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有

第一节 有——物

在〈中道之方法论〉章裡曾经谈到中观者与一般人对于「有」的看法有一根本的不同一般人以为有就是自性有或自体有这由众生的无始自性妄执而来中观者以为有决不是自性有同时无自性也不是都无无自性是不碍其为有的此理月称论师也曾如此说即辨明「有与有性无与无性」的差別存在的事理可以说为有然与有自性不同无性是可以有的与一切法都无的无不同有与有性无与无性初学中观者应该辨別其实教典中不一定这样㓰分的依中观者说有是无自性的有自性即究极自性不可得而一般人则以为有是必有自性的自性即是实有可得的中观者说无是异灭的无无性即自性无而一般人以为无性即是无以为即是什么都没有外人与中观者名字同而意解不同月称不过为不了解中观者方便的分別有与有性无与无性的界说而已今此所讲的有即一般人所说的「东西」什译的龙树论每译之为法此「有」不论是事是理一般人即以为是实有中国称之为物物即代表一切存在或存在的《易经》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就是说在和合的群聚当中分別其別別的个体——自相彼此各別的即称之为物此就是一般所了解的东西《中庸》说「不诚无物」又说「诚者自成也」诚即自有自成的自性诚而后有物诚是自有的物自体如不诚即没有自有自成的实体物即不成其为物这种思想即是中观者所要彻底否定的自性论总之一般的常识与学者的知识——不属于净智的神秘直觉也在内都要求一自有自成的此无论是素朴的实在论与形而上的实在论但计为自有自成是一样的前面曾经指出有是最普遍的概念这种有强烈的实在性的感觉是一般人认识上极为基本的不说现代文明人即使未开化的野蛮人或是智识未开的幼孩他们凡是感觉认识的不晓得什么是假有(非中观者的假有也不会是正确的)凡所觉触到的都以为是真实存在的小孩不知镜裡影现的人是假有于是望之發笑而以手去抓野蛮人不知梦是虚妄不实故以梦境为千真万确的这种认识上极普遍的自性感从原始的幼稚的到宗教者与哲学者的神秘深玄的一脉相通真是「源远流长」依佛法说不但小孩野蛮人同有此种实在——自性感就是虫兽乃至最下的动物凡是能感受到什么而有精神的作用时这种实在性的直感也都是一样的当然没有人类意识上的明晰更没有形而上的实在论者那样说得深玄人类由于知识的增进从幼年到成人从野蛮到文明在日常的经验当中渐渐的觉察到认识到的不一定是实在的如面饼可以充饥而画饼无论如何活像的不能有此作用梦见的人物知道不是实有的情事这在人们的认识上就有了假有和实有的概念如萨婆多部等说法有实有的和假有的实有的即觉得有充实内容甚而想像为形而上的实在但实有不一定是可靠的有的在经验丰富知识扩展后即知道过去所认为实有的不一定是实有的了如青黄等颜色似乎是千真万确的在科学者的探究知道这是一些光波所假现的依认识经验的从浅而深即渐渐的从实有而到达假有像从前总以为物质的根源是不可析不可入的实体现在才渐渐地知道即使是电子也还是太阳系式而不是弹子式的然而常人为此无始来的实有妄见所迷惑所以虽不断地了达实在者成为假相而终于觉得它内在的实有构成假象与实质现象与本体等偏执每以为常识上所认识到的不过是现象现象不一定都是实有自体而现象的背后或者内在必有实在的本体在即使说本体是不可知的也还是要肯定此实在的实体从素朴的常识的实在到形而上的本体的实在永远的死在实有恶见之下从时间上说即追求此实在的根元——即是物的本源性如何从此本源而發现为万有如数论学者(發展论)的自性说从空间上说每分析到事物——甚至事与理的不可分析的质素以为一切世间的和合相续都是从此实有的质素成的如胜论学者(组织论)的六句说即使不从时空去考察在直对诸法的认识上也觉得现相内有本体的存在归根结底这都是从自性——有的计执而来都从此一度——从现象直入内在的直感实在性而来

