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谈二谛

第一节 总说

二谛为佛法中极根本的论题佛法的目的在乎引导众生转迷启悟而引导的方法即以二谛为本故对二谛应求得确当的了解嘉祥窥基都有《二谛章》其他各派也无不重视《中论》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別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从教义说佛以二谛的方式为众生说法故对于二谛不能确当辨別即对于佛法也不能了解《十二门论》说「若人不知二谛则不知自利他利共利修学佛法不外为了自利利他俱利这可见修学佛法应该对二谛彻底理解一番

二谛即世俗谛胜义谛或译作世谛第一义谛俗谛真谛佛依二谛说法二谛中最主要的为凡圣二谛——或可名情智二谛有空二谛凡夫因迷情妄执不悟真理凡情的境界即常识的世界是世俗有的名为世俗谛是迁流义是浮虚不实义依梵语有覆障义即凡情乱现虚妄不真而障于真相的胜义谛是圣人智见体悟诸法本相而非一般的认识所认识的这是特胜的真智界故名胜义即第一义谛佛法教化众生使他从迷启悟从凡入圣主要以此二谛为立教的根本方式对二谛虽有各样的解说然主要是使众生从迷执境界转入到圣觉的境界众生因无明妄执计一切法为真实有的由此引起生死流转要使众生解脱即必要了悟诸法是非实有的悟得法性本空为胜义谛所以青目《中论释》说「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为实

有不颠倒而确实如此的意思世俗是浮虚不实的何以也称为谛世俗虽是虚妄颠倒但在世俗共许的认识上仍有其相对的确实性妥当性一切世俗法从世间的立场也可以分別错误与不错误世俗谛是世间的真实究竟的真实当然是不二的然因凡夫圣者的境地不同观点不同所以佛随此差別说有二种真实如以凡情的立场说色等法是真实的空性是理想的不现实的空性不是凡情的认识所及不是一般所能理解的也就因此名为第一义的即特殊的但不是凡情所能理解的决不能因此而可以否定它因为这在圣者也还是真知灼见的圣者间也还是共证无別的其实一般常识所认为如此如此的在科学界已每每不以为然科学的许多事理也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如此的但科学所证明为如何如何决非一般的境界所能否认如科学者说太阳是恒星不动的地球是行星绕太阳而行(或说日与地球是俱动俱静的)这显然与一般所见不合一般人因目见日有出没于是说太阳绕地而行又如常人见桌椅为坚实的不动的而在科学界则以为是电子群的冲激虽不断的在动以能维持其原有的均衡故一般人还以为是坚实的不动的当然一般科学的论证仅是常识的加工精制还不是佛法的第一义谛但也可借此知道凡常的情境并不即是究竟真实的由于智慧的浅深可以有不同的世界观此各各所见的在自类的知见上各有它相当的确实性(《瑜伽师地论》分世间真实道理真实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也即此意)所以不能以世俗真实为究竟的应知胜义谛是不能以凡情的见地而论证的如何显示真胜义谛如何通达胜义谛而又与世俗谛不相违这是佛法的重大课题世俗谛在世俗界有它的重要意义如色彩的鲜艳那样的动人引發人类的情感侭管科学家说它只是光波的长短而人类还是以丰富的情感去接受它又如善与恶侭管在物质科学的研究中不能發现善恶而善恶在世间并不失去它的重要意义依佛法说世俗与胜义虽有它的不同但决不是矛盾到底而冲突的依世俗悟胜义而胜义是不碍于世俗成立情智和谐的真俗相成的人生观这是佛教的基本立场

凡圣——有空二谛为大体而基本的方式但二谛原是圣者所通达的在圣者的心境中也还是可说有二谛的凡夫的情执只知(不能如实知)有世俗而不知有胜义圣者则通达胜义而又善巧世俗所以从圣者的境界说具足二谛从它的浅深上可分为不同的二谛

