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缘起之生灭与不生不灭

第一节 无生之共证与大乘不共

龙树依空而显示中道即八不缘起其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的缘起即使解说不同因为《阿含经》有明显的教证声闻学者还易于接受唯对于不生不灭的缘起不免有点难于信受因此这就形成了大乘教学的特色成为不共声闻的地方不生不灭——八不的缘起声闻学者中上座系的萨婆多部是不承认的进步些的经部师也有缘起的不生不灭说但他们是依「唯法因果实无作用」的见地说还不是大乘学者说缘起不生不灭的本义大众部说缘起是无为法因为缘起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法界常住」他们说缘起常住不生不灭而把缘起作为离开事相的理性看也与大乘不同关于这些清辨的《般若灯论》曾经说到依中观者说缘起不生不灭是说缘起即是不生不灭的这缘起寂灭性即是中道佛陀正觉缘起而成佛在此声闻的证入无为无生也在此这缘起的不生不灭本是佛法的根本深义三乘所共证的但在佛教教义开展的过程中成为大乘学者特別發挥的深义形式上成为大乘的不共之学一般声闻学者以为缘起是无常生灭的现在说「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维摩经》卷上这似乎不同成为一般声闻学者与大乘学者论诤的焦点然依释迦创开的佛法说生灭与不生灭本来一致

不生不灭《阿含经》是指涅槃无为而说的涅槃决不是死了也不是死了才证得涅槃涅槃玄奘译为圆寂梵语含有否定与消散的意味又有安乐自在的意义

佛所说的涅槃是指那超脱了纷乱的烦嚣的束缚的一切而到达安宁的平和的解放的自在境地这一解脱自在的境地是佛教正觉的完成充满了丰富的内容即解脱了愚痴为本的生死而得到智慧为本的解脱涅槃又称为无为无生(无住无灭)因为佛称世俗的一切为有为即惑业所感成的动乱相对束缚的生灭是它的根本性质突破了这种烦扰差別束缚的有为生灭在无可形容无可名称中即称之为不生不灭的无为涅槃这本是中道行的成果然依此为正觉所觉的法界而说无为又成为究竟的理性涅槃——正觉的解脱不问菩萨声闻是一致企图实现的目的声闻行者达到了此一目的即以为到达了究竟「所作已办」更没有可学可作的称为「证入实际」大乘行者到了不动地也同样的体验此一境地但名之为「无生法忍」而认为还没究竟的如《十地经》第八地中说菩萨证得无生法忍时想要证涅槃了佛告诉他说「此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异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为如来一切二乘亦能得此无分別法无生法是三乘所共证的诸佛并不以得此法而名为如来即说明了大乘没有把它看作「完成了」还要更进一步从大悲大愿中去广行利他关于这点《大智度论》卷七五「得无生法忍授记更无余事唯行净佛世界成就众生依于此义故卷五说「无生忍是助佛道初门这可见大乘在正觉解脱——自利的立场并不与声闻乘不同不过一般声闻行者自利心切到此即以为一切圆满了不能更精进的起而利他所以大乘经中多责斥他大乘是依此声闻极果的正觉境界——涅槃得无生法忍不把它看作完成进而开拓出普度众生的无尽的大悲愿行

第二节 声闻常道与大乘深论

正觉体悟的无为不生是三乘圣者所共证的已如上述为了教导声闻弟子证得此无生法依《阿含经》所成立的教门说主要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此三者印定释迦的出世法开示世出世间的真理此三者是可以随说一印或次第说此三印的次第三法印即是以明解因果事实的生灭为出發点依此而通过诸法无我的实践到达正觉的涅槃这如《杂阿含经》(二七〇经)说「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三法印的次第悟入可看为声闻法的常道但大乘佛教本是充满利他悲愿的佛教行者在深证无生的体悟中阐發释迦本怀而应运光大的在这无生的深悟中以佛陀为模范不以为「所作已办」而还要进一步的利他无尽本著此无生无为的悟境去正观一切即窥见了释迦立教的深义因之与一般凡庸的声闻学者不同所以大乘佛教的特色即「诸法本不生」即是依缘起本来不生不灭为出發的《文殊师利净律经》说「彼土众生了真谛义以为元首不以缘合为第一也这虽在说明彼土与此土的立教方式不同实即说明了佛教的原有体系——一般声闻学者是以缘起因果生灭为出發的应运光大的大乘学是以本不生灭的寂灭无为(缘起性)为出發的

