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经典部类概论

第一节 经典的部类

第一项 经典的实存部类

「佛法」圣典的集成「律藏」(Vinaya-piṭaka)而外就是「经藏」(Sūtra-piṭaka也就是「五部」(或称「五阿含」)「四阿含」的集成「经藏」集成的研究比起「律藏」来实在是困难得多主要是由于「文献不足」「五部」「四阿含」的现存经典都是部派所传的巴利语(Pāli)的「五部」完整的保存了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的传承这是很难得的但不容忽视的这是铜鍱部是上座部(Sthavira)中分別说系(Vibhajyavādin)的一部充其量也只能代表分別说系的「经藏」汉译的有《四阿含经》(西藏没有大部的传译)但不是属于同一部派《杂阿含经》与《中阿含经》是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所传的《杂阿含经》已有所残失而说一切有部所传的《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并没有传译过来汉译的《长阿含经》是分別说系法藏部(Dharmaguptaka)所传的《增壹阿含经》是大众部(Mahāsāṃghika)的末派所传所以各部派的「五部」或「四阿含」现存的非常不完备尤其是大众部——大众部本派的诵本凭现有的文献而作经典集成的研究不能取三大系的经典来作相互的比较实难有良好的成就最多也只能约略推见上座部(没有再分派)时代的经典情形

现存的「五部」与「四阿含」都存有部派的色彩不同的部派有不同诵本的经典都是「依自阿笈摩」而成立自宗的我们相信在师资传承中当独立而成为一宗时对于经律都会有一番结集与整理的一宗的经与律也就大体凝定但同一部派传承得久了或化区太广大了内部会有不同的学系(可能發展而成为另一宗派)所传也就多少有所差异所以同一部派的圣典在组织上教相上会多少有些不同的论断某一圣典为属于某一部派应著重大体不能因枝末而异议的

现存而属于分別说系铜鍱部的「经藏」分为「五部」1.《长部》(Dīgha Nikāya2.《中部》(Majjhima-nikāya3.《相应部》(Saṃyutta-nikāya4.《增支部》(Aṅguttara-nikāya)5.《小部》(Khuddaka-nikāya关于《小部》的内容锡兰缅甸所传的部类多少略有出入如下

〔锡兰长部师所传〕
〔锡兰中部师所传〕
〔缅甸所传〕
Khuddakapāṭha(小诵)
Dhammapada(法句)
Udāna(自说)
itivuttaka(如是语)
Sutta-nipāta(经集)
Vimānavatthu(天宫事)
Petavatthu(饿鬼事)
Theragāthā(长老偈)
Therīgāthā(长老尼偈)
Jātaka(本生)
Niddesa(义释)
Paṭisambhidāmagga(无碍解道)
Apadāna(譬喻)
Buddhavaṃśa(佛种姓)
Cariyāpiṭaka(所行藏)
Milindapañha(弥陵陀问)
Sutta-saṃgaha(经摄)
Peṭakopadeśa(藏论)
Nettipakaraṇa(指导论)

属于分別说系法藏部的有汉译的《长阿含经》与《长部》相当

属于分別说系饮光部(Kāśyapīya)的有汉译的《別译杂阿含经》与《相应部》的 〈有偈品〉等相当

属于说一切有部的有汉译的《杂阿含经》《中阿含经》——二部与《相应部》及《中部》相当

属于大众部末派(或是说出世部所传)的有汉译的《增壹阿含经》与《增支部》相当

此外大部内一经或数经的別译汉译的还有不少在下面如有所论及的再为说到

第二项 部派传说的部类

现存的经典极不完备然在传说中各部派所传的「经藏」内容有部分的记录下来可贡參考多少能了解到各部「经藏」的组织与内容再为列举如下

大众部(Mahāsāṃghika)所传如《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

「文句长者集为长阿含文句中者集为中阿含文句杂者集为杂阿含所谓根杂力杂觉杂道杂如是比等名为杂一增二增三增乃至百增随其数类相从集为增壹阿含杂藏者所谓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如是等比诸偈诵是名杂藏」

大众部所传阿难(Ānanda)集「法藏」法藏的内容是「四阿含」与「杂藏」关于「杂藏」的文句《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以为「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是「譬喻」「本行」是「本生」「因缘」是「因缘」「如是」是「如是语」「等比」是「方等」「诸偈」是「伽陀」「诵」可能是「祇夜」这一破句的读法可说巧妙极了但是依律文的原意来说这是不妥当的「如是等比」是「如是等类」的意思如《僧祇律》上文说到「如是比等名为杂」「如是比等」与「如是等比」的意义一样而且《僧祇律》译为「本生」「如是语」「方广」并没有译为「本行」「如是」「等比」所以《僧祇律》所说的「杂藏」是举「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为例「如是等比诸偈诵」是「这一类的众多偈颂」的意思译文的文义分明是不许任意別解的「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与汉译的《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等相当《僧祇律》在说明了结集的内容接著说到「法」与「毘尼」的师资传承(大正二二四九二下)

