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原始集成之相应教

第一节 杂阿含经的整理

第一项 相应教的三部分

第一章第三节中曾经说到圣典的结集有原始结集与不断的再结集再结集——共同审定是否佛法是以原始结集的经律为准绳的如《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南传七一〇〇——一〇二)

(于彼所说)「善解文句參照经律若參照经律而不入契经与律不合此非世尊之语」

(于彼所说)「善解文句參照经律若參照经律而与经相应与律相合确是世尊之语」

「參照经律」《根有律杂事》作「检阅经文及以律教」以原有的经律为准绳然后可以判决传来的是否佛法原始结集的律部是「波罗提木叉经」僧伽所有的一切规制是不能与「戒经」相违反的经法方面也有原始结集的部分那就是「九分教」中的「修多罗」《相应部》——《杂阿含经》的根本部分这一根本的「相应修多罗」在现存的圣典中并没有独立的部类而已被编入《相应部》——《杂阿含经》成为该经的核心部分这是根据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传承的古说而發见出来的这部分的内容虽同样的存在于巴利语(Pāli)的《相应部》而文句次第与汉译的《杂阿含经》更为契合这当然由于《杂阿含经》也属于说一切有部诵本的关系可是汉译的《杂阿含经》现存本并不是完全的次第也极为紊乱所以应加以整理回复《杂阿含经》的原形然后更能明确的确认这原始结集部分——「相应教」的存在将根本的「相应修多罗」与次第集出的「祇夜」「记说」(现存《杂阿含经》是这三部分的综合)分別开来对于原始结集的古说将更容易得到学者的承认

与《相应部》相当的汉译《杂阿含经》是刘宋时求那跋陀罗(Guṇabhadra)所译的凡五〇卷一三六二经(《大正藏》编目)其中二三二五——两卷(六〇四六四〇六四一——三经)实为《无忧王经》应该除去现存的《杂阿含经》不但有误编的也有脱落的次第又非常紊乱经近代学者的整理汉译《杂阿含经》的原形已大致可见吕澂發见《瑜伽论摄事分》为《杂阿含经》的本母——摩呾理迦(mātṛkā对于《杂阿含经》的研究给予最有力的启發然近人的研究大都著重于回复汉译《杂阿含经》的原形而现在要在近代研究的成果上著重于三大部分的分类说明《杂阿含经》——《相应部》的次第集成与「九分教」(「十二分教」中)的「修多罗」「祇夜」「记说」——三分的次第成立相当而确立分教与阿含的次第形成为平行的發展从而一扫先有分教次有阿含或先有阿含次有分教的论诤

「相应教」与「修多罗」的古义出于《瑜伽论》及《杂事》由于传说久远取意不同所以也存有小小差別然从差別的传说中更能明确的了解这一结集的次第《瑜伽论》卷八五(大正三〇七七二下)立「事契经」即「四阿笈摩」(阿含)而以《杂阿含经》为本如说

「事契经者谓四阿笈摩即彼一切事相应教间厕鸠集是故说名杂阿笈摩」

「即彼相应教复以余相处中而说是故说名中阿笈摩即彼相应教更以余相广长而说是故说名长阿笈摩更以一二三等渐增分数道理而说是故说名增一阿笈摩」

「如是四种师弟展转传来于今由此道理是故说名阿笈摩——是名事契经」

依此「四阿含」是以相应教的《杂阿含经》为本的《杂阿含》是「一切事相应教」所以「四阿含」也通称「事契经」那么「事」是什么如《瑜伽论》卷三(大正三〇二九四上)

「诸佛语言九事所摄云何九事有情事受用事生起事安住事染净事差別事说者事所说事众会事有情事者谓五取蕴受用事者谓十二处生起事者谓十二分缘起及缘生安住事者谓四食染净事者谓四圣谛差別事者谓无量界说者事者谓佛及彼弟子所说事者谓四念住等菩提分法众会事者所谓八众」

「九事」的内容就是「一切事相应教」的事《杂阿含经》的内容「九事」的次第开合现有三说比对如下

   〔瑜伽论本地分〕  〔瑜伽论摄事分〕〔杂事〕   1 五取蕴────────3 蕴────────1 五蕴   2 十二处────────5 处────────2 六处   3 十二缘起───────6 缘起───────4 缘起   4 四食─────────7 食   5 四圣谛────────8 谛────────5 圣谛   6 无量界────────4 界────────3 十八界          ┌────1 弟子所说─────6 声闻所说   7 佛及弟子──┤          └────2 如来所说─────7 佛所说   8 四念住等───────9 念住等──────8 念处等   9 八众─────────10八众───────9 伽他

上列三说虽次第前后不一而内容大体一致这是「事相应教」——《杂阿含经》的全部内容据《瑜伽论摄事分》是分为三大类的

   1.能说────如来及诸弟子所说──弟子所说佛所说分        ┌─蕴界处缘起食谛───五取蕴六处因缘相应分   2.所说──┤        └─念住证净等───道品分   3.所为说───八众────────结集品

三大类九事是《杂阿含经》的内容也可说都是「修多罗」——「事契经」然《瑜伽论本地分》解说「十二分教」中的「修多罗」是偈颂以外的所以除去八众的〈众相应〉——偈颂部分称其他的八事为「修多罗」又《瑜伽论摄事分》虽总举九事(内开「说者事」为「弟子所说」「如来所说」)以说明「事契经」而抉择「事契经」的「摩呾理迦」却没有「结集品」「弟子所说」及「如来所说」仅有九事中的七事这样「事契经」——「修多罗」的内容从「四阿含」而略为《杂阿含经》的三大类又从三类而但是二类除去偈颂部分更除去如来所说弟子所说部分而仅是蕴缘起念住等道品蕴等七事为事相应教的根本部分称此为「相应修多罗」其后次第集成的也就随之而称为「一切事相应」的「事契经」

第二项 事契经与摩呾理迦(一)

《杂阿含经》三大部类的第一部分内容为缘起念住等道品——七事吕澂發见《瑜伽论摄事分》为《杂阿含经》的本母与经文相对比次第与内容相合特別是「界」在圣谛以下道品以上与缘起为一分似乎次第不顺而恰好与《杂阿含经》的次第相合在《相应部》中〈界相应〉也在第二大品〈因缘品〉中这可见《杂事》的以「处界」为一类《瑜伽论》说《杂阿笈摩》以「蕴界处」为一类都是依后代通说而改定的了

《瑜伽论摄事分》从八五卷起九八卷止共一四卷是「事契经」的抉择宗要——「摩呾理迦」(mātṛkā吕澂〈杂阿含经刊定记〉曾对比经文证实为《杂阿含经》的本母但疏略不备错失的也多现在再为详细的对比以确定这一部分的次第并为补充的修正的说明〈摄事分〉一四卷分〈行择摄〉〈处择摄〉〈缘起食谛界择摄〉〈菩提分法择摄〉四类每类先举总颂次出別颂別別的抉择经文在下面的经论对比中论义是依经文而立的但或摄多经为一门或一经而分別为多门不一定是一经一论相对的前面说过了的后文相同的就简略了这一类的有经无论不能说是缺减所以加()号来说明有经有论而没有颂的特为补列加〔〕号来说明有论义而没有经文的或是有颂的或是没有颂的(附加的)经审细的对比知道这都是抉择《中阿含经》《长阿含经》的也一一的标出现在先作经论的对比如下

