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方外志卷第十二
盛典考第十四
夫物有本末,事有先后;而贤者不以末而先乎本,不以本而后乎末。古先哲人惟道是重,视身命轻于鸿毛,观财物贱于弊屣。或舍全身以求半偈,或罄家业以事如来;或析骨以书经,或刺血以为墨。非以先所重而后所轻乎?天台智者大师,相具四王,德严二备。为天人师,作如来使。震旦僧宝,一人而已。上至王臣以及士庶,为道为法,以财以心。凡有𫎪施,委如山积。然于大师,虽受不著,惟用归之。甘露苑中均俵众僧而已。故四十余年惟披一纳,冬夏不释体。彼以无施而施,可谓檀波;我以不受而受,无乖般若。可谓于法等者,于财亦等者也。今具录其施品,以为法门盛典云。
释
陈宣帝割始丰县调
智者大师居佛陇修禅寺行道,以年既失稔,僧众随缘。师共慧绰种苣拾橡,安贫无戚。俄陈宣帝诏云:「禅师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蠲两户民,用给薪水。」《別传》、《百录》具出
宣帝放生池
智者大师自舍身衣,并诸劝助,先赎簄一所,永为放生之池。后渔人舍恶从善,绵亘三百余里江溪簄梁,合三十六所,同时永舍,俱成法池。大师遣人表闻金陵,欲求此处永为放生。宣帝𠡠云:「此江若无乌贼珍味,宜以所请永为福池。」陈东宫问徐陵曰:「天台功德,谁为制碑?」陵答曰:「愿神笔玉著!」会宣帝崩,不复得就。𠡠国子祭酒徐孝克以树高碑。载〈文章考〉
少主施物
陈少主顾问群臣曰:「释门谁为名胜?」徐陵对曰:「瓦官禅师,德迈风霜,禅鉴渊海。昔远游京邑,群贤所宗。今高步天台,法云东霭,永阳王北面亲承,愿陛下诏之还都。」陈主遂仗三使,更勅州敦请,延上东堂,四事供养,礼遇殷勤,在灵曜寺。主书罗阐宣口𢽟,送真金像一躯(光跌五十),释论一部,阚宝缕𤕵案一面,山羊[髟/曷]麈尾一柄(并匣),虎面香炉一面(并合),东田口二。罗阐又宣口𠡠,不许让口,且留山中使役,勿劳输送。又罗阐口敕,送扶月供夏服一通,细蕉五端,绢、布各十疋,绵十斤,黄屑二斗,扶月白米五石,钱三千文,果菜付随。由扶月送学士三人、弟子三十人,各给夏服,扶月供依旧式。又罗阐宣口𠡠,不许让扶月供,云扶月薄少,无所致让,受已舍施,弥会功德之心。又罗阐口敕,不许让嚫衣服。法施无尽,财物有竭。所送不多,忘怀纳受。九月二十四日,又罗阐宣口敕,施槟榔二千子,节子一百枚,萪席一领。《百录》
少主沈后施物
沈后书云:「妙觉和南。今遣内师许大梵往,稽首乞传香火,愿赐菩萨名,庶𧂐薰菩提眷属。谨和南。」大师答云:「今名海慧菩萨。」送扶月供薰陆沉檀各十斤,黄屑一斗,细纸五百张,烛十挺,赤松润米五石,钱一千文。右件月月供光宅寺。《百录》
后主施物
后主书云:「谨遣主书刘𤪽畧伸诚欵,殊未宣悉。弟子深和南,正月十三日。」扶月供薰陆香一合,檀香三十斤,中藤纸一堕,乳酥一斗,钱二千文。右牒月月供光宅寺。
隋秦孝王施物
隋文帝第三子名俊,为秦孝王(事见〈金汤〉、〈文章志〉),尝请大师住安州方等寺。开皇十年五月十九日,奉施沉香等如別,至愿检领。沉香十斤,牋香十斤,薰陆少许。右牒薄伸供养。《百录》
晋王施物
即炀帝也,当时犹为晋王,代秦王为杨州总管,奉智者为菩萨戒师。(书具〈文章志〉)《国清百录》载:「王嚫戒师衣物,有圣种纳袈裟一缘,黄纹舍勒一腰,绵三十屯,郁泥南布袈裟一缘,黄𮈔布袜一具,绢四十疋,郁泥南𮈔布褊袒一领,黄䌷卧褥一领,布三十禅,郁泥𮈔布坐褥一具,乌纱蚊帱一张,纸二百张,郁泥𮈔布方裙一腰,紫𫄧靴一量,钱五十贯,郁泥云龙绫被一缘,龙须席一领,蜡烛十挺,郁泥罗头帽一领,须弥氊一领,铜砚一面,高丽青坐布一具,乌皮履一量,墨二挺,黄𮈔布背裆一领,南榴枕一枚,和香一盒,铁锡杖一柄,象牙管一管,麈尾一柄,乌油铁钵一口(并袋),班竹笔二管,铜匕筯一具,犀角如意一柄(并匣),白檀曲几一枚,铜重盌三口,𨱎石香炉奁一具,山水绳床一张,铜搔劳一口,铜香火匕筯一具,白檀支颊一枚,铜澡灌一口,南榴夹膝挑一枚,竹蝇拂一枚,铁翦刀一口,蒲移文木案并褥,犀庄瓜刀一口,铁剃刀一口,黄𮈔布隐囊一枚,紫檀巾箱一具,铁镊子一具,白瓦唾壶一口(并笼帀),梯心笔格一枚,铜烛擎一具,𨱎石装梯心经格一具,犀装书刀一口,白团扇一柄。