「从尊者道力闻毘尼阿毘昙杂阿含增壹阿含中阿含长阿含」

与结集的内容相对比毘尼(vinaya)是「毘尼藏」阿毘昙(Abhidharma)等是「法藏」「四阿含」以外的阿毘昙显然的与「杂藏」相当依《僧祇律》说「九部修多罗是名阿毘昙」所以大众部的「杂藏」是与九部经有关的诸偈颂「自说本行因缘」就是偈颂的一种

大众部的末派所传略有变化依〈增壹阿含经序〉「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为杂藏」那时的《杂藏》已有「方等大乘」在内但在《增壹阿含经》的部分释论——《分別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

「杂藏者非一人说或佛所说或弟子说或诸天赞诵或说宿缘三阿僧祇菩萨所生文义非一多于三藏故曰杂藏」

「诸方等正经皆是菩萨藏中事先佛在时已名大士藏阿难所撰者即今四藏是也合而言之为五藏也」

在大众部的流传「杂藏」的开展中略有三阶段起初以九部经为「杂藏」其次方等大乘也包括在内末了方等大乘独立而自成「菩萨藏」「杂藏」又回复了旧有的体制

分別说部(Vibhajyavādin)所传又有三部1.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所说如《铜鍱律小品》以《长部》的《梵网经》《沙门果经》为例而说有「五部」虽所说不详但与现存的相合

2.化地部(Mahīśāsaka如《五分律》卷三〇(大正二二一九一上)

「佛在何处说《增一经》在何处说《增十经》《大因缘经》《僧祇陀经》《沙门果经》《梵动经》何等经因比丘说何等经因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子天女说」

「此是长经今集为一部名长阿含此是不长不短今集为一部名中阿含此是杂说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说今集为一部名杂阿含此是从一法增至十一法今集为一部名增壹阿含自余杂说今集为一部名为杂藏」

在發问一段中举《增一经》《增十经》《大因缘经》《僧祇陀经》《沙门果经》《梵动经》——六经这都是属于《长阿含》的因比丘比丘尼等说是《杂阿含》「杂藏」部分也没有详说在「四阿含」以外別立「杂藏」与大众部相合

3.法藏部(Dharmaguptaka)所传如《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梵动经》在何处说《增一》在何处说《增十》在何处说《世界成败经》在何处说《僧祇陀经》在何处说《大因缘经》在何处说《天帝释问经》在何处说阿难皆答如长阿含说彼即集一切长经为长阿含一切中经为中阿含从一事至十事从十事至十一事为增一(阿含)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诸天杂帝释杂魔杂梵王集为杂阿含如是生经本经善因缘经方等经未曾有经譬喻经优婆提舍经句义经法句经波罗延经杂难经圣偈经如是集为杂藏」

法藏部也是在「四阿含」以外別立「杂藏」的所举《梵动经》等七部属于《长阿含》「杂藏」的内容共十二种部分与「十二部经」相近

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系中《十诵律》传说结集「三藏」但举《转法轮经》为例泛说「一切修多罗藏集竟」根本说一切有部(Mūlasarvāstivādin所说较详「经藏」部分如《根有律杂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〇七中——下)

「诸阿罗汉同为结集但是五蕴相应者即以蕴品而为建立若与六处十八界相应者即以处界品而为建立若与缘起圣谛相应者即名缘起而为建立若声闻所说者于声闻品处而为建立若是佛所说者于佛品处而为建立若与念处正勤神足道分相应者于圣道品处而为建立若经与伽他相应者(于伽他品处而为建立)此即名为相应阿笈摩若经长长说者此即名为长阿笈摩若经中中说者此即名为中阿笈摩若经说一句事二句事乃至十句事者此即名为增一阿笈摩」

在结集的传说中说一切有部但立「三藏」但说「四阿笈摩」然属于「杂藏」的部分内容说一切有部也是有的如《十诵律》所传「多识多知诸大经」共十八种末后三种为「波罗延(晋言过道经)阿陀婆耆耶修妬路(晋言众德经)萨耆陀舍修多罗(晋言谛见经)都是属于「杂藏」的说一切有系所说而与「杂藏」相关的还有《十诵律》《根有律药事》梵本《譬喻集》(divyâvadānaGilgit 發见的梵本《根有律皮革事》(藏译本同)《杂阿含经》所说虽多少不一而其中似有一定的次第

〔十诵律〕
〔根有律杂事〕
〔Divy.Ⅰ〕
〔Divy.Ⅱ〕
〔杂阿含经〕
〔Gilgit MS〕
1 嗢拕南颂
1 Udāna
1 Udāna
1 忧陀那
1 Udāna
1 波罗延
2 Pārāyaṇa
2 Pārāyaṇa
2 波罗延那
2 Pārāyaṇa
2 萨耆陀舍
3 Satyadṛṣṭa
3 Satyadṛśa
3 见真谛
3 Satyadṛśa
2 诸上座颂
4 Sthaviragāthā
4 诸上座所说偈
6 Sthaviragāthā
5 比丘尼所说偈
7 Sthavirīgāthā
3 世罗尼颂
4 Śailagāthā
5 Śailagāthā
6 尸路偈
4 Śailagāthā
4 牟尼之颂
5 Munigāthā
6 Munigāthā
8 牟尼偈
5 Munigāthā
5 众义
6 Arthavargīya
7 Arthavargīya
7 义品
8 Arthavargīya
 修多罗
 经
 修多罗
 Ca sūtraṇi

