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结论
第一节 经律为主的圣典结集
原始圣典——经与律的次第集成,上来已分別的加以论究。然圣典的集成,并没有终了,这只是过程中的一大段落,圣典还在延续的發展成立中。所以再对过去(原始佛教圣典)的集成过程,作一番回顾,更瞻望未来的开展,以作为结束。
佛法,是以佛陀的三业德用为根本;以僧伽为中心,统摄七众弟子,推动觉化的救世大业。在佛法的具体开展中,有佛与弟子的教说,佛与弟子的事迹,僧伽的集体生活制度。这些,通过佛弟子的领会,实行,用定形的文句表达出来;经当时的僧伽的共同审定,成为佛教的圣典。佛教的原始圣典,综合为大部的集成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结集的佛法,分为「法」与「律」,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经藏」与「律藏」。大众部(Mahāsāṃghika)的《僧祇律》,分別说部(Vibhajyavādin)中,化地部(Mahīśāsaka)的《五分律》,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的《铜鍱律》,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系的说经部(Sūtravādin),对于原始结集的圣典,保存了原始的二分说——「法」与「律」(经与律)。这是二大结集所公认的,一切部派共有的圣典。「法」,集成了「四部阿含」。「律」、「波罗提木叉经分別」,已经成立。僧伽的其他规制,还是「摩得勒伽」,分二部或三部,在开始类集的过程中。大众部的「律藏」组织,代表了那时的形态。属于「小部」的〈义品〉、〈波罗延〉、《优陀那》——《法句》、《本事》,都传诵在佛教界。佛弟子说的偈颂,「本生」、「譬喻」,应已有多少共同的传诵。这一阶段,从佛入灭起,到西元前三百年左右,部派没有分立的时代。
二、大众与上座(Sthavira)——二部,开始分立。上座部系的圣典中,「阿毘达磨藏」成立了。「阿毘达磨」的成立,就是「自相」、「共相」、「相摄」、「相应」、「因缘」——五根本论的成立,应有原形的论部。「阿毘达磨」,传说是佛说的,所以成为「经」、「律」、「论」——三藏。如铜鍱部的《岛史》,分別说系法藏部(Dharmaguptaka),说一切有部所说。那时,「律」的「犍度」部分,上座部系的分类组织,接近完成阶段;《十诵律》的组织,最近于那一时代的形态。「小部」中,「上座偈」及「上座尼偈」,已经成立;「本生」与「譬喻」,传说也更见具体。西元前二五一年,华氏城(Pāṭaliputra)举行(被称为第三)结集,那是上座部分化,分別说部成立的结集。所以根本二部对立,应为西元前三〇〇年顷,到西元前二五〇年。
三、部派的一再分化,成为十八部,这是当时佛教界共传的教派。各部派在不同的教区,不同的僧伽内部,对经律都有一番审定与编组——结集,而成为自部的圣典(小部派,不一定有特殊的完整的三藏,但也多少有些出入)。雨后春笋般的部派成立,是佛教大扩张,因不同传承,不同地区所引起的。那时,经、律的主体,都已成立;律部更有自宗不同的附属部分,如「增一律」等。论典,也成立自部不同的根本论。「杂藏」,本是附属于「经藏」的。而有的把「杂藏」独立起来,成为「四藏」。「杂藏」中,「本生」与「譬喻」,多完成大部。波罗蜜多——菩萨譬喻所引起的菩萨法,附在裡面,如《增壹阿含经.序品》所说。立「小部」或「杂藏」而附属于经藏的,仍用「三藏」的分类。不立「杂藏」的说一切有部,部分(《法句》等)传诵在「三藏」外,部分——「本生」、「譬喻」,编入律部的《药事》、《杂事》等。这一时代,从西元前二五〇年起,约到前一〇〇年止。
四、西元前一〇〇年后,部派佛教有了多少变化:有的衰落而消失了。有的因地区,因时代,圣典方面也有了新的内容。如大众部末流,将四藏中的菩萨大行,更有「方等大乘」,而成立第五「菩萨藏」。法藏部也另立「咒藏」与「菩萨藏」,成为「五藏」。这不但有了「方等」,也暗示了「秘密大乘」的滋长。以保守著名的铜鍱部,也有〈佛譬喻〉、《佛种姓》中的〈宝珠经行处品〉,与时代的思潮相呼应。
这是部派佛教所传的圣典的大类。原始佛教的圣典,就是第一阶段。
第二节 不断传出的部派佛教圣典
