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学的修学

说起佛学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佛学是佛法的修学佛法的实践释尊教示我们修学佛法不外乎「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三学声闻乘的比丘戒名为比丘学处大乘的六度四摄名为「菩萨学处」在三学六度的学程中名为「有学」到了解脱生死圆满菩提学程完毕了名为「无学」从这佛法以行证为本来说佛法之学就是佛法的实践第二为了实践的佛学不能不有义解的佛学——理论的说明的佛学释尊的教导学众称为「教授」「教诫」约内容说名为「法(达磨)毘奈耶」其后集成经与律对于法与律的分別抉择释尊与大弟子们早就开展了论义称为「阿毘达磨阿毘毘奈耶」特別是法义的分別经弟子们大大的發扬终于独立成部(论)与经律合称为三藏论三藏是文字章句的纂辑是释尊一代教义的集成但内容不外乎三学(六度)所以古德说从三藏的偏重来说经是明定学的律是明戒学的论是明慧学的在实践方面慧学如鼎的三足一样是不可偏缺的在义解方面论也一样是不可偏废的这才是圆满的佛学中正的学佛之道

行证的佛学义解的佛学也可说有浅深因为在修学的学程中思慧位主要是义解的佛学修慧位主要是行证的佛学可以说教义的佛学是为了初学行证的佛学是为了久行这就是《楞伽经》所说的说通与宗通了但在完整的佛学中这不但是先后次第而且还是相依相成如依言教而引入行证从行证而流出言教佛学是不能离此二方面的所以说「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

释尊住世的时候在佛是应机施教在弟子是随解成行所以佛学的实践与义解是相依而不是相离的如出家人受了戒就在僧团中一方面依师而住在五年内不得一晚离依止师而自主行动一方面依师而学一切律仪威仪——衣食行住等一切都依律制而实习但这决不是偏重戒学在律仪的生活中除出外乞食而外不是去听闻佛及弟子们的说法便是水边林下「精勤禅思」「初夜后夜精勤佛道」——修习定慧这种「解行相应」「三学相资」的佛学实是最理想的佛学模范释尊制立的清净僧团以戒学为本而「三学相资」所以传说的「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许听教參禅」可说是事出有因而不免误解了

释尊晚年弟子间由于根性不同已经是「十大弟子各有一能」不但是各有一能而且是志同道合各成一团如说「多闻者与多闻者俱持律者与持律者俱」等特別是结集三藏以后佛教界就有经师律师论师禅师或瑜伽师后一些还有(从经师演化而来的)通俗布教的譬喻师(神秘的咒师更迟些)对于三藏或三学有了偏重的倾向虽说偏重也只是看得特別重要些在印度的正法五百年中小乘佛教盛行时代始终是依律而住三学与三藏也保持密切联系就是到了像法五百年大乘佛教隆盛的时代如龙树提婆无著世亲等也还是依律而住大小并重的这要到密宗大兴这才将依律而住的清净僧团破坏了

从自己的修学来说三藏与三学并重但由于弘传佛学经师律师论师禅师譬喻师都是分类的专学也可说是分科的专弘正法五百年的佛教界如下

                      ┌─经师              ┌─专究法义──┼─律师   化他───分科专宏──┤       └─论师       (依律而住) ├─传授定慧────禅师              └─通俗弘化────譬喻师   自行───三学相资

经师律师论师是从佛的教授教诫中精研深究而精确了解佛说的真意但三者的研求方法各不相同如说「修多罗次第所显毘奈耶因缘所显阿毘达磨性相所显

对于经——修多罗最主要是了解经的文义次第因为不了解一经的组织科段是不能明了全经的脉络不能把握一经的关要不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就是散而无归这不但不能通经反而会障蔽经义所以佛说契经的意义要从文义次第中去显發出来如无著以七句义十八住解说《金刚经》世亲以十六种相解说《宝积经》弥勒以八段七十义解说《大般若经》清凉以信解行证科分《华严经》等都是从次第中纶贯全经显發全经的意趣

毘奈耶——律的研求是「因缘所显」是要从制戒的因缘中去显發佛意戒律狭义是戒经广义是一切律制这些佛为什么制为什么制了又开开了又制如不把制戒以及制订僧团法规的原意弄明白就不能判別是犯是不犯犯轻或犯重也不能随时地环境的不同而应付种种新起的事例所以律师不仅是严持律仪而是要善识开遮持犯善识时地因缘能判定犯与不犯也能如法的为人出罪我国的律学久衰僧众不能依律而住这才学会口呼「一起向上排班」也就以律师见称了

阿毘达磨——论不重次第不重因缘而著重于「不违性相」如来的随机说法是富有适应性不一定都是「尽理之谈」所以要从如来应机的不同散说中总集而加以研求探求性相(事理的实义使成为有理有则)的法义这是被一般看作甚深哲理的部分其实也抉择佛说的了义与不了义而作为思修的观境如天台宗的二重事理三千贤首家的十玄门等都可说是论义起初阿毘达磨中观瑜伽我国的天台贤首宗学都是从观(修持)出教的等到集成论义而为后人承学时就流为偏于义解的理论了

依上面的解说看来经师律师论师或「三藏法师」是何等重要不是这些专门探求三藏深义的大德展转传授佛法早就晦昧而被人遗忘或变成盲修瞎炼的神教了当然大通家——三藏法师是最为理想的但事实上自修(修持)虽应该「三学相资」而三藏的全盘深入探求谈何容易真能深入一门或经或律或论也就能续佛慧命为后学作依止了

