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中道之实践

第一节 顿渐与偏圆

论到证悟有偏真与圆中之分在学习的过程中论根机有钝根与利根论悟证有顿悟与渐悟顿渐与偏圆是有关联性的今且综合的说明

向来中国佛教界所称颂的证悟有二(一)道生的顿悟(二)禅宗的顿悟道生与禅宗的顿悟是不同的道生以为证悟到的真理是无差別的不悟则已一悟即圆满究竟所以道生是主张顿悟成佛也即是主张渐修顿悟的在平时修集种种资粮达到究竟时一悟永悟一了百了众生流转生死至成佛的中间都可说是在梦中唯有佛才是大觉者禅宗所说的顿悟不是渐修顿悟而是直下顿悟的主张学者先求自悟本心——本来清净的佛性一旦廓然大悟的即參学事毕也有以为从此应圆修万行这两种顿悟论相差极远道生是约究竟佛位的圆满顿悟说禅宗是约众生初学的直悟本来说

依大乘佛法的共义应该是从渐修到顿悟再从顿悟到圆修众生最初發心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修积功德以及以大悲心作利他事菩萨证悟以前要有长时的渐修唯识宗说要于资粮位积集福德智慧无边资粮龙树说「若信戒无基忆想取一空是为邪空若没有福智资粮的积集即梦想悟入空性这是不可能的资粮不足悲心不足常会落于小乘的但空偏真这还算是好的堕于无想外道空见外道的也有呢初期大乘经论说广积资粮到无生法忍在七地唯识家与后期的中观师说在初地此时悟到一切法空性遍一切一味相空无相性不了即不了一了则一切了故此也称为顿悟的——中国称之为小顿悟此顿悟空性重在离一切相的平等法性之体验而巨细无碍的缘起事功德无边的悲智事此时都没有圆满更依此顿悟的般若慧摄导万行修习上进这与悟前的事修不同悟前修可称为缘修悟后修可称为性修即与般若——称法性慧相应而修如达到性修不二事理无碍福智具足方是究竟成佛这是大乘佛法修行取悟的通规因事修而起顿悟依真悟而起广行顿悟在实践过程的中心至于道生的直修到成佛而顿悟是末后的禅宗的不重事修而先求悟是最前的都不是大乘佛法的正轨

