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观之根本论题

第一节 缘起

《中论》说「众因缘生(即缘起)法我说即是空「若法众缘生即是寂灭性」《十二门论》说「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缘起所以是无自性的无自性所以是空的所以是寂灭的「缘起自性空」实为中观的根本论题根本观法根本的法则缘起自性到底是什么意义呢

佛法以有情的生死相续及还灭为中心所以经中说到缘起总是这样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阿含经》说缘起虽多从有情的流转还灭说实则器世间也还是缘起的阿毘达磨论中说四种缘起即通于有情及器世间《十二门论》也说内缘起与外缘起内缘起即无明缘行等十二支外缘起即如以泥土轮绳陶工等而成瓶可知缘起法是通于有情无情的依《大智度论》说不但内外的有为法是缘起的因待有为而施设无为无为也是缘起的这样凡是存在的因果事理一切是缘起的存在离却缘起一切无从安立

「缘起」为佛法最主要的术语从经义的通贯生灭及不生灭依学派间的种种异说今总括为三点来说明

相关的因待性起是生起缘是果法生起所因待(apekṣya)的约从缘所生起的果法说即缘生约从果起所因待的因缘说即缘起萨婆多部等以缘起为因也有他的见地但他们关于缘起的解说专作事相的辨析考察无明等的自相共相因相果相等忽略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因待性不免有所偏失克实的说「此有故彼有」二句是缘起的主要定义「无明缘行」等是缘起的必然序列也是举例以说明其内容唯有在缘能起果中把握缘起相关的因待性才能深入缘起以及悟入缘起法性的空寂所以缘起约因缘的生果作用说但更重在为一切存在的因待性若用抽象的公式来说缘起即是「此故彼」此与彼泛指因与果彼之所以如此不是自己如此的是由于此法而如此的此为彼所以如此的因待性彼此间即构成因果系例如推究如何而有触——感觉即知依于六入——引發心理作用的生理机构而有的六入对于触有著此有彼可有此无彼必无的必然关系即成因果但缘起的含义极广不单是从缘而生起也还是从缘而灭无这又可以分为两点说(一)如由惑造业由业感果这是相顺相生的如推究如何才能灭苦这必须断除苦果的因缘——惑即须修戒定慧的对治道此对治道能为断惑的因缘即相违相灭的如《杂阿含经》(五三经)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世间集是由惑感苦相顺相生世间灭是由道断惑相违相灭的这相生相灭都是依于缘起的(二)一切法所以能有生有法的可以无生法的可以灭不仅由于外在的违顺因缘而更由于内在的可有可无可生可灭此可有可无可生可灭的可能性即由于缘起存在——有与生起的本身即含有生者必灭有必归无的必然性例如触是依于六入而有而生的那么触即不离六入没有触的独存性一旦作为因缘的六入起了变化或失坏了触也不能不跟著变化及失坏这即是说凡是依缘而起的此生起与存在的即必然要归于灭无所以佛说缘起不但说「此有故彼有」的生起而且说「此无故彼无」的还灭依他而有而生必依他而无而灭这是深刻的指出缘起的内在特性《阿含经》说人是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和合而成的但这性能不同的六大一失均衡即有病死的现象这即是具体的说明了由此而生必由此而灭所以缘起法有此二大定律即相依相生的流转律又相反的有相依相灭的还灭律依于缘起成立生死也即依之成立涅槃佛法是何等善巧

序列的必然性佛法说缘起不但说明「此故彼」的因果关系而且在因果中抉出因果生灭的序列必然性如悟入十二有支这决不止于別別的因果事实而是从一切众生无限复杂的因果事相中發见此因果的必然程序如發见日月运行的轨道看出社会發展的必然阶段从前大众学者特別重视这点因此说缘起是不变(无为)的因果轨律佛说「得法住智」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都是说明缘起序列的必然性但依中观义来说缘起的序列必然性决非离事说理是在缘能起果的作用中现出此必然的理则生死相续似乎依照此理则而發展佛也不过發见此因果事中的理则而已

自性的空寂性从缘起果的作用有相关的因待性有序列的必然性此因待与必然不但是如此相生也如此还灭如进一层考察一切法的如此生灭如此次第无不由于众缘那么此有无生灭的一切法即没有自体即非自己如此的这即能从如此生灭次第中悟入此是即空的诸行并非是实有实无实生实灭的彼此因待前后必然世间的因果幻网似乎有迹可寻而自性空寂因果幻网即当体绝待了无踪迹所以说缘起是「宛然有而毕竟空毕竟空而宛然有」

