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现象与实性之中道

第一节 太过不及中道

缘起是侧重于现象的性空是侧重于实相的本性的依佛法来看现象与本性的中道是甚深的佛法的说明诸法实相以此相对的二门——缘起与性空为方便从缘起明性空依性空明缘起如不能适中的恰到好处即有太过与不及的误解本来佛法以内的各宗派对于空有都自以为见到了中道义然在把握空有中道义的中观者看来各宗派所了解的中道近于中道而多少还是不偏于此即偏于彼不是太过便是不及

汉传的般若三家依中土所传对于二谛空假有三宗的传说齐智林法师与隐士周颙倡导此三宗说此三宗的思想渊源甚早如智林与周颙的信中说「年少见长安耆老多云关中高胜乃旧有此义罗什法师来关中时关中即有此三宗说不过传到江东要迟一些其中一是究竟的二说稍差一点在佛法属于不了义周颙的三宗说(一)以空假名破不空假名(二)以不空假名破空假名(三)以假名空双破二者为中道正义后来三论宗即常谈此三宗

「不空假名」如《大乘玄论》说「不空假名者但无性实有假世谛不可全无如鼠喽栗此说诸法从缘起缘起无实性所以名空而假名是不空的缘起无性名空是真谛假名不空是俗谛此不空假名宗古人比喻为如鼠喽栗他虽知无实性空而犹存假名不空如鼠食栗中仁尽而壳相还在这因为他们以为现象界不能什么都没有若一切皆无则堕断见邪见这本是对的但以为若说有即应当是不空这即不能与空相成而无碍即不能恰当主张假名不空所以对于空义的了解还不够这是不及派

「空假名」不空假名宗空得不够此空假名宗又空得太过火了此宗以为从缘起法的假有义以观察因果事相等此属俗谛以真智去观察则缘起法无不皆空即是真谛《大乘玄论》说「第二空假名谓此世谛举体不可得若作假有观举体世谛作无观之举体是真谛如水中按瓜我们用手去按瓜入水瓜随手沈入水中然手一出瓜即浮起来此空假名者以为空是连假名也要空掉的空是能破析假有而不可得的此宗以为真谛空能空破因缘假有即空得太过了也不能把握空有之中道他虽承认一切法空但不能即空而善巧安立于有成为得此无彼得彼无此的二谛不相及这是太过派

「假名空」三论宗的正义是假名空简说为假空缘起是假有法假有即非真实性的非真实有即是空假名宛然现处无自性即是空不是无缘起假名的此与空假名不同空是即假名的非离假名而別观空即假名非实有名空故又与不空假名不同《大乘玄论》说「假空者虽空而宛然假虽假而宛然空空有无碍如此方可说为中道古三论师取此为正义此与天台家的即有即空相近《菩提道次第广论》西藏传说龙树学于胜义谛有二派(一)极无所住(二)现空如幻《菩提道次第广论》可以不承认有此二宗但不能否认西藏从印度所传确曾有此说即现即空即空即现的现空无碍实为渊源于龙树学的中土的三论宗近于此宗此种思想乃循僧肇法师的《不真空论》而来「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无事象既形象形不即无非真非实有然则不真空义显于兹矣故《放光》云诸法假号不真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三论宗传此为假名空说一切法空故非不及虽空而假有不坏也不是太过所以能得现象与实性的中道