   〔瑜伽论摄事分〕       〔杂阿含经〕   行择摄第一(一总颂一一聚九七门)   Ⅰ颂 1「界」───────┐      2「说」───────┼─1 2      3「前行」──────┘      4「观察」──────┬─3 4 5 6      5「果」───────┘      6「愚相」────────7      7「无常等定」────┬─8      8「界」───────┘      9「二种渐次」──────9 10     10「非断非常」──────11 12     11「染净」────────13 14   Ⅱ颂 1「略教」──────┐      2「教果」──────┼─15      3「终」───────┘      4「堕数」────────16      5「三遍智断」──────17 18      6「缚」─────────19 20 21      7「解脱」────────22      8「见慢杂染」────┬─23 24      9「净说句」─────┘     10「远离四具」      按「远离四具」义在 1522 经中     11「三圆满」行圆满────25 26 27           果圆满────28           师圆满────29     (卷八五终)   Ⅲ颂 1「想行」──────┐      2「愚相」──────┼─30      3「眼」───────┤      4「胜利」──────┘      5「九智」────────31 32(以上卷一终)      6「无痴」────────256 257 258      7「胜进」────────259      8「三相行」───────260      9「我见差別」──────261      按上二论义次第与经相反今依经     10「法总等品」────┬─262     11「三」───────┘   Ⅳ颂 1「速通」────────263      2「自体」────────264      3「智境界」───────265      4「流转」────────266      5「喜足行」───────267      6「顺流」────────268      7「知断相」───────269      8「想立」────────270      9「违粮」────────271     10「师所作」───────272(以上卷一〇终)     (卷八六终)   Ⅴ颂 1「因」─────────59      2「胜利」────────60      附义《长含》(二一)《梵动经》      3「二智」────────61      4「愚夫分位五」─────62      5「二种见差別」─────63      6「圣教等」───────64   Ⅵ颂 1「断支」──────┐      2「实显了行」────┼─65 66 67 68      3「缘」───────┘      4「无等教」─────┬─69 70      5「四种有情众」───┤      6「道四」──────┼─71      7「究竟五」─────┘   Ⅶ颂 1「二品总略」──────72      2「三」─────────73      3「五」─────────74      4「有异」────────75      5「胜解」────────76      6「断」─────────77      7「流转」────────78      8「有性」────────79      9「不善清净善清净」───80     10「善说恶说师等別」─┬─81     11〔非定〕──────┘     (卷八七终)   Ⅷ颂 1「二智并其事」─────82 83 84 85      2「乐等行转变」─────86 87(以上卷三终)33 34      3「请无请说经」───┬─35 36      4「涅槃有二种」───┘   Ⅸ颂 1「诤」─────────37 38      2「芽」───────┬─39 40      3「见大染」─────┘      4「一趣」────────41      5「学」─────────42      6「四怖」────────43 44      7「善说恶说中宿住念差別」45 46   Ⅹ颂 1「无厌患无欲」─────47 48      2「无乱问记」──────49 50      3「相」─────────51      4「障」─────────52      5「希奇」────────53      6「无因」──────┬─54      7「毁他」──────┘      8「染俱」────────55 56   XI颂 1「少欲」──────┬─57      2「自性等」─────┘      3「记」─────────58(以上卷二终)      4「三」─────────103      5「似正法」───────104      6「疑痴处所」──────105      7「不记」────────106      8「变坏」────────107      9「大师记」───────108     10「三见满」───────109     11「外愚相等」──────110(以上卷五终)     (卷八八终)   处择摄第二(二总颂九聚八四门)   Ⅰ颂 1「安立」      2「差別」      按论义在先经文在后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义见 17 经      3「愚」───────┬─195 196      4「不愚」──────┘      5「教授」────────197                  (198 199)义见 23 24 经      6「解脱」────────200      7「烦恼」────────201      8「业」邪论正论─────《中含》(一七一)《分別大业经》         十对治──────《中含业相应品》         善护不善护────《中含》(一二)《惒破经》         杂染不杂染────《中含》(一三)《度经》         邪正业施设────《中含》(一九)《尼乾经》         三种───────不详     (卷八九终)   Ⅱ颂 1五二      2十三      3四业      按半颂集五种二业十种三业一种四业又別別广说似从《增壹阿含》集出   Ⅲ颂 1「无智」────────202 203      2「智」─────────204 205 206 207                  (208)义见 8 经      3「定」─────────209      4「殊胜」────────210      5「障」─────────211      6「学等」────────212      7「著」─────────213      8「无我」────────214      9「圣道」────────215     10「二海不同分」─────216 217   Ⅳ颂 1「道不同分」──────218 219 220      2「师不同分」──────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义见 56 经(以上卷八终)      3「王国」────────230      4「二世间」───────231      5「有为」────────232                  (233)义见 71 经      6「遮身行」───────234      7「坚执」────────235      8「二空性」───────236      附义《中含》(一九〇)《小空经》《中含》(一九一)《大空经》     (卷九〇终)   Ⅴ颂 1「离欲未离欲」───┬─237      2「问」───────┘      3「因缘」────────238      4「染路」────────239 240      5「保命」────────241                  (242)义见 3 经      6「著处」────────243 244 245      7〔二杂染〕───────246      8〔十五相〕───────247   Ⅰ颂 1「因同分」───────248      2「思」─────────249      3「缚解脱」───────250                  (251)义见 256 257 经      4「相」─────────252      5「触遍」────────253      6「胜解」────────254      7「护根门」───────255(以上卷九终)      8「教」─────────1164      9「爱相」────────1165   Ⅱ颂 1「唯缘」────────1166      2「寻思」────────1167      3「愿」─────────1168      4「一切种律仪」─────1169      5「入圣教不护」─────1170 1171      6「胜资粮善备」─────1172      7「舍所学」───────1173      8「著处」────────1174      9「不善义」───────1175     10「随流」────────1176     11「菩萨胜余乘」─────1177(以上卷四三终)     12「论施设」───────273                  (274)义见 17 经     (卷九一终)   Ⅲ颂 1「上贪」────────275      2「教授」────────276      3「苦住」────────277      4「观察」────────278      5「引發」────────279      6「不应供」───────280      7「明解脱」───────281      8「修」─────────282(以上卷一一终)      9「无我论」───────304     10「定法」────────305     11「见」─────────306 307     12「苦」─────────308   Ⅳ颂 1「一住」────────309 310      2「远」─────────311      3「涅槃」────────312      4「内所证」───────313                  (314 315)义见 77 78 经                  (316 317 318)义见 86 87 33 经      5「辨一切智」──────319 320 321      6「相」─────────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义见前「安立」「差別」所说      7「舍三学」───────331 332                  (333)义见 8 经      8「业等」────────334      9「空」─────────335     10「随行」────────336 337 338     11「恒住」────────339 340 341 342(以上卷一三终)     12「师弟二圆满」────《中含》(一六三)《分別六处经》《中含》(一六九)《拘楼瘦无诤经》     (卷九二终)   缘起食谛界择摄第三(二总颂一〇聚七九门)   Ⅰ颂 1「立」三际清净        九相────────283 284      2「苦聚」────────285 286      3「谛观」────────287      4「摄圣教」───────288      5「微智」────────289 290      6「思量际」───────291      7「观察」────────292      8「上慢」────────293      9「甚深」────────《中含》(九七)《大因经》   Ⅱ颂 1「异」─────────294      2「世俗胜义」──────295      3「法尔」────────296      4「此作」──────┬─297      5「大空」──────┘      6「分別」────────298                  (299)义见 296 经      7「自作」────────300 301 302 303(以上卷一二终)     (卷九三终)   Ⅲ颂 1「触缘」────────343      2「见圆满」───────344      3「实」─────────345      4「解」─────────《中含》(二三)《智经》      5「不爱乐」───────346      6「法住智」───────347      7「精进」────────348      8「生处」────────349      9〔圣弟子〕───────350   Ⅳ颂 1「有灭」────────351      2「沙门婆罗门」─────352 353 354      3「受智」────────355 356 357      4「流转」────────358      5「来往」────────359 360 361                  (362 363 364)(以上卷一四终)(365)义见 25 26 27 28 经      6「佛顺逆」───────366(367 368义见 206 209 经)369 370      附义《中含》(九)《七车经》   Ⅴ颂 1「安立」      2「因缘」────────371      3「观察食义」──────372      4「多诸过患」──────373      5「杂染」────────374 375      6〔譬喻〕────────376 377 378     (卷九四终)   Ⅵ颂 1「如理」────────《中含》(一〇)《漏尽经》      2「摄」─────────《中含》(三〇)《象迹喻经》      3「集谛」────────《杂含》九八四经      4「得」─────────379 380      5〔瑜伽〕────────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义见 71 经      6「如病」────────389      7「相」─────────390 391 392      8「处」─────────393      9「业」─────────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10「障」不信───────402 403 404         上慢───────405         待时───────406(以上卷一五终)         放逸───────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断障───────416 417 418 419 420     11「过」─────────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义见 71 经                  (428 429)义见 206 207 经     12「黑异熟等」──────430 431 432 433 434     13「渐次」────────435 436 437     14「大义」────────438 439 440 441     15「难得」────────442 443     (卷九五终)   Ⅰ颂 1「总义」      2「自类別」───────444      3「似转」────────445 446 447 448 449      4「三求」────────450 451 452 453 454 455(以上卷一六终)   Ⅱ颂 1「三七界相摄」─────456      2「见」下中上──────457         忍不忍──────《杂含》九六九经      3「想」─────────458      4「希奇」────────459      5「差別性」───────460      6「安立」────────461 462 463      7「寂静」────────464                  (465)义见 24 经      8「愚夫」────────《中含》(一八一)《多界经》   Ⅲ颂 1「总说」      2「自性因缘」──────466      3「见」─────────467      4「杂染」────────468      5「数取趣」───────469      6「转差別」───────470 471 472      7「道理」────────473      8「寂静」────────474      9「观察」────────475 476 477 478                  (479)义见 13 14 经                  (480)义见 253 254 255 经   Ⅳ颂 1「受生起」───────481      2「劣等」────────482 483      3「见等为最胜」─────484      4「诸受相差別」─────485      5「知差別」───────486 487 488 489(以上卷一七终)      6「问记」──────┬─《中含》(一一九)《说处经》                └─《中含》(二二)《成就戒经》     (卷九六终)   菩提分法择摄第四(一总颂一二聚八一门)   Ⅰ颂 1「沙门」────────《中含》(一〇三)《师子吼经》      2「沙门义」───────《中含》(一六二)《分別六界经》      3「喜乐」────────《中含》(一)《善法经》      4「一切法」───────《中含》(一一三)《诸法本经》      5「梵行」────────《中含》(一一一)《达梵行经》      6「数取趣」───────《中含》(一一二)《阿奴波经》      7「超」─────────《杂含》一〇四二经      8「二染」────────《中含》(七五)《净不动道经》   Ⅱ颂 1「安立」      2「边际」────────605      3「纯」─────────606 607      4「如理」────────608      5「缘起」────────609      6「修时」────────610      7「障自性」───────611      8「说」───────┐      9「發起」──────┼─612     10「修」───────┘   Ⅲ颂 1「诸根」────────613      2「爱味」────────614      3「前后差別」──────615      4「取相」────────616      5「诸缠」────────617      6「大果利」───────618     (卷九七终)   Ⅳ颂 1「邪师」────────619      2「住雪山」───────620      3「劝勉」────────621 622 623                  (624)义见 15 经      4「系属」────────625 626                  627 628 629      5「净」─────────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渐次」────────636      7「戒圆满」───────637                  638 639(以上卷二四终)      8「穗」      9「成就」   Ⅴ颂 1「勇」      2「力」      3「修」      4「等持」      5「异门」      6「神足」   Ⅵ颂 1「安立」      2「所行境」      按以上经文脱落                  642(三根)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五根)      3「安住外异生品」    652 653      4「慧根为最胜」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660      按经论次第不合今依经次第   Ⅶ颂 1「思择」────────661 662 663(二力)                  664 665 666(三力)      2「觉慧等」───────667 668 669 670 671 672(四力)                  673 674 675 676 677 678 679 680 681 682 683(五力)      3「有学」────────684 685(五力与十力)                  686 687(六力)                  688 689 690 691(七力)                  692 693(八力)      4「阿罗汉」───────694 695 696(八力)                  697 698(九力)      5「国等及诸王」─────699 700(十力)      6「质直」────────701 702 703(五力与十力)      按经论次第不相合今依经次第   Ⅷ颂 1「安立」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2「渐次」────────711(以上卷二六终)712      4「食」─────────715 716 717      5「安乐住」───────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727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6「修」─────────741 742 743 744 745 746 747(以上卷二七终)   Ⅸ颂                  748 749 750 751      1〔欲等〕────────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763 764 765      2「清净」────────766                  767 768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3「内外力」───────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4「异门」────────782                  783      5「差別」────────784 785                  786 787 788 789 790 791 792 793      6「沙门婆罗门」─────794 795 796(以上卷二八终)797 798 799 800      按经论次第不同今依经文次第   Ⅹ颂 1「障随惑」───────801 802 803      2「寻」───────┬─804      3「果」───────┘      4〔差別〕────────805 806      5「微细」────────807      6「学住」────────808      7「智无执」───────809 810 811 812      8「作意」────────813      9「身劳」────────814 815      按经论次第不同今依经文次第   XI颂 1「尊重尸罗」────┬─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2「净戒圆满」────┘      3「现行」────────824      4「学胜利」───────825 826                  827 828 829(以上卷二九终)830 831      5「学差別」───────832   XII颂1「安立」      2「有变异」───────833 834 835 836                  837      3〔润泽〕────────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4「天路」────────847 848 849 850      5「喻明镜」───────851 852 853 854      6「记別」依四证净────855 856          依五随念────857          依六随念────858 859 860(以上卷三〇终)     (卷九八终)

