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空宗与有宗

现在略谈空宗与有宗作为本论的结束

中观宗又称之为空宗因为他是深刻發挥空性的以一切法空为究竟了义的以空有无碍为本宗的特色称唯识等为有宗有些学者以为佛法是一味的没有空有的差別有以为佛法虽有空有二宗而实际是共同的特別是中国学者采取调和的姿态大抵说空宗与有宗是无诤的论到空与有我也觉得是无诤的释尊的教法是一味的以缘起安立一切法以解脱为究竟究竟的真理当然是一致的然而佛虽没有替有宗空宗下过定义侭管佛法是一味的空有是无碍的而事实上印度确有空宗与有宗的存在这不但大乘佛法有空有二宗即声闻学派中也是空有对立的如毘昙与成实二千余年来的佛法空有两大系始终是存在的这是一种事实任何人也不应该否认它所以我们不应以佛法是一味的即抹杀此种事实二千余年来的空宗与有宗虽是互相融摄而终于彼此相拒这必有它的根本不同处否则为什么会有此纠葛不清的对峙现象空宗与有宗彼此相互摄取对方的善巧而融贯它印度如此传到中国也如此但无论如何空宗与有宗的差別是存在的此空有二宗的根本不同处应该深刻地去认识它不应该模稜两可的「将无同」地去融贯它

佛说有也说空说事相也说理性于空有事理性相应该是相应的协调的融合的而不是对立的脱节的佛陀以后佛弟子都融会空有性相事理但因或有所偏重渐渐现出不同的形态来佛法既然是一味的则空有性相等在此一味的融贯上是可有相对的侧重而不应该脱节的若有了彼此不相融贯的现象则空有性相等间必有其脱节处这如不是两方面都错那必是其中的一面不对还有大小乘佛法无不说性相空有事理的对于空宗与有宗的分別不要以为有宗就只说有而不谈空空宗不谈有而只说空也不要以为空宗与有宗都谈有空而就没有空宗与有宗的差別

后世学者以中观的胜义空为空宗以说胜义一切空为不了义的是有宗但从全体佛法中的空有相对侧重去看空有二宗空有之诤如一般哲学上的唯心唯物之争一样如某一唯物论者有人批评起来某些地方不能彻底的唯物还是唯心的唯心论的哲学家有些地方也不能彻底的唯心也有接近于唯物的佛法中的空有二宗也有这种的倾向所以可作如下的解说一切外道是有宗佛法是空宗因为出世的佛法必是符合于三法印三解脱门的外道是有我论的佛法是无我论的说一切法归于空寂这是佛法与外道的不同处不但大乘法如此声闻法也如此所以《法华经》称佛陀为「破有法王」又佛法有大乘小乘可以说小乘是有宗大乘是空宗此与前一对意义多少不同凡是大乘都是说一切法空的至于说空是了义或不了义那是大乘学者对于一切法空进一步的抉择大乘佛法的基本论题是一切法本来不生本性空寂这是遍一切大乘经的声闻佛法对此说得很少所说的也不大明显声闻的常道是侧重于缘起的事相多發挥缘起有而说无我的有一分小乘学者因此执法为实有故大体上可说是小乘谈有大乘说空中观者不承认声闻乘执有或决定不了法空这裡不过是依学派的各有偏重而说唯识学者曾分小乘学派为六宗从我法俱有宗到第六诸法但名宗即空义的逐渐增明渐与大乘空义相邻近中国地论学者也分为四宗说到毘昙有与成实空这可见空有二义单在小乘学派中也是存在的此小乘六宗不是渐次进化到如此的是古代学者将發展的学派从空义浅深的观点而组成如此次第的这样声闻乘对外道声闻乘是空宗若声闻乘对大乘说则可称为有宗在声闻佛法中如法无去来宗对法有我无宗空义增胜但望于诸法但名宗那仍是多说有这些都是在相对的比较下有此空有的阶段不同在大乘一切空义中又转出三大系统来或说遍计执无依圆是有如虚妄唯识宗以妄执是无事理是有所破除的一切妄执比起声闻乘来广大得多进一步如真常唯心论者则说一切事相都是虚妄的虚妄即是空的依他起法也空较之唯识空义又增胜了但若以中观的空宗来说世俗谛法一切皆有胜义谛中一切皆空说假有则一切无非假有就是涅槃也如幻如化胜义说空则一切法皆空寂到此空义才臻于究极也才算是空到家了但在胜义空宗中承认一切皆空而于世俗谛中许是实有的中观者如清辨论师等还带有有宗气息必须说世俗一切假有这才是彻底的空宗依此差降层次相对的安立有空二宗但真正彻底的空宗那唯有中观者唯有确立二谛都无自性的中观者

