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方外志卷第七

台教考第八

教者圣人化下之言有一代之圣人必有一代之教法天台智者大师师事于南岳宗承于《中论》妙悟于《法华》故说法四十余年章安结集教观之文数十万言粲然日星莫不以《法华》而为宗承盖《法华》者一代化法之极谈见性成佛之秘要也尝原此经所谈如来出兴于世惟为一事更无他事所谓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且知见一也而有众生诸佛之分何耶如来开示不开示众生悟入不悟入故也《法华》已前如来岂不开示众生岂无悟入以有大小之殊渐顿之別未悟一地所生一雨所润无小无大皆归法界之旨故须归功于《法华》也若此经所说诸法实相诸则何所不该实则何所不妙开三乘为一乘会十界为一界将使《华严》失专顿之荣《阿含》忘耻小之辱《方等》弹斥无所施其功《般若》淘汰无所用其力大事因缘良有以也称为妙法又何让焉然则诸法实相固一经之关键开会之指南如来于经首已默示之矣经云「如来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无量义处即诸法实相也入此三昧即法华三昧之异称也故知序品为正作序正宗所宣举不外是第默非说不知说非默不会所以如来从三昧起而有说焉然默者默其说也说者说其默也默而后说岂有他法亦惟说此无量义处三昧而其说者何曰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曰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曰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既云诸法实相则法法头头无非成现无一毫可加损于其间者禅人所谓本来面目是也而云惟佛与佛乃能究尽则知此非众生情量境界要必诸佛智慧甚深无量斯能究尽也大师云「𥪡彻真如之底曰甚深横亘法界之边曰无量」真如有底乎法界有边乎此即无底之底无边之边如来以无底际智究实相真如之底尽诸法法界之边所谓凾大盖亦随大以此而求如来智慧庶可蠡测诸法实相亦少蹄勺且亲切一句如来如何为人岂不曰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耶是以如来将欲说此不思议妙法先入此不思议妙定使人有以默识之也既曰非思量分別故知欲究尽诸法实相者直不可用思量分別此即如来直示人入无念心体处如禅宗初祖云「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三祖〈信心铭〉云「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自然明白」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于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靣目」又云「汝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即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住妙用恒沙」须知入此无念心体有寂照两门如向所说但是寂门盖非寂无以显体禅宗诸祖既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故令人寂其思量使真常独露一得永得更不失念一切恒沙功德自然發现不言照而照在其中此所谓快马见鞭影即入正路者也若夫中下之流虽得明心见性然有无始习气苟不明寂照双融之功如永嘉所谓寂寂不惺惺则生昏睡惺惺不寂寂则生乱想故曰「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盖寂则寂其虑想照则照其灵明虑想寂而灵明曜寂斯照矣灵明显而虑想忘照斯寂矣然则何寂而不照何照而不寂此又得鱼忘筌者也但寂之为言虽易明心见性则难中下之流未免堕入空坑寂穽之中以此认为心性何异认鱼目当明珠指山鸡作鸾凤故初祖悬鉴此类乃曰「吾有《楞伽》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盖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凭经而悟方为把本叅禅永无错路不然岂但堕入小乘乃亦化作天魔外道古德所谓「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是也故《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诸修行人不成菩提乃至別成二乘外道天魔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云云矧性之为言虽略性之为德盖有性体性量性具之目诸宗之言性极其玄诣惟性体性量若曰性具未闻其指惟吾智者大师灵山㝛闻大苏妙悟照了《法华》若朝曦之临万象达诸法相似清风游于太虚己心中所证法门有教可凭离暗证之讥有观可入无循文之失命其家曰天台立其宗曰性具其余法门纲格盘峙固多所笼罩非此可尽略举其要如「十乘观法」其目曰第一观不思议境第二真正發菩提心第三善巧安心止观第四破法徧第五识通塞第六道品调适第七对治助开第八知位次第九能安忍第十离法爱此十法被三根人上根惟一中根二至七下根全用第一准诸法实相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而立譬喻品所谓其车高广是也第二准于一切众生中起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起大悲心而立譬喻品所谓「张设幰盖」是也第三准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而立譬喻品所谓安置丹枕是也其余准经具如后列故知上根之人惟观不思议境即便悟入佛之知见此与禅宗示人入无念心体是同若夫安心止观乃寂照惺寂之异称为中下之根又不得不设或曰「教外別传不立文字何教之有」余因反诘之曰「世尊未拈华之先有教外別传耶无教外別传耶有则得传非止于迦叶若其无者有人悟道耶无人悟道耶有则何专贵于別传文字有性耶无性耶有则俱有花亦文字也无则俱无文字亦花也永明云『烟柯月渚并可传心又何独花与文字哉』须知佛祖说法使人解粘去缚如以楔出楔世人缚着文字如楔也不立文字如第二楔也楔既出矣是楔亦出若执楔成碍佛祖复有第三楔矣故禅宗虽云不立文字初传则有《楞伽》后五六叶则尚《般若》此祖师悬鉴后人先已设此楔矣况教无等等何外之有文字非真非妄乃以何者为文字维摩诘云『无离文字说解脱相』则不立文字犹是第二门头边事」或又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何观之有」余亦反诘之曰「明心见性之人为与释迦如来同居究竟耶未耶若已究竟故不须观若未究竟尚有无始微细习气须寂须照宜定宜慧故经云等觉照寂妙觉寂照止观寂照盖同出而异名未臻极位者请事斯语无为空言而自诬也且夫圣人设教因时因根当机得益不能无弊若《华严》有隔小之失《阿含》无被大之功《方等》小大不融《般若》偏圆未会惟《法华》以一味雨润于人华故大事因缘于兹方畅佛世既然后代亦尔惟吾大师间生像世为如来使行如来事其为教也禀《法华》而圆会则括海藏皆至当之言其为观也以佛慧而普观则尽法门无不圆之行以空而荡着则一空一切空十界俱空尚不着佛而求况余乘乎以假而立法则一立一切立十界皆立究竟蛣𧏙理毒性恶无一法非遮那妙体况佛界乎以中而统法则一统一切统荡亦法界立亦法界非荡非立皆是法界无不可者譬如神通圣人履空如地入地如水于五大性转变自在岂与夫偏空偏假荡则惟荡与立为讐立则惟立与荡为敌同年而语哉须知祖师立教各有所主盖如来说法常依二谛故禅门多宗于荡着台教多宗于立法因时救弊不得不然祖意圣心无不融会惟后代儿孙执法成病为可悲耳今略列教观大纲及教观目录庶从事斯道者有以考焉