从释迦的由证而立教说本是正觉了无生法性圆证了法法不出于如如(无生)法性的他的从证出教如先从最高峰鸟瞰一切然后顺从山谷中的迷路者(众生)给以逐步指引以导登最高峰的后来的一般声闻学者在向上的历程中为路旁的景色所迷忘却了指导者的真意大乘学者即是揭露这鸟瞰一切的意境使他们归宗有在而直登山顶的所以大乘不仅不与释迦的本教相违而且真能窥见释迦本教的真义非拘泥名相的一般声闻学者所及如佛在《阿含经》中从缘起的生灭相续而说诸行无常从缘起的因缘和合而说诸法无我无我我所的执见而悟入无生无灭的涅槃释迦的方便善巧使众生从现实经验到的因果生灭相续和合中离执到达正觉的体悟实则此涅槃并不在一切现实的以外不过为了引迷启悟而相对的称之为无为无生

一般声闻学者为名相章句所迷将有为生死与无为涅槃的真义误会了如萨婆多部把有为与无为看作两种根本不同性质的实体法这由于缺乏无生无为的深悟专在名相上转所以不能正见《阿含经》的教义不能理解释迦何以依缘起而建立一切涅槃即是依缘起的「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法则而显示的如何离却缘起而另指一物又如经部师以无为是无有为才是实有那么佛法竟是教导众生离开真实而归向绝对的虚无了要知道生灭相续的是无常蕴等和合的是无我依无常无我的事相说明流转门能够体悟无我无我所达到「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涅槃这是还灭门这虽是释尊所教示的但这不过是从缘起事相的消散过程上说这「无」与「灭」实是有与生的否定还是建立在有为事实上的这那裡能说是涅槃——灭谛所以古人说「灭尚非真三谛焉是还有大众系学者误会不生不灭的意义因而成立各式各样的无为都是离开事相的理性所以不是将无为与涅槃看作离事实而別有实体即是看作没有尤其生灭无常被他们局限在缘起事相上说根本不成其为法印

大乘学者从无生无为的深悟中直见正觉内容的——无为的不生不灭所以说无常即了知常性不可得无我即我性不可得涅槃即是生灭自性不可得这都是立足于空相应缘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本性空寂的一切常性不可得即现为因果生灭相续相从生灭相续的无常事相中即了悟常性的空寂我性不可得即现为因缘和合的无我相在这无我的和合相中即了悟我性的空寂生灭性不可得即生非实生灭非实灭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相必然的归结于「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由此「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事相即能彻了生灭的空寂大乘行者从「一切法本不生」的无生体悟中揭發诸法本性空寂的真实直示圣贤悟证的真相因此释迦的三法印在一以贯之的空寂中即称为一实相印一实相印即是三法印真理是不会异样的《大智度论》卷二二「有为法无常念念生灭故皆属因缘无有自在无有自在故无我无常无我无相故心不著无相不著故即是寂灭涅槃又说「观无常即是观空因缘(「观心生灭如流水灯焰此名入空智门」如观色念念无常即知为空空即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及生灭其实是一说有广略」诸法生灭不住即是无自性无自性即无生无灭所以生灭的本性即是不生不灭的这即是不生不灭的缘起这是通过了生灭的现象深刻把握它的本性与缘起生灭并非彼此不同依此去了解佛说的三法印无常等即是空义三印即是一印

无常等即是空义原是《阿含经》的根本思想大乘学者并没有增加了什么如《杂阿含经》(二三二经)说「眼(等)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二七三经也有此说但作「空诸行」常恒不变易法空即是无常所以无常是常性不可得我我所空即是无我所以无我是我性不可得无常无我即是空的异名佛说何等明白眼等诸行——有为的无常无我空是本性自尔实为自性空的根据所在这样一切法性空所以纵观(动的)缘起事相是生灭无常的横观(静的)即见为因缘和合的从一一相而直观它的本性即是无常无我无生无灭不集不散的无为空寂因此无常所以无我无我我所所以能证得涅槃这是《阿含经》本有的深义释迦佛本重于法性空寂的行证如释尊在《小空经》中说「阿难我多行空《瑜伽师地论》(卷九〇)解说为「世尊于昔修习菩萨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可见佛陀的深见所在随顺众生——世俗的知解在相续中说无常在和合中说无我这名为以俗说真释迦的本怀不仅在乎相续与和合的理解而是以指指月是从此事相的相续相和合相中要人深入于法性——即无常性无我性所以说能证涅槃可惜如来圣教不为一般声闻学者所知专在事相上说因果生灭说因缘和合偏重事相的建立而不能与深入本性空寂的无为无生相契合彻底的说不能即缘起而知空不能即生灭而知不生灭那么无常无我涅槃也都不成其为法印