从凡入圣即先从事修而后入真悟所悟的理是什么这可安立为悟圆中与悟偏真的两种上面曾说到西藏传有二宗(一)极无戏论(二)现空如幻天台宗也说有偏真与圆中两类唯识家说真见道证真如而不见缘起月称论师也不许可见道的悟圆中理但他们皆以究竟圆悟中道为成佛中国的三论宗不承认大乘有偏真悟悟即是圆中的二谛并观的考龙树《大智度论》是有偏真与圆中二类的如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由般若慧泯绝一切而不取相即是悟真性方便智从空出有才能行庄严佛土成熟众生的广大行大乘的慧眼即见道的实相慧《大智度论》说「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此即与藏传的「极无戏论」相合然论中也曾说「慧眼无所见而无所不见」这即泯绝一切而显了一切显了一切而泯绝一切即悟圆中的根据——此处龙树所依的《般若经》与玄奘译不同天台宗引《大智度论》说「三智一心中得」依此说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三智一念顿了即空即假即中即是圆观圆证考《大智度论》卷二七原文不是三智一心中得是「一切智一心中得」「道智是行相」以道智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所以《大智度论》的「一切智」指二智而非三智二智如在菩萨位中即道智道种智佛果一心中得是一切智一切种智三智一心中得或二智一心中得姑且不谈总之是圆证的一心中得龙树菩萨引述的解释可有三说(一)一心还是有次第的如一刹那中有先生后灭依此可解说为先般若智证真后方便智达有(二)一念心中得虽顿得而用不妨前后起即顿得而渐用这是说悟理时不能说但得般若或但得方便虽圆满证得然慧的作用可以有先侧重此而后侧重彼的不同如一时得到多少东西但可以前后使用不必在同一时用此有类于萨婆多部的或得而现前或得而不现前(三)一念中得即可一念心中用三论宗以为「發心毕竟二不別」的从最初發心到最后证悟是相应的同一的佛果既一心中得菩萨也应该是圆观中道的经中有处说根本智证真如后得方便智起化用这是无差別中作差別说约偏重说是约顿得渐用说所以初修观行缘起性空是要圆观的悟证时也必是圆悟的三论宗否认大乘学者有见偏真的但证偏真是小圣的眇目曲见西藏传有二宗——证偏空与圆中但宗喀巴继承月称论师的传统不承认有见道顿证圆中的与唯识家说的根本智见真如略同但以为缘起性空的无碍观是初修行者不可缺少的正见观空性是不能离开缘起而別观的要于缘起而观察性空的同时性空也是不坏缘起的这即有而空空不碍有的中道观是从初修到实证间的加行观如实悟证时必须破除众生的妄执实有性所以必是离一切戏论的我觉得中观的修行者不必自夸为圆证或以为唯自宗能离一切戏论总之行者的悟证首先要得空有无碍的正见这是三论天台以及藏传中观者所公认的此时若功德不足方便慧不足即证毕竟空性极无戏论若功德深广方便慧善巧即能顿悟圆中二者同依空有无碍的正见同得性空寂灭的法性在修行的路径与目标可说是同一的不过因众生根性利钝不同有但证偏真与圆中的差別月称论师等不承认见道能顿见圆中此即主但渐无顿然藏传的宝铠《律生疏》也分明承认有顿渐二机的但渐无顿与龙树《大智度论释往生品》显然的不合依龙树意众生根性有利钝有發心后久久修行始得无生忍的有發心即得无生法忍广化众生的甚至有發心即得无生忍现生成佛的这种思想见于大乘经的《入定不定印经》龙树菩萨不过引用经义而已但此所说的利钝二根是以未证悟前有无积集福智资粮而分別未广集福智资粮的或悲心不充即须长时修习始得无生法忍有因过去广修众行福慧圆具悲心充沛故一见佛闻法即悟无生法忍甚至有证得圆极的佛果龙树以为释迦佛是钝根菩萨七地得无生忍由此可见钝根菩萨即普遍而正常的大乘根性利根是极难得的是极少数的故月称约一般说但承认见道的极无戏论也就是约大乘正常道说的反之天台贤首家發挥圆观圆证不但非一般行者所能而且也不能不说圆渐的修习禅宗的祖师禅本是主张一悟百悟而彻底圆满的但结果也还是安立三关次第悟入故见道的圆证空有无碍是可能的而事实是不易做到的玄学家每轻视直证毕竟空寂大谈理事无碍体用不二何曾知道实践的事实如何不过徒凭幻想的或增上慢的错觉和人争胜而已

第二节 缘起空有

体悟中道要先有缘起空有无碍的正观这已如上所说但于缘起正观的修习从来的佛教界有两大类(一)《阿含经》等要先于缘起因果生死还灭的道理有了深刻的信解然后从缘起相有而观察性空如经说「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二)大乘佛法以本性空为门所以發心即观八不如禅宗有先悟本来的主张大乘佛法的發心即观八不观诸法本不生依中观者说性空要于生死轮回——缘起因果中去了解要从即空的缘起中去观察即缘起的空决非离缘起而谈不生若于缘起没有深刻的了解悟解空性是不可能的也必是不正确的会發生极大的流弊我在重庆曾与太虚大师谈及一般学佛者谈悟证每以为悟得清净解脱于因果事相视为无所谓陷于「不落因果」的邪见大师说道普陀山从前有一田鸡和尚极用功禅观而每天必吃田鸡別人责他不该杀生他即答以我一跏趺坐即一切都空但田鸡和尚到底是错的一切皆空为何吃田鸡的恶习不能空我说依《阿含经》意「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修行取证性空解脱必须依世俗而入于胜义也即龙树菩萨所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田鸡和尚对缘起因果缺乏正确的胜解所以不能即缘起而观空不能在空中成立因果缘起堕于邪见他那裡能正见空不过是落空的邪见大师以为确乎如此但大乘者所以特地先修理观因为生死轮回的因果道理不容易了解如有相当禅定的体验即使不能正确也可以使之于因果缘起深信不疑不过弊从利生一般从空而入每每忽略缘起流弊极大关于这佛法的正常道应先于缘起的因果善恶得善巧再依缘起而观空或先观性空不碍缘起即缘起而观性空总之「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因此《中论》的抉择道谛——第二十六品二十七品详谈正观缘起远离邪见如离缘起而说修说证必流于外道的窠臼失去佛教的正宗

