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修学佛法

在这举世动乱的时代要想修学佛法真是不易从佛法观点上看诸行无常只要我们做的是自利利他的事业做一天就是一天不问他风雨飘摇能延续几久那怕一天一刻都有利益大家抱著为法的大愿学下去这是学者应具足的精神研究佛法应从圣教——经论下手但研究佛法并不就是完美的修学佛法研究佛法只是修学佛法的基础对它不可看得太高太易修学佛法应从认识和实践两方面去学

一 论闻法

学佛的人第一要闻法闻是听人讲解平常以为诵经有什么功德真正的说因为闻法这才成为功德舍利子对佛说「我不闻佛说法像瞎子一样」他是佛诸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尊者尚且要从佛闻法何况一般根性暗钝的人佛法是救世度人的无上明灯我们要得佛法的真实利益非闻法不可经云「多闻能知法多闻能离罪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闻法才能知法于佛法能得正确的认识也才知道世间上的是非善恶邪正这都是从闻法所得的辨別力学佛的人重在离罪愚痴无闻的凡夫作恶每不知是恶由于多闻佛法瞭解缘生缘灭的真理才能从他的身心行为上彻底改革一番离罪行而变成人格具足的新人了闻法如照镜子一样知道自己的形态好丑正欹因此可以改正自己世间有许多想成好人因为不多闻佛法把那些无意义的事当著真理去追求作为道德去实行如印度的苦行外道持牛戒狗戒等中国有些邪教先天道一贯道等非得计得非道计道闻了佛法对这些无义利的事再也不会去做了因为闻了佛法心中生起了智慧具正知见以此正见扫尽身心的一切妄执就可证得涅槃学大乘法的由于多闻正法起大乘胜解心也就不会退堕了有人说学佛重在实践学而不行只是多添了一些空知识罢了这是没有意义的算不得是真正的学佛者要知这虽有部分的正确性而实行佛法还是要从闻法做起闻法是修学佛法必经的阶段中国的修学者向来走极端认为看经论不如实行因此摔了经论冥索暗求走向盲修瞎练的黑漆洞去一切智者的佛法现在是变成愚昧俗陋者的信仰了另有人只顾多闻专在名句文身上使伎俩不能以法摄持身心不但缺乏实践的精神连必备的正行多破坏了难怪注重实践的学佛者讨厌佛学这个名词因为佛学这个名词是学术化了的是重在抽象的知识真正的学佛者是慧解和信行融合而为一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闻法一方面要实践所闻的法才可免除头重头轻的讥诮

闻是用耳根听佛世弟子从佛闻法没有现成的经本听了多记在心裡《楞严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古代印度的佛法都是口口相传的佛灭度后结集成藏到后代书写流通其后又印刷流通有了经卷也可以从经典而闻法了「佛法从三处闻从佛闻从佛弟子闻从经典闻」这是龙树菩萨在《智度论》上指示我们闻法的几个方法如佛已灭度了又不易得知法知义的佛弟子那只有从经典闻了我们以极其恭敬的心理阅读经论思惟领会与从佛闻及从佛弟子闻差不多虽是眼看也可以说闻所以研究佛法应依两个条件从师友听闻自己钻研我觉得现代的修学佛法应著重在自己研究单是听人讲说每是肤浅的不过人云亦云的必须要自己切实恳到用一番功力才能深入经藏触到佛法的核心不受古人著述的锢囿变成为自己的但是初学者还须从人闻法起

二 学法之目标与程序

学法应有目标即为什么要学佛法学法要有程序即是从浅至深层次历然

先说目标發心有两种發了生死的心此心为小乘心——出离心發了此心行到极点可证罗汉果發菩提心此心为大乘心以自利利他为目的所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综括佛法的宗趣不外出离生死广度众生现在将此分成三项来说净治身心弘扬正法利济有情凡夫的身心行为是不清净的知见是浊染的因有了错谬的观念妄造恶业自受苦也使他受苦自己生死轮回有情界皆受无量剧苦学佛法是从净治身心消除障缘做起大则杀妄绝不肯作小则动静语默亦不放逸如是则贪痴等烦恼渐渐降伏所表现的行为亦渐净化了——这是学佛者第一要事如人的行为不好普通的人格尚未具足怎能了生脱死呢中国近百年来佛法衰败的原因是出家者误解住持佛法的意义不能以方便摄化信众使他们从净治身心中表现佛法的大用如佛法而不使人净治身心那弘法也者只是形式的热闹而已于佛法毫无裨益学小乘学大乘都离不了净治身心千经万论莫不是这样说的所以净治身心是学佛者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如果忽视了它学佛出家都是与佛无缘我们必以此为初步目标离此则佛法无基