佛教圣典,经二大结集所集成的部类,是佛教界所公认的。此后一再分化,成立种种部派。凡经一次分化,大抵有属于这对立派系的僧伽大会,各自对圣典作一番审定与改组。经律间的彼此差別,代表了部派间的实质对立。部派成立后,圣典还是在不断的传诵、成立,但没有经过共同审定的,虽传诵流行,却没有编入固有的圣典——「经藏」与「律藏」中去,因为经律已凝定而被(自部所)公认了。在「三藏」或「四藏」以外传诵的圣典,是相当多的。这一事实,这裡想略为叙列。
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的成立,是分別说部(Vibhajyavādin)再分化,属于第三阶段。当时审定了「三藏」的具体内容,但此后还是不断的传出。长部师(Dīghabhāṇaka)以为:《譬喻》、《佛种姓》、《所行藏》、《小诵》——四部,是不属于「经藏」「小部」的,就说明了这一事实。这种内部的意见出入,如关系重大,或法义上有严重的歧异,就可能引起部派的再分化。
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不立「杂藏」,所以(部分编入律藏,而)传诵于「藏」外的,数量特別多。〈义品〉、〈波罗延〉、《法句》、《本事》等古典,不必再说;部派特有的圣典,在汉译的「论」书中,有部分的资料可考。坚慧(Sāramati)曾在《入大乘论》卷上(大正三二.三六下)说:
「舍头罗经、胎经、谏王、本生、辟支佛因缘,如是八万四千法藏,尊者阿难从佛受持者,如是一切皆有非佛语过」。
坚慧所提到的几部,在对方都是承认佛说,却是不属于「三藏」的。1.「舍头罗经」,现在汉译大藏(《大正藏》「密教部」四)中,有吴支谦与竺律炎共译(西元二三〇年前后译出)的《摩登伽经》三卷;西晋竺法护译《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或名《虎耳意经》)一卷。这二部,是同一部类的別诵本。以摩登伽女(Mātaṅga)咒术惑乱阿难(Ānanda)为因缘,有咒语,说二十八宿,并占卜星宿等。据《十诵律》,近聚落住比丘,「读诵星宿经」。这本是世俗的占星术,经佛教的应用而演化为本经。这可能是说一切有部本;或是同在北方的,法藏部(Dharmaguptaka)「咒藏」的一部。2.「胎经」:这是《入胎经》,明胎儿的生长过程,并「四种入胎」的不同。在大藏经中,编入《大宝积经》。现有二部:一、《佛为阿难说处胎经》,唐菩提流志(Bodhiruci)译,编入《大宝积经》第一三会。二、唐义净译《佛为难陀说出家入胎经》,二卷,编入《大宝积经》第一四会。这二部的实质相近;义净所译,与难陀(Nanda)贪欲譬喻相结合,与《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一一——一二)所说相同。3.「谏王」:现大藏经(大正藏「经集部」一)有刘宋沮渠京声所译:《佛说谏王经》一卷。异译本有唐玄奘译的《如来示教胜军王经》;赵宋施护译的《佛说胜军王所问经》。4.「本生」,即种种「本生」。5.「辟支佛因缘」:大藏(大正藏「论集部」)有《辟支佛因缘论》,失译,或与这一部相近。
又在说一切有部的论书中,还發现《正法灭经》;《集法契经》、《筏第遮经》。《集法契经》,如《阿毘达磨显宗论》卷一(大正二九.七七八中——下)说:
「又见集法契经中言:于我法中,当有异说,所谓有说唯金刚喻定能顿断烦恼;……或说眼识能见,或说和合能见;……诸如是等差別诤论,各述所执,数越多千。师弟相承,度百千众,为诸道俗解说称扬。我佛法中,于未来世,当有如是诤论不同。为利为名,恶说恶受,不证法实,颠倒显示」。
这是部派纷争极盛的现象。这是说一切有部,集法藏经的一类;现存《结集三藏及杂藏传》,《迦叶结经》(编入《大正藏》「史传部」一);《大智度论》所说的《集法经》,都属于这一类,只是部派不同而已。《筏第遮经》,传说天(神)授与的,来历更难说了。这些,都是不属于「三藏」的。
《瑜伽师地论》中,抉择声闻的伽陀,有「胜义伽陀」、「意趣义伽陀」、「体义伽陀」。「意趣义伽陀」五一颂,是大梵天王请问而佛说的。这部伽陀,不知道名称,也没有其他的传译。「胜义伽陀」,全部四四颂。初四颂,是「佛为婆柁梨婆罗门」说,与《別译杂阿含经》(一五一经)相合。「诸色如聚沫」等六句,出于《杂阿含经.蕴诵》「染汙意恒时,诸惑俱生灭,若解脱诸惑,非先亦非后」颂,据《成唯识论》说,出于《解脱经》,还有「颂释」。依《瑜伽论》引文,此下「非彼法生已……何得有能净」八句,也是与上文相贯连的。这部《解脱经》,也出于「三藏」以外(《瑜伽论》所引声闻经,大都与说一切有部经相合)。北传的说一切有部,在汉译中,所知道的最多;不属于「三藏」的经典,说一切有部是为数不少的!
