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僧才之培养

一 弘法人才的重要

佛法要想昌明与兴盛说来原因很多对外说必须政治安定社会能善意护持对内说必须有组织的清净僧团和善巧的弘化方法如此才能使佛法普及于民间但其中主要的不能不说是弘法人才的问题有了优秀的弘法人才其他的事情才有办法因此要想中国佛教能够真正發扬光大对于弘法的人才问题不得不认为是首要的问题

自从佛陀的教化播扬人间以来弘法的任务多属出家僧众也有在家居士声闻中如质多长者菩萨中如维摩诘长者胜鬘夫人等他们对于弘化之功绩都有很大的贡献但是住持佛法的重任从来都以出家众为主体所以说到弘法固然希望大心居士们多多热心弘扬然而根本问题对于出家僧众觉得更要發心来尽力培养和造就

培养佛教的弘法人才决不单是对佛教有所认识因为弘法不只是知识的灌输尤其是身为宗教师的出家众要想真能够摄受广大信众给予佛法的真利益除佛教知识外必须具有高尚的德行和精勤的修持如此才能使信众们建立信心进而引导他们深入佛法佛陀教化弟子们无非以三学六度为修学法学佛也即是修学这些因此从古以来佛教优秀弘法人才的辈出无不以三学六度为修学内容唯有依于佛法——三学和六度去真实修学的出家僧才足以化导信众使其由仰慕而生敬信由敬信而發心修学由修学而深入

二 律学中心

虽然如此事实上从古以来学众的培养各有重点不同——或戒或定或慧如佛在世时以建立清净僧团为中心用以训练僧众陶铸圣贤这主要以戒学为基本以定慧为进一步的修学所以佛说「佛灭后解脱戒经是汝大师」佛陀的本怀要弟子们能依戒而住以戒为师所以说有清净如法的僧伽就是正法住世以戒学为基本来训导弟子这是将出家弟子们的生活导入于有组织有纪律的道德生活中对个人说能使戒行清净不犯重戒即使少毁轻戒即能忏悔还复清净使学人身心安于清净律仪中另一方面对于大众团体生活之规律生活渐渐熟习了知如何出家如何受戒如何「布萨」如何「安居」乃至穿衣吃饭求医药出入往返一切生活方式都契合于清净律仪生活要知道佛法能否住世不只是个人的修证问题据说古佛没有依法摄僧所以佛法不能久住必须以大众增上力量而使修学者的身心易于获得清净佛法由此更易延续更能适应于社会而發扬所以佛陀建立僧团其方法是「以戒摄僧」其目的是以戒学引导大众生活于清净律仪中来完成僧众的自律和化他有关自律的一部分即是「戒经」有关大众一切生活规律是「犍度」因此出家众不但要严守戒律而自度更要熟习僧团中一切僧事这些佛陀都有极严密的制度如限定收徒传戒之资格方法不使师资偽滥等佛制比丘比丘尼必须依止师长五年内不离依止不能一晚离依止而住在此五年内依师学习一方面修学戒律一方面熟习僧团中的一切僧事其余才修禅观或去善知识处请求教授教诫同道们相互议论等因此慧的修学是以僧团的戒律为基础古说「五夏以前专精戒律」就是此意然此非专学戒律是要出家弟子们安住于律仪僧团中完成高洁的僧格如五年而尚未学成或者不知僧事规定再住五年必须对于戒律生活完全学成为目的如还不成这就叫作哑羊僧了

律上说僧有四种真实僧即证得果位以上的圣者有羞僧具有惭愧心以戒定慧修学但尚未证得圣果无羞僧虽然修学佛法而戒行不能清净或犯而不知忏悔(如毁犯四根本大戒就不名为僧了)哑羊僧对于戒定慧不能修学不知僧团的一切僧事作法如对僧事不知同意(「与欲」)不知赞成(「默然」)不知反对(「说」)不知揭發(「举」)不知忏悔法不知灭诤法不知羯磨法不知如法不如法不知清净不清净不知成就不成就等所以无资格成为僧团中的一员像这样的人在清净僧团中只有增加团体的紊乱和不安

