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与学无止境

一 总说

平常说「学无止境」学问原是无限的以不断进步而越發深广的对于人的学业总是以「学无止境」「书到用时方恨少」这类的话来勉励切勿得少为足不再求进步话虽是这么说而求学——在校读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谁也不能过著终身的学生生活读书是不能当作职业的所以我想结合另外一句话——「学以致用」这是说「学无止境」是要在「学以致用」的活学活用中不断进步人就是这样的边学边用一直前进

为什么要求学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各人求学的时代也长短不一但所以需要求学是为了学习前人的经验心得充实自己作为适应社会而能有利于自己有利于人类这一原则终归是一样的无论什么学问只是「为用而学」学业的价值不但在为自己而且要对人类能有所贡献所以彻底的说起来学只是「为用而学」不问所学何用不求如何应用「为学问而学问」是有背于学之意义的这种学一般说来是不能存在的假如说有例外那是他有特殊地位经济有充分时间对于这些例外人物学问也只是高级的娱乐或聊以遮眼消遣时间而已

「学无止境」但不能终身读书以读书为职业问题是人类是社会的延续个体一个人的生命过程是承先启后的在社会中人一定要「少有所学长有所事老有所养」而不能停滞于学习阶段佛教有自己的特性但(无关于天上他方的)现实人间的佛教仍为社团之一情形也还是一样在僧团中每人都应起初出家修学进而住持佛教以及衰老引退这是合理的这样的僧团才能维持其正常的健康这样从学习的目的说不能不是为用而学从个人一生的历程说不可能以求学而终其身那将怎样的不断为学而进步呢这就不能不是「学」「用」结合从切实应用中去造就更高的学问了

就佛教而论佛学本非纯知识的一向是经验与知识相结合所以非「学」「用」相结合不足以表彰真正的佛学虚大师创办佛学院提倡佛学主意在复兴中国佛教非从僧教育入手提高僧伽的品质不可然而佛学院的兴起并不能达成预期的成果原因当然很复杂而一般的现象不能开拓新机运反而引起些副作用在一般人看来虚大师偏重佛学这是怪不得误解的虚大师也不免感慨因为「出来的学僧不能勤苦劳动去工作甚至习染奢华而不甘淡泊以为別种事不可干除去讲经当教员或作文办刊物等把平常的家常事务(寺院中事)都忘记了」(见〈现代僧教育的危亡与佛教的前途〉)佛学院造出了一批(中国传统式的)文人佛学上应该有成就了实际上也不然从有价值的著作的贫乏就足以说明于教务不能开展于佛学很少成就原因当然是太多了学与用的不相结合似乎是重要的一环如虚大师所见的来说除讲经当教员办刊物以外就无事可做那就不免有没有出路的感慨从事学问要有良好的环境来培养但在我国一向是很难得的既没有学可以深造又觉得没有事值得去做这些看来前进的僧青年久之有的也就在僧海中消失了

出家学佛一定要求学求学一定要有用要有利于实行——「学以致用」唯有「学以致用」才能向「学无止境」迈进这是值得提出来讨论的作已经修学的正在修学的同学们的參考

不问在家出家修学佛法是要求其有用的正如大乘所说「菩萨为众生而学修学当下就要想到「所为何事」以出家学佛来说出家也必有所事精勤勇进决非如世俗所见——出家是隐逸偷闲或者逃禅古代学佛当然没有近代那样的「学院」然学佛要从「亲近善友听闻正法如理思惟」下手然后才「法随法行」这是先经历一番「闻」「思」学佛而从闻思入门正是佛法不同一般宗教的地方然学佛不能停滞于闻思而应从事实行学以致用这可引起了两个问题要学(闻思)到什么阶段然后从事实行这是很难说的「随信行」人可能经一两次的简要听闻就深信而从事实行「随法行」人总是多闻熏习彻了种种疑惑然后从博返约从事实行但这不是说起初不要实行而是说起初重在闻思重在信解罢了众生的根性是不一的佛法也不可能专从闻思去完全通达的所以如善于应用学与用相结合那即使所学不深也会一天天增进更切实深刻起来否则学到相当程度不能见于实行或者实行时不能与所学相结合那相当的闻思知解可说一无用处久久也会退失了那一心想学专重闻思而不想实用将永远是空虚的也难有更高的造诣从学到行出家人应怎样行呢原则的说应该修行是信慧的修行除此以外也就没有出家行了但众生根性与好乐不一不可能人人一样从佛法存在于人间为自己为众生为佛教出家人所应行的古来说有三事修行学问兴福这三者总括了出家学佛的一切事行弘扬佛法利益众生都不外乎此以个人来说专心修行(专指定慧说)为上上第一等事以佛教及众生来说学问与兴福正是修习智慧与福德资粮为成佛所不可缺少的大因缘出家而能在这三面尽力即使不能尽如佛意也不致欠债了

