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书编目议

何日章馆长希望我能把佛书拟一分类目录可以适合图书馆编目的需要这不但图书馆需要有一较为合适的佛书编目佛教自身也是非常需要的我就答应他可是审细地思索起来问题并不简单迟迟而拿不出来

先从佛书的内容以及从来的编目情形说起印度传出的(古典的)佛书起初是编为二大部一经藏二律藏大概的说经是重于义理的智的重于个己修持的律是重于制度的业的重于团体的作法经义与律义的分別解说逐渐發达起初都是附属于经藏律藏的后来经义的论说独成论藏与经律鼎立为三藏而律义的分別解说始终附属于律藏中后代佛教的發展露出了偏重于义理的倾向

说到经藏从《杂含》而次第別编成为《杂》《中》《长》《增一》——四阿含这是古代各家所公认的阿育王时代(佛元二世纪)分別说系多了第五部名《小阿含》这包括有经常念诵的偈颂佛陀本生谈佛与弟子的本行长老与长老尼的偈颂传说中的饿鬼事天宫事等总之这裡面有著后起的历史与传记等成分有部系不承认这些是圣典(不是没有而是说这不外于经律或只是文颂者——文艺的传说)可是大众系却以此为独立的《杂藏》(与经论合为四藏)内容更为广大从体裁与内容来说其中大部分是文学的传记的使他与经论分別极有意义

大乘经的大量流传是佛灭四五世纪了起初是经典大乘经的部类极多从来没有确定的部类编定继而从六世纪起有龙树学系的《中观论》等九世纪起有无著系的《瑜伽论》等大乘律只是附属于大乘经中至少在现存的文献中没有大乘独立的律部大乘中也有应属于《杂藏》的

佛法不是义理的空谈而重于定慧的实践修持方法一向传述于佛弟子间声闻乘中即有瑜伽行地偈(《修行道地经》)等传出大乘的中观与瑜伽也是重于观法其后专修定慧的瑜伽师透过大乘经结合了印度教的仪制而单独成部这就是密典的续部与仪轨密乘的律典与论典也是极少的所以古代印度传译的佛书约时代而竖分不出声闻藏菩萨藏秘密藏三大类如约内容及文体而横分即不出经(续)杂——四藏

从印度佛书而论到中国与日本等有几点值得注意律藏本来不但是道德的戒条而且是僧团的组织法寺院经济的怎样处理僧众的日常生活布教以及寺塔的建筑图像法器等这在中国与日本就有僧官制丛林制各种清规传戒规范以及法会宣讲等性质都与律藏的一分相近然一般重视印度的律典看作如来亲制所以如把这些也编入律藏会受人反对

论藏印度的撰集大略有释经论与宗经论二类释经论(论的注释也属此)即经典的解说在中国称为注文句等注释的注释称为钞记等性质是一样的但从来受到歧视没有把它看作论藏这到底应该別立一类还是与印度撰集一样编入论藏呢宗经论是依据经义而自出机抒组织分別而成为条理严密的作品释经论与宗经论凡是印度的作品都与宗派有关如《阿毘昙》《中论》《瑜伽论》那一部不是宗派的产物而中国重经的学派如天台贤首他们的《法华》《华严经》释为一宗宗义的重要根据重论的学派如三论与唯识一宗的主要宗义都在论疏中此外如判教的教仪辨义的章义等都可说是宗经(论)论所以如《大正藏》对于中国古德的作品于经释论释外別立宗派一门并不恰当因为这少数的宗典不足以代表宗派而各宗的要义反而多在经释论释中其他如密净宗重要的宗义也在密净的疏释中唯有禅宗并不依傍经论而有独特的风格祖师的语录有著非常众多的部帙所以虚大师说过这不妨參照密续及仪轨的独立而于经密外別立一禅(语录)藏