单这样还是不够的我改造行为得到安乐我净治身心求证涅槃这纯是自利的应当学佛那样的發大悲大愿心大愿是弘扬正法大悲是利济众生佛法是世界一切的光明世界上任何事情与佛法相违或个人的行为与佛法相悖均必遭到悲惨的结果所以出家者须發大心弘扬正法使世人都明瞭佛法依佛法行究竟得益究竟安乐弘扬佛法不是为了弘扬佛法弘扬佛法为的是利济众生谈到利济众生其他宗教政治学术等虽各有其长然都不能令有情得究竟利益且有时害甚于利出家者既为了救度众生而学法就应如《华严经》说「为度众生而学」菩萨心中除了学法救济有情的念头外別无其他假使存著这样的心不是为自全是为他这真是發菩提心了如世人学艺业一样单为了自谋温饱这人的志向是很平凡的假使学会了各种艺业为社会人群谋幸福这就获得大家的称扬崇敬学佛亦复如是只为了个人净治身心求解脱证涅槃是自了汉如果發菩提心修菩萨行为人为众生这就了不起了菩萨所以發大悲心是见到众生太苦佛法太衰如此發心如此修行是自力的强有力的發心是最值得赞叹不已的

出家人学法与居士不同断三毒修三无漏学在家出家都是相同的所不同者是出家人多了一番责任即是住持佛法因此居士如学一法门降伏烦恼也就行了出家人为了利济众生必须广学无量法门我觉得真能负起出家弘法的责任非学菩萨不可《般若经》说「菩萨遍学一切(如来法声闻法缘觉法)法门」菩萨智叫道相智即要知解种种道种种智才可以广度众生喻如小医生单用一药治病大医生具足一切药一药只能治一种病救人有限多药则能治各种病活人无量所以出家者如专在自了著想也许一门深入即可但这只能摄化一种根机不能负住持佛法重任所以大心菩萨(出家也通于在家)必广学无量法门这才能适应众生种种根种种欲学小乘法学而不证学大乘法学而且证不但如此还应兼学外道法因为明了外道的典籍才能揭發他的缺点有时三言两语也说得他皈依佛法不过如外道来学佛法就得严格一点在他对佛法没有深刻的信解以前绝不许再看外道的书怕逗起他的旧思想又堕入外道中去学小乘也如此《法华经》说「不可亲近小乘三藏学者」因为《法华经》会小归大怕回心向大的小乘学者不与小乘绝缘也许又要为小乘所转玄奘三藏在印度那烂陀寺參学时那裡面除讲大乘法外其他一切小乘外道的学说莫不兼讲这就是遍学一切法的大乘面目我们要先对佛法有深刻的认识从净治身心中去弘扬正法利济众生特別是在这世界太乱众生太苦的时代要抱著延续慧命悲悯众生的大愿经上说「自未得度先度人是菩萨發心」这是应如此發心在实践上如果未能自利焉能利人凡是一件事不从自己去实践是难得人家同情不能实现弘扬正法利济众生的目的

再说学佛之程序修学佛法有其必然的次第不能躐等佛法中最紧要的是智慧也可以说修学佛法就是修学智慧但这不是说不要其他的法门其他如施忍等也都是需要的不过在一切法中最主要的又是佛法特质的而且可以称为佛法中最究竟的就是智慧世间的众生也还是想离苦得乐然都是在黑暗中摸索佛法是光明一样教导众生甚至是该做的不该做的善的恶的是的非的使人照著这正知正见的道路走去就必定达成目的佛陀即是觉者菩萨是有智慧的众生佛与菩萨的特质就在于有智慧智慧以外的一切法门都要与智慧合一去修才成离开智慧而学佛什么都不能够了生死所以经中说「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中最上最妙是般若波罗蜜取一切善法到萨婆若(一切智)中」佛法中所说的智慧世间的智识是不能为比的(福德是可以共世间有的)而且浅深不等所以修学佛法的程序也就是修学智慧的程序智慧有浅有深「生得慧」是与生俱有的生到世间的人都有可以依世间因缘而充分發展的(有限度)知识这是一般的智慧就是哲学家科学家等也都是由生得慧而成功的修学佛法要从「闻所成慧」做起从多闻(听讲看经)佛法中对于佛法生起正确深刻的了解知道世间与人生的真相深彻的信解佛法——三宝四谛等功德这要有从多闻正法所生起的智慧才能正确的知道得到这闻所成慧才是进入佛法智慧的开始进一步是「思所成慧」思是思惟观察要深入的去思考观察才能更深刻的悟解佛法而得思所成慧闻慧与思慧都还是散心的分別需要更进一步的去实现「修所成慧」修慧是在禅定中智慧与禅定相应因修禅定而从定中更發深慧这才是修所成慧修三慧都是有漏的有漏慧还不能根断烦恼不能了生死要根绝烦恼而解脱生死必须真实的「无漏般若」(闻思修慧是加行的般若)现前现证的般若才是真智慧也即是无漏慧从闻所成慧到无漏慧这是修学智慧的道路这种次第是小乘大乘所共的坦道

