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章馆长希望我能把佛书拟一分类目录,可以适合图书馆编目的需要。这不但图书馆需要有一较为合适的佛书编目,佛教自身也是非常需要的。我就答应他,可是审细地思索起来,问题并不简单,迟迟而拿不出来。
先从佛书的内容,以及从来的编目情形说起。印度传出的(古典的)佛书,起初是编为二大部:一经藏,二律藏。大概的说,经是重于义理的,智的,重于个己修持的;律是重于制度的,业的,重于团体的作法。经义与律义的分別解说,逐渐發达,起初都是附属于经藏、律藏的。后来,经义的论说,独成论藏,与经、律鼎立为三藏。而律义的分別解说,始终附属于律藏中。后代佛教的發展,露出了偏重于义理的倾向。
说到经藏,从《杂含》而次第別编,成为《杂》、《中》、《长》、《增一》——四阿含:这是古代各家所公认的。阿育王时代(佛元二世纪),分別说系多了第五部,名《小阿含》。这包括有:经常念诵的偈颂;佛陀本生谈;佛与弟子的本行;长老与长老尼的偈颂;传说中的饿鬼事、天宫事等。总之,这裡面有著后起的历史与传记等成分。有部系,不承认这些是圣典(不是没有,而是说这不外于经律,或只是文颂者——文艺的传说)。可是大众系,却以此为独立的《杂藏》(与经、律、论合为四藏),内容更为广大。从体裁与内容来说,其中大部分是文学的,传记的;使他与经、律、论分別,极有意义!
大乘经的大量流传,是佛灭四、五世纪了。起初是经典;大乘经的部类极多,从来没有确定的部类编定。继而从六世纪起,有龙树学系的《中观论》等;八、九世纪起,有无著系的《瑜伽论》等。大乘律,只是附属于大乘经中,至少在现存的文献中,没有大乘独立的律部。大乘中,也有应属于《杂藏》的。
佛法不是义理的空谈,而重于定慧的实践。修持方法,一向传述于佛弟子间。声闻乘中,即有瑜伽行地偈(《修行道地经》)等传出。大乘的中观与瑜伽,也是重于观法。其后,专修定慧的瑜伽师,透过大乘经,结合了印度教的仪制而单独成部,这就是密典的续部与仪轨。密乘的律典与论典,也是极少的。所以古代印度传译的佛书,约时代而竖分,不出声闻藏、菩萨藏、秘密藏三大类。如约内容及文体而横分,即不出经(续)、律、论、杂——四藏。
从印度佛书而论到中国与日本等,有几点值得注意:一、律藏,本来不但是道德的戒条,而且是僧团的组织法;寺院经济的怎样处理;僧众的日常生活;布教,以及寺塔的建筑,图像,法器等。这在中国与日本,就有僧官制、丛林制;各种清规,传戒规范,以及法会、宣讲等,性质都与律藏的一分相近。然一般重视印度的律典,看作如来亲制;所以如把这些也编入律藏,会受人反对。
二、论藏,印度的撰集,大略有释经论与宗经论二类。释经论(论的注释也属此),即经典的解说。在中国,称为注,解,疏,释,文句等;注释的注释,称为钞,记等。性质是一样的,但从来受到歧视,没有把它看作论藏。这到底应该別立一类,还是与印度撰集一样,编入论藏呢?宗经论,是依据经义而自出机抒,组织、分別而成为条理严密的作品。释经论与宗经论,凡是印度的作品,都与宗派有关。如《阿毘昙》、《中论》、《瑜伽论》,那一部不是宗派的产物?而中国重经的学派,如天台、贤首,他们的《法华》、《华严经》释,为一宗宗义的重要根据。重论的学派,如三论与唯识,一宗的主要宗义,都在论疏中。此外,如判教的教仪,辨义的章义等,都可说是宗经(论)论。所以,如《大正藏》对于中国古德的作品,于经释、论释外,別立宗派一门,并不恰当!因为这少数的宗典,不足以代表宗派;而各宗的要义,反而多在经释、论释中。其他如密、律、净宗,重要的宗义,也在密、律、净的疏释中。唯有禅宗,并不依傍经论,而有独特的风格。祖师的语录,有著非常众多的部帙。所以虚大师说过:这不妨參照密续及仪轨的独立,而于经,律,论,密外,別立一禅(语录)藏。