在印度初期佛法时代佛陀显著的指出弟子们应修学的方案和程序即每一弟子要依止师尊精勤修学陶练成完满的僧格在大众和乐尊师重道净化身心的和谐气氛中而自求解脱或外行教化弟子们能「依戒而住」使佛法能一天一天的發扬是有其原因的如依戒而学完成僧格这虽说不是佛陀的最高目的(更高的为禅定与智慧)但在社会一般的眼光中一个组织健全有纪律的清净的僧团是怎样的值得赞叹所以能使「不信者生信」「已信者增长」了所以以戒为基建立清净僧团佛门中之龙象才能从此中陶练出来我们中国佛教从前在大陆时不是说不传戒只是戒期完毕戒牒到手到处云水挂单流为有养无教的一群佛教当然衰落下来像这样的授受戒法不能说没有益处但不能合于佛意不能在和乐清净僧中培养僧才住持佛教

三 禅学中心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原来也是沿袭佛陀在世的制度依戒修学不过因当时的国情未能养成如印度那样的依戒而住的规模特別是当时的中国佛教大小乘兼弘而以大乘为主大乘重禅慧对重戒的精神就不免轻忽了

中国佛教能够陶练佛门的高僧大德培植佛教弘法人才的在中国佛教史上第一要推禅宗唐代以来使寺院几乎一律称为「禅寺」可见禅宗的力量在当时如何的壮大禅宗以禅(定学)为中心对于戒律或闻思经教都是其次禅者善能激發各人的道念發心为生死大事而励力參究在禅者看来若吾人自心清净自然性戒不犯所以唐代百丈马祖们离开律院別立禅寺使住众们一心一意在禅思上下功夫当时由于教法兴盛僧徒们有反求实践的倾向个个都倾向于參究力行同时禅寺中并不是完全抛弃了闻思慧因为禅堂内有寺中的住持首座堂主们随时随地指导清众每天有定时的开示对于学者行为举止都有剀切的警策与指示由于这种大众共同熏修的关系渐渐产生了大禅寺演出大丛林的制度和清规一班清众们安居于这有规律淳朴生活的禅堂内早晚參究上堂小參随时接受善知识的开示教导为了明白生死大事參透本来面目而發奋修持经过数年的修学能开悟见性的不要说即使參不透本来面目因为经过数年大冶洪炉的陶练也会养成道貌岸然威仪庠序其心胸豁达气度之浑朴与严肃与常人大有不同一出山门使人见了油然生起仰慕的心情因此禅宗千百年来能维持到近代这并不单是依赖禅宗的制度的而是以大众參究互相警勉的力量作为禅宗内在活力之来源寺内的住持为一寺之领导者每日带领清众上堂说法作种种法事有多年的禅观功夫经过长期的训练熟习禅寺的一切制度才出来当职事监院职事们他们發心为大众服务使清众们能够专心修学由于善缘具足清众们也就放下一切安心向道经过大冶洪炉千锤百炼而成为一代的高僧祖师这种以禅为中心而參究的力量在当时成为中国佛学的重心不但影响了整个中国佛教而且间接地孕育出中国理学的产生原因是禅者能做到僧仪如法内心清净以明净禅心而引發出智慧运用善巧的方便使佛法的真义發扬光大倘若不發展为集团的參究修学个人的修证也不过是个己的解脱未必能使佛法光大使佛法久住

佛法到了近代衰微不堪禅宗失去了以禅为中心陶冶僧才的本旨禅寺的住持们都以问事为目的监院职事们好像全寺大众的统治者有的专意修建有的专心应赴發心修学的清众们精神失去了依托所以佛门禅风不能保持禅堂的制度一切皆变了质这证明了禅宗以禅思參究为中心大众熏修互相警策才能使大众和乐清净才有佛门的龙象辈出