此实在的直感本于认识根源的缺陷性成为人类——众生普遍牢不可破的成见虽因意识的经验推比而渐渐的理解了些而终于不能彻底掀翻终于迷而不觉而想像为「假必依实」从认识的现象而直觉内在的真实所以不必是时间的始终寻求也不必是空间的中边分別而不能不是直感内在实有的唯有佛法寻求此自性而极于不可得彻了一切唯假名(也有能依所依的层次)一切毕竟空扫尽一切有情所同病的也被人看作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戏论——根本的自性妄执彻底体证一切法的实相即无自性而缘有缘有而无自性的中道

第二节 时间

时间普通以为这是顶明白的一桩事像长江大河般的滔滔流来然而加以深究即哲学家也不免焦心苦虑瞠目结舌成了不易解答的难题佛在世的时候外道提出问题问佛「我与世间常我与世间无常我与世间亦常亦无常我与世间非常非无常」此中所谓我与世间即近代所说的人生与宇宙外道从时间的观念中去看宇宙人生因为不能理解时间所以执是常住或是无常等佛对此等妄执戏论一概置而不答

从前印度有时论外道其中一派以时间为一切法發生灭去的根本原因为一切法的本体吠师释迦——胜论师在所立的六句义中实句(九法)中有此时间的实法看为组成世间的实在因素考之佛典佛常说过去未来现在的三世说但时间毕竟是什么不大正面的说到譬喻论者分別论者才将时间看成实在的常住的如《大毘婆沙论》卷七六(又卷一三五)「如譬喻者分別论师彼作是说世体是常行体无常行(法)行世时如器中果从此器出转入彼器他把时间看成流变诸法——行以外的恒常不变体一切法的从生而住从住而灭都是流转于恒常固定的时间格式中这种说法类似西洋哲学者客观存在的绝对时间把时间实体化看作诸法活动的根据「如从此器转入彼器」不免有失佛意

依中观的见地来看时间是不能离开存在——法而有的离开具体的存在而想像有常住不变的时间实体是不对的如《中论观时品》说「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故时间不过依诸法活动因果流变所幻现的形态有法的因果流行即有时间的现象时间的特性即是幻似前后相一切法不出因果法之所以有必有其因由因生起的势必又影响于未来故任何一法都有承前启后包含过去引發未来的性质也就是说即一一法的因果流行必然的现为前后延续的时间相若离开存在的法而想像常住真实的时间相那是由于想像而实不可得的时间的特性是有变动相的因为诸行——一切法都在息息流变的运行著即在此息息流变的活动中现出时间的特征《中论观去来品》说「若离于去法去时不可得就是运动的一种离了运动的去去的时间也就不可说了前者是说因存在的——法体而示现时间相今此依运动而显示时间相然而这不过是分別的考察法体与法用是不相离(也是不相即)的所以也即是依那存在的运动而有时间

不离存在的运动而有时间相所以依于法的体用无限差別时间相也不是一体的如我们所说的一天一月一年都是根据某一存在的转动而说的如依地球绕日一周而说为一年月球绕地球一周而说为一月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这种依照存在的运动形相而成的时间可以说是自然的而一日分为二十四小时一小时为六十分等这都是人类为了计算而假设的人类假设的时间可以随时随处因风俗习惯而不同如现在说一天二十四小时中国古时只说十二时印度则说一天有六时而自然的时间即随所依存在的运动而安立在共同的所依(如地球绕日)前即有一种共同性但世人每依习惯的方便而有所改动如佛经说「世间月」为三十日而以三百六十五日为一年等佛法中说时间如大劫中劫小劫等即依世界的灾患与成坏而施设的短暂的时间约心行的变动说所以称为一念一刹那

依存在的变动而有时间相依自心而推论存在变动的极点而说为刹那但并非有其小无内的刹那量唯有自性论者才会想像依刹那刹那的累积而成延续的时间存在的变动为我们所知道的即大有延缓或迅速的区別举例说假定于(我们所知的)一小时内瀑流的流速为平流的流速的多少倍依运动而有时间所以瀑流的时间必长平流的时间必短好在瀑流与平流没有自觉否则或许会说平水方七日瀑流一千年时间依存在的运动而显现所以此以为极长彼不妨以为极短所以佛法中说一念与无量劫相摄相入

时间因所依一切法的动变而幻现所以说为各別的时间但一切法是缘起的存在是相关相依的所以世间每依待于一运动形相较安定而显著者——如日如地球依它运动的形态而安立时间因而可以彼此推算有了共认的时间标准即侭管此各各的时间不同而可以比较互知长短有了此共同的时间标准在世俗事件上即不应妄说即长即短否则即是破坏世间就是佛也不能不随顺世间而说然而一切是缘起的缘起法即不能无所依待的所以虽概括的说一切一切而到底没有其大无外的大全也即不能建立绝对的标准时间唯有自性论者还在幻想著