古代(约为百年以前)的纯正佛书——法与律,如分作五大目:经及经释,律及律释,论及论释,密续及仪轨,禅法及语录:可以网罗一切。此外,一、古典中的传记、历史、诗文等,一向编入《小阿含》、《杂藏》或「贤圣撰集」的。二、唯识法相家的「因明」,本是印度的逻辑,经佛教的改进,以作辨理楷式。这二类,都不是纯正的法与律,不妨与近代的作品合编。
近百年来,经过了近代文化的影响,也可说是佛法传入西方所引起的影响。治理佛学的方法,多少与古代不同。使用的语文,研究到的论题,更为广泛。无论从体裁与内容去看,都与古代有极大差別。近代的作品,除经、律、论或古德著作的解说,可以编入前五目外,其他的可以编为:总论,法义,制仪,史地,文艺等五目。
总论,在一般图书目录中,是第一类。在佛书中,如目录,索引,提要,悉昙,音义,辞典,汇辑,丛书等,都属于此目。悉昙,本为梵文的声明;现在应以雅语及巴利语的文法等为主,扩大而编入有关佛典翻译的西域古代语言,如驴唇语,吐火罗语,于阗语等;藏文,满文,蒙文等。
法义,即有关佛教义理的研究,这是非常广泛的,大体可分为:一、概论。二、宗乘论。这如关于根本佛教,部派佛教;小乘,大乘,密乘;中观,瑜伽,天台,贤首等宗义的研究。或解说,或比较,或贯通,或抉择,或辨析等。三、哲学。四、心理学。五、伦理学。六、论理学。古典的因明论,编在这部门。七、佛学与世间学。这如与印度的诸教学;与中亚的诸教学;与中国的儒道;与日本的神道教;与西洋的宗教哲学等。这各有破斥、融摄、互相影响的三大类。中国古代的护教言论,或老、庄、韩愈文的融通或驳难等,都编于此。八、真身佛与菩萨。如关于法身、报身的思想;大日,弥陀,药师佛等;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菩萨等;以及密部的诸金刚的研究。九、瑜伽与神通。这是有关定慧修持,以及身心的特殊变化及经验。十、其他。
制仪,是有关律制的,各地佛教的僧制,以及佛教的种种行事仪式。略可分:僧制;僧经济;僧教育;游化布教;救济事业;戒杀放生;种种仪式。仪式中,如传戒仪;灌顶仪;忏悔仪;浴佛等法会仪(如喇嘛打鬼仪式等并属此);坐禅仪;讲经仪;斋食仪,服饰等。
史地,内容极多,略有地理、传记、历史三类。近代的考古,發掘报告,都属于此。
文艺,略有文学与艺术二类。
这样的后五目,大体近于古代的《杂藏》。综合而略为编目,如下:
一 总论
1. 目录
2. 索引
3. 提要
4. 悉昙
5. 音义
6. 辞典
7. 汇辑
8. 丛书
9. 其他
二 经及经释
1. 阿含
甲 杂阿含(经典,并以全译;分译,即抽译一部分;经释;经释的注释;四类为次第。不具者,缺。)
乙 中阿含
丙 长阿含
丁 增一阿含
戊 阿含流类(如《正法念处经》等)
2. 般若
3. 宝积
4. 大集
5. 华严
6. 涅槃
7. 大乘经集(《小部》甚多)
三 律及律释
1. 大众律(律典,并以广律;戒经;羯磨;母论;律释;律释之注释;日常行法等为次,不具者,缺。)
2. 铜鍱律(锡兰传之上座律)
3. 化地(五分)律
4. 法藏(四分)律
5. 一切有(十诵等)律
6. 饮光律
7. 正量律