缘起的相有与性空试为分別的解说先说缘起相

泛论缘起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相依相待的因果性在广泛的缘起论中佛法所主要的即十二支缘起——依此说明生死流转的因果律与还灭的空寂律生死的根本是无明这是学佛者共同承认的无明即于缘起的道理——因果性相等不能如实了达而起错误的认识此即十二支中初支的无明以无明为根本而有生死流转的十二有支障于实事真理的无明即生死根本烦恼的元首为三乘所共断的烦恼不是习气所知障依中观者说这即是十二支中的无明如《七十空性论》说「因缘所生法若分別真实佛说为无明彼生十二支见真知法空无明则不生此是无明灭故灭十二支」此说执因缘法为实有性即是无明由自性的执著——无明为首引生一切烦恼由烦恼而造业故有生死流转反转来说不执诸法有自性悟解我法性空即无明不生无明不生即一切烦恼不起如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老死灭」众生生死由于无明破除无明即解脱生死《中论》的〈观十二因缘品〉也如此说所以十二缘起支中的无明属烦恼摄即执我执法的无明不是习气也不是所知障佛与声闻都得破除它方得解脱有些经中说萨迦耶见是生死根本既说无明是生死根本何以更说萨迦耶见是根本生死的根本那裡会有差別要知道无明不是一般的无知是专指执著实有我法自性的无知分別来说执法有实自性的是法我见执我有实自性的是人我见也即是萨迦耶见无明是通于我法上的蒙昧不悟空义而执实自性萨迦耶见仅于生死流转的主体——人我执上说凡有法我执的必有人我执离却人我执也就不起法我执故说无明为生死根本又说萨迦耶见为生死根本并不冲突经论中又说「识」为生死根本如于观察缘起时说「齐识而还」此识指自体——五蕴的执取识即无明相应识萨迦耶见相应识此义如《广百论》说「识为诸有种境是识所行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三界生死流转的种子——原因是识为什么是识识以境为所行境界于境而执为实有自性此执取识即为生死根本如于境而不起自性见境的实有性灭即执取识灭即烦恼灭而生死可得解脱此识非离无明而別有生死根本识是识与无明或萨迦耶见相应的无明相应识的著处即是自性佛于《阿含经》中即名此著处——自性为阿赖耶「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众生于认识境心有所著不了诸法缘起甚深空无自性执诸法有自性由此取著诸法识说识为生死根本实仍是彻底的缘起论与唯识家无覆无记的本识不同《六十如理论》说「宣说大种等皆是识所摄」《大乘二十颂论》也说「此一切唯心安立幻化相若灭于心轮即灭一切法这在后期唯心佛教的潮流中中观者也常提示此义每为一般唯心论者所附会然在中观者的正见中推寻此项思想的来源本出于《长阿含经》的《坚固经》地水火风四大即五蕴中的色蕴因识的取著境界计为实有起烦恼造业而生死轮回若想解脱须与我见相应的分別识不起此识不起烦恼即不生烦恼不生即不造业不造业即不感生死由此轮回永脱所以生死根本识若约因果说依无明业感而有生死即惑业苦的因果论约见相——能所说即是执境为实有的识凡夫不知诸法无自性起自性执这即是生死根元约见相义或约因果义皆可说识为根本也即等于说无明是根本同样的生死根本也只有一悟理解脱也必然同一

唯心论依龙树说也不失为入道方便说境唯心现这因为众生偏执外境为实有偏执主观的心识随客观环境而转为针对此种偏执使众生了达外境非实故特地强调主观心识这只是对治悉檀若即此执为真实心或真常心那不过是「梵王旧执」婆罗门教的旧思想而已