教观大纲(附清规)

教门

  • 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适时而进天台判释凡为五时

    • 最初成道于三七日说《华严经》谓之「华严时」

    • 于鹿苑十二年中说《四阿含》小乘经谓之「阿含时」

    • 于诸处八年中说诸大乘经弹偏斥小叹大褒圆谓之「方等时」

    • 于舍卫国诸处二十二年中说诸部般若谓之「般若时」

    • 于耆阇崛山并娑罗双树间八年中说《法华》《涅槃经》谓之「法华涅槃时」

  • 五时所说不出八教

    • 八教者秘密不定

    • 顿等四教是为化仪如世药方

    • 藏等四教是为化法如辩药味

  • 判五时麤妙

    • 华严兼麄说妙

    • 阿含但麄无妙

    • 方等对麄说妙

    • 般若带麄说妙

    • 法华纯妙无麄

  • 化仪四教

    • 顿者顿大之教不从渐来正说于大即华严也

    • 渐者从浅之深次第得益即初鹿苑次方等三般若也

    • 秘密者佛或为此人说顿或为彼人说渐彼此互不相知能令得益横在四时別无部帙

    • 不定者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于顿说中得渐益于渐说中得顿益亦横在四时別无部帙

  • 化法四教

    • 藏者经律论三藏条然不同三人修谛缘度㭊色入空

    • 通者通前藏教通后別圆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空

    • 別者別前藏通別后圆教界外独菩萨法修行位次互不相摄

    • 圆者圆名圆妙圆顿圆足明不思议因缘二谛中道事理具足但化最上利根之人

  • 四教化人旁正

    • 藏教正化二乘旁化菩萨

    • 通教正化菩萨旁化二乘

    • 別教独菩萨法

    • 圆教方为佛法

  • 四教诠理化物广狭

    • 藏通诠真理化六凡改恶迁善革凡成圣

    • 別圆诠中理化十界俱成佛道

  • 藏教四谛

    • 苦则三相迁移

    • 集则四心流动

    • 道则对治易夺

    • 灭则灭有归无

    • 迷真重故从事得名

  • 通教四谛

    • 苦无逼迫相

    • 集无和合相

    • 道不二相

    • 灭无生相

    • 迷真轻故从理得名

  • 別教四谛

    • 苦有无量相十界果报不同

    • 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不同

    • 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

    • 道有无量相恒沙佛法不同

    • 迷中重故从事得名

  • 圆教四谛

    • 阴入皆如无苦可得

    • 尘劳本清净无集可断

    • 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

    • 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

    • 迷中轻故从理得名

八种四教

渐中开四
如破他宗不识教体之妨谓法华是渐圆华严是顿圆
方等中四
四教并谈曰方四机普被曰等
別教𥪡入四
十信
生灭四谛
十住
无生四谛
十行
无量四谛
十向
无作四谛
十行横学四
別教十行化他心切横出四四一十六门
涅槃追泯四
生生不可说
生不生不可说
不生生不可说
不生不生不可说
涅槃追说四
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四句如前但义同施权却更分別前四教也
法华施出四
从法华实理施四时三教权理明无量义从一清净道施出二三四
法华开显四
开四时三教归今法华收多归一也

五时四教筌鱼兎

约部义
前四时
筌罤
今法华
鱼兎
约教义
前三教
筌罤
今圆教
鱼兎
约解义
言说教
筌罤
契妙理
鱼兎
约行义
玄句开解
筌罤
止观立行
鱼兎
约玄义
释名宗用教
筌罤
诸部经体
鱼兎

释经首题五重玄义

释名
名为一部之总不寻能诠之名焉悟所诠之体故名居先
辩体
因筌得鱼寻名显体得体而后忘名苟不辩之知得何体
明宗
即得体已须修宗行见道修道宗要当明
论用
宗既归体必起大用佛说是经盖得乎此此经力用次当论之
判教相
名为能诠三为所诠能所之教必有其相顿渐大小法当剖判