佛法中现在实有者说过去未来是依现在而安立的他们是以当下的刹那现在为实有的依现在的因果诸行对古名今对今名古对现在说过去未来离了现在即无所谓过去未来这也有它的相对意义例如考古学家因现在掘得出土之物能考知其多少年代以及从前如何如何没有此过去即无从说起故离了现在就不能理解过去并无真实的过去三世实有论者——萨婆多部把三世分得清清楚楚过去是存在的不是现在未来现在不是过去未来未来也是存在的不是过去现在唯识家也是现在实有者所以只知观待现在而说过去未来而不知观待过去未来而说现在《中论观去来品》说「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去时即正去的现在离了已去与未去是不可得的此即显示中观与唯识的不同中观者说过未是观待现在而有的同时现在是观待过未而有的今试问常人何者为现在恐很难得到解答如说「现在」是上午九点钟或说现在是求学时代这现在即可包括一二十年若说「现在」是二十世纪这「现在」可包括更多的年代了故若没有过去未来也就没有现在所以时间不是现在实有而过未假有离了现在过去未来也就不可说所以时间也不是三世实有的

我们觉有时间的前后延续相以当下的现在而见有前后即此前后相而说为现在由于诸法的息息流变使人發见时间的三世观在此更显出缘起的深妙凡世间的(存在)一切都是幻现为前后相的但同时也可说世间一切都是没有前后相的因为如以前后的延续相为真实有自性那么前即应更有前的前前复前前永远找不出一个元始的极限来即使找出原始的边沿这原始的已不是时间相了时间必然现为前后相的今既为原始而更没有前相那就不成为时间也必不成其为存在了有前即是无前照样的有后结果是无后因此佛说众生流转生死以来「本际不可得」本际即是原始的时间边限这边限是不可得的若说有此本际即等于取消了时间一般宗教哲学者在此即感到困难于是推想为上帝创造万物以为有上帝为一切法的生起因困难就没有了但推求到上帝上帝就成了无始无终的说上帝创造一切而上帝则不由他造印度数论师的自性又名冥性即推求万有的本源性质以为杳杳冥冥不可形状有此胜性由此冥性而开展为一切老子的「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恍恍惚惚其中有物」亦由此意见而来又如近代的学者说一切进化而来如照著由前前进化而来而推溯到原始物质从何而来即不能答覆好在站在科学的立场无须答覆要知一切法似现为时间的延续相而实自性不可得仅能从相依相待的世俗观去了解它心与境是相应的——而且是自识他识展转相资的如函小盖也小函大盖也大认识到那裡那裡即是一切观察前后到那裡那裡即是始终缘起法依名言而成立但并不由此而落入唯心下面还要说不应为自性见拘碍非求出时间的始终不可无论是执著有始或推求不到原始而执著无始都是邪见佛法只是即现实而如实知之而已凡是缘起的存在必有时间相有时间相才是缘起的存在时间是缘起的是如幻的是世俗不无的但若作为实有性而追求时间的究极始终那就完全错了

存在法是如幻的唯其幻现实在相所以每被人们设想它的内在真实自性即本体但时间的幻相不同时间是向两端展开的也即是前后延续的虽然在前的也有被看为在后的在后的也有被看为在前的常是错乱的但在个人的认识上它的前后延续相极为分明不能倒乱因此无论是把时间看成是直线的——或曲折形的或螺旋形的这都是依法的活动样式而想像如此的时间但同样是露出向前与向后的延续相而成为时间的矛盾所在佛悟缘起的虚妄无实说缘起「如环之无端」即形容随向两面看都有前后可寻而到底是始终不可得从时间的前后幻相看诸法的生有情的生器界的成都是有前后相的一切在如此的周而复始地无限演变著不说是旋形的而说是如环的问题在似有始终而始终不可得并不是说后起者即是前者的再现诸行无常虽一切不失而一切是新新不住的流行不是过去的复活从如环无端的任何一点去看都是前后延续的乃至说增劫(进步的时代)减劫(没落的时代)这都不过是一切存在者在环形无前后中的前后动变不息世间的漫长人命的短促幻相的深微使我们不能知其如幻不能适如其量的了解他因而引起不少的倒见