上来八部的次第大致相合《杂阿含经》仅〈义品〉与〈牟尼偈〉相倒梵本《根有律皮革事》也只是移〈上座颂〉与〈上座尼颂〉在下面而已这八部的次第应为〈嗢拕南〉〈波罗延〉〈见真谛〉〈上座颂〉〈上座尼颂〉〈世罗颂〉〈牟尼颂〉〈义品〉末后一部多一「经」字这是通于上面诸经的如《十诵律》的《萨耆陀舍修妬路》《根有律杂事》的《众义经》《杂阿含经》的《牟尼偈修多罗》Gilgit 梵本的「arthavargīyāṇi ca sūtrani都是总结前面各部的

说一切有部系但立「三藏」然也不妨随俗而称为「杂藏」的如《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一(大正二九三三〇中)

「如世尊说老耄出家持吾三藏甚为难得若谓此言依杂藏说理必不然以彼即是经差別故曾无处说別持彼(杂藏)故唯有处说持素怛缆及毘奈耶摩呾理迦而无別处言持杂藏」

以阿毘达磨论师为主流的说一切有部不立「杂藏」认为只是「经藏」(只有四阿笈摩)的差別说一切有部正统对于这些被称为「杂藏」的部类有他独到的卓越的看法这是我们所不容忽略的

先上座部(Pūrvasthavira)转名雪山部(Haimavata)的《毘尼母经》也有结集的传说如卷四(大正二四八一八上)

「诸经中所说与长阿含相应者总为长阿含诸经中所说与中阿含相应者集为中阿含一二三四乃至十一数增者集为增壹阿含与比丘相应与比丘尼相应与帝释相应与诸天相应与梵王相应如是诸经总为杂阿含若法句若说义若波罗延如来所说从修妬路乃至优波提舍如是诸经与杂藏相应者总为杂藏如是五种名为修妬路藏」

《毘尼母经》所传近于《四分律》在「杂藏」中先举《法句》〈义说〉(应该就是〈义品〉)〈波罗延〉——三部然后总举佛说的「十二部经」中与「杂藏」相应的部分上面列举的结集传说对于「经藏」的分类显然有三系不同1.铜鍱部总称为「五部」(五尼柯耶 pañca-nikāya)——长相应增支或总称为「五阿含」(五阿笈摩 Panca āgama杂部(Khuddaka-nikāya)与其他四部名称与地位都是平等的2.大众部化地部法藏部雪山部称长增一为「阿含」而称「杂部」为「杂藏」这虽然都是「经藏」而有「阿含」与「杂藏」的差別3.说一切有部「经藏」只有四种「阿含」没有「杂藏」因为这只是「经之差別」没有独立而成大部的必要在这三类不同的组织中大众部先上座部——雪山部化地部法藏部的见解应代表初期的意见在律的结集中经是「波罗提木叉」(Prātimokṣa是「佛说」而推行于僧伽中的僧伽规制渐集为「摩得勒伽」(mātṛkā而被称为「杂诵」在经的结集中显然的也有同样的倾向集成而名为「阿含」而流传于僧伽及民间的偈颂传说也渐次集成名为「杂藏」说一切有部(不立「杂藏」)的立场是重视修多罗的最初集成「阿含」为佛法根本的立场

第二节 四阿含与九分教

有关经典成立的研究近代学者虽多少有偏重巴利语(Pāli)的倾向而忽略其部派的实际意义但成就不能说不大随研究而来的有「九分教」与「四阿含」的先后「九分教」与「十二分教」的先后「四阿含」的同时成立或先后集成等问题有关「四阿含」与「九分教」的先后裡先略为叙说

「九分教」与「十二分教」旧译为「九部经」与「十二部经」「十二分教」的名目玄奘译为「契经」「应颂」「记说」「伽陀」「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九分教」就是十二分中的九分虽有多种的不同传说依据较古的传说应以「契经」「应颂」「记说」「伽陀」「自说」「本事」「本生」「方广」「希法」——九分为正「九分教」的原语为 navaṅga-vacana navaṅga-[buddha]-vacana「十二分教」为 dvādaśâṅga-vacana分(Aṅga)是支分的分所以这是教法的分类九部分或十二部分

古代的结集传说出于律部(犍度与本母)据持律者的传说阿难(Ānanda)集一切经为四阿含或五部并没有说到依九分教(或十二分教)而集成四阿含近代学者开始注意这一问题是由于發见了《岛史》(南传六〇二六)的传说