法华五章

法喻
妙法是法莲华是喻
实相
十界十如之法一一离相绝非
一乘因果
众善为因自行言果是佛自行因果
断疑生信
迹门开显断权疑生实信本门开显断近疑生远信
无上醍醐
教相
此经纯圆故喻醍醐逈异偏小余味故

法华二妙

相待论妙
待前四时三教之麄独显法华一乘之妙
绝待论妙
妙前诸麄皆成今妙无麄可论故称为绝

法华本迹因果开合

圆教六即判位(无机子颂)

理即佛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名字即佛
知识经卷闻名知字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观行即佛
依教修行即五品位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相似即佛
相似解發即十信位
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分真即佛
分破分证初住至等觉
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常见月朦胧
究竟即佛
智断圆满即妙觉位
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观门

  • 三谛

    • 真谛者泯一切法

    • 俗谛者立一切法

    • 中谛者统一切法

  • 三观

    • 空观者破见思惑显真谛理

    • 假观者破尘沙惑显俗谛理

    • 中观者破无明惑显中谛理

  • 缨络三观

    • 从假入空观亦名二空观

    • 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

    • 因二空方便入中道第一义观

  • 天台三止

    • 体真止止于真谛

    • 方便随缘止止于俗谛

    • 息二边分別止止于中道第一义谛

  • 一心中三止观

    • 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总空观

    • 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总假观

    • 一中一切中无假无空而不中总中观

  • 南岳三种止观

    • 渐次初浅后深如梯隥

    • 不定前后更互如金刚宝置于日中

    • 圆顿初后不二如通者腾空

  • 天台三种止观

    • 渐次禅波罗蜜(十卷)──初浅后深解顿行渐──随他空

    • 不定六妙门(一卷)──前后更互解顿行或渐顿──随自佗假

    • 圆顿摩诃止观(十卷)──初后不二行解俱顿──随自中

  • 修止观前二十五方便

    • 具五缘

      • (一)持戒清净——在家出家大小不同

      • (二)衣食具足——蔽形即足随食资身

      • (三)闲居静处——不作众事名无愦闹

      • (四)息诸缘务——生活人事工巧伎术

      • (五)近善知识——外护同行教授三种

    • 诃五欲

      • (一)呵色欲——男女行貌玄黄朱紫

      • (二)呵声欲──𮈔环珮男女謌咏

      • (三)呵香欲——男女身香饮食香等

      • (四)呵味欲——饮食肴膳种种美味

      • (五)呵触欲——男女身分及诸好触

    • 弃五盖

      • (一)贪欲盖——追昔五欲忘失正念

      • (二)嗔恚盖——想他恼我忿怒相续

      • (三)睡眠盖——心神昏塞乌暗沉黑

      • (四)掉悔盖——作无益事心中忧悔

      • (五)疑盖——非障理疑乃障定疑

    • 调五事

      • (一)调心不沉不浮——沉系鼻端浮安心下

      • (二)调身不缓不急——挺动肢节正头直项

      • (三)调息不澁不滑——气息若调则易入定

      • (四)调眠不节不恣——不可苦节复不可纵

      • (五)调食不饥不饱——安身愈疾处中得宜

    • 行五法

      • (一)欲——欲离妄想颠倒欲得禅定智慧

      • (二)精进——持戒弃盖初中后夜勤行精进

      • (三)念——念世欺诳可轻贱禅定智慧可重贵

      • (四)巧慧——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

      • (五)一心——念慧分明见世间可患定慧可贵

  • 十乘观法

    • 观不思议境谓观一念心具足三千性相即空即假即中更不前后广大圆满横𥪡自在故《法华经》云「其车高广」

    • 真正發菩提心谓依上妙境發无作四弘誓愿己愍他上求下化经云「又于其上张设幰盖」

    • 善巧安心止观谓体妙理常恒寂然名为定寂而常照名为慧经云「安置丹枕」

    • 破法遍谓以三观破三惑三观一心无惑不破经云「其疾如风」

    • 识通塞谓苦集十二因缘六蔽尘沙无明为塞灭灭因缘智六度一心三观为通若通须护有塞须破经云「其疾如风」

    • 道品调适谓无作道品一一调停随宜而入经云「有大白牛等」

    • 对治助开谓若正道多障圆理不开须修事助谓五停心及六度等经云「又多㒒从」

    • 知位次谓修行之人知六即位次既不生上慢亦不生退屈经云「乘是宝乘游于四方」

    • 能安忍谓于逆顺安然不动策进五品而入六根引经同前

    • 无法爱谓莫著十信相似之道须入初住真实之理引经同前

十境三障四魔

清规

天台大师立制法

夫新衣无孔不可补之以缕宿殖淳善不可加之以罚吾初在浮度中处金陵前入天台诸来法徒各集道业尚不须软语劝进况立制肃之后入天台观乎晚学如新猿马若不控鏁日甚月增为成就故失二治一蒲鞭示耻非欲苦之今训诸学者略示十条后若妨起应须增损众共裁之

  • 第一夫根性不同或独行得道或依众解脱若依众者当修三行依堂坐禅別场忏悔知僧事此三行人三衣六物道具具足随有一行则可容受若衣物有阙都无一行则不同止

  • 第二依堂之僧本以四时坐禅六时礼佛此为恒务禅礼十时一不可阙其別行僧行法竟三日外即应依众十时若礼佛不及一时罚三礼对众忏若全失一时罚十礼对众忏若全失六时罚一次维那四时坐禅亦如是除疾碍先白知事则不罚