第三节 空间

空间所遭遇的困难与时间差不多印度的外道把空也看成实体的东西他们将空与地风合称为五大认此五大是组成宇宙万象的五种原质这在佛法少有这种见解的即执诸法实有的犊子上座等也没有把空看成是实体的佛经裡也常说到虚空然所说的虚空是眼所见的也是身所触的这眼见身触的虚空其性是无障碍的唯有萨婆多部把空分为两种有为有漏的虚空即上来所说的眼见(身触)的虚空虚空无为此是不生灭法如(《俱舍论》卷一)说「虚空但以无碍为性由无障故色于中行一切色法——物质的起灭皆依于虚空无为虚空无为的无障碍性是遍于一切色法的一切色法由于无碍的虚空性才能起灭这样虚空是普遍常恒而不变的无碍性了萨婆多部这种理论依于眼见身触的现实虚空而抽象化理性化的其实离了眼见身触的虚空是不会使吾人得到虚空之概念的

时间幻现为延续相现为从未来到现在从现在到过去的或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的息息流变虚空即不然虚空的幻相似乎是拥抱了一切如器皿一样的含容著一切一切事物都在这无限扩展的空器中活动所以或以虚空为比喻而称虚空藏虚空器的《中论观六种品》不许虚空是如此的不许离存在的色法虚空依色相而现起(心与色相为缘起虚空相也与心有关)所以说「因色故有无色处无色处名虚空相这即是说空相是不离存在而幻现的如有物在此等到此物坏而归无空相即现又如物与物相待知有虚空的间距又如身体(色)的运动感到无色为碍(色是有碍相的)的虚空所以离色而有的绝对普遍无相的虚空体是没有的不许虚空是什么都没有空是缘起幻现而有含容无碍的特性的不许空是属于知者心识的什么西洋哲学就有把空间看成主观先在的格式系此主观上本有的空间格式这才凡是所认识到的没有不具此空间相的但依《中论》的见地「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有无既已无知有无者谁这是说虚空不是离色法而实有別体既不离色相虚空也就不是什么都没有实有实无都不许也不能说虚空是属于知空是有是无的知者不论是有还是无如境相中毫无此意义谁(心)知此是虚空呢由此可知无相无碍的虚空是依有相有碍的存在法而幻现的《中论》也这样说「空即无相无相不能离相离相即非有《大智度论》也曾说「空有集散虚空如何会集散如一垛墙破墙为洞空相显现即是空集若以物堵塞墙洞空相不现即是空散虚空依于存在的有相而幻现有集有散所以空是缘起的不能抽象的想为绝对不变的遍在

色法(约世俗共许说)与虚空不是隔別的不是一体的没有有相而能不是无相的也没有无相而能离开有相的有相物与无相虚空界同是缘起相依的幻在有情依佛说即是「士夫六界」即物空与心识的缘起我们以为身体是坚密的其实到处是无碍的腠理等空还是粗显的呢小到电子也还是充满空隙物质是微乎其微反之如我们所见的虚空其实侭多有微细的有相物所以有相有碍与无相无碍相依相成而不离相隐相显而不即在我们不同的认识能力(如常眼与天眼)前幻现为物相幻现为虚空(这不是空性寂灭)

这样不能离开有相有碍的色法而有无相无碍的虚空——色法的容受者但空相不即是色相因色法的有相有分而拟想虚空为器皿那样的有量可以区分空间为这裡那裡的固然不可通即以虚空为无限的或不可析的整体也还是自性见作祟未能体会缘起的幻相从前外道计「我与世间有边我与世间无边我与世间亦有边亦无边我与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此即将宇宙人生从空间的观念中去推论它的有限与无限即落戏论而为佛所不答于此从空界含容色法而色法占有空间去看色法是立体的有三度的凡是现有体积的就都有纵的横的竖的三度依佛法说即有六方此与时间不同时间现为前后的延续相空间现为六方的扩展相由于认识的片面性每想像为平面的分布凡有三度或六方相的即有边的此色法的边际依空相而显而此空即是无相即是边际不可得有相有碍的色法是有边色法的边即是无相的边际不可得如执无相无碍的空界是无边的即成戏论无相有什么边与无边经说虚空无边如无始一样否则有边无边都是邪见常人以色相去拟议空相看成实有自体于是乎说笔在桌上桌在地上地在空上把空界实体化那应请问他们虚空在何处故凡有相的存在即现为无相的虚空离有相的有边限的事物则无虚空故空是存在法的又一特相不但空是如此即如色法每一个体现为有相有边的如望于他聚即从此(假定以此为中心)而扩展到彼有边还成无边如认识界的渐次扩大空间中的存在(向十方)也不断扩大从前的一切——如古人所说的天下现在仅是一小部分极渺小的部分了缘起色法的幻现六方相是虚诳似现而不可据为真实的如以为真实而想推求究竟那么有限与无限都不可得因为范成定型的限相——如国与国界限必是待他的其大无外不过是神的別名所以如以为此是极限此限即不成其为限反之如以为世界无尽而从色法的形成个体去说色法是不能无限的有限与无限世界在诳惑我们