「实有真空」二谛这不是说执世俗实有可以悟胜义真空这是说声闻学者中厌离心切而不观法法性空者侧重己利而急于悟入无我我所于悟入我空性时离执自证是谓胜义谛等到从空出有起世俗心时于一切境界中依旧有实在性现前是世俗谛虽然真悟的声闻学者决不因此固执一切法非实有不可可是在他们的世俗心境中是有自性相现前的与一般凡情所现的相差不远但不执著实有而已

「幻有真空」二谛此二谛是利根声闻及菩萨悟入空性时由观一切法缘起而知法法毕竟空是胜义谛从胜义空出起无漏后得智——或名方便对现起的一切法知为无自性的假名如幻如化但此为胜义空定的余力在当时并不能亲证法性空寂这是一般大乘学者见道的境地不但菩萨如此二乘中的利根也能如此见此与前实有真空的二谛不同此由后得方便智而通达的是如幻如化的假名此又可名为事理二谛理智通达性空为胜义事智分別幻有为世俗

「妙有真空」二谛(姑作此称)此无固定名称乃佛菩萨悟入法法空寂法法如幻一念圆了的圣境即真即俗的二谛并观是如实智所通达的不可局限为此为胜义彼为世俗但在一念顿了毕竟空而当下即是如幻有依此而方便立为世俗如幻有而毕竟性空依此而方便立为胜义于无差別中作差別说与见空不见有见有不见空的幻有真空二谛不同中国三论宗和天台宗的圆教都是从此立场而安立二谛的此中所说俗谛的妙有即通达毕竟空而即是缘起幻有的此与二谛別观时后得智所通达的不同这是即空的缘起幻有称为妙有也不像不空论者把缘起否定了而又标揭一真实不空的妙有

上来所说的三类后者是三论天台宗所常说的第二是唯识宗义龙树论也有此义第一是钝根的声闻乘者所许的这三者依悟证的浅深不同而说但在缘起性空无碍的正见中这是可以贯通无碍的佛法的安立二谛本为引导众生从凡入圣转迷为悟的所以应从凡圣二谛的基础上一层一层的去深入理解以达到圆满的境地否则高谈玄妙忽略当前的现实就与玄谈的不切实际相同

第二节 二谛之安立

从凡圣二谛为本展转深入比较容易悟解但要以究竟的中道二谛融贯前前的二谛若株守第一种二谛即执有自性不空的世俗若定执第二种二谛即有二谛不能融观的流弊声闻学者虽不了究竟无碍的二谛但菩萨成佛则必须悟证方可所以大乘学者无不以见中道为成佛佛所以为佛即彻见空有的融贯而得其中道也即是能见不共声闻的二谛《般若经》说「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缘起如虚空不可尽是菩萨不共中道妙观缘起毕竟空而毕竟空寂不碍缘起有菩萨能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悟此即可成佛学佛者既以佛所悟证为究竟故应以此为最高的衡量于前二种二谛予以融贯抉择

先说世俗谛义谛实义从凡圣二谛说「无明覆障故世俗」众生无始以来有无明故执一切法有自性以为一切法都是真实自性有的依此世俗有的于凡夫而称为谛圣者能通达如幻假名即世俗而非谛因为世俗的事相都是颠倒虚妄的不能称之为谛此世俗谛可通于「实有真空」的思想但谛的真实义不一定是这样的《阿含经》说四圣谛谛即如实不颠倒若以如实而名谛那么「幻有真空」「妙有真空」的俗有仍不失其为谛故约凡情的谛执说无明实执为谛约如实知世俗说圣者世俗也可名为谛

