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八不

第一节 八事四对之解说

龙树的《根本中论》开首以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的缘起开示中道龙树为何以此缘起八不显示中道八不究竟含些什么意义

要明了八不先要知道所不的八事这八者是两两相对的即分做四对生灭常断一异来出先说生与灭生灭在佛法裡是重要的术语三法印的诸行无常即依生灭而说明的此生与灭或说为有为——诸行的四相本无今有为生有而相续为住变化不居为异有而还无为灭如人的成胎为生从成胎到發育完成健在为住一天天的衰老为异临终的死亡为灭或说为三有为相住相含摄在异中因为一切法都在不息的变化没有绝对的安住性不过在生而未灭的当中称此相对的安定为住此安住即是变化不定的所以或称为住异或说生灭二相依一般的事物相续看可有生灭当中的住异相若从心识的活动去体察是「即生即灭」竟无片刻的安定只可说生灭虽有此四种三种二种的不同然基本原则都是说明诸法从生至灭与生了必归于灭的过程所以每以这基本的生灭说明无常

对于无常生灭的一切细究起来可有三种一期生灭这是最现成的人人可经验而知的如人由入胎到死去等有一较长的时期如上四相所说如约器界说即成与坏或成一念——刹那生灭不论是有情的无情的一切都有生灭相即存在的必归于息灭推求到所以生者必灭即發觉变化的并非突然无时无刻不在潜移密化中即追求到事物的刹那——短到不可再短的时间也还是在生灭变化中的佛法说「一见不可再见」因为一眨眼间所见的似乎一样而早已不是原样了庄子说「交臂非故」也是此义这个刹那生灭好学深思的哲人们都多少的推论到近代的科学者已证实人们的身体不断的在新陈代谢佛法还说到另一生灭可称为大期生灭众生的生死流转是无始来就生而灭灭而又生的生灭灭生构成一生生不已的生存我们知道一念——刹那生灭灭不是没有了还继续地生灭灭生而形成一期的生灭从此可知一期一期的生死死生同样的形成一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都可称之为生到生死解脱的时候才名为灭这如缘起法所说的「此生故彼生」即是生死的流转——生「此灭故彼灭」即是流转的还灭——灭刹那生灭是深细的此大期生灭又是极悠远的每非一般人所知

更进一步来说与生灭有关系的有与无「有」与「无」依现代的术语说即存在与不存在此有无与生灭彻底的说有著同一的意义如缘起法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可知有与生为一类无与灭又是一类外道及一般人每以为有即是实有无即实无即什么都没有了这是极浮浅的见解此一见解即破坏因果相——和合与相续佛法彻底反对这样的见解称之为有见无见这有见无见佛法以生灭来否定它代替它一切法之所以有所以无不过是因缘和合与离散的推移存在与不存在不外乎诸法缘生缘灭的现象即一切法为新新非故息息流变的有为诸行从不断地生灭无常观吐弃了有即实有无即实无或有者不可无无者不可有的邪见一类世间学者以抽象的思想方法以为宇宙根本的存在是有与有相对的不存在是无从有到无从无到有而后成转化的生灭这是以为先有无而后生灭的依佛法凡是有的必然是生的离却因缘和合生即不会是有的因此因中有果论者的「有而未生」为佛法所破〈观有无品〉说「有若不成者无云何可成因有有法故有坏名为无这是说依有法的变化趋于灭灭即是无离了有法的变异即没有灭离了灭即没有无若灭是存在的灭不是存在的缘散而灭那就是连无也无从说起所以〈观六种品〉说「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这样有与生灭与无是有著同一的内容生起就是有灭去即是无一般人对于有与无每落于静止的观察所以都想像有与无约体性说以生灭为约作用说其实体用如何可以割裂佛法针对这点以生灭为有无如〈观三相品〉说中观者深研生灭到达刹那生灭所以發挥生灭即有无确立动的宇宙观但从念念生灭而观相续的缘起那么有与生无与灭也不妨说有相对的前后性如十二缘起支中说的「取缘有有缘生」即有在先而生在后有即潜在生即实现灭了而后归于无也好像灭在先而无在后但这都约缘起假名相续的意义说否则会与外道说相混此生与灭含摄了哲学上的存在与不存在發生与消灭等命题

