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方外志卷第四

山寺考第五

夫僧居之称寺者盖九寺之列也昔汉明帝时佛法初至迦叶摩腾竺法兰以沙门服谒见馆于鸿胪寺次年敕𨿅阳城西雍门外立白马寺以鸿胪非久居之馆故別建以处之盖僧本西方之客朝廷始终待以宾礼又本以白马负经而来马死葬此故以名寺后世僧居凡称寺者以此天台山水秀甲东南而梵苑居多古称有七十二寺今考《县志》所书惟六十二且存废相半此足以验道德之盛衰人时之臧否也且台民尠富薄于檀波僧食皆仰给于穷山溪梁便益则就下为田厥土刚燥或依岗为地刀耕火种力实倍之复以山林深邃龙崇据为窟宅故朝风暮雨阴晴无恒晴多则禾不秀雨多则稻少实惟适中之年乃可有秋更有处高当风者将登而俭谓之一夜穷田已为魃鬼之佃民还作狴牢之逋客故台山之田下田也台山之寺穷寺也台山之僧苦僧也而粮差复倍于恒民以故僧寺日窘而僧德日凉其有以道德而自负者则必深入无人之境灰头垢面向折脚铛边自修自度然乐则乐矣其如像教凌替乎或诫之曰「曷不就本业」则对之曰「余役僧也本业未暇也」吁僧本出世之士今也称役岂不贻吾辈之羞尝原古昔圣君常以道德期僧必命当道宰官牒请名德沙门住持所以严责本寺诫朂方来故逢冬夏结制之后人间无游行之僧解制之后寺舍亦无专住之主其来也必验戒牒以別真偽其去也必给由帖以考功过有由与牒者始容挂搭否则逐之故寺无不律之僧人兼定慧之学此实住持切磋之功有司作成之德也今则不然责僧以道德而畜僧以常民况有甚于此者岂惟僧之耻亦始作俑者不知尊尚释教之耻也然为吾徒欲处于今之世者固当克勤本业惟佛是务借山林为道具借僧寺作资粮衣钵之余无所愿慕世调不堪置之度外经云「天龙恭敬不以为喜」为一真住山僧庶不辜如来之恩也今具列僧寺若干道观若干庵院共若干兴废存没并录之以俟有道力者中兴焉

国清寺

在县北一十里十一都旧名天台昔智者大师于陈太建七年秋九月初入天台厯游山水度石梁履降南门荏苒淹留未议卜居常宿于石桥见有三人皂帻绛衣有一老僧引而进曰「禅师若欲造寺山寺有皇太子寺基舍以仰给」因而问曰「止如今日草舍尚难当于何时能办此寺」老僧荅曰「今非其时三国成一大势力人能起此寺寺若成国即清当呼为『国清寺』」后将灭时方标指山下处所殿堂又画作寺图以为式样嘱诫僧众「如此基陛俨我目前栋宇成就在我死后我必不睹汝等见之若造寺一依此法」弟子问曰「此处山涧险峙有何缘力能得成寺」荅曰「此非小缘乃是王家所办」因嘱书贻晋王有云「天台顶寺茆庵稍整山下一处非常之好愿更仰为立一伽蓝始剪木位基命弟子营立不见寺成瞑目为恨」晋王命司马王弘依图造寺山寺秀丽方之释宫创寺已后即册为东宫后炀帝敕扬州众僧參立寺名弟子智璪启云「昔陈世有定光禅师亦曾见梦于先师曰『寺若成国即清当呼为国清寺』」帝敕曰「此是我先师之灵瑞即用即用可取大牙殿牓填以雌黄书以大篆付使人安寺门」实隋开皇十八年建大业元年赐此额李邕记所谓「应运题寺」是也唐会昌中废于寇火隋炀帝与大师帖真迹僧清观拾于煨烬之中仅存一二大中五年重建散骑常侍柳公权书「大中国清之寺」六字「天台佛」三字批僧清观状尾附今亡宋景德二年改景德国清寺前后珍赐甚伙合三朝御书几百卷后毁于寇独大师所题莲经与西域贝多叶经一卷及隋旃檀佛像佛牙仅存建炎二年重新之四年诏易教为禅上方有兜率台左右有五峰双涧号四绝之一上有三贤堂谓丰干寒山拾得也有锡杖泉香积厨诃罗大神像寺前有新罗园东南有祥云峰拾得岩东有清音亭其最高处有更好亭后岩有瀑布循涧而下尤为奇胜元时禅教互争一谓大师为开教之祖一谓大师为禅宗攻击鬬讼时有浙僧观无我定为禅至正辛巳邑人胡荣甫建山门有僧朂宗冕来主法席于旧址建雨华亭方丈筑万工池未几寺僧相攻遂废国朝洪武甲子大风雨作方丈佛殿御书阁钟楼尽为摧毁惟土地堂雨华亭山门仅存至三十一年蕴中瑄公乃移土地堂于雨华亭东始为丈室以居自后寺僧相继稍稍补葺非盛时比矣雨华亭嘉靖庚申毁隆庆庚午重建大雄殿隆庆毁万厯乙未本府节推刘启元临海乡宦王士崧本寺僧会性芳致书请杭州灵隐寺法师如通命徒性省如楷真逊辈募缘重建本邑耆民许榜捐百金为助资万厯壬寅内官党礼賫赐御经一藏饭僧银一千两建藏阁银五百两僧性冲护藏建阁