部派佛教时代,圣典的不断传诵出来,决不限于说一切有部。如《法住经》,《入大乘论》曾提到了他的内容:「尊者宾头卢、尊者罗睺罗,如是等十六人诸大声闻」。这似乎是佛教共传共信的,玄奘译有《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是依据《法住经》的。所说的声闻三藏,如「毘奈耶藏中,有苾刍戒经、苾刍尼戒经、分別戒本、诸蕴(犍度)差別及增一律;阿毘达磨藏中,有摄,六问、相应、發趣等众多部类」,与锡兰佛教中,容认大乘的部派有关。又汉译有《那先比丘经》(《大正藏》「论集部」);铜鍱部所传,名《弥兰陀问》(Milindapañha),受到学者重视。这也是南北共传,而诵本不同的一部。此外,如《舍利弗问(经)》,属于大众部(Mahāsāṃghika)。《入大乘论》说:「僧祇中说:青眼如来等,为化菩萨故,在光音天,与诸声闻众,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住」,这又是大众部的另一部圣典。特別是元魏瞿昙般若流支(Prajñāruci),所译的《正法念处经》(《大正藏》「经集部」四),共七〇卷,是说一切有部与正量部(Saṃmatīya)等,共同重视的。这部经,马鸣(Aśvaghoṣa)曾有关系。在汉译的大藏经中,如审细地考查起来,属于声闻部派,而出于三藏外的圣典,一定是众多而又庞杂的。所以,声闻的三藏圣典,不是声闻圣典的全部。「三藏」,只是部派初分时代所结集的,为众所周知的圣典。而一地区,一部派,在佛教的开展中,从佛弟子心中表达出来,成为圣典,代表了这一地区,一部派,时代佛教的共同意识。不过在另一地区,另一部派,或不受重视而已。总之,早期集成的「三藏」圣典以外,部派佛教的圣典,一直在不断的成立而传诵出来。
第三节 一切圣典概观
原始佛教圣典——经与律,与一般公认的「三藏」,在声闻弟子的传授宏通中,并非圣典的全部,而只是初期集成传诵的,圣典集成史的一大段落。佛教圣典的原始部分,有时、有地、有人、有事,充满现实感。离佛的时代渐远,圣典的现实性渐淡,而理想的成分渐浓。佛法的开展,在印度文化的领域中,有印度宗教的特性。以佛法来说,是具体的,活跃的,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适应中,进行觉化,净化大业的宗教。卓越的圣者们,经内心的体证而流露出来,集成定形文句而传诵于佛教界,就是圣典。佛教每一阶段的圣典,都是代表著时代佛教,成为时代佛教的指导方针。佛教圣典,不是別的,是佛法在活跃的进行中,适应人类,而迸出智慧的光明,留下了时代佛教的遗迹。
原始佛教圣典,是佛法进展中的一大段落,以后又怎样呢!在适应广大人心的机宜中,又不断的传诵出圣典。不过,佛法的化导世间,是有原则的;虽多姿多釆,而有一贯方针的。试论佛教圣典开展中,每一阶段的特性,也可说是一种教判,一种史观。
「佛法」,佛陀初期的教化,是正法中心的。到后来,为了「依法摄僧」,而逐渐成立僧伽制度(律),而树立「导之以法,齐之以律」的佛法。继承这一趋势而开展的原始佛教,法与律并重。等到部派分立,上座们有了偏重律制的倾向。律——毘尼「是世间中实」,有时地的适应性。时代变了,区域文化也不同了,为律制所局限的佛法,难以适应,而有偏重形迹,忽视根本的情况。一分重法者,适应佛教的时代要求,而展开了正法中心,复归于佛陀的运动:这就是「大乘佛法」。原始佛教传下来的经与律的数量,约为四与一之比。而「大乘佛法」中,部类庞大,可说没有律部。即使附带的有一部分,与大乘的「契经」,不成比例,百分不及一,千分也不及一。「大乘佛法」是重法的,是不容怀疑的事实。从佛陀化世的根本原则说,这都是各得佛法的一体。
以「法」来说,原始结集只是「四部阿含」,而这又源于「相应阿含」。「相应阿含」的根本,是「修多罗」,甚深法义的结晶。通过一般民间的神教意识,成立「祇夜」。分別抉择「修多罗」与「祇夜」的「弟子所说」,普化社会的「如来所说」,就是「记说」。这三部的总合,称为「相应阿含」。依这三部分而开展集成的,为「中」、「长」、「增一」,共为「四部」。依古人的传承解说:以「修多罗」根本部分为主的《相应部》,是「显扬真义」——「第一义悉檀」。以分別抉择为主的「中部」,是「破斥犹疑」——「对治悉檀」。以教化弟子启發世出世善的,是「满足希求」——「为人(生善)悉檀」。以佛陀超越天魔梵为主的,是「吉祥悦意」——「世间悉檀」。这是佛法适应世间,化导世间的四大宗趣,也是学者所能得的,或浅或深的四类利益。佛法的四大宗趣,从「四部」圣典的特性中表现出来。
