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四部阿含

第一节 相应(杂)阿含

原始佛教的契经四部阿含——「相应」「中」「长」「增一」是部派所公认的其中汉译称为「杂阿含」的据《根有律杂事》名为「相应阿笈摩」(Saṃyuktâgama这与巴利《相应部》(Saṃyutta-nikāya名称是相同的然本名「相应」为什么从来都译为「杂」呢《瑜伽论》说是「间厕鸠集」大众部(Mahāsāṃghika)说是「事多杂碎」总之经文简短而次第不免杂乱然称为「杂阿含」的真意义也许并不如此为了说明的便利留到下一章去说

在上一章中曾论究《杂阿含经》的原形从「修多罗」「祇夜」「记说」(弟子所说如来所说)——三部分去分別作为《杂阿含经》的根本原始结集的「相应修多罗」是分为四品一六事(《相应部》为一五相应)后来集出「祇夜」也就名〈众相应〉集出「记说」也就名为「弟子所说如来所说相应」三部分的集成都称之为「相应」即(广义的)「相应教」的成立当时还不会称为「相应部」「相应阿含」称为「相应部」或「相应阿含」是在「四部」成立流传的时代

在次第上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本《杂阿含经》先长行而后偈颂而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相应部》却是先〈有偈品〉而后长行或者以为《五分律》说「此是杂说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说今集为一部名杂阿含」《四分律》说「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杂帝释杂魔杂梵王集为杂阿含」《毘尼母经》说「与比丘相应与比丘尼相应与帝释相应与诸天相应与梵王相应如是诸经总为杂阿含」以比丘比丘尼诸天等为例说明「杂阿含」的内容与《相应部》的〈有偈品〉在前相合特別是《別译杂阿含经》也是先偈颂而后长行所以《相应部》——《杂阿含》的原形应该是偈颂在先的对于这我的意见恰好相反主要的理由是「九分教」的次第成立中先「修多罗」而后「祇夜」「修多罗」就是「蕴」「处」等品中的主要部分《四分律》与《五分律》与铜鍱部同属于分別说系(Vibhajyavādin属于同一统系组织相同是不足以证明为原形的《別译杂阿含经》传为饮光部(Kāśyapīya)诵本这也是分別说系的一部《毘尼母经》律部近于《四分律》这是先上座部(Pūrva-sthavira在说一切有部分別说部——二大系中多少接近于分別说所以所举的文证如理解其部派的立场就知道不能作为原形如此的证明而且据大众部的传说也是长行(〈道品〉)在前的

「弟子所说如来所说」——「记说」部分《相应部》本没有类集为二部而是间杂的附属于四品的这一部分《杂阿含经》分属于「蕴」「因缘」「菩提分法」而「处」下却没有从体例上可断定说一切有部本已经过改编「弟子所说」已类集为一部题为「弟子所说诵」《瑜伽论》作「弟子所说如来所说分」《杂事》作「声闻品」「佛品」这可见「如来所说」也已类集为一部了与《相应部》相比对可推定为说一切有部的《杂阿含经》从(自宗的)原典的分属四品演进到现存的《杂阿含经》別立「弟子所说诵」而「如来所说」还分编在三处再演进到《杂事》所说已集成「弟子所说」「如来所说」为二品这一组织的演变是由于古传「记说」的禀承「谓诸经中诸弟子问如来记说或如来问弟子记说或弟子问弟子记说」而有意的渐为「弟子所说」「如来所说」的分別类集从这点去看现存的《杂阿含经》虽不是说一切有部的原典还是早于《瑜伽论》及《杂事》成立的时代

组成《杂阿含经》的三部分除四品一六事外其余的就是「记说」与「祇夜」「弟子所说如来所说」——「记说」部分「弟子所说」已集成一部而「如来所说」还分散在三处《相应部》共四五相应(除〈有偈品〉)除四品中的一五相应还有三〇相应分属于四品与「弟子所说如来所说」相当以二本相对比有无次第开合比起「修多罗」部分显然要大得多了

   〔杂阿含经〕       〔相应部〕     ┌──罗陀──────23罗陀相应   蕴─┼──见───────24见相应     └──断知             ┌──38阎浮车相应     ┌──舍利弗──┼──39沙门出家相应     │       └──28舍利弗相应     ├──目犍连──┬──40目犍连相应     │       └──19勒叉那相应     ├──阿那律─────52阿那律相应     ├──大迦旃延   因缘┼──阿难     ├──质多──────41质多相应     │       ┌──32云相应     │       ├──34禅相应     │       ├──43无为相应     └──杂────┼──13现观相应             ├──25入相应             ├──26生相应             └──27烦恼相应     ┌──大迦叶─────16迦叶相应     ├──聚落主─────42聚落主相应     ├──马     ├──释氏     ├──生死众多────15无始相应   道─┼──婆蹉出家────33婆蹉种姓相应     ├──外道出家────34无记说相应     ├──杂────┬──17利得供养相应     │       └──20譬喻相应     ├──病     └──法                18罗睺罗相应                21比丘相应                29龙相应                30金翅鸟相应                31犍闼婆相应                37女人相应                53禅相应

《相应部》的三〇相应与《杂阿含经》相近的共二三相应此外21〈比丘相应〉《杂阿含经》是属于偈颂〈众相应〉的18〈罗睺罗相应〉53〈禅相应〉分散在各处《杂阿含经》「弟子所说」中的「大迦旃延」与「阿难」《相应部》也是分编在各处的从这可以推见「弟子所说」「如来所说」部分起初或随人或随法附入相关(的「修多罗」)部分分为多少相应依类集合在一处是后来的事《相应部》的29〈龙相应〉30〈金翅鸟相应〉31〈犍闼婆相应〉《杂阿含经》中缺在这二三相应中〈罗陀相应〉〈见相应〉先后次第属于〈蕴品〉完全与《杂阿含经》相合在类別的组织上这部分的差异比较大那是本来附编于「修多罗」中本没有一定的必然的地位等到部派间各自整理分类的差別也就大了

「祇夜」——偈颂部分《相应部》集为〈有偈品〉共一一相应在组织上内容上与《杂阿含经》(末后一三卷)大同只是次第变动而已惟一不同的是《相应部》将〈比丘相应〉编入〈因缘品〉中〈比丘相应〉是偈颂在文体上是应该编在〈有偈品〉的二本的内容与次第对列如下

   〔杂阿含经〕    〔相应部〕   比丘众   魔众──────── 4魔相应   帝释众───────11帝释相应   刹帝利众────── 3拘萨罗相应   婆罗门众────── 7婆罗门相应   梵天众─────── 6梵天相应   比丘尼众────── 5比丘尼相应   婆耆舍长老众──── 8婆耆沙长老相应   天子(天女)众─┬─ 1诸天相应           └─ 2天子相应   夜叉众───────10夜叉相应   林神众─────── 9林相应

第二节 中阿含与长阿含

第一项 中阿含

「相应教」类集成立而传为佛说与弟子说的经文仍不断的传出流行又次第结集出来次后集成的部分在原有的契经上分別抉择评破融摄组合会入了更多的事缘传说成为「中阿含」与「长阿含」或为了便于教化依当时所传的经法以增一法编集成为「增壹阿含」三部集成的时代相近但「增壹阿含」要迟一点

汉译《中阿含经》是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的诵本分六〇卷一八品二二二经(传说分为五诵)南传的《中部》与《中阿含经》相当是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的诵本全部分一五品一五二经分为「根本五十」「中五十」「后五十」三部分这应该就是汉译所传的「分」或「诵」了这两种诵本经文共同的《中阿含经》为九八经然《中阿含经》的(一〇七)《林经》(一〇八)《林经》与《中部》(一七)的《林薮经》相当所以依《中部》说共同的只有九七经两种诵本的品名大同的仅有四品对列如下

〔中部〕
〔中阿含经〕
根本法门品
狮子吼品
譬喻法品
双大品
一五双品
双小品
居士品
比丘品
普行者品
王品
王相应品
一〇婆罗门品
一二梵志品
一一天臂品
一二不断品
一三空品
一四分別品
一三根本分別品
一五六处品
七法品
业相应品
舍梨子相应品
未曾有法品
习相应品
长寿王品
秽品
因品
一〇林品
一一大品
一四心品
一六大品
一七哺多利品
一八例品

不同部派的诵本出入如此的大要论究原典的形态显然是太难了「品」本为随类集经一〇经结一偈颂以便持诵这十经的一颂就称之为品是极一般的情形如事实上略有多少也只增减一二而已《中部》是这样的而《中阿含经》一八品中一〇经为一品的共一一品一一经的有二品这都近于常态或有一四一五一六经为一品的更有二〇经二五经为一品显然是大大的增编了

依品名的共同品目的次第来说是难以想见经典原型的然在同一品(品名不一定相同)中或前后数品中比对《中部》与《中阿含经》如有多少经相同的就多少可以理解出来了

〔中部〕
〔中阿含经〕
根本法门品(一〇经)
秽品(一〇经)
二品与三品不同品目也不同而各品前后相连内容却有一五经相同依《中部》(下例)的次第是一〇一一一三一四一五一七(《中含》分为二经)一八一九二〇
狮子吼品(一〇经)
因品(一〇经)
一〇林品(一〇经)
双大品(一〇经)
一五双品(一〇经)
品名相近二品相同的四经三一三二三九四〇
比丘品(一〇经)
一六大品(一〇经)
二品彼此相同的三经六五六六七〇
普行者品(一〇经)
一七哺多利品(一〇经)
二品彼此相同的三经七七七九八〇
王品(一〇经)
一八例品(一一经)
二品彼此相同的四经八七八八八九九〇
一〇婆罗门品(一〇经)
一二梵志品(二〇经)
二品彼此相同的四经九一九三九六九九
一三〈分別品〉(一二经)
一四根本分別品(一〇经)
二品彼此相同的共九经一三二一三三一三四一三五一三六一三七一三八一三九一四〇

从上面的列举中可以看出《中部》的一二品与《中阿含经》的八一〇——三品《中部》的一三品与《中阿含经》的一四品是相当一致的《中部》的七九——三品与《中阿含经》的一六一七一八——三品次第相连而每品都有三或四经相同虽然品名不同仍可想见原典的部分次第〈婆罗门品〉就是〈梵志品〉那是不用说的了在这《中部》(全经一五品)的八品(全经相同的九七经)四二经中多少可以看出上座部圣典原型的一部分

《中阿含经》与《中部》同出于上座部(Sthavira而出入竟那样的大这是由于分派而各部的组集不同如汉译《长阿含经》是法藏部(Dharmaguptaka)诵本与《长部》同一系统所以大部分相同汉译《中阿含经》是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诵本如《长阿含经》与《长部》中有一一经见于《中阿含经》(三六)《地动经》(五九)《三十二相经》(六八)《大善见王经》(七〇)《转轮王经》(七一)《鞞肆经》(九七)《大因经》(一〇四)《优昙婆逻经》(一三四)《释问经》(一三五)《善生经》(一四二)《雨势经》(一五四)《婆罗婆堂经》这不是《中阿含经》的重出而是部派的组集不同反之《中部》的(一〇二)《五三经》在说一切有部诵本中应该是属于「长阿含」的

《中阿含经》与《中部》与《杂阿含经》及《相应部》有关的可分为三类1.《中阿含经》与《中部》相同(名称不一定相同)与《杂阿含经》相当的有三经如下

〔中阿含经〕
〔中部〕
〔杂阿含经〕
二九大拘𫄨罗经
正见经
三四四
九三水净梵志经
布喻经
一一八五(后分)
一八九圣道经
一一七大四十法门经
七八四七八五(合)

《中阿含经》与《杂阿含经》属于同一部派的诵本所以《中阿含经》是重出的2.《中阿含经》与《杂阿含经》或《相应部》相同的共一四经如下

〔中阿含经〕
〔相应部〕
〔杂阿含经〕
一七伽弥尼经
四二
二〇波罗牢经
四二一三
一一四优陀罗经
三五一〇三
一二〇说无常经
二二七六
二三智经
一二三二
三四五(后分)
二八教化病经
五五二六一〇(合)
五九二一〇三一(合)
五八七宝经
四六四二
七二一
六一牛粪经
二二九六
二六四
一二一请请经
一二一二
一二六行欲经
四二一二
九一二
四八戒经
四九五
一二三沙门二十亿经
二五四
六二频鞞沙罗王迎佛经
一〇七四(前分)
一四八何苦经
九四(后分)

《伽弥尼经》等四经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属于《相应部》的而说一切有部编入《中阿含经》这是部派的编组不同其余的一〇经可说《中阿含经》是重出了3.《中部》与《杂阿含经》及《相应部》相同的二六经如下