第二节 自性

缘起是无自性的什么是自性呢自性(svabhāva)是专门术语如《壹输卢迦论》说「凡诸法体名异义同是故或言体或言性或言法或言有或言物莫不皆是有之差別正音云私婆婆或译为自体(的)体或译为无法有法(的法)或译为无自性(的)性所举的名字虽很多而意义是同一的所谓体皆即是「有」的別名但它又说梵语的私婆婆或译为体依梵语说婆婆(bhāva)即是「有」此字什公每译为法也或译为物《般若灯论》也有译作体的「有」前加 sva即私婆婆即自性的原语或译自体含有自己有自己成的意义是自己规定自己的凡是法即有其特殊的形态与作用其所以有此形态与作用依自性说即是自己如此的此自性的另一特性(prakṛti什公译为性意义为本源的性质即本质或原质所以自性是自己如此的也是本来的性质如此的如哲学上所说的实在本体本元等皆与此自性的含义相合

要明瞭「自性」一语的意义请听萨婆多部所说如《大毘婆沙论》卷一「如说自性自体本性应知亦尔萨婆多部的学者把自性自体本性看成同一意义尤其所谓「分」最值得注意此分就是事物的最后原素也即是所谓「点」即「其小无内」不可再分割的东西萨婆多部以为一切法不外两种假有实有假有的如《顺正理论》卷一三「是假有法宁求自性假有法即不能追求其自性的依他们说假有的必依于真实的依于实有构成前后的相续相同时的和合相此和合及相续即假有的可以说没有自性而在相续与和合的现象中分析到内在不可再分析的点即是自性实有的如在色法的和集中分析至极微以极微的物质点为集成粗显色相的实质对于精神作用也分析到心心所的单元此分析出的单元是自性也称为我——我即自在义如《大毘婆沙论》卷九「善说法者唯说实有法我法性实有如实见故补特伽罗我是五蕴和合有的所以是假假的所依是自性实有所以说「法性实有如实见故这种思想即是假定世间事物有实在的根本的自性物而后才有世间的一切他们从「析假见实」的方法分析到不可再分析的质素——心非心非物即是事物的实体也即是所谓自性自性即万有的本元如《顺正理论》卷一三「未知何法为假所依非离假依可有假法「假必依实」——自性有是最根本的见解萨婆多主张有自性的于是佛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照他们的意见追究诸法的实在相续与和合假所依的自性法即是三世常如其性的不变的有不能无无不能有的甚至可以称为法我了

假有无自性说经部师是扩大了但自性有的基本原则并未改变三世常如其性的一切法在经部的现在实有论中转化为潜在于现在的种子或旧随界此种子与界虽不断的从种子而转化为现行现行转化为种子但依旧是不变的这点唯识学者说得明白名为「自性缘起」即色生色眼生眼贪生贪有漏生有漏无漏生无漏这样的因缘论即是从一切有部析假见实得来的自性有不过从三世常如而使之现在化而已自性有的原则完全吻合依经部师处是假的而十八界是实有的相续和合的现行都依于真实的界性《瑜伽师地论》在批评性空时说「譬如要有色等诸蕴方有假立补特伽罗非无实事而有假立补特伽罗如是要有色等诸法实有唯事方可得有色等诸法假说所表非无唯事而有色等假说所表若唯有假无有实事既无依处假亦无有经部与瑜伽论者禀承那「假必依实」的天经地义所以不能说一切无自性空而必须说「自性有」的假有的可空而自性有的不可空《解深密经》也这样说「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名假(假名)安立自性差別乃至为令随起言说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在论到有自性与无自性时即说「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这分为假名安立与自相——即自性安立假名安立的无自性自相安立的即是有自性了追求事物中的根元看作实在的依此而成立世出世一切都是「自性」论者又如《楞严经》说「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这是自性论者的另一面目在万化中终必有一个真实自性而不是假的这即是「自性」的意义一般的宗教与哲学无不从此自性的老路而来