再说断常佛法中弹斥外道的有无多用「生灭」而此下的断常一异来出为当时外道戏论的焦点所以多方的破斥它在释迦时代的外道是约时间变异中的永恒性说的是中断即不再继续下去例如外道执有神我有此常住的神我所以从前生到后生从人间到天上前者即后者这种有我论者即堕常见如顺世论者不信有前世后世以为现在虽有我死了即什么也完了这即是堕于断见的断灭论者凡是佛法决不作如是说根本佛法以缘起生灭为出發以无常而破斥此等常见但无常是常性的否定而并不是断灭佛法都说生灭与相续此常与断是极少引用为正义的然而不常不断的生灭相续意义非常深玄一分学者大谈生灭相续而又转上了断常之途举例说萨婆多部主张三世有一切法体是永远如此的——法性常如从未来到现在从现在到过去说生灭说相续不过在作用上说他们虽也说诸行无常然依中观者看来是落于常见的如经部师以种子现行来说明因果然而从大期生灭的见地去看「涅槃灭相续则堕于断灭」(〈观成坏品〉)从刹那生灭的见地去看「若法有定性非无则是常先有而今无是则为断灭」(〈观有无品〉)他即使不落于常见断见还不免呢只要是执为自性有自相有的是难于避免常断过失的所以说「若有所受法即堕于断常」(〈观成坏品〉)若法执为实有现在如此未来也应如此即堕于常见若说先有而后无即是落于断见〈观有无品〉和〈观成坏品〉明确的指出这种思想的错误《六十如理论》也曾说到「若有许诸法缘起而实有彼亦云何能不生常等过」故此中所讲的断常是非常深广的甚至见有烦恼可断即断见有涅槃常住即常见而涅槃是「不断亦不常是说名涅槃」(〈观涅槃品〉)总之不见缘起真义那恒常与变化变与不变为此常见断见所摄

一异是极重要的印度六十二见即以此一见异见为根本现代辩证唯物论所说的矛盾统一等也不出一异的范围一即同一异即別异且说两种看法(一)如茶壶的整体是一(《金刚经》名为一合相)壶上有盖有嘴有把等是异人是一足等即异或名此一异为有分与分分即部分有分即能包摄部分的换言之就是全体与部分全体即是一全体内的部分即异然而如分析到不可再分割的部分又即是「其小无内」的小一统摄于有分的全体(二)如此个体而观察此外的一切屋宇鸟兽鱼虫草木等此即一而彼彼即异所以异又译为种种而此种种或又统摄于一即所谓「其大无外」的大一此外如从类性去看如说人他都是人即是同一然我是张某你是李某乃至智愚强弱各各不同即是异在此彼自他间有共同的类性是一不同的性质是异而此一中有异异中有一是可以种种观待而施设的胜论师有同异性句即以一异为原理而使万有为一为异《中论》也有破斥一异中包括的意义极多《华严经》明六相——总总別同异四相即是此处所说的一异缘起幻相似一似异而人或偏执一偏执异或执有离开事实的一异原理总之这是世间重视的两个概念

来出出又作去从此到彼曰去从彼到此为来如变更观点那甲以为从甲到乙的去而乙却以为从甲到乙为来来去即是运动本是一回事不过看从那方面说罢了世间的一切我与法凡是有生灭动变的无不可以说为来去

现在更进说龙树为何只说这四对为什么如此次第《阿含经》中如来散说缘起的不常不断等龙树特地总集的说此八不依《阿含经》不妨除去「不生不灭」而换上「不有不无」《阿含经》的缘起论是「外顺世俗」以生灭的正观而遣除有无常断一异来去的但由于某些学者的未能「内契实性」浅见地分別名相而不能如实正观缘起说生说灭依旧落入有无的窠臼所以深入缘起本性者宣说不生不灭的缘起遣除生灭——即有无的妄执重行阐明释迦的真义大乘的八不缘起吻合释尊的深义而从施设教相的方便说是富有对治的新精神