空间中的存在者现为六方相可以分析的但最后如以为真实的希望分析质素而找出有相有碍而不可再分析的究竟原质即成大错故极微论者至此难通以不可再分析的邻虚尘若仍可分即非极微若不可分即失去方分相而不成其为物质存在者如幻如化现为空间的无相似乎空界拥抱一切而一切占空间而存在但从外延而扩展去看世间非有边与无边的从内含而分析去看有分与无分是不可能的因众生的有见深厚总是从自性见的妄见拟议不是以为有小一的原质即以为有大一的总体否则扩而复扩之为无边析而又析之为有分永久陷于一与异的倒见中

第四节 行——变动运动

佛法讲到运动都以「行」做代表「行」是诸法的流行运动或变动的现在约来去说就是运动的一种形相但说有来有去常是为佛所呵斥的外道问佛「死后去死后不去死后亦去亦不去死后非去非不去佛皆不答《胜义空经》说「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因为一般人说到来去即以为有个从此至彼或从前至后的东西这种观念就是对诸法缘起的流行不能如实了知所引起的错误佛所以不答外道死后去不去者以其所说的神我尚且不可得去与不去更无从谈起但佛也明法的不来不去如《胜义空经》所说然佛法并非不可说来去如说「从无始生死以来」或说「来王舍城」不过不如自性执所见的来去是不来相而来不去相而去的佛以生灭说明流行运动如观生灭无常时说「观诸法如流水灯焰」流水与灯焰是刹那不住的时时变动的所以是无常的诸行

先从粗显的来去也即是从世俗谛的来去加以考察有人以为《中论观去来品》中广破去来中观者是主张一切法不动的那是大大的错误如人的来去出入伸臂举趾扬眉瞬目都是动变的一种萨婆多部以此为表色以此为能表显吾人内心的物质形态正量部学者即以此等为「动」唯识者曾破斥曰「才生即灭无动义故因为动必是从此至彼从前至后的但这在时间的空间的极点是不能成其动义的所以唯识者以为色相的运动乃内心中的似现在心刹那刹那的相续变上似有从此至彼的相称之为动实是唯识所现的一般学者每以为在人的感性上一切是动的此如眼耳等所见所听到的但在理性的思惟推比上即是不动的了于是重视感性的即以为动是对的不动不过是理性的抽象知识是错乱的重视理性的以为一切的本体确是不动的变动是感性的错觉佛法即不同他们所说的一切法依缘和合而幻现自性乱相认识即以认识的无始自性执缘彼自性乱相于是能所交织构成错误在根识——即感性的直观前境不能理解缘起如幻取实有自性相因此意识的思惟推比虽了解为动的而由于错误的自性见到底推论所得的结果也陷于不动的错误因为一有自性妄见如运动上的去来在空间上将空间推析为一点一点的极微点即不能成立动的去来相在时间上分析至最短的刹那点前刹那不是后一刹那前后各住自性也无从建立运动空间的无方极微时间上的无分刹那都不过自性妄见的产物故有以为在时间空间的每一点即失运动相是颠倒的不知无有空间的存在而不在此又在彼的——彼此即方分相无有时间的存在而没有前后相的——前后即延续相以缘起如幻而观一切时间中的运动是无有不能成立的有的说从甲到乙的运动势必先通过甲乙中间的丙从甲至丙的中间又须先通过甲丙中间的丁从甲至丁又须先通过戊这样由甲至乙中间实有无量的位数序列即从甲至乙永不能到达即一切的运动不成所以本体实是不动的动不过是错乱的现象这是极端错误的他为自性见所愚蔽忽略了从甲至乙的运动者不是抽象的本身是空间的活动者是有体积的方分相是时间的活动者是有延续前后相的从甲至乙的运动者本身即占有时间与空间本身也是有无限位数序列的这样甲与乙间的无限位数序列与去者自身的无限位数序列相对消即等于没有甲乙间的有限长度与去者的有限长度相比算则从此至彼成为有限量的有限量即可能达到如我们在宽阔的公路上远处望去好像那边的路狭得多等到过去用尺一量仍是一样的路渐远渐小如把能量的尺放在那边再远远去看也似乎狭小得多但以狭尺量狭路依旧可得如许宽度路有错乱的尺也有错乱相的以错乱衡错乱得到的是错乱相的关系法则公例不乱时空的存在幻为无限位数的序列一切是现为在此又在彼的忽略能动者的时空性与无限位数序列性这才推论为是不能动的