从凡圣二谛说世俗谛谛是不能离幻现的从差別的观点虽可说世俗是如幻现的以凡夫愚痴而执为谛实有此谛实执为一类如幻现又是一类但从凡夫的境界说凡是谛实的不能离幻现而存在凡夫心境的现相与谛实相不可机械的分开以为这是幻现那是实有在凡夫直感的认识上有此法现前即有谛实相现前一切缘起幻有于凡夫即成为实有也就因此观凡情的谛实相不可得时如幻现相每是毕竟不起而都无所见唯识家虽重于依他起及遍计执的差別说但也有此义即凡夫位的染依他即是遍计所执性谛是不能离开现象而安立的反之离谛实相的性空也须在现象上观察如色性空一切法性空不能离现象而说空(利根见道能即空而有因此才有可能)但凡情妄现的谛实性虽不离现相由于圣者悟入毕竟空后得智境即不执为实有了知一切法本为如幻有而非谛实性的这才是现相而非谛相谛与现的差別性才明显地表达出来凡夫位中不宜过于为现相与谛相的隔別观察唯识家说三性即偏重在遍计执性不是依他起性由此竟引起不许依他性空的偏执中观者说二谛重在世俗于众生而成谛破除世俗谛而引凡入圣但不得意者又每每流于恶取空即误以为空能破一切法结果或类似方广道人的拨无一切或转为形而上的实在论

世俗一般的认识每以为可分二类非真实的真实的如阳燄见为水相而不是真实的水是假的见清冷的水以为是实有的前者一般的认识也能了解为不实的而后者一般人都以为有实性的此假实的分別一般学者也如此如有部的二谛即约假有无自性与实有自性而建立以为青黄色等是有实在自体的是胜义有相续和合的现相是假的是世俗有依中观者看来此二类中一般所谓不实的并不全是主观的产物如远望马路越远越狭但路何尝是越远越狭认识的越远越狭是错乱的但并不是主观的错误因为这还是因缘关系而现为如此的就是用照相机去照也是越远越狭的又如放笔在水杯中现有曲折相此笔的现为曲相也决不仅是认识的错误这些错乱的现相阳燄等等是假的有也即是空的但不是什么都没有不过此不是实相是错乱的幻现罢了龙树也曾说「幻相法尔虽空而可闻可见说错乱说假名说空无实性不是什么都没有空宗说空不碍幻有即以此为理论的依据反过来说一般人所见为千真万确的也并不就是实在的如萨婆多部以青黄赤白色为实有自性的但依科学者说这不过光波的深浅强弱所致如光线起变化时所见也就不同了如有人以体积为实有的实则不可析不可入的极微不可得即不会有体积的实性容积的扩大与收缩并无固定的实体可得

这样一般人以为千真万确的不见得就实在如此而一般人以为是虚假的也不见得全属子虚世人每以此二类为一假一实的机械的㓰为二类实在不可以这二者中观者以为都是如幻假有的都是错乱而妄现的如以某些为实有的即对于缘起无性的真义未能了解其实人类一般认识的世俗境可分为常态的与变态的常态的即人类由于引业所感报体——根身的类似性由此根身——生理触境所引起的认识有著共同性与必然性但此中也有二如青黄等色于正常的眼根眼识及一定的光线前大家是有同样认识的这些现有谛实性常人极难了解为虚妄乱现即名为正世俗如水月阳燄空谷传声云驶月运如前面说过这不是根身的病态所成也不是认识的颠倒所致这也由于境相现起的诳诈相也是一般人所同见同闻的但经世俗意识的考察可以知道它的虚妄唯有无知识的童稚才以为是真实水月阳燄谷响等等人类所共见共闻易于了解它的虚妄无自性是「易解空」经中常以此为喻以表示蕴界的「难解空」变态的或是根的变异如眼有眚翳身有顽癣也有因服药而起变化根身变异所引起的认识见为如何如何凡病态所见缺乏共同与必然性常人也知道是错乱的或是识的变异或过去曾受邪偽的熏习或现受社会的师长的以及宗派的熏陶或出于个人谬误推理所得的错误结论或以心不专注而起的恍惚印象以及见绳为蛇见杌为人等等是可以由正确知识而给予纠正揭破它的错谬这境相的诳惑根身的变异心识的谬误虽是世俗的而在世俗中也不是谛实的即可以世智而了解为虚妄的这都属于倒世俗虽有此正世俗与倒世俗的分別但正世俗经如实的观察渐渐显露出它的幻现性即实有定性不可得无不是待缘而似现的似有时间相而始终不可得似有空间相而中边不可得似有生灭相而来去不可得即此而悟为虚妄错乱以易解空比喻难解空易解空的幻也还是可见可闻的宛然现有心境间有一定的规律一般以为谛实有的也还是虚诳的性空的但不碍缘起的幻有不碍因果法则的确立