这四对说明法的四相无论是小到一极微大到全法界没有不具备此四相的此四者是最一般而最主要的概念我们必须记著这四者是不能说为前后次第的是「说有次第理非前后」的如顺世间的意见说不妨说有次第佛说世间的学者不依于有即依于无一切无不以「有」为根本的概念此「有」(bhāva一般的——自性妄执的见解即是「法」「体」「物」这是抽象的而又极充实的如不是这样的有即是无——什么也不是的没有此有与无是最普遍的概念抽象的分析起来是还没有其它性质的如将此有与无引入时间的观察中即必然地成为常见或者断见如有而不可无的即是常先有而后可无的即是断常断即在有无的概念中加入时间的性质《杂阿含经》(九六一经)说「若先来有我则是常见于今断灭则是断见如将此有无常断引入空间的观察即考察同时的彼此关系时即转为一见与异见人类有精神与物质的活动外道如执有神我常在者即执身(心色)命(神我)的別异如以为身命是一的那即执我的断灭而不存在了此一异为众见的根本比有无与断常的范围更扩大它通于有无(法体)断常(时间)更通于空间的性质但这还是重于静止的法体实现于时空中即成为来去或为时间的前后移动或为空间的位置变化法体的具体活动即来去来去即比上三者更有充实内容了此来去如完满的说应为「行止」《中论观去来品》即说到动静二者在《阿含经》中外道即执为「去」与「不去」所以如以世间学者的次第说即如此

如上面所说中观者是以此四相为一切所必备的决无先后的释尊的教说以生灭为三法印的前提生(异)灭被称为「有为之三有为相」即「有为」所以为有为的通相原来kriyā 是力用或作用的意义kṛta 即是「所作的」佛说的「有为」与「行」原文都以此作用(Kṛ)为语根如行 saṃskāra 是能动名词意思是(能)作成的或生成的而有为的原语saṃskṛta为受动分词的过去格意思是为(因)所作成的这为因所成的有为以生灭为相所以生灭为因果诸行——有为的必然的通遍的性质因果诸行是必然的新新生灭而流转于發生安住变异灭无的历程释迦的缘起观以此生灭观即动观中否定有见与无见然佛以此生灭为有为诸行的通遍性即从无而有从有还无的流转中正观一切并非以此为现象或以此为作用而想像此生灭背后的实体的但有自性的学者执生执灭流为有见无见的同道者为此中观者——大乘经义从缘起本性空的深观中以此生灭替代有无而否定(除其执而不除其法)它如从无自性的缘起而观此四者生灭即如幻如化的变化不居的心色等法即不离时空的活动者从特別明显的见地去分別生灭(法)的时间相即相似相续不断而又不常的生灭(法)的空间相即相依相缘不异而不即是一的此生灭的运动相即时空中的生灭者生无所从来而灭无所至的约如幻的无性缘起说姑表拟之如下

第二节 不

八不所不的八事四对是一切法最一般的普遍特性龙树总举此八事四对而各加一「不」字以否定之虽只是不此八事实已总不了一切法八事四对为一切法的基本通性八者既皆不可得即一切法不可得从此即可通达诸法毕竟空的实相青目说论主以此不生亦不灭的「二偈赞佛则已略说第一义」第一义是圣者所体证的境界即一切法的真相本性他又说「法虽无量略说八事则为总破一切法他以破一切法尽显第一义解说此八不的然青目的解说八不分为两段专就破生灭断常一异来去的执著以显第一义是约理说的如法的实生既不可得灭也就不可得了无生那裡会有灭呢生灭既不可得断常一异来去也就不可得了举事例以说明八不如谷离从前的谷种并没有今谷新生故不生而谷从无始来还有现谷可得故不灭虽然谷是不生不灭的以后后非前前故不常年年相续有谷故不断由谷生芽长叶扬花结实即不一然谷芽谷叶谷花谷实而非麦芽麦叶麦花麦实也不可说是完全別异的谷不自他处而来亦不从自体而出即不来不出这可见青目的八不义是即俗显真的古三论师以青目此两段文前者是依理说的后者是据事说的因为八不非仅是抽象的即在一一的事上以显出八不青目的举谷为例即是就世俗谛以明第一义的好例古代三论师以为二谛皆应说不生不灭等的那么青目为何说不生等为明第一义谛呢古师说青目所说的第一义是指中道第一义说的但此义极为难知