《中论观有无品》说「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这是《中观论》对于「自性」的具体说明佛法说缘起除了极端者而外谁都承认但总觉得是诸法自性有由众缘的和合关系而發现若依中观的看法自性与缘起是不容并存的有自性即不是缘起的缘起的就不能说是自性有的因为若法要由众缘和合而现起即依众缘而存在与生起承认由众缘现起即等于承认是作法「作」就是「所作性故」的作有新新非故的意义若主张有自性的即不能是所作因为自性有即自有的自成的自己规定著自己的这如何可说是作法缘起是所作的待它的自性是非作的不待它的二者是彻底相反的说自性有而又说缘起可说根本不通佛说无常即显示缘起是作法否定了自性的非作性凡是缘起即是和合的如补特伽罗是依待五蕴等而假立的所以佛说诸法无我即否定了自性的不待它性无常无我的缘起论即说明了诸法的无自性

但如此的自性表现于学者的思想体系中依佛法说这都是分別的自性执众生生死根本的自性执应该是众生所共的与生俱来的俱生自性执这是什么不论外观内察我们总有一种原始的根本的素朴的即明知不是而依然顽强存在于心目中的实在感这即一切自性执的根源存在的一切都离不开时间与空间所以在认识存在时本来也带有时空性不过根识——直觉的感性认识刹那的直观如此如此不能發见它是时空关系的存在也即不能了达相续和合的缘起性这种直感的实在性根深蒂固的成为众生普遍的妄执根源虽经过理性——意识的考察时也多少看出相续与和合的缘起性而受了自性妄执的无始熏染终于归结于自性而结论到事物根源的不变性自成性真实性因为自性是一切乱相乱识的根源虽普遍的存在于众生的一切认识中而众生不能摧破此一错误的成见反而拥护自性——元我为真理总之所谓自性以实在性为本而含摄得不变性与自成性西藏学者有说自性的定义为不从缘生无变性不待它大体相近自性的含义中不待它的自成性是从横的(空间化)方面说明非作的不变性是从纵的(时间化)方面说明而实在性即竖入(直观)法体的说明而佛法的缘起观是与这自性执完全相反所以自性即非缘起缘起即无自性二者不能并存《中论》曾反覆的说到

第三节 空

是佛教所共同的而中观家的观法不尽与他派相同如《大智度论》卷一二说有三种空分破空观空十八空「分破空」即台宗所说的析法空如举㲲为喻将㲲析至极微再分析到无方分相即现空相所以极微名为「邻虚」这是从占有空间的物质上说若从占有时间者说分析到刹那——最短的一念没有前后相再也显不出时间的特性时也可以现出空相由此分破的方法分析时空中的存在者而达到空「观空」这是从观心的作用上说如观㲲为青即成青㲲观㲲为黄即成黄㲲等十遍处观等就是此一方法的具体说明由观空的方法知所观的外境是空这境相空的最好例子如一女人冤仇看了生嗔情人见了起爱儿女见了起敬鸟兽望而逃走所以好恶美丑都是随能观心的不同而转变的境无实体故名观空「十八空」《般若经》著重在自性空自性空就是任何一法的本体都是不可得而当体即空的《大智度论》虽说有三种空观然未分別彻底与不彻底依龙树论这三种空观都可以使人了解空义虽所了解的有深浅不同然究不失为明空的方便所以《大智度论》兼容并包的说有三空若细考大小乘各派的说法分破空是阿毘达磨论师所常用的方法如有部以观慧析色至邻虚过此即成为空然而有部不承认一切法皆空反认为有自性有的极微因分析而知某些是假合有的某些是假有所依的原素——即最后的极微心法也用此法分析到刹那念这种方法并不能达到一切皆空的结论反而成为实有自性的根据如分析极微至最后有说有方分的有说无方分的也有说有方而无分的但无论如何最后总都是有实在性的极微如古人说一尺之木日取其半终古不尽这种分破空法本即《阿含经》说到的「散空」不彻底而可以用为方便所以龙树也把它引用了来观空是唯识宗等所使用的空观这一方法经部师即大加应用经部师说十二处——根境非实即成立了所观的境是非实有的后来大乘的唯识学者极端的使用此观空如说「鬼傍生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如鱼见水为舍宅天见为琉璃鬼见为脓血人见为清水这可见水或舍宅等境界是不实的是随各自业报的认识不同而转变的《阿毘达磨大乘经》瑜伽师都是依此法以明外境的非有性成立无分別智体证离言自性的这參考《摄大乘论》等即可完全明白观空与分破空不同分破空因分析假实而成立假名者为空的观空则在认识论的观点说明所观境界的无所有观空也同样的不能达到一切法毕竟空因为观空即限定它要用能观的心以观外境不可得的能观心的本身即不能再用同一的观空来成其为空所以应用观空的结果必然地要达到有心无境的思想境空心有固也可以为了达空义的方便然在某种意义上讲不但所空的不能彻底而将不当空的也空掉了即如分破空的学者承认有实自性的极微和心心所而由极微等所合成的现象或五蕴所和合成的我以为都是假法他忽略了假法的缘起性即是说他们不承认一切法是缘起的因此一方面不能空得彻底成增益执另方面将不该破坏的缘起法也空掉了即成损减执唯识学者把缘起法统统的放在心心所法——依他起性上不能到达心无自性论对于六尘——境的缘起性忽略了所以不能尽契中道龙树菩萨所發挥的空义是立足于自性空的不是某一部分是空而某些不空也不是境空而心不空