藏传的中观三家《菩提道次第广论》抉择中观见先破除太过与不及的两派然后确立自宗正见

「太过派」主张一切法性空空能破一切法从色乃至涅槃菩提无不能破此为宗喀巴所不许破坏缘起法即是抹煞现象是不正确的但所以执空能破除一切法者理由有四(一)一切法不外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四生既不可得即一切法不能生(二)一切法不出有无等四句龙树菩萨广破四句都不可得所以一切法毕竟不可得这两个理由由于他不能如实了解一切法空义致有此种误解本是空却自性的破四生及四句等是说假使诸法是有自性的那么诸法不是自生即是他生不是有即是无等但龙树论中破四生即显假名缘生缘生是无自性的故非破自性生的四生所能破(三)观察法空时一切法是否能观察得到在一切法空观之下无一法可得所以能破一切法(四)如以为有法不可破的此不可破的一切法是不是由量成立的即正确的认识对于所认识的能恰到好处而得之此所得的是由量成立可说为有但经中说「眼耳等非量」非量即不是正确的认识即六识所知的一切法皆为不能由量成立的此二种理由约认识论说中国所传的中观者向来發明此义的不多印度后期佛教认识论特別發达中观者也重视起来观一切法空时不得一切法即以为能破一切法这是太过派的误解一切法空是因观自性不可得即由自性不可得而说为空非一切假名法也不可得要知观察到观察不到与破不破不同如以甲为有观察甲而不得此观察不得即是破此有如不观甲而观乙观乙时虽不见甲但不能说甲是没有不能说可破甲是有所以观自性不可得而说一切法空不观缘起假名为有不能因此说观一切法空即能破缘起假名观空属于胜义慧建立缘起属名言识依胜义智说眼等非量但世俗缘起假名的一切法依世俗名言量而假立的还是可以依有漏的心识量而成立不能因此而说一切不成立以一切法空为能破一切法当然是误解中观义的太过者但如《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自宗从自性与缘起胜义与世俗的差別立论不得意者或许会落于不空假名的窠臼

「不及派」《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曾引述此派的解说此派以为无自性空的自性即所破的自性含义有三差別「(一)非由因缘所生(二)时位无变(三)不待他立」观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即是破除于一切法上含此三种错误的自性见依此观察可悟证胜义空性得到解脱宗喀巴评此为不及者以为他所说的「非由因缘所生」为不及即没有彻底破除微细的自性见佛法中无论是小乘大乘无不承认诸法是因缘所生若观一切法因缘生即可破除自性那么小乘各派也应该能破除自性中观者如何更对破小乘而明无自性可知观察因缘所生实并不能彻底的破除自性见得到解脱「不待他立」即不待因缘生这也是小乘各派所同说的故此义亦不够不待他即独立性时位不变即常住性常住独立虽是自性的含义然破除常住独立并不即能通达诸法性空如破除了外道的常小乘的无方极微等不就能悟证法空这分別妄执虽除然生死的根本——俱生的自性见并未破除这样宗喀巴以此为不及此宗自性的三义与我上面所讲的实有不变独存的自性三义大体相近根本的自性见即一般认识上所起的不待推求而直感的实有感含摄得不变性独存性一般所认识的由于根识的局限直观事物的实在时不能知时间前后的似续性(过去与未来)空间彼此的离合性因此引生常住独存等错觉虽经意识推比而有相当的了解但每由事物生起的实在感而推论为独存不变性(分別执)所以虽破此分別执的独存与不变未必即能破尽自性见但若欲了达缘起无自性在意识的观察中仍需从三方面去观察如观察到自性的根源——俱生自性见三者实是不相离的这裡有需要考虑的即有自性者不是因缘生因缘生者即无自性龙树论中处处在说明以缘起为破除自性见的唯一理由今此派说自性为非因缘生宗喀巴以为不及这显然是不对的如未能圆满通达因缘生义那只能说他所通达的不圆满不能正见缘起的真义(如有部等虽也会说因缘生而于内容不能彻底了解故仍执诸法有自性)决不能说观察缘起不能破除自性「非因缘生」不足以摄尽自性的全体佛陀说法不但有名也还有义小乘各部学者不能把握因缘生法的深义故虽标缘起之名但仍执有自性不能适如其量的破除自性这仅能说对于缘起的理解还不够不能说缘起不能破除自性的一切破除自性唯有如实了解因缘所生非因缘所生者即是实在的独存的不变的俱生的分別的法执的我执的可以有种种而非因缘生是同一的如以此为不及那么一般学者说性空如不能尽得性空的真义性空也难道不能破执见吗如某些学者自以为应成派而不能尽见月称义那么应成派也就该不究竟了佛说因缘生义为通达无自性的唯一因此宗三义宗喀巴何以判之为不及依我看若说不及自续派倒可以充数如清辨论师以胜义谛中一切法空而世俗谛中许有自相即略近中土的不空假名宗承认因缘所生法有自相即于空无自性义不甚圆满需要更进一步去了解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于破太过与不及后提出自宗的正见即是月称论师的思想称为应成派应成派以为缘起法即是空的空是不破坏缘起的承认一切法空即假有法也不承认有自相与自续派的不及不同虽承认一切法空而不许破缘起故又与太过派不同