师严教尊(右四字瓜),喜舍供养(右四字龙),习恼余气(右四字悬针),缘觉侵断(右四字垂露),咸登常乐(右四字飞白),岂如菩萨(右四字倒薤),能施所受(右四字鱼),声闻是证(右四字科斗),戒定慧满(右四字小篆),苦集灭道(右四字大篆),糓皮屏风一具(瓜、篆、龙、鱼、科斗、飞白、垂露、倒薤等书)。净人善心年十一。右牒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所施嚫物,大师但留应用法器数种,余者并以回施。柳顾言回以报大王,王即用法讳遣书谢云:「弟子总持和南。柳顾言还奉旨,垂示六种舍施及留受用。弟子一日恭嚫,犹以陋薄,不称宿心。来旨既以转施,功德弥为增上。悲敬福田深是平等,固非敝识所能周见,事事仰依。其所留者,既以不多,愿恒留受用,旨遣报咨。谨和南。」
晋王施物至匡庐
大师于杨州授戒已,即往匡庐度夏。晋王遣使送物,书尾云:「今遣主簿王灌指往祗承并贡,別牒用忘存著,敢畧繁辞。谨和南,七月一日。」法衣六件,盐一百斛,米一百斛。右件其盐米悉出江州正仓,王灌賫合鱼开送。
晋王施物至荆州玉泉山
大师于庐山夏竟,即往荆州玉泉山建寺以报地恩。晋王有致物启云:「弟子总持和南。率施別牒,五彩幡锦,香炉檀等十种。示表微诚,薄伸法贶,尠陋追悚。谨和南。」五彩四十九尺幡二张,五色班罗经巾二枚,绢五十疋,锦香炉檀十张,薰陆香二觔,剃刀十口,鵄纳袈裟一领,油铁钵十口,雄黄七觔,须弥氊五领。右牒。
晋王施物至天台山
纳袈裟十领,龙须席二领,须弥氊二领,猫牛酥三瓶,薰陆香一盒。
晋王于大师灭后,造国清寺并施物
《百录》:王荅大师遗书,末云:「今奉施瓷瓦、香炉供养龛室。遗旨以天台山下,遇得一处非常之好,垂为造寺。今遣司马王弘创建伽蓝,一遵指画。寺须公额并立嘉名,亦不违旨。佛陇头陀并各仍旧,使移荆州玉泉。十僧守天台者,今山内现前之众,多是渚宫之人,已皆约勒,不使张散。岂直十僧而已。所求废寺水田以充基业,亦勒王弘施肥田良地。別资给行,送经一藏。依法为先师別供养,具钟、幡、香、法鼓等物。又施钱直,且充日费。」
晋王遣使入天台设周忌
书云:「岁序推移,日月如逝,智者迁化,已将一周。追深悲痛,情不能已,念衷慕感恸,何堪自居?今遣典签吴景贤往彼设斋,奉为亡日追福,迟知一二。杨广和南,开皇十八年。」
皇太子施天台山物
即晋王也。《百录》云:「开皇十八年改为仁寿元年,以晋王受皇太子,令书与天台山众。末云:『今遣员外散骑侍郎张乾威,送僧使还山,于旧所设供,庶同甘露。能变麄澁,亦凭香积证道融销。书不尽言,反此无悉。杨广和南。仁寿元年十二月十七日。』白石香炉一具(并香合三枚),大铜钟一口,鵄纳袈裟一领,鵄纳褊衫二领,四十九尺幡七口,黄绫裙一腰,氊二百领,丝布祇支二领,小幡二百口,和香二盒,胡桃一笼,衣物三百段,柰𪎊一盒,石盐一盒,酥六瓶。」
皇太子又施天台山物
仁寿二年,右庶子王弘宣令施天台山物目:飞龙绫法衣一百六十领,幡一百五十张,光明盐一石,酥五瓶。
皇太子又施天台山物
仁寿二年八月令旨云:「弟子重先师法门,故相劳苦,师亦须为法,勿以为辞。今遣大都督段智兴送师还寺,为和南大众好依先师法用行道,勿损风望也。好去!」并有布施:飞龙绫法服三百二十领,猫牛酥两瓶,光明盐一斛。
皇太子別施灌顶法师物
右庶子张衡宣令,別赐灌顶物:金缕成弥勒像,并夹侍菩萨、圣僧、周匝五十三佛,织成经檀七张,织成经袋三口,薰陆香一百觔,酥合和香一觔。又令书一函与众。
炀帝施天台山众物
《百录》云:仁寿四年,皇太子登极,山众具贺启。皇帝遣使右仆射苏宣敕赐天台寺物五百叚,至杨州库叅军向德元送物到寺。
炀帝赐国清寺额
《百录》炀帝敕杨州僧云:「经论之内,若为尊于师氏胜于智者。」
「又前为智者造寺,权因山称。经论之内,复有胜名。可各述所怀,朕自详择。」