这正世俗与倒世俗的分別即以一般人类的立场而分別属于根的变异可由医药等纠正属于心识的错乱如执绳为蛇执世界为上帝所造——错觉幻觉可以一般正确的知识来破斥但仅知这二者的虚妄是不够的属于境相的诳惑如童稚也执为实有但由于知识的發展常人即易于了解是空了色等正世俗常人也见为真实的虽难于了解非真但经胜义的观察即能了悟为虚妄的性空的从圣者看凡夫也等于成人看童稚一样这二类仅为知识的浅深不同即世俗识与胜义智的悟解不同在极无自性而现有乱相说是一致的所以可以缘起的幻化比喻缘起的色声这也许有人要生起疑问理解诸法性空如对于水中月镜中像了知是虚假不实即应通达性空缘起的道理缘起性空不是某一法的是法法皆如此的而小乘学者以及世间学者们也有能知水月镜像是假的为什么他们仍不能了达性空缘起的真理要知一般人与一般学者虽也知水中月的非实不得缘起性空的正见原因在他没有真彻的了解中观的假有义性空义一般人虽以水月为假有的但同时仍执另有真实自性的存在如天上的真月他们总是以为假与实是相对的依彼实而有此假的这即不能正知中观者所明的假有义不能通达缘起的正义也就不能悟空性而得到解脱中观者通达诸法如幻缘起时决不另外安立什么真实的观一切是相依相待的假立这才通达一法时即能通达一切法所以在了解诸法的性空缘起时不是依彼真月而说此水中无月的必需达一切如幻理解根识的不实性进而反观到我我所的非有性这才彻悟一切法假有而通达性空也才能由达性空而得到解脱所以依实立假从自性妄执而来障碍空有无碍的中道

论到胜义谛胜义即指圣者由般若慧而悟达的境地此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即指空性众生于一切现象而执为实有圣者即于似有的现象中知道是无自性空如经说色空受想行识空都是借现法以否定实性而显示空义的不能离开现法而观空相在圣者的体验中知法法的本性空寂也知诸法的如幻缘生在圣者的境界——胜义中是含摄此性空与现有的这如唯识家的圆成实含摄得四种清净一样不过凡夫的境界是处处执为实有的现起种种错乱颠倒的圣者以胜义慧破除凡夫的实有妄执通达诸法平等一味的空性即称为胜义胜义有如实与真实的含义所以胜义谛也即是真实谛众生颠倒于无性法中执有自性乱相乱执圣者能见诸法无性毕竟皆空以无虚妄颠倒乱相故性空即称如实真实一切本空今能彻见法性本寂岂不是如实约此义说性空名胜义谛不是说另有实体可得而名胜义谛经部师以真实有的为胜义所以不许无为是胜义谛某些学者说既是胜义即应是妙有不空的空即不能说是胜义谛这都是不明胜义谛得名的真意

胜义谛与世俗谛是方便相对而安立的世俗谛有迁变义如此而隐覆真实胜义谛是本性空寂离一切戏乱相待世俗名胜义胜义有三义究竟而必然如此的本来是如此的遍通一切的故经中称此为法性法住法界胜义谛不可想像为什么实在本体或微妙不思议的实在虽圣者的觉境可通名胜义但佛法安立二谛是著重于一切法空性