大慈寺

大慈寺在县北二十九里十一都旧名修禅或名禅林太建七年为智者大师建盖大师思修十二地此惟厥初实定光佛授记银地所直寺门巽隅号佛陇大师第二宴坐处隋创国清乃更寺为道场唐会昌中废咸通八年重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其法堂曰「净名」以大师尝讲是经故也又有大师所供普贤及手书《陀罗尼经》隋朝所赐宝冠有「潄玉亭」又有虞世南所书《华严经》绍兴中为秦桧取去国朝洪武十七年八月殿宇为风雨所坏僧德兴重建临海杨畋为之记张性中〈游佛陇记〉有高丽铜铃杵永乐初尚存

天封寺

在县北五十里十一都太建七年智者大师建初大师入山见一老父告云「师卜庵遇盘石可止」其后果如所告遂结庐焉因自号「灵墟」盖第五思修地其注《涅槃经》处号智者岭中有卓锡泉北望一峰摩云即华顶也隋开皇五年赐号灵墟道场汉乾佑中改智者院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寿昌寺治平三年改今额旧有瑞云阁

善兴寺

在县东北六十里十一都旧名华顶圆觉道场晋天福元年僧德韶建盖智者尝宴坐于此故上有降魔塔伏虎坛鬼叠石又有太白书堂甘泉先生居𡻕久芜翳旧传又有葛玄茶圃王羲之墨池然无所据宋治平三年改今额国朝洪武四年毁于火大殿山门独存十年僧宗济重兴复废隆庆间括苍僧真空真性者结茅于此禅诵六时甘苦与方来者共四方仰之今其孙性裕者能继其业未几毁于火复鼎新之欲为铁瓦殿尚未卒业

宝华寺

在县东六十里四都旧名太平唐乾符二年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额

禅林寺

在县西南一十五里十九都旧号龙山集云院隋智者大师建唐天宝六年改龙山为始丰宋乾德二年号龙山崇修院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

东安隐寺

在县东六十里一都旧名「隐嶴」汉乾佑三年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额

石桥寺

在县北五十里十五都旧传五百应真之境又有方广寺隐其中宋建中靖国元年建后毁于火绍熙四年复新之中有应真阁妙音响空瞻风伫真许来方广先照诸亭俱废惟昙花亭独存焉万厯甲辰钱塘居士葛一鹏重新之