有宗也还是说空的他所以不是究竟的空义不合于中观的了义这可以从各宗派明空的方法去了解即可以看出他们口口说空而实在是念念不空的思想今举例说明如萨婆多部是法有我无宗何以我是无而法是有所以说有或说无的理是依于认识论而说的凡是事相与理性(事相方面的因果法理性方面的如不生不灭的涅槃等法)或心与境这些都是可知境凡是可知的即是实有的确实如此任作若何的分析这些法的自相是不失的故事理心境等一切皆是实有的即胜义有依胜义有而相续和合有的是世俗的这都是有的不能说空但在认识这有为无为的一切法时有因为认识错误有错乱的行相现起于此错乱行相的执著为如何如何这是没有的是空的如萨婆多部以色风等八微和合而有瓶柱等以为能成瓶等八微是真实有八微所现起的瓶柱等是假有此假有的瓶也不应是空因为假是依实立的假有是用用是不离体的所以胜义是有世俗也是有若人不知瓶等是和合相续的将瓶等看作是整个的不变的这是认识的错误——行相错乱此行相错乱所执的才是没有的如说我是五蕴和合而有的五蕴是胜义有依胜义的五蕴而建立假有的补特伽罗我若于补特伽罗的假有法执为常实在的我这种错误认识的我才是应该破除的这种明空的方法只能破除小部分的执著故萨婆多部所说实有假有都是不可空的空的仅是主观认识的错误这样的空仅是心理的误觉而与心境事理无关

进一步如唯识宗的空他信受一切法空性但此空性是依于依他有法远离遍计所执而显的此空性是胜义有唯识者是不同于小乘的有为法的心境中如萨婆多部所说于境上所起的错乱行相当然是没有的认识上的境相如不了解心境的关连不知道境不是离心而独立的客观存在有此心生有此境现的这种现似外境也是空的唯识家的意思不单是有此孤零零的心境是以虚妄分別心为自性的这种不离心的境也是有的属于缘起的因果不可说空若现有离心而外在的境这是遍计所执是应该空的甚至说离境而有实在的心也是错乱的空的唯识者的空义比起萨婆多部来范围是更广大了所空的内容不但行相的错乱是空即现起的境界好像是有安定的实在的离心独立的自体不空而实是惑业熏习的妄现此现似外境萨婆多部以此为真实有的唯识宗即不计为实护法论师以第七识的执著我法为遍计所执是空的其实心生时似义显现在心识中有实在境相显现自然地如此显现这即是遍计所执非破除不能解脱唯识者说境空或说离心的外境是空是空有隔別的说境空即等于没有而缘起的事实使他不能不承认不离心的现境为不空所以他说现似外境空即同时承认唯心的内境不空说是遍计执空即说依他的心识不空即使说若执著唯识也是可空的但此心空是对境而说的心指別体的能取心即行相错乱而妄执心为离境的心这虽是空而同时即承认虚妄分別有的心识是不可以空的唯识者侭管说空终于是此空彼不空说此空而反显彼不空由于彼不空才能成立此为空即有即空的自性空唯识学者是从来不曾理解过的