   〔中部〕          〔杂阿含经〕      〔相应部〕   二三蚁蛭经        一〇七九   三三牧牛者大经      一二四九   三四牧牛者小经      一二四八   三五萨遮迦小经      一一〇   三七爱尽小经       五〇五   四一萨罗村婆罗门经──┐               ├─一〇四二一〇四三   四二鞞兰若村婆罗门经─┘   五三有学经        一一七六(序同)   五九多受经        四八五         三六一九   七二婆蹉衢多火经     九六二   七三婆蹉衢多大经     九六四   七四长爪经        九六九   八四摩偷罗经       五四八   八六鸯掘摩经       一〇七七(略)   一〇九满月大经      五八          二二八二   一一八入出息念经     八一〇八一五(合)   五四一三——一四   一四三教给孤独经     一〇三二五九三(合)   一四四教阐陀经      一二六六        三五八七   一四五教富楼那经     三一一         三五八八   一四六教难陀迦经     二七六(较广)   一四七教罗睺罗小经    二〇〇         三五一二一(近)   一四八六六经       三〇四   一四九大六处经      三〇五   一五〇频头城经      二八〇   一五一乞食清净经     二三六   一五二根修习经      二八二

上表所列举的《中部多受经》等六经又见于《相应部》所以是重出《蚁蛭经》等二〇经说一切有部属于《杂阿含经》铜鍱部却编入《中部》这是部派间的编组不同最可注意的是《中部》一四四经以下编为〈六处品〉〈六处品〉中与《杂阿含经》相同的九经有八经出于《杂阿含经》的〈六入处诵品〉而一四四一四五一四七——三经也出于《相应部》的〈六处相应〉铜鍱部又编入《中部》这才与说一切有部本不同〈六处品〉应该是赤铜鍱部所增补的

《中阿含经》二二二经比对起来《中阿含经》(与《中部》相同的除外)所有而见于《增支部》的非常多如下

〔中阿含经〕
〔增支部〕
善法经
七集六四
昼度树经
七集六五
城喻经
七集六三
水喻经
七集一五
木积喻经
七集六八
善人往经
七集五二
七日经
七集六二
一一盐喻经
三集九九
一二惒破经
四集一九五
一三度经
三集六一
一五思经
一〇集二〇七二〇八
一六伽蓝经
三集六五
一八师子经
八集一二
二一等心经
二集四
二二成就戒经
五集一六六
二四师子吼经
九集一一
二五水喻经
五集一六二
三五阿修罗经
八集一九
三七瞻波经
八集二〇(序起同)
三八郁伽长者经
  八集二一二二
三九郁伽长者经
四〇手长者经
八集二四
四一手长者经
八集二三
四二何义经
一〇集一
四三不思经
一〇集二
四四念经
八集八一
四五惭愧经
  七集六一
四六惭愧经
四七戒经
一〇集三
四九恭敬经
五集二一二二
五二食经
  一〇集六二
五三食经
五六弥醯经
九集三
五七即为比丘说经
九集一
七三天经
八集六四
七四八念经
八集三〇
八二支离弥梨经
六集六〇
八三长老上尊睡眠经
七集五八(前分)
八四无刺经
一〇集七二
九〇知法经
一〇集二四
九四黑比丘经
一〇集八七
九五住法经
一〇集五三
九六无经
一〇集五五
一〇九自观心经
一〇集五四
一一〇自观心经
一〇集五一
一一一达梵行经
六集六三
一一二阿奴波经
六集六二
一一三诸法本经
八集八三一〇集五八
一一六瞿昙弥经
八集五一
一一七柔软经
三集三八三九
一一八龙象经
六集四三(后分)
一一九说处经
三集六七
一二二瞻波经
八集一〇
一二四八难经
八集二九
一二五贫穷经
六集四五
一二八优婆塞经
五集一七九
一二九怨家经
七集六〇
一三〇教昙弥经
六集五四
一三七世间经
四集二三
一三八福经
七集五八
一四三伤歌逻经
三集六〇
一四九何欲经
六集五二
一五五须达哆经
九集二〇
一五七黄芦园经
八集一一
一五八头那经
五集一九二
一六〇阿兰那经
七集七〇
一七二心经
四集一八六
一八八阿夷那经
一〇集一一六一一五(合)
二〇二持斋经
三集七〇
二一五第一得经
一〇集二九

《中阿含经》与《增支部》相同的略检得七〇经占《中阿含经》的三分之一弱说一切有部的「增壹阿含」没有传译所以不知道有多少与「增壹阿含」相同但大体说这七〇经铜鍱部编入《增支部》而说一切有部是编入《中阿含经》的

此外还有自部独有的经文《中阿含经》特有的三三五〇五一五四五六六〇六五六六六九七六八〇八六九二一二七一三六一三九一四〇一四七一五六一五九一七六一七七一九七二一八二一九二二〇二二二共二八经在全经的比数中为百分之一二《中部》特有的一二二九三〇三六四八五一五五五七五八六〇六二六七七一七六八五九二九四九五九八一〇〇一〇二一〇三一〇五一一〇一一一一一四一一六一三一共二九经在全经的比数中占百分之一九

总之《中阿含经》与《中部》相同的仅有九七经二部诵本所以如此的差异是由于「四阿含」在部派分化中各派的编集组合不同铜鍱部编入《长部》《增支部》的而说一切有部编入《中阿含经》的达八〇经以上说一切有部属于《杂阿含经》的有二十余经铜鍱部把他编入《中部》再加上各有自部所诵的契经差异就不免相当大了如除去这些差异二部所诵的《中阿含》原型约为一〇品一〇〇经

第二项 长阿含

南传的《长部》共三四经分为三品〈戒蕴品〉一三经〈大品〉一〇经〈波梨品〉一一经与《长部》相当的汉译是后秦佛陀耶舍(Buddhayaśas)所出的《长阿含经》二二卷分为四分第一分四经第二分一五经第三分一〇经第四分一经《长阿含经》第四分的《世记经》是《长部》所没有的叙述世界形态天地成坏以及王统治世四姓分化这是佛化的富娄那(Purāṇa如除去《世记经》那么《长部》的三品三四经与《长阿含经》的三分二九经非常的接近这是由于《长部》属铜鍱部(Tāmraśātīya《长阿含经》属法藏部(Dharmaguptaka同属于分別说系(Vibhajyavādin)的部派所以诵本相近不能就此而推论为上座部(Sthavira)的圣典原形《长阿含经》所特有的为(一一)《增一经》(一二)《三聚经》(三〇)《世记经》《长部》所独有的是(六)《摩诃梨经》(七)《阇利经》(一〇)《须婆经》(一七)《大善见王经》(二二)《大念处经》(三〇)《三十二相经》(三一)《阿咤曩胝经》二本所共的凡二七经《长部》与《长阿含经》中最为一致的《长部》第一品(一三经中除独有的三经)一〇经与《长阿含经》第三分的一〇经完全相合仅次第不同而已

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的「长阿含」的诵本没有传译过来但也可以略为论究关于「长阿含」的组织说一切有部有〈戒蕴品〉与〈六十三品〉《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八(大正二四三五上)

「广如长阿笈摩戒蕴品中说于庵婆沙婆罗门事」

《药事》所说的与《长部戒蕴品》中的《阿摩昼经》相合又关于不得受持金银是《长部戒蕴品》的诸经所说《杂事》也说「于长阿笈摩戒蕴品处说」说一切有部立〈戒蕴品〉与铜鍱部的《长部》相同又大善见王(Mahāsudarśana)事《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一三(大正二四五七上)

「于长阿笈摩六十三品中已广分別」

〈六十三品〉品名非常特別在《长部》这是〈大品〉的(一七)《大善见王经》依此说一切有部的「长阿含」有〈戒蕴品〉〈六十三品〉的分类

说一切有部「长阿含」的内容如上面所说提到了《阿摩昼经》《大善见王经》此外《十诵律》所说的「多知多识大经」十八部中的前七部是《清净经》《自欢喜经》《五三经》《幻网经》《梵网经》《阿咤那剑经》《众会经》都是属于「长阿含」的又《大般涅槃经》《沙门果经》也是曾经说到的还有说一切有部「长阿含」的特色是《长部》(一五)《大缘经》等一〇经是编在《中阿含经》的所以就现在所知道的略加条理依《长部》三品的次第而为比较说明如下

〔长部〕
〔长阿含经〕
〔说一切有部所传〕
戒蕴品
第三分
戒蕴品
1梵网经
21经
梵网经
2沙门果经
27经
沙门果经
3阿摩昼经
20经
阿摩昼经
4种德经
22经
5究罗檀头经
23经
6摩诃梨经
(缺)
7阇利经
(缺)
8迦叶师子吼经
25经
9布咤婆楼经
28经
10须婆经
(缺)
11坚固经
24经
12露遮经
29经
13三明经
26经
五三经
幻网经

《长部》的〈戒蕴品〉与《长阿含经》第三分除了多出三经外完全相同以一品一〇经的习例来说说《长部》增入了三经是极有可能的说一切有部虽没有明说也有〈戒蕴品〉而且这一部分说一切有部也没有编入《中阿含经》更有值得注意的在《长部》原文中〈戒蕴品〉一三经与(二九)《清净经》(三〇)《三十二相经》「经」的原文为 sutta而其余的一五经「经」的原文为 suttanta同称为经而文字小有差別这应表示某种的不同同称为 Sutta 的〈戒蕴品〉说一切有部的「长阿含」也有这一品所以这可说是「长阿含」中最主要的部分但说一切有部的「长阿含」应有《五三经》与《幻网经》这或者是增列二经如《长部》的增入三经一样

〔长部〕
〔长阿含经〕
  〔说一切有部所传〕
(二大品)
(第一分)
(六十三品)
(中阿含)
14大本经
1经
15大缘经
13经(第三分)
九七
16大般涅槃经
2经
大般涅槃经
17大善见王经
(在2经内)
大善见王经
六八
18阇尼沙经
4经
19大典尊经
3经
(第二分)
20大会经
19经
众会经
21帝释所问经
14经
一三四
22大念处经
(缺)
九八
23弊宿经
7经
七一
(三波梨品)
24波梨经
15经
25优波婆逻师子吼经
8经
一〇四
26转轮圣王师子吼经
6经
七〇
27起世因本经
5经
一五四
28自欢喜经
18经
自欢喜经
29清净经
17经
清净经
30三十二相经
(缺)
五九
31教授尸迦罗越经
16经
一五五
32阿咤曩胝经
(缺)
阿咤那剑经
33等诵经
9经
集异门经
34十上经
10经
增十经
11增一经
12三聚经

《长部》第二第三品共二一经《长阿含经》第一第二分共一九经彼此共同的凡一七经如专就此而论虽然分品不同次第不合而依然是很接近的但以说一切有部而说就大为不同了这一部分中有一〇经说一切有部是编入《中阿含经》的依《长阿含经》这都是第二分的经典第一分四经各部派都是属于「长阿含」的所以如除去编入《中阿含经》的部分《长部》的第二品六经第三品六经《长阿含经》为第一分四经第二分八经(除《增一经》与《三聚经》只有六经)这明白的表示了「长阿含」除〈戒蕴品〉以外分別说系约二〇经分为二品(二分)说一切有部约一〇经总名为「六十三品」因为有一〇经编入《中阿含经》了

第三项 中长二部的集成及其特性

原始圣典——「相应教」集成以后在佛教的开展中又不断传出佛说与佛弟子的所说所集比起旧有的「相应教」文句长的日渐多起来起初是类集而编入「相应教」(三部分)的等到文句长的教说多了不再是「相应教」的体制所能容纳这才再为综合的类集对间杂杂碎的「相应教」类集而成为「中部」与「长部」从「相应教」而到「中部」与「长部」试从圣典自身所表见的略为论列

关于圣典的部类「相应教」是「修多罗」「祇夜」「记说」——三分的集成(后起而附入的也就称为「修多罗」等)同时称为「伽陀」的「波罗延」〈义品〉称为「优陀那」的《法句》原形都成立了这就是「九分教」中前五分成立的阶段到「七百结集」前夕流行的圣典应有「如是语」或「本事」「本生」「方广」——广分別与广问答「未曾有法」这四分当时应有实体的部类后来大都编集在「中阿含」「长阿含」(增壹阿含)中「未曾有法」如《中阿含经》现有〈未曾有法品〉(一〇经)《中部》相同的有(一二三)《希有未曾有法经》(一二四)《薄拘罗经》编入《增支部》(说一切有部多数编在《中阿含经》)的如〈七集〉(五〇)「难陀母」〈八集〉(一九)「波呵罗」(二〇)「布萨」(二一二二)「郁伽」(二三二四)「呵哆」(七〇)「地震」等「方广」中广问答的如《中部》(四三)《毘陀罗大经》(四四)《毘陀罗小经》(九)《正见经》(一〇九)《满月大经》(一一二)《六净经》《长部》(二一)《帝释所问经》等广分別的如《中部》(二八)《象迹喻大经》(一〇二)《五三经》(一三七)《六处分別经》《长部》(一)《梵网经》(一五)《大因缘经》等《中部》的「分別品」都属于广分別的广说「本生」如《长部》的(一七)《大善见王经》(一九)《大典尊经》《中部》(八一)《陶师经》(八三)《大天㮈林经》等「如是语」与「本事」原是「不显说人谈所说事」被称为「无本起」的或集教说而成「如是语」没有完成的部类流传到现在或集传说的过去事称为「本事」这如《中部》的(一一六)《仙吞经》《长部》(二六)《转轮圣王师子吼经》《增支部九集》(二〇)「毘罗摩」等「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法」的形成部类提贡了丰富的资料而促成圣典再集成的新阶段