印传之大乘三家遮太过与不及而显中道可作多种说明现在再略说印度的大乘三家太虚大师分大乘学为三(一)法相唯识学(二)法性空慧学(三)法界圆觉学我在《印度之佛教》裡称之为虚妄唯识系性空唯名系真常唯心系此大乘三系可从有空的关系上去分別

「性空者」所主张的一切法毕竟空于毕竟空中能成立缘起有这是中观宗的特色这即是「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其他各派以为若一切皆空了岂不破坏缘起故另立不空之有而不知诸法之所以是毕竟空就因为他是缘起有因为诸法是缘起有所以诸法是毕竟空若真的了达缘起有必能通达毕竟空通达毕竟空也必能知缘起有太过派执空对缘起的应有者不能善巧的知其有不及派执有对于应空者又不能如实的知其空进一步说对于有而不能善巧的知为有则对于空也即不能善达其空反之对于空不能善巧的知其空对于有也即不能善达其为有失空的即失有失有的即失空中观者空有善巧一切空而不碍有一切有而不碍空这才是善取空者也即是能善知有者

「唯识者」可说是不空假名论师《瑜伽师地论》等反对一切法性空以为如一切法空即不能成立世出世间的一切法主张依实立假以一切法空为不了义以为一切缘起法是依他而有是自相安立的故因缘所生法不空依他起法不空有自相世间出世间法才可依此而得建立此是不空假名者的根本见解

「真常者」自以为是「空过来的」对于缘起的毕竟空他们是承认的但空了以后却转出一个不空的这即我所说的真常论者他们以为空是与小乘所共同的有些人止于观空以空为究竟这是不圆满的顿根利智的大乘学者从空透出去能见不空——妙有《楞伽》《胜鬘》《起信》等经论都是承认妄法无自性但皆別立妙有的不空以此为中道他们所讲的不空是在真如法性上讲的是形而上的本体论神秘的实在论唯识家所说的有侧重于经验的现象的所以与中观者诤依他不空这从空而悟证的不空——妙有与中观所说的缘起有不同中观的安立假名有是依缘起法而施设的不空妙有者本质是破坏缘起法的他们在形而上的本体上建立一切法迷真起妄不变随缘破相显性都是此宗的妙论所以要走此路者以既承认缘起法空即不能如唯识者立不空的缘起以为空是破一切的也不能如中观者于即空的缘起成立如幻有但事实上不能不建立故不能不在自以为「空过来」后于妙有的真如法性中成立一切法此派对于空也还是了解得不够因为空而不得其中太过了以致无法成立一切这才转过身来从妙有上安身立命依旧是真实自性不空

大乘的三家法相唯识者是从不及派引發出来的于诸法性空的了解不够失空即失有所以不能不说自相有真常唯心者是从太过派引發出来的破坏缘起而另觅出路是对于缘起有不够了解结果是失有也失空这二派都是「依实立假」的「异法是空异法不空」唯有中观论者依缘起显示性空即空而不坏缘有始能善巧中道中土的天台宗从龙树的思想而来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多少有妙有不空的气息但法法毕竟空法法宛然有较之他宗仍与中观义相近

第二节 即中道

太过与不及侧重在从缘起以明空现在从现象与本性的综贯来说现象与本性关涉的方面很广如外道以及一般哲学上的本体与现象实在与假相等都可说与此论题有关对于现实的宇宙人生要能把握到它的究竟真相无论是说明上悟证上都不能不分別但又不能分成判然的两截从相对的差別说明中此现象与本性或缘起与性空此两者的关系究竟怎样现象在本性之外还是在本性之中此一问题在佛教神教与哲学上有多种见解的不同