二 用在修行

现在我想从当前的现实情形来说学用结合怎样将所学的见于事行怎样从事行中增长所学先说修行

中国佛教界重修行而实重于音声佛法也就是以语言的念诵为重如从寺院习惯传来的早晚课诵每人的诵经念佛持咒礼忏以及普佛上供那一项离开了语言的持诵甚至是不念佛不诵经不持咒別人就会说你不修行修行而偏重于持诵无疑为中国佛教的一般情形在没有学习佛法闻思经论的谁也都在持诵这些也就是谁也在修行这些现在经过了经论的闻思学习在课诵时念佛持咒诵经时试问有些什么不同是否能将学习所得而应用于持诵提高持诵的品质更适合于念诵的意义如没有学习闻思是这样的念诵学习了佛法还是这样的照念不误并无不同那就应加反省学了些什么呢学习有什么用呢这就不能不说是学无所用了如学习以后就觉得念诵没有意义那就不但无用而且见解有问题反而有害了

佛法的每一行门在实行起来是否能行之有效逐渐深入不只是行法的本身问题依佛法说知见(理解)必须正确意乐(动机)必须纯洁趣向(目的)必须中正方便(修持的技巧)必须善巧如这四者而有问题不但修行不会达成理想还会引起副作用如曾闻思修学佛法应引發正见主要是深信因果明辨善恶邪正务使修行的动机纯洁目的正确以念诵而论念诵的方便更为重要一般教化的只是劝人信仰教人念诵并不使人生真实信心如法持诵「信以心净为性」如真的生起信心一定是净善心现前不善烦恼消退能这样念诵与佛法自有亲切之感一般但有信心的名目缺少信心的实际却自以为这样就是信就是修行就大有利益了好多人向我诉说起初学习念诵妄想还不太多等到念诵纯熟妄想可越来越多了用功的时间并不短而依然故我进益有限问题到底在那裡呢问题在只知念诵不知方便初学习时全心全意去持诵所以妄想不多但当念诵时不知学习摄心等心以为多念就好不专不切不能摄持心念习以成性达到心意明净而宁定这样等到念诵纯熟了口头是一片经声佛号心裡却妄想连绵另有一套这样的成了习惯那虽然日常行持从来不断而念佛的并不能一心不乱持咒的也不能感应道交礼忏的业障难消我想曾于经论而有闻思的对这些问题总会有些理会能将所学而应用于念诵一定能生多功德不再是口头喃喃类同鹦鹉学语了

现在从事于止观禅慧熏修的虽说不太多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但由于一向专重修证轻视闻思所以或者一知半解盲修瞎炼或者专在色身上用功或者不知深浅阶位得少为足似是而非的狂吹一阵有些著实修行一番可是「诚于中而形于外」的却是行为乖僻喜怒无常或者哭哭笑笑唱唱跳跳疯疯颠颠除了他们的真实修行大有受用而外却是不够方便善巧引起了身心某种程度的错乱如曾闻思修学而能应用所学从事修行相信这种副作用就会少得多能学以致用所学才有意义呢

而且佛法所说的或有关于身心或有关于修证专在名相上修学如身处热带而说下雪一样总究是依稀仿佛不得真切不要说「真如」「法身」要自己体悟出来就是所说心心所法烦恼头数禅定境界不从修行去体验怎么也不会透彻例如所说「寻」「伺」「轻安」到底是什么佛法所说多数是自家身心上事修证上事不经实行怎能深刻踏实地了解所以真能学以致用的一定能从实行中所学的不断增明日进于高明学用结合而相互增进在修行中最足以表现出来修行是学佛上上第一等事在佛教中这也是第一要事真正修行能为僧伽典范为众生所归向而且正如太虚大师所说