诸僧表戒师有行者,圣表寺为禅门五净居。其表未奏,僧使智璪启云:「昔陈世有定光禅师,德行难测。迁神已后,智者梦见其灵云:『今欲造寺,未是其时。若三国为一家,大势力人当为起寺。寺若成,国即清,必呼为「国清寺」。』伏闻敕旨,欲立寺名。不敢默然,谨以启闻。」通事舍人李大方奏闻,敕云:「此是我先师之灵瑞,即用,即用!可取大牙殿榜,填以雌黄,书以大篆,付使人安寺门。」以上具见《国清百录》
唐太宗皇帝赐爵
太宗正观二十年,诏天台山国清寺法华智威禅师补四大师、朝散大夫。《统纪》
高宗皇帝赐爵
高宗诏天台山天宫寺慧威禅师与法华禅师,同补四大师、朝散大夫。《统纪》
德宗皇帝敕文举法师为国清寺大德
师于贞元三年奉敕得度,寻敕为国清大德。《高僧传》
宣宗皇帝加赐国清寺额
宣宗皇帝加赐「大中」二字,诏常侍郎柳公权书额。《国清碑》
吴越王建金光明道塲
先是,智者大师每年于国清建金光明道塲,邦镇侯伯送供,黑白二众无远不届。后因缺食,清观法师置庄田十二顷赡之。会昌之后,其事遂寝。于是杭州瑞龙幻璋禅师请吴越王每年于天台重建金光明道塲。诸郡黑白大会,逾月而散焉。具见《清观传》、《稽古畧》
宋太宗皇帝重敕建寿昌寺
太平兴国三年,太宗于滋福殿宣问两浙都僧正赞宁,石桥长广量度,一皆实奏,帝叹嗟久之。至八年,因福田寺道者自询誓断腕然炼,乞重建此寺,乃宣内殿头高品卫绍钦张承贵革故规制,若化出天宫。《神僧传》
太宗皇帝敕造罗汉像
雍熙元年,敕造罗汉像五百十六身,奉安寿昌寺。
真宗皇帝改赐国清寺额
真宗皇帝赐中金万两重建寺,改赐景德国清之寺。《国清碑》
仁宗皇帝供施五百应真
景祐四年,遣内侍张履信賫沉香山子一座、龙茶二百觔、银五百两、御衣一袭。《佛法金汤》
英宗皇帝赐天下寺额
治平四年,敕天下私造寺院及三十间,并赐「寿圣」之寺。《通塞志》
高宗皇帝敕差住持国清
建炎四年,恭奉高宗皇帝敕差慧 律住持,许令每遇圣节,进奏香疏。《国清碑》
高宗皇帝蠲免差借夫脚
绍兴十七年八月、二十三年正月,两蒙朝廷特降指挥,依明州天童例,除纳正税,一应科敷,差借夫脚、官员拘占,并行蠲免。《国清碑》
元朝敕施
元朝帝王甚重三宝,故台山诸寺免田劄、付勒石者至多。田既为豪右所占,碑例不存。每于荆榛中得片石,犹可想见。
今上皇帝赐国清寺藏经
万厯三十年,今上差御马监太监党礼,賫赐经一藏,饭僧内金千两,建藏阁内金四百两,有特旨。
灵异考第十五
夫灵,莫灵于吾心之明觉;异,莫异于明觉之神通。即明觉以为神通,异元不异;即神通而是明觉,灵此真灵。良以圣人心珠圆净,随所愿而雨神通;智鉴精明,对能临以彰妍丑。大而盖天盖地,小而入芥入尘。本不动于寂常,又何移于当处?此如来之神通,吾心之灵觉者也。至于后世有道诸祖,虽不以神通自衒、洩佛密因,然于临终,不无显示。矧寒山、戒公、文殊度世,拾得、周妪、普贤示生,欲令末俗以知归,亦现殊常而骇俗;津梁浊世,厥功居多。灵异传闻,人谁不信?第昧者不反求于明觉,乃持疑于见闻。或不逊指为妖人,或妄言称为幻术。此何异匡人指孔子为阳虎,田巴斥三王为罪人乎?今之所录,有稽僧史,事确理实,请无惑焉。
释
五百应真
石桥山去县五十里,即五百应真之境,方广寺隐于此中。晋白道猷行至桥所,闻空中声曰:「知君诚笃,今未得度,却后十年自当来也。」师心怅然。留宿桥所,闻西有钟磬声,且复欲前。一人庞眉皓发问师所之,师具答意。老人曰:「君生死身,何当得去?吾是山神,故来告尔。」师乃退。然每思不得度石桥,晨夕惋恨。乃结草为庵,弥年禅观。后试造石桥,乃见横石洞开,梁道平正,因得度桥。少顷,睹精舍宏壮,图塔瓌异;神僧叙接,宛同素识。因共烧香中食。食毕将陈住意,神僧曰:「师母孕师时,尝经韮畦,有腥膻气,僊圣所不得近;若欲来此,必洁净身意,十年后方得来也。」相送度桥,于是返顾,横石还合。师还赤城,刲腹出肠胃以洗涤之。今赤城山有洗膓井,旁生青韮,他处即无,是其验也。〈罗汉灵异记〉
天台大师于陈太建七年秋九月初八,天台未议卜居,常宿于石桥。见有三人皂帻绛衣,有一老僧引而进曰:「禅师若欲造寺,山下有皇太子寺基,用以仰给。」因而问曰:「止如今日,草庵犹自难得,当于何时能办此寺?」老僧答曰:「今非其时,三国成一,大势力人能起此寺。寺若成,国即清,当呼『国清寺』。」《天台別传》