在上面的比对中可以理解到论的前三分(行缘起食谛界)内容上次第上都与经文相合论文所抉择的契经与现存的《杂阿含经》决定是同一诵本第四〈菩提分法择摄〉中经文多而论义少次第也略有倒乱特別是「根」「力」「觉分」「道分」部分然大体来说仍然是同一原本也许论义减略些应该是经文有过多少的增补有论义而没有经文的除「菩提分法」外不是经文的缺佚而主要是采取《中阿含经》来补充已经比对出的共有三一经《中阿含经》是初期佛法中经整理阐發抉择分別而来的圣典是说一切有部所特別重视的《杂阿含经》为主《中阿含经》为助加以抉择奠定佛法的思想宗要论义在每一类的开端大抵有「总义」「安立」这都是论义的总说不是抉择一经的〈杂阿含经刊定记〉以为「念住」的初颂「当经本第二十三旧佚」「正断」与「神足」颂「当经本卷二十五旧佚」这是因为《杂阿含经》五〇卷中误编有《无忧王经》二卷除去了卷数就不足所以据此以推想汉译《杂阿含经》的原形但从对比中知道这是不对的「念住」的初颂不是经文的缺佚而是抉择《中阿含经》「正断」与「神足」颂的确是《杂阿含经》缺佚了其实「根」也是有缺文的因为「根」颂先明「安立」是二十二根次「所行境」约六根说然后明信等五根经文卷二六开始就说「有三根未知当知根知根无知根」这三根在二十二根中是最后的三根有三根为什么没其他的根呢「根」与「力」《杂阿含经》与《相应部》都是以五根五力为主的但并不限于五根五力所以从前列三根比对论颂可以断定为有了缺失考《相应部》的〈根相应〉共七品一八五经比汉译的要广得多七品的经文当然是以五根为主的而第三〈六根品〉有「女命」——三根「未知当知已知具知」——三根「眼意」——六根第四〈乐根品〉明「乐舍」——五根总合起来就是二十二根尤其是论颂的「所行境」明六根领境的差別(修四念住七觉分得明解脱)而归于涅槃的无对这虽然内容广了些与《相应部根相应》的四一经意义完全相合所以今断定为「正断」「神足」全缺「根」也有缺文总合起来就是所缺的二十五卷所缺的另一卷经应为卷二二所缺失的为卷二二二五——二卷古人就是为了二卷的缺失才误以《无忧王经》编入的而后来又卷帙错乱以「念住」经为二四《无忧王经》这才分编在二三与二五了