古代(约为百年以前)的纯正佛书——法与律如分作五大目经及经释律及律释论及论释密续及仪轨禅法及语录可以网罗一切此外古典中的传记历史诗文等一向编入《小阿含》《杂藏》或「贤圣撰集」的唯识法相家的「因明」本是印度的逻辑经佛教的改进以作辨理楷式这二类都不是纯正的法与律不妨与近代的作品合编

近百年来经过了近代文化的影响也可说是佛法传入西方所引起的影响治理佛学的方法多少与古代不同使用的语文研究到的论题更为广泛无论从体裁与内容去看都与古代有极大差別近代的作品除经论或古德著作的解说可以编入前五目外其他的可以编为总论法义制仪史地文艺等五目

总论在一般图书目录中是第一类在佛书中如目录索引提要悉昙音义辞典汇辑丛书等都属于此目悉昙本为梵文的声明现在应以雅语及巴利语的文法等为主扩大而编入有关佛典翻译的西域古代语言如驴唇语吐火罗语于阗语等藏文满文蒙文等

法义即有关佛教义理的研究这是非常广泛的大体可分为概论宗乘论这如关于根本佛教部派佛教小乘大乘密乘中观瑜伽天台贤首等宗义的研究或解说或比较或贯通或抉择或辨析等哲学心理学伦理学论理学古典的因明论编在这部门佛学与世间学这如与印度的诸教学与中亚的诸教学与中国的儒道与日本的神道教与西洋的宗教哲学等这各有破斥融摄互相影响的三大类中国古代的护教言论或老韩愈文的融通或驳难等都编于此真身佛与菩萨如关于法身报身的思想大日弥陀药师佛等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菩萨等以及密部的诸金刚的研究瑜伽与神通这是有关定慧修持以及身心的特殊变化及经验其他

制仪是有关律制的各地佛教的僧制以及佛教的种种行事仪式略可分僧制僧经济僧教育游化布教救济事业戒杀放生种种仪式仪式中如传戒仪灌顶仪忏悔仪浴佛等法会仪(如喇嘛打鬼仪式等并属此)坐禅仪讲经仪斋食仪服饰等

史地内容极多略有地理传记历史三类近代的考古發掘报告都属于此

文艺略有文学与艺术二类

这样的后五目大体近于古代的《杂藏》综合而略为编目如下

  • 一 总论

    • 1. 目录

    • 2. 索引

    • 3. 提要

    • 4. 悉昙

    • 5. 音义

    • 6. 辞典

    • 7. 汇辑

    • 8. 丛书

    • 9. 其他

  • 二 经及经释

    • 1. 阿含

      • 甲 杂阿含(经典并以全译分译即抽译一部分经释经释的注释四类为次第不具者

      • 乙 中阿含

      • 丙 长阿含

      • 丁 增一阿含

      • 戊 阿含流类(如《正法念处经》等)

    • 2. 般若

    • 3. 宝积

    • 4. 大集

    • 5. 华严

    • 6. 涅槃

    • 7. 大乘经集(《小部》甚多)

  • 三 律及律释

    • 1. 大众律(律典并以广律戒经羯磨母论律释律释之注释日常行法等为次不具者

    • 2. 铜鍱律(锡兰传之上座律)