第三节 三法印之横竖无碍

明白点说三法印的任何一印都是直入于正觉自证的都是究竟的法印但为听闻某义而不悟的众生于是更为解说因而有次第的三法印在佛教發展的历史中也是初期重无常行中期重空无我行后期重无生行如「诸行无常」除了事相的起灭相续相而外含有更深的意义即无常与灭的含义是相通的佛为弟子说无常即说明一切法皆归于灭终归无常与终归于灭终归于空并无多大差別依此无常深义即了知法法如空中的闪电刹那生灭不住而无不归于一切法的平等寂灭无常灭如从波浪汹涌看出它的消失还归于平静寂灭即意味那波平浪静的境界波浪的归于平静即水的本性如此所以它必归于平静而且到底能实现平静佛说无常灭意在使人依此而悟入寂静所以说「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所以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使人直从一切法的生而即灭中证知常性本空而入不生灭的寂静差別的归于统一动乱的归于平静生灭的归于寂灭所以说「一切皆归于如这样无常即究竟圆满的法印专从此入即依无愿解脱门得道

然而在厌离心切而拘泥于事相的听了无常不能深解只能因生灭相续的无常相而起厌离心不能因常性不可得而深入法性的寂灭这非更说无我不可——也有直为宣说无我的由无我离执而证知诸法的空寂性因之而得解脱依《般若经》及龙树所宗诸法本性的空寂即是不生不生即是涅槃《心经》「色即是空」的空即解说为无生的涅槃空是本性空空亦不可得即是无生如《大智度论》(卷一五)「诸法性常空心亦不著空如是法能忍是佛道初相这是把空亦复空的毕竟空与无生等量齐观的如《解深密经》说初时教说无常令厌中时教说「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也是以空及无生为同一意义的如从此得证即依空解脱门得道

然而若著于空即不契佛意所以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有所著即不能体证无所著的涅槃——无生法忍因之经中也有以空为不了而以不生不灭为究竟的如从不生不灭而证入即依无相解脱门得道空与不生如《大方广宝箧经》说「如生金与熟金龙树也说「成就者名为菩提未成就者名为空又空著重于实践的意义而无生多用于说明法性寂灭然在中观的诸部论典中处处都说空空即不生空即是八不缘起的中道事实上取著无生还是一样的错误所以《大智度论》解说无生是无生无不生等五句都遣的空与无生有何差別

总之凡成为世谛流布或以世俗的见解依名取义无常教会引来消极与厌离空会招来邪见的拨无因果或偏于扫荡无生会与外道的神我合流如能借此无常无我无生的教观彻法性本空那么三者都是法印即是一实相了依众生的悟解不同所以有此三门差別或別別说或次第说或具足说都是即俗示真使契于正觉的一味从缘起生灭悟得缘起不生不灭揭开释迦《阿含经》的真面目能于空相应缘起中直探佛法深义而發挥之即成为后代大乘教学的唯一特色

第四节 缘起之综贯性

声闻常道以缘起生灭为元首大乘深义以无生真谛为第一这多少是近于大乘的解说如从《阿含经》为佛法根原以龙树中道去理解那么缘起是处中说法依此而明生灭也依此而明不生灭缘起为本的佛法是综贯生灭与不生灭的所以这裡再引经来说明《杂阿含经》二九三经以缘起与涅槃对论而说都是甚深的「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这说明在有为的缘起以外还有更甚深难见的即离一切戏论的涅槃寂灭——无为又《杂阿含经》二九六经说缘起与缘生缘起即相依相缘而起的原语是能动名词缘生是被动词的过去格即被生而已生的所以玄奘译作缘已生法经文以缘起与缘生对论而论到内容却都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十二支成为学派间的难题萨婆多部依缘起是主动缘已生是被动的差別因名缘起果名缘生即从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凡为缘能起的因说为缘起从缘所生的果说为缘生缘起缘生解说为能生所生的因果大众部留意经中说缘起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特点所以说各各因果的事实为缘生这是个別的生灭的因果关系间的必然理性为缘起是遍通的不生灭的