有一人向内心熏修印证一朝证彻心源则剖一微尘出大千经卷一切佛法皆湛心海应机施教流衍无尽

佛法的真生命真活力都从修行体证而来从印度到中国过去莫不如此现代中国的衰落在种种原因中宗教经验的稀薄不能不说是重要一著佛教而缺少这个又那裡会有真诚会有力量呢真心出家学佛如以所学而用于修行对自己对佛教可说是第一大事了

三 用在学问

学佛以修证为本学问原是第二门头然而佛法的本质可以不是学问而终于不能没有佛法的学问因为从佛的教化来说要适应人类的知识与兴趣表达为人类的语言文字从学佛来说要了解为什么学佛应怎样学佛佛法到底是什么离开意识知解佛法是不可能出现于世间的从佛法的久住人间来说学问更为重要毘尼中说佛法久住是因为佛广说经法广说就是语言文字就是通过「闻思」去修学起初佛法只展转传诵为了保持延续所以进行结集编次成为一部一部的有了一定文句一定部类的经与律就要有人去持诵不忘(起初还是口诵的文字没有记录)专门持诵契经的是「持经者」(多闻者持法者)持诵毘尼的是「持律者」要保存从古传来的不只是忆持不忘还要理解要适应于是有「持经者集经持律者抉择律」经法的意义很深要论究要阐明要分別抉择于是从「持法者」而發展为「持阿毘达磨论者」论师也出现了没有经师律师(并不是持戒传戒)论师对经与律的学问从事忆持研究工作佛法怎能开展广大流传到现在呢佛法传入中国高僧传也有「义解」「传译」等门佛法(经与律)的条理化理论化是佛法住世所不可缺少的部门这不是每人所能做的但确是要有人去做的

现在的时代不是古印度也与隋唐及宋明等时代不同然而为了佛法住世要有致力于佛法的学问者还与古代一样如受过佛教教育于佛学有某种程度的理解而發愿献身心于学问(不是说不要修行兴福而是说重心在此)的应怎样使学问更充实更深刻更有利于佛教呢以读经阅藏为职业有这份福报的人是难得的切莫死心眼的在这条险径中去打主意真正能于学问不断进益的还是要「学用结合」也就是「教学相长」简单的说如受过佛教教育而想于佛学有更好造诣的唯有从事佛教的教化工作去求「教学相长」

从事佛教的教化事业可以分为二类以社会信众为对象的教化以僧众为对象的教化以社会信众为对象的教化那就是演讲弘法讲经(从前是讲给僧众听的)广播不仅口头说法更以文字教化那就是办刊物写(通俗教化的)文章为经典作通俗解释等我的性格与能力不大适宜于这方面但从不低估这一对外教化的意义与价值这一工作对弘法者自身学问是会不断进步的面对现实的佛教环境要适应信众怎样能启發信心使信众对佛法有较好的正确理解而不致神佛不分迷信乱说怎样引导信众去进修阅读研究怎样答复信众的疑难与问题假定是真心于佛法的通俗弘化使人回邪向正于三宝中得大利益那在对外弘法的努力中不能不(甚至是被迫)作自我进修忙中偷闲甚至是车中舟中都会去阅览參考佛书对某些理论某些问题也一定会去寻求适当的答案虽然有时会被讥为「现买现卖」其实讲多了写多了佛法也就会更明白佛法的许多理论许多问题也会贯通起来所以如真心于弘法为信众著想为佛教著想而努力的佛学的理解一定会深广起来古代的讲经(论)法师越讲越好终于以某些经论为主形成佛学一大流这可以充分证明这一论题这一类的边教边学教学相长我曾称之为动中用功虽不能专心于经论作深彻精密的研究成为学者但是非常实用的(信众所不需要的不会發展起来)活泼有力的从广大普遍的利益来说有很高的价值古代譬喻师的通俗教化比精严的论师们并不逊色