  • 第三六时礼佛大僧应被入众衣衣无鳞陇若缦衣悉不得三下早集敷坐执香炉胡跪未唱诵不得诵未随意不散语话叩头弹指顿曳屣履起伏叅差悉罚十礼对众忏

  • 第四別行之意以在众为缓故精进勤修四种三昧而假托道场不称別行之意检校得实罚一次维那

  • 第五其知事之僧本为安立利益反作损耗割众润自任恩情若非理侵一毫虽是众用而不开白检校得实不同止

  • 第六其二时食者若身无病病不顿卧病已差皆须出堂不得请食入众食器听用铁瓦薰油二器瓯椀匙筯悉不得以骨角竹木瓢染皮蚌悉不得上堂又不得摚触己钵吸啜等声含食语话自为求索私将酱菜众中独啖犯者罚三礼对众忏

  • 第七其大僧小戒近行远行寺内寺外悉不得盗啖鱼肉辛酒非时而食察得实不同止除病危笃瞻病用医语出寺外投治则不罚

  • 第八僧名和合柔忍故和义让故合不得诤计高声丑言动色两竞者各罚三十拜对众忏不应对者不罚身手互相加者不问轻重皆不同止不动手者不罚

  • 第九若犯重者依律治若横相诬被诬者不罚作诬者不同止若学未入众时过众主不受学众未摄故彼自言比丘故入众来犯重诬他者治罚如前

  • 第十依经立方见病处药非于方吐于药有何益乎若上来九制听忏者屡忏无慙愧心不能自新此是吐药之人宜令出众若能改革后亦听还若犯诸制捍不肯忏此是非方之人不从众纲则不同止

太祖圣谕叅用内典

夫丛林以安众为务安众以清规为要一无清规将使师不师弟不弟兄友之义亦乖法属之情尽绝佛法扫地矣丛林云乎哉不慧滥登讲座相从者颇众所谓大林之荆棘大田之莨莠何物无之苟不预为耘斵其疾嘉木败大本为害者不小然准佛法而治无智者反迂而不信凭官法而讼有识者又耻而不录今皇法佛法相叅为用谨遵洪武圣谕六条高书于上以内典之意通释于下使知机者自知退避何必待斧斤然后为快哉

  • 孝顺父母在家二亲生肉身之父母也出家师长生法身之父母也生身父母之恩当报法身父母之恩可忤逆乎有违此谕者不许共住

  • 尊敬长上在家长上伯叔兄长之类也出家长上师伯叔兄长之类也在家长上宜尊出家长上可慢乎有违此谕者不许共住

  • 和睦乡里乡里一乡一里比邻之亲友也出家则以义而聚天下四海孰非乡里其或不以六和处众而且鬬搆是非自作教人殊失融通之道有违此谕者不许共住

  • 教训子孙徒属出家之子孙也先以世道教以义方后以佛法镕其性地其有事徒如事师视师如视徒此绝伦理之人也不许共住

  • 各安生理世之生理士农工商也出世生理缮性则资以三学所谓戒定慧也养身则助以四事所谓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也佛制出家当依三法一者循方持钵二者信心檀越净施三者依栖丛林说净而受有违此而別行生理者不许共住

  • 毋作非为遵前五谕事事皆是违前五谕件件皆非杀淫欺妄奸盗诈偽靡所不为矣有违此谕不许共住

教观目录(附石室藏书)

南岳

  • 《大乘止观》(二卷) (唐末教典流散海外本朝咸平三年日本国寂照持此本至四明慈云得之为作序云初卷开止观之解次卷示止观之行)

  • 《四十二字门》(二卷) (大品四十二字初「阿」后「荼」南岳用对四十二位)

  • 《安乐行义》(一卷) (四明行皎游方至南岳福严于藏中得此本归以示圆辩其后北峰石芝始获开板)

  • 《南岳愿文》(一卷)

  • 《无诤行门》(二卷)

  • 《三智观门》

  • 《次第禅要》

  • 《释论玄》(已上各一卷)

(右《止观》《安乐行义》《愿文》有见本余不复见惜哉)

天台

  • 《法华玄义》(十卷)

  • 《法华文句》(十卷)

  • 《摩诃止观》(十卷) (名圆顿止观)

  • 《禅波罗蜜》(十卷) (名渐次止观)

  • 《修禅六妙门》(一卷) (名不定止观智者为陈尚书令毛喜撰)

  • 《光明玄义》(一卷) (解昙无谶译四卷別行之本)

  • 《光明文句》(三卷)

  • 《菩萨戒䟽》(二卷)

  • 《观音別行玄义》(二卷) (释《法华普门》一品別行部外昔昙无谶劝河西王诵持愈疾故智者特释)

  • 《观音別行义疏》(二卷)

  • 《请观音经疏》(一卷)

  • 《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

  • 《观心论》(一卷)

  • 《金刚般若经疏》(一卷) (建炎二年武林修悟将此疏入经为注咸淳元年南湖行靖等将天台法轮院科《金刚经》并疏刊板于寺)

  • 《四念处》(四卷)