《大智度论》(卷七四)又说有三种空三昧(心)空所缘(境)空自性空「三昧空」与上面三空中的观空不同这是就修空观——三三昧的时候在能观的心上所现的空相说的如十遍处观在观青的时候一切法皆青观黄时一切法皆黄黄等都是观心上的观境这样空也是因空观的观想而空的经上说种种法空但依能观的观慧而观之为空于外境上不起执著而离戏论所以名空而实此种种法是不空的这等于说空是观心想像所成的不是法的本相这样必执有不空的不能达到也不会承认一切法空的了义教说「所缘空」与上说相反是所缘的境界是空的能观心这才托所缘空境而观见它是空此所缘空即必然是能观不空这与前三空中的观空相近不过观空约境随观心而转移说所缘空约所缘境无实说龙树曾评论道「有人言三三昧——空无相无作心数法名为空空故能观诸法空有人言外所缘色等诸法皆空缘外空故名为空三昧此中佛说不以空三昧故空亦不以所缘外色等诸法故空离是二边说中道所谓诸法因缘和合生是和合法无有一定法故空龙树所明此——《般若经》中所说的「无有一定法故空」即说一切法缘合而成缘合即无定性无定性即是空此空即指无自性的毕竟空说由此可知中观的空义约缘起法的因果说从缘起而知无自性因无自性而知一切法毕竟皆空若偏于三昧空或所缘空专在认识论上说不能即缘起知空即不能达到一切法空的结论

自空与他空系两种不同的空观譬如观花空自空者说花的当体就是空的他空者说此花上没有某些所以说是空但不是花的本身空如《瑜伽师地论》的〈真实义品〉说「由彼故空彼实是无于此而空此实是有由此道理可说为空这即是说在此法上由于空去彼法没有彼法可以说为空但于此法是有的唯识学者说空无论如何巧妙的解说永不能跳出此他空的圈子此他空论也不是唯识学所特创的它的渊源即远从萨婆多部而来有名的世友论师曾说空与无我不同无我是究竟了义的空不是究竟了义的如说五蕴无我这是彻底的确乎是无我的若说五蕴为空这不是彻底的由于五蕴无我所以佛说空而于此色受等五蕴却是不可空的如解经说「空诸行」也说诸行中无我我所所以是空不是诸行的行空唯识学者继承此种思想所以说由于依他起上远离遍计所执相名之为空而依他起是自相有不能说为空的这种他空论早已根深蒂固而必然的与自性有论相结合说得远一点他空的思想早见于《中阿含经》中如《中阿含经》的《小空经》就是他空论这种思想与西北印度的佛教有关《小空经》中的他空即除去某一些而留存某一些——本是禅定次第法称之为空而不能一切空的此经以「鹿子母堂空」为喻如说鹿子母讲堂空是说讲堂中没有牛羊等所以说空非讲堂是空也不是讲堂裡没有比丘更不是別处没有牛羊才说为空这是浮浅的空观《楞伽经》称之为「彼彼空」最粗而不应该用的这种「由彼故空彼实是无于此而空此实是有」的空观有种种的样式而根本的方法不变所以唯识学者的空义实以西北印的他空论为本虽接受了大乘的一切法空说而究竟隔著的至于自空也是渊源于《阿含经》的如《杂阿含经》说「常空我我所空性自尔故这即是说常我所的当体即空不是空外另有常我所等不空我所等所以即空是因为常我所的性自尔故又如《杂阿含经》的《胜义空经》(三三五经)说无我我所而有因果业报流转事但不是胜义谛中有此因果业报流转等所以说「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缘起因果的相续有是世俗的胜义谛中即无我我所而空世俗有与胜义空此经即概略指出了总之自空乃即法的当体而明空他空则在此法上空去彼法而明空的所以中观所说的世俗假名有胜义毕竟空他空论者是不能承认的他们照著自己的意见而修正说一切皆空是不了义的这与自性空者处于相反的立场后来唯识学者论空只约遣去遍计所执说不但不能说缘起即空所显也不能当下确认诸法皆空所以自空与他空是根本不同假使引用《成唯识论》所说「若执唯识真实有者亦是法执」以为唯识也说缘起心心所法空不免附会