以僧伽为对象的教化从前是讲经法师从前的讲经是讲给僧众听的想学法师的僧青年追随法师到处听经覆小座(覆讲)听久了也就分化一方成为法师了这种僧伽(重学问)的教育不够理想尤其是熟读熟背照本宣扬(义学)难有进步的希望但确乎也维系了佛法的义学不致完全中断到了近代虚大师首倡以僧众为主的(武院与汉院都兼收少数在家青年)佛学院渐成风气受过相当佛教教育而有志于深造的那么从事于佛学的教学教学相长是唯一的途径了佛学的高深造就不能寄望于法师(或教授)的口头或讲稿的在学院学习初级的只能得到佛学的一般知识高级的也只能对某部门的佛学获得一些研究的方针与线索(这正是老师最宝贵的启示与引导)学得学问的工具与治学方法就是去日本佛教大学或者修完博士学分光荣归来也还是这样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学问进一步而有所贡献的学问还等待开始想凭借已有的学力不断增进而有更高的造就最好也还是教学相长

在教学相长中要讲要写作要互相讨论自己在学院修学时似乎都懂了考也考得好可是等到自己去讲时就会感觉到自己的理解不够自己也不满意对某一经论某一学科參考一番讲说一番不但精熟得多也会深刻一层这就是进益了如要写讲义那就更好平时依赖口才技巧囫囵过去等到要写出来或者公开發表多少有些责任感会特別留意这一来就会感觉到虽然讲得头头是道写出来却不免问题多多——组织不好根据不足意义不明确理由不充分总之理解不够了解错误——学力不足处就会显露出来知道不足參考修正补充学问也就进一步了虽然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如能认真的话也许老师的进步比学生更多说到讨论古代佛教是经常以问答的方式而进行法义之研讨的论辩的风气(因明学等都从这裡發展出来)也曾经传来中国如晋代的「支许」对论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不但自己不离经论也不离修学的环境师友之间不妨作口头的讨论(或是集体讨论)或以文字来作法义的商榷这对于学问的进步最为有力因为辩论一经展开为了某一问题一定会竭尽自己的一切所能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这种情形下自己知识的潜在力量会意外的集中發挥出来没有想到的也想到了没有贯通的也贯通了由于对方的评论会认识到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论法不同的意见对受批评的自己来说真是极丰硕的收获学问的进步在乎自己但也要有学问的自由气氛自由环境(思想的专制与垄断是学问进步的唯一敌人)那么师友间的口头讨论文字的商榷都是有利于学术风气之培养的不过法义的商讨要「虚心」有接受別人批评的雅量要「真诚」有接受別人意见的勇气切勿以自己为真理的代表——自己决不能错错了也不能认帐如这样那就缺乏了讨论的根本条件不讨论最好时代的病态深极了社会上的学者起初是各人發表意见继而互相批评进而人身攻讦戴上帽子进而涉讼法院好在现在中国佛教说不上法义的讨论(有的是权利与人事的恩怨)所以也耳目清净得多不过澄静无波对僧伽学问的进步是有碍的正如冰封雪冻枯寂的草木不生生气毫无那还能有百花竞放的壮观吗

无论是对信众弘法对僧伽教学所以能促进学问的进步是因为表现了出来——讲了出来写了出来表现出来就会引起反应或者受到赞美或者受到批评这就是策导自己向上的良好动力或者欢喜人的赞叹怕別人批评那是私欲与浅见作怪其实受到赞叹是对自己的一种同情的鼓励受到批评是对自己的一种有益的鞭策鼓励鞭策一顺一逆的增上缘会激發自己的精进修正自己充实自己不断的向前迈进有的人向学有心终日不离书本可是既不愿讲又不肯写一年又一年修行吗并不曾专心禅慧学问吗也不知进益多少为何而学如终于如此那也就终于如此而已不走向教学相长的正道那么想于学问有所成就有所贡献也就太难了