平常说般若有三种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与上所说的修慧次第配属起来闻所成慧是文字般若进而修观照般若即是思所成慧与修所成慧实相般若即无漏慧从闻修到现证慧在修学过程中虽可以展转引生就大体说这显然有次第的前后

佛法常说的修学次第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此四法名预流支预流是小乘的初果大乘即是初地凡夫而想要參预到圣类中或悟入法性流中必要具有这四种修学过程无论是小乘或大乘「亲近善士」因为向来的佛法都是用口讲的所以要听闻正法必须先亲近师长才行同參道侣也是善士中摄为什么要亲近善士呢为的「听闻正法」听闻以后要进一步的正确的去了解这就须要「如理思惟」了由思惟观察对佛法有了深刻认识要能照著佛法去修学这就是「法随法行」了亲近善士与听闻正法就是前面说的闻所成慧如理思惟是思所成慧法随法行是修所成慧从此以后入见道证预流即得现证的无漏慧所以我说修学佛法就是修学智慧的过程但这不是说单修智慧就够了的在修学智慧的过程中同时要修习其他的法门因为单修福或是单修慧都是不能圆满的智慧与福德有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才能高飞远行依智慧浅深的次第去修学时同时即

  • 闻所成慧——成信

  • 思所成慧——住戒

  • 修所成慧——修定

  • 无漏慧———發慧

由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而得闻所成慧即能于三宝四谛缘起圣道等佛法确信不疑而引發趣向的欲求这样的从信解而起的信求才是坚定不拔的信引發实行的信应称为信根一般的信心都是飘摇不定的如轻毛一样的随风东西这因为信心而出于情感的不曾经过慎思明辨所以不能确定不动真实的信心要依闻所成慧所發起的这样的正信才算有了根所以说是「道元功德母」如草木一样生了根才能确立不动一切的茎干花果都从此基础生出来在声闻法中从闻慧而成就信根就是生起真切的出离心發起出离心种下解脱分善根必定要了生死不会退失在大乘法中从闻慧生正信即是發起菩提心成为佛种(如《大乘起信论》等说)学佛者的發心不外乎二种即發出离心与菩提心这都要从闻所成慧所生起的信心才能發生成就真發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人就和鱼吞了钩一样无论它再怎么游也快要出水了像舍利弗过去曾發过菩提心中途虽已经忘失了但经过佛一提点就又回入大乘「一历耳根永劫不失」就是这个意思大乘發菩提心小乘發出离心这才进入佛门照天台家的六即来说依闻所成慧而得正信还只是名字即佛位从闻慧而起深信以后进而修得思所成慧此时必须以戒为主而修其他施忍等大乘学者从此修六度万行去自利利他小乘学者从思所成慧必能严持戒行而完成行为的清净虽小戒也不敢违犯这是以思所成慧所了知的佛法一一见于实行而做到三业清净这样的修学才能有智慧有福德等到修所成慧这是必与禅定相应的所以到达定慧双修的阶段修慧必与禅定相应约小乘的位次说此时是四加行——煖世第一位大乘是十回向位了發真实信从此持戒修定因而發生真般若慧断惑证真此时约小乘即是初果约大乘说即是初地也即是天台家所说的分证即若欲圆满证得还须地地进修才能达到究竟佛位

修学佛法就是修学智慧这句话一点也不会错智慧达到了最圆满最高深的境地就是成佛学佛的程序无论小乘和大乘的位次如天台宗的六即唯识的五位都现出一致的程序我们现在来听闻佛法学习佛法还是一般的生得慧真正的闻所成慧还不能达到何况其他真正的闻所成慧即是大乘發菩提心或者称为大开圆解这是修学佛法的初步是任何修学佛法者所必经的