  • 《弥陀经义疏》(一卷) (《金刚》《弥陀》二疏虽曾入藏而孤山净觉谓是附托之文唯神照法师尝于法轮用此疏讲有宣赐本在东山藏中)

  • 《禅门口诀》(一卷)

  • 《觉意三昧》(一卷) (智者亲撰)

  • 《方等三昧仪》(一卷)

  • 《法华三昧仪》(一卷)

  • 《法界次第》(三卷) (已上皆亲撰)

  • 《维摩玄疏》(六卷)

  • 《四教义》(四卷) (《维摩玄疏》离出之文)

右七十六卷天圣二年慈云奏入大藏

  • 《维摩文疏》(二十八卷) (为炀帝撰荆溪略为十卷但称《畧疏》与前《玄疏》各行)

  • 《净土十疑论》

  • 《观心食法》

  • 《观心诵经法》

  • 《观心十二部经义》

  • 《小止观》

右共三十三卷未入藏

  • 《智度论疏》(二十卷)

  • 《弥勒成佛经疏》(五卷)

  • 《观心释一切经义》(一卷)

  • 《弥勒上生经疏》(一卷)

  • 《释一切经玄义》(一卷)

  • 《坐禅止观》(一卷)

  • 《仁王般若经疏》(二卷) (《天竺別集》云元丰初得之海贾)

  • 《禅门章》

  • 《般舟行法》

  • 《杂观行》

  • 《入道大旨》

  • 《五方便门》

  • 《七方便义》

  • 《七学人义》

  • 《一二三四身义》

  • 《法门仪》

  • 《禅门要略》(已上各一卷)

右四十一卷阙本

(慈云《随函录》云「《法华玄义》者唯解首题统明五时广辩八教出世大意蕴在其中《文句》者以疏句分节经文」荆溪云「以由释题大意委悉故至经文麄分章段」随部各有荆溪之记犹五经之有正义也《止观》者定慧之异名《法华》之行门也前《玄义文句》皆明佛世当机得益之事纵有托事附法观心之文非部正意今《止观》正是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自行因果化他能所无不具焉荆溪以《辅行》释之)

(《目录》云今家有三种止观一曰渐次谓解顿行渐即禅波罗蜜是也二曰不定谓解顿行或顿或渐即六妙门是也三曰圆渐谓解行俱顿即摩诃止观是也此三止观对根不同行相虽殊俱依圆理而为宗本唐梁肃删止观为六卷文虽而修相多阙览者宜知除智者亲笔余皆章安于法轮之下述为疏论也)

(《唐书艺文志》云灌顶私记智者词旨一卷义记一卷今未详何文)

(《释签》云《止观》《禅门》《净名疏》等各有余分说未终者文案《止观》云智者于玉泉寺一夏敷扬二时慈霔虽乐说不穷才至见境法轮停转后分弗宣《辅行》云大章第七开为十境至第七境余不复宣后三大章及余三境时逼夏终于兹罢唱《次第禅门》即《禅波罗蜜》忽列十大章于第六方便文中注云若论初禅已后發诸禅定深妙境界并在第七修证中说此文皆悉不流通也《净名经》十四品大师疏解止〈佛道品〉第八后诸品疏乃是章安述而续之)

章安

  • 《涅槃玄义》(二卷)

  • 《涅槃经疏》(一十卷) (荆溪治定十五卷今十八卷)

  • 《观心论疏》(二卷) (慈云目录云考其所说知入品位然江浙名流或云疑偽)

  • 《智者別传》(一卷)

  • 《国清百录》(五卷) (別传《百录》是大师始终化迹)

  • 《八教大意》(一卷)

  • 《南岳记》(一卷) (亡)

  • 《真观法师传》(一卷) (亡○除亡本外有二十卷入藏)

荆溪

  • 《玄义释签》(十卷)

  • 《文句记》(十卷)

  • 《止观辅行》(十卷) (今开二十卷)

  • 《止观义例》(一卷) (慈云云为初学难解及破异论)

  • 《止观大意》(一卷) (为司封李华出)

  • 《维摩略疏》(十卷) (略智者《维摩文疏》)

  • 《维摩广疏》(六卷) (慈云云对广文虽少殊亦释义宛合)

  • 《金刚錍论》(一卷) (明涅槃佛性义已上四十九卷同入大藏)

  • 《始终心要》

  • 《十不二门》(释签部外別行)

  • 《止观搜要记》(十卷)

  • 《涅槃后分疏》(一卷) (亡)

  • 《观心诵经记》(一卷) (亡)

  • 《三观义》

  • 《授菩萨戒文》(亡)

  • 《止观文句》(一卷) (亡)

  • 《华严骨目》(亡今东山有板二卷是海东复还者)

  • 《法华补助仪》

  • 《方等补阙仪》

龙兴(皓师)

  • 《涅槃经注》

天台(旷师)

  • 《心经疏》

华顶(满师)

  • 《涅槃记》(十二卷)

灵光(敏师)

  • 《光明玄义记》

广教(彧师)

  • 《光明玄金鼓记》

  • 《十疑论注》

石壁(靖师)

  • 《观经疏记》

奉先(清师)

  • 《發挥记》(释《光明玄》略本)

  • 《示珠指》(释《十不二门》)

孤山(圆师)

  • 《首楞严经疏》(十卷)

  • 《文殊般若经疏》(二卷)