四 教学中心

弘法人才的培养是要在清净和合的僧团中这或以戒律或以禅思为中心上文已经说明若再从佛教史去考察还有另一方式是以闻思经教的慧学为中心的他们对于根本戒当然严持不犯其余戒律和禅也都能随分随力去修学不过特重于闻思的慧学从此發出的庞大力量曾为兴隆佛教之主要动力如唐代玄奘三藏留学印度时当时的那烂陀寺住有千余僧众每日到处公开讲习教典大家互策互励对于广大精深的佛法作一种深刻的研究因此有些法师们能通晓(不是泛泛的读懂而已)五部十部或二十部以上的经论法师资望的高下是以通达经论多少而定予以不同的待遇和器重蔚为一时的学风这一以闻思经教的慧学为中心的僧团在西元五七世纪间成为国际佛教中唯一的最高学府所在国内外的佛教徒能不辞跋涉之苦而前往參学学成后再各化一方传播法音他们是在信戒的基础上闻思教学以睿利的明智对于传下的大小乘义理修持方法作一番更深刻的钻研对空有学派思想作进一步探讨思辨和抉择而后将深奥的佛法予以广大的阐扬在这勇猛精勤的修学中无疑的对于佛法的信念有著更深的建立坚贞卓绝的宗教精神从此引發为佛法的發扬光大而努力这是那烂陀寺的学术精神也可说是以闻思经教的慧学为主对于佛教文化發扬给予重大的贡献

闻思经教的慧学在组成清净僧团及僧众们之信念与造诣也许不如以戒律或禅思为中心的来得较为坚强和深厚但对于普遍發扬佛教文化摧伏邪外之巨大力量却有它不可磨灭之功绩这如以闻思教学为中心的西藏佛教自阿底沙从印度传入西藏成为甘丹派奠定了西藏佛法的特质中国元代时由于藏僧重视政治权力不能重视教学有的专重修证以神通摄众甚至娶妻畜子一切俗化了佛教落入衰微与紊乱状态明初宗喀巴大师起来革新也可说复古——阿底沙大师的旧传僧徒须严谨律仪才恢复寺院的清净重闻思经教的慧学在依于信戒的闻思中团结僧众而發生庞大力量挽回了西藏佛教的厄运成为一般所说的黄教黄教在西藏可以与中国唐代的禅宗相媲美凡学佛者进住寺院除礼拜念诵忏悔等而外重视研究经教尤其是对于佛教的「戒律」「因明」《俱舍》「中观」《现观庄严论》——五大部成为造就僧才必修之课程他们不只修学而在同一寺内或寺与寺间乃至在全藏中心地的拉萨举行辩论大会众多义学的僧众聚集问难辩论若对此五大部之义理能答辩无碍即考试及格被称为格西(法师)由或全藏或一地区一寺院的论辩考验不同所以有一等格西二等格西等差別西藏政治中心的拉萨也成为佛教的中心对于佛法有造诣的格西们专门从事教学培养僧才因此西康蒙古青海甚至内地的佛徒以仰慕藏地佛教的心情不远千里去修学学成后再回本土弘传其所学使藏文系的佛法延续發扬其得力处不能不归功于闻思教学为中心的教派

近代中国佛教以闻思经教的慧学为重心的要算是虚大师所创办的佛教教育依大师的意见建立僧伽是以律仪为基础的希望佛教青年能从佛学院之初级(重律仪)中级高级次第修学在此数年中先对出世间学有一深刻了解平时早晚大众共修以坚定佛法之信心这样不但可以培养成一些弘法人才同时也能使他们处理僧事再于高级之上设立专修处供他们专精于某一宗——或禅或净等作一番修持希望能做到行解相应而成为真正的佛教人才所以大师的建僧方式大体与宗喀巴相近也是以信戒为基以闻思慧为中心的可惜大师之理想至今从未实现而只是一些补习教育虽有不少学僧多少能为佛教而尽力但不够清净严肃不易达成整建僧团引导信众的目标就是对于教理的修学也还差得太远有些人误会大师所办之僧教育与社会学校一样实在是未能了解大师的本意总之虚大师训育僧才之思想确是以闻思经教的慧学为中心的