现在对于这一部分(「修多罗」)依《杂阿含经》而论定次第如下

  • 蕴第一

    • 卷一(一——三二) 卷一〇(二五六——二七二) 卷三(五九——八七) 卷二(三三——五八) 卷五(一〇三——一一〇)

  • 处第二

    • 卷八(一八八——二二九) 卷九(二三〇——二五五) 卷四三(一一六四——一一七七) 卷一一(二七三——二八二) 卷一三(三〇四——三四二)

  • 缘起食谛界第三

    • 「缘起」卷一二(二八三——三〇三) 卷一四(三四三——三六四) 卷一五(三六五——三七〇)

    • 「食」卷一五(三七一——三七八)

    • 「谛」卷一五(三七九——四〇六) 卷一六(四〇七——四四三)

    • 「界」卷一六(四四四——四五五) 卷一七(四五六——四八九)

  • 菩提分法第四

    • 「念住」卷二四(六〇五——六三九)

    • 「正断」(缺)

    • 「神足」(缺)

    • 「根」(缺) 卷二六(六四二——六六〇)

    • 「力」卷二六(六六一——七〇三)

    • 「觉分」卷二六(七〇四——七一一) 卷二七(七一二——七四七)

    • 「道分」卷二八(七四八——七九六) 卷二九(七九七——八〇〇)

    • 「息念」卷二九(八〇一——八一五)

    • 「学」卷二九(八一六——八二九) 卷三〇(八三〇——八三二)

    • 「证净」卷三〇(八三三——八六〇)

第三项 祇夜(二)

称为「结集品」的「祇夜」是《杂阿含经》中以偈颂问答说法与《相应部》的〈有偈品〉相当《杂阿含经》这一部分的次第也是错乱的好在有《別译杂阿含经》可比对而得到完整的次第这是近代学者整理的成绩《別译杂阿含经》「失译」「附秦录」《大正藏》依「高丽藏本」作一六卷分「初诵」与「二诵」次第非常紊乱「宋藏」等本分为二〇卷次第较为合理「別译」本结颂也多数保存便于整理所以近代学者都依这二〇卷本比对《杂阿含经》然而「別译本」在分卷方面也有不近情的分卷是译者所分的篇幅的长短前后都相近依《大正藏》来说每卷约六或七页(也有长达九页的)而「別译本」的卷一三卷一四每卷仅三页这显然是有问题的次第也未必合于原有次第如卷一到一二是偈颂卷一三到一九是长行这是属于另一部分的(佛所说分)卷二〇又是偈颂体例不免杂乱依《杂阿含经》这是连接卷一二以下的而且卷二〇也只有三页比对《杂阿含经》原来脱落了一大段还有「別译本」的结颂中有而经文没有的却存在于《杂阿含经》中如二五七经下的结颂有「龙脇」而经文缺恰与《杂阿含经》的一二一九经相合一六〇经下结颂有「十二」经文也没有但与《杂阿含经》的九三三经相合所以「別译」二〇卷本次第与内容大体可信而多少也要依《杂阿含经》来校正的现在依「別译本」卷一到一二及卷二〇——偈颂部分比对《杂阿含经》以推定这一部分的应有次第

   〔別译杂阿含经〕          │ 〔杂阿含经〕   卷一──┬──一───一九     │ 一〇六二──一〇八〇────卷三八       └──二〇──二二     │ 一〇八一──一〇八三─┐       ┌──二三──三二     │ 一〇八四──一〇九三─┼──卷三九   卷二──┤  (缺)        │ 一〇九四──一一〇三─┘       └──三三──四二     │ 一一〇四──一一一三─┐       ┌──四三──四八五〇  │ 一一一四──一一二〇─┴──卷四〇   卷三──┼──四九五一五二   │ 一二二二──一二二四─┐       ├──(缺)        │ 一二二五───────┼──卷四六       └──五三──六二     │ 一二二六──一二三五─┤   卷四──┬──六三──六七     │ 一二三六──一二四〇─┘       └──六八──八三     │ 一一四五──一一六〇─┬──卷四二       ┌──八四──八六     │ 一一六一──一一六三─┘       ├──八七──       │ (缺)   卷五──┼──八八───九一    │ 八八──九一─────┬──卷 四       ├──二五八──二六八   │ 九二──一〇二────┘       ├──九二──一〇〇    │ 一一七八──一一八七─┐       └──一〇一──一〇六   │ 一一八八──一一九三─┼──卷四四   卷六──┬──一〇七──一一〇   │ 一一九四──一一九七─┘       └──二一四──二二三   │ 一一九八──一二〇七─┐       ┌──二二四──二三〇   │ 一二〇八──一二一四─┼──卷四五   卷七──┼──二五〇──二五五   │ 一二一五──一二二一─┘       └──二五六──二五七   │ 九九三──九九四───┐   卷八──┬──一三二──一四二 │ 九九五──一〇〇四──┼──卷三六       └──二三一──二四九   │ 一〇〇五──一〇二二─┘       ┌──一六一──一六五   │ 五七六──五八〇───┐       ├──(缺)        │ 五八一────────┤   卷九──┼──一六六──一七二   │ 五八二──五八八───┼──卷二二       ├──一八一──一八九   │ 五八九──五九七───┤       ├──一七三──一七七   │ 五九八──六〇二───┘       └──一七八──一八〇   │ 一二六七──一二六九─┐   卷十─────二六九──二八七   │ 一二七〇──一二八九─┼──卷四八   卷十一─┬──二八八──二九二   │ 一二九〇──一二九三─┘       └──二九一──三一七 │ 一二九四──一三一八─┬──卷四九   卷十二─┬──三一八──三二三   │ 一三一九──一三二四─┘       └──三二四──三二九   │ 一三二五──一三三〇─┐   卷二十────三五一──三六四   │ 一三三一──一三四四─┼──卷五〇   (缺)               │ 一三四五──一三六二─┘

经上来的对列可见《杂阿含经》的偈颂部分共一三卷误编在別处而错乱的仅卷四一四三四六四七——四卷而已次第与内容虽与「八众」的次第不合也还是部类分明的

第四项 弟子所说如来所说(三)

《杂阿含经》的第三部分——「弟子所说如来所说」次第与内容都參差杂乱近代学者的整理也还不能完全妥当《杂阿含经》五〇卷除了《无忧王经》二卷蕴处等二一卷余偈颂一三卷外还有一三卷余这就是第三部分次第与内容应该是有关的所以从内容的分类前后的关联来推定这一部分的次第