从事对信众弘法对僧众教学「教学相长」「学以致用」是能使自己的所学日有增进的方便真能向这一方向去做当不会有所学无用的感觉了但或者以为向信众弘法吗讲呢没有人请写作呢编辑者不要这么说来大有无从著手之苦其实这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错误想法以宣讲来说如一定要环岛布教国外弘法那当然机会不多如非大座讲经就不讲没有人归依就不感兴趣那根本就颠倒了任何事都是由微而著的如有向信众弘法的热心那裡不是弘法的地方尤其是住在什么地方——大寺或小院总是有信众往来的随机随缘即使五句十句偶为赞扬佛道也可使人得益渐渐引起了信众的兴趣就可以从开示到定期布教或短期讲经把这种工作看作自己应尽的义务对师长对同道不憍不慢一定能为寺院同人所欢迎因为这对寺院是有利益而不是有障碍的从前印度佛教的开展得力于布萨——每月六次布萨日(对内的事这裡不谈)信众们来了就为信众们说法(不一定要长篇大论)说三归五戒或者授八关斋戒这就是定期布教信众们从事宗教的精神生活等到佛教衰落了定期的念佛会消灾会以及佛菩萨的纪念法会只是礼拜敲打唱念一番再则吃一顿素斋回去佛教而对信众不教那就难怪佛教日渐衰落了佛教而希望复兴一定要摄受信众摄受信众要从寺院的定期布教做起以现阶段来说如向这一方向进行那就是寺多人才少了还会所学无用处吗至于环岛弘法之类是巡回布教是少数大德的事一定要得到当地寺院的合作巡回布教只是对各地方的佛教临时奋起与鼓励一番真正的摄受信众日常教化还是要靠当地寺僧(尼)的努力这是最平实最有效的向信众弘法而自己也能因而日有进益的办法至于写作一方面要练习写作一方面要能适应现实佛教的需要如在这一方面能下一番功夫做到文义通顺而所写的合乎信众与佛教的需要那么现在的佛教刊物都在闹稿荒文稿那裡会没有人要呢

至于向僧众讲学为一异常重要的事希望有人为此而發心过去中国佛教开大座的讲经法师(也是教育法师的)长江一带本来不少但这些不足以适应现代教学的经抗战动乱早就衰落了虚大师门下于义学而深尝的并不太多问题是虚大师的提倡佛学原是以应用弘法整顿僧伽制度为重的专精义学或潜心著作对狂风骇浪般的中国佛教不免有急惊风与慢郎中之感文绉绉酸溜溜的佛教秀才能有何用所以提倡佛学或派人去国外留学都著重于如何革新佛教联系国际佛教而当时的佛教界清末以来一直在惊风骇浪中过日子这是现在一般佛教青年所难于理解或想像的佛教界需要人才需要应付社会维持寺院的人才不是深通佛学的人才于是从佛学院出来的或在佛学院任教一期二期的有机缘的都受记了当家做住持了(没有因缘的多数在僧海中消失了)佛学院的修学与任教与过去住宝华住金山可说异曲同工都是受记作住持的过程而已在这种情形下佛学院一直办下去一直不能产生人才——佛学的人才佛学院师资的品质无法提高而且会找不到老师这种情形现在的台湾佛教界显然是更严重了

于佛学曾有某种程度修学的如能發心在学院教学不必问学院办理得怎样只要自己肯于此用力「业精于专」自会于佛法深入起来自己的理解深了深入才能浅出才容易使人理解学的人也就容易进步了近十年来去日本留学的人不少在日本主持寺院的主要是大学毕业这是一般的佛教佛学人才并不是这些人日本过去与佛教的关系很深能珍惜与日本精神深切相关的佛教文化所以修学硕士博士学分的多数人不离于学有从事一般教育而附带研究的一部分人从助教起始终与佛学不相离十年廿年就各部门而各为深入的研究虽不免零乱而到底学有专长人才辈出这都以所学为基础从服务于教学教学相长久久而后有成就的现代的学问不能依赖个人的天才而有赖于多数人的努力尊重別人接受別人的研究成果而自己更进一步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向这一方向走人才也就充实而提高起来这些学者对一般的佛教活动没有太多的影响但影响还是很大的力量生于信仰信仰来于思想(这就非有信仰与思想的学问不可)如真能于佛学深入融集佛学的精英而發皇起来凭借佛教固有的信仰潜力其前途是难以估量的面对现代佛教的师资缺乏佛学院的陈陈相因不能提高品质觉得从教学相长中造就师资实为唯一可由的途径现在中国佛教固然没有日本那种学术环境但未尝不能从教学相长中去自修深造对佛学而有法喜有兴趣的尤其是从日本留学归来的何不选择这一方针以發挥自己贡献佛教呢