    • 3. 化地(五分)律

    • 4. 法藏(四分)律

    • 5. 一切有(十诵等)律

    • 6. 饮光律

    • 7. 正量律

    • 8. 声闻杂律

    • 9. 大乘律

  • 四 论及论释

    • 1. 印度(锡缅泰附)宗论

      • 甲 阿毘昙

        • 子 舍利弗毘昙(论典并以论论释论释之注释论要等为次不具者

        • 丑 铜鍱系毘昙

        • 寅 一切有系毘昙

        • 卯 犊子系毘昙

        • 辰 晚期折衷论

      • 乙 中观

      • 丙 瑜伽

      • 丁 现观庄严

      • 戊 大乘论集

    • 2. 中国(内地)宗论

      • 甲 三论宗论

      • 乙 天台宗论

      • 丙 唯识宗论

      • 丁 贤首宗论

      • 戊 净土宗论

    • 3. 西藏(蒙古附)宗论(宗喀巴《菩提道次第》等属此

    • 4. 日本宗论

      • 甲 真宗论

      • 乙 日莲宗论

      • 丙 时宗论

      • 丁 其他

  • 五 密续及仪轨

    • 1. 事部(每一密典各有续即经仪轨修法注解等不具者

    • 2. 行部

    • 3. 瑜伽部

    • 4. 无上瑜伽部

    • 5. 密论(如宗喀巴之《密宗道次第》弘法之《即身成佛义》等

  • 六 禅及语录

    • 1. 声闻禅法

    • 2. 大乘禅法(天台之《摩诃止观》等属此

    • 3. 秘密禅法(略入密部中

    • 4. 禅宗法语

      • 甲 偈颂

      • 乙 语录

  • 七 法义

    • 1. 概论

    • 2. 宗乘论

    • 3. 哲学

    • 4. 心理学

    • 5. 伦理学

    • 6. 论理学

    • 7. 佛学与世间学

      • 甲 与印度诸教学

      • 乙 与中亚诸教学

      • 丙 与中国儒道学

      • 丁 与日本神道教

      • 戊 与西洋宗教哲学

    • 8. 真身佛与菩萨

    • 9. 瑜伽与神通

    • 10. 其他

  • 八 制仪

    • 1. 僧制

      • 甲 印度晚期僧制

      • 乙 锡缅泰僧制

      • 丙 中国(内地)僧制

      • 丁 蒙藏僧制

      • 戊 日本僧制

    • 2. 僧经济

    • 3. 僧教育

    • 4. 布教

    • 5. 救济事业

    • 6. 戒杀放生

    • 7. 仪式

      • 甲 传戒仪

      • 乙 灌顶仪

      • 丙 忏悔仪

      • 丁 浴佛等法会仪

      • 戊 放生仪

      • 己 讲经仪

      • 庚 斋食仪

      • 辛 制服

      • 壬 其他

  • 九 史地

    • 1. (人文)地理

      • 甲 地方志

      • 乙 寺刹志(山志等)

      • 丙 游历记

      • 丁 古迹考察

    • 2. 传记

      • 甲 释尊及弟子传(本生本行著重于历史的

      • 乙 僧尼传

      • 丙 居士传

      • 丁 宗祖传记

      • 戊 传灯录

      • 己 往生传

      • 庚 灵验记

    • 3. 历史

      • 甲 佛教通史

      • 乙 各地佛教史(印度西域南方中国(内地)蒙藏日本朝鲜欧美

      • 丙 教典史(集成著作传译印刻等

      • 丁 教派史(印日等诸教派

  • 十 文艺

    • 1. 文学

      • 甲 譬喻因缘

      • 乙 变文宝卷

      • 丙 诗

      • 丁 序跋發愿文

      • 戊 散文

      • 己 笔记

      • 庚 小说

      • 辛 戏剧

      • 壬 诗文集

    • 2. 艺术

      • 甲 乐曲

      • 乙 图像

      • 丙 雕塑

      • 丁 建筑

      • 戊 法物

      • 己 合香

    • 3. 术数

      • 甲 历数

      • 乙 医药

      • 丙 占卜

这一编目当然是并不完备还需要修正补充但至少可以了解在现代而来谈佛书已决不是旧有的华文大藏了还有各种语文的编集为一也应有一先后我觉得阿含声闻律部分可以巴利语文为先其次是华文日文片段的梵文本大乘的经论应以华文为先以梵文为次因为梵文太残佚不备了其次是藏文日文等秘密部分应以藏文为先梵文华文日文等为次还有些近代著作要以西文及日文领先了


校注

[A1] 民国四二年撰
[A2] 论【CB】观【印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教制教典与教学(卷9)
关闭
教制教典与教学(卷9)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