   一「罗陀」─────────一一一──一三二   二「见」────────┬─一三三──一三八(以上卷六)               └─一三九──一七一   三「断知」─────────一七二──一八七(以上卷七)     ※      ※      ※      ※          ┌─阎浮车──四九〇   四「舍利弗」─┼─沙门出家─四九一          └─比丘等──四九二──五〇〇          ┌─佛与天┬─五〇一──五〇三(以上卷一八)   五「目犍连」─┤    └─五〇四──五〇七          └─勒叉那──五〇八──五三四   六「阿那律」──────┬─五三五──五三六(以上卷一九)               └─五三七──五四五   七「大迦旃延」───────五四六──五五五   八「阿难」───────┬─五五六──五五八(以上卷二〇)               └─五五九──五六五   九「质多罗」────────五六六──五七五(以上卷二一)     ※      ※      ※      ※   一〇「证净等」───────一一二一──一一三五     按上与菩提分法的「证净」相啣接   一一「大迦叶」─────┬─一一三六──一一四四(以上卷四一)               └─九〇五──九〇六   一二「聚落主」───────九〇七──九一六   一三「马」───────┬─九一七──九一八(以上卷三二)               └─九一九──九二六   一四「释氏」────────九二七──九三六   一五「生死众多」────┬─九三七──九三九(以上卷三三)               └─九四〇──九五六   一六「婆蹉出家」──────九五七──九六四   一七「外道出家」────┬─九六五──九六九(以上卷三四)               └─九七〇──九七九     按从「大迦叶」到「外道出家」共四卷与《別译杂阿含经》(二诵)卷一三──       卷一九的次第相合   一八「杂」───────┬─九八〇──九九二(以上卷三五)               └─一二四一──一二六四          ┌─比丘─┬─一二六五──一二六六(以上卷四七)   一九「病」──┤    └─一〇二三──一〇二九          └─长者───一〇三〇──一〇三八   二〇「法」─────────一〇三九──一〇六一(以上卷三七)     ※      ※      ※      ※   二一「杂」─────────八六一──九〇四(卷三一)     按这一卷前后都不相关联卷初列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寿命共三经       然经上说「如佛说六经」可见是別说六欲天寿经文有所脱落

说一切有部系所传的「弟子所说如来所说」在全经的地位并不一致或在「缘起食谛界」与「菩提分法」中间如《瑜伽论本地分》《杂事》或在最前如《瑜伽论摄事分》然以汉译《杂阿含经》来说是间杂的分列在「修多罗」长行中间的这应该是较古的组织形态

第五项 杂阿含经原形的论定

缘起(食谛界)念住等菩提分法——四分是「相应修多罗」比丘等众相应偈颂是「祇夜」这五分的分类虽然次第前后不同而与《相应部》的分为五品是一样的佛及弟子所说是「记说」间杂的附入各「修多罗」下也与《相应部》相近所以《杂阿含经》古形就是这样的间杂没有次第组织似的汉译《杂阿含经》只是更多一些卷帙次第的错乱罢了经上来的分別条理《杂阿含经》的原有次第可见是这样的

   (蕴相应分第一)   (1) 卷一—蕴(一)   (2) 卷一〇——蕴(二)   (3) 卷三———蕴(三)   (4) 卷二———蕴(四)   (5) 卷五———蕴(五)   (6) 卷六1罗陀2见(上)   (7) 卷七2见(下)3断知   (处相应分第二)   (8) 卷八—处(一)   (9) 卷九———处(二)   (10) 卷四三——处(三)   (11) 卷一一——处(四)   (12) 卷一三——处(五)   (因缘相应分第三)   (13) 卷一二——缘起(上)   (14) 卷一四——缘起(中)   (15) 卷一五——缘起(下)(上)   (16) 卷一六(下)(上)   (17) 卷一七(下)   (18) 卷一八4舍利弗5目犍连(上)   (19) 卷一九5目犍连(下)6阿那律(上)   (20) 卷二〇6阿那律(下)7大迦旃延8阿难(上)   (21) 卷二一8阿难(下)9质多罗   (22) (缺)   (23) 卷三一21杂   (菩提分法相应分第四)   (24) 卷二四念住(上)   (25) 念住(下)正断神足(上)(上缺)   (26) 卷二六——根(下)觉分(上)   (27) 卷二七——觉分(下)   (28) 卷二八——道分(上)   (29) 卷二九——道分(下)息念(上)   (30) 卷三〇——学(下)证净   (31) 卷四一10证净等11大迦叶(上)   (32) 卷三二11大迦叶(下)12聚落主13马(上)   (33) 卷三三13马(下)14释氏15生死众多(上)   (34) 卷三四15生死众多(下)16婆蹉出家17外道出家(上)   (35) 卷三五17外道出家(下)18杂(上)   (36) 卷四七18杂(下)19病(上)   (37) 卷三七19病(下)20法   (众相应分第五)   (38) 卷三八─┬比丘众         ┌┘   (39) 卷三九┴─魔众   (40) 卷四〇——帝释众(上)   (41) 卷四六——帝释众(下)刹帝利众(上)   (42) 卷四二——刹帝利众(下)婆罗门(上)   (43) 卷四———婆罗门众(中)   (44) 卷四四——婆罗门众(下)梵天众   (45) 卷四五——比丘尼众婆耆沙(尊长)众(上)   (46) 卷三六——婆耆沙尊长众(下)天子天女众(一)   (47) 卷二二——天子天女众(二)   (48) 卷四八——天子天女众(三)   (49) 卷四九——天子天女众(四)夜叉众(上)   (50) 卷五〇——夜叉众(下)林神众

整理现存的《杂阿含经》改正次第的错乱就回复了旧有的原形因为「念住」末「正断」「神足」「根」初经文佚失了二卷所以或者误以《无忧王经》来足数本为卷二二二五后又错乱为二三二五除此以外卷帙错乱的仅卷二一〇一二一三二二二四三一三六四一四三四六四七——一三卷或以为错乱极多原因在佛及弟子所说确有这一类经文但是间杂的分散在蕴缘起(食谛界)念住等菩提分法之下虽然约义而称之为「弟子所说如来所说」(或分为声闻相应独觉相应如来相应而事实上并没有类集在一处这所以《瑜伽论本地分》与〈摄事分〉所说前后次第不一汉译《杂阿含经》已将「弟子所说」集成一类而题为「弟子所说诵第四」但「如来所说」部分还是分列在多处没有集成一类如卷六卷七的「罗陀」与「见」《相应部》也编在〈蕴品〉以内与《杂阿含经》相合〈摄事分〉的「摩呾理迦」没有抉择可见这是随类附录而实际是「如来所说」不是古典的「相应修多罗」所以五〇卷本的次第整理不应该存有「如来所说」也类集为一诵的想法现存本的卷三一一般叙列于「菩提分法」以下「如来所说」部分如这样这部分的次第是卷三一(误作四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误作四七)三七加上现存本的卷三一应为三八即使向前移一下这部分就应以卷三八为止如这样与偈颂部分以卷三八开始就陷于矛盾多出了一卷查卷二一与二三卷中缺了一卷(现在的卷二二是偈颂)如知道这是经文的缺佚那就全经的卷帙次第无须重大改变了这部分与卷二一(弟子所说)不合然如记著「弟子所说」与「如来所说」原是分列在多处的也就不用怀疑了〈杂阿含经刊定记〉以为《杂阿含经》原本「弟子所说」与「如来所说」都是类集成一部的所以取「四分十诵」的传说大为改订这是依「弟子所说」「如来所说」的意义整理成部如说是进一步的整理完善也许是对的如以为《杂阿含经》的原形如此那就错了《杂阿含经》原形的全部次第再为简列如下