有人以《中观论》不来不去以为是成立诸法不动的那是错误的如《中论观缚解品》说「诸行往来者常不应往来无常亦不应众生亦复然此中所说的往来是流转(即轮回)的意思外道执有我轮回诸趣或执有实法可轮回今《中论》说这样的诸行无往来众生无往来但并不是中观者不许缘起我法的流转执有自性者以自性观一切法的来去运动即不能成立以我与法若是常常则永远应如此即不能成立轮回若谓无常不了无常是说常性不可得而以无常为实生实灭那么生不是灭灭又不是生前灭后生间中断了轮回也不成《中论》的〈观去来品〉广泛的以去来为例而研究运动相不单说去也曾讨论到住去是动相住即是不动——静相静与动是运动的相对形象观去约四事广破(一)(二)去者(三)去时(四)去处去与去者《中论》以一异的论法而研考之去异去者或去者即去把存在的去者与运动的去看成一体或各別都不能成立运动去与去者异那应该离去者以外而有去了如去与去者一即坏体与用的相对差別相异以外(自性论者不是同一就是各別)再没有可说的了又约去时考察去除了用一异的方法外又说「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已去未去正去的去时都不能成立自性的运动外人即转计有發即是动的开始即从静到动的开始但有發即落时间相三世求發也还是不可得约去者去时求去既不可得去处求去亦不可得去等四法——即本章所辨四义本是缘起法的幻相是不相离而不相即的外人于此四作自性观即必然落于运动的不可能了龙树又批评外人的住(即从动到静的止息)「去未去无住去时亦无住这说明了「所有行止(住)法皆同于去义」可以观去的方法去观住的去与住依中观义离去无住离住无去即离动没有静离静也没有动住与止只是运动的相对倾向与必至的形相同时成为运动的前提缘起法是相反相成相成而又相反的

以上约运动的粗显相来说明如以生灭破去来而显示诸「行」的动相那更甚深难解了依缘起法显示诸行的不住最根本的即是「刹那生灭」刹那是形容时间的最短者刹那是即生即灭的即生即灭为「行」——有为相即动相这即说明时相就是最短的也是运动著的即使极微而至暂的也是现有时间相的无有刹那的极量刹那是即生即灭的时间相即生即灭是刹那的动相缘起法是如实如此的刹那间生而即灭如依自性见者看来即不易懂得总以为刹那是不能生而又即是灭的如有生有灭即不能是刹那的但佛说诸行即生即灭他们不敢反对于是有所谓体同时而用前后的有所谓一刹那而有二时的不知刹那即生即灭乃缘起的幻相幻相是那样诳惑人而困恼人的即缘起而观自性生灭相即不可得缘起即空但如幻的缘起即生即灭的流行宛然如此所以佛法对宇宙万象的观察是动的这是有为的诸行生是缘起幻现的生不是有一实在的东西可生即自性不生自性不生则幻相灭也非有实物可灭若从实有的生灭看则落断常