清辨释也分为二说如说「彼起灭一异第一义遮彼断常者世俗中遮彼来去者或言俱遮这是说生灭与一异是约第一义谛而说为不的断常即约世俗谛而说不的来去二谛中都不可得这种说法也有它相当的意义因为佛说缘起法是不断不常的缘起法是约世谛安立所以世俗缘起法是不断不常的即此而显生死相续的流转故清辨说不断不常约世俗谛说又说「或有说言如是一切第一义遮这以为八不都约第一义谛的见地说因为在第一义空中生灭断常一异来去都是不可得的清辨释曾引到此二家的说法第二说即与青目说同一

约第一义以说明不生不灭等八不当然是正确的然仅此不能圆满的了达八不中国古三论师即不许此说为能见龙树的本义以为此第一义是约中道第一义说的三论师此说著眼于中道即真俗相即不离的立场但这同基于第一义(圣者境地)的特色而成立如以般若慧体证法法无自性的毕竟空这是真谛(即第一义)的第一义从体见空性而通达一切法是不生不灭的如幻如化这是世俗的第一义若二谛并观此即中道的第一义了这都从第一义空透出都是从自性不可得中开显出来的事理实相依诸法的自性不可得所以了知诸法是如幻缘生的也必须依此如幻缘生法才能通达自性不可得月称等也这样说如说空唯为寻求自性不能说自性空而可以破缘起诸法但缘起法不能说不空缘起即是无自性的缘起所以也即是空若说性空为空而缘起不空即是未能了解不生不灭等的深义所以八不的缘起可简括的说以胜义自性空为根本即以第一义而说八不胜义不离世俗一切法即一切法而显所以通达真俗皆是不生不灭的这才是八不的究竟圆满义

中国古三论师如嘉祥大师于八不的解说曾提出三种方言即以三种说明的方式来显示八不今约取其义(不依其文)略为说明世谛遮性真谛遮假如说世俗谛中假生不生假灭不灭胜义谛中也假生不生假灭不灭世俗与胜义虽都说为假生不生假灭不灭而含义不同世俗谛中为破外道等的自性生灭胜义谛中即破假生假灭此即近于「空假名」师的思想世谛遮性真谛泯假世谛说不生这是破性生的前一方言的破假依此说因缘假法如何可破说破假不过外人执假为定有执假成病所以破斥他其实假是不破的那么胜义谛中假生不生假灭不灭是即于一切法的假生假灭而泯寂无相不是拨无因缘的生灭如偏取此解即是「不空假名」师的思想和唯识宗的泯相证性依他起不空也相近世谛以假遮性真谛即假为如如说世俗谛中不自性生不自性灭而成其假生假灭胜义谛中即此无自性生灭的假生假灭而成第一义的不生不灭此即显示假生假灭是由于自性生灭的不可得以自性生灭不可得所以假生假灭说此世谛的假生假灭即是第一义的不生不灭非是离假生假灭而別有不生不灭以无自性的所以假生假灭即为胜义的不生不灭此第三种方言能双贯前两种方言而超越它即「假名空」者的正义但说此三种方言以一二的两种方言才显出第三种方言的究竟前二虽不彻底也是一途的方便这三种方言双遮性假遮性泯假即假为如为说明八不的主要方法总之古人解此八不义有专约第一义谛说通二谛说的不同这应以说第一义谛者为根本以通明二谛者为究竟

更从浅显处说依佛的本义缘起生灭是约世谛安立的以此空去妄执的断常一异去来即胜义的毕竟空此为佛与外道对辩否定外道的断常一异去来而显示佛法出胜外道之说外道所计执的即佛法中常说的十四不可记即是执断执常执一执异等佛为说缘起的生灭即洗除断常一异去来等的自性执遮除此等妄执而显示的缘起的生灭即能随顺空义而契入涅槃的不生不灭约有为虚妄遮除妄执而契证无为与中观师所说的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不须中观师所说的八不这在《中论》也还保存此古意如〈观法品〉说「若法从缘生不即不异因是故名实相不断亦不常诸法从因缘生非是无因生从此遮除断常一异等过即名实相论又说「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这即是说世尊的妙法甘露——缘起(生灭)即能遮众生妄执的断常一异世尊教化的甘露味能遮外道的情执契合于甚深义——《阿含经》即说缘起是甚深的决非取相的学者所知佛弟子依自己所体验到的窥见释尊缘起的根本深义与适应时代的偏执所以广说法空今龙树即总摄为八不以彰显佛法深义