此外有称为「波利耶夜」(paryāyapariyāya)的部类近代学者巴利圣典中發见了「波利耶夜」前田惠学博士作了最详密的论究分「波利耶夜」为三类「单纯的」「反覆的」「列举的」看作「九分十二分教以外的圣典」起初是散文是教理纲要逐渐發展为广分別伽陀成为「种种的方便说」这是重视形式的分类

关于「波利耶夜」应从两方面去了解是说明的方法指说明的内容(义)或所说的教法(文与义)对于某一问题作分別的解说——理由的说明分类的逐项的说明这种分別解说称为「波利耶夜」如《相应部觉支相应》说到依「波利耶夜」五盖有十七觉支有十四《杂阿含经》作「五盖者种应有十七觉者种应有十四」「种」是「波利耶夜」的义译是约义分类的意思《中部》(八七)《爱生经》列举三「波利耶夜」以说明「爱生则忧悲苦恼生」《长部》(一五)《大缘经》对缘起支逐项的说明「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名为「波利耶夜」说一切有部就称这部经为「摩诃尼陀那波利耶夜」「波利耶夜」可以译为「理由」但这是分类的逐条的理由「波利耶夜」的本义应该是「义类分別」引申这一意义所以称为「波利耶夜」的或是对问题的分別同异如《长部》(九)《布咤婆楼经》分辨想与智想与我的同异《中部》(一二七)《阿那律经》分辨大心解脱与无量心解脱的同异(四三)《毘陀罗大经》分辨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的同异或以不同的意义说明同一事实如《中部》(九)《正见经》列举善不善十二有支以说明「正见」共十六「波利耶夜」《经集》的《二种随观经》分十六节来说明对〈波罗延〉中「弥德勒所问」众比丘各以不同的意义来解说佛就称之为「波利耶夜」总之从说明的方法说「义类分別」是「波利耶夜」的本义

「波利耶夜」本指那种说明的方法渐渐的对那种说明的内容(义)进而对那种说明的教法(通于文义)也就称之为「波利耶夜」这如世俗文字说明的称为「说」讨论的称为「论」一样作为所说的内容或所说教法的「波利耶夜」可分別为1.「波利耶夜」与所说内容相结合成一名词如「根本波利耶夜」「考想波利耶夜」「削减波利耶夜」等「身毛竖立波利耶夜」「波利耶夜」与所说法相合成为法的名目(「波利耶夜」是通名)这可以说到原始结集的一则一则的文句当时并没有(別名通名)名目只泛称为佛(及弟子所说)的「法」法与所说相结合称为「蛇行法」「相习近法」佛法的發展也就是「义类分別」的开展称为「某某法」的也就称为「某某波利耶夜」「法」与「波利耶夜」可以通用如《经集》的《婆罗门法经》在《中阿含经》中名为《梵波罗延经》「婆罗门法」与「婆罗门波利耶夜」意义完全一样这是依文句而指所说内容的一类2.「法」与「波梨耶夜」结合而名为「法(达磨)波利耶夜」这是指教法(文句)而说的或译为「法语」「法门」3.前二类的结合如「蛇行波利耶夜法波利耶夜」「然烧波利耶夜法波利耶夜」4.所说法另立专名而与「法波利耶夜」相结合的如「法镜法波利耶夜」「良马喻法波利耶夜」「拔忧箭法波利耶夜」「法波利耶夜」的专名化如分別说明「四证净」称为「法镜」(「法波利耶夜」)《梵网经》称这部「法波利耶夜」为「义网」「法网」「梵网」「见网」「无上战胜」《多界经》称这部「法波利耶夜」为「多界」「四转」「法镜」「不死鼓」「无上战胜」这后三类都是「法」与「波利耶夜」合称的指教法而说古代称教法为「法波利耶夜」以「法波利耶夜」为教法的通称(如后代的称为「经」一样)一直沿用下来到阿育王(Aśoka)的 Calcutta-Bairāt仍称七部教法为「法波利耶夜」但后来教法都通称为「经」而「法波利耶夜」被解说为「法门」而流传下来「义类分別」的「波利耶夜」一般化而成为法门的通称所以没有成一独特的部类当时众多的「法波利耶夜」多数编集在《长部》与《中部》《长部》如(一)《梵网经》(九)《布咤婆楼经》(一五)《大缘经》(二八)《自欢喜经》(二九)《清净经》(三三)《等诵经》等《中部》如(一)《根本波利耶夜经》(二)《一切漏经》(五)《无秽经》(八)《削减经》(九)《正见经》(一二)《师子吼大经》(一七)《林薮经》(一八)《蜜丸喻经》(二〇)《考想息止经》(四三)《毘陀罗大经》(六五)《跋陀利经》(八七)《爱生经》(一〇〇)《伤歌逻经》(一一五)《多界经》(一一七)《大四十经》(一二七)《阿那律经》等这些「波利耶夜」除《伤歌逻经》外都是《中阿含经》所共有的

「相应教」以外的传诵于教界的圣典著实不少「中阿含」「长阿含」(「增壹阿含」)的结集只是将传诵于佛教界的共同审定而类集成为大部「中」与「长」的分类主要为文段长短对固有的「相应教」的「杂碎」而称为「中」与「长」大部的集成决不是个人的照著自己的理解而编成Franke 所说的那样当时只是将传诵中的圣典集成大部在结集者看来这是佛法的集成随义类而分为多少品义类相近自然会现出共同的倾向但不能想像为存有什么预期的编纂方针

原始圣典三分的特性如上面所说适应出家众(比丘为主的)重于禅慧修证的开示适应刹帝利婆罗门居士而为一般社会的化导适应天梵——民间的神教信仰对婆罗门外道等宣扬富于天神(鬼)色彩的佛法这一特性深深的影响未来原始结集(虽有三分)重于出家弟子的修证代表了佛陀时代的佛教「中」「长」(「增一」)的结集代表佛灭一世纪七百结集以前的佛教虽然还是以出家众为主的但三方面的特性更显著的發展起来

「中阿含」与「长阿含」的集成是同时的但二部所类集的各种经典「中阿含」要早一些理由是约文段说「中阿含」文段短「长阿含」文段长大体上契经是由简短而逐渐长广起来的约内容说「中阿含」以教内的比丘为中心分別抉择整理评判(外道)从佛法的多样性中现出完整的体系「长阿含」是对外——婆罗门外道的将「中阿含」的内容更有体系更完成的透过一般的天神信仰而表现出佛陀的崇高佛法的究竟

先说「中阿含」「中阿含」以出家众为主重视「僧伽」与「毘奈耶」有关的部分比起「相应教」来更显著的重要了如(一〇八)《瞿默目犍连经》说佛涅槃后比丘们依法而住——受持学处按时布萨依法出罪达成僧伽的清净和合比丘能「具戒」「多闻」「知足」「四禅」「六通成就」那是最值得恭敬尊重近住的所说与「毘奈耶」相关的非常多其中重要的如长老的教导新学长老的教诫尼众施僧的功德最大三净肉对于僧尼的习近不受一食制的戾语的尤其是犯戒不悔娆乱僧众的要予以严厉的制裁关心到因文义同异所引起的诤论止息诤论而说「六诤根」「四诤事」「七灭诤」「六可念(和敬)法」文段与律部相同的如拘舍弥(Kauśāmbī)诤论瞿昙弥(Mahāprajāpatī)出家频婆沙罗王(Bimbisāra)迎佛佛不再说戒七灭诤法的实施「中阿含」与律治的僧伽佛教的精神相呼应表示了律制的强化与「波罗提木叉分別」「摩得勒伽」「犍度」化的过程

比丘以定慧的修证为主也就是「修多罗」的根本问题「中阿含」是继承这一部分而开展的在这方面1.法义的分別主要的如「分別品」广问答的「毘陀罗」(一三)《苦蕴大经》(二八)《象迹喻大经》都是有关五取蕴的分別阿梨咤(Ariṣṭa)的「淫欲不障道」论嗏帝(Sāti)的「心识常住」论晚期大乘佛法的重要思想在初期佛教中已引起异议而被看作恶见了摩罗迦子(Māluṅkyāputta)对「五下分结」的误解优陀夷(Udāyī)的错解「灭尽定」都受到纠正2.法义的类集不同的法门逐渐联合起来最显著的是《多界经》列举四种善巧「界善巧」中集种种界(四一或六二)而成「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中阿含经》(八六)《说处经》列举了五阴六内处六外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爱身六界十二因缘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四禅四谛四想四无量四无色四圣种四沙门果五熟解脱想五解脱处五根五力五出要界七财七力七觉支八圣道支顶与顶堕一共三十一法门《中阿含经》(二二二)《例经》列举十种法门佛教界倾向于法数的类集3.法义的论究这都是有关某一论题的阐明主要的有四Ⅰ「空」论(一二一)《空小经》(一二二)《空大经》(一五一)《乞食清净经》阐明了空行的实践意义须菩提(Subhūti)的「无诤行」也从离烦恼而不著世间语言中表达出来Ⅱ「业报」论如(一三五)《小业分別经》一三六)《大业分別经》(一〇一)《天臂经》(五六)《优波离经》(五七)《狗行者经》(一二九)《贤愚经》都是业报的安立说明《天臂经》《优波离经》《狗行者经》以及《中阿含经》所有的(一二)《惒破经》(一八)《师子经》都与尼键(Nirgrantha)弟子有关《中阿含经》立〈业相应品〉(一一——二〇经)「事契经」的「摩呾理迦」有关业的论义都是依《中阿含经》的「中阿含」与业报思想的阐明极为重要(七一)《蜱肆经》(南传属《长部》)更是佛涅槃后鸠摩罗迦叶(Kumāra-kāśyapa)为蜱肆(Pāyāsi)广引比喻以论证死后业报的可信Ⅲ「禅定」论如灭尽定与无想定的辨別大心解脱与无量心解脱的辨別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与无相心的辨別都见于「中阿含」(一二二)《大空经》有内空外空内外空不动的次第修习(一〇五)《善星经》(一〇六)《不动利益经》一致说到不动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的进修次第依「十一甘露门」而悟入佛为阿难(Ānanda)说阿难为八城(Aṣṭaka)居士说九次第定传为舍利子(Śāriputra)所修证《中阿含经》(一七六)《行禅经》(一七七)《说经》广叙四禅四无色定的修习——退升进得解脱的差別Ⅳ「烦恼」论《中阿含经》立〈秽品〉(八七——九六经)广说种种的秽恶《中阿含经》(九三)《水净梵志经》列举「二十一秽」《中部》相同的是(七)《布喻经》举十六种秽这些都是「阿毘达磨论者」「烦恼论」的依据烦恼在这个时代广泛而深入的展开4.修道次第的条贯在「相应修多罗」中一切是随机散说的修道的品目也非常的多或但说慧观的证入或但说禅定或说戒与慧或说定与慧然修道得证有先后必然的因果关系依戒而修定依定而修慧依慧得解脱——这一修证的次第在师资的传承修习中明确的揭示了出来虽然在进修中是相通的但综合而叙述出来也有不同的体系第一类是

奉事善知识
往诣
闻善法
(熏)习耳界
观法
受持法
诵法
观法忍
恭敬
正思惟
正思惟
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不悔
不悔
不悔
不悔
欢悦
欢悦
欢悦
欢悦
如实知如真
如实知如真
如实知如真
如实知如真
无欲
无欲
无欲
无欲
解脱
解脱
解脱
解脱

上列四说A说为根本由戒而定而智证向于厌无欲解脱为三学进修的次第D说加「奉事善知识」等这是在三学勤修——「法随法行」以前要经历「亲近善友」「多闻熏习」「如理思惟」的过程重于闻思的修学可适用于在家众的修学这四说都是《中阿含经习相应品》(四二——五七经)所说在南传藏中多分编入《增支部》