传授定慧的禅师也称瑜伽师在我国的佛教史上如安世高佛陀跋陀罗佛陀达磨都是禅师特重于定慧的修习凭著传承来的自己经验来的来教化所以每有三藏所不曾详说的由于师资授受下手功夫的多少不同引起禅观的分成別派小大空有显密的分化大抵与此有关举譬喻说三藏的深究如纯理论科学也如儒家的汉学禅师的传授定慧如应用科学及技工也如儒家的理学理论与实践的互成才是完满的佛学否则脱离了理论的持行与缺乏实行的空论都容易走上偏失的歧途

至于通俗教化的譬喻师在向民间推行佛陀的教化时功绩比三藏法师及禅师更大但通俗教化不宜脱离三藏的研求与定慧的实习如古代的大譬喻师都是兼通三藏与有著修持的假使不重三藏的修学定慧的实习通俗教化容易使佛法庸俗化如我国古代的通俗教化从变文而演变到宝卷就是一例总之三藏的深究定慧的传授是少数的但是佛教的中坚佛教生命的根源从此流出的广大教化时时承受三藏(义学)禅观的策导才能發为正确的通俗教化的佛学

佛学的修学传习到了大乘佛教时义学的分科修学与初五百年略有出入我们时常憧憬印度那烂陀寺的佛学那寺成为印度佛教中心的时代佛学的修学次第与类別在唐义净三藏的著作中有著明白的叙述如《南海寄归传》说「学法次第先事声明必先通文字而后方能了义」然后「致想因明虔诚《俱舍》然后函丈传经(指大乘法)多在那寺或伐腊毘」义净在《求法高僧传》中说到玄照的修学次第是「沈情《俱舍》清想律仪后之那寺就胜光学《中》《百》宝师子受《瑜伽》」智弘的修学次第是「既解《俱舍》后善因明至于那寺则披览大乘」法朗的修学次第是「习因明之秘册聆《俱舍》之幽宗既而虔诚五篇(律)」这可见当时的修学佛法首先是通文字其次是佛教的论理学——因明代表三藏——法毘奈耶的《俱舍》与律仪然后修学大乘即是中观与瑜伽(唯识)大乘佛教时代不重经而重论因为契经都是适应一类众生阐明某部分的法义而论才是究尽性相的实义这种重论的学风到超岩寺为印度佛教中心的时代也还是如此如传入西藏的佛学主要的称五大部就是「因明」「戒律」《俱舍论》「中观」《现观庄严论》这与义净时代传学的佛学可说大体一致只是以传说为弥勒所造的《现观庄严论》代替传说为弥勒所造的《瑜伽师地论》而已印度大乘佛教时代的佛学分科与修学次第是这样的这应该可以作为今日中国佛学研求的參考

太虚大师为我国近代的大师他倡议的佛学院晚年修正为律仪院教理院參学处(定慧实习)教理院的修学主张从五乘共法到三乘共法再进学大乘不共法大乘法中分为三系也就是在「中观」与「瑜伽」外增入中国特別發扬的法界圆觉学——台贤等义学这一修学次第戒定慧三学理解与实践都圆满无缺与印度传统的佛学修习法也相近如中国佛教而能开展出这样理想的佛学院这是足以媲美那烂陀的只是在近代的中国佛教环境中还不易实现而已


校注

[A1] 民国四七年撰
[A2]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46(CBETA, T27, no. 1545, p. 238, b2-3)
[A3] 《瑜伽师地论》卷62(CBETA, T30, no. 1579, p. 647, b26-27)
[A4]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9〈8 分別定品〉(CBETA, T29, no. 1558, p. 152, b1-2)
[A5] 《杂阿含经》卷43(CBETA, T02, no. 99, p. 313, c28)
[A6] 《长阿含经》卷13「初夜后夜精勤觉悟」(CBETA, T01, no. 1, p. 85, a5)
[A7] 《古雪哲禅师语录》卷10「五夏已前专精戒律无绳而自束五夏已后方许听教參禅」(CBETA, J28, no. B208, p. 354, c23-24)
[A8] 《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4(CBETA, T33, no. 1702, p. 207, b27)
[A9]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4「致想因明虔诚俱舍寻理门论比量善成习本生贯清才秀發然后函丈传授经三二年多在那烂陀寺(中天也)或居跋腊毘国(西天也)斯两处者」(CBETA, T54, no. 2125, p. 229, a3-6)
[A10]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1「沈情俱舍既解对法清想律仪两教斯明后之那烂陀寺留住三年就胜光法师中百学等论复就宝师子大德受瑜伽十七地」(CBETA, T51, no. 2066, p. 1, c13-15)中百学=学中百【宋】【元】【明】【宫】
[A11]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2「既解俱舍复善因明于那烂陀寺则披览大乘」(CBETA, T51, no. 2066, p. 9, a9-10)
[A12]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2「习因明之秘册晨昏励想听俱舍之幽宗既而一篑已倾庶罔𬯎于九仞三藏虔念拟克成乎五篇」(CBETA, T51, no. 2066, p. 12, a22-24)册=典【宋】【元】【明】
[A13] 俱舍论【CB】俱舍【印顺】
[A14] 瑜伽师地论【CB】瑜伽论【印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教制教典与教学(卷11)
关闭
教制教典与教学(卷1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