八不所不的八不四事已如上说不的根据即依缘起法而通达自性不可得如生灭〈观成坏品〉云「若谓以现见而有生灭者则为是痴妄而见有生灭现见不但是世俗的眼见更是外道们由定心直觉到的若以为定中亲证法有生灭这不是真悟而反是愚痴妄计因为诸法的自性不可得更何可说法生法灭如〈观业品〉中说「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详此可知诸法的不生不灭等即因诸法之本无自性而说龙树论中偏重破生生破灭当然也不成立龙树破生是从两方面而征破的推究他如何而生佛说法生学者不解佛意以为「法」是一物另有名为「生」者以为「生」能生彼法这如萨婆多部的不相应行的生灭实法《中论》的〈观三相品〉即广破此执

推究法的如何生起不外有因生与无因生如论中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自生他生共生这是计有因生无因即计无因而生一切法的生起不出有因无因这在一般学者也以为或有循著必然性的或有偶然性的必然性的即由某些关系条件必然的發生某果此四生如说眼识生计自生者以为眼识是本有的生即本有眼识的现起计他生者以为眼识依根明等众缘而生眼识从某种因缘中發生计共生者以为本有的眼识与根境等缘相合而后生起这些皆是计有因生还有计无因生这四种可以总括一切自性论者自生在论理上根本就不通因为自即不生生即不自说自己是存在的而又说从自己生这不是矛盾吗他生如眼识生是根生的呢还是境生抑是光等缘生若根不能生境不能生光等也不能生那还可以说是他生吗既各各不能生自他合的共生当然也不能成立无因生又与事实不相符如一切是偶然的即世间无因果轨律等可说这有因生与无因生的四生既皆不能生那么究竟怎么生呢佛法称之为因缘生有些学者以为因缘生与他生共生无何差別这是没有懂得缘生的真义佛说的因缘生是不属于四生的因为四生都是计有自性生的缘生是否定自性凡执有自性的即落于四生缘生即如幻不堕于四生所以经中说「若说缘生即无生是中无有生自性」不执有自性即不犯前四生过成缘生正义

萨婆多部等以为眼识是一自性有法眼识生的「生」又是一自性有法各有自性以此「生」有作用能生起眼识眼识之外另有此能生眼识的「生」自性论者在刹那生灭的见地有为法有生住灭的三有为相是不免有些困难的龙树曾以聚散来破斥是执生住灭三者是同时存在的是执生住灭三者是前后各別的在执有自性者不论执聚或执散论理上都是说不通的比如时间最短不过的刹那经部师和上座部他们主张生灭不同时的这不同时的前生后灭约刹那心上说若生时与灭时不同而又同在此一刹那心则一刹那已可分为前后两时即不能成立刹那是时间中最短的而且一切因果诸行在息息变灭中决无生(或住)而不灭的如《中论观三相品》说「所有一切法皆是老死(异灭)相终不见有法离老死有住所以在最短的时间经部与上座部即不能成立有三有为相的生住灭也即是不能在法的当体了知其即生即灭的缘起正理仅能粗相的在相续上说有生有灭

萨婆多部是主张生住灭同时的换句话说有「生」时即有「住」也即有「灭」但这在自性论者论理上是矛盾的——自性论者是不能容许矛盾的生时有住也有灭则此法究竟是生是住还是灭这是一个难题在此萨婆多部给以「体同时用前后」的解说他们说「生」起生用的时候虽已有「住」与「灭」的体而还没有起住用与灭用这样「住」现起住用的时候「生」与「灭」同在而生的作用已息灭的作用未来等到「灭」现起作用时同样地「生」「住」之体还现在而作用已息这样说生住灭同时而又说生住灭作用不同时似乎可以避免作用的矛盾而又可以成立同时有「三有为相」了但在中观者看来「体同时用前后」是不可能的事既说有前后的生等作用为什么不许生等的体有前后生等的体既同时为何不许同时有生等的作用把体用㓰分两截事实上那会有离体之用离用之体呢所以终不免《中论观成坏品》所说的「若言于生灭而谓一时者则于此阴死即于此阴生」的过失总之各部所说的生住灭同时不同时困难在执有自性的生住灭执有自性此即如此不可彼彼即如彼不可此即无法解说如来「即生即灭」的缘起正理反之唯有无自性执了知一切法自性空而后缘起的即生即灭无不成立