第二类是

  • Ⅰ    四念住  七觉分    明解脱

  • Ⅱ八正道 四念住七觉分 止观 明解脱

  • Ⅲ四念住八正道 止观 明解脱

修四念住进修七觉分得明解脱是《相应部》旧有的修习次第四念住作为入道的必要修法所以称为「一乘道」(一〇)《念处经》(一一九)《身行念经》都是这一法门的广说然而经中但说修四念住七觉分其他八圣道分等道品又怎样呢C——二说大意相同纳入其他的道品而增列「止观」这一次第没有说到戒的修学

第三类是主要的

戒具足
戒具足
戒具足
四种清净
四种清净
四种清净
戒成就
戒成就
四念住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饮食知量
饮食知量
饮食知量
常觉悟
常觉悟
常觉悟
七法具足
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
独住远离
独住远离
独住远离
独住远离
独住远离
独住远离
独住远离
离五盖
离五盖
离五盖
离五盖
离五盖
离五盖
离五盖
四念住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具三明
具三明
具三明
具三明
漏尽解脱
漏尽解脱
漏尽解脱
具六通

这一类的修证次第虽有小小出入主要是戒定慧的进修次第戒学中有三说不同具足戒法是离十不善业离一切不如法的生活这就是《长部》(一)《梵网经》所说的小戒中戒大戒这样的戒法是通于在家的如《中阿含经》(六三)《鞞陵婆耆经》所说四种清净是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命清净身语意清净就是离十不善业命清净是离一切不如法的生活所以这二说是一样的戒成就是出家人在僧伽中所遵行的戒法内容是「安住具戒善护別解脱律仪轨则圆满所行圆满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受学学处」这一类的次第一致说依四禅而得漏尽或但说「心离诸漏而得解脱」或说三明或说六通漏尽明与漏尽通与上心得解脱一样这就是「明解脱」的另一说明这一次第中或加入「四念住」或前或后依四禅得三明传说为释尊当时修道入证的修证事实

「中阿含」以禅慧修证的出家众为主对当时外界尤其是宗教界的思想也给以条理而加以论破

  • Ⅰ三度宿命论尊祐(神意)论无因缘论

  • Ⅱ四非梵行虚无论无作用论无因缘论七界论

  • Ⅲ四安息自称一切智者传承者推理者诡辩者

对外道的思想条理得更具体的是《五三经》

         ┌─死后有想         ├─死后无想   关于未来的─┼─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死后断灭         └─现法涅槃         ┌─我及世间常无常等四句   关于过去的─┼─我及世间边无边等四句         ├─我及世间一想异想等四句         └─我及世间苦乐等四句

裡面传统的婆罗门教是「尊祐论」「传承者」责难的重点在乎全凭传承的信仰而自己没有证知评破四姓阶级认为当时的婆罗门早已俗化失去了婆罗门的原始意义「中阿含」对于外道特別著重于尼犍子的苦行一流破斥「以苦断苦」的见解叙述种种苦行而说佛曾修一切苦行比他们更苦而一无所得这表彰了佛的伟大反显了苦行的无益尼犍弟子的叛归佛法尼犍死后而分破论诤这表示了佛法与尼犍派当时有著深重的关切对于邪命派(Ājīvaka)——尼犍的一流呵斥的态度最为坚决如说「邪命外道无身坏(死)而作苦边际(解脱)者忆九十一劫来邪命外道无升天者唯除一人彼亦是业论者有作用论者」

在对一般宗教而表显佛法的超胜赞叹如来是当然的事「如来是正等觉者」(法是善说僧伽是正行)是从知见清净离贪寂静中理解出来从如来四众弟子的梵行成满而表示对三宝的尊敬《法庄严经》中波斯匿王(Prasenajit)见众弟子的终身修行梵行比丘们和合无诤比丘众的喜悦健康比丘众的肃静听法没有弟子而敢于驳难世尊的即使返俗也只是责怪自己尊敬如来胜过了对于国王的尊敬从弟子们的一切活动中理解到佛是真正的「等正觉者」这是赞仰佛陀的最佳范例或有见佛的相好具足而对佛表示最高的尊敬或因外人的诽毁而历举现有「三明」「十力」「四无所畏」「普入八众」知「四生」「五趣」「三学具足」过去曾经行「四支具足梵行」(苦行)年老而智慧不衰以证明如来有「过人法」有「殊胜最上智见」这就多少类似一般宗教信仰了

「中阿含」所类集的经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部分已如上略说佛教内部的开展比丘进入了僧伽——大众和合的律治时代(佛陀晚年开始)法义的分別抉择阐明整理是直承「修多罗」而来的修证的次第纲目也明确的具体的列出戒学并不限于「波罗提木叉律仪」说明了「中阿含」所代表的时代佛教进入律治而还在逐渐加强的过程中传说「七百结集」在佛灭百年(不应该是确数)「中阿含」所代表的属于这一时代的前期

从「中阿含」来看「长阿含」就不难發现「长阿含」的特色「中阿含」以比丘的禅慧修证为主而「长阿含」却重在婆罗门与外道适应天梵的宗教(神教)要求而表彰佛陀的超越崇高佛法的究竟「长阿含」一再说到戒定慧戒定慧解脱然与僧伽的毘奈耶有关的仅(一六)《大般涅槃经》所说「七不退法」与「六不退法」此外《清净经》说到师灭度而弟子无忧梵行支具足(上二表示佛灭后的佛法兴盛)结集佛法有关句义正不正的论定(与结集有关与《中部如何经》相同)四依的少欲知足四安乐行(四禅)声闻法久住阿罗汉不为九事这都是佛灭度后僧伽的内部情形关于法义的分別抉择有(一五)《大缘经》(二二)《大念处经》这两部经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是编入《中阿含经》的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长阿含经》也没有《大念处经》反而在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中《大念处经》又编入《中部》总之法义的分別不是「长阿含」所重的法义的类集是(三三)《等诵经》(三四)《十上经》这是法数的类集舍利子(Śāriputra)为大众诵出《等诵经》本名「等诵法波梨耶夜」是经大众公认的结集无论是方法——增一法内容都比「中阿含」进一步有关修道次第是〈戒蕴品〉(一三经)所共说的与「中阿含」的诸说相对比与《中阿含经》的(八〇)《迦𫄨那经》相合但关于「戒具足」不但叙列更多更分为小戒中戒大戒于戒正念正知离五盖得四禅具足六通中加上更多的比况文段繁长应该比「中阿含」部分的集成迟一些而这些修道次第不是为了教导弟子而只是列举完整的修道纲目在不同的情形下表彰佛法的究竟

「长阿含」的重心是对教外的适应与化导对于当时的宗教界破斥婆罗门苦行者种种外道内容与「中阿含」相近只是文段长些(二四)《波梨经》说白木(Pumu)的裸形者七日后腹胀而死吠舍离(Vaiśālī)的七位苦行者舍戒而死波梨子(Pāṭikaputra)狂言而不敢来见佛佛这样的预「记」形容了外道的虚妄也表彰了佛的神力又如(三)《阿摩昼经》指阿摩昼(Ambaṭṭha)本为奴种然后归于族姓的平等都是非常善巧的叙述当时宗教界的思想条理为1.六师思想的介绍2.异见的条理比起「中阿含」的《五三经》更为详备《梵网经》列举六十二见

          ┌─我及世间常(四见)          ├─我及世间一分常一分无常(四见)   过去十八见──┼─我及世间有边无边(四见)          ├─诡辩论(四见)          └─无因论(二见)          ┌─死后有想(十六见)          ├─死后无想(八见)   未来四十四见─┼─死后非有想非无想(八见)          ├─死后断灭(七见)          └─现法涅槃(五见)

又《清净经》列举二十四见

  • 我及世间常无常───四见

  • 我及世间自作他作──四见

  • 乐与苦常无常────四见

  • 乐与苦自作他作───四见

  • 我有色无色─────四见

  • 我有想无想─────四见

「长阿含」不但详备的列举异见更说明其所以然「推理者」而外《梵网经》更以禅定的经验说明事出有因只是论断的错误破斥而又融摄他的确是善巧极了当时外人不满于佛陀的主要为佛不现神通不记说世界的起源佛法不流于神秘不落于形而上学的思辨这本为佛法的特胜然在《波梨经》中解说为佛现神通而不肯信佛法将进入以神通取胜的新境界了佛陀胜过婆罗门与外道为婆罗门与外道所归信一方面更举诸天以表彰佛陀的超越而归结于诸天对于佛(及佛弟子)的崇敬与护持佛法不只是人类的佛法了这就是(一八)《阇尼沙经》(一九)《大典尊经》(二〇)《大会经》(二一)《帝释所问经》(三二)《阿咤曩胝经》及(一一)《坚固经》的主要意义「长阿含」到处表示了佛陀的超过一切(一四)《大本经》广明七佛(三〇)《三十二相经》广明佛的相好都只为了引起对佛的敬信而(一六)《大般涅槃经》从最后游化的事迹中使人间大圣的释尊充分表达了超越的不思议的特性

  • Ⅰ预言巴咤厘子城(Pāṭaliputra)的兴盛

  • Ⅱ神力渡过恒河(Gaṅgā

  • Ⅲ自称善修四神足能住一劫或过一劫

  • Ⅳ正念舍寿

  • Ⅴ普入八众

  • Ⅵ脚俱多河(Krakuṣṭha)浊水成清

  • Ⅶ临终容光焕發

  • Ⅷ双林周围十二由旬大力诸天遍满

  • Ⅸ最后化度须跋陀罗(Subhadra

  • Ⅹ梵天帝释来说偈赞佛

在上列十则中如来的正念舍寿表示佛寿的不止于八十引發佛寿无量的仰信而「普入八众」到什么众会中现什么相说什么话谁也不知道他是谁这是「随机应现」的说明(存有某些天神外道实是如来化现的意义)综合起来说「长阿含」破斥当时的婆罗门与外道摄化了诸天在一般的宗教要求中给以佛化的思想与行为的化导这一切都表达了佛陀的超越性不可思议性以确立佛是真正的「等正觉者」「一切知见者」的信仰

「长阿含」与「中阿含」是各有特色的「中阿含」重于僧伽「长阿含」重于社会「中阿含」是法义的阐明「长阿含」是宗教的适应「中阿含」是「修多罗」胜义的延续「长阿含」是〈八众相应〉——「祇夜」随顺世俗的發扬在「中阿含」——法义分別的确定过程中部分佛弟子更有条理的综合当时的宗教思想承受佛教界所完成的修道次第而结集传出的是「长阿含」所以「中阿含」与「长阿含」可说同一时代集成的而「长阿含」多少要迟一些「中阿含」代表那个时代的前期「长阿含」是中后

第三节 增壹阿含

第一项 现存经本的内容

「增壹阿含」现存汉译的《增壹阿含经》巴利文的《增支部》此外还有汉译与藏译的少分別译

《增壹阿含经》是秦昙摩难提(Dharmanandi)所出经过僧伽提婆(Saṅghadeva)的校译是大众部(Mahāsāṃghika)诵本但不是本大众部而是末派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的诵本没有传译过来在比对同异以探求「增一」原形的研究中资料不充分难有精确的定论

「增壹阿含」部派的诵本不同中1.梵语 Ekottarikagama译为「增壹阿含」在汉译中这是完全一致的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诵本作 Aṅguttaranikāya译为「增支部」「增一」与「增支」这是名目上的不同然铜鍱部所传的 Milindapañha(与《那先比丘经》同本)引用本经称为 Ekuttara-nikāya可见在巴利文中也有称为「增一」的「增一」是一般的称为「增支」那是铜鍱部一派的传说2.大众部末派的诵本前有〈序品〉《分別功德论》卷一「萨婆多家无序」《增支部》也没有序可见上座部(Sthavira)系的诵本是没有序的这是有序与没有序的差別《增壹阿含经》「序品第一」先明结集次明传授在结集中立四藏说到菩萨的「六度」「甚深论空理」「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为杂藏」在四阿含中以「增壹阿含」为最上以为「如是增壹阿含法三乘教化无差別」这是明确的容忍大乘但大乘还没有独立而自成一藏又说「若有书写经卷者缯䌽华盖持供养」这已到了书写渐盛的时代供养经卷与《大般若经》相同在书写与大乘渐盛的时代流行于北方的大众部的学派成立〈序品〉约为西元前后3.《增支部》与《增壹阿含经》都是一法二法到十一法化地部(Mahīśāsaka)的《五分律》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四分律》也是这样说一切有部的诵本虽没有传来但知道以十法为止没有十一法如《大毘婆沙论》卷一六(大正二七七九中)

「曾闻增一阿笈摩经从一法增乃至百法今唯有一乃至十在余皆隐没」

《顺正理论》所说也与上说相合从一法增至百法的传说与《僧祇律》《分別功德论》说相合但这只是世俗的传说「增壹阿含」的原形相信是称为「增一」的没有〈序品〉的从一增到十的