8. 声闻杂律
9. 大乘律
四 论及论释
1. 印度(锡缅泰附)宗论
甲 阿毘昙
子 舍利弗毘昙(论典,并以论;论释;论释之注释;论要等为次。不具者,缺。)
丑 铜鍱系毘昙
寅 一切有系毘昙
卯 犊子系毘昙
辰 晚期折衷论
乙 中观
丙 瑜伽
丁 现观庄严
戊 大乘论集
2. 中国(内地)宗论
甲 三论宗论
乙 天台宗论
丙 唯识宗论
丁 贤首宗论
戊 净土宗论
3. 西藏(蒙古附)宗论(宗喀巴《菩提道次第》等,属此。)
4. 日本宗论
甲 真宗论
乙 日莲宗论
丙 时宗论
丁 其他
五 密续及仪轨
1. 事部(每一密典,各有续即经;仪轨修法;论;注解等。不具者,缺。)
2. 行部
3. 瑜伽部
4. 无上瑜伽部
5. 密论(如宗喀巴之《密宗道次第》;弘法之《即身成佛义》等。)
六 禅及语录
1. 声闻禅法
2. 大乘禅法(天台之《摩诃止观》等属此。)
3. 秘密禅法(略,入密部中。)
4. 禅宗法语
甲 偈颂
乙 语录
七 法义
1. 概论
2. 宗乘论
3. 哲学
4. 心理学
5. 伦理学
6. 论理学
7. 佛学与世间学
甲 与印度诸教学
乙 与中亚诸教学
丙 与中国儒道学
丁 与日本神道教
戊 与西洋宗教哲学
8. 真身佛与菩萨
9. 瑜伽与神通
10. 其他
八 制仪
1. 僧制
甲 印度晚期僧制
乙 锡缅泰僧制
丙 中国(内地)僧制
丁 蒙藏僧制
戊 日本僧制
2. 僧经济
3. 僧教育
4. 布教
5. 救济事业
6. 戒杀放生
7. 仪式
甲 传戒仪
乙 灌顶仪
丙 忏悔仪
丁 浴佛等法会仪
戊 放生仪
己 讲经仪
庚 斋食仪
辛 制服
壬 其他
九 史地
1. (人文)地理
甲 地方志
乙 寺刹志(山志等)
丙 游历记
丁 古迹考察
2. 传记
甲 释尊及弟子传(本生,本行,著重于历史的。)
乙 僧尼传
丙 居士传
丁 宗祖传记
戊 传灯录
己 往生传
庚 灵验记
3. 历史
甲 佛教通史
乙 各地佛教史(印度,西域,南方,中国(内地),蒙藏,日本,朝鲜,欧美。)
丙 教典史(集成,著作,传译,印刻等。)
丁 教派史(印,华,日等诸教派。)
十 文艺
1. 文学
甲 譬喻.因缘
乙 变文.宝卷
丙 诗.偈.赞
丁 序跋.發愿文
戊 散文
己 笔记
庚 小说
辛 戏剧
壬 诗文集
2. 艺术
甲 乐曲
乙 图像
丙 雕塑
丁 建筑
戊 法物
己 合香
3. 术数
甲 历数
乙 医药
丙 占卜
这一编目,当然是并不完备,还需要修正,补充。但至少可以了解:在现代而来谈佛书,已决不是旧有的华文大藏了。还有,各种语文的编集为一,也应有一先后。我觉得:阿含,声闻律部分,可以巴利语文为先,其次是华文,日文,片段的梵文本。大乘的经论,应以华文为先,以梵文为次;因为梵文太残佚不备了。其次是藏文,日文等。秘密部分,应以藏文为先,梵文,华文,日文等为次。还有些近代著作,要以西文及日文领先了。
【经文资讯】《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21 册 No. 21 教制教典与教学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9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印顺文教基金会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