常与断特別是外道的执著执时间上前后是同一的即常执前后非同一的是断若常若断这在《中论》裡是不屑与共论的因为断与常违反缘起因果的事实佛法中不问大乘小乘都是主张不断不常的可是在法法自性有自相有的见地上这些佛法中的部派虽不愿意承认是常是断而到底不免于是常或是断如三世实有者以为法体是本来如是的「自性恒如」从未来(此法未起生用时)到现在从现在到过去有三世的因果迁流所以不常而因果连续故不断然而可能没有中断的过失但这三世恒如的法法自体又怎能不落于常见又如现在实有论者说过未非有永远的唯是现在刹那刹那的生灭过去的刹那灭并非实有过去而实转化到现在现在的不就是过去从现在有可至于未来名为未来而实未来未生即没有实体这样三世恒常的过失可避免了然唯此一念前后因果的连续不断又不免成了问题这些都是根源于时间观的不同而来据唯识大乘者说若不照著唯识者所说那就会堕于断或堕于常唯识者主张过未无体所以不会犯常见而问题在如何不落于断他们以为如前念灭后念生人中死天上生这其中非要有一相续而从来没有中断者为所依这才能担保他不落于断一切法都是无常生灭灭生的但某些法灭已而可以某些时间不生起的所以必有一为此不能恒时现起的生灭灭生法作依止处否则一切因果都不能建立这即是阿赖耶识一切法的不断不常由阿赖耶识的「恒」时流「转」而安立因果的不断在唯识者看来这是再恰当不过的阿赖耶识的受熏持种说是属于现在实有论——过未无体论的立场唯是现在但可假说有过去未来例如现在的现行法是赖耶中的种子所生的而此所因的种子曾受从前的熏习所以说有过去说从过去因而有现在果现在的现行又熏为赖耶的种子可以成熟而生未来果所以说有未来说现在为因而有未来果谢入过去而实转化到现在存在现在而可引發于未来过去未来都以现在为本位而说明这虽可约现行说而约阿赖耶识的种生现现生种的种现相生能说明三世的因果不断然而凭著「恒转」的阿赖耶果真能成立因果的不断吗唯识者说以恒转阿赖耶为摄持成立因果的三法同时说如眼识种子生灭生灭的相续流来起眼识现行时能生种子与所生现行是同时的眼识现行的刹那同时又熏成眼识种子能熏所熏也是同时的从第一者的本种生第二者的现行依第二者的现行又生第三者的新种如说「能熏识等从种生时即能为因复熏成种三法展转因果同时这样的三法同时即唯识者的因缘说而企图以此建立因果不断的他想以芦束炬炷的同时因果说成立他的因果前后相续说本种即从前而来意许过去因现在果的可能新熏又能生后后意许现在因未来果的可能然而在这同时因果中仅能成同时的相依因果那裡能成立前后的相生因果三法同时想避免中断的过失结果是把因果的前后相续性取消了与此三法同时说相关的唯识者还有生灭同时说如说「前因灭位后果即生如称两头低昂时等如是因果相续如流何假去来方成非断」这到底是约三法同时说呢约前种后种相续说呢约三法同时说因(本种)灭果(现行)生同时即显露出三法的不同时了

   本种灭──同时──现行生             ║              现行灭──同时──新种生

如约前种后种相续说前种灭时即是后种生时什么是灭时是已灭还是将灭而未灭假使将灭而未灭那么同时有两种子了如已灭灭了将什么生后种唯识学者应该知道离已灭未灭并没有灭时存在所以即使有阿赖耶为一切依止处而推究赖耶种子与现行的因果说如何能不堕断灭

