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装改革评议

一 僧装改革运动之回顾

僧装改革运动在新僧派中虽还不过说说而已「试用」而已但这个运动是存在的被推尊为新僧领袖的太虚大师早在青年时代「服随国俗」而出现于公众集会的场所他说「太虚出言吐语大都不经僻行怪状不理众口然随宜示现不存轨则就事相以论之发留一寸本出佛制服随国俗自古已然彼印度之比丘固未始穿袍著裤似吾国俗人今所目为和尚者也」这位富于革命情绪的青年勇敢地开始了僧装改革的尝试此后虚大师也曾拟过制服虽没有实行而「太虚帽」早被某些同袍所乐予采用了鼓吹「现代僧伽」的闽南佛学院也曾试用新的制服据说曾用过一次僧众受军训受救护训练各处都有过不同形式的新装这些都是抗战以前的旧事抗战期间《海潮音》编者福善法师除了在「太寓」而外出门总是披起那件类似大衣的大衣(个人使用还不配称为僧装)抗战胜利了重庆风吹到下江来焦山东初法师首先响应發表关于僧装改革的论文得到许多人的同情焦山的僧伽训练班秉承虚大师的意思开始试用然而丛林的老上座们另有一套反对的理由有人作文反对南岳明真法师也不赞成尤其是以「新僧派」自居的慈航法师忠愤悲慨竟然不惜与师友为难在「护法」(《中国佛学月刊》出「护法」专号)的旗帜下硬要打倒「偽装」这个僧装改革问题引起的纠纷真不小虚大师说「理智要更清明一点」真的我们应该更理智一点从佛教僧伽的立场来考虑僧装的改革

二 先要认清立场

僧装改革是佛教出家众的服装改革所以僧装无论如何改革终久是出家众的服装承认出家制有存在的必要愿意站定出家岗位这才有讨论僧装的应否改革与如何改革的价值否则是多余的讨论僧装改革是以出家制的存在为前提的那么应进一步考虑「出家」是什么意义在生活方式行为操持以及献身三宝的任务上出家众与在家众有何不同有出家与在家二众即应有出家与在家的差別如忽视这点将有一切似是而非的理论出现僧伽的革新运动可能造成一种非僧非俗的现象出家可以学佛在家也可以学佛但我反对不僧不俗的继承寺庙权益受人信施而营为纯世俗的生活我想僧装改革的倡导是为了健全僧团提高僧格坚定出家立场履行出家任务而不是为了取消出家与在家的差別这裡准备与这样的僧装改革论者共同商讨

三 僧装的特点与问题

论到改革僧装先应理解佛制僧装的特点以及何故而有问题这才能进而讨论中国僧装的应否改革如何改革

佛制僧装即是「三衣」本是适合印度情况參照印度服装略加改革而成所以今日南方的佛教国与印度气候相近的还大体保持佛制僧装的形式但在温带及寒冷的地方如我国内地及韩即不能没有当地适用足以御寒的衣服尤其是佛制没有鞋帽子在中国等即不能没有因此现代世界的僧装不能完全一致僧装的世界性与地方性应如何使之协调我曾想合理的僧装应有统一的三衣与各別(适应各地)的便服做到佛教国际间的统一而又能适合各地实际的需要但这一构想是并不理想的因为服装的主要作用在保持适当的体温在印度三衣固然有表征僧相使与在家众不同的(制服的)作用然佛制「但三衣」正因为印度气候炎热有三衣即足够保护体温了三衣在印度是表征僧相的也是实用的做到了标相与实用的合一但在中国日本等地僧装无形中分化了三衣但有标相——宗教礼服的作用而保持体温的实用却有另一类服随国俗的便服三衣而失去了世俗保温的实用是会慢慢被忽略的只能在特殊的节日或场所点缀庄严而已三衣在印度虽是非常便利的但在中国等地区却成为麻烦的记得我受戒的时候先穿好一切便服再披五衣又加七衣然后搭上大衣不免麻烦佛制三衣与实用合一所以经常服用五衣是贴身的内衣连睡觉也穿著在參加众会——羯磨布萨饮食等时即须加穿七衣(「入众衣」)可说是常礼服如走进村落都市王宫官署乞食说法再披上大衣(大礼服)三衣不只是表征僧伽德相且有世俗实用这才能成为僧众日夕不离的僧装在中国三衣没有实用所以只能在受戒等场所偶尔表演一下我们常用七衣但裡面并不著五衣走入都市或者去乞施也不著大衣甚至「三衣不离」的律师也只能法宝似的随身携带这决非中国僧众轻视三衣不遵佛制实有其实际的原因三衣虽是佛制的僧装但五衣算不得礼服所以在服随国俗的便装而外再加三衣为制服不但麻烦也不合理这个僧装的标相与实用应怎样去统一