「五百长老住七叶窟分別师之九分教师之九分教修多祇夜和伽罗那伽陀优陀那伊帝目多伽阇多伽阿浮多毘陀罗以此不灭之正法分类名为『品』『五十集』『相应』『集』为阿含藏经典之集成」

《岛史》(Dīpavaṃsa)为锡兰最古的编年史诗约作于西元四五世纪间依九分教而集成阿含藏(Āgamapiṭaka在中国也有类似的传说如《般泥洹经》卷下(大正一一九〇下——一九一上)

「众比丘会共议佛十二部经有四阿含即选众中四十应真从阿难受得四阿含」

《般泥洹经》是《长含》《游行经》(《大般涅槃经》)的別诵本不知属于什么部派传为「东晋失译」(约西元四世纪译)《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五五六四下)道安序也说

「阿难既出十二部经又采撮其要迳至道法为四阿鋡暮与阿毘昙及律并为三藏焉」

《岛史》与《般泥洹经》所说佛法——九分教或十二部经是通于经与律的四阿含仅是其中的一分以九分教或十二部经集为三藏的传说现存西元二世纪以来的论书大抵如此所以《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论证九分教为「通于经律之全体」当然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在古典的结集传说中没有说到依九分教而集成四阿含所以说九分教为四阿含以前的圣典形态还是不能不审慎考虑的问题

九分教是法的分类还是通于律呢古代持律者所传如《铜鍱律经分別》(南传一一三)

「舍利弗拘搂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广为声闻弟子说法不厌为弟子多说修多祇夜记说伽陀优陀南如是语本生未曾有毘陀罗为诸弟子制立学处制说波罗提木叉诸佛世尊大声闻等灭后种种名种种族种种种种种姓出家后诸弟子梵行久住」

佛法的是否久住在乎是否广为弟子说法——九分教为弟子制立「学处」制「说波罗提木叉」文段非常分明九分教是说的是法的理解(修证)「学处」「说波罗提木叉」是制的是僧伽的制度九分教的古义在持律者看来显然是所说的法而是与律相对的律宗所说的「化教」与「制教」正可为这一段文字的说明

九分教(或十二分教)的组成最早见于《中部》(《中含》)《增支部》(《增一含》)凡《中部》与《增支部》而说到九分教的都是约「教法」说的如「知法」是知九分教「知义」是知九分教的意义「学法」(九分教)是「以慧而究明其义以慧而究明其义者适于真正目的以能善解法故永得饶益」多闻持法不一定是多听九分教法如「一四句偈知义知法法随法行是名多闻持法者」对于九分教法「法来入耳(听闻)熟习其语意善观察见善分析不失念而死故生于天上」怎样才能多闻「通达于法(九分教)如所听闻如所通达而广为他说广为他读广为讽诵心随寻伺意随观察何处有多闻传阿含持法持律持母长老比丘时彼比丘往诣其处大德是义云何」依上文证九分教——法是学习通达的多闻持法的重于法义的闻持说到九分教的都近于「十法行」而为闻思修的修学过程所以九分教与十二分教虽在佛教的流传中早已总摄三藏更不要说通于法与律了但论到九分教组成的早期意义我觉得这是经师所传一切经法的九类

九分教无论是法的或是通于法与律的依九分教而集成四阿含仅有部分的意义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与四阿含在基本精神上有一重大的差別「佛法」从佛的证觉而宣流出来本于佛说那是无可疑的然而佛法就可以称为「佛说」吗《增支部》标九分教为「沙门瞿昙之法」《岛史》称为「胜者之九分教」说得更确切的如说「十二部经如来所说」「谓佛所说十二部经」「汝等持我所说修多罗优波提舍等法」「佛所宣说」「如来所说从修多罗乃至优波提舍」九分教或十二分教在古来的传述中都是标明为「佛说」的然在阿含中集成的佛法是不限于佛说的佛说的以外诸大弟子所说都集录在内又如《蜱肆经》《瞿默目连经》等佛涅槃以后弟子所说的也都集在裡面这还可说「佛涅槃未久」而如《增壹阿含经》那罗陀(Nārada)为文荼王(Muṇḍa)说法是佛灭后四五十年的事了此外如《相应部有偈品》中诸天所说的也集录起来时间上从佛世到佛涅槃以后说法者从佛到诸大弟子诸天「阿含」所集录的佛法是以佛为本的将流传于僧伽内部社会民间的佛法一起集为「阿含」所以《成实论》卷一(大正三二二四三下)

「是法根本皆从佛出是诸声闻及天神等皆传佛语如比尼中说佛法名佛所说弟子所说变化(人)所说诸天所说取要言之一切世间所有善语皆是佛说」

《成实论》文是依「律藏」及《增支部》而作此解说的这是原始结集以来的「教法」真相也正是集经为「阿含」的指导方针当「九分教」组成时虽不一定有称为「阿含」的部类而传诵的经法确已不少组为九分而标揭为「如来所说」是当时经师们推重经法的表示后来集成的经(律部也受此影响)「佛说」与「佛法」不分显然是受了「佛说九分教」(或「十二分教」)的影响离佛的时代远了崇仰佛陀的信念也逐渐加「佛法」也嬗变为「佛说」了