陈郡袁子雄、新野庾崇,两人登山,值智者大师于修禅寺讲《净名经》。雄见堂前有山,[口*(垩-王+田)]璃映彻;山阴曲涧,琳琅布底;跨以虹桥,填以宝饰。梵僧数十,皆手擎香炉从山而出;登桥入堂,威仪溢目,香烟彻鼻。雄以告崇,崇称不见。《天台別传》
智者大师受晋王请,出山十二年。修禅寺人踪久断,竹树成林。还届半山,忽见沙门,眉发皓然,秉锡当路,一众咸睹。行次渐近,逡巡韬秘。《別传》
妙说尊者国清寺讲经,升座众集。或少,有异僧十人自外而入,威仪可观。致敬已,坐行末。讲散,复问讯,即出。遣侍者邀之,皆凌空举手笑谢而去。《统纪》
黄檗希运禅师游天台山,路逢一僧,与之言笑如旧识。熟视之,目光射人。乃偕行。属涧水暴涨,捐笠植杖而止。其僧率师同渡,师曰:「兄要渡自渡。」彼即牵衣蹑波,若履平地。回顾曰:「渡来!渡来!」师曰:「咄!这自了汉,吾早知,当斫汝胫。」僧叹曰:「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言讫不见。见《传灯录》
永嘉全亿长史画半千罗汉形,每一迎请,必于石桥宿夜焚香,具锣钹幢盖,引导入于殿。香风送至,幢幡之势,而入门即止。其方广寺在石桥里,梵呗方作,香霭始飘。先有金色鸟飞翔,后林树石畔,见梵僧或行或坐,或招手之状,或卧空之形,瞬息之间千变万化。
汉南国王钱氏,频年施供养,又造五百铜罗汉安寿昌寺,祥瑞极繁。《石桥应真感应畧记》
景定中,贾丞相似道命僧妙弘建昙华亭。既成,供五百圣僧茶。茶瓯中一一现异花,中有四字,其文曰:「大士应供。」聚观者神之。〈昙华亭记〉
凡往来人供茗,乳花効应,或宝炬金雀、灵踪梵响接于见闻。石罅有木瓜,尤异:华时,青蛇盘纠枝榦;至实落,供大士,乃去。人目为护圣瓜。《赤城旧志》
昙猷尊者
居赤城山,神鬼让居。飞锡救妪。肉身不毁,举体皆绿。具〈圣僧考〉
定光禅师
迹晦道明,易狎难识。有所悬记,多皆显验。具〈圣僧考〉
智者大师
寺北別峰呼为华顶,登眺不见群山,暄凉永异余处。大师舍众独往头陀,忽于后夜大风拔木,雷震动山。虺魅千群一形百状,或头戴龙虺,或日出星火。形如黑云,声如霹雳。倏忽转变,不可称计。图画所写降魔变等,盖少小耳。又作父母师僧之形,乍枕乍抱,悲哽流涕。大师安心空寂,深念实相,强輭二缘所不能动。明星出时,神僧赞曰:「制敌胜怨,乃可为勇。能过斯难,无如汝者。」既安慰已,后为说法。问曰:「大圣是何法门?当云何学?云何弘宣?」答:「此名一实谛,学之以般若,宣之以大悲。从今已后,若自兼人,吾皆影响。」
台州基压巨海,黎民渔捕为业,为梁者断溪,为簄者藩海。大师愍伤,自舍身衣,并诸劝助,先赎簄一所为放生池。于时刺史计诩临郡,请讲《金光明经》。见者欢喜,渔人改业,亘三百余里。江溪簄梁合三十六所,同时永舍,俱成法池。诩后还都,別坐余事,因系廷尉。临当伏法,遥想大师,望伸一救。其夜梦群鱼巨亿,皆吐沫濡诩。明旦降敕,特原诩罪。当于午时,忽起瑞云,黄紫赤白,状如月晕,凝于虗空,遥盖修禅寺顶;有黄雀群飞,翾动嘈噆,栖集簷宇,半日方去。大师云:「江鱼化为黄雀来谢恩耳。」师遣慧拔金陵表闻,陈宣帝敕云:「严禁采捕,永为放生之池。」《天台別传》
陈文王太子永阳王出抚瓯越,累信殷勤,仍赴禹越躳行方等。眷属同禀净戒,昼飡讲说,夜习坐禅。师谓智越云:「吾欲劝王修福禳祸可乎?」越对曰:「府僚无旧,必称寒𤍽。」师白:「息世讥嫌,亦复为善。」后出游堕马,将绝,越乃感悔,忧愧若伤。师躬自帅众作观音忏法,整心专志。王觉小苏,凭几而坐。王见一梵僧擎香炉直进,问王曰:「疾势如何?」王流汗无对。僧乃绕王一匝,香气徘徊。有旋,即觉㗳然痛恼都释。《別传》
大师将灭度时,一夜,皎月映床,独坐说法,如人问难。智晞问曰:「未审昨夜见何因缘?」答曰:「吾初梦大风忽起,吹坏宝㙮。次梵僧谓我云:『机缘如薪,照用如火,傍助如风。三种备矣,化道乃行。华顶之夜,许相影响,机用将尽,傍助亦息,故来相告耳。』又见南岳共喜禅师向吾说法。说竟,谓我云:『他方华整,相望甚久,缘必应往,吾等相送。』」《別传》
大师入灭于石城。当唱经时,侍官张达等五人,自见石佛倍大,光明满山,直入房内。诸僧或得瑞梦,或见奇相。虽复异处,而同此时。《別传》