依缘起法而观空中观宗说于一切法中寻求自性不可得为空空性是一因观空的所依不同有人空与法空之分于有情身中我性不可得为我空于其他一切法上自性不可得为法空但我法可有二种(一)我即自我有情直觉自我为主宰者自我的所依或自我的对象都是法(二)经中所说的我与世间也即是我与法我指一一有情有情为精神与物质——名色和合而相续的存在者即一般人所说的动物有情所依的五蕴与青乃至山河大地等无情器界为法这二种我法所说的我义极不同都是有情缘有情而起实有自性执是人我见又名补特伽罗我执不得我空观的对这凡是有生命的都会生起此我执但此我执不是萨迦耶见萨迦耶见是专在自己身心中直感自我的实在对其他的人畜虽见为实在的补特伽罗不会生起自我的执见故人我见与萨迦耶见极为不同佛法中所说的无我主要在不起萨迦耶见但有萨迦耶见的必起补特伽罗我见起补特伽罗我见的如缘他补特伽罗即不起萨迦耶见萨迦耶见必依补特伽罗我见而起所以《阿含经》说我空也即观五蕴而说补特伽罗我不可得也即能因此而破除萨迦耶见补特伽罗的我执既无萨迦耶见即失却依托而不复存在要离萨迦耶见必须不起补特伽罗我执要想不起补特伽罗我执也要不起法我执所以经中观六处无我时即明一一处的无实大乘法明一切法空而结归于「一切法尚空何况我耶」假名的补特伽罗依假名的五蕴法而安立所以悟得法无性补特伽罗的自性见即随而不起依假名的补特伽罗(间接依五蕴)引起取识相应的萨迦耶见所以悟得补特伽罗无性补特伽罗我不可得萨迦耶见的我执也即无从安立根本佛教注重远离萨迦耶见与大乘的广明一切法性空意趣完全一致

《阿含经》说我空法有此我梵语为「阿特曼」有自在义和真实义自在约意识的作用说即自由的能任意的支配宰制自主而不受其他所限的所以「我」应是与其他无关的是个体独存的佛说一切为因果相依的存在为息息变异的存在个体独存的自在——我不可得从自在义又得出不变义真实义的特性这是自我的定义佛法说空即是否定此真实常住自在的我因为众生总是执有真一的自在体——我在生死中流转为破众生此种见执经中说我不可得只有缘起法的蕴处等依空宗讲这话并不错界一切是虚妄的无常的待他的无我所以法是无常无我的如幻行唯依世俗——假名而说业果身心所以无我无我我所即胜义空有业果缘起即世俗有但有些学者——有宗即以为我无而法是实有甚至部分的大乘学者也说我是和合假有而因缘法有自相这才与《阿含经》相违反中观者说从缘起的幻相上说诸法固是假有我也是假有依五蕴和合相续而有假名我——补特伽罗人格个性因果都可于此安立若从执有自性说那非但补特伽罗我无自性法也无自性众生执一切法有自性故说我无而法有空宗说自性我法都无幻现我法皆有这仅是单复的说明不同

我与法即等于我与我所(一)我与我所依住我是依五蕴和合而安立的我是能依(犊子一切有部等即依五蕴立我)五蕴即是我所依住此我即顺于补特伽罗我义(二)我与我所缘了众生每以能认识者为我(经部师唯识师等即依识立我)即能了的主观是我主观所缘了的是我所(三)我与我所执取如说这是我的身体我的茶杯即以身体或茶杯为属于我的身体或茶杯是我所此我即约萨迦耶见的执取说佛法说「无我无我所」侧重于萨迦耶见我与我所必不相离如有我即必有我所有我所才会有我无我也就不成其为我所了由此可知我的定义不但是真实不变独存从有情的萨迦耶见说特別是主宰义主即需要自由宰即需要支配其他的自由自主而要统摄其他的其他即是我所换言之依于实在不变独存的法我性引起的绝对自由意志——萨迦耶见为一切依自我为中心而發展的自爱自慢无限私欲的源泉也即是生死的根源悟了缘起知一切为相待的缘起变异的缘起无性的缘起仅为似一似常似有的人生宇宙唯有在相对的变动的缘起因果中才有世俗假名的自由离却实我见即成无我智我与我所相关知我无自性我所也即不可得《中论》说「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这样我空与法空本是没有难易可分的因为不悟依缘假有的性空我空与法空皆不知如能悟此理那么观我即知我空观法也能知法空佛于经中多说无我依声闻法而进一步的广明菩萨法故依我空为比喻而明法空但论中也每每先观法空由法不可得而观到我也是空法空我空二者的原理是一样的

上面说过于一切法上执有自性是法我见于有情上执有自性是补特伽罗我见于自身中执有自性实我——主宰性的为萨迦耶见三者是有相关性的根本错误在执有自性如执补特伽罗有自性由此即有萨迦耶见生如执法有自性我执亦不会没有故龙树说「乃至有蕴执尔时有我执」如真能通达自我不可得则无我即无我所法的实有性也就破了小乘不广观一切法空直从补特伽罗我知空虽然是单刀直入但由于悲愿不深世俗的智慧不充所以每滞于实有真空的二谛阶段但约悟证的胜义慧说空性是平等的不执我自性也决不执法有自性若执法有自性那必是未能真知无我的依《中论》说初令菩萨广观法空然后归结到我空以观无我我所为证入空性的不二门因为若宽泛的广观法空不能反求诸己能所的知见不易泯除故必须返观自我本空由此可见《中论》与《阿含经》义是怎样的相符顺