依「九分教」(十二分教)而集成「四阿含」或先有「四阿含」而后有「九分教」这在近代学者有著浓厚的论究兴趣在这概略的表示我的意见「九分教」的类別是逐渐形成而后综合组成的「四阿含」在原始结集时就有部分的集成当然原始集成的并不是四部也未必称为阿含但确是阿含部的根源在这集成的原形中又不断的集录分化最后形成四部而确立「四阿含」的部类「四阿含」不是一下子编成的也不是先组成九分教然后重组改编的所以严格说来依「九分教」而集成「四阿含」是一项意义模糊的传说然在「四阿含」没有完成以前「九分教」的类別已经组成在《中部》尤其是《增支部》所集录的经法中充分表示了「九分教」的已经成立在这一意义上可能成为先有「九分教」后有「四阿含」的传说所以说依「九分教」而集成四阿含仅有相对的部分意义原始结集所集成的就是阿含的根源部分那时还没有组成「九分教」而有其中的一部分(几支)从这一意义来说「九分教」与「四阿含」应该说是同时發展而(「九分教」)先(「四阿含」)后完成在下面论究「九分教」及「四阿含」的成立时将本著这一原则从事实而予以阐明

第三节 四部阿含的次第与宗趣

第一项 阿含与传承

「经藏」的内容有五部与四部的差別名称上有称为阿含(āgama称为尼迦耶(Nikāya)的差別尼迦耶——部是部类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所传的巴利语圣典是称为尼迦耶的(也有称为阿含的)这应该是佛教界初期的称谓然在经法的流传中各部派大都称之为阿含因为阿含有著更深一层的意义阿含古来或音译为阿鋡暮阿笈摩义译不一一般以玄奘等传译为正如《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大正三〇七七二下——七七三上)

「如是四种师弟展转传来于今由此道理是故说名阿笈摩」

据此阿含是「展转传来」的意思也可以简译为「传」然所说的「展转传来」不只是文句的师弟传授而更有实质的意义后代学者的解说似乎忘失了阿含的实质意义而解说为集种种经为四大部而称此大部为阿含其实在大部集成以前阿含一词早已在佛教界流行如《中部牧牛者大经》(南传九三八五)说

「彼比丘多闻传阿含持法持律持母」

同样的文句在《增支部》中也有好几处在持法者(dhammadhara持律者(vinayadhara持母者(mātikādhara)外又別说传阿含(Āgatāgamaāgama 是由彼而此——「来」的意义如四果中的「一来」(sakṛdāgāmin「不来」(anāgāmin都是译 āgāmi 为来的阿含是「来」是「展转传来」有传授传承的意思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所说「从本已来成事相承」就是《入楞伽经》的「阿含」(梵本作 āgama在经法的展转传来中师资授受不仅是文句的暗诵在经典的结集过程中有的是短篇异常复杂或详或略或具足或少分甚或近乎矛盾在师资的展转传来中也传承了经法的文义与意趣传授这种传承的名为「传阿含」者「传阿含」者早在大部集成以前因经法的传通而得名等到大部集成还是由人传承传授下去也就因此而被称为「阿含」了

我国古译阿含为「趣」与「归」如晋代道安解为「秦言趣无」僧肇〈长阿含经序〉说「秦言法归譬彼巨海百川所归故以法归为名」《善见律毘婆沙》卷一(大正二四六七七上)

「容受聚集义名阿含如修多罗说佛告诸比丘我于三界中不见一阿含如畜生阿含纯是众生聚集处也」

《善见律毘婆沙》举「畜生阿含」为例畜生阿含就是畜生趣(tiryagyonigata tiracchānagatiyo趣是趣向去处实与道安等传说相近是以 gata(去的意思)转释阿含的

在《阿含经》集成的研究中有关传承事项本是可以不必说的但在佛教中尤其是对于《阿含经》的集成而形成部派的过程中传承是有重要意义的古人对于佛法的胜解不是近代学者那样专从文字与意义上去研究而是佛法宗要经文意义修持方法与异文异义的解说会通主要从传授传承中去获得的这是尊重古代圣贤的意见认为唯有这样才能理解经法的真意虽然时间久了传承间会有多少不同而逐渐形成派別但口口相传的佛法到底这样的流传了下来

觉音(Buddhaghoṣa)在 Sumaṅgalavilāsinī(《长部》注)序中说第一结集以后《长部》由阿难(Ānanda《中部》由舍利弗(Śāriputra《相应部》由大迦叶(Mahākasyapa《增支部》由阿那律(Anuruddha)系统的学者分別传承宏通汉译的《增一阿含经序》也说「阿难以此增一付授优多罗不嘱累余比丘」南北的不同传说未必与事实相符合但说明了四部阿含是由比丘们传承下去而传承间存有不同学系的那个事实由于传承不同容易引起分化就在同一部派中也会因所重不同而引起歧见Sumaṅgalavilāsinī 序说长部师(Dīghabhāṇaka)与中部师(Majjhimabhāṇaka对于《所行藏》《譬喻》《佛种姓》《小诵》——四部意见不同长部师将这四部从「经藏」(「小部」)中除去「四阿含」(四部)是公认的圣典长部师与中部师就是特重《长部》与《中部》的经师