第三节 二谛之抉择

自他《十二门论》说「汝今闻说世谛谓是第一义谛」这是论主破萨婆多部等偏执实有的佛说色等一切法是依世俗名言而假立的故应了解其为世俗不应执为实义萨婆多部以为是胜义有的有真实的自相故执有极微等自性此即于世俗法不知是世俗而以为是胜义即成大错有人也说「余所许胜义即他许世俗」这话是不圆满的中观者决不以为凡他所许为胜义有的即中观所许为世俗有的而中观者则有更高的胜义佛说色等诸法为世俗依世俗而成立一切法于此色等法知其都是假名安立缘起如幻此即如世俗而知道它是世俗佛说一切为世俗有有部等执为胜义执为实有自性的并非有部等所执的胜义有即是佛说的世俗所以中观所说的世俗于妄执者为胜义但妄执者的胜义并不就是中观者的世俗有些学者不能确了无性缘起的精义不能于空中立一切法以为中观者于胜义说空即以他宗所说的胜义为自宗的世俗要知中观宗义与其他各宗论胜义论世俗都是没有共同的中观安立世俗是不承认有自相的与他宗所说的胜义不同

有空中观常说世俗假有胜义性空但《大智度论》卷一「人等世界故有第一义故无法性实际世界故无第一义故有于是有人以为龙树不一定说胜义空所说的胜义空是约世俗虚妄的我法说我法在世俗中是有第一义中不可得但真如法性虽然世俗中无——非世间境而胜义中是有的所以三乘圣者所证的真如法性是妙有是不空这是对于中观胜义空者下一最有力的质问这种思想在大乘佛法中是有的但不是中观宗如唯识学者说《般若经》中的一切法空是约遍计执无而说或约三无性说依他圆成是有经中没有显了说真常唯心论者与西藏觉曩巴派以为《般若经》所明的一切法空是约破除众生的世俗情执而真如法性或真我是不可说为空的是妙有的龙树论引用此文到底要怎样去解说须知《大智度论》的体裁是广引众说而有所宗极的叡公叙《大智度论》说「初辞拟之必标众异以尽美卒成之终则举无执以尽善兴皇也说「领括群妙申众家之美使异执冰销同归一致《大智度论》确是广引异义的或纵许或直夺而以归宗毕竟空的奥极为宗《般若经》说「为初学者作差別说」「为初学者说生灭如化不生灭不如化为久学者说生灭不生灭一切如化」这是说为初学者说法如生死涅槃虚假真实等说有差別的二这是方便而是不了义教约究竟说则生灭不生灭一切如化一切性空此是如实了义说因为从无性的假有看一切是如幻如化的假名从假有的无自性看则一切是毕竟空的一切法趣有一切法趣空决非有判然不同的二者——一有一无的所以《大智度论》中所说的我等与法性二者此有彼空此空彼有是方便假立此真有与妄有的二类为引导众生舍迷取悟而说的若究竟的抉择二谛即一切是俗有真空是究竟说不但中观者这样说《成实论》也如此说第一重二谛我法等空(色等及)涅槃是有到第二重二谛涅槃也是世俗假立性毕竟空

又古三论宗自摄山以下有两句话「有所无无所有此是通释《涅槃经》中的常乐我净的即有所得者是无的无所得者是有的无所得的有是体悟离执的有即一般所说的妙有但依中观宗义不是不可以说有也不是说凡是证得空性的即不许生死涅槃等一切在圣境中也是可说无生死的迷妄法有正觉的菩提涅槃但依言教的正轨凡可以称为有的即世俗有即依名言安立而有的如依胜义观一切法自性不可得胜义是毕竟空于二谛空有的异说可依此抉择

横竖单复古三论学者每说横竖横是相对的依彼而有此依此而有彼的竖是绝对的超越而泯绝一切的佛说世俗有而胜义空名之为空空还是世俗的假名是与「有」相对而安立的然佛说空教的本义是使众生于世俗而离一切妄执泯除一切戏论因离执而体证泯绝一切的如如在这个意义上空的了义与不了义是可以抉择的龙树菩萨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离一切妄见即是要学者泯绝一切就是空相也不可耽著若有空相现前执有空相可取这不是佛陀说「空」的本义因为所执的空相是落于相对的碍于寂灭的佛说空教的真义是了义的但在有空可见可取的根机前不解空义空于众生成为不了义了所以龙树菩萨也有破空的地方如说「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龙树所弹斥的空因一般人以为有空可空而执空为实体的或执空碍有而都无的这即不是佛说空的本义了所以青目说「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如落于相对的执有空体可取那空即与有无的无相同所以龙树菩萨说「毕竟空中有无俱寂」佛说空是离一切见而超越妄执戏论的从离一切妄执而不落相对说一切不可得这即是了义空如此可知空的本义应是言依假名而意在超越的即是竖的若滞于相待的依言执相的那「胜义空」即不成其为胜义空即是横的了「教申二谛宗归一实」即依言说明二谛而佛意在即俗以入真不能执真而为俗于空而有此横竖的差別这全由于学者的领悟不同