大师灭后,有朱方天乡寺沙门慧延,彼土名「达」,昔游光宅,早沾法润。忽闻迁化,感咽弥辰。奉慕尊灵为生何处?因写《法华经》以期冥示。潜思累旬,梦见观音高七层塔,光熖赫弈,过经所称,智者身从观音自西而至。延梦中作礼,乃谓延曰:「疑心遣不?」后见灌顶,始知临终观音引导,欣嗟无已。《別传》
土人马绍宗居贫好施,刈稻百束以供寺僧。执役疲劳,身如有疾,心作是念:「我由施故而感斯患,未测幽冥当有报否?」困极寝卧,梦见智者跏趺一床,烧香如雾,安慰绍宗:「家贫好施,何疑无福?」多方慰喻。尔夜,宗兄、妻、母共得是梦,香气盈家,经日不歇。《別传》
开皇十九年十一月六日,土人张造,年迈脚蹶。曳疾登龛拜曰:「早蒙香火,愿来世度脱。」即闻龛内应声,又闻弹指。造再请曰:「若是冥力,重赐神异。」即复如初。《別传》
又开皇十八年四月十六日,佛陇众僧方就坐禅,师现常形,进堂按行,上坐道修良久瞻奉。其年十月十八日,又海州涟水县人丘彪,昼于龛前發誓。夜见排户,彪即起礼,师云:「勿拜,安隐无虑也。」绕寺一匝,彪随后出门,奄然𠊳失。当其月十二日,有海州沭阳县人房伯玉,于智者旧室见其形状,事相如在。《別传》
仁寿元年正月十九日,永嘉县僧法晓,生闻胜德,没传妙瑞;悔不早亲,追恨疚心,故来坟所旋千匝、礼千拜。于昏夕间,龛门自开,光明流出,照诸树木,合寺奔驰来供瞻礼。《別传》
大业元年二月二十日,土人张子达母俞氏年登九十,患脚短凡十八年。自悲已老,到坟奉別,设斋专至,即觉短脚还伸,行最平正,宛如少时。《別传》
荆州弟子法偃于江都造智者像,还至江津,像身流汗,挹已更出。道俗瞻礼,如平生,汗痕尚在。《別传》
大师忌辰以十一月二十一日,每岁至期,炀帝遣人设斋致礼。仁寿元年十一月初三日,右庶子张衡宣令僧使灌顶、智璪进内斋。令旨自问先师亡后灵异,灌顶师对已。令旨云:「弟子欲开龛坟,经论有法不?」顶法师对曰:「伏闻《法华经》说,释迦如来自以右手开多宝塔户。令旨欲开龛塔,深会经教。门人离违既久,若蒙开显,重拜尊灵。」令旨云:「可与使人还山,设斋以开龛塔。」龛塔既开,见大师坐于石室,容范如生。次年,令卢政力至山再开,遂不见灵体。后荆州玉泉藏殿一日推轮,关王附人,语人曰:「我师肉身在此,不得动飞轮其上。」自是知关王神力自天台移藏于玉泉也。《百录》
章安尊者
僊居乐安岭南曰安洲,溪流湍急,岁常溺人。师誓之曰:「若此溪坦平,当于此讲经。」旬浃之间,白沙遍涌,平如玉镜。乃讲《光明》、《法华》以荅灵惠。尝于摄静寺讲《涅槃经》,群盗突至,见寺门旌旗耀日,神兵执仗皆长丈余。贼众大惊,奔走溃散。俗因穪为山兵寺。每诵经宴坐,常有天花飘坠其侧。《统纪》
普明禅师
师欲造国清讲堂,章安劝谏。在赤城忽见师身长十余丈,高出林表;山神隐形而至,势若雷震。具〈圣僧考〉
智晞禅师
师于修禅寺架搆香台,当香炉峰多柽柏木,师欲伐用,众疑神所据;夜梦神送疏,遂遣伐之。智者劝沿江居民舍簄梁为放生池,厯年未久,复行渔捕。师与章安礼智者塔,焚香呪愿。有渔人见僧立簄上(意谓堕水者),乘舟往救,忽不见。居人睹验,遂停采捕。时群兽悲鸣,众鸟翔集,屡日不止。尝往阿育王宝塔礼八万四千拜,感紫文印手,方整明莹。《统纪》
法华尊者
唐上元元年欲卜胜地,说法度人。执锡而誓曰:「锡止之处即吾住所。」其锡自国清飞至苍岭普通山,可五百里。以隘狭不容广众,凌空再掷,至轩辕炼丹山。师既戾至,翦𣗥刈茅,班荆为坐,聚石为徒。每登座,则有紫云覆顶,状如宝盖,鸟雀旁止,有同家畜。名其居曰「法华」。法华至僊居上阪约八十里,师每日往反,斋粥禅讲,未尝少违。咸谓师有神足通。《统纪》
等观禅师
余杭法忍寺请师演法,有王服者至,称皋亭神,来谒曰:「禅师昨过庙庭,适弟子巡游,不及奉迎;今故远来,专求戒法。」师即索炉然香,为授菩萨大戒。礼谢而退。具〈高僧考〉
慧燄禅师
常入深定,一坐旬日。所居三宝神光夜照。具〈高僧考〉
慧普禅师
常行法华三昧,感普贤大士乘大白象放光照身。具〈高僧考〉
法智禅师
一生念佛,求生西方。临终有金色光明来迎,照数百里。具〈高僧考〉