《中论》裡关于破常断的方法很多这裡用不著多讲总之断常的过失是一切自性有者所不可避免的离却自性见才能正见缘起法因果相续的不断不常才能安立

《中观论》对于执一执异特著重破异一般的说来佛法破斥外道多重于破一因外道大抵皆立一其大无外的大一如大梵神我等佛说诸法缘起生灭不住使人了知诸法无我如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支缘起等重在破一后因小乘学者不解佛法的善巧以五蕴等虽求我性不可得而蕴等诸法不无每堕于多元实在论声闻者多执此差別诸法为实故《中论》特重破异「青目释」中评学者不知佛意故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有自相执有自性即自然的而流于执异缘起法本是有无量差別的虽有差別而非自性的差別《中论》为建立中道缘起故(〈观合品〉)说「异因异有异异离异无异若法所因出是法不异因即是差別但差別不应是自成自有的(自己对自己)差別如油灯观待电灯而称差別则油灯的所以差別是由电灯而有的离了电灯此油灯的別相即无从说起故油灯的別相不是自性有的是不离于电灯的关系既不离所因待的电灯即不能说绝对异于电灯而不过是相待的差別所以诸法的不同——差別相不离所观待的诸法观待诸法相而显诸法的差別即决没有独存的差別——异相如果说离所观的差別者而有此差別可得那离观待尚无异相要有一离观待的一相更是非缘起的非现实的了在缘起法中了知其性自本空不执自相才有不一不异的一异可说

来去偏在法的运动方面说执来去相如《中论》的〈观去来品〉中广破此运动相若深究起来极不容易了解如依于空间的位置上说从甲的那裡到乙的这裡此在甲方曰去在乙则曰来但如执有自性那么从甲到乙的中间距离从其丈尺寸分乃至追究到空间的点此运动的性质即消失无余在此就在此在彼就在彼在这空间点既不能说有动相积无量的空间点自也不应有运动相所以自性论者每每把一一法看成静止的每以为如电影影片本是一张张的板定——不动物经电力而似有动相影片本身虽无有运动但观众见为活动而非不动的中观者依此而批评他们使他们感到来去不可得不但动不可得而静止也不可得这在下章中再为提到

上来所讲的八不要在破除众生的自性执诸法的自性本空没有自性的生灭断常一异去来故《中论》约自性不可得义遍破一切自性生灭的执著世间一般人以及外道有所得的声闻行者菩萨行者不能体认一切法空总执有实在性的法——从常识上的实在到形而上的实在不能超脱自性妄见此自性见通过时间性即有常见断见通过空间性则有一见异见在时空的运动上则有来去执在法的当体上则有生灭执其实八者的根源同出于自性执如常见断见看来似乎不同实则妄执的根源是一如执为前后一样是常执执前后別异为断执常执是以不变性为根源断执也还是以不变性为根源前者是前者后者是后者前后即失却联系又如一异也是这样执此法是自性有的不依他而有的是执一自法是自性有的他法也是自性有的自他间毫无关系即是执异执一执异可以说是同一错误的两个方式所以《中论》每以同一理由而破相对各別的二执如说「是法(即此法一)则无异异法亦无异如壮不作老老亦不作老所以知诸法不一也就知诸法不异知诸法不常也就知诸法不断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无不由此而得通达以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的戏论根源皆源于自性执自性即于实有性而显为自有性不变性不待他性此自性不可得则一切戏论都息