汉译的《增壹阿含经》依道安的译经序当时作「四十一卷」「分为上下部上部二十六卷全无遗忘下部十五卷失其录偈」全部共「四百七十二经」后来分卷每每不同现存本(依《大正藏》)作五十一卷四百七十二经依经序这是昙摩难提所诵出「佛念译传昙嵩笔受」当时全凭记忆并没有梵本所以可能有错失的现存本分五二品「序品第一」第二品以下是一法增到十一法全经的组织如下

  • Ⅰ序品

  • Ⅱ一法   一三品一〇九经(一〇一〇一〇一〇一〇一〇一〇一〇一〇)

  • Ⅲ二法   六品六五经(一〇一〇一一一〇一一一三)

  • Ⅳ三法   四品四〇经(各品一〇经)

  • Ⅴ四法   七品六一经(一〇一〇一〇一〇一一)

  • Ⅵ五法   五品四七经(一二一〇一〇一〇五)

  • Ⅶ六法   二品二二经(一〇一二)

  • Ⅷ七法   三品二五经(一〇一〇五)

  • Ⅸ八法   二品二〇经(各品一〇经)

  • Ⅹ九法   二品一八经(一一七)

  • XI十法   三品二六经(一〇一〇六)

  • XII十一法  四品三九经(一〇一〇一〇九)

《增壹阿含经》各品有的有「录偈」(结集文)有的遗忘了依仅存的「录偈」而为经典自身的研究就發现多少不合也可以证明昙摩难提的诵出是有遗忘与次第倒乱的例如「壹入道品第十二」一〇经没有「录偈」「利养品第十三」七经有「录偈」说「调达及二经皮及利师罗竹膊孙陀利善业释提桓」依「录偈」来勘对经文「调达(及)二经皮及利师罗」是〈壹入道品〉的七一〇——四经「竹膊孙陀利善业释提桓」是〈利养品〉的七——四经如依「录偈」那是化一品而成二品了又如「安般品第十七」一一经没有「录偈」「惭愧品第十八」一〇经没有「录偈」「劝请品第十九」一一经在第二经下有「录偈」说「罗云龙迦叶二难大爱道诽谤非梵请二事最在后」据「录偈」来勘对那「罗云」是〈安般品〉第一经(其余十经应另为一品)「迦叶诽谤非」是〈惭愧品〉的四一〇——七经「梵请二事」是〈劝请品〉的一二——二经(第三经以下別有「录偈」)又如「声闻品第二十八」七经有「录偈」说「修陀修摩均宾头卢翳手鹿头广演义后乐柔软经」「宾头卢」以下是〈声闻品〉的七经「修陀修摩均」一句却没有著落然「须陀品第三十」只有三经这三经就是「修(须)陀须摩均」可见〈须陀品〉的別立是不对的应提前到〈声闻品〉以上合为一品一〇经从部分的「录偈」去研究可见昙摩难提的诵出是多有遗忘错失的此外如卷四六——五一共六卷四品三九经论次第是末后的「十一法」然除〈放牛品〉的一一〇——七经〈礼三宝品〉的一三——三经外其余的二九经都与「十一法」不合这显然是诵出者遗忘了次第而将忆持所及的诵出而杂乱的集在末后了《撰集三藏及杂藏传》说「十一处经名放牛儿慈经断后增一经终」在《增壹阿含经》中这是〈放牛品〉放牛十一法为初慈心十一福为后(〈放牛品〉的五九经不是十一数如与〈礼三宝品〉的一三经相合恰好是十经)这也许是汉译《增壹阿含经》本十一法的原形了在宋明藏本末后附记说「增一阿含十一法竟二十五万首卢具有八十万言五百五十五闻如是一时也」首卢(śloka)是数经法三十二字为一首卢偈二万五千首卢共八十万言这是《增壹阿含经》的梵文不是汉译本所说「五百五十五闻如是一时」就是五百五十五经这与道安当时所知的现存的四百七十二经都不相合这部经由昙摩难提诵出如上文所述错失实在不少这可能是其他的大德知道《增壹阿含经》的原文是五百五十五经所以附记于末

铜鍱部所传的《增支部》分十一集从一法增到十一法经数极多很不容易计算《善见律毘婆沙》说总共「九千五百五十七经」宇井伯寿计算为一七〇聚(品)二三〇八经又约二三六三经依赤沼智善《汉巴四部四阿含对照录》作一七一品二二〇三经或说一七〇品二一九八经在数量方面《增支部》是多得多了今依宇井伯寿所说列举如下

  • Ⅰ一集   二〇聚  六〇八经

  • Ⅱ二集   一七聚  三一一经

  • Ⅲ三集   一六聚  一六三经

  • Ⅳ四集   二七聚  二七一经

  • Ⅴ五集   二六聚  二七一又约三〇〇经

  • Ⅵ六集   一二聚  一二四又约一五〇经

  • Ⅶ七集    九聚  约九〇经

  • Ⅷ八集    九聚  约一〇〇经

  • Ⅸ九集    九聚  一〇〇经

  • Ⅹ一〇   二二聚  二二〇经

  • XI一一集   三聚  约五〇经

「增壹阿含」部派的诵本不同当然是不限于前面所说的二部《出三藏记集》列有「杂经四十四篇二卷」注「出增壹阿含」现存的《佛说七处三观经》(《大正藏》编目为一五〇)作安世高译共四七经这实在就是《杂经四十四篇》与《七处三观经》等的混合汉译別有《杂阿含经》(《大正藏》编目为一〇一)共二七经末经是《七处三观经》与现存的《七处三观经》相对比文句完全相同但被分列在两处《四十四篇》的旧形是可以使之复原的今分列如下

  • 三法(三经)  一(经分两段「闻如是如是为思想习识何等为思」是《七处三观经》前分的误编又「望恶便望苦口意亦如上说」应接在四一经「是堕两侵」下)三(经分两段「闻如是是名两眼人从后说」应在四一经「眼在但无所见」之上其余是《七处三观经》的后分)

  • 四法(一〇经) 四一〇一一一二一三

  • 五法(一四经) 一四一五一六一七一八一九二〇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

  • 六法(一经)  二八

  • 八法      (二八经末有「八疮」一段应別为一经)

  • 九法(二经)  二九(三〇为《积骨经》)三一

  • 二法(九经)  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〇

  • 三法(六经)  四一(文分两段应与前一三──二经相合)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

  • 四法(一经)  四七

如上所列可见现存本的次第是杂乱的除去《七处三观经》《积骨经》「四十四篇」的原形应该是二法九经三法七经(四一经合于一三经中)四法一一经五法一四经六法一经(八法比附不计数)九法二经这四四经与《增支部》相同的共二七经这应为依于另一部派的诵本而节译出来

第二项 增一依本事而集成

《增壹阿含经》显然的含有大乘的思想不消多说经中编入了众多的譬喻如如来苦行成佛降魔成佛度五比丘化三迦叶(Kāśyapa回迦毘罗(Kapilavastu)度释种从王舍城(Rājagṛha)到毘舍离(Vaiśālī去拘尸那(Kuśinagara)入涅槃这是佛的传记提婆达兜(Devadatta)破僧舍利弗(Śāriputra)目犍连(Mahāmaudgalyāyana)的入灭毘琉离王(Viḍūḍabha)灭释种都是有关佛教的大事此外如教化佛弟难陀(Nanda而引之入地狱登天堂难陀跋难陀(Nandôpananda)龙王听法佛生忉利天(Trayastriṃśa又从天下降阿耨达池(Anavatapta)大会尸利掘(Śrīgupta)害佛四大声闻化度跋提(Bhadrika)长者难陀(Nanda)老母昙摩留支(Dharmaruci修(须)摩提女(Sumāgadhā这多数「譬喻」的编入「增壹阿含」与「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的《杂事》《药事》《破僧事》的风格相近时代也大略相近

《增壹阿含经》中有大乘思想与众多譬喻的编入加上次第的紊乱对于「增壹阿含」原形的研究不能引起学者的信任《增支部》也就觉得较古了然如略去附入部分——大乘思想种种譬喻而著重于「增壹阿含」的主体——法数的类集比较起来也许比《增支部》还古老些呢上面曾说过《如是语》《本事经》(同经而不同的诵本)是以增一法编集而没有完成的圣典所以没有完成是由于「增壹阿含」的集成「增壹阿含」与《如是语》《本事经》是有密切关系的《如是语》与《本事经》虽不是「增壹阿含」编集的唯一资料而是基本的重要的资料也就是以《如是语》及《本事经》为基本法数更广集其他的佛说现在以「一法」为例而进行比较这一意义就明显的表示出来《如是语一集》共三品二七经《本事经一法品》共六〇经《增壹阿含经一法》共一三品(二——一四)一〇九经《增支部一集》共二〇(或二一)品六〇八经以《如是语》《本事经》为主而比对如下

   〔本事经〕  │〔如是语〕│〔增壹阿含经〕   │〔增支部〕   1 无明盖     │14      │            │   2 爱结      │15      │            │   3 生死长远    │24      │            │   4 心汙堕恶趣   │20      │一子品5         │五品3   5 心净生善趣   │21      │一子品6         │五品4   6 业       │       │            │   7 不善意为前导  │       │            │六品6   8 净善意为前导  │       │            │六品7   9 破僧      │18      │            │   10和合僧     │19      │            │   11我慢      │       │            │   12不放逸     │23      │护心品l         │九品l   13断贪保得不还  │1       │不还品l         │   14断嗔      │2       │不还品2         │   15断痴      │3       │不还品3         │   16断覆      │5       │            │   17断恼      │       │            │   18断忿      │4       │            │   19断恨      │       │            │   20断嫉      │       │            │   21断悭      │       │不还品4         │   22断耽      │       │            │   23断慢      │6       │            │   24断害保得不还  │       │            │   25念佛      │       │十念品1         │十六品1   26念法      │       │十念品2         │十六品2   27念僧      │       │十念品3         │十六品3   28念戒      │       │十念品4         │十六品4   29念施      │       │十念品5         │十六品5   30念天      │       │十念品6         │十六品6   31念休息     │       │十念品7         │十六品7   32念安般     │       │十念品8         │十六品8   33念身      │       │十念品9         │十六品9 二一品   34念死      │       │十念品10        │十六品10   35于贪遍知永断  │9       │            │   36于嗔遍知    │10      │            │   37于痴      │11      │            │   38于覆      │13      │            │   39于恼      │       │            │   40于忿      │12      │            │   41于恨      │       │            │   42于嫉      │       │            │   43于悭      │       │            │   44于耽      │       │            │   45于慢      │       │            │   46于害      │8       │            │   47于一切永断遍知 │7       │            │   48慈心功德    │27      │            │   49善知识     │17      │            │   50正作意     │16      │            │   51惠施      │26      │护心品6         │   52犯戒─┐    │       │            │       ├────┤       │            │   53持戒─┘    │       │五戒品         │   54知而妄语    │25      │            │   55妄语而悔    │       │            │   56一人不出世间  │       │阿须伦品7        │十三品4           ┌┤       │阿须伦品2 3 4 5 6 8 9 10│   57一人出现世间─┤│       │壹入道品3        │十三品1 2 3 5 6           └┤       │护心品10        │   58邪见      │       │            │十七品l 3 7   59正见      │       │            │十七品2 4 8   60疾转无如心者  │       │一子品34        │五品8            │       │            │            │22莫畏福   │护心品7         │