大义禅师
临终之日,众闻弦管之声。议者谓天帝迎请诵经之相。具〈高僧考〉
行满禅师
栖止华顶峰智者院充茶头。所居槛外大松上有寄生小树,遇师止坐,必袅袅低俯。时谓此树为茶头作礼。师于十四年间未尝便溺。具〈圣僧考〉
清观法师
居国清溪南。有请供者,夜雨水涨,人不能度;师顷刻即度,身衣无湿。人知有神足通。具〈高僧考〉
圣者头陀
事见〈圣僧考志〉。
灵默尊者
山神震雷而不能害,饮食中毒而不能伤。叱龙施雨,合境沾足。具〈圣僧考〉
明净禅师
乞食𫗪虎,有如家畜;结斋祈雨,高下滂注。具〈圣僧考〉
丰干禅师
住国清,常骑虎出入。具〈圣僧考〉
寒山拾得
自闾丘一见之后,即趋出门。闾丘送衣药供养,寒山见使者至,喝曰:「贼!贼!」退入岩穴云:「报汝诸人,各自努力!」忽不见。后见梵僧于岩所仗锡寻觅。或问其故,僧曰:「我从西域来此拾文殊菩萨舍利尔。」众见委地皆锁子骨,作黄金色。今岩畔有小砖塔,是其遗迹。具〈圣僧考〉
代病尊者
见〈圣僧考〉。
道育尊者
裸身饲蚊,以食𫗪虎。凡供罗汉,育则不食。具〈圣僧考〉
全宰禅师
居明岩二十余年,恶鸟革音,山精让窟。其出入经行,鬼神执役。具〈高僧考〉
从礼禅师
道德高隆,山君冥应。凡诸祈祷,无感不通。具〈高僧考〉
清心寺
周显德初,螺溪居民张彦安诣净光大师曰:「东南里所,阴晦之夕,必有鬼神吟啸、敲钟击皷之声。又尝梦龙游其地,非愚民所居,愿以奉师!」师往视之,见山水秀异,谓众曰:「此伽蓝地也。」遂纳之,以为弘教之所。具《佛祖统纪》
冥道斋
宋乾德中,钱忠懿王在国时,岁会天台山,设冥道斋。是时命判官陈用文往山监护。夜将晓,闻木杪有人声,其形黑色,众愕然。用文叩之云:「某姓陈住杭州观音巷。入番被恶风飘堕鬼国,因取其女为妻。昨日元师府有牒,召赴台州冥会。妻与某偕来,令坐其大木上。某曾持念〈大悲陀罗尼〉,闻僧诵此,因记念之,某妻舍去。」用文归杭州,见忠懿,召家属视,皆惧而不识。陈遂述其旧事始末,乃知其祖也,抱之而泣。忠懿叹异,赐钱百余,却复人身十余年。《缙绅脞记》
慈云大师
于大慈寺行消伏呪法,亲见观音于口中引出数虫,复注甘露于口。由是获高顶寸余,手垂过膝,肌如白雪,声若洪钟。居台之东掖,授「白鹤神戒法」,改祭为斋,神之与民,莫不听命。具〈高僧考〉
道荣尊者
生前灵异颇多,灭后肉身不坏。至今祈祷,犹多肹蚃。具〈圣僧考〉
戒阇黎
淳熙七年,太守汪平父谓夫人曰:「尝闻兜率有僧名戒阇黎,能食猪头三个、酒五斗,我欲请之。」夫人遂营办邀师。师至,太守未测圣凡,不敢慢礼,遂行俎豆侍人。奉物献师,师即食,酒物一空。太守大笑,师辞去。夫人问曰:「君见此僧有何灵异?」答曰「我无所见。」夫人曰:「妾见此僧,出入腾空,而鬼神环拥。酒食非僧食,但掷诸左右,鬼神接去。」太守大骇。次日复营馔,验其实,果如夫人言。广见《阇黎语录》
周七娘
一日与阇黎共买虾食。虾主索钱,师曰:「我无钱。」虾主曰:「还我虾来。」师与七娘遂开口一呕,虾皆活。众人曰:「风僧幻术,何足信哉?」至今此地凡遇雨即有虾出。
济颠禅师
见《圣僧志》。
裘圣僧
见《圣僧志》。
道
刘晨阮肇
因山中采药,悮入桃源。有一女方笄,笑迎以归。留半载,谢去。至家,子孙已七世矣。〈神僊考〉
葛玄
入赤城山,学道后,尸解而去。
袁根柏硕
因驱羊,度赤城。遇二女,为室家。后亦羽化。〈神僊考〉考
班孟
能飞行,或坐空中,或入地内。饮酒饵丹,四百余岁。〈神僊考〉
玉京观
在赤城山。每岁设升僊会,选道士一人,冠服剑佩,仪宇甚都。迫暮送登山顶,候天驾来迎。众至夜分,果遥见天中二灯,烨然有光;箫皷僊乐齐鸣。须臾不见。众真以为僊去,不知为白蟒恠也。昙猷累止中岩宴坐,神化为猛虎数十,咆哮向师,既不能害。又见白蟒真形,呀然开口将噬师。师即以锡飞入蟒口,柱其龈腭不得合,曰:「且借老僧坐地三年。」神始知惧,皆来降伏、悔罪,愿徙他处。自此升僊之会息矣。后人于穴中见白骨成堆,盖即白蟒所啖升僊骨也。张性中〈游赤城录〉
徐则
死于江都,或见徒行归山,令弟子扫室,延客迎柩。语讫,跨石梁而去。〈神僊考〉考
司马承祯
为青童君所召,蝉蜕而化。〈神僊考〉考
谢自然
白日僊去。
寒山子