僧衣本同于一般的服装但在僧制的建立过程中僧装向一个目标演进即表彰僧相使与在家众不同在颜色方面为了简別印度在家人的多穿白衣特別采用染色染色不用鲜艳的正色而取朴实无华的古铜色灰色红而暗黑的缁色等这是服色的不同在形式方面采用了割截的福田衣象征僧团为人类功德生长的田园这是形式的不同僧装唯一的倾向即是要与在家衣有显著的区別佛何以要制「三衣不离」只是要僧众随时随地能以服装表明佛教出家者的身分为了爱护佛教爱护自己在社会众目暌暌的注视下警策自己约束自己至于佛教内部一岁比丘如此百岁比丘也如此就是佛也如此一律服用三衣平等平等所以对外差別对内平等为佛制僧装的原则

四 中国僧装改革的诤论重心

中国不是印度缅甸三衣不够御寒因而演成佛制三衣与随俗便服的分化圆领的海青长袍大体同于清代以前的中国俗服到清代在家人改用满装的方领容许出家众沿用旧装于是乎现代中国僧伽的便服与现在的中国便服脱节这本是僧众的便服因为与俗人便服不同习久相传成为公认的僧装讨论中国僧装的应否改革不能忽略此一事实事实比之理论或许更有力量僧装的改革者并不是推翻三衣不过改变不合时宜的便服何用大惊小怪然在中国世俗共许的观感上此圆领衣实已取得表征僧相的作用所以如加以改革不能代以明确表显僧相的服装势必造成进(山)门做和尚出门充俗人的流弊僧装改革者应该记住这一事实才能认清论诤的焦点

五 向反对改革者进一言

我是赞同中国僧装改革的所以先要向反对改革的老上座们说几句话反对的理由何在可惜我还没有看到我相信反对者的根本动机唯一的理由即为了维护僧制不忍看进门做和尚出门充俗人因而引起不堪设想的流弊为了护持佛教沈重的责任感不能不出来反对在这点上我是完全同情的然反对如此改革仅是消极的维持现状的不是僧装问题的解决可以反对如此改革而不应反对改革应该进一步的研讨足以表显僧相的改革我们知道释迦老子的制定僧装并非保存印度古代的树叶衣树皮衣或者寸丝不挂的天衣(裸体)佛是參照印度当时的一般服装加以颜色及割截的区別而已释迦时代的僧装是參照时代的俗服而自称佛弟子的中国僧众偏要保持时俗废弃了的中国古装——圆领方袍是何道理所以不应当反对僧装的改革而应研讨合理的改革

六 回到祖国的怀抱中来吧

东初法师提议的僧装改革慈航法师是根本反对的他不是反对中国僧装的改革而是反对僧装的如此改革他的热情耿直横溢于「护法专刊」的言论中

我想以同门同学同属于新僧的立场先说几句家常话老学长「太鲁莽了」自以为是新僧而不大明白新僧的实际从有新僧以来照例是宣传多于事实说过也就算了「中国佛教会的命令」「全国通行」还不是学僧们吹吹而已╳╳寺与╳╳寺的经济基础还离不了香火佛事谁敢不顾一切的全盘改装论到改装除少数的大和尚与当家的在这经济困迫的年头那有这分力量一分清苦的学僧连笔墨都还成问题呢仰望寺院学院拿出钱来那不过是学僧们的幻想就像住持焦山的东初法师也未必真能慷常住之慨让焦山的学僧们「纠正心理上的不健全使僧青年思想發酵」中国是会做文章的国家学僧是正学习写作这那裡认真得