五 现代的弘法人才

从上来的例证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结论要使佛法昌明發达即需要弘法人才要有佛教弘法人才辈出必须佛徒们养成向学的风气这不外以戒慧为修学训导之中心决不能离此修学而有所成就当然有些出类拔萃的僧才们不须良好的修学环境自能發心自修德学成就成为一代之高僧但这非具有深厚的善根和宿慧不可这究竟是少数中之极少数不能以此为标准来希望佛教复兴因此希望佛教弘法人才的产生须以念诵礼拜等来增长信念进而彼此间和乐共修组成清净僧团培养向学的风气这样才能發生一种巨大力量使衰微的佛教能振兴起来弘法利生是每一佛子之天职热心佛教的大德们应考虑到复兴佛教的力量究竟是在那裡

最后要说到两点第一今日是知识發达的时代佛教徒要想降服魔外高建法幢这必须对深奥的佛法有一番深入才能以深入浅出的善巧方便来施化使未信者信已信者增长众生根性不一当然可以种种法门或者不需语言文字以身教感召別人但约广大人心和现代风尚说弘法者对于广大精深的佛法必先要有明确的深刻的理解从深广的义理中不但能条理严密的發挥深义更能提出简要的纲宗使大众可以对佛法有一正确扼要的观念如此才能使现代人士易于接受大师曾以唯识学——适应现代科学方法来教化他人就是因为这个实际上佛教任何义理都可以此方法表达出来

第二一个身为宗教师的要教化他人除了对佛法具有深刻了解之外对于一般世间知识也应有广泛的涉猎这倒不是说对于现代知识都应该专心研究如中国佛教史上的道安慧远大师们对于中国学术都有很好的造诣出家学佛后才能引导当时社会一般的知识界归向佛法印度的马鸣龙树无著世亲诸大论师们那一位不是当代有名的大学者对于流行的四吠陀典和十八大论等都有过研究这才能以佛法融通世学批评世学从相互比较中显出佛法之精深与高妙使人们易于崇信而接受以其他宗教之牧师神父们来说他们要作一个传教师都是在一般大学知识以上再予以数年的宗教教育才能到处传道發生良好的效率虽说他们以物质来引诱但传道人才之造诣有他们的长处不要以为过去唐代禅宗之發扬专于著重自身的熏修无须了解其他不知禅者的力求实践不重闻思经教正因为那时的教学已极为發达普及而我们现在是怎样呢当时的对手是儒禅者多少有些认识而现在世间的学术又是怎样呢在现代对于无边佛法的义理不能随分随力的闻思修学对世间知识太欠缺要想弘法利生确实是件难事

有些热心的佛徒们为了佛法能够深入民间提倡一些最简单的道理最简单的修持或者利用歌唱幻灯这自然是引导信佛的大好方便但从远大处著想要使社会人士对于佛法有真确的信解要摄受现代的知识人士那么单凭这些通俗的说教是不能达成佛教中兴的目的必须依上面所说的集体修学——戒慧中心的修学法造就高深的僧才才能成功

以现代说佛法之自修化他虚大师的以闻思经教的慧学为中心不能不说是正确的过去大陆的佛教已成过去现实又因人力物力关系不能理想的培养弘法人才但大家能认清这一發生佛教大力量的根本办法到底是有益的如注意「信心坚强」「戒行清净」以念诵忏悔等来培养宗教情操而将自己安立于僧团中安立于闻思经教的慧学中不求速成以待时节因缘才是现在佛教无办法中的办法(印海记)


校注

[A1] 民国四七年讲
[A2]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卷1「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CBETA, T12, no. 389, p. 1110, c20-22)
[A3]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1「十诵中佛制比丘五夏已前专精律部」(CBETA, T40, no. 1805, p. 184, c10)
[A4] 《四分律》卷1「不信者令信已信者增长」(CBETA, T22, no. 1428, p. 567, c5)长=广【圣】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教制教典与教学(卷10)
关闭
教制教典与教学(卷10)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