上表所列是文义相当的单只这些「增壹阿含」依《本事经》及《如是语》扩编而成已大致可见进一步来看推演与扩充《本事经》(五六五七)明一补特伽罗不出世的过失出现世间的功德《增支部一人品》分別为一——六经《增壹阿含经》先后共一一经《本事经》(六〇)说「疾速回转无如心者」《增壹阿含经一子品》分为(三四)二经《增支部》除文义相当的〈向与隐覆品〉第八经外更出「心极光净」四经(〈向与隐覆品〉九一〇〈弹指品〉一二)《本事经》有(四)心汙堕恶趣(五)心净生善处(七)不善以意为前导(八)净善以意为前导——四经(《如是语》仅前二经)《增壹阿含经》相同的是〈一子品〉的五六——二经《增支部》相同的是〈向与隐覆品〉的三四经〈弹指品〉的六七经此外《增支部》更说修心与不修心(〈无堪忍品〉一〇经)调守护防心与不调守护防心(〈无调品〉一〇经)心汙心净与修心(〈向与隐覆品〉五七经)共二三经都是心汙心净与修不修问题这在《增壹阿含经》中仅为〈不还品〉的五六——二经又如《本事经》有(一二)不放逸(四九)善知识(五〇)正作意——三经《如是语》也是一样《增壹阿含经》仅〈护心品〉(一二)不放逸二经而在《增支部》中从〈弹指品〉第八经起〈發精进品〉〈善友等品〉〈放逸等品〉〈非法等品〉第三二经止共七二经实就是这三经的推演分別(《增支部》以「不放逸」放逸懈怠精进大欲少欲不喜足喜足非理作意「如理作意」不正知正知恶友「善友」不善法善法而作分別)《本事经》(五二)犯戒(五三)持戒《增壹阿含经》约五戒的持犯成〈五戒品〉一〇经《增支部》约法非法律非律是佛说非佛说是佛制非佛制有犯无犯有悔犯与无悔犯广为分別从〈非法等品〉的三三经起到〈无犯等品〉止共有四〇经这样的广为分別很难以相信为「增壹阿含」的初形《本事经》(五四)知而妄语(五五)妄语而悔《如是语》仅(二五)妄语一经《增壹阿含经不还品》八——二经都约妄语说《本事经》(四八)慈心功德《增支部》的〈弹指品〉立为三五——三经《本事经》(五一)「慈心惠施」《增壹阿含经》将慈心布施功德与慈心的对待檀越分为〈护心品〉的四经——三都附以事缘「破僧」与「和合僧」是《如是语》与《本事经》一致的《增支部》一集没有说到破僧是提婆达兜传说是为了利养《增壹阿含经》说提婆达兜的罪恶如〈不还品〉的九一〇——二经说「受人利养甚为不易令人不得至无为处」有〈壹入道品〉的七一〇经及〈利养品〉的第一经最值得注意的《如是语》(二二)「莫畏福」在《增壹阿含经》中除文义相当的〈护心品〉第七经外〈护心品〉八经〈壹入道品〉八经都极力说福德的可贵如上的分別叙述《增壹阿含经》与《增支部》都是根源于《如是语》及《本事经》的都是有所推演扩编的但《增壹阿含经》要简略得多

《如是语》与《本事经》所没有而是《增壹阿含经》与《增支部》所共有的是赞扬如来四众弟子的胜德如《增支部》的〈是第一品〉《增壹阿含经》的〈弟子品〉〈比丘尼品〉〈清信士品〉〈清信女品〉《增壹阿含经一子品》的七八——二经是关于男女的互相系著《增支部》约五欲別说立为〈色等品〉一〇经又《增壹阿含经一子品》的九一〇——二经说明依净相而起盖依不净相而离盖《增支部》约五盖別说立为〈盖等品〉一〇经依现存的《增支部》《增壹阿含经》的「一法」而说这是依《如是语》及《本事经》为蓝本不取传说及重颂的形式推演扩编为「阿含」型是不容怀疑的事实

以「一法」而论《增壹阿含经》如除去大乘思想种种譬喻显然的更近于《如是语》及《本事经》的法数(不是形式)《增壹阿含经》的传持者是重法的在北方流行的学派经师与譬喻的关系是非常深切的《增支部》的传持者是律师与论师加入更多的律部内容富有阿毘达磨的风格这是可以理解的超越这种部派的特色推论到部派未分以前「增一阿含」的初形那么《增壹阿含经》的主要部分也许更接近些

第三项 增一与相应部的关系

「杂阿含」是一切「事契经」的根本依据这一古老的启示注意到《杂阿含经》与《相应部》作为佛法与尼犍子(Nirgrantha-jñātiputra)不同特色的「一问一答一记论乃至十问十答十记论」这种增一法的应用在《杂阿含经》「弟子所说」中早已存在并被编入《增支部》与《增壹阿含经》而加以分別解说依《僧祇律》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这是沙弥初学的必要知识代表了佛法的重要法数这「一问一答一记论乃至十问十答十记论」一法是「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二法是「名色」依此去观察《长阿含经》的(九)《众集经》(一〇)《十上经》都是依这一类的增一法为根本而集成的然在《增支部》与《增壹阿含经》都没有「一切众生皆依食住」及「名色」可见增一法的应用不限于一类「增壹阿含」的增一法依《如是语》而编集似乎別有渊源的了

以《增支部》来比对《相应部》虽也有重出的但为数极少不能發见其关系如与《杂阿含经》相比对情形就完全不同这就是《杂阿含经》的部分内容在铜鍱部是编入《增支部》的编入《增支部》的部分主要是「菩提分法」「弟子所说」尤其是「如来所说」部分

「如来所说」部分今依上来(第一节的)论定的次第对列如下(与《相应部》相同的也条列如下)

〔杂阿含经〕
〔相应部〕
〔增支部〕
天寿(八六一──八六三)
修禅得果或生天(八六四──八七〇)
六天(八七一)
三二1
伞盖随行(八七二)
四种善好调伏(八七三)
7
三种子(八七四)
四正断(八七五──八七九)
69
不放逸(八八〇──八八二)
四种禅(八八三)
五三〈禅相应〉
无学三明(八八四──八八六)
58 59
信(八八七)
增益(八八八)
等起(八八九)
无为法无为道迹(八九〇)
四三〈无为相应〉
正见具足(八九一)
一三〈现观相应〉
六入处(八九二)
二五〈入相应〉
五种子(八九三)
世间世间集(八九四)
三爱(八九五)
三漏(八九六)
知见六处(八九七)
一八〈罗睺罗相应〉
断六处(八九八)
六处生起(八九九)
二六〈生相应〉
六处味著(九〇〇)
二七〈烦恼相应〉
善法依处(九〇一)
佛法僧最第一(九〇二──九〇四)
34
  上来卷三一
持斋(一一二一)
一〇46
三不坏净(一一二二)
五五54
四不坏净(一一二三──一一二四)
五五48 36
四预流支(一一二五)
五五50
四预流分(一一二六──一一二七)
五五46
四沙门果(一一二八──一一三〇)
五五55 56 57 58
四种福德润泽(一一三一─一一三四)
五五31 32 33
四不坏净(一一三五)
迦叶(一一三六── 一一四四)(略)
  上来卷四一
迦叶(九〇五──九〇六)(略)
聚落主(九〇七──九一六)(略)
三种调马(九一七──九一八)
137 138
  上来卷三二
三种调马(九一九)
139
三种良马(九二〇)
94
良马四种具足(九二一)
256 257
四种良马(九二二)
113
三种调伏(九二三)
111
马有八态(九二四)
14
良马八德(九二五)
13
真生()马(九二六)
一一11
优婆塞五具足(九二七)
五五37
优婆塞三果(九二八)
优婆塞自利他利(九二九)
25
三念(九三〇)
五五21
六念(九三一)
10
五具足六念(九三二)
一一12
六具足六念(九三三)
一一13
戒定慧解脱(九三四)
73
四不坏净(九三五)
五五23
信进念定慧(九三六)
五五24
生死长远(九三七──九三九)
一五〈无始相应〉
  上来卷三三
生死长远(九四〇──九五六)
一五〈无始相应〉
婆蹉(九五七──九六四)
三三〈婆蹉相应〉
郁低迦(九六五)
一〇95
富邻尼(九六六)
俱迦那(九六七)
一〇96
诸外道(九六八)
一〇93
长爪(九六九)
  上来卷三四
舍罗步(九七〇)
64
上座(九七一)
婆罗门出家(九七二)
185
栴陀(九七三)
71
补缕低迦(九七四──九七五)
尸婆(九七六)
尸婆(九七七)
商主(九七八)
3
须跋陀罗(九七九)
三六21
三念(九八〇──九八一)
记说(九八二──九八三)
32
爱喻(九八四)
一一1 2 3
199
四人(九八五)
200
二事断难持(九八六)
二法依止多住(九八七)
爱尽(九八八──九八九)
二人同记一来(九九〇)
一〇75
二人同记一来(九九一)
四〇10
44
二种福田(九九二)
44
  上来卷三五
三归五戒(一二四一)
五法具足(一二四二)
惭愧(一二四三)
9
烧然不烧然(一二四四)
三恶行舍与断(一二四五)
17
炼金(一二四六)
100
思惟三相(一二四七)
牧牛(一二四八)
牧牛十一法(一二四九)
18
利养聚落(一二五〇──一二五一)
30六42八86
不放逸(一二五二)
二〇8
慈心布施(一二五三)
二〇4
慈心(一二五四──一二五六)
二〇3 5 2
无常迅速(一二五七)
二〇6
修身戒心慧(一二五八)
二〇7
系著女色(一二五九──一二六一)
二〇10(一二六〇)
野狐鸣(一二六二)
二〇11
粪屎(一二六三)
一七5
野狐鸣(一二六四)
一七8
病(一二六六)(略)
  上来卷四七
病(一〇二三──一〇三八)(略)
净法(一〇三九)
舍法(一〇四〇)
祭祀(一〇四一)
一〇176
非法行法行(一〇四二)
一〇167
作不作(一〇四三)
一〇177
自通法(一〇四四)
五五7
6
习近法(一〇四五)
一〇194
蛇行法(一〇四六)
一〇205
善不善业报(一〇四七──一〇四八)
一〇206
善不善业因(一〇四九)
一〇174
出不出法(一〇五〇)
一〇175
彼岸此岸(一〇五一)
一〇169
恶法真实法(一〇五二)
一〇191
恶法恶恶法等(一〇五三)
207 209
不善男子善男子(一〇五四)
一〇192
不善男子不善男子不善男子等(一〇五五)
204
成就十法等(一〇五六──一〇五九)
一〇210 211 212 213
法非法律非律等(一〇六〇──一〇六一)
一〇178198
  上来三七卷

「如来所说」部分除「罗陀」「见」「断知」(卷六七)外共七卷半二二一经(四四二四一四二一三〇二三二六三九)被编入《增支部》的共七〇经多数是关于念——三念五念六念信——四不坏净布施

「弟子所说」部分编入《增支部》的有五五七五五九(合为《增支部》的九37)五六〇(九170)五六三(三74)五六四(四159)五六五(四194)四九二(四178)四九四(四41)四九五(五168)四九七(五167)四九九(九26)五四六(二6)五四七(二7)五四九(一〇26)五五〇(六26)——共一五经

「菩提分法」中属于「力」的共一八经六六一(二1)六六九(四32)六七三(五13)六七五(五15)六七七——六七八(五1)六八〇(五2)六八一(五5)六八五(五7)六八六——六八七(六64)六八八——六九〇(七3)六九二——六九三(八27)六九四——六九六(八28)属于「道支」的共九经七五八(三62)七六七(五52)七七一——七七四(一〇117)七八二(一〇134154)七八七(一〇103)七八八(一〇104)属于「学」的共一〇经八一六(三89)八一九(三87)八二〇——八二一(三85 86)八二三(三84)八二七(三82)八二八(三81)八二九(三83)八三〇(三90)八三二(八88)三类合计共三七经——此外分见于各部的不多

佛法根本——「相应修多罗」一向有「数法」的特色如五蕴六处十二缘起四食四谛六界(三界十八界等)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三学四证净(四沙门果)等在「弟子所说」尤其是「如来所说」特重于信——四不坏净念——三念五念六念布施戒行——十善十不善更有种种数法的类集在《杂阿含经》中「力」已不限于「五力」而是「二力」「十力」的类集在「中阿含」(对内)「长阿含」(对外)集成后佛弟子(集经者)又以「如来所说」(弟子所说)为主釆录「菩提分法」的部分数法(还有《中阿含经》的〈七法品〉以八法为主的〈未曾有法品〉等)依增一法而集成「增壹阿含」这是明确无疑的当然更釆集有当时传诵的其他佛说(或弟子说)上面说「增壹阿含」依于《如是语》《本事经》而《如是语》与《本事经》也就是依「如来所说」而集成的二本所同的(一)无明盖(二)爱结(三)生死众多实是「如来所说」「生死众多」一段的综略(《相应部》集为一五〈无始相应〉)所引「生死众多」一经正与《杂阿含经》九四七经相合「如来所说」与「菩提分法」相近而重于信重于在家信众的教化所以古人说「增一是劝化人所习」这一特质依世间善行——信慈心福德自利利他而导入出世法正是大乘的重要部分古人将「弟子所说」「如来所说」分为「声闻乘相应语」「独觉乘相应语」(指「大迦叶」部分)「如来乘相应语」这虽是后代的解说而以「如来所说」(除「迦叶」部分)为「如来乘相应语」暗示了这一部分与大乘的关系