  • 蕴相应分第一

    • 卷一卷二(误作一〇)卷三卷四(误作二)卷五(附入)卷六卷七

  • 处相应分第二

    • 卷八卷九卷一〇(误作四三)卷一一卷一二(误作一三)

  • 因缘相应分第三

    • 卷一三(误作一二)卷一四卷一五卷一六卷一七(附入)卷一八卷一九卷二〇卷二一卷二二(缺)

  • 菩提分法相应分第四

    • 卷二四卷二五(缺)卷二六卷二七卷二八卷二九卷三〇卷三一(上)(误作四一)(附入)卷三一(下)(同上)卷三二卷三三卷三四卷三五卷三六(误作四七)卷三七

  • 众相应分第五

    • 卷三八卷三九卷四〇卷四一(误作四六)卷四二卷四三(误作四)卷四四卷四五卷四六(误作三六)卷四七(误作二二)卷四八卷四九卷五〇

汉译《杂阿含经》经上来的整理可见「相应修多罗」及「祇夜」(偈颂)以外还有第三分——弟子与如来的「记说」分编在各处在这三部分的分別中抉出了原始结集的「相应教」也就是「摩呾理迦」所抉择的「事契经」

第二节 说一切有部本与铜鍱部本的比较

上来从三大部分的分別研求推定《杂阿含经》的原形次第并从三部分的分类中知道「相应教」的根本部分这是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的传说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所传的《相应部》没有大分为三部分的传说然从次第内容来看也还是相近的《相应部》分为五品五六相应次第内容如下

  • Ⅰ有偈品(Sagātha-vagga(一一相应)

    • 1诸天相应(Devatā-saṃyuttaṃ2天子相应(Devaputta-saṃyutta3拘萨罗相应(Kośalā-saṃyutta4魔相应(Māra-saṃyutta5比丘尼相应(Bhikkhunī-saṃyutta6梵(天)相应(Brahma-saṃyutta7婆罗门相应(Brāhmaṇa-saṃyutta8婆耆沙相应(Vaṅgīsa-thera-saṃyutta9林相应(Vana-saṃyutta10夜叉相应(Yakkha-saṃyutta11(帝)释相应(Sakka-saṃyutta

  • Ⅱ因缘品(Nidāna-vagga(一〇相应)

    • 12因缘相应(Nidāna-saṃyutta13现观相应(Abhisamaya-saṃyutta14界相应(Dhātu-saṃyutta15无始相应(Anamatagga-saṃyutta16迦叶相应(Kassapa-saṃyutta17利得供养相应(Lābhasakkāra-saṃyutta18罗睺罗相应(Rāhula-saṃyutta19勒叉那相应(Lakkhaṇa-saṃyutta20譬喻相应(Opamma-saṃyutta21比丘相应(Bhikkhū-saṃyutta

  • Ⅲ蕴品(Khandha-vagga(一三相应)

    • 22蕴相应(Khandha-saṃyutta23罗陀相应(Rādha-saṃyutta24见相应(Diṭṭhi-saṃyutta25入相应(Okkantika-saṃyutta26生相应(Uppāda-saṃyutta27烦恼相应(Kileśa-saṃyutta28舍利子相应(Sāriputta-saṃyutta29龙相应(Nāga-saṃyutta30金翅鸟相应(Supaṇṇa-saṃyutta31乾闼婆相应(Gandhabbakāya-saṃyutta32云相应(Valāha-saṃyutta33婆蹉种相应(Vacchagotta-saṃyutta34禅相应(Jhāna-saṃyutta

  • Ⅳ六处品(Asḷāyatana-vagga(一〇相应)

    • 35六处相应(Saḷāyatana-saṃyutta36受相应(Vedanā-saṃyutta37女人相应(Mātugāma-saṃyutta38阎浮车相应(Jambukhādaka-saṃyutta39沙门出家相应(Sāmaṇḍaka-saṃyutta40目犍连相应(Moggalāna-saṃyutta41质多相应(Citta-saṃyutta42聚落主相应(Gāmani-saṃyutta43无为相应(Asaṅkhata-saṃyutta44无记说相应(Avyākata-saṃyutta

  • Ⅴ大品(Mahāvagga(一二相应)

    • 45道相应(Magga-saṃyutta46觉支相应(Bojjhaṅga-saṃyutta47念处相应(Satipaṭṭhāna-saṃyutta48根相应(Indriya-saṃyutta49正勤相应(Sammappadhāna-saṃyutta50力相应(Bala-saṃyutta51神足相应(Iddhipada-saṃyutta52阿那律相应(Anuruddha-saṃyutta53禅相应(Jhāna-saṃyutta54入出息相应(Ānâpāna-saṃyutta55预流相应(Sotāpatti-saṃyutta56谛相应(Sacca-saṃyutta

《相应部》的长行四品与《杂阿含经》的〈五阴品〉〈六处品〉〈因缘品〉〈道品〉大类是一致的依《瑜伽论摄事分》「相应教」的根本部分分为四分一六事《相应部》与之相当的就是四品的主要部分一五相应对列如下

   〔杂阿含经〕         〔相应部〕   Ⅰ五取蕴────取蕴─────22蕴相应─────Ⅲ蕴品   Ⅱ六处─────处──────35六处相应─┬──Ⅳ处品             36受相应──┘                      ┌缘起─┼───┬12因缘相应──┐         ├食       │   Ⅲ因缘───┤              ├─Ⅱ因缘品         ├谛────┐        │         │┌  │        │         └界─────┼─14界相应───┘         ┌念住────┼─47念住相应──┐         ├正断(佚)─┼─49正勤相应──┤         ├神足(佚)─┼─51神足相应──┤         ├根─────┼─48根相应───┤         ├力─────┼─50力相应───┤   Ⅳ菩提分法─┤      │        ├─Ⅴ大品         ├觉分────┼─46觉支相应──┤         ├道分────┼─45道支相应──┤         ├息念────┼─54入出息相应─┤         ├学     │        │         └证净────┼─55预流相应──┤                └─56谛─────┘

《相应部》后四品的主要部分——一五相应与《杂阿含经》的一六事相对比就显出了分类的一致其中有无不同的是《杂阿含经》有(三)「学」而《相应部》没有开合不同的《相应部六处品》立〈受相应〉与《杂阿含经因缘分》中「界」的一部分相当《杂阿含经因缘分》別立「食」而《相应部》含摄在〈因缘相应〉中说一切有部的《杂事》也没有说到「食」可见这「食」是新的安立所属部类不同的《杂阿含经》中「谛」属于〈因缘分〉而《相应部》属于〈大品〉谛与蕴缘起相关联早已成为上座部(Sthavira)系的共义然《杂阿含经》说「何等为慧根若比丘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是名慧根」又说「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四圣谛是慧是四谛的如实知(不如实知就不能称为四圣谛)所以属于〈大品〉是更适当的说一切有部的《法蕴足论》以〈念住品〉〈四谛品〉〈静虑品〉为次第可见四谛是道品的一类《發智论》立四十二章四谛与四静虑为次第《大毘婆沙论》分四十二章为三类四谛是「功德类」而不是蕴缘起等「境界类」所摄也保存了四谛属于道品的古义被称为「修多罗」的原始结集部分《杂阿含经》与《相应部》可说是一致的上座部系阿毘达磨的根本论题也就是这些

长行四分的次第铜鍱部为「因缘」「蕴」「六处」「大」说一切有部为「蕴」「处」「因缘」「道」次第虽有不同而以菩提分法为后是相同的这可说是上座部诵本的原形大众部(Mahāsāṃghika)所传的显然不同如《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