我所以这样的说有三个意思修学佛法即是修学智慧修学智慧不能偏于智慧禅定持戒忍辱等行门也要附带综合的修学说明我们来研究佛法这不是什么高深的事只是从生得慧到闻所成慧的起点而已即使是由闻法而对于佛法有点了解还浅薄得很佛法中的大智大慧还都在后面要我们从进一步的学习中去实现

现在缩小范围来讲听闻佛法也要有个程序有人问我佛法应该怎样研究这实在是不易答覆但我觉得学习佛法无论是全体的或是专宗的都应有三个过程依照这过程修学去多少总能够得些利益三种是得要深入旁通第一是得要佛法广大无边从何处学起东鳞西爪的学习不能认识佛法的宗要就是世间学问要想去学习它首先须知其大概选些较浅显而扼要的书来读学习佛法也要这样对于佛法先要有一概要的认识知道佛法的重心是什么包含些什么重要的宗派等等对于佛法从印度弘传来的历史也得知道一点这样才能进一步去深入研究如开始为东鳞西爪的认识或一开始就去学习深广的经论那不是不知宗要便是因难于了解而退学所以对于整个佛法先要知道佛法之所以的大概第二明了佛法中的宗派的概要然后再选择一宗一部门去研究这个方法对于研究一宗一派也是应该采用的如学唯识的不应该一下手就去研究《成唯识论》这是没有办法可以懂的必须要从《百法》《中边》等先了解得大概再作深入的研究如初学天台宗的要先读《教观纲宗》《四教仪》等然后再学三大部等但有些修学佛法的并不这样听经学教仅是随缘的去听法师讲佛法的基本知识都没有竟然已变成专宗的学者甚而法师了別的不知道自然唯有自己所学的什么宗最好旁的宗派都不如他其实別的宗派究竟怎样他还一点也没有知道像这样一下手就专学宗派的弊病实在是很大偏听则蔽兼听则聪如对各宗都知道一个大概对于三宝四谛缘起空性等根本大义也有相当的了解然后再求一门深入就不会偏执了第三能一门深入还要旁通如学唯识宗的最初对于其他宗派的教义都知道一些现在从自己专学的唯识学的立场再去理解彼此的差別而贯通一切这样对于佛法的认识也就愈加深刻了不但大乘各宗如此大乘与小乘间也要这样为了要教化世间对于世间的一切学问等到确定佛法知见那么也要从旁知道些世间的好事情好道理也是很多的不过不能圆满的清净总有谬妄的成分夹杂在内而已好的部分要用佛法去贯摄它不好的部分要用佛法的真理去拣除它修学佛法的第一步必先从一般的共通的教义中把握佛法的共通的宗要切勿初下手即偏究一经一论以为深入其微其实是钻入牛角深而不通我们应从此下手去学也应该教人如此切勿迎合好高骛远的劣根性专以艰深玄奥去诱惑人

三 初学者从三门入

初学佛法的人可分作三种类型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由于什么而学佛的动机不同所入的方便门即约有三种声闻乘说有二种行大乘也说有二种行如《智度论》的合起来说即有三种行人从三门入不同

           ┌─随信行───从信(精进)门入   声闻乘二种行人─┤           └─随法行─┐                 ├─从智门入           ┌─智增上─┘   大乘二种行人──┤           └─悲增上───从慈悲门入