今依龙树开示的《阿含经》中道应该说缘起不但是说明现象事相的根本法则也是说明涅槃实相的根本有人问佛所说何法佛说「我说缘起释迦以「缘起为元首」缘起法可以说明缘生事相同时也能从此悟入涅槃依相依相缘的缘起法而看到世间现象界——生灭缘起即与缘生相对缘起即取得「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性质依缘起而看到出世的实相界——不生灭缘起即与涅槃相对而缘起即取得生灭的性质《阿含经》是以缘起为本而阐述此现象与实相的依《阿含经》说佛陀的正觉即觉悟缘起即是「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缘起即当体摄得(自性涅槃)空寂的缘起性所以正觉的缘起实为与缘生对论的反之如与涅槃对论即偏就缘起生灭说即摄得——因果生灭的缘起事相缘起相依相缘而本性空寂所以是生灭也即是不生灭释尊直从此迷悟事理的中枢而建立圣教极其善巧这样声闻学者把缘起与缘生缘起与涅槃作为完全不同的意义去看是终不会契证实义的若能了解缘起的名为空相应缘起大乘特別發挥空义亦从此缘起而發挥以缘起是空相应所以解悟缘起即悟入法性本空的不生不灭而缘生的一切事相也依此缘起而成立三法印中的无常与涅槃即可依无我——缘起性空而予以统一大乘把握了即空的缘起所以能成立一切法相同时因为缘起即空所以能从此而通达实相大乘所發挥的空相应缘起究其实即是根本佛教的主要论题缘起法的不生不灭在《阿含经》中是深刻而含蓄的特依《大智度论》而略为解说


校注

[A1]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1 分別界品〉(CBETA, T29, no. 1558, p. 11, b3)
[A2] 《杂阿含经》卷12「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CBETA, T02, no. 99, p. 84, b16-17)
[A3] 《维摩诘所说经》卷1〈3 弟子品〉(CBETA, T14, no. 475, p. 541, a18)
[A4]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8〈26 十地品〉(CBETA, T10, no. 279, p. 199, b9-12)
[A5] 《大智度论》卷75〈58 梦中入三昧品〉(CBETA, T25, no. 1509, p. 590, c12-13)
[A6] 《大智度论》卷5〈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97, c3-4)
[A7]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71, a1-2)
[A8] 《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卷1〈1 真谛义品〉(CBETA, T14, no. 460, p. 448, c25-26)
[A9]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67, a6-7)
[A10] 《摩诃止观》卷1(CBETA, T46, no. 1911, p. 6, a16-17)
[A11] 《大智度论》卷22〈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223, b8-10)
[A12] 《大智度论》卷15〈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171, b1-2)
[A13] 《大智度论》卷22〈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222, c1-6)
[A14] [-]【CB】我【印顺】
[A15] 《杂阿含经》卷9「眼空不变易法空我所空」(CBETA, T02, no. 99, p. 56, b24-25)
[A16] 《杂阿含经》卷9「眼空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CBETA, T02, no. 99, p. 56, b24-26)
[A17] 《杂阿含经》卷11「 空诸行常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CBETA, T02, no. 99, p. 72, c14-15)
[A18] 《中阿含经》卷49〈1 双品〉(CBETA, T01, no. 26, p. 737, a4)
[A19] 《瑜伽师地论》卷90(CBETA, T30, no. 1579, p. 813, a6-8)
[A20] (1)《法集要颂经》卷3〈24 广说品〉「若人寿百岁不观生灭法不如一日中而解生灭法」(CBETA, T04, no. 213, p. 789, a24-25)(2)《溈山警策句释记》卷1「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见了之」(CBETA, X63, no. 1240, p. 244, b9-10 // Z 2:16, p. 162, c12-13 // R111, p. 324, a12-13)
[A21] 《大般涅槃经》卷3(CBETA, T01, no. 7, p. 204, c23-24)
[A22] (1)《维摩诘所说经》卷1〈4 菩萨品〉「一切法亦如也」(CBETA, T14, no. 475, p. 542, b12)(2)《大智度论》卷28〈1 序品〉「当知一切法皆如」(CBETA, T25, no. 1509, p. 267, c5)
[A23] 《大智度论》卷15〈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172, a3-4)
[A24] 《解深密经》卷2〈5 无自性相品〉(CBETA, T16, no. 676, p. 694, a10-11)
[A25] 《中论》卷2〈13 观行品〉(CBETA, T30, no. 1564, p. 18, c16-17)
[A26] 《大方广宝箧经》卷1(CBETA, T14, no. 462, p. 467, a18)
[A27] 《大智度论》卷35〈2 报应品〉「般若波罗蜜分为二分成就者名为菩提未成就者名为空」(CBETA, T25, no. 1509, p. 319, a11-12)
[A28]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83, c13-17)
[A29]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67, a5)
[A30] 《杂阿含经》卷12「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CBETA, T02, no. 99, p. 84, b16-17)
[A31] 《分別缘起初胜法门经》卷2(CBETA, T16, no. 717, p. 841, a4)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中观今论(卷3)
关闭
中观今论(卷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