「文句杂者集为杂阿含所谓根杂力杂觉杂道杂如是比等名为杂」

《分別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

「杂者诸经断结难诵难忆事多杂碎」

《僧祇律》所举例的显然指「修多罗」的菩提分法《分別功德论》所说的「诸经断结」也该是修持的法门「相应教」的原形应该是以菩提分法为首的《中部如何经》说到当时的阿毘达磨就是四念处等菩提分法说一切有部现存的古形论书——《法蕴足论》全论二一品的次第也是先明菩提分法然后说到根多界缘起阿毘达磨的论题无疑是本于《杂阿含经》的四分一六事(《相应部》的四品的一五相应)古形阿毘达磨以菩提分法为先证明了大众部传说的《杂阿含经》以根道为先正是部派未分以前的原形等到二部分立「相应教」的部类次第上座部改为以蕴处等为先菩提分法在后这表示了大众部传承旧说重于修持的立场而上座部却重于究理了

「相应教」经过部派的整治补充(编入《相应部》中)成为不同的诵本大众部本没有传来所以原形已无从考论但可以决定的是「修多罗」的原始结集文体是精简的(「如是我闻」等序说结说都是以后加上的)随类而分为多少「相应」次第是不免杂乱的在《杂阿含经》与《相应部》中文句大同小异的非常多这可说是原始结集的特色佛门的诸大弟子对大众(与会者)提贡的佛说凡公认为佛说的取审慎而博采的立场一起集录下来而不敢轻率的取去同一论题(如约「蕴」说)而文句小异的或文句相同而约「蕴」约「处」等別说或文句同而听众不同都一起集录下来「相应部」的杂乱敢说是原始结集的实际情形又如「缘起」说五支说九支说十支说等都集录为〈因缘相应〉这是佛陀四五年中应时应机而开展出来的不同教说由弟子们传诵出来就一起集录下来

在不断的集出过程中次第可能调整文句推衍而渐长性质近似的也有所增补大概的说文句渐长内容与事缘相结合被称为「弟子所说」「如来所说」的也不免多少參杂进去以《杂阿含经》的〈五阴诵〉《相应部》的〈蕴相应〉为例来说〈五阴诵〉共一四颂一一二经〈蕴相应〉为一五品一五八经〈五阴诵〉的前四颂(一——二九)最精练简略七——一〇颂(五九——八一)一二颂(三七——四六)文句长一些但仍旧是法义的开示而五颂(三〇——三二二五六——二六二)六颂(二六三——二七二)一四颂(五七五八一〇三——一一〇)不但文段长还參合了事缘与譬喻就在这长篇部分二六二经是佛涅槃以后阿难(Ānanda)以《化迦栴延经》来教化阐陀(Chanda这当然不是「王舍结集」的原典又如五八经是「十门问记」对五蕴作十门的分別问答这是问记——「记说」而且是广问答觉音(Buddhaghoṣa)判为「九分教」的「毘陀罗」这样的条理分明充分表示了论义的成熟也不可能为原始结集的但上述二经不仅见于《杂阿含经》的〈五阴诵〉也见于《相应部》的〈蕴相应〉二本一致可见这是上座部系的原典如此「修多罗」已有了增编「弟子所说」及「如来所说」也有多少參杂这是从现存的二部中所得的结论

现存的「相应教」部分说一切有部与铜鍱部本虽部类大致相同而内容大有出入从《瑜伽论摄事分》所见「蕴」「处」「因缘」——三分与《杂阿含经》可说完全相同而「菩提分法」尤其是「力」「觉支」「道」次第很乱而经文比论要多些将说一切有部本与铜鍱部本对比铜鍱部所传的经文更多了对列如下

〔杂阿含经〕
〔相应部〕
〔杂阿含经〕
〔相应部〕
一一二经
一五八经
念住
三五经
一〇三经
一三一经
二〇七经
正断
(缺)
五四经
缘起
五七经
九三经
神足
(缺)
八六经
四六经
六八经
一九经
一八五经
四三经
一一经
一七经
觉分
四四经
一七五经
证净
二八经
七四经
道分
五三经
一八〇经
六四经
一三一经
息念
一五经
二〇经

如上对列铜鍱部所传比说一切有部所传多出不少然《大正藏经》本计算经数并不精确如《杂阿含经》六五——六八经结颂为「受与生及乐亦说六入处一一十二种禅定三昧经」「受」「生」「乐」「六入」——四经每经有从「观察作证十二经」实计应为四八经如切实计算「五阴」为一七五经「处」为二五九经「缘起」(及食)为七八经界(受在内)为六五经虽经文的增减互有同异而大数相近但「菩提分法」部分铜鍱部本增出三四倍以上是值得注意的以「觉支」为例《杂阿含经》本自七〇四(大正藏编目)起七四七止四四经然依经文七四五中应增三经七四七中应增二十经全数应为六七经《相应部》本共一八品前八品共七六经与《杂阿含经》相近(后二品的经即《杂阿含》的最后数经)《相应部》此下有约「远离」而说的「恒河广说」「不放逸品」「力所作品」「寻觅品」「瀑流品」——五品又约「欲贪调伏」说「恒河广说」等五品这十品九九经都是《杂阿含经》本所没有的这一类的广说「觉支」「道」「念处」「根」「正勤」「力」「神足」「静虑」「谛」都是有的这就是《相应部》本有关「菩提分法」的经特別多的原因所在《相应部》的这些广说是有组织的这已没有随类次第的结集特性而近于编纂了说一切有部不完全是古形的但在这部分上比《相应部》本还近古些