在古代的结集传说中四部阿含的次第也有所不同这不是偶然的而是表示著一种意义现存部派所传的异说共有四种可分为二类第一类早期的传说

           ┌(一)长(二)中(三)杂(相应)   大众部等说───┤           └(四)增一(增支)           ┌(一)相应(二)中(三)长   说一切有部说──┤           └(四)增一

初是大众部(Mahāsāṃghika雪山部(Haimavata铜鍱部化地部(Mahīśāsaka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共同传说次是《瑜伽师地论》代表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的古义这二说看来不同而主要的不同是「长」「中」「杂」与「杂」「中」「长」——次第恰好相反的不同而「增一」的列在最后是彼此一致的这二类传说我以为都是对的大众部等传说是四部完成的排列次第——后来居先是部派未分以前的一般意见而说一切有部所传是次第形成的开展过程代表更古老的传说

第二类后起的传说

  • 根本说一切有部说─(一)杂(二)长(三)中(四)增一

  • 大众部末派说───(一)增一(二)中(三)长(四)杂

《根有律杂事》所说与说一切有部旧义「长」与「中」的次第变化了大众部末派说见《增壹阿含经序》与大众部的古义不合这是特重「增一」的一派是将根本说一切有部的传说全部颠倒过来在这二类不同的传说中初期的二种传说将受到本书的重视

第二项 四部阿含的宗趣

「四阿含」无论是先后成立或者是同时形成的总之是有了四部阿含的存在锡兰佛教是传说「五部」或「五阿含」的但以第一结集的「阿含藏」分为四部「品五十集相应集」——四阿含也是《岛史》(西元四五纪间作)所说四部的地位显然不是《小部》所可及的然而为什么集成四部这四部有什么不同的特殊意义起初也许没有考虑到但在四部形成的阶段古人是应有这一构想的近代的学者当然可以从现存的部类中探索其不同的目的但在古代那就是从传承而来的古说了说一切有部的《萨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一(大正二三五〇三下——五〇四上)曾这样说

「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集为增一是劝化人所习为利根众生说诸深义名中阿含是学问者所习说种种禅法名杂阿含是坐禅人所习破诸外道是长阿含」

大体说来这一分类是有实际意义的在说一切有部中「增壹阿含」是(持经)「譬喻师」「中阿含」是「阿毘达磨者」「杂阿含」是「禅师」所特重近于事实说一切有部论义特色多半依(说一切有部的)「中阿含」而成立「中阿含」重于分別法义所以说是「学问者所习」从《瑜伽师地论》以「杂阿含」为佛法本源来说「杂阿含」是「坐禅人所习」也非常适合这一传说应有古老的传说为依据的觉音(Buddhaghoṣa)有四部的注释从注释的书名中表现了「四阿含」(四部)的特色

  • 长部注Sumaṅgalavilāsinī(吉祥悦意)

  • 中部注Papañca-sūdanī(破斥犹豫)

  • 相应部注Sāratthapakāsinī(显扬真义)

  • 增支部注Manorathapūraṇī(满足希求)

龙树(Nāgārjuna)有「四悉檀」的教说如《大智度论》卷一(大正二五五九中)

「有四种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为人悉檀三者对治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中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皆是实无相违背」

「悉檀」梵语 siddhānta译为成就四种悉檀是四种宗旨四种道理四悉檀可以「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龙树四悉檀的判摄一切佛法到底根据什么说破了这只是依于「四阿含」的四大宗旨以四悉檀与觉音的四论相对比就可以明白过来「吉祥悦意」是「长阿含」「世界悉檀」如《阇尼沙经》《大典尊经》《大会经》《帝释所问经》《阿咤囊胝经》等是通俗的适应天神信仰(印度教)的佛法思想上「长含」破斥了外道而在民众信仰上融摄他诸天大集降伏恶魔特別是《阿咤囊胝经》的「护经」有「守护」的德用「破斥犹豫」是「中阿含」「对治悉檀」「中阿含」的分別抉择以断疑情净除「二十一种结」等正是对治的意义「显扬真义」是「杂阿含」「第一义悉檀」《增壹阿含》的「满足希求」是「各各为人悉檀」适应不同的根性使人生善得福这是一般教化满足一般的希求龙树的四悉檀与觉音四论的宗趣完全相合这一定有古老的传承为依据的彻底的说起来佛法的宗旨佛法化世的方法都不外乎这四种每一阿含都可以有此四宗但就每一部的特色来分別那就可说「长阿含」是「世界悉檀」「增一阿含」是「为人悉檀」「中阿含」是「对治悉檀」「杂阿含」是「第一义悉檀」了这一佛法的四大方针在佛法的实际应用中也是一样所以教人修习禅观就有「四随」如《摩诃止观》卷一上(大正四六四下)