「佛法」——「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次第开展,又次第有「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的流行。从长期發展的观点来看,每一阶段圣典的特色是:一、以《杂阿含经》(《相应部》)为本的「四部阿含」,是「佛法」的「第一义悉檀」,无边的甚深法义,都从此根源而流衍出来。二、「大乘佛法」初期的「大乘空相应教」,以遣除一切情执,契入无我空性为主,重在「对治悉檀」。三、「大乘佛法」后期,为真常不空的如来藏(佛性)教,点出众生心自性清净,而为生善解脱成佛的本因,重在为人生善悉檀(心性本净,见于《增支部》)。接著,「秘密大乘佛教」流行,「劣慧诸众生,以痴爱自蔽,唯依于有著……为度彼等故,随顺说是法」。这是重在「世间悉檀」。佛法一切圣典的集成,只是四大宗趣的重点开展。在不同适应的底裡,直接于佛陀自证的真实。佛教圣典的不断传出,一直就是这样的。所以佛教圣典,不应该有真偽问题,而只是了义与不了义,方便与真实的问题。
南本《大般涅槃经》,有一譬喻,如卷九(大正一二.六六三上)说:
「如牧牛女,为欲卖乳,贪多利故,加二分水,转卖与余牧牛女人。彼女得已,复加二分,转复卖与近城女人。彼女得已,复加二分,转复卖与城中女人。彼女得已,复加二分,诣市卖之。……取已还家,煮用作糜,无复乳味,虽无乳味,于苦味中犹胜千倍」。
活用这一譬喻,来说明佛法的长期流传,集成不同圣典,倒是非常适合的。佛法,如牛乳一样。为了多多利益众生,不能不求适应,不能没有方便,如想多卖几个钱,而加上水一样。这样的不断适应,不断的安立方便,四阶段的集成圣典,如四度加水去卖一样。终于佛法的真味淡了,印度的佛教也不见了!虽然这样,佛法的「世间悉檀」,还是胜于世间的神教,因为这还有倾向于解脱的成分。佛法在流传中,一直不断的集成圣典,一切都是适应众生的佛法。
校注
《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四九二中)。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三〇(大正二二.一九〇下——一九一上)。 《铜鍱律.小品》(南传四.四二九——四三〇)。 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八六——八九)。 《岛史》(南传六〇.二八)。 《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十诵律》卷六〇(大正二三.四四八上——四四九中)。 《增壹阿含经》卷一(大正二.五五〇下)。 《分別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 《三论玄义检幽集》卷六(大正七〇.四六五中)。 《十诵律》卷五七(大正二三.四二〇上)。 《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一(大正二九.三三〇中——下)。 《大智度论》卷二(大正二五.六七上)。 《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一五(大正二九.四一六中)。 《瑜伽师地论》卷一六(大正三〇.三六三上)。 《瑜伽师地论》卷一六(大正三〇.三六五下——三六七上)。 《別译杂阿含经》卷八(大正二.四三一上)。 《杂阿含经》卷一〇(大正二.六九上)。 《瑜伽师地论》卷一六(大正三〇.三六四上)。 《成唯识论》卷五(大正三一.二四下)。 《入大乘论》卷上(大正三二.三九中)。 《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大正四九.一四中)。 《入大乘论》卷下(大正三二.四六上)。 《大智度论》卷二(大正二五.六六上)。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一(大正一八.五上)。【经文资讯】《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35 册 No. 33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9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印顺文教基金会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