观察修习时不妨我法別观如何观察无我经说我依五蕴而有常人虽种种执我而假我是不离五蕴假合的身心的所以观我性空须在五蕴的和合相续中观察此可分为总別的两种观察別观即是于色受等上各各別观如观色是我吗受到识是我吗总观即是于五蕴和合上总观无我《阿含经》常作三种观(一)色(五蕴之一)不即是我(二)不离色是我(三)色与我不相在不即观如说色不是我以色无分別而我有分別色不自在而我自在色是无常而我非无常不离观如以我为如何如何我是不能离色等而有的不相在观如观我不在色中色不在我中这仍是对治从执离中分出来的如说我不即是识也不能离识但识不是我或说识在我中或说我在识中不即不离相依而实不即对治此「相在」执即作不相在观此三句或分为四句(一)色不即我(二)不离我(三)色不在我中(四)我不在色中一是我见后三是我所见约五蕴说即成为二十种我我所见《中论》多用五求破即于四句外更加一句色不属于我有的众生执著色——或受乃至识——属于我也即为我所有的这不过因众生的执著建立种种破除我执的观门月称论师更增加到以七法观我空具支依支支依支聚形別前五与即相在相属大同另加支聚与形別而成七并不是眼等的聚积聚是假合不实在的不能说聚是我聚法有多种如木瓦等随便聚起来不见得即成为屋所以众生于五蕴聚中也不应执聚为我于聚执我不成于是又执形別是我如说房子须依一定的分量方式积聚才成为屋子故于此房屋的形态建立为房屋但眼等和合所成的形态差別不过是假现假现的形态如何可以说是我如以某种特定的形态为我如失眼缺足断手的残废者岂不我即有所缺如有实我我是不应有变异差別的故不能以形态为我月称论师的七事观我是依经中所说的三观四门五求推演而来

月称论师以观车为比喻说明观蕴无我在说明无我即无我所时月称以烧车为喻如说烧车不但车不可得车所依的轮轴等也即不可得这样我空即我所依住的五蕴也空但这是不很善巧妥当的试问何不以拆车为喻将轮辕等拆开来车子是不存在了可是轮柱等不能说也没有这样別观五蕴而我不可得那裡能即此成立我所依的五蕴也空呢如依假有幻现说此即非观察自性所能破假法是不可以破坏的假有的车相可以因拆离——因缘离散而不现但焉能因此而没有假有的轮辕相以车为喻而说我不可得这是约不悟车为因缘的依存假有所以从车的因缘离散而说车无实体可得这是无车的实性有假名的因缘《阿含经》以法有明我无应作如此说不悟补特伽罗我假名有起人我见因而引起萨迦耶见执我我所如能达补特伽罗我性空即不起萨迦耶见也自然不执我所依我所取的我所约此意所以不执我法执——我所也就不起了不执我法实有自性实执破除即不起烦恼造业受果幻现的生死流转也即能寂灭

说到法空观一切法不可得《中论》以观察四生不可得为發端同时菩萨(声闻若断若智也是)悟证也名无生法忍无生即含得无灭但大乘重在不生即观现前的诸法不生由此可证法空这也是从涅槃义引生得来涅槃的寂灭义生死的后有不起得尽智无生智也即得涅槃大乘达一切法本来自性涅槃故通达无生即知一切法本来不生大乘重不生而《中论》亦以四生为主要的观门如《中论》详说