校注

[A1] 《杂阿含经》卷10「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苦灭」(CBETA, T02, no. 99, p. 67, a5-8)恼苦=苦恼【宋】*【元】*【明】*灭+(灭)【宋】【元】【明】
[A2] 《中论》卷3〈15 观有无品〉(CBETA, T30, no. 1564, p. 20, a18-19)
[A3] 《中论》卷1〈5 观六种品〉(CBETA, T30, no. 1564, p. 7, c16)
[A4] 《中论》卷3〈21 观成坏品〉(CBETA, T30, no. 1564, p. 29, a12)
[A5] 《中论》卷3〈15 观有无品〉(CBETA, T30, no. 1564, p. 20, b26-27)
[A6] 《中论》卷3〈21 观成坏品〉(CBETA, T30, no. 1564, p. 28, c22)
[A7] 《中论》卷4〈25 观涅槃品〉(CBETA, T30, no. 1564, p. 34, c26-27)
[A8] 《杂阿含经》卷34(CBETA, T02, no. 99, p. 245, b21-22)
[A9] 《中论》卷1〈1 观因缘品〉(CBETA, T30, no. 1564, p. 1, c12)
[A10] 《中论》卷1〈1 观因缘品〉(CBETA, T30, no. 1564, p. 1, c13-14)
[A11] 《般若灯论释》卷1〈1 观缘品〉(CBETA, T30, no. 1566, p. 51, c23-25)
[A12] 《般若灯论释》卷1〈1 观缘品〉(CBETA, T30, no. 1566, p. 51, c25)
[A13] 《中观论疏》卷2〈1 因缘品〉「有二种人一者不空假名二谛二者空假名二谛为此二人故明真谛破假不空假人谓世谛空无性实生而假生不可空为此人故明世谛因缘假生即是无生何处有此假法不空若有此假法不空者须破此假法也问即此不空假名义亦得是今世谛中道以不答亦有斯意汝云空无性实故是真谛有于假法名为世谛此二谛犹是今之世谛义耳以世谛是因缘假名无有性实之法云何乃用世谛之空为真谛空耶问观由来义亦同今说世谛是三假即无复性实真谛是四绝即不复有三假此亦是二谛破假实义」(CBETA, T42, no. 1824, p. 25, a21-b4)
[A14] 《中观论疏》卷2〈1 因缘品〉「问何人执假生而言真谛破假生答有二种人一者不空假名二谛二者空假名二谛为此二人故明真谛破假不空假人谓世谛空无性实生而假生不可空为此人故明世谛因缘假生即是无生何处有此假法不空若有此假法不空者须破此假法也」(CBETA, T42, no. 1824, p. 25, a20-26)
[A15] 《中观论疏》卷2〈1 因缘品〉「假名空者即周氏所用大意云假名宛然即是空也寻周氏假名空原出僧肇不真空论论云虽有而无虽无而有虽有而无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如此即非无物也物非真物也物非真物于何而物肇公云以物非真物故是假物假物故即是空」(CBETA, T42, no. 1824, p. 29, b28-c5)
[A16] 《中论》卷3〈18 观法品〉(CBETA, T30, no. 1564, p. 24, a9-10)
[A17] 《中论》卷3〈18 观法品〉(CBETA, T30, no. 1564, p. 24, a11-12)
[A18] 《中论》卷3〈21 观成坏品〉「若谓以眼见而有生灭者则为是痴妄而见有生灭」(CBETA, T30, no. 1564, p. 28, b19-20)眼=现【宋】【元】【明】
[A19] 《中论》卷3〈17 观业品〉(CBETA, T30, no. 1564, p. 22, c29-p. 23, a1)
[A20] 《中论》卷1〈1 观因缘品〉(CBETA, T30, no. 1564, p. 2, b6-7)
[A21] 《中论》卷2〈7 观三相品〉(CBETA, T30, no. 1564, p. 11, b13-14)
[A22]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39「体虽同时用有先后」(CBETA, T27, no. 1545, p. 200, a10-11)
[A23] 《中论》卷3〈21 观成坏品〉(CBETA, T30, no. 1564, p. 29, b8-9)
[A24] 连续【CB】联续【印顺】
[A25] 《成唯识论》卷2(CBETA, T31, no. 1585, p. 10, a4-5)
[A26] 《中论》卷2〈14 观合品〉(CBETA, T30, no. 1564, p. 19, b9-10)
[A27] (1)《中论》卷2〈13 观行品〉「是法则无异异法亦无异如壮不作老老亦不作壮」(CBETA, T30, no. 1564, p. 18, b19-20)(2)厚观法师案梵本及藏译皆作「老亦不作老」另參见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p.233「老亦不作老」流通本作老亦不作壮依嘉祥疏及青目论应改正为不作老意思说老就是老怎么可说变异作老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中观今论(卷6)
关闭
中观今论(卷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