中观家对现象与本性發挥其不即不离的中道义释迦佛在世时外道的主要者为婆罗门婆罗门教的基本思想是本体论的一元论的以为宇宙与人生是唯一本体——梵或我等的显现把自我看为真实常住不变妙乐的佛法为破除此种思想故特重于分析否定如说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是分析的说无常无我无生等是否定的此是初期佛法的特色佛教的根本教义是用差別分析以破一以无我等否定以破真实后来的佛教学者有的不得佛意执有差別之事相对于世间出世间生死涅槃等从差別中求诸法的决定相到了大乘佛教特色即从本性的平等一味上评破小乘的各各自性差別说明真如法性普遍而平等因此大乘佛法又极容易被误解而转计到本体论唯一实在论去其实声闻佛教破除常实在而所证并不落于种种的差別大乘佛法發挥平等普遍的空性悟入不二法门是「破二不著一」的也并不落于唯一本体的倒见这二者在说明上前者重在差別的异后者重在本性的一确实的说来说差別是以此为方便说明现象不即本体而不可一说平等一味是以此为方便说明现象不离本体而不可异若能真的把握到佛法实义则知佛法是「但以假名说」是说明实相的方便不可偏执经中论色谈空不应起差別见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不应起一体见缘起与本性应知为不著于相即相离的中道此是学佛者应有的基本理解否则为言辞所拘缚与世间学者的说即说离一样

关于现象与本性的即离天台学者说得明白台宗判四教四教对于世俗相与胜义性的说明即离不同三藏教——主要为小乘学者对于现象与本性生死与涅槃世俗与胜义主张是差別的通教则主张即色而空即生死为涅槃主缘起与本性是相即的別教进而讲三谛——俗谛真谛中谛也是主张差別的圆教则即俗即真即中三谛是融即的由此观之在佛法说明缘起与本性时可说是不是即就是別不是別就是即说明的方便每似乎有所偏重而实不可执即执別但此约安立言教说若就修行体悟说这只有二类(一)悟真谛(二)悟中谛悟真谛是体悟第一义谛时一切差別现象皆不显现唯有平等一味之理是名但空偏真悟中谛是悟得理性平等一如而当下即是差別宛然的现象现象差別宛然而当下即是寂灭平等真理从智慧的体证说不外悟偏真与圆中即是统一切法即假即空而即中的台宗的说明不一定与其他的宗派相同但确有其意义悟偏真现象与本性是不相即的悟圆中假与空是相即的但这是从悟境而方便说明的在如实的悟证时决不执取为是即是离的

从言教安立上讲各宗派关于缘起与性空的建立是否善巧是否易于使人误会而落于二边不无可以评论现举大乘佛教为例原则的说凡是大乘佛法都是谈二谛的都以二谛为不即不离的唯识中观天台贤首都这样说如细探各宗安立的言教即知各宗或不免偏重唯识家重在差別如欧阳竟无《唯识抉择谈》说唯识抉择二谛详世俗抉择二智详后得侧重是可以的但因偏重于世俗后得智所以在说明上即不免倾向于差別作出差別的理论如说圆成实与依他起是不一不异的而依他起是有生灭的圆成实是无生灭的依他起可说种现熏生圆成实即不能说在安立染净诸法时侧重于依他起圆成实好像与依他起的现象界毫不相关似的因此有些学者对唯识家的说法不能满意依他是无常的圆成实是常的依他是差別生灭的而圆成实则是无差別不生灭的唯识者虽说依他与圆成不离到底使人觉得他的依他与圆成仅是不相离而已而实是差別的从依他起上远离遍计执即悟圆成实依他与圆成可说是不离的但反转来从圆成实到依他起则竟然不能看出有任何关系所以有人觉得唯识不够融即依唯识家的见道证真说本侧重于偏真在言教的安立上又重于世俗法相所以结果是不免偏于差別有人批评它这是偏以现象的差別观说明现象与本性