普庆寺

在县东北三十里十都旧名保兴福庆院晋天福四年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额

慧明寺

在县东北六十里五都华顶峰上旧名「慧日」俗又呼「东峰」梁乾化元年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额后废今之慧明不知其所始岂华顶废后更徙于此耶智者大师所书《陀罗尼经》四卷旧在大慈今传于此宋时已亡失惟留其一嘉靖间又为谭海宪取去今所存是宋元通法师补书者

崇法寺

在县东五十里五都五代愿齐法师建吴越国王赐师号崇法寺因名焉

大智寺

在县东五十里四都宋开宝七年建太平兴国初赐号大明治平三年改今额

护国寺

在县西北三十里十四都旧名「般若」周显德四年建盖僧德韶第九道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后钱太师忱家乞为香灯院加「广恩」

白岩寺

在县西北三十里十四都宋末僧普耀初憩此地有神江白郎告曰「此吾居也以师德业尊广愿推此室相奉」遂呼「白岩」隋大业中僧纯陀徙平地五十步唐贞观十年赐号白岩寺会昌中废咸通二年重建加「咸通」宋大中祥符六年改赐「玅智寺」今复为「白岩寺」旧有列秀亭及王羲之墨池存焉

大同寺

在县东北九十里十一都旧在嶴西名菩提大同周显德五年建后徙今地宋治平三年改「大明院」今复为「大同寺」宋如庵主塔于此

太平寺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十一都白云峰侧旧名「云峰」梁乾化元年建前对香炉峰又有宴坐峰石石鼓石床看经台皆智者大师经行处也旧有雷峰堂并白云堂宋太平兴国五年改今额洪武初年废永乐间重新复废万厯间檇李太史冯开之赎田命僧重建今尚寝如

无相寺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二十三都旧在瑞龙岩北名戏龙唐咸通二年建时有僧师简以杖叩卧龙起雨故名远近胜槩凡十瀑布潭石门径咸水涧瑞龙天柱香炉紫凝应泽五峰宝陀罗汉二岩宋祥符元年改今额治平中徙今处

寒岩寺

在县西七十里三十六都寒石山旧名「崇福」梁开平元年建盖寒山子栖遁处周显德中改「圣寿」昭仪孙氏重新之由明岩北五里而上四山耸秀水流乱山间锵如佩环院宇周匝并置岩下窗扇轩户开阖于烟云紫翠中故南山之标胜者推寒明二岩宋大中祥符二年改「福善院」今为「寒岩寺」

明岩寺

在县西南七十里三十三都旧名「云光院」号「暗岩」周显德四年吴越昭仪孙氏舍资俾天台镇将陈希靖建即僧全宰栖禅处更名「明岩」介居岩谷间道狭不容轨入门两石夹峙号石门前对幽石横敞飞阁岩窦嵌空堂宇半居岩下大槩如寒石山宋开宝七年陞为寺祥符元年改「大梵」国初归并今复为「明岩寺」有十景云栖洞摄石八寸岩初来庵瀑布水索幽石重岩洞门响岩旧传寒山拾得隐身之地今岩中有人迹髣髴俗称闾𠀉太守云

万年报恩寺

在县西北六十里十五都唐太和七年僧普岸建《图经》云隋大业二年建晋兴宁僧昙猷憩此四顾八峰回抱双涧合流八峰谓明月娑罗香炉大舍铜鱼藏像烟霞应泽以为真福田也遂经始焉会昌中废大中六年号「镇国平田」梁龙德中改「福田」宋雍熙二年改「寿昌」建中靖国初崇宁三年重建号「天宁万年」绍兴九年改「报恩广孝」为「光孝」今复为「万年」先是大中祥符天禧中累赐袾衣宝盖及御袍曳履诸珍玩甚众故有「亲到堂」以仁宗赐衣时如朕亲到之语故名有玅莲阁览众亭湻熙十四年日本国僧荣西建山门两庑仍开大池香积有釜极深广世传阇提首那尊者所铸东南十里有岭曰罗汉巨杉偃蹇絜之大百围凡供五百大士于是邀请寺后过溪有西天大师庵生身尚存万厯十五年慈仁明肃皇太后颁赐藏经并紫方袍僧明曌弟子真秀相继主其事建尊经阁并法堂禅室