第四节 结说

经上来的比对研究「四阿含」(「四部」)的成立可得到几点明确的认识1.佛法的结集起初是「修多罗」次为「祇夜」「记说」——「弟子所说」「如来所说」这三部分为组成「杂阿含」(起初应泛称「相应教」)的组成部分「弟子所说」与「如来所说」是附编于「蕴」「处」「因缘」「菩提分法」——四类以下的这是第一结集阶段在「杂阿含」三部分的集成过程中集成以后都可能因经文的传出而编入文句也逐渐长起来了佛教界禀承佛法的宗本——「修多罗」经「弟子所说」的学风而展开法义的分別抉择阐發论定形成了好多经典结集者结集起来就是「中阿含」这是以僧伽比丘为重的对内的将分別抉择的成果对外道婆罗门而表扬佛是正等觉者法是善说者适应天梵——世俗的宗教意识与「祇夜」精神相呼应的集为「长阿含」「杂」「中」「长」依文句的长短而得名以(弟子所说)「如来所说」为主以增一法而进行类集《如是语》与《本事经》的形成成为「九分教」之一还在「中」「长」——二部成立以前但为了便于诵持著重于一般信众的教化废去「传说」及「重颂」的形式而进行扩大的「增壹阿含」的编集应该比「长阿含」更迟一些以「杂阿含」为本而次第形成四部阿含《瑜伽师地论》的传说不失为正确的说明近代的研究者过分重视巴利文(Pāli依巴利文圣典不能發见四部阿含集成的真相即使以「杂阿含」的原形为最古而不能理解为三部分(「修多罗」「祇夜」「记说」)的合成不知三部分的特性与三部阿含形成的关系也就不能理解依「杂阿含」而次第形成四部的过程次第成立与三部分的关系试列表如下

   杂┌──修多罗────────┐    ├──祇夜    │    ┌弟子所说────┤     └──记说┤        │          └如来所说            (新增)──中               (新增)                (新增)增壹

2.汉译四阿含与巴利四部比对起来發见一项重要的差別这是与文字无关的汉译特別是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是立新而不废古的这如《杂阿含经》的一部分编入「中阿含」与「增壹阿含」《中阿含经》的一部分编入「长阿含」与「增壹阿含」虽编入新的部类而仍保持旧有的部分所以汉译的圣典比对巴利文典觉得重复的极多巴利的四部是经过铜鍱部严密编纂的经文的数目太多四部间不可能没有重复但多数是编入《中部》《长部》与《增支部》的在《相应部》与《中部》中不再保留所以重复的较少这是汉巴圣典(说一切有部与铜鍱部等)再编定时彼此方法的根本不同如没有汉译的说一切有部的《杂阿含经》《中阿含经》没有说一切有部的传说对于四部阿含的次第形成是不可能明了的由于立新而不废旧所以侭管有增附的新成分而在四部阿含成立的研究上不失为第一流的资料

3.「四阿含」与「九分教」都是次第形成的先有「杂阿含」(就是「修多罗」等三分的总和)而后「中」「长」「增一」成立总为「四部阿含」先有「修多罗」「祇夜」「记说」三分而后有其余的各分总为「九分教」「四阿含」与「九分教」是平行而同时开展成立的如概括的说先有「四阿含」或先有「九分教」都是与事实不合的虽然「九分教」的全体成立比「四部阿含」的全部完成要早些但这决非如一般所设想的先有「九分教」然后依之组成「四部阿含」的意思

律藏与经藏的集成已经分別说明经与律固然由经师与律师分別集成然在同一佛教中也自有相关相似的情形从「九分教」说这是经师的组合本为「法」的分类然在律的次第成立中也有部分的共同如律的原始结集「波罗提木叉」是长行是被称为「修多罗」的有关僧伽的一般规制起初集为「随顺法偈」与「祇夜」相当这部分起初附于「波罗提木叉」后来才独立成为摩得勒伽〈波罗提木叉分別〉——〈经分別〉与「记说」相当「毘尼有五事答」「毘尼有五事记」不正是「波罗提木叉」的「记说」吗这初三分的开展律部与经法完全一致律部的性质与经法不同不可能与「九分教」的次第完全相顺然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律有《尼陀那》与《目得迦》也与「十二分教」中「因缘」与「本事」——前后次第相同

「四部阿含」是以「相应教」为本的相应也称为「杂」依相应教而次第集成的是「中阿含」与「长阿含」「相应教」也就对「中」「长」而称为「杂阿含」这一集成的情形与律部的从「摩得勒伽」而类集为「犍度」非常一致起初「摩得勒伽」总称为「杂诵」(颂)从此类集而成的说一切有部名为「七法」「八法」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名为「大品」「小品」(与「长」「中」相同)「杂诵」的部份名为「杂事」至于契经的依增一法而集成「增壹阿含」也与律部的別立「增一部」一样(四部)经典的集成在前律的次第集成几乎都是随从集经者的方式这点我在《印度之佛教》(七六——七七)早就指出了

「演相应教为四含与律典之更张颇见一致律则以杂跋渠为本集为诸犍度別立为七法八法或大品小品仍名其遗余者为杂事法则以相应教为本演为长含中含而名其本教为杂含阿含之有增一亦犹毘奈耶之有增一也」