再说单复约二谛说与上面的横竖有关世俗有胜义空是二谛有人不了解胜义空的意义从相对义去理解空义不能依空得解反而因空成病这需要不同的教说了如说有与空都是世俗非有非空才是胜义这是复二谛但非有非空的「非」也是泯绝超越的意思也即是空的正义这不过是说以空为空的空是与有相对的绝待是不落于有空——非有非空的说法虽不同实际仍不出二谛的含义有人以为于有空之外另有一非有非空不能理解即有空而超越的泯寂妄执仍从横的去了解故进而更说空与非有非空都是世俗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才是胜义这是复中之复也可说圆——具足其实这与说有空二谛的「胜义空」意义还是没有什么不同所以三论宗说凡言语所表诠的心行所缘虑的都是世俗唯有「心行言语断」方名为胜义这样三论宗所说的四重二谛实只是一重二谛不过约众生的根性不同而差別说罢了

三论宗的横竖说与辩证法有类同处也有不同处依辩证法有是肯定的——正空是否定的——反亦有亦空是综合的——合他所说的合实是更高级的正正反合的辩证过程都是顺于世俗名言而安立的换言之即唯横而无竖的因为所说的合它还归于正不过是更完满的正而已三论宗所说的横竖单复都是顺于胜义的如说有是正空是反空义虽含有二种性质(一)否定它——错乱的执相(二)不碍它——缘起的假名但不碍有的空与否定戏论的空还是空观的过程而不是究极的因离执而悟得毕竟寂灭才是空的真意佛法为引导众生悟入胜义所以论辩的过程虽与辩证的过程相近而说空说非却不滞于有空的总合众生的根性是顺于世俗的即总是顺于正或综合(正)的如佛说俗有与真空佛说的空用意是竖的超越的但众生从相对的见地去看以为空是偏于一边的亦有亦空的综合才比较圆满但这是顺俗的三论宗的第二重二谛起来否定它说非有非空世间的一有一空或亦有亦空都是世俗而以非有非空否定它否定亦有亦空虽不碍于亦有亦空而意在即有空而泯绝无寄非有非空不是孤零的但中但这决非不圆满而需要更说双遮(非有非空)双照(亦有亦空)同时的如说双遮双照同时依然是顺俗的是二句中的有四句中的双亦永远落于世俗的相对中竖的即向上一著而意在言外的在这些上三论宗的超绝论而不落入圆融论充分的表现胜义空宗的特色平常所说的四句或超四句依言离言等也可以得到正确的理解

于教中假古三论师曾提出于二谛与教二谛的名字教二谛是说明为如何如何的于二谛可有二义(一)从佛菩萨安立言教说于二谛即佛智体悟的不二中道——不二是不碍二的是教二谛所根据的依于二谛而有言教即教二谛《中论》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所依即于二谛为众生说即教二谛(二)从众生的修学说佛所说的是教二谛教二谛是依名言安立的名言安立的是相对的要我们从相对无自性而体悟那离言的绝对的所以佛说的教二谛说有为令众生了解为非有——有是非实有说空令众生了解为非空——空是不真空从说有说空的名言假立悟解那非有非空的离言实相这样以言教二谛——有空的假名悟非有非空的中道传到江东的三论宗是侧重于第二重二谛的以二谛为假名中道为实相的一般人不知有空是假名凡夫闻有即执为实有小圣闻空即住于但空这样的有于凡夫成俗谛这样的空于小乘圣者为真谛悟得离相而证但空此即名为于二谛即与佛说二谛义不能完美的吻合佛说二谛令众生悟解不二中道不是令众生闻有著有闻空滞空的三论宗以毕竟空为大用而宗极在圆中所以说小乘证但空对凡夫说是对的对佛菩萨的圆见中道即不对学佛者应于俗有真空而不执有空依此而入中道