「佛以四随说法随(好)乐随(适)宜随(对)治随(胜)义」

天台学者早就以「四随」解说「四悉檀」集一切佛法为四阿含在古代的传承中显然有一明确的了解《萨婆多毘尼毘婆沙》也是同一传说由于说一切有部论师过分重视「中阿含」这才以究明「深义」为「中阿含」而有小小的差异千百年传来的四含宗义在现在看来仍不失为理解佛法开展的指针


校注

《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五上) 《望月佛教大辞典》卷五(四一七四上)缅而外泰国所刊「经藏」仅有八种《小诵》《法句》《自说》《如是语》《经集》《义释》《无碍解道》《譬喻》又汉译《善见律毘婆沙》卷一(大正二四六七六上)说仅有一四种缺《小诵》一部 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八四) 《摩诃僧祇律》九部经的译语见卷一(大正二二二二七中) 《摩诃僧祇律》卷一四(大正二二三四〇下)又卷三四(大正二二五〇一下)又卷三九(大正二二五三六中) 《增壹阿含经》卷一(大正二五五〇下) 《铜鍱律小品》(南传四四三〇) 《十诵律》卷六〇(大正二三四四八中——四四九上) 《十诵律》卷二四(大正二三一七四中) 《十诵律》卷二五(大正二三一八一中)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三(大正二四一一中) Cowell and neil: the divyâvadāna, PP.20.34-35. N.Dutt: Gilgit manuscripts Ⅲ, Part 4, P.188 《杂阿含经》卷四九(大正二三六二下) 《善见律毘婆沙》卷一(大正二四六七七上)《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大正四九一四中)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五九下) 晋白法祖所译《佛般泥洹经》为此经的同本异译 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一九一——一九四) 《铜鍱律》文《摩诃僧祇律》卷一(大正二二二二七中)《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一(大正二二一下)《四分律》卷一(大正二二五六九中——下)都有同样的记载 《杂阿含经》卷四一(大正二三〇〇下)《长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一七四中)都有「十二部经」说然与之相当的《相应部迦叶相应》(南传一三二九九——三〇二)《长部清净经》(南传八一六三——一六五)都没有分教的明文 《增支部七集》(南传二〇三六七——三六八)《中阿含经》卷一(大正一四二一上) 《中部蛇喻经》(南传九二四六)參考《中阿含经》卷五四(大正一七六四中) 《增支部四集》(南传一八三一二) 《增支部四集》(南传一八三二四) 《增支部六集》(南传二〇一一一——一一二) 「有十法行书写供养施他若他诵读专心谛听自披读受持正为他开演文义讽诵思惟修习」见《辩中边论》卷下(大正三一四七四中) 《增支部五集》(南传一九三二九) 《岛史》(南传六〇二六) 《增壹阿含经》卷二一(大正二六五七上) 《般泥洹经》卷下(大正一一八八上) 《杂阿含经》卷四一(大正二三〇〇下) 《大集法门经》卷上(大正一二二七中) 《毘尼母经》卷三(大正二四八一八上) 宇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卷三〈原始佛教资料论〉(三一二——三一五) 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列举诸说(四八六——四八八) 《增支部三集》(南传一七一九〇)又〈四集〉(南传一八二五九)又〈五集〉(南传一九二五〇——二五二)又〈六集〉(南传二〇一一一——一一二)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大正一六四八三下)《入楞伽经》卷二(大正一六五二二下) 《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五五六四下) 《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五五六三中) 《望月大辞典》卷一(二〇下) 《增壹阿含经》卷一(大正二五五一上) 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九二) 《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毘尼母经》卷四(大正二四八一八上)《铜鍱律小品》(南传四四三〇)《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三〇(大正二二一九一上)《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大正三〇七七二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〇七中) 《增壹阿含经》卷一(大正二五五一上) 《岛史》(南传六〇二六) 本节的内容曾表示于拙讲的《阿含讲要》第一章载《海潮音》二五卷
[A1] Sūtra-piṭaka【CB】Sūtra-pi.【印顺】
[A2] 巴利【CB】巴黎【印顺】
[A3] Pāli【CB】Pali【印顺】
[A4] Tāmraśāṭīya【CB】Tāmra-śātīyāḥ【印顺】
[A5] Sthavira【CB】Sthavirāḥ【印顺】
[A6] Vibhajyavādin【CB】Vibhājya-vādināḥ【印顺】
[A7]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ādāḥ【印顺】