校注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〇七中) 《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大正三〇七七二下) 《分別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三〇(大正二二一九一上) 《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毘尼母经》卷三(大正二四八一八上) 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五九——六六〇) 《杂阿含经》卷一八(大正二一二六上) 《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大正三〇七七二下)《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〇七中)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五九下) 《杂阿含经》卷三八(大正二二七六上——二八一中) 《地动经》所说地动因缘普入八众为《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长阿含经》(二)《游行经》的一部分 与《长部》(三〇)《三十二相经》的前分相当(南传八一八三——一八七) 大善见王事《长阿含经》为(二)《游行经》的一分《长部》于(一六)《大般涅槃经》外別立(一七)《大善见王经》 《雨势经》为《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长阿含经》(二)《游行经》的一分铜鍱部又编入《增支部七集》二〇经 如本书第八章第四节第三项说 《增支部八集》一一经中三——八节与《中阿含经》(一八)《师子经》相同 五一——六〇经并出〈居士品〉 一〇二——一一〇经并出〈不断品〉 參考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四二——六四三) 依分別说系的《弥沙塞和醯五分律》卷三〇有《增一经》(大正二二一九一上)与法藏部的《长阿含经》相同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四〇(大正二四四一三上) 《大善见王经》说一切有部编入「长阿含」又编入「中阿含」一经两编铜鍱部也有如《长部》的《大念处经》又编入《中部》 如本书第八章第四节第三项说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七(大正二四二九上)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二〇(大正二四二〇五中以下) 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二六) 说一切有部有《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就是分別这部经的《增十经》也是《显扬圣教论》(大正三一五〇〇上)等所说 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四九三——五四二) 《相应部觉支相应》(南传一六上三〇九——三一一) 《杂阿含经》卷二七(大正二一九一中) 《中部》(八七)《爱生经》(南传一一上一四六——一四八) 《长部》(一五)《大缘经》(南传七四——一四) 《十诵律》卷二四(大正二三一七四中)《长阿含经》作《大缘方便经》「方便」应就是「波利耶夜」的义译 《长部》(九)《布咤婆楼经》(南传六二六五——二六七) 《中部》(一二七)《阿那律经》(南传一一下一八一——一八二) 《中部》(四三)《毘陀罗大经》(南传一〇一九——二一) 《中部》(九)《正见经》(南传九七五——八九) 《经集大品》(一二)《二种随观经》(南传二四二七二——二九二) 《增支部六集》(南传二〇一五八——一六一)《杂阿含经》卷四三(大正二三一〇中——三一〇下) 《中部》(一)《根本波利耶夜经》(南传九一) 《中部》(二〇)《考想息止经》(南传九二二二) 《中部》(八)《削减经》(南传九七三) 《中部》(一二)《师子吼大经》(南传九一三八) 《杂阿含经》卷三七(大正二二七三下)《增支部一〇集》广为分別称之为「蛇行波利耶夜法波利耶夜」(南传二二下二四六——二四九) 《经集小品》(七)《婆罗门法经》(南传二四一〇六——一一六)《中阿含经》卷三九(大正一六七八上——六七九上) 《增支部一〇集》(南传二二下二四六——二四九) 《相应部六处相应》(南传一五二六六——二六九) 《相应部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四〇——二四五)等 《中部》(六五)《跋陀利经》(南传一〇二五二——二五四) 《增支部五集》(南传一九八〇——八四) 《长部》(一)《梵网经》(南传六六八) 《中部》(一一五)《多界经》(南传一一下六五) 如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五三三——五三四) 如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六二一——六二三) 《中部》(一〇八)《瞿默目犍连经》(南传一一上三六〇——三六六) 《中部》(一一八)《入出息念经》(南传一一下八四)又(六七)《车头聚落经》(南传一〇二七二) 《中部》(一四六)《教难陀迦经》(南传一一下三八六——三九九) 《中部》(一四二)《施分別经》(南传一一下三五六——三六四) 《中部》(五五)《耆婆迦经》(南传一〇一三二) 《中部》(二一)《锯喻经》(南传九二二三——二二六) 《中部》(六五)《跋陀利经》(南传一〇二四〇——二四一)又(六六)《鹑喻经》(南传一〇二五五——二五六)又(七〇)《枳咤山邑经》(南传一〇二九五——二九八) 《中部》(五)《思量经》(南传九一六〇——一七六) 《中部》(六五)《跋陀利经》(南传一〇二四七——二五〇) 《中部》(一〇三)《如何经》(南传一一上三一〇——三一六) 《中部》(一〇四)《舍弥村经》(南传一一上三一七——三二七) 《中部》(一二八)《随烦恼经》(南传一一下一九一——一九九)同《铜鍱律大品拘睒弥犍度》(南传三六〇五——六一一) 《中阿含经》卷二八(大正一六〇五上——六〇七中)同《铜鍱律小品比丘尼犍度》(南传四三七八——三八二) 《中阿含经》卷一一(大正一四九七中——四九八下)同《铜鍱律大品大犍度》(南传三六三——六六) 《中阿含经》卷二九(大正一六一〇下——六一一中)同《铜鍱律小品遮说戒犍度》(南传四三五三——三五四) 《中阿含经》卷五二(大正一七五五下——七五六下)同《铜鍱律大品瞻波犍度》(南传三五六五——五七〇) 《中部》(二八)《象迹喻大经》标四圣谛而实只分別「五取蕴」(南传九三二九——三四〇) 《中部》(二二)《蛇喻经》(南传九二三七——二四四) 《中部》(三八)《爱尽大经》(南传九四四五——四四九) 《中部》(六四)《摩罗迦大经》(南传一〇二三二——二三三) 《中阿含经》卷五(大正一四四九下——四五〇上) 《中部》(一三九)《无诤分別经》(南传一一下三三二) 《中阿含经》卷五八(大正一七八九上七九一下——七九二上) 《中部》(一二七)《阿那律经》(南传一一下一八一——一八二) 《中部》(四三)《毘陀罗大经》(南传一〇一九——二一) 《中部》(六四)《摩罗迦大经》(南传一〇二三七——二三九) 《中部》(五二)《八城人经》(南传一〇一〇二——一〇六) 《中部》(一一一)《不断经》(南传一一下一——七) 《中阿含经》卷二三(大正一五七五中) Ⅰ《中阿含经》卷一〇(大正一四八五上——下)Ⅱ《中阿含经》卷一〇(大正一四八五下——四八六上)Ⅲ《中阿含经》卷一〇(大正一四八六上——中)Ⅳ《中阿含经》卷一〇(大正一四九〇上——中) Ⅰ《中部》(一一八)《入出息念经》(南传一一下八八——九六)Ⅱ《中部》(一四九)《大六处经》(南传一一下四一六———四二〇)Ⅲ《中部》(一五一)《乞食清净经》(南传一一下四二六——四三二) 《相应部根相应》(南传一六下四〇——四一) Ⅰ《中部》(五一)《乾达罗迦经》(南传一〇九五——一〇〇)又(七六)《删陀迦经》(南传一〇三七一——三七二)Ⅱ《中部》(三九)《马邑大经》(南传九四七〇——四八四)Ⅲ《中部》(五三)《有学经》(南传一〇一〇九——一一四)Ⅳ《中部》(三八)《爱尽大经》(南传九四六四——四六九)又(一一二)《六净经》(南传一一下一三——一八)又《中阿含经》卷四九(大正一七三三上——七三四上)Ⅴ《中阿含经》卷三五(大正一六五二中——下)Ⅵ《中部》(一二五)《调御地经》(南传一一下一六二——一六七)Ⅶ《中阿含经》卷一三(大正一五〇八中)Ⅷ《中阿含经》卷一九(大正一五五二中——五五三下) 《中部》(四)《骇怖经》(南传九三二——三五)又(一九)《双考经》(南传九二一一——二一四)又(三六)《萨遮迦大经》(南传九四三一——四三四) Ⅰ《中阿含经》卷三(大正一四三五上——下)Ⅱ《中部》(七六)《删陀迦经》(南传一〇三六〇——三六六)Ⅲ《中部》(七六)《删陀迦经》(南传一〇三六七——三七〇) 《中部》(一〇二)《五三经》(南传一一上二九七——三〇四) 《中部》(九五)《商伽经》(南传一一上二二三——二二五)又(九九)《须婆经》(南传一一上二六〇——二六二) 《中部》(八四)《摩偷罗经》(南传一一上一一二——一二〇)又(九六)《郁瘦歌逻经》(南传一一上二三四——二四三)又《中阿含经》卷三九(大正一六七三中——六七四中) 《中阿含经》卷四〇(大正一六八〇下——六八一下) 《中部》(一〇一)《天臂经》(南传一一上二七九——二九七) 《中部》(一二)《师子吼大经》(南传九一二七——一三四)又(三六)《萨遮迦大经》(南传九四二一——四三一) 《中部》(五六)《优波离经》(南传一〇一四九——一六一)《中阿含经》卷四(大正一四四二中) 《中部》(一〇四)《舍弥村经》(南传一一上三一七——三一八) 《中部》(七一)《婆蹉衢多三明经》(南传一〇三一一) 《中部》(四七)《思察经》(南传一〇四九——五三) (七三)《婆蹉衢多大经》(南传一〇三二五——三二七) 《中部》(八九)《法庄严经》(南传一一上一六〇——一六六) 《中部》(九一)《梵摩经》(南传一一上一七九——一九一) 《中部》(一二)《师子吼大经》(南传九一一〇——一三七) 《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南传七三四——三五三九) 《长部》(二九)《清净经》(南传八一五六——一七〇) 《长部》(三三)《等诵经》(南传八三五二) 《长部》(二四)《波梨经》(南传八七——二七) 《长部》(三)《阿摩昼经》(南传六一三七——一四四) 《长部》(二)《沙门果经》(南传六七九——八九) 《长部》(一)《梵网经》(南传六一五——六六) 《长部》(二九)《清净经》(南传八一七四——一八〇) 《长部》(二四)《波梨经》(南传八四——五) 《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Ⅰ(南传七四九——五〇)Ⅱ(五二——五三)Ⅲ(七一——七二)Ⅳ(七六)Ⅴ(七八——七九)Ⅵ(一〇七——一〇八)Ⅶ(一一五)Ⅷ(一二三)Ⅸ(一三五——一三六)Ⅹ(一四六) 如《望月佛教大辞典》所举(三〇三三中——下) 见《望月佛教大辞典》(三〇三四上) 《分別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四中) 《分別功德论》解说《增壹阿含经序品》就別立菩萨藏成为五藏如《论》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 上来引文并见《增壹阿含经》卷一(大正二五五〇上——下)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三〇(大正二二一九一上)《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四六(大正二九六〇四中——下) 《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分別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一二四上) 《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五五六四中) 《增壹阿含经》卷六(大正二五七六上) 《增壹阿含经》卷一〇(大正二五九三下) 《增壹阿含经》卷二〇(大正二六五四上) 《撰集三藏及杂藏传》(大正四九三中) 见《大正藏》《增壹阿含经》校记(大正二八三〇上) 《善见律毘婆沙》卷一(大正二四六七六上) 宇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卷二(一三〇) 如《望月佛教大辞典》所说(三〇三三下) 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六三——六六四) 《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六上) 见《大正藏》卷二(大正二八七五中——八八三上) 《增壹阿含经》卷二三(大正二六七〇下——六七二上) 《增壹阿含经》卷三九(大正二七六〇中——七六一上) 《增壹阿含经》卷一四一五(大正二六一八上——六二四中) 《增壹阿含经》卷三二(大正二七二五中——七二八上) 《增壹阿含经》卷三六三七(大正二七四八下——七五二下) 《增壹阿含经》卷四七(大正二八〇二中———八〇六上)又卷九(大正二五九〇上——五九一上) 《增壹阿含经》卷一八一九(大正二六三九上——六四二中) 《增壹阿含经》卷二六(大正二六九〇上——六九三下) 《增壹阿含经》卷九(大正二五九一中——五九二下) 《增壹阿含经》卷二八(大正二七〇三中——七〇八下) 《增壹阿含经》卷二九(大正二七〇八下——七一〇下) 《增壹阿含经》卷四一(大正二七七三下——七七五中) 《增壹阿含经》卷二〇(大正二六四七上——六五〇上) 《增壹阿含经》卷一一(大正二五九七上——五九九下) 《增壹阿含经》卷二二(大正二六六〇上——六六五中) 《本事经》卷一二(大正一七六六二中——六七三上) 《小部如是语一集》(南传二三二四一——二六七) 《增壹阿含经》卷一——七(大正二五五二下——五七七上) 《增支部一集》(南传一七一——七〇) 《增支部》有关律部的极多连篇的如〈二集〉〈众会品〉(南传一七一〇七——一一七)〈愚者品〉(南传一七一三二——一三八)〈十七品〉(南传一七一六〇——一六三)等 《杂阿含经》卷二一(大正二一五二下)《相应部质多相应》(南传一五四五三——四五六) 《增壹阿含经》卷四二(大正二七七八中——七八〇上)《增支部十集》(南传二二上二七二——二八七) 《摩诃僧祇律》卷二三(大正二二四一七上)《小部小诵》(南传二三二——三) 《杂阿含经》卷三二九一二经也与《增支部十集》九一经相同 《杂阿含经》九一七——九一九经与《增支部三集》一三七——一三九经相合《增支部九集》的二二经就是上三经的总合 《增支部》没有这一经《增壹阿含经》別译《七处三观经》(即《杂经四十四篇》)中(三九经)有(大正二八八一中) 与《七处三观经》(四一经)同(大正二八八一中) 《杂阿含经》九三七——九五六经多数说「无明所盖爱系其颈长夜轮转不知生死本际」(大正二二四〇中——二四三下) 《杂阿含经》卷三四(大正二二四二上——中) 《萨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一(大正二三五〇三下)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大正三〇四一八中) 《四分律》卷五九(大正二二一〇〇四中)《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二中)
[A1] 巴利【CB】巴梨【印顺】
[A2] Saṃyutta-nikāya【CB】Saṁyuttanikāya【印顺】
[A3] Mahāsāṃghika【CB】Mahāsaṁghikāḥ【印顺】
[A4]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ādāḥ【印顺】
[A5] Tāmraśāṭīya【CB】Tāmra-śātīyāḥ【印顺】
[A6] Vibhajyavādin【CB】Vibhājya-vādināḥ【印顺】
[A7] Kāśyapīya【CB】Kāśyapīyāḥ【印顺】
[A8] Pūrva-sthavira【CB】Pūrva-sthavirāḥ【印顺】
[A9] 禀【CB】禀【印顺】
[A10] 大迦旃延【CB】阿难【印顺】
[A11] 阿难【CB】大迦叶【印顺】
[A12]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ādāḥ【印顺】
[A13] [-]【CB】【印顺】
[A14] Tāmraśāṭīya【CB】Tāmra-śātīyāḥ【印顺】
[A15] Sthavira【CB】Sthavirāḥ【印顺】
[A16] Dharmaguptaka【CB】Dharmaguptāḥ【印顺】
[A17]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adāḥ【印顺】
[A18] (合)【CB】合【印顺】
[A19] (合)【CB】合【印顺】
[A20] (合)【CB】合【印顺】
[A21] Tāmraśāṭīya【CB】Tamraśātīyāḥ【印顺】
[A22] 二六【CB】二五【印顺】
[A23] (合)【CB】合【印顺】
[A24] (合)【CB】合【印顺】
[A25] (合)【CB】合【印顺】
[A26] 那么【CB】那末【印顺】
[A27] Tāmraśātīya【CB】Tāmraśātīyāḥ【印顺】
[A28] Dharmaguptaka【CB】Dharmaguptakāḥ【印顺】
[A29] Vibhajyavādin【CB】Vibhājyavādināḥ【印顺】
[A30] Sthavira【CB】Sthavirāḥ【印顺】
[A31]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ādāḥ【印顺】
[A32] 摩昼【CB】昼摩【印顺】(cf. 《长阿含经》卷13(CBETA, T01, no. 1, p. 82, a6))
[A33] Mahāsudarśana【CB】Mahā-sudarśana【印顺】
[A34] 摩昼【CB】昼摩【印顺】(cf. 《长阿含经》卷13(CBETA, T01, no. 1, p. 82, a6))
[A35] sutta【CB】Sutta【印顺】
[A36] suttanta【CB】Suttanta【印顺】
[A37] 迹【CB】迹【印顺】(cf. 《中阿含经》卷7〈3 舍梨子相应品〉(CBETA, T01, no. 26, p. 464, b17))
[A38] paryāyapariyāya【CB】Paryāya.P.pariyayo【印顺】
[A39] 巴利【CB】巴梨【印顺】
[A40] Calcutta-Bairāt【CB】Calcutta-bairāt【印顺】
[A41] 敕【CB】𠡠【印顺】
[A42] Kauśāmbī【CB】Kauśambī【印顺】
[A43] 强【CB】强【印顺】
[A44] 迹【CB】迹【印顺】(cf. 《中阿含经》卷7〈3 舍梨子相应品〉(CBETA, T01, no. 26, p. 464, b17))
[A45] Māluṅkyāputta【CB】Māluṅkyāputra【印顺】
[A46] Udāyī【CB】Udāyi【印顺】
[A47] 六界【CB】[-]【印顺】
[A48] 三十一【CB】三十【印顺】
[A49] 一三五【CB】一二五【印顺】(cf. 《中部经典(第13卷-第16卷)》卷15(CBETA, N12, no. 5, p. 204, a2 // PTS.M.3.202))
[A50] 一三六【CB】一二六【印顺】(cf. 《中部经典(第13卷-第16卷)》卷15(CBETA, N12, no. 5, p. 210, a2 // PTS.M.3.207))
[A51] Śāriputra【CB】Sāriputta【印顺】
[A52] 裡【CB】里【印顺】
[A53] 裡【CB】里【印顺】
[A54] 强【CB】强【印顺】
[A55]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ādāḥ【印顺】
[A56] Dharmaguptaka【CB】Dharmaguptāḥ【印顺】
[A57] Tāmraśāṭīya【CB】Tāmra-śātīyāḥ【印顺】
[A58] Vaiśālī【CB】Vaiśāli【印顺】
[A59] Pāṭikaputra【CB】Pāthikaputra【印顺】
[A60] Ambaṭṭha【CB】Āmraṣṭha【印顺】
[A61] 起源【CB】起原【印顺】
[A62] 迹【CB】迹【印顺】
[A63] Subhadra【CB】Sabhadra【印顺】
[A64] 巴利【CB】巴梨【印顺】
[A65] Saṅghadeva【CB】Saṃghadeva【印顺】
[A66] Mahāsāṃghika【CB】Mahāsāṁghikāḥ【印顺】
[A67]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ādāḥ【印顺】
[A68] Ekottarikagama【CB】Ekottarikâgama【印顺】
[A69] Tāmraśāṭīya【CB】Tāmra-śātīyāḥ【印顺】
[A70] Aṅguttaranikāya【CB】Aṅguttara-nikāya【印顺】
[A71] Milindapañha【CB】Milinda-pañha【印顺】
[A72] 巴利【CB】巴梨【印顺】
[A73] Sthavira【CB】Sthavirāḥ【印顺】
[A74] Mahīśāsaka【CB】Mahīśāsakāḥ【印顺】
[A75] Dharmaguptaka【CB】Dharmaguptakāḥ【印顺】
[A76] 三【CB】四【印顺】(cf. (CBETA, T02, no. 125, p. 571, b28-p. 573, b29))
[A77] 软【CB】輭【印顺】(cf. 《增壹阿含经》卷20〈28 声闻品〉(CBETA, T02, no. 125, p. 654, a9))
[A78] śloka【CB】Śloka【印顺】
[A79] 相对比【CB】对与比【印顺】
[A80] Vaiśālī【CB】Vaiśāli【印顺】
[A81] Śāriputra【CB】Sāriputta【印顺】
[A82] Viḍūḍabha【CB】Viḍuḍabha【印顺】
[A83] Nandôpananda【CB】Nanda, upananda【印顺】
[A84] Trayastriṃśa【CB】Trāyastriṃsat【印顺】
[A85] Sumāgadhā【CB】Samāgadha【印顺】
[A86] 壹【CB】一【印顺】(cf. 《增壹阿含经》卷5〈12 壹入道品〉(CBETA, T02, no. 125, p. 567, c29))
[A87] 回【CB】𢌞【印顺】
[A88] 那么【CB】那末【印顺】
[A89] 启【CB】启【印顺】
[A90] Nirgrantha-jñātiputra【CB】Nirgrantha-jñātaputra【印顺】
[A91] Tāmraśāṭīya【CB】Tāmra-śātīyāḥ【印顺】
[A92] 禀【CB】禀【印顺】
[A93] Pāli【CB】Pali【印顺】
[A94]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ādāḥ【印顺】
[A95]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adāḥ【印顺】
[A96] Tāmraśāṭīya【CB】Tāmra-śātīyāḥ【印顺】
[A97] 七六【CB】五五【印顺】
[A98] 七七【CB】五六【印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卷10)
关闭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卷10)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