我觉得中观者的一切法空主要是从缘起因果而显的而唯识宗是从认识论上说的唯识者以为从因果缘起上明空是共小乘的不彻底的大乘应从认识上说如《摄大乘论》说「自然自体无自性不坚住如执取不有故许无自性无自性不是说自性完全没有如未来法在未来而生必待因缘而决无自然生的所以名无自然性过去已灭无体即颂中的自体无现在生灭不住即颂中的自性不坚住这是约三世因果的流动说无自性《阿含经》有这种说法所以《摄大乘论》以为这是共小乘的「如执取不有故许无自性」这是约遍计无自性讲于一切法执自相共相我相法相等都是依名计义依义计名而假名施设的不是自相有的离此遍计的非自相有即大乘的空无自性说这是唯识学者自命为不共小乘的地方然细究这「执取相不有」《阿含经》也多说到「不可取不可得」「如执取不有」声闻学者确乎也是可以达到的《杂阿含经》(九二六经)说迦旃延入真实——胜义禅时不取一切相而入禅別译又说「但以假号因缘和合有种种名观斯空寂不见有法及以非法〈真实义品〉引此以为离言法性的教证焉能说声闻法无此由此可知认识上不执取种种相的空也是共小乘的依缘起因果法以明无自性空与《摄大乘论》三说不同缘生即无自性自性不可得即是空因为无自性空所以执有自性戏论为颠倒而如实正观即不取诸相入胜义禅时不取一切相这当然不离缘起因果而安立《般若经》曾说若有一法可得诸佛菩萨应有罪过——有执著即是杂染不清净法也是《阿含经》所说过的依缘起因果法直明一切法空是空门不取一切相是无相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方便不妨不同而实则一悟一切悟三解脱门同缘一实相中观以缘起无性的空门为本未尝不说无相门而唯识专从观空以明「不如所取有」不能即因果而明空此即是二宗的不同上明缘起无自性都是为了说明空的定义龙树论说到的地方很多根本与其他的学派不同所以不能望文生义见了缘起自性空的名词就以为是同归一致的

第四节 缘起自性空

现在把上面讲的缘起自性总合起来说缘起与自性是绝对相反的缘起的即无自性自性的即非缘起一般的众生外道以及佛法中的其他各派都是以自性为根源而出發的而佛陀的所以与外道不同即是「我说缘起」「论因说因」所以依中观说中观可称缘起宗其他各派可称为自性宗也即是空有二宗的分別处若以缘起与空合说缘起即空空即缘起二者不过是同一内容的两种看法两种说法也即是经中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缘起与空是相顺的因为缘起是无自性的缘起缘起必达到毕竟空若有自性则不但不空也不成为缘起了外人以为空是没有是无今说缘起即空即误以为什么也没有了因为在他们缘起是可以有自性的缘起与空是不相顺的而在中观者因为一切法毕竟空所以有不碍生死流转以及还灭的缘起法中观所说的空不是都无所有是无自性而已如水中的月虽月性本空而月亦可得见所以空与缘起是相顺的如离缘起说空说缘起不空那才是恶取空论到空与自性一方面自性是即空的因为自性是颠倒计执而有的没有实性所以说自性即是空然不可说空即自性以空是一切法本性一切法的究竟真相而自性不过是颠倒妄执但以究极为自性说空是真实是究竟也可能说空即(究极)自性如《般若经》说「一切法自性不可得自性不可得即一切法之自性约毕竟空说也可以说为实相实性真实因为寻求诸法的究极性即是毕竟空的今还其本来之空无增无减而不是虚诳颠倒所以也可说真说实总结的说如此