反对如此改革「侭可向作文的一二人在《海潮音》去辩论」假定《海潮音》不愿發表《中国佛学》不是现成的吗何必说「打倒」闹「脱离」现阶段的中国佛教中国的僧青年都在盲目地碰命运谁也难得领导起来虚大师苦心孤诣的鼓舞作育何尝敢以新僧的领导者自居领导也不过「提示」而已「试用」而已到底应该如何还不是慢慢的让时间去作最后的决定热诚的老学长到底远在异国不明了现代中国新僧的实情以为真的改革了这才忠愤奔放甚至要请大师负起「祸及万年的因果责任」老学长这不过「试用」呀

撇开私话再谈公理关于僧装改革慈航法师的主张不失为一项办法但所持的改革理由与方法都是可商讨的为甚么需要改革他以为「佛教的教主既是一个佛教的仪式当然也是一样除了中华系的佛教(包括安南日本朝鲜西藏蒙古等)僧装奇形怪状外人家南方的佛教他们的僧装是完全一合相的」这样的改革理由未免过于薄弱那是未能认清僧装的特点以及何故而有问题教主是一服装是一当然是很理想的但事实告诉我们全世界的僧装为了服随国俗的差別保持体温的实用不能没有差別就像慈航法师建议的僧装三衣而外也不能与佛教国合一随方异宜的便服时过境迁或在另一地方的人看来都有点希奇慈航法师虽然生长中国可惜与祖国別离的时间太多受异邦风俗的熏染这才会批评中华系的僧装为奇形怪状要知道圆领方袍在中国古代真是适时合俗雍容大雅的便服什么奇怪不穿裤子才奇怪黄头黄脚才奇怪(懂得服随国俗也就无所谓奇怪)记得法尊法师从西藏(绕道印度)归来披起南方佛教常用的黄袈裟上宝华山去知客师问他「怪模怪样穿的是什么」「袈裟」知客师叽哩咕噜的说「袈裟怎么不三不四的」问起来山做什么「看密师父密师父约我上山」知客师这才弄清了来人是谁除了通知和尚恭敬的陪到丈室以外还搭衣持具求忏悔这个小小的笑话说明了「少见者多怪」所以「他们(南方佛教国)看见中国和尚都说不是和尚」这不过愚妄者的浅见应该好好的开导他们焉能把这些作为中国僧装需要改革的理由

忽略了服随国俗的正确性多受他乡风习的熏染所以提议「黄衣简別俗服袈裟表示僧相」「只知道简別俗服和南方各佛教国的僧装是一色黄」而不能虚心的研讨佛制甚至说「什么黄色合不合佛制那只好去问佛」这成什么话这何必问佛中国所传各部派的律典都用杂染色(南方所传的律也还是这样)袈裟就是杂染色的意思弘扬「中国佛学」应当「竖起堂堂正正之旗」改革一色黄的服装为杂染色怎么反而要中国人去跟別人学他以为「若再用黑色和灰色刚刚和俗人一样分不清楚」不知杂染色是僧装古制本为了简別印度的白衣各处风俗不同我们那裡能禁止俗人采用那裡可以因他们采用而我们就不用至于说「全世界的人只有和尚穿黄在家人唯有不穿黄」也未必尽然古代的帝王家多穿黄色「黄袍加身」「黄袍换去紫袈裟」「钦赐黄马褂」这应该听见说过吧在南方或者还感觉到一色黄的尊贵在现代中国黄帽黄鞋黄衣会被人看作封建余毒如何使得鲜明的黄色僧装招摇过市中国人看起来这才奇怪呢

「袈裟表示僧相」大体是正确的然建议的内穿便服外披印度式的袈裟不过中国僧装的老办法从来的中国僧装就是在随俗便服的圆领衣上再披上袈裟结果却引起了问题佛制袈裟是在印度当时的俗服上加以杂色与条纹的标相是表征僧相的也是实用的建议的一色黄未必合于佛制而外披袈裟仅有表相作用缺乏保持体温的实用失去实用袈裟是纯宗教的服饰会慢慢被轻忽起来的这那裡是尊重不离日常生活的实际的活的袈裟(三衣)被弄成脱离现实的过去了的古董我们的僧装应该有明显的标相我同情慈航法师的原则但他建议的理由与办法不免缺乏对中国佛教的理解与同情