[A8] Dharmaguptaka【CB】Dharmaguptakāḥ【印顺】
[A9] Mahāsāṃghika【CB】Mahāsāṅghikāḥ【印顺】
[A10] Dīgha Nikāya【CB】Dīgha-nikāya【印顺】
[A11] Majjhima-nikāya【CB】Majjhima-ni.【印顺】
[A12] Saṃyutta-nikāya【CB】Saṃyutta-ni.【印顺】
[A13] Aṅguttara-nikāya【CB】Aṅguttara-ni.【印顺】
[A14] Khuddaka-nikāya【CB】Khuddaka-ni.【印顺】
[A15] itivuttaka【CB】Itivuttaka【印顺】
[A16] Buddhavaṃśa【CB】Buddhavaṁsa【印顺】
[A17] Milindapañha【CB】Milandapañha【印顺】
[A18] Peṭakopadeśa【CB】Peṭakopadesa【印顺】
[A19] Nettipakaraṇa【CB】Nettippakaraṇa【印顺】
[A20] Kāśyapīya【CB】Kāśyapīyaāḥ【印顺】
[A21] Mahāsāṃghika【CB】Mahāsāṁghikāḥ【印顺】
[A22] vinaya【CB】Vinaya【印顺】
[A23] Vibhajyavādin【CB】Vibhājya-vadinaḥ【印顺】
[A24] Tāmraśāṭīya【CB】Tāmra-śātīyāḥ【印顺】
[A25] Mahīśāsaka【CB】Mahīśāsakāḥ【印顺】
[A26]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ādāḥ【印顺】
[A27] Mūlasarvāstivādin【CB】Mūlasarvāsti-vādāḥ【印顺】
[A28] divyâvadāna【CB】Divyâvadāna【印顺】
[A29] Satyadṛṣṭa【CB】Satyadṛśa【印顺】
[A30] Sthavirīgāthā【CB】Sthavirlgāthā【印顺】
[A31] 嗢拕南【CB】嗢柁南【印顺】
[A32] arthavargīyāṇi ca sūtrani【CB】Arthavargīyaṇi Ca Sūtrāṇi【印顺】
[A33] 二九【CB】二八【印顺】
[A34] Pūrvasthavira【CB】Pūrva-sthavirāḥ【印顺】
[A35] Haimavata【CB】Haimavatāḥ【印顺】
[A36] pañca-nikāya【CB】Pañca nikāya【印顺】
[A37] Panca āgama【CB】Pañca āgama【印顺】
[A38] Khuddaka-nikāya【CB】Khuddakanikāya【印顺】
[A39] mātṛkā【CB】Mātṛkā【印顺】
[A40] 巴利【CB】巴梨【印顺】
[A41] Pāli【CB】Pali【印顺】
[A42] 裡【CB】里【印顺】
[A43] navaṅga-vacana【CB】Nanvâṅga-vacana,P.【印顺】
[A44] navaṅga【CB】navâṅga【印顺】
[A45] dvādaśâṅga-vacana【CB】Dvādaśâṅga-vacana【印顺】
[A46] Dīpavaṃsa【CB】Dīpavaṁsa【印顺】
[A47] 裡【CB】里【印顺】
[A48] 强【CB】强【印顺】
[A49] 裡【CB】里【印顺】
[A50] āgama【CB】Āgama【印顺】
[A51] Nikāya【CB】Nikaya【印顺】
[A52] Tāmraśāṭīya【CB】Tāmra-śātīyāḥ【印顺】
[A53] 巴利【CB】巴梨【印顺】
[A54] dhammadhara【CB】Dhammadhara【印顺】
[A55] vinayadhara【CB】Vinayadhara【印顺】
[A56] mātikādhara【CB】Mātikādhara【印顺】
[A57] āgama【CB】Āgama【印顺】
[A58] sakṛdāgāmin【CB】Sakṛdāgāmin【印顺】
[A59] anāgāmin【CB】Anāgāmin【印顺】
[A60] āgāmi【CB】Āgāmi【印顺】
[A61] āgama【CB】Āgama【印顺】
[A62] tiryagyonigata tiracchānagatiyo【CB】Tiryaūcgatayaḥ, P.tiracchānagatiyo【印顺】
[A63] gata【CB】Gata【印顺】
[A64] Buddhaghoṣa【CB】Buddhaghosa【印顺】
[A65] Śāriputra【CB】Sāriputta【印顺】
[A66] Mahākasyapa【CB】Mahākassapa【印顺】
[A67] Mahāsāṃghika【CB】Mahāsāṁghikāḥ【印顺】
[A68] Haimavata【CB】Haimavatāḥ【印顺】
[A69] Mahīśāsaka【CB】Mahīśāsakāḥ【印顺】
[A70] Dharmaguptaka【CB】Dharmaguptāḥ【印顺】
[A71] Sarvāstivāda【CB】śarvāsti-vādāḥ【印顺】
[A72] Buddhaghoṣa【CB】Buddhaghosa【印顺】
[A73] Papañca-sūdanī【CB】Papañca-sũdanī【印顺】
[A74] Manorathapūraṇī【CB】Manoratha-pūraṇī【印顺】
[A75] siddhānta【CB】Siddhānta【印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卷7)
关闭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卷7)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