经中说幻相的生灭为不住喻如流水灯焰这是约相续而显内在生灭不住的又喻如石火电光这形容其至极迅速于此可有两个问题来讨论(一)诸法刹那生灭怎么过去的行业经百千劫而不失有人以灭为无无了如何还能感果因此有人以为灭后还是有但有为什么名为灭诸行才生即灭究如何能使业不失这应该了解没有未来可离过去现在而成立的生是起有相灭是还无相此有与无不是凡外的实有见实无见无是依有而幻现的是有——存在的矛盾性即相反的幻相如没有存在——有无即谈不到所以说「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离有则无无离生则无灭灭并非灰断的全无不了解此义执无常有生有灭即成邪见《大智度论》卷一「若一切实性无常则无行业报何以故无常名生灭失故如是则无行业以是故诸法非无常性但世俗的一切从因而果报历然而有故无常相——生而即灭有而还无仅是世俗的经中依生灭显无常相即依此言其常性不可得以显示空寂非有无常的实灭灭与无是缘起幻相的一姿态非是都无断灭灭与无都不是没有如说现在没有抗日战争这确是什么也没有了如说抗日战争已过去没有了但历史曾有此抗日战争此项战争的影响仍在所以即生而即灭有而还无与都无断灭不同虽念念生灭刹那不住如石火电光过去行业已灭而能不失予未来以作用月称论师说灭非无法故业虽灭而仍感生死不须阿赖耶持种(是否有赖耶更当別论)即是此义有而还无才生即灭是如幻缘起流行变动的全貌无与灭不是没有这与自性论者所见确有不同但也决非自性的存在于过去此所谓灭系指无常灭与性空寂灭不同无常灭是缘起的有为的如误会这点把它看成性空寂灭这即会说灭即诸法归于本体寂灭又自然要说生是从寂灭本体起用那是倒见了中观者以无常灭为缘起的幻灭幻灭非都无——无见则不失一切行业这样从即生即灭的观点说诸法是彻底的动彻底的静从生与有而观之即是动从灭与无而观之即是静即生即灭即有即无即极动而极静即新新不住而法法不失此是佛法的诸「行」观变动(当体即静)观僧肇的〈物不迁论〉约三世以观一切即动而静流行不断为动动而不失为静常与无常仅是同一的不同看法以现在不到未来所以不常但过去在过去不到现在未来岂非是常东坡所说「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也是此义但称之为常且拟为法性常即会落入从体起用的过失而且如不约缘起假名相待义以说生灭——肇公有假名空义即又会与有部的三世各住自性义混同望文生义的盲目修证者有以「见鸟不见飞」为见道的这误解即动而静的缘起如幻观以为亲证法性寂灭了依佛法说见道乃体见法法寂灭无自性那裡是不见飞(动相)而见鸟从即般若起方便智那应了达无自性的——即生即灭的如幻行相应该即法法不失而见鸟之飞动才对故见鸟不见飞不过是从自性妄见中幻起的神秘直觉称之为见到了神倒是最恰当的

(二)刹那生灭如何未来能新新生灭相似相续这一问题留待下章再为解说

第五节 无言之秘

外道问佛「我与世间常我与世间无常我与世间亦常亦无常我与世间非常非无常」等——有边无边去与不去一与异等十四不可记事佛皆默然不答不但外道所问的神我根本没有而无从答起外道兼问法如所云「世间」佛何以不答佛的默然无言实有甚深的意义有人谓佛是实际的宗教家不尚空谈所以不答此说固也是有所见的但佛不答的根本意趣实因问者异见异执异信异解自起的分別妄执熏心不达缘起的我法如幻所以无从答起也无用答覆答覆它不能信受或者还要多兴诽谤佛陀应机说法缘起性空的意义甚深问者自性见深答之不能令其领悟不答则反可使其自省而自见所执的不当佛陀默然不应即于无言中显出缘起空寂的甚深义趣