七 新乎僧乎

东初法师建议的「改革僧装与提高礼服」附记说「这只能算是笔者的建议是否有当尚待僧中知识见教」那种虚心与敢于建议改革的胆识真是太好了引起我对僧装改革的考虑与商讨的决心但我以为这不仅是「笔者的建议」而是代表部分或大部分的「新僧」「新僧」是进过佛学院的(也不一定重视佛学)年轻点儿的东初法师不过代表这「新僧」群的意识吐露「一般人都认为有迅予改革的必要」的要求而已

改革僧装的理由主要是「今日僧装穿起来那种腐败的样子就给社会一般人一个太坏的印象总之社会群众给我僧众这种冷视的态度以及种种讥笑并不是由于僧众心理上或行为上有什么弱点暴露或是僧众知识能力不够其主要原因乃由于僧众服装不能适合群众的心理因而博取不到群众的欢迎」这个改革理由是歪曲的倒果为因的今日僧众的遭受社会冷视与讥笑坦白的说不是別的正「由于僧众心理上或行为上」的「弱点暴露」是僧众的「知识能力不够」近代的中国僧众道德知识与能力普遍的低落在社会的群众心目中不断的印上恶劣印象这才渐渐的从信仰而怀疑从尊敬而轻视等到造成了轻视的社会意识那就不问你的知识能力与道德如何只要见了表示僧相的僧装就会發出轻视与厌恶的表情这那裡是「僧装之累」分明是集团累了个人僧众累了僧装也就因此仅是形式(僧装)的改革或个人的学德不能有效的改变社会对于中国僧众的冷视与讥笑如不能认清这点或故意的不肯承认想将僧众遭受歧视讥讽的种种难堪归怨于僧装的腐败这不能不说太缺乏反省太自欺欺人了我希望一般「新僧」并不如此而只是建议者个人的错误

基于改革理由的错误建议的「提高礼服」与「新装样式」自然也不免犯著严重的错误他建议除了少数人在特殊时节(宗教礼节)穿著高贵的礼服而外平时与一般僧众都改著新装新装又分德僧服职僧服学僧服三品此种新装的缺点不合僧装对内的平等原则佛制三衣是每一比丘所必备的并没有级別依照建议的新装服装将要表示我们的阶级——知识深浅能力强弱职位尊卑德学高低了这个错误虚大师是深刻理解的所以说「此衣之式略同东初所议职僧服废德僧学僧服」僧装应符合佛制的平等原则不能有级別的区分缺乏僧装对外的表相作用依建议改革的新装样式不免与在家人服装相混杂

我相信新装的拥护者会用不同的理由来辩护初步的理由是我们的新装并「不同于俗服」的确新装的样式并不与世间的任何服装完全一致但这种不同在一般的社会群众不能一望而知的發觉他的差別也不能从这点不同中知道你的身分简单说这样的服装不能明显的表示出僧侣的身分所以「不同于俗服」的理由不过是诡辩而已

温和的修正者会解说给我听佛制的三衣是应该遵用的试用的新装不过是俗服的改变有合时宜的便服有表征僧相的僧装过去的三衣与海青等不也是这样的吗但这种解说不能使人满意因为不足表征僧相的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佛制表征僧相的僧装决非专用于上殿过堂或者说法而是不离身的随时随地能从服装中表彰僧伽身分的现在仅有遵用三衣的空名不过在山门裡用用而已穿起新装特別是走向十字街头试问僧相何在如此种新装而普遍使用进门做和尚出门混充俗人的流弊势必不堪设想过去中国僧人的便服(圆领衣)与时装有显著的差別所以出门不披袈裟仍能表彰僧人的身分试问试用的新装能否如此

新装的建议者早已自觉到「不同于俗服」的理由是不成理由的所以索性否定区別僧装与俗装的必要说「僧众与在俗人不必在服装上分別要在心理上分別要在言行上分別」在心理上言行上分別是对的不必在服装上分別却是错的佛制僧装的染色与割截正是为了要在服装上分別僧俗形式与实质并重假定偏重实质的老上座作如此解说我倒还可以原谅但他决不会起来建议僧装的改革因为僧众的腐败与革新不必在服装上分別要在心理上分別要在言行上分別服装的新旧有什么关系新装的建议者与拥护者不能把握社会歧视僧众的原因浅见地专在形式上打算想从形式的改变中消除僧俗的界限以逃避社会歧视的目光那裡还记得要在心理上分別行为上分別为了掩护自己的错谬言论才偽装的唱起偏重实质的论调