毘陵道士李褐,性偏急,好陵侮人。忽有贫士相诣,即勿顾。数日,有乘白马来者,礼接之。曰:「颇相记乎?」视其貌,乃前之贫士。谓褐曰:「子知有寒山子乎?」曰:「知。」曰:「即吾是也。始谓子可教,今不可也。修生之道,除嗜去欲,啬神抱和,所以无累也;内抑其心,外检其身,所以无过也;先人后己,知柔守谦,所以安身也;善推于人,不善归之于身,所以积德也;功不在大,立之无怠,恶不在小,去之不贰,所以积功也。三毒未翦,冠裳为饰,可谓虎豹之𩋻而犬羊之质也。」出门乘马而去,竟不复见。《续僊传》
叶法善
修《黄箓》于天台,显迹甚多。
李元
骑白鹿游天台。
王旻
年七百岁,貌如婴孩。
吴善经
年八十三,羽化。
应夷节
年八十五卒。及窆,惟空棺而已。
闾丘方远
端坐而逝。举棺但空衣。后人于僊都庐山见之。
左玄泽
常与虎坐。不食五谷。后尸解。
王可交
苏州人。一旦,棹渔舟,方支枻高歌。入江行数里,忽见一䌽画舫漾于中流,有道士七人,皆玉冠霞帔,服色各异;侍从十余人,鬃角云鬟。又四人黄衣乘舫,一人呼可交姓名。方惊异,不觉渔舟已近舫侧。一人令鬃角引可交上舫,见七人面前各有青玉盘酒器果子,皆莹彻有光,可交莫识。又有女妓十余人,悉持乐器。可交远立于筵之末,徧拜。七人共视可交。一人云:「好骨相,合有僊分。生于凡贱间,已灸破矣。」一与酒吃,侍者泻酒于樽中,酒再三泻之不出。侍者具以告,道士曰:「酒乃灵物,必若得入口,当换其骨;泻之不出,亦乃命也。」一人与栗吃。俄有一人于筵中取二栗,侍者送与可交,令吃。视之,其栗青赤光如枣,长二寸许,啮之有皮,非人间栗,方脆而甘。久之,食方尽。一人曰:「可交已见之矣,可命去。」令一黄衣送上岸。乃于舫过觅所乘渔舟,不见。黄衣曰:「不必渔舟,但合眼自到。」于是合眼,若风水林木浩浩之声。洎开眼,已失黄衣所在;但见峰峦重叠,松柏叅天。坐于路中石上,见有门楼,多人出入。俄顷采樵者并僧十余人到,问可交:「何人?」可交具以前事对。又问:「何日离家?」可交曰:「今日早。」又问:「今日是何日?」「是三月三日。」樵者与僧惊曰:「今日是九月九日,已半年余。」可交问:「此是何地?」僧曰:「此是天台瀑布寺前。」众审极异之,乃以状白唐兴县,以达台州,闻于廉使王沨。沨具以奏闻,诏称其异。后可交挈妻子入四明山。二十余年复出明州卖药。后三十年却入四明山,不复出。《续僊传》
夏侯隐
每登山渡水则闭目而睡,比至则觉。有人呼为「睡僊」。
月光童子
居嵩山,石孔中有宫阙,光明照烛。在天台往来。
厉归真
于中条山飞升。
姜僊翁
热能招云,旱则呼雨,多著神异。后坐化,以真骨塑像,今犹响应。
沈僊翁
岁旱致雨,亦多效灵。已上具〈神僊考〉
瀑布山
余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引三青羊至此山,曰:「吾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今以茗奉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相遗也。」后常与家人入山,获大茗焉。《神异记》
丹霞洞
咸通中,有客自金庭路将抵明州。日莫,遇道士,托宿。山谷冲寂,烹野蔬药苗以相待。俄有叩门者,童子报曰:「隐云观请来日斋。」道士去。客问童子,荅曰:「观去此五百里,尝隐云中,故名。」客惊曰:「尊师何日当还?」曰:「往来顷刻耳。」道士归,留客久住,辞焉。乃遣童子示其旧路。行未远,失所在。问岁月,已三年矣。唐裴通记曰「金庭洞天」,即道门所谓赤城丹霞第六洞天也。旧志
禹钟
咸通中,洞天宫有禹钟,高二尺,重百余斤,形如铎,上有三十六敔,有文隐起。相传夏禹所铸,或云越王乐器。尝空中夜鸣。堕入禹庙时,浙东李绾之为钟铭,具以岁月刻其上,以惠玉霄道士叶藏质。禹迹寺僧频求不得,因令僧与不逞辈入玉霄,伏板阁下,取钟,縻之,群呼而走。约行三十里,迨明,犹在阁侧。视之,背钟者僵矣,余党痴懵。钟失复归,藏质呪水洒之即活。
桐柏观