这样三论宗的正义即中假义但决不执取中假如于宗义不能善巧修学的执中执假正统的三论师名之为中假师此等学者对中假起定性见决定说非有非空是中道亦有亦空是假名这是不得中假的真义所以嘉祥大师呵斥为「中假师罪重永不见佛要知说非有非空是中道若从依言相待的说明说非有非空何尝不是假名若体悟而有而空即于有空而彻见实相空又何尝不是中道嘉祥大师因此约体用而作如是说说中道时非有非空是体中而有而空是用中说假名时非有非空是体假而有而空是用假但这也不过为了引导学人作如此说若肯定执著非有非空为体而有而空为用也决非三论者的本意总之三论宗是即俗而真重在超越而远离一切见执的这应该也就是佛法体证的重心了


校注

[A1] 《中论》卷4〈24 观四谛品〉(CBETA, T30, no. 1564, p. 32, c16-19)
[A2] 《十二门论》卷1(CBETA, T30, no. 1568, p. 165, a25-26)
[A3] 《中论》卷4〈24 观四谛品〉(CBETA, T30, no. 1564, p. 32, c20-23)
[A4] (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9〈25 见阿閦佛品〉「菩萨坐道场时如是观十二因缘离于二边是为菩萨不共之法」(CBETA, T08, no. 227, p. 578, c24-25)(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0〈67 无尽品〉「是十二因缘是独菩萨法能除诸边颠倒坐道场时应如是观当得一切种智须菩提若有菩萨摩诃萨以虚空不可尽法行般若波罗蜜观十二因缘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CBETA, T08, no. 223, p. 364, b23-27)
[A5] 《大智度论》卷6〈1 序品〉「是幻相尔虽无根本而可闻见」(CBETA, T25, no. 1509, p. 102, a21-22)尔虽=法尔虽【元】【明】=法尔佛言虽【圣乙】
[A6] 《大智度论》卷6〈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105, c2)
[A7] 《十二门论》卷1(CBETA, T30, no. 1568, p. 165, a28)
[A8] 《大智度论》卷1〈1 序品〉「是故当知有人者世界悉檀故非是第一义悉檀问曰第一悉檀是真实实故名第一余者不应实答曰不然是四悉檀各各有实法性实际世界悉檀故无第一义悉檀故有人等亦如是世界悉檀故有第一义悉檀故无」(CBETA, T25, no. 1509, p. 59, c8-14)
[A9] 《大智度论》卷1(CBETA, T25, no. 1509, p. 57, a21-22)
[A10] 《法华玄论》卷4(CBETA, T34, no. 1720, p. 391, b8-9)
[A11]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6〈87 如化品〉「为是新發意菩萨故分別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者不如化」(CBETA, T08, no. 223, p. 416, a13-14)
[A12] 《中观论疏》卷1〈1 因缘品〉「为久行大士辨生灭不生灭一切如化」(CBETA, T42, no. 1824, p. 17, a11-12)
[A13] 《二谛义》卷2「涅槃有有所无无所有义」(CBETA, T45, no. 1854, p. 104, b3)
[A14] 《中论》卷4〈24 观四谛品〉(CBETA, T30, no. 1564, p. 33, b17-18)
[A15] 《中论》卷4〈25 观涅槃品〉「如是等六十二邪见于毕竟空中皆不可得诸有所得皆息戏论皆灭戏论灭故通达诸法实相得安隐道」(CBETA, T30, no. 1564, p. 36, b10-12)
[A16] 《中论》卷3〈18 观法品〉(CBETA, T30, no. 1564, p. 24, a3)
[A17] 《中观论疏》卷2〈1 因缘品〉(CBETA, T42, no. 1824, p. 25, c1-2)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中观今论(卷10)
关闭
中观今论(卷10)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