建议者又从另一理由为缺乏僧相的新装作辩护「事实警告我们必须由山门内搬到山门外来佛教才有办法」「要普及佛教于社会(「使佛教与社会打成一片」)首先要改革僧装使得僧装群众化把社会群众与僧众间隔碍化除达到四摄法中同事化导的目的」「搬出山门外」不外乎僧众健全能以佛法化导社会因社会群众的信解佛法奉行佛法达到人间佛化的目的搬出山门外决非等于取消僧相保存僧相也决不会障碍佛法(如天主教的神父修女服装特殊并不障碍该教的普及)真正有心为教的青年应该精进的辛辛苦苦的把佛法搬出山门外决不能取巧放逸光是拆掉山门就完事佛教是有僧众与信众的差別佛制僧伽以住持正法为究极目的类似天主教的神父基督教的牧师以及政党的从事党务工作者所以僧众的化导社会在乎怎样的教化信众组织信众信众就是遍入各阶层各部门的不仅普及社会而要实行佛法化导社会改造社会这样的分工合作才能达成佛化世间的理想不能明确的意识到自己的应尽责任而企图化僧为俗从事信众的社会事业如此的「与社会打成一片」不过放弃自己的责任而已取消自己而已退一步说如确有为教的真诚立志要从事社会事业表现佛教精神以转移社会心理也许这更适合于自己的性格与兴趣那就应该贯彻护教的真诚退出僧团而改取在家的立场

新装的建议者与拥护者会严厉的反驳我新装是这样的美丽合时为什么硬要反对说什么「不足表显僧相」「今日僧众服装与俗人不同但僧众的信仰言行未见得比俗人高超甚至不及俗人」到底表显僧相有什么用处我可以告诉大家僧装的标相可以使你尊贵假使是佛法昌隆社会尊敬的时代也可以使你卑贱假使是僧众窳腐社会轻视的时代单从社会的观感来说表征僧相的形式不是一定的也就因此社会的反应如何不成为僧装改革的理由单是形式的改变不可能有效的转移社会观感换汤不换药是无用的然而僧装的需要标相却另有理由佛的建立僧团是预想僧团的清净和乐有同一的思想与意志同一的理想与实践负起住持正法责任的佛制戒律古人立清规近人谈整理都是以此为理想而求其实现的这当然要重视内容而表相的形式也可以(相对的)促进僧团的精纯从生善方面说僧相能使自己意识到自己的身分与责任尊重自己爱护圣教(古人的一日三摩头也是此意)同时僧相能表征僧伽的德相易于使俗人识別而起敬信心从止恶方面说僧装有了标相不致被人误会或牵连(古代本因被人误认为盗才加上染色的区別)同时社会意志会加以约束甚至强迫你履行僧伽的本分所以「世间增上」为惭愧心生起的因缘受到社会的约束顾虑到社会的批评不敢放逸去为非作恶表征僧相的僧装虽没有决定作用而相对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在佛法衰落的现代正应该利用社会的约束与督导而改革者却漠视他的价值这等于夸谈水利而自毁堤防

关于提高礼服佛制的僧伽黎是被废弃了七衣海青等高贵礼服不再是一般僧众的礼服被奉献为少数阶级的特权与荣耀这种非法建议真是岂有此理

何以而有提高礼服与改革僧装的建议何以如此建议构成此项建议的意识根源何在应该是这样的向山门外眺望社会的一切是好的值得追求的可是佛教的制度尤其是僧装给以种种约束不得自在社会人士见了僧装会立刻歧视讥笑连自己也觉得「那种腐败样子」了但转身向山门内看看觉得寺院的方丈当家法师们的尊严优裕清闲的生活是多么理想从前住金山与宝华目的为了当职事接法当家做方丈现在时代变了目的不变进佛学院也还是为了这个地主经济的寺产加上信众的供养与礼敬是值得留恋的这些不是都可以取得的吗然而谁也不能老在山门裡特別是不大称心的时候总得去外面看看有时看久了觉得外面太好为什么穿上僧装的和尚就不能这样呢决计不干了可是刚刚向外提起脚步准备脱下这「腐败」的僧装一阵说不出的空虚感又把脚缩了回来凭什么走出山门财富吗学问吗技能吗体力吗或是社会关系吗什么都没有想到闲散惯了一旦走入紧张争逐的社会多少有点胆怯越想越怕心也越冷还是关起门来做方丈的美梦吧梦虽是那么美可是时代的浪花拍得山门震天价响不由得揉揉眼睛留心的察看寺院的被侵占寺产的被剥夺土豪劣绅的压迫社会普遍的讥刺想到将来眼皮儿再也合不上这样的门外门内千回百转竟然找到办法了而且是十全十美的「改革僧装」是多么前进呀进退两难的苦衷彻底解决得到进退的自由进门做和尚不消说还是老一套走出山门事事无碍社会人士不再会知道是僧人而加以轻视也不会以僧人的本分来约束好不自在在普及社会的口号下名正言顺的去学学世俗事业假定取得僧界权位也就算了否则山门外的路宽著呢这不能不说是好办法舍不了寺院的财富与权位受不了社会的刺激与诱惑该是一般要求僧装改革者的意识根源