校注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三七(大正二四三九〇上) 吕澂〈杂阿含经刊定记〉(《内学》第一辑二二七 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四八——六五七) 吕澂〈杂阿含经刊定记〉(《内学》第一辑二三三——二四一 《瑜伽师地论》卷三(大正三〇二九四上) 《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大正三〇七七二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〇七中) 《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大正三〇七七二下)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大正三〇四一八中——下) 《瑜伽师地论》卷八五——九八 吕澂〈杂阿含经刊定记〉(《内学》第一辑二三三——二四一 经文编目依《大正藏经》 吕澂〈杂阿含经刊定记〉(《内学》第一辑二四〇 《杂阿含经》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二上) 《相应部根相应》(南传一六下四〇——四一) 如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六四九) 《別译杂阿含经》卷一三(大正二四六三下)《杂阿含经》卷四五(大正二三三二中) 《別译杂阿含经》卷八(大正二四三四下)《杂阿含经》卷三三(大正二二三八下) 《別译杂阿含经》一三九经《杂阿含经》缺 《別译杂阿含经》二九一二九二经与《杂阿含经》一二九三一二九四经相合但次第颠倒 《杂阿含经》卷三一(大正二二一九中) 《瑜伽师地论》卷三(大正三〇二九四上)《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〇七中) 《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大正三〇七七二下) 上为推定的原形卷次下为现在经本的卷次 表示虽间杂在蕴等相应下而实为弟子及如来所说部分 旧题「诵六入处品第二」(大正二四九中) 旧题「杂因诵第三品之四」(大正二一〇八下) 旧题「杂因诵第三品之五」(大正二一一六下) 旧题「弟子所说诵第四品」(大正二一二六上) 旧题「第五诵道品第一」(大正二一七〇下) 吕澂〈杂阿含经刊定记〉说「旧刊排列无误者全经五十卷中仅十二卷而已」(《内学》第一辑二三依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对列也仅一五卷相合(六五六)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大正三〇四一八中——下) 〈杂阿含经刊定记〉(《内学》第一辑二二四——二三三 「附入」指弟子所说如来所说部分 《杂阿含经》卷一七(大正二一一九上——一二四中) 《相应部因缘相应》(南传一三一六——二〇一四二——一五〇)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〇七中) 《杂阿含经》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二下)《相应部根相应》(南传一六下一〇——一一) 《杂阿含经》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二中)《相应部根相应》(南传一六下六)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九〇(大正二七四六六中) 參阅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七〇——七一) 《中部如何经》(南传一一上三一一——三一六) 《杂阿含经》卷一〇(大正二六六中——六七上) 《杂阿含经》卷二(大正二一四中——一五上) 《相应部蕴相应》(南传一四二〇八——二一二一五九——一六六) 「食」合计在「缘起」内 〈受相应〉合在〈界相应〉中计算 「证净」与《相应部预流相应》相当 《杂阿含经》卷三(大正二一八上)
[A1]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ādāḥ【印顺】
[A2] 巴利【CB】巴梨【印顺】
[A3] mātṛkā【CB】Mātṛkā【印顺】
[A4] 启【CB】启【印顺】
[A5] 那么【CB】那末【印顺】
[A6] 本地分【CB】本事分【印顺】
[A7] mātṛkā【CB】Mātṛkā【印顺】
[A8] 三【CB】五【印顺】(cf. 《瑜伽师地论》卷90(CBETA, T30, no. 1579, p. 807, b21-c9))
[A9] 已知【CB】知已【印顺】
[A10] 罢【CB】吧【印顺】
[A11] Sarvāstivāda【CB】Sarvāstivādāḥ【印顺】
[A12] Tāmraśāṭīya【CB】Tāmrā-śātīyāḥ【印顺】
[A13] Sagātha-vagga【CB】Sagātha-vaggo【印顺】
[A14] Devatā-saṃyuttaṃ【CB】Devatā-saṁyuttaṁ【印顺】
[A15] Devaputta-saṃyutta【CB】Devaputta-sa.【印顺】
[A16] Kośalā-saṃyutta【CB】Kosala-sa.【印顺】
[A17] Māra-saṃyutta【CB】Māra-as.【印顺】
[A18] Bhikkhunī-saṃyutta【CB】Bhikkhunī-sa.【印顺】
[A19] Brahma-saṃyutta【CB】Brahma-sa.【印顺】
[A20] Brāhmaṇa-saṃyutta【CB】Brāhmaṇa-sa.【印顺】
[A21] Vaṅgīsa-thera-saṃyutta【CB】Vaṅgīsa-thera-sa.【印顺】
[A22] Vana-saṃyutta【CB】Vana-sa.【印顺】
[A23] Yakkha-saṃyutta【CB】Yakkha-sa.【印顺】
[A24] Sakka-saṃyutta【CB】Sakka-sa.【印顺】
[A25] Nidāna-vagga【CB】Nidāna-vaggo【印顺】
[A26] Nidāna-saṃyutta【CB】Nidāna-sa.【印顺】
[A27] Abhisamaya-saṃyutta【CB】Abhismaya-sa.【印顺】
[A28] Dhātu-saṃyutta【CB】Dhātu-sa.【印顺】
[A29] Anamatagga-saṃyutta【CB】Anamatagga-sa.【印顺】
[A30] Kassapa-saṃyutta【CB】Kassapa-sa.【印顺】
[A31] Lābhasakkāra-saṃyutta【CB】Iabhasakkara-sa.【印顺】
[A32] Rāhula-saṃyutta【CB】Rāhula-sa.【印顺】
[A33] Lakkhaṇa-saṃyutta【CB】Lakkhana-sa.【印顺】
[A34] Opamma-saṃyutta【CB】Opamma-sa.【印顺】
[A35] Bhikkhū-saṃyutta【CB】Bhikkhu-sa.【印顺】
[A36] Khandha-vagga【CB】Khandha-vaggo【印顺】
[A37] Khandha-saṃyutta【CB】Khandha-sa.【印顺】
[A38] Rādha-saṃyutta【CB】Rādha-sa.【印顺】
[A39] Diṭṭhi-saṃyutta【CB】Diṭṭhi-sa.【印顺】
[A40] Okkantika-saṃyutta【CB】Okkantika-sa.【印顺】
[A41] Uppāda-saṃyutta【CB】Oppāda-sa.【印顺】
[A42] Kileśa-saṃyutta【CB】Kilesa-sa.【印顺】
[A43] Sāriputta-saṃyutta【CB】Sāriputta-sa.【印顺】
[A44] Nāga-saṃyutta【CB】Nāga-sa.【印顺】
[A45] Supaṇṇa-saṃyutta【CB】Supanna-sa.【印顺】
[A46] Gandhabbakāya-saṃyutta【CB】Gandhabbakāya-sa.【印顺】
[A47] Valāha-saṃyutta【CB】Valaha-sa.【印顺】
[A48] Vacchagotta-saṃyutta【CB】Vacchagotta-sa.【印顺】
[A49] Jhāna-saṃyutta【CB】Jhāna-sa.【印顺】
[A50] Asḷāyatana-vagga【CB】Aslāyatana-vaggo【印顺】
[A51] Saḷāyatana-saṃyutta【CB】Salāyatana-sa.【印顺】
[A52] Vedanā-saṃyutta【CB】Vedanā-sa.【印顺】
[A53] Mātugāma-saṃyutta【CB】Mātugama-sa.【印顺】
[A54] Jambukhādaka-saṃyutta【CB】Jambukhādaka-sa.【印顺】
[A55] Sāmaṇḍaka-saṃyutta【CB】Samandaka-sa.【印顺】
[A56] Moggalāna-saṃyutta【CB】Moggalana-sa.【印顺】
[A57] Citta-saṃyutta【CB】Citta-sa.【印顺】
[A58] Gāmani-saṃyutta【CB】Gāmanī-sa.【印顺】
[A59] Asaṅkhata-saṃyutta【CB】Asaṅkhata-sa.【印顺】
[A60] Avyākata-saṃyutta【CB】Avyākata-sa.【印顺】
[A61] Mahāvagga【CB】Mahā-vaggo【印顺】
[A62] Magga-saṃyutta【CB】Māga-sa.【印顺】
[A63] Bojjhaṅga-saṃyutta【CB】Bojjhaṅga-sa.【印顺】
[A64] Satipaṭṭhāna-saṃyutta【CB】Satipatthāna-sa.【印顺】
[A65] Indriya-saṃyutta【CB】Indriya-sa.【印顺】
[A66] Sammappadhāna-saṃyutta【CB】Sammapadhāna-sa.【印顺】
[A67] Bala-saṃyutta【CB】Bala-sa.【印顺】
[A68] Iddhipada-saṃyutta【CB】Iddhipada-sa.【印顺】
[A69] Anuruddha-saṃyutta【CB】Anuruddha-sa.【印顺】
[A70] Jhāna-saṃyutta【CB】Jhāna-sa.【印顺】
[A71] Ānâpāna-saṃyutta【CB】Anapāna-sa.【印顺】
[A72] Sotāpatti-saṃyutta【CB】Sotapatti-sa.【印顺】
[A73] Sacca-saṃyutta【CB】Sacca-sa.【印顺】
[A74] 六【CB】[-]【印顺】
[A75] Sthavira【CB】Sthavirāḥ【印顺】
[A76] Mahāsāṃghika【CB】Mahāsāṁghikāḥ【印顺】
[A77] 因缘【CB】缘起【印顺】
[A78] Chanda【CB】Chandaka【印顺】
[A79] 四四【CB】四三【印顺】
[A80] 二十【CB】一九【印顺】
[A81] 六七【CB】六五【印顺】
[A82] 第【CB】等【印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卷9)
关闭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卷9)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