如贤首家《起信论》等也主张不即不离——天台宗义也略近于此但它实是侧重在平等一如无差別的故说举妄即真全事即理一切现象或虚妄事相皆即是本来寂灭的反过来从真起妄全理为事以一切为真如的發显从本性现起一切现象即性起法门这是唯识学者所不谈的禅宗六祖也曾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是说本性与现象二者是不可分的现象是本性所显现所生起的这种说法在一般的哲学界也极为流行贤首家等侧重于真如平等故安立的教理不但真俗是相即的就是俗谛中的事相也是相即的即俗而真即真而俗在贤首宗还不过是「理事无碍」还不是融即思想的顶点究竟的「事事无碍」不但是理事相即事相与事相也是相即的如天台宗的性具法门以为十法界一一各具十法界一法界即性具而成为事造时余九界不过隐而未现而九界也即不离此一界这样一法摄于一切法中一切法又摄于一法中等于在因论与遍因论贤首家虽说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其实是偏于相即有人说这不过偏据理性的无別观而用于二谛关系的说明而已

以中观宗的见解来批评唯识偏重于差別事相多明俗谛天台贤首偏重于平等本性多明真谛唯识天台贤首所建立的理论高深广大当然不能看作荒谬不经的但佛依二谛说法二谛不即不离而需要完满的善巧二谛即不能稍有所偏若能正见二谛无碍的中道则对于缘起与性空才有正确了达的可能如何把握二谛的不即不离恰到好处不偏于差別也不偏于平等这是修学中观者所应该特別留意处

中观者的二谛中道观缘起即是性空因为诸法空无自性所以是缘起法要由众缘而现前这与唯识家不同唯识学者不能从圆成空性以指出空性与依他有何关联中观则说无自性与缘起相即相成彼此有深切的关系「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诸法本性空即是现象之可能成为现象的所以然而现象之所以有无限差別不是以此空性为精神或物质而后成为现象的差別诸法是众因缘相依相待而有的差別的现象唯有在因缘法上安立决不在性上说这与自性能生万法一真法界现起一切的思想根本不同如此处是空地才可以造房子这如法性本来空寂所以有现象的可能一样但仅有空地还不能就有房子出现必需以砖匠人设计工作才能有事实的房子所以「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这是从缘起本相以说明其可以成为现象而所以成为如此现象并不以空为能力材料不以空为现出一切现象的根源性空与缘起如镜的明净与影像一样不明净即不能现一切影像但不能说明净即能有一切影像影像还需有人物的因缘于明净中能现一切影像可说影像就是明净的影像现前时也未曾不明净从明净说这是平等一如的有影像如此无影像也如此但现起人等影像必需明净而非但由明净不需人物等因缘也决不因镜的明净平等而所现的人物花草影像也无有差別人物花草的影像如何主要还是受人物花草的因缘关系而决定的这样缘起与性空从性空的方面看是平等平等的种种差別现象不离此平等虽不离平等然差別相宛然不失并不因空性平等而诸法也就无差別同时也不因诸法差別而空性也差別中观者于性空与缘起的抉择与唯识家不同即在「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与天台贤首不同处即一切为缘起法由因缘生非由空性生起一切或具足一切然这裡要郑重指出的性空即缘起本相不应作形而上的实体看也不应作原理而为诸法的依托看这是形上形下或理事差別者的拟想而非缘起性空的实相