「业精于勤」「业精于专」佛学也是不能例外的中国佛教界一向不重视学得不到鼓励还可能受到摧残于佛学而有兴趣的也就很难贯彻始终毕生为佛学而献其身心特別是现代台湾摄受信众弘法宣讲打佛七传戒參加佛教会作佛教的国际活动似乎佛教的人才非这样不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如成为这一型态的人才即使于法义积有基础也很难再有进步了有的重视对信众弘法通俗布教觉得这样才是办法于是对佛学理论(实际上是一般的)讥之为「天书」可是事实终是事实等到要办佛学院研究院甚至想办大学就会發现问题——师资缺乏于是乎僧伽教育请居士来主持请几位居士来担任课目怎么说怎么宣传是另一回事师资缺乏或师资的内容不坚强却是事实留学虽然说缓不济急仍不失为补救的好办法问题还在大家有一番认识要专要久为教学而奉献身心从教学相长中不断提高品质否则也还只是有利于宣传而已

四 用在事业

佛法流行于人间是具体活动的宗教不只是个人修证的事佛教有僧伽组织就有「僧事」有寺院就有寺院的事对外摄受信众与社会国家有关就有摄受信众等事所以佛劝比丘「少事少业」只是不要去为私人私欲的事而对佛教对寺院却不能没有事业古人所说「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也还只是部分的事而已这些事是不能不有不能没有人做的直接间接与佛法有关在个人的修行及研求义学上似乎不重要然为了佛教的利益众生的利益牺牲自己的精神去做就是布施就是修福从大乘佛道必须具备福德智慧二资粮聚来说这都是發菩提心人所应行的所以在寺院中服务从住持到门头都称之为「發心」是的佛法中事不应该为了权力为了财利而是为了义务与發心

佛教的事除了寺院——维持僧众修行摄化信众而外现在还有教会组织就有各级教会的事务中国佛教过去有藏书供人阅读义塾以及救济孤老等「悲田院」明以来逐渐衰落而消失了失去了为社会服务的利济工作佛教也就更衰微而被社会所歧视了到近代才缓慢地复活这一新的努力佛教内部的利济社会的——一切事都是兴福需要人去作重要性是不逊于修行及学问的如于佛法有某种程度的修学正应本著自己所学的去从事于兴福——护持佛教利益人群的工作从前的丛林以禅堂为中心(如学院一样整天修持听开示)在禅堂參学几年出来任事——客堂库房以及大小职事尤其是资历高深的住持负有领众熏修指导僧事的重任这都是曾经修学有维护佛法维护道场的真诚与热心而出来發心的在發心服务中锻炼自己的道念与道力假使曾经修学的以作事为无意义不愿做唱些「不当住持」等荒谬的高调而做事的都是些与佛法无关的光头俗汉佛法怎能久住怎能兴盛呢为佛教作事需要于佛法有修学于佛法有热心与真诚的人佛教中无数的事(事不分大小如法尽职就是)正等待学习佛法的人去作还会学无所用吗作事就是从事于佛法的实践——对人对自己的身心作到更与佛法相应这才是真实的佛学(民国卅五年我与二位同学在重庆搭车从西北公路回来到了西安去礼拜鸠摩罗什的塔院在那裡过了一夜傍晚一位终南山的茅蓬和尚也来赶斋过夜晚饭时当家的忙著拿饝饝拿菜茅蓬和尚也帮著跑一位同学说你坐下你也是客呀茅蓬和尚笑著说出家人到寺院裡是没有客人的事后我笑著对同学们说我们学了佛法多少年这一著还被茅蓬和尚抢了先这一件事最深刻的记忆在我的心裡佛法佛学决不等于书本上的名相而要从自己的观念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行为中去表现出来