不单是这样如此改革的心理根据还有蒂固根深的封建余习在古老的寺院裡充满封建臭味的阶级性看到清众衣食住的低劣情况与和尚当家们作一对照即可以想像而知在大殿裡和尚才挂念珠纠察只许手串清众是一概不许阶级性的古规丛林裡还多著呢建议提高礼服的少数占有新装式样的阶级性唯有在这封建气味浓厚的寺院裡熏习成性才会有意无意的建议出来海青黄鞋等在建议者看来那裡真是「腐败样子」这不过是面对社会的自卑感如在山门裡穿著黄海青配上合掌帽黄鞋子挂一串念珠一向是被赞赏为大雅美观的所以被咒诅为改革理由的「腐败样子」的海青合掌帽在山门裡却一变而成为高贵的礼服而且被规定为少数阶级的特殊礼服这种根源于丛林的阶级意识透过时代社会的刺激与诱惑才交织成如此改革此种改革对外不像僧对内不够新不新不僧的僧装改革是难以容忍的不能不加以彻底的批判

八 我的建议

中国僧装是应该改革的我的建议可分两点来说应该改革如何改革现代的中国僧装是应该改革的不是为了「奇形怪状」也不是为了「腐败样子」理由简单明瞭那就是僧装应适合于时代及环境从佛制僧装的意趣说僧装即是那个时代的印度俗服佛不过加以染色及福田的割截相佛没有保存古印度的服制也没有采用別处的服装这原则是值得我们遵行的从契时契机的观点说服装因时代因环境而不断的演变我们的住处用具交通甚至饮食都在随时代而推移为什么我们的服装要停留在社会废弃了的古装阶段何况这还是中国古装与佛制无关今天不变明天还是要变的终于要变的谁敢说佛法千万年住世而中国僧装将永远是圆领方袍

说到如何改革这必需是「合乎佛法不违世间」的原则可以作这样的决定

                     ┌采用时服      ┌不离俗服而表显僧相的差別──┤      │              └表显僧相   僧装─┤      │              ┌对外差別      └不同俗服而表显僧相的合一──┤                     └对内平等

僧众负化导社会的责任即不能使社会误会你为另一时代另一世界的人物而有碍于僧众与信众的接近我们应该效法释尊采用此时此地的服装以现代中国(内地)的服装来说根本没有统一有久经国人服用的满装有舶来的西装还有中山装僧装不应硬性规定采用某一服式也不需要创新在满装西装中山装中如硬性规定某类为僧装决难得僧团的共同满意而今日中国的一般村镇满装还非常普遍如规定为西装中山装为僧装容易引起民间的隔碍如规定满装为僧装那在都市中尤其是西化深的都市或接近西化的信众也未必恰当多少带点党性的中山装赞成个人的采用也没有规定为僧装的理由我也不赞成创新不但新装的式样不容易为全体所乐意接受而规定的一律的新装将来又不免旧了我们将常为僧装的仍旧与创新而烦劳我们只要有僧伽的标相在共同的僧伽标相下随教化的环境随时代的演化给予每人以服装选择的自由这是何等彻底(不会再有僧装的改革问题)何等简单