   自性与缘起──相反相夺的──自性非缘起缘起非自性   缘起与空寂──相顺相成的──缘起故空寂空寂故缘起   空寂与自性┬─相顺而相反──自性即空寂空寂非自性        └─相反而相成──无自性故空空故即自性


校注

[A1] 《中论》卷4〈24 观四谛品〉「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CBETA, T30, no. 1564, p. 33, b11)
[A2] 《中论》卷2〈7 观三相品〉(CBETA, T30, no. 1564, p. 10, c11)
[A3] 《十二门论》卷1(CBETA, T30, no. 1568, p. 159, c26)
[A4] 《杂阿含经》卷13「『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CBETA, T02, no. 99, p. 92, c20-22)
[A5] 《杂阿含经》卷13「『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CBETA, T02, no. 99, p. 92, c22-24)
[A6] 《杂阿含经》卷2「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CBETA, T02, no. 99, p. 12, c23-25)
[A7] 《杂阿含经》卷14「得知法住智得见法住智」(CBETA, T02, no. 99, p. 97, b15)
[A8]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9, b10)
[A9] 《壹输卢迦论》卷1(CBETA, T30, no. 1573, p. 253, c21-25)
[A10]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CBETA, T27, no. 1545, p. 4, a10-11)
[A11] 《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13(CBETA, T29, no. 1562, p. 407, c15)
[A12]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9(CBETA, T27, no. 1545, p. 41, a19-20)
[A13]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9(CBETA, T27, no. 1545, p. 41, a19-20)
[A14] 《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13(CBETA, T29, no. 1562, p. 404, a21-22)
[A15] 《瑜伽师地论》卷36〈4真实义品〉(CBETA, T30, no. 1579, p. 488, b22-27)
[A16] 《解深密经》卷2〈4 一切法相品〉(CBETA, T16, no. 676, p. 693, a17-20)
[A17] 《解深密经》卷2〈5 无自性相品〉(CBETA, T16, no. 676, p. 694, a16-18)
[A18]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1(CBETA, T19, no. 945, p. 109, a4-7)
[A19] 《中论》卷3〈15 观有无品〉(CBETA, T30, no. 1564, p. 19, c22-23)
[A20] 《中论》卷3〈15 观有无品〉(CBETA, T30, no. 1564, p. 19, c27-28)
[A21] 《摄大乘论本》卷3(CBETA, T31, no. 1594, p. 148, b1-2)
[A22] 《大智度论》卷74〈57 灯炷品〉「有人言三三昧无相无作心数法名为定定故能观诸法空有人言外所缘色等诸法皆空缘外空故名为空三昧此中佛说『不以空三昧故空亦不以所缘外色等诸法故空』何以故若外法不实空以三昧力故空者是虚妄不实若缘外空故生三昧者是亦不然所以者何若色等法实是空相则不能生空三昧若生空三昧则非是空此中说离是二边说中道所谓诸法因缘和合生是和合法无有一定法故空」(CBETA, T25, no. 1509, p. 581, b21-c1)为定定=为空空【宋】【元】【明】【宫】【石】
[A23] 《瑜伽师地论》卷36〈4真实义品〉(CBETA, T30, no. 1579, p. 488, c24-26)
[A24] 《中阿含经》卷49〈1 双品〉(CBETA, T01, no. 26, p. 737, a8)
[A25] 《大乘入楞伽经》卷2〈2 集一切法品〉(CBETA, T16, no. 672, p. 599, a8)
[A26] 《杂阿含经》卷9「眼空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CBETA, T02, no. 99, p. 56, b24-26)
[A27] 《杂阿含经》卷13(CBETA, T02, no. 99, p. 92, c20-21)
[A28] 《成唯识论》卷2(CBETA, T31, no. 1585, p. 6, c25-26)
[A29] 《摄大乘论本》卷2(CBETA, T31, no. 1594, p. 141, a13-14)
[A30] 《杂阿含经》卷33「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修禅不依水无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禅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非见非得非求非随觉非随观而修禅」(CBETA, T02, no. 99, p. 236, a11-15)
[A31] 《別译杂阿含经》卷8(CBETA, T02, no. 100, p. 431, a17-19)
[A32] 《杂阿含经》卷2(CBETA, T02, no. 99, p. 12, c21-22)
[A33]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1卷-第200卷)》卷41〈10 般若行相品〉「由一切法自性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以无性为自性故」(CBETA, T05, no. 220, p. 229, b21-22)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中观今论(卷5)
关闭
中观今论(卷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