今天的中国佛教问题很多下自小庙上至中国佛教会都有事需要人去做学习佛法的正是發心去为教的时候依我的想法不必放言高论应当反省观察从可能的范围内做起求其与佛法更为接近一项最根本的问题是「无私」不要专为自己著想佛法说「无我」佛教的制度就有「现前僧」「四方僧」没有以僧团的任何部分作为自己私物而占有的然而当了住持的一般寺院是住持(或当家)与寺院一体看作私有的财产成立财团的僧尼又被看作雇佣其实寺院属于僧尼个人属于在家人组合的财团都不合佛法而危害真正的佛教有些寺院本来不是小庙性质然而做住持的千方百计在怎样成为自己永久的占有物上著想不要说化私为公反而一心一意的去走化公为私的路子如不曾修学佛法那也还可原谅如曾修学佛法真不知所学何事试问修学佛法提倡佛法到底是怎么回事从前太虚大师提倡佛学整顿僧伽制度只是为此一著而在一般住持与当家的心目中太虚是可厌的人物问题也就在这裡至于教会呢无论是市是县是省是国论理是佛教的共同组合一切应以佛教(或市以至或国)的共同利益著想唯有这样佛教会才会健全起来团结起来否则各为自己打算不做则已做就等于为自己办私事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第一佛教会是难于健全的也就是不足以代表佛教的徒成为少数人的庄严而已

修学佛法去从事一切兴福的事——寺院事教会事文化慈善等事都应当将所理解的佛法而求见于实事这样的兴福于佛教有益于自己的福德有益也与自己的智慧有益实践了佛学与佛陀的精神相接合在大乘佛法来说这是「学有所用」「学有进益」的最有效的一途

五 劝除三病

修行也得学问也得为佛教作事也得都是将自己所学的求其实用从实际应用中更充实更深化自己的所学修学佛法决不会学无所用的没有不能增进自己所学的「没有出路」在佛弟子学佛的辞典中应该是没有这一词类的假使说有那不是自己好高骛远就是观念上的错误自己的烦恼作怪

我想再说三个字修行是好事每病在一「怪」字有些标榜修行留长发哪颈项烧一串念珠哪不吃饭哪不睡觉哪放光哪说前生后世哪一天念多少哪说不修行假修行吗却活像修行模样说修行吗却有点不伦不类有些是理路不清有些是眩奇惑众「索隐行怪」在中国文化中是不足取的在佛教中不是邪命就是大妄语(例如不吃不睡是不能生存于世间的)再不然理路不清增上慢人将所学而用于修行应从平常切实中做去否则滑向歧途前途是黑暗的

学问是好事但每病在一「慢」字古德说「说法必憍慢」于经论多知多见或者能讲能说名利恭敬之余慢心也容易嚣张起来以研究著作来说如文义善巧或条贯整理一番有一些些贡献就被称为学者其实在出家学佛的立场这算不得什么在佛家的富有中琳瑯满目应有人来發心登记管理陈列介绍以便人鉴赏受用但数点宝物并不成为管理数点者的家珍發心去从事研究讲说是必要的但憍慢是大可不必

兴福是好事每病在一「俗」字如不發真切心没有为教的诚意那么从事与佛教有关的事业与俗人的成家立业揽权获利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一切以私人利益为原则对人对事势必以权利为转移市侩气势利态就会相随而来佛法平等不主功利但如有人说出家人势利势利的问题就在这裡在这种情形下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自己全盘俗化毫无道意即使表面上为佛教而努力副作用潜滋暗长终必败坏而后已

不要说学无所用不要说无法进步能从小处做起与实用相结合边学边用越用越学佛法将成为自己的充实而有光辉不要怪不要慢不要俗触处都是功德无往而非进步为自己学佛为佛教久住珍惜我们自己吧


校注

[A1] 民国五七年讲
[A2] (ref taixu::vol:18;page:p89)
[A3] 《放光般若经》卷3〈16 问僧那品〉「菩萨为众生故起大誓愿言『我自当具足六波罗蜜亦当教他人使具足六波罗』」(CBETA, T08, no. 221, p. 20, a26-28)
[A4] 《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卷2〈2 预流支品〉「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CBETA, T26, no. 1537, p. 458, b28-29)
[A5] 《大乘五蕴论》卷1「云何为信谓于业果诸谛宝中极正符顺心净为性」(CBETA, T31, no. 1612, p. 848, c21-22)宝=实【宋】【元】【宫】*
[A6] 证彻【CB】彻证【印顺】
[A7] (ref taixu::vol:25;page:p37)
[A8] 吧【CB】罢【印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教制教典与教学(卷13)
关闭
教制教典与教学(卷1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