  • 《不思议法门经疏》

  • 《阿弥陀经疏》(小本)

  • 《四十二章经疏》

  • 《瑞应经疏》

  • 《无量义经疏》

  • 《普贤行法经疏》

  • 《般若心经疏》(上各一卷)

  • 《遗教经疏》(二卷)

  • 《阐义钞》(二卷) (释《请观音经疏》)

  • 《索隐记》(四卷) (释《光明文句》)

  • 《百非钞》(一卷) (释《涅槃疏》金刚身百非义)

  • 《刊正记》(二卷) (释《观经疏》)

  • 《發源机要记》(一卷) (释《涅槃玄义》)

  • 《垂裕记》(十卷) (释《净名略疏》二)

  • 《表征记》(一卷) (释《光明玄》)

  • 《三德指归》(十卷) (释《涅槃疏》)

  • 《显性录》(四卷) (释《金錍》)

  • 《正义》(一卷) (释《十不二门》)

  • 《摭华钞》(二卷) (释圭峰《兰盆疏》)

  • 《西资钞》(二卷) (释自撰《弥陀疏》)

  • 《谷响钞》(五卷) (释自撰《楞严经疏》)

  • 《㭊重钞》(一卷) (释自撰《文殊般若经疏》大论㭊重令轻取此义)

  • 《诒谋钞》(一卷) (释自撰《心经疏》)

  • 《闲居编》(五十一卷)

(孤山年二十一始学于奉先清师及二年奉先亡遂往孤山杜门养病年四十七而化于二十四年著书百二十卷勤矣)

宝云

  • 《观经疏记》(石芝云四明承用其义于《妙宗钞》中故无可传之文)

  • 《光明玄赞释》

  • 《光明句备急钞》(指南云请寻宝云《备急钞》)

四明

  • 《观音別行玄记》(二卷)

  • 《观音別行疏记》(二卷)

  • 《光明玄续遗记》(三卷)

  • 《光明文句记》(六卷) (广智续记《赞佛品》)

  • 《观经疏妙宗钞》(三卷)

  • 《十不二门指要钞》(二卷)

  • 《扶宗记》(二卷)

  • 《十义书》(三卷)

  • 《观心二百问》(一卷)

  • 《解谤书》(三卷)

  • 《修忏要旨》(一卷)

  • 《光明忏仪》(一卷)

  • 《大悲忏仪》(一卷)

(石芝撰《四明教行录》备载別理随缘融心解消伏三用起信论融会章义例境观及问答等文)

慈云(式师)

  • 《金光明护国仪》(依《百录》本)

  • 《请观音忏仪》

  • 《往生净土忏仪》

  • 《炽盛光忏仪》

  • 《小弥陀忏仪》

  • 《法华三昧忏仪》

  • 《天竺別集》

  • 《金园集》(《灵苑集》《采遗集》附)

辩才(净师)

  • 《圆事理说》

天竺(杲师)

  • 《指源集》

净觉(岳师)

  • 《金刚般若疏》(二卷)

  • 《指归记》(二卷) (释自撰《弥陀疏》)

  • 《發轸钞》(三卷) (释自撰《金刚般若疏》)

  • 《熏闻记》(五卷) (释自撰《楞严文句》)

  • 《弥陀经新疏》(二卷)

  • 《楞严文句》(三卷)

  • 《楞严说题》

  • 《楞严集解》(十卷)

  • 《还源记》(一卷) (释孤山《四十二章经疏》)

  • 《助宣记》(二卷) (释孤山《遗教经疏》)

  • 《文心解》(二卷) (释《十不二门》)

  • 《智论枢》(节《大论》之文)

  • 《净名精英》

  • 《杂录名义》(二卷)

  • 《禅门枢要》

  • 《义学杂编》(六卷)

  • 《毗昙贤圣图》

  • 《起信梨邪生法图》

  • 《抉膜书》

  • 《止疑书》

  • 《十谏书》

  • 《雪谤书》

  • 《施食须知》

  • 《诸经义题》

  • 《如意轮课法》

  • 《涅槃礼赞文》

  • 《楞严礼忏仪》

  • 《罗汉礼赞文》

  • 《南山礼赞文》

  • 《苕溪讲外集》(二卷)

广智(贤师)

  • 《遗编》(一卷)

  • 《阐幽志》(释《光明玄》)

神照(如师)

  • 《普贤行法经疏》(二卷) (至十种境界而止法真咸法师续成之)

  • 《仁王忏仪》

扶宗(忠师)

  • 《扶宗集》(五卷)

  • 《二师口义》(十卷)

法真(咸师)

  • 《光明十愿王》

  • 《三慧论》

樝庵(严师)

  • 《龙王法印经疏》(一卷)

  • 《安乐行注》

  • 《空品注》

  • 《心经注》

  • 《玄签备检》(四卷)

  • 《文句笺难》(四卷)

  • 《止观助览》(四卷)

  • 《或对》

慈辩(谏师)

  • 《议方便品题》

神智(义师)

  • 《顺正记》(三卷) (释《光明玄义》)

  • 《新记》(七卷) (释《光明文句》)

  • 《往生记》(四卷) (释《观经疏》)

  • 《圆通记》(三卷) (释《十不二门》)

  • 《寓言记》(四卷) (释《金錍》)