一切是缘起如幻的缘起是绝无自性相依相待而似现矛盾之特性的本章所说的有行四者都有此缘起法的共同性如一切法的存在——有现似极其充实的样子众生即执有实在性即见为虚假也要从虚假的内在求实在但实在性终不可得不可得即是实性而存在——有不过是缘起如幻的假名有时间是缘起法幻现前后相依众生的自性见执有前后而有始无始都不通以自性见而执有刹那实性而刹那实性也即失去时间的形相——前后这可见时相性空观待而有三世似有始而实是虚诳不实的空间即缘起法幻现的六方扩展相自性见者对此缘起幻现的空间相不能了知依六方扩展相而或执有边或执无边有边无边都不可能执有自性见而推想占有空间的极微点而不知极微的实性——无彼此分即失去占有空间的特相缘起幻相的中实是空无所有的虚诳即约存在者于时间空间中所现起灭来去的动变相若执有法的自性此运动相即不能成立为一切法最普遍的基本概念离此即无从思想无可论说而此同有虚诳的自性乱相在自性见者一切是不可通的根本的困难同源于缘起相依相待而有内在矛盾之特性众生为无始以来的自性见所蔽不但不能了达缘起的寂灭性即于缘起的幻现亦处处不通佛告阿难「缘起甚深这如何能为分別自性妄执根深的外道解说呢外道问佛「苦自作耶」四句佛一概不答龙树即解说为「即是说空」「从众因缘生即是说空义」(《十二门论观作者门》)如来的默然不答意趣在此这那裡是有所得的大小乘学者所知

缘起甚深缘起的本性寂灭甚深更甚深所以体见毕竟空寂了达缘起如幻大不容易在闻思学习时即应把握自性空寂不可得而幻现为缘起的相待义庶可依此深入不失中道


校注

[A1]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76(CBETA, T27, no. 1545, p. 393, a11-13)
[A2] 《中论》卷3〈19 观时品〉(CBETA, T30, no. 1564, p. 26, a24)
[A3] 《中论》卷1〈2 观去来品〉(CBETA, T30, no. 1564, p. 4, a3)
[A4] 《大智度论》卷48〈19 四念处品〉「世间月者三十日」(CBETA, T25, no. 1509, p. 409, c3)
[A5] 《中论》卷1〈2 观去来品〉(CBETA, T30, no. 1564, p. 3, c9)
[A6] 《大楼炭经》卷6〈13 天地成品〉「如环无端绪」(CBETA, T01, no. 23, p. 309, c22)
[A7]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1〈1 分別界品〉(CBETA, T29, no. 1558, p. 1, c14-15)
[A8] 《中论》卷1〈5 观六种品〉(CBETA, T30, no. 1564, p. 7, b13)
[A9] 《中论》卷1〈5 观六种品〉(CBETA, T30, no. 1564, p. 7, c16-17)
[A10] 《中论》卷1〈5 观六种品〉(CBETA, T30, no. 1564, p. 7, b5-c25)
[A11] 《大智度论》卷42〈9 集散品〉「空无相无作集散」(CBETA, T25, no. 1509, p. 364, a16)
[A12] (1)《中阿含经》卷42〈2 根本分別品〉「人有六界聚六触处十八意行四住处若有住彼不闻忧戚事不闻忧戚事已意便不憎不忧不劳亦不恐怖如是有教不放逸慧守护真谛长养惠施比丘当学最上当学至寂分別六界如是比丘人有六界聚此说何因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比丘人有六界聚者因此故说」(CBETA, T01, no. 26, p. 690, b22-29)(2)《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1〈2 观如来品〉(CBETA, T08, no. 246, p. 835, c13)
[A13] 《杂阿含经》卷34「如来有后死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CBETA, T02, no. 99, p. 244, b19-20)
[A14] 《杂阿含经》卷13(CBETA, T02, no. 99, p. 92, c16-17)
[A15] 《大智度论》卷15〈1 序品〉「行者观心生如流水灯焰」(CBETA, T25, no. 1509, p. 171, b1-2)
[A16] 《成唯识论》卷1(CBETA, T31, no. 1585, p. 4, c12)
[A17] 《中论》卷3〈16 观缚解品〉(CBETA, T30, no. 1564, p. 20, c9-10)
[A18] 论【CB】观【印顺】
[A19] 《中论》卷1〈2 观去来品〉(CBETA, T30, no. 1564, p. 3, c8-9)
[A20] 《中论》卷1〈2 观去来品〉(CBETA, T30, no. 1564, p. 5, a10)
[A21] 《中论》卷1〈2 观去来品〉(CBETA, T30, no. 1564, p. 5, a11)
[A22] 《中论》卷1〈5 观六种品〉(CBETA, T30, no. 1564, p. 7, c16)
[A23] 《大智度论》卷1〈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60, b28-c4)
[A24] 《杂阿含经》卷12「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CBETA, T02, no. 99, p. 83, c13-14)
[A25] 《十二门论》卷1(CBETA, T30, no. 1568, p. 166, c14-15)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中观今论(卷7)
关闭
中观今论(卷7)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