法行人就是智增上的有一种人重在信心不能自己去深究决定只要有人向他说了就可以照著行去毫无怀疑这样的人碰到了明师就好否则可就糟了重智慧的即不然什么都要经自己的研究观察不愿意人云亦云的随著做去这无论是听讲或自己阅读都要问个为什么非经过熟思审虑认为可信不轻意盲从他人与古人前一类是重信的这一类是重智的信行与法行(智增)仅是侧重于信心或智力并非有信无智或有智无信的一个健全的学佛者信与智都是必须的大乘的智增上菩萨即是重智的發心重在研寻诸法的实相也即是先重自己悟证的另一类悲增上的对于为人服务牺牲利他的精神特別强有慈悲心多作慈善及政治事业等然智增与悲增也只是说他先著重而已决非有智无悲或有悲无智的据实说来健全而完善的学佛信心智慧慈悲——这三样都要具足如缺了其中那一项这就不是健全而容易發生流弊的所以如《大毘婆沙论》《大般涅槃经》都说「有信无智长愚痴有智无信长邪见」重在信心而缺乏智力的修学佛法时又增长愚痴心即不能分別邪正好坏听说什么就信什么行什么用现代的话来说「有信无智长迷信」你们看多少不是佛法的都搬到佛法裡来了这不是专重信心缺乏智慧不能分辨邪正好坏的结果吗专讲信佛信菩萨信感应信神通久而久之学佛而增长愚痴也就和一般外道差不多了如专重智慧而缺乏信心那就是有智无信长邪见因为没有信心虽整年整月的研究佛法而结果只能增加邪知邪见到头来佛也不信法也不信简直就没有再可信仰的了这在近代的青年学佛者说起来也太多了大乘所说的智增与悲增也是这样智增上的如过于缺乏悲心专为自己的生死打算那怕他口口声声说我是学习大乘的实际的行为却是缺乏大乘气息的即使信智具足急求自证结果也势必堕于小乘至于悲增上的如过于忽略佛法的智慧专门讲利人有时自己站不住或是环境恶劣就容易灰心成了佛法中所说的「败坏菩萨」败坏菩萨就是学菩萨而中途退心的学佛的根机不同不能一律初学者不免畸轻畸重但如专重一端就注定的要失坏不会成就的依中国佛教的情况说重信的人多不肯多作利人事超神的佛教慈悲的佛教在中国的迷信中变质得近于多神教甚至巫教了其实信仰三宝佛菩萨只是指导我们的善知识而已了生死证解脱积福德证菩提一切非自己努力不可

现在我们来研究佛法这是从智门而入的路径但也要培养信心和悲心时刻的记住三宝的功德难思议众生多苦要發心荷担正法救度众生并非单是知识边事


校注

[A1] 民国四七年讲
[A2]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42(CBETA, T27, no. 1545, p. 731, a15-16)
[A3]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6(CBETA, T19, no. 945, p. 130, c18)
[A4] 《大智度论》卷18〈1 序品〉「若从佛闻若从弟子闻若于经中闻」(CBETA, T25, no. 1509, p. 196, a14-15)
[A5] 《妙法莲华经》卷5〈14 安乐行品〉「亦不亲近增上慢人贪著小乘三藏学者」(CBETA, T09, no. 262, p. 37, b23-24)
[A6]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6「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發心」(CBETA, T19, no. 945, p. 131, c4-5)
[A7]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1〈69 方便品〉「『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中最上最妙须菩提譬如阎浮提众女人中玉女宝第一最上最妙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于五波罗蜜中第一最上最妙』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以何意故说般若波罗蜜最上最妙』佛告须菩提『是般若波罗蜜取一切善法到萨婆若中住不住故』」(CBETA, T08, no. 223, p. 369, c18-25)〔以〕-【宫】【圣】
[A8]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8 贤首菩萨品〉(CBETA, T09, no. 278, p. 433, a26)
[A9] 《妙法莲华经》卷2〈3 譬喻品〉(CBETA, T09, no. 262, p. 10, c14-p. 11, b8)
[A10] (1)《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6「虽有智慧而阙净信无信之慧增长谄曲为止彼谄曲故说信为顶新学苾刍是释迦种虽有净信而阙智慧无慧之信增长愚痴为止彼愚痴故说慧为顶」(CBETA, T27, no. 1545, p. 26, c17-21)(2)《大般涅槃经》卷36〈12 迦叶菩萨品〉「若人信心无有智慧是人则能增长无明若有智慧无有信心是人则能增长邪见」(CBETA, T12, no. 374, p. 580, b18-20)
[A11] (1)《大智度论》卷29〈1 序品〉「菩萨有二种一者败坏菩萨二者成就菩萨败坏菩萨者本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遇善缘五盖覆心行杂行转身受大富贵或作国王或大鬼神王龙王等以本造身意恶业不清净故不得生诸佛前及天上人中无罪处是名为败坏菩萨」(CBETA, T25, no. 1509, p. 271, a28-b4)(2)《大智度论》卷36〈3 习相应品〉「有二种菩萨一者行慈悲直入菩萨道二者败坏菩萨亦有悲心治以国法无所贪利虽有所恼所安者多治一恶人以成一家如是立法人虽不名为清净菩萨得名败坏菩萨」(CBETA, T25, no. 1509, p. 323, c7-11)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教制教典与教学(卷12)
关闭
教制教典与教学(卷1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