  • 《集解》(三卷) (释《四教仪》)

  • 《纂要》(六卷) (释《义例》)

  • 《三部补注》(十四卷)

  • 《搜玄》(三卷) (释《出教义》)

车溪(卿师)

  • 《秘密王》

慧觉(玉师)

  • 《行法经疏》(二卷)

  • 《祖源记》(三卷) (释自撰《行法经疏》)

  • 《杂珠记》(二卷) (释孤山《无量义经疏》)

  • 《尊胜忏法》

智涌(然师)

  • 《宗圆记》(四卷) (释南岳《止观》)

  • 《枢要记》(二卷) (释《十不二门》)

  • 《虎溪集》(八卷)

  • 《功德天忏仪》

假名(湛师)

  • 《净业记》(四卷) (释《观经疏》)

  • 《护国记》(四卷) (释《光明玄义》)

  • 《金刚集解》(二卷)

  • 《假名集》(十卷)

思溪(焕师)

  • 《圆觉疏》(二卷)

  • 《安乐记》(一卷)

  • 《百章教义》

  • 《诸天传》(一卷)

竹庵(观师)

  • 《楞严集解》

  • 《楞严补注》

  • 《兰盆补注》

  • 《圆觉手鉴》

  • 《金刚通论》

  • 《金刚事苑》

  • 《山家义苑》

  • 《竹庵草录》

清辩(齐师)

  • 《顶山记》(释《戒疏》)

泽山(咸师)

  • 《菩萨戒疏注》(三卷) (破《顶山记》)

  • 《金刚辩惑》(一卷)

  • 《法华撮要》(一卷) (经音训)

  • 《复宗集》(二卷)

山堂(性师)

  • 《山堂集》(五卷)

高丽(观师)

  • 《四教仪》(依章安《八教大意》删补)

四明(吉师)

  • 《金錍注》

神悟(谦师)

  • 《显妙解》(释《十不二门》)

妙悟(最师)

  • 《评谤》(评净觉《雪谤》之谬)

圆通(梵师)

  • 《会宗集》

桐江(瑛师)

  • 《注心经》

  • 《三珠论》

  • 《净土修证仪》(世人念「阿弥陀佛真金色」之偈出此仪文)

景德(云师)

  • 《翻译名义》(七卷)

证悟(智师)

  • 《攻瑛集》(追破桐江之说)

  • 《十种境界义》

车溪(荣师)

  • 《大部决疑》(四卷)

浮石(闵师)

  • 《宪章集》(五卷)

僊潭(伦师)

  • 《精微集》

  • 《金刚疏》(二卷)

佛照(坚师)

  • 《大云请雨经疏》(一卷)

草堂(元师)

  • 《义例随释》(六卷) (破神智《纂要》之说)

  • 《辅赞记》(一卷) (教义)

吴兴(颖师)

  • 《宗元录》

月堂(询师)

  • 《圆宗解》(一卷) (破《虎谿集》并书与赤城益师议其事)

四明(照师)

  • 《注天台別传》

梓庵(伦师)

  • 《教仪》

虚堂(空师)

  • 《宗极论》

南湖(因师)

  • 《草庵录》

止庵(莲师)

  • 《教仪》

宝严(韶师)

  • 《指南集》

环庵(枢师)

  • 《教仪》

镜庵(迁师)

  • 《随录》(教义)

  • 《宗源录》

慈室(云师)

  • 《圆觉直解》(三卷)

北峰(印师)

  • 《金刚新解》

  • 《释金刚弥勒偈》

  • 《教仪》

逸堂(登师)

  • 《圆顿宗眼》

  • 《金錍十义》

  • 《教仪》

柏庭(月师)

  • 《仁王疏记》

  • 《楞严玄览》

  • 《金刚会解》

  • 《圆觉略释》

  • 《楞伽通义》

  • 境十策》

  • 《四部格言》

  • 《金錍义解》

  • 《宗教玄述》

  • 《绪余》

  • 《十类因革论》

  • 《附钞笺要》(节《指要》精义)

武林(度师)

  • 《指要钞详解》(二卷)

梦堂(噩师)

  • 《高僧传》

越溪(澄师)

  • 《心经科注》(一卷)

  • 《弥陀注解》(一卷)

东湖(磐师)

  • 《佛祖统纪》(五十卷)

  • 《水陆仪文》(七卷)

岱宗(泰师)

  • 《佛法金汤》

桐洲(坦师)

  • 《楞严集注》(十卷)

全室(泐师)

  • 《心经注》(一卷)

  • 《金刚经注》(一卷)

  • 《楞伽经注》(四卷)

法云(洽师)

  • 《金刚附录》(二卷)

愚谷(慧师)

  • 《法华注》(七卷)

天竺(如师)

  • 《法华科注》(七卷)

  • 《大明法数》(五十卷)

心源(瀞师)

  • 《教乘法数》(四卷)

蘧庵(佑师)

  • 《弥陀略解》(一卷)

  • 《净土指归》(二卷)

百松(觉师)

  • 《净土梦谭记》(一卷)

  • 《法华披荆钺》(一卷)

  • 《楞严百问书》(一卷)

象先(清师)

  • 《楞严图旨》

  • 《法华图旨》

石室藏书

儒部

  • 《顾欢传》(见《南北史》)