真常唯心论者所讲的空更扩大了执境现似心外的境固然是空的即虚妄分別心也说是空的虚妄分別心的所以是空对清净的本体或真心说真常心不与虚妄相应即使有虚妄相显现而仍是不为妄心所染的无为本体不与妄染相应有时也说它是空空是离妄染的意义实则真如法性心是诸法的本体有一切真实功德是不可说它是空的虚妄心是后起的属于客是可以没有的故说妄心是空虚妄唯识者不能抹煞境相的缘起性所以虽说境空而又立唯心的内境不空照样的真常唯心者那裡能抹煞缘起的心识事实所以虽说妄心空而又立真心不空依他说随境而转的虚妄心从随缘而流散边说虽不离真心而是可以也是应该空掉的此心随染而不失自性的即心与理冥而相应的是照而常寂寂而常照的真心此不可以说空否则缘起的心相境相即无从说起真常唯心论者与虚妄唯识论者所说虽不同依此法不空而说彼空并无差別

上来所列举的三家对于空义的解释各有不同萨婆多部说执境为空唯识者则不但以行相颠倒的执境为空即现似所取好像实有离心的所取境也是空的真常唯心论者不但承认执境及似义显现的外境是空即唯识不以为是空的虚妄杂染心也说是空的三家的空义有广狭但他们总认为此是空而另有不空者在如萨婆多部说执境是空而现前的外境不空唯识说似离识现的境是空不离于心的内境不空真常者则说妄心也空而清净本体不空三家的空义虽逐渐广大然总觉有一不空者在依实立假依不空立空——「执异法是空异法不空」他们的立足点归宿处是实有真有所以这三家称之为有宗

空宗与有宗不同在说此空时即说此是有并不以为另有什么不空的存在这种思想源于如来的自性空在小乘学派中早就有了不过不贯彻不圆满罢了如大众部经部等说过去未来法是无——幻化无影像无等他们所说的「无」不是说没有这回事作梦是一种事实不能说它没有但梦中所现的一切事不是实在的一回事说梦中没有实在的自性事不是说梦事也没有萨婆多部以为假有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无自性的假有还是有的以为假有法无有自性但假有必有一实有为依才有假有的呈现如胜义有与世俗有萨婆多部也主张不是截然的两体因此他说梦是实有的如见人首有角人与牛马等角是真实的不过行相错乱以为人首有角而已经部师等说梦幻假有无实即承认此是无实性的假有如梦中人首有角那裡有有角的人这是无的但梦事非都无不过是无自性的假有罢了经部师们在某些事象上虽也达到无自性而假有的理论但不能扩充到一切法上去大乘根本中观宗等从空相应的缘起义了知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的无自性不是什么都没有无自性而缘起法还是可以建立的无性而可得可见的幻有彻底的通达了现相与本性的中道这样的说空不是另外承认有不空的实在这是空宗与有宗的差別处空宗是直观因缘法的现而不实无实而现的由此达到一切法空一切法假空宗以胜义空为究竟其归宗所在是毕竟空此空不是有空后的不空存在也不是都无的顽空总之不论小乘大乘依有宗讲不论空得如何最后的归结还有一个不空的存在不能即空而说有所以观察空义应细察他是如何观空和最后的归宿点何在空宗与有宗的诤点在此凡佛法中的诤论如假实之诤法有法空之诤中观与唯识之诤等诤点无不在此要融贯空有必须在此辟出一条通路来不能盲目的徒然的作些泛泛的融会自以为然的无诤空宗与有宗的主要分歧点今于本论特地指出来希望空有同宗的学者加以深切的思考


校注

[A1] 《妙法莲华经》卷3〈5 药草喻品〉(CBETA, T09, no. 262, p. 19, c10)
[A2] 《央掘魔罗经》卷2「有异法是空有异法不空」(CBETA, T02, no. 120, p. 527, b28)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中观今论(卷12)
关闭
中观今论(卷1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