观察诸法空无生性即寻求法的自性不可得自性以实在性为根本而含摄得不变性独存性所以观察法空无生也应从无常性无我性而观非实有性即能入空无生性观察自性不可得的下手方法有二(一)无常观知诸法如流水灯焰一方面观察诸法新新生灭息息不住一方面即正观为续续非常由此无常观可以悟入空义通达一切法空性(二)无我观观一切法如束芦如芭蕉束芦此依彼立彼依此立彼此相依不离无独存性又如芭蕉层层抽剥中间竟无实在性经中每以此等比喻说观缘起诸法性空观察法空即在一切法的相续和合中观自性了不可得即能依此离一切妄执而自证《中论观法品》说「若法从缘生不即不异因是故名实相不断亦不常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从相续和合中了解无常(不断不常)无我(不一不异)即是拔除自性执(真一)的根本观体证到生无所来去亦无所至顺入法空寂灭性此即释迦教化众生解脱生死的唯一甘露味要悟证性空——寂灭必须从缘起的相续和合中观察故佛说要「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后代的某些学者不知即相续和合以观察体证不常不断不一不异的无自性空每堕于静止的孤立的——即不离自性妄执的观察结果不落多元的实在论即落于玄想的真常论依《中观论》义不但广泛的从相续和合中现观一切法空更应胜解一切法空而反观自我(不但是内心)观无我无我所如《中论》说「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灭我我所故名得无我智若但观法空易起理在我外的意念故必须从法空而反观到我空以我性不可得故离法执而离我执由是萨迦耶见不起无我无我所《金刚经》先明法空也即是此义生死的根源即无明或萨迦耶见或识必审观无自性而离此颠倒戏论始有解脱分

观慧依于禅定禅定依于戒律三学是相依(即增上)而后能得解脱大乘学者尤应以菩提愿为依大悲心为本真空慧为方便广行无边大行积集无量福德智慧资粮才能圆修止观加行而顿入空性这些別当解说


校注

[A1] 《大智度论》卷18〈1 序品〉「观真空人先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心柔软诸结使薄然后得真空邪见中无此事但欲以忆想分別邪心取空」(CBETA, T25, no. 1509, p. 194, a15-18)
[A2] (1)《大智度论》卷71〈51 譬喻品〉「般若及方便——般若波罗蜜能灭诸邪见烦恼戏论将至毕竟空中方便将出毕竟空」(CBETA, T25, no. 1509, p. 556, b26-27)(2)《大智度论》卷75〈58 梦中入三昧品〉「唯行净佛世界成就众生」(CBETA, T25, no. 1509, p. 590, c13)
[A3] (1)《大智度论》卷33〈1 序品〉「得慧眼不见众生尽灭一异相舍离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CBETA, T25, no. 1509, p. 305, c25-27)(2)《大智度论》卷35〈2 报应品〉「如诸眼中慧眼第一菩萨以慧眼遍求不见乃至不见细微一法是故不著」(CBETA, T25, no. 1509, p. 319, a25-27)〔不见〕-【宋】【宫】
[A4] 《四教义》卷9(CBETA, T46, no. 1929, p. 753, a4)
[A5] (1)《大智度论》卷24〈1 序品〉「一心中得一切智」(CBETA, T25, no. 1509, p. 240, c18)(2)《大智度论》卷27〈1 序品〉「一心中得一切智」(CBETA, T25, no. 1509, p. 260, b17)
[A6] 《杂阿含经》卷14「先知法住后知涅槃」(CBETA, T02, no. 99, p. 97, b12)
[A7] 《中论》卷4〈24 观四谛品〉(CBETA, T30, no. 1564, p. 33, a2)
[A8] 《中论》卷4〈24 观四谛品〉「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CBETA, T30, no. 1564, p. 33, a2)
[A9] 《杂阿含经》卷12「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如是乃至生苦灭」(CBETA, T02, no. 99, p. 83, b16-17)
[A10] (1)《杂阿含经》卷12「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CBETA, T02, no. 99, p. 80, c2-4)(2)《阿毘昙毘婆沙论》卷13〈3 人品〉「何等是识所依所谓名色以名色未断故齐识而还」(CBETA, T28, no. 1546, p. 97, c26-27)
[A11] 《广百论本》卷1〈6 破边执品〉(CBETA, T30, no. 1570, p. 185, c10-11)
[A12] 《大乘二十颂论》卷1(CBETA, T30, no. 1576, p. 256, c2-4)
[A13] 《十二门论》卷1「一切有为法空有为法空故无为法亦空有为无为尚空何况我耶」(CBETA, T30, no. 1568, p. 165, c4-6)
[A14] 《中论》卷3〈18 观法品〉(CBETA, T30, no. 1564, p. 23, c22)
[A15] 《中论》卷3〈18 观法品〉(CBETA, T30, no. 1564, p. 24, a9-12)
[A16] 《中论》卷3〈18 观法品〉(CBETA, T30, no. 1564, p. 23, c22-23)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中观今论(卷11)
关闭
中观今论(卷1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