  • 《项斯集》

  • 《江东天籁》(刘知过著)

  • 《周易传义》(董楷录临海人寓天台)

  • 《读书手抄》(黄宜著)

  • 《竹溪文集》(徐大受著)

  • 《灵墟集》(周伯焕著)

  • 《始丰稿》(徐一夔著)

  • 《新山稿》(曹文晦著)

  • 《辍耕录》

  • 《书史会要》

  • 《说郛》

  • 《四书备遗》(俱陶宗仪著)

  • 《莫庵集》(桑泽卿著)

  • 《乐全集》(杜宁著)

  • 《介轩集》(夏埙著)

  • 《葩经或问》(鲁穆著)

  • 《礼记日抄》(杜宁著)

  • 《读书备志》(范理著)

  • 《留鹤稿》(潘祯著)

  • 《石壁稿》(庞泮著)

  • 《赤城集》(夏𬭤著)

  • 《台岭》

  • 《荫松集》(王东著)

  • 《乐府集》(陆淞著)

  • 《训儿录》(曹祺)

  • 《礼记集解》(贾蒙著)

  • 《溪斋墨稿》(奚国贤著)

  • 《得静集》(许嗣著)

  • 《北征稿》(朱文中著)

  • 《玉堂吟稿》(朱思平著)

  • 《友橘稿》(曹宜约著)

  • 《有竹稿》(曹筠轩著)

  • 《裨政丛说》(夏埙著)

  • 《石梁吟稿》(杨泽著)

  • 《丹城稿》(范理著)

  • 《竹窗稿》(陈宏著)

  • 《贻笑集》(朱雪著)

  • 《篐桶录》

  • 《存华录》(俱潘球著)

  • 《玉霄吟意》(潘渊著)

  • 《碧天藳》(贡士裘致中妻著自号碧天道人)

僊部

  • 《胎息术》(葛玄授从孙洪)

  • 《抱朴子注》(陶弘景隐台东阆风里(属宁海))

  • 《登真隐诀》(陶弘景撰)

  • 《神僊可学论》(吴筠撰)

  • 《坐忘论》(司马承祯著)

  • 《天隐子》(同上吴立夫序见吴集及《文章辩体》)

  • 彭仲堪《丹诀》

  • 《天台小录》(徐灵府著)

  • 《诠太平经三十篇》(闾丘方远)

  • 《王氏神僊传》(杜光庭著)

  • 《悟真篇》

  • 《金笥宝录》

  • 《金丹四百字》(俱张伯端著)

  • 《灵宝秘箓》(王茂端著)

  • 《修真诗》(祝通玄撰)

  • 《足庵语录》(王中立著)

  • 《主父果诗集》(见《崇文总目》附)

  • 《醉醒子》(王佺著松门人少瞽遇华顶异人以禄命驰声江湖八十余年刻期而化)

  • 《方脉指要》(王良明著临海人尝至天姥寺遇白衣僊致书寻化为鹤医道遂通神)

志部

  • 《山记》(唐僧神邕著)

  • 《赤城旧志》(陈耆卿修)

  • 《天台图经》(宋之瑞著)

  • 《天台县志》(陈𥿈陈木修)

  • 《天台胜迹录》(潘瑊辑)

  • 《台山灵异录》(庞栎辑)

  • 《游天台山志》(王士性著)

  • 《天台志稿》(曹宜约著)

  • 《游天台山记》(王亮撰)

  • 《天台胜纪》(邑令李素辑)

  • 《祥符旧志》(不知修者姓氏《图经》所引今亡)

  • 苏州府灵鹫寺湛泉和尚助英洋贰拾元

  • 天台山国清寺静修和尚助英洋壹拾元

光绪十九年桂月天台山真觉寺敏曦谨募

天台山方外志卷第七终


校注

宗晓编《乐邦文类》卷第四〈杂文〉载樝庵法师著作有《净土修因或对》《净土魔佛或对》(CBETA, T47, no. 1969A, p. 197, b26) 「释金錍」下此处原有「神智义师顺正记新记往生记圆通记」十五字与底本 p. 283 重出今略之 《礼记日抄》的作者一说是鲁穆见《浙江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浙江通志卷二百四十二页十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曹祺」底本 p.395 作「曹淇」 彭仲堪撰《易成子大丹诀》一卷论火候乃天台异僧所授见《文献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五页六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A1] 已【CB】巳【志汇】
[A2] 己【CB】巳【志汇】
[A3] 己【CB】已【志汇】
[A4] 己【CB】已【志汇】
[A5] 己【CB】已【志汇】
[A6] 己【CB】已【志汇】
[A7] 彧【CB】或【志汇】
[A8] 征【CB】微【志汇】
[A9] [-]【CB】神智(义师)顺正记新记往生记圆通记【志汇】
[A10] 密【CB】蜜【志汇】
[A11] 思【CB】恩【志汇】
[A12] 净【CB】诤【志汇】
[A13] 译【CB】谭【志汇】
[A14] 疑【CB】凝【志汇】
[A15] 莲【CB】连【志汇】
[A16] 岱【CB】泰【志汇】
[A17] 泰【CB】岱【志汇】
[A18] 佑【CB】祐【志汇】
[A19] 三十【CB】十三【志汇】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天台山方外志(卷7)
关闭
天台山方外志(卷7)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