以大乘学者的立场,确认缘起、空、中道为佛教的根本深义,与声闻学者辨诘论难,并非破除四谛、三宝等法,反而是成立。抉發《阿含经》的缘起深义,将佛法的正见,确树于缘起中道的磐石。
校注
【经文资讯】《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9 册 No. 9 中观今论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9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印顺文教基金会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