这样的「采用俗服」怎么能「表显僧相」佛制僧装(三衣)的标相是杂染色与割截相至于长方形的布幅(袈裟旧样)不过是印度的俗服如没有染色与割截相在印度是不足以表征僧相的今日的僧装改革应为一劳永逸的彻底计㓰尊重佛制原意中国的僧装不应采用印度式而应该中国(俗服)化即在现代中国俗服——满装西装中山装上加以染色与割截的标相杂染色不成问题问题在中国俗服的怎样割截化我们应该了解割截不在乎割割截截在乎作成田畦(稻谷)的形象用以表示僧伽的功德也就成为僧人特有的标帜印度用长方形的布幅为衣可顺著长方形的布幅而作成传统的袈裟中国服装想那样的截成五条七条是不可能的好在福田相是僧伽的标帜等于国民党(青天白日)的党徽或制为长方形的旗或制成圆形的长方形的徽章不在乎长方形的圆形的不在乎旗与徽章但同样代表了党谁见了也知道是国民党这就是标相的真正意义所以我建议福田衣条纹的僧伽标相可倣照军人符号作成长方形(宽度与长度应视实际情形再作决定但宽与长的比例应依律制而比例缩小)的田形条纹密著于右胸(一般徽章在左但佛教是重右的)为了免除进门挂上出门除下的流弊可倣照海青长衫的牌子(中国古时俗服此处本有花式僧众采用即不用花式而刺成牌子有的说这是代表衲衣相的)刺在服装上明显的表彰出僧伽的身分这一不离中国俗服而表彰僧相的建议即不取中国古代的僧装与俗服分化而恢复佛制的僧装与俗服合一佛制三衣即内衣常(礼)服大礼服这是应该保存的古制好在现代服装不论是满装中山装西装也有此种意义所以不难协调假定是满装除裤子外在衬衫与短袄上可加刺五条田相在长衫夹衫棉袍上可加刺七条田相在马褂上可加刺九条田相中山装与西装都可依此而加上内衣五条常(礼)服七条大礼服九条的标相这不仅是僧装与俗服的合一而且是标相与保温实用的合一如依此建议不但中国内地的僧装问题彻底解决而蒙藏朝鲜日本南洋欧美的僧装也可以顺利采用而毫无困难这种表彰僧相的僧装对外是明确的不同于俗相的随时随地能表示出僧人身分的这才真的能做到「三衣不离」而不是包起来带在身边的对内却又一律平等没有阶级性表象僧伽的和合合于佛制的原则合乎世间的实况统一而不妨差別的自由差別而不碍统一的和合在不息的演变中不会顽固守旧也不会标新竞异我觉得这是非常合理的建议

依佛制的意趣僧装应该是材料以不杀生为原则不得用丝织品价格以不奢侈为原则佛教为一般民众的宗教应保持淡泊知足的传统精神服装价值可比例此时此地的农工及一般中下级公教人员的情形为标准颜色以杂染色为原则庄重肃穆宁静和蔼杂染色是最适当不过的不得用纯黄等正色及鲜艳的杂色大小以适中为原则社会的服装是时宽时窄时长时短的僧装应取乎中道但宁可宽大一点表示雍容宽大切勿过于窄小使人感到迫促标帜以显了为原则在杂染色的俗服上刺上五条七条九条的长短条纹因为比例的缩小如作九条以上会混杂不明至于标帜的颜色为明显起见可用黄色(中国现在的大衣多用金线)的但也不一定此项颜色佛教也曾有过区別如五部的服色不同(西藏的红帽派与黄帽派)中国明初的僧制「讲僧衣红禅僧衣黄瑜伽僧衣葱白」此种颜色的不同并不表示身分的尊卑而只表示派別中国僧装的标帜或也可以參照这种旧例而略有不同总之我的建议在「合乎佛制不违世间」作大体的论定如觉得值得參考那更需谨慎而周详的研考尤其是有关实行的时机与步骤是更不能轻率的

太虚按吾原拟于修正东初职僧服上再加以五条七条九条福田僧相的袖章或襟章试制未试用兹附提及


校注

[A1] 民国三六年撰
[A2] (ref taixu::vol:27;page:p4)
[A3] (ref taixu::vol:26;page:p107)
[A4] (ref taixu::vol:26;page:p106)
[A5] (1)《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6〈4 三法品〉(CBETA, T26, no. 1536, p. 390, b25)(2)《舍利弗阿毘昙论》卷25〈绪分〉(CBETA, T28, no. 1548, p. 679, c29)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教制教典与教学(卷4)
关闭
教制教典与教学(卷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