大观中,诏遣小黄门持御香诣桐柏观,有所密祷。事毕,登阁纵观,时方盛夏,见飞瀑如练,留住不忍去。命侍史取酒,道士曰:「此地神僊窟宅,天龙守护,自来无敢饮酒食肉者。」黄门不听。既饮数杯,又买鸡烹之。未及下咽,青天白日中,迅雷风雨,暴地震撼,皆若欲仆。移时开霄,则黄门已毙。观遂报县,达于郡,奏闻徽宗,即日別命使降祝,诣观谢。石柱其大合围,龙爪迹入数寸,火𦦨烧灼痕透彻于外,至今犹存。《夷坚志》
绍兴中,方士李季至越之樗浦石阑干憇。道傍遇异人自石阑干揖季曰:「君来何为?」季曰:「秦太师遣往桐柏设醮请福。」其人太息曰:「秦已死矣!张浚、刘锜皆当起为将相,秦岂得存耶?」季大骇,亟去天台,而秦之讣至矣。《会稽志》
曹法师
见〈神僊考〉。
石桥
国清寺僧陈惠虗尝与同侣游石桥,众皆股栗,惠虗独超然而度至石壁外。微有小径,稍平阔,遂见空阙楼阁,连亘十里许。其门㮄曰「会真府」,左曰「金庭宫」,右曰「桐柏宫」,三门鼎峙。入右门之西,见一高楼,榜曰「右弼宫」。又到一处,忽见一老叟,讶曰:「汝俗人,何得来此?」惠虗曰:「尝闻过石桥即有罗汉,时闻钟皷声,故来相访。」叟曰:「此真僊之福庭,天帝之下府,为小都会。太上一年三降此宫,校定天下学道之人功行品第,非罗汉所居也。」引之使行十余里,已见国清矣。《高道传》
传灯议曰:「石桥为方广,此所从来旧矣。」今《高道传》乃云「真僊福庭,天帝下府」,然耶?否耶?余谓罗汉境界虽不可以凡情而度,至于或隐或显,孰不由见者感召而然?故圣者见之圣,僊者见之僊;陈惠虚虽复为僧事佛,而僊念当情故,因是以见也。不则,乃道士虚搆此说,以诬神僊。盖道家多有不根之说,除老子、庄、列诸书外,其余皆后世道士偽造,若王浮之类是也。唐杜光庭其偽述犹多。今人指无根之说为「杜撰」,言始于此。况僧者,舍家从释,例不言姓;今云陈惠虗,其谬可知。
开权和尚 善来和尚 谛妙法师 从乾和尚 文理和尚 从云法师 道溪和尚 英宣和尚 薇山法师 式教和尚 法增和尚 能明法师 成修和尚 益信和尚 慧芳法师 达镛和尚 莲生和尚 谛见法师 道兴和尚 性智和尚 能聪法师 已上各助英洋一元
光绪十九年阳月佛陇日种敏曦谨募
天台山方外志卷第十二终
校注
《国清百录》卷第三作「开皇二十一年改为仁寿元年」。(CBETA, T46, no. 1934, p. 813, a22-23)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敕天下无额寺院,若确有房廊、佛像、殿宇、僧尼等,即赐给「太平兴国寺」和「乾明寺」寺额。前者依年号命名,后者则以皇帝诞节(太宗乾明节,十月七日)命名。见黄敏枝〈宋代政府对于寺院的管理政策〉pp. 109-141,《东方宗教研究》第一期,1987.09。 「幢幡之势」,《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作「幡幢之势前靡」。(CBETA, T50, no. 2061, p. 880, b23-24) 《隋天台智者大师別传》卷第一:「以大隋开皇十七年岁次丁巳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时入灭」。(CBETA, T50, no. 2050, p. 196, b26-27) 编按:底本〈神僊考〉下衍一「考」字,后文同此者不另及。【经文资讯】《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 A089 册 No. GA089n0089 天台山方外志(第8卷-第18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2-21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所编辑
【原始资料】法鼓文理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之「中国佛教寺庙志数位典藏」专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