佛法中所说的缘起本性与一般宗教及哲学是不同的佛法的立场是缘起论是以因果缘起安立世出世间一切法的依此来说声闻乘说色心等因果缘起是对的他并不说因无为本体而有一切现象中观与唯识还能保持此种理论唯识者说依阿赖耶种现相生是从现象方面说的中观者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这是说明缘起的所以可能生起要说明现象差別还在色心诸法的因缘上说佛法的不同于神学及玄学者出發点是现象的经验的后来因为有偏重平等无差別的学者以本性为诸法的真实本体于是说诸法是本性显现生起至此与一般神学者玄学者所谈的本体起现象日渐混杂与佛法的缘起中道日渐相反大乘说缘起与性空不即不离的中观与唯识都不许本性可以生缘起或转变为缘起的本性不是有什么实在的本体或能力佛法说色等一切法本性寂灭使人即俗以显真真如寂灭不是什么神秘不思议的实体所以从来不说从体起用如不能把握这点则佛法必将与中国的儒道印度的婆罗门西洋哲学的本体论唯心论者合流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对佛法的批评是佛法说一切法即空空寂寂而不能说空空寂寂即一切法熊氏的意思佛法不能说由空空寂寂的本体而發现为一切法以此为佛法的缺点其实佛法何尝不能说不会说也还是说空寂即一切法但含义不同不许从空寂体而现为一切向来一般的神教与玄学者对于宇宙人生的说明有一个极基本的假定即以为必需从一实在的本体而發现为各式各样的差別现象如婆罗门教犹太教基督教回教等都主张在一切现象之上有一能造的上帝之类这种思想一般人极易于接受因为将一切法的究竟看成是实在性的而实在性又是一切法的本源性于是拟人的上帝创造万有说依之而生后来的玄学者虽不说上帝为宇宙的根元而以为有一实在的原理或本体由此实在的本体产生一切现象显现一切现象他们的根本动机即要在一切现象外另找一个本体——或高高地在一切现象以上或深深地在一切现象之后他们的基本论题是本体如何能發现为现象本体与现象有何关系某些玄学家觉得本体不应离现象而存在于是想像一与上帝具有同等性能的本体以此本体可以生一切法而本体即在一切法中成为泛神论的玄学的实在论的熊十力也说举体即用全用即体其实如扫除本体生现象的根本假定根本妄想那必然为即现即空即空即现头头上现法法上明何必要坚持从本体而發现为现象如水相与湿性即水即湿即湿即水还谈什么从湿性而發现为水相玄学者坐在无明坑中做著从本体生现象的迷梦还以为佛法偏(不能说即空空寂寂而生生化化的)而不即何等可笑佛法不是寻求万化本源以说明万化如何生起的玄学佛法是在现实经验界中体悟离却迷乱的本性空寂空性真如都非另有实体即是现象的当体真相因人们认识的错误所以觉得诸法有实性甚而想像有一实在的本体而从此现生一切佛学者如想像从本体而显现为现象即转而与一般神教玄学者类似即不能显出佛法异于外道的特色

世间也有不承认形而上学的本体者即经验论派或现象论派此派以为神教玄学家的本体是幻想的产物是以自己的推论为根据而建立的他们根本就没有见到什么本体这极有理但又多少偏于一边了中观的根本义是一切法的真相本性要适如其量的去把握它不能为错乱颠倒的认识所蒙蔽离颠倒错乱正觉得的名为本性实相这即是一切法的本性实相而非別体这不同于偏于经验论者现象论者的向外奔放安于偏颇错乱的现实但本性不是一般所想像的本体故与神教玄学等的本体论也不同总之依佛法看他们都是偏重了一方面重于差別的本性也随之有差別了甚至否认本性重于本性平等的现象也平等了甚至抹煞现象这些都不能正见中道不是执事废理就是执理废事唯有依中观正义确立缘起与本性的中道观才能行于中道到达究竟


校注

[A1] 《广弘明集》卷24「年少见长安耆老多云关中高胜迺旧有此义」(CBETA, T52, no. 2103, p. 274, c2-3)
[A2] 《大乘玄论》卷1(CBETA, T45, no. 1853, p. 24, c6-7)
[A3] 《大乘玄论》卷1(CBETA, T45, no. 1853, p. 24, c7-9)
[A4] 《大乘玄论》卷1(CBETA, T45, no. 1853, p. 25, a3-4)
[A5] 兹【CB】玆【印顺】
[A6] 《肇论》卷1(CBETA, T45, no. 1858, p. 152, c16-20)
[A7] 《央掘魔罗经》卷2(CBETA, T02, no. 120, p. 527, b28)
[A8]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CBETA, T48, no. 2008, p. 349, a20-21)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中观今论(卷9)
关闭
中观今论(卷9)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