净慧寺

在县西九十里旧名「宝慈」唐乾化元年僧景瑫建盖天台十大刹之一也旧为隋高僧飞锡处及是瑫卓庵已而造寺燃柏香密祷以烟至处为址焉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旧传葛玄尝植芦数本故今寺前有芦峰

澄深寺

在县北一百三十里十一都旧号「澄明」宋治平三年改今额

广严寺

在县西五十里二十九都旧名「长珑」唐光启三年建凡三徙至今地宋治平三年改今额旧传寺铸一钟屡不就有老妪施一钱投于冶中钟即成而钱宛然在焉号「贫婆钟」有怀容罗汉真身在焉

真觉寺

在县北二十三里十一都隋开皇十七年建智者大师葬焉龛前置双石塔号「定慧真身塔院」有绘像与所赐方袍今亡宋祥符元年改今额后久废隆庆间僧真稔重兴佛殿僧房

高明寺

在县东北二十里十一都按《旧经》本名「高明」唐天祐七年今攷所藏钱氏遗墨乃清泰三年号「智者幽溪道场」今殿前有石经幢刻云「天福二年舍入幽溪禅院」可验也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净名」不知何时复今额古老相传谓先此惟乔木參天薜萝翳坎麏䴥是居樵牧罕至智者大师时居佛陇讲《净名经》忽经为风飘翩翩不下乃杖锡披荆寻经所诣行五里许风息而经憩此大师观斯灵异复爱兹山峰峦秀發清溪鉴心乃即其地以营净居「智者十二刹」此其一也故其后或寺称「净名」堂名翻经皆不忘大师之遗意也嘉靖间居僧失守寺随田废迹之不可泯者惟石经幢神之不可欺者惟玄应君而万厯丙戌春灯因访大师遗踪一睹兹山即有终焉之志乃谋于檇李冯太史开之公菩萨宰官不忘佛嘱即捐俸金赎而施与丙申秋始谋建大殿及以僧房焕然一新四明屠仪部长卿为作〈祖堂记〉备述其事寺之西南隅则玅峰先师之塔在焉狮回象顾宅兆颇吉冯太史有塔铭以示不朽

慈圣寺

在县西北八十里十五都旧名「迹圣」宋治平三年改今额

九明寺

在县东北三十里十都汉乾化二年盖智者大师宴坐九折道场宋治平三年改「仁寿院」今复为「九明寺」

大觉寺

在县东南一十五里六都宋乾德三年建初号「华严道场」治平三年改今额政和甲午有谢道人者精于阴阳尝欲以寺之支垅就乡豪易田数顷不售遂与寺僧为藏基香积不绝灵应如响缁流仰给异哉国初废而复兴弘治中有谋为葬地者倩人焚之寺遂废今复兴之

资福寺

在县东四十五里一都旧名「清化」赤乌二年建宋治平三年改「兴化」隆兴初參政贺允中乞为香灯院改今额国初废今重兴

长寿寺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十一都唐清泰元年建宋祥符元年改「普光院」永乐初废复兴

阐法寺

在县南五里二十都晋黎护将军刘玄舍宅建名「建平」旧传玄因遇雨感金钱之异建寺元在县南五十步后有鸽子和尚徙今地号「鸽子道场」寺侧有灵龟峰又有缀石坡陀迤逦草木蒙茂左右溪流萦带民居皆桃花熙春弥望如绮错焉宋祥符元年改今额绍定四年县令潘晋孙篆额洪武初废后许原平捐资助建焕然一新与旧无异也

宁国寺

在县西四十五里二十九都梁普通三年僧智达斩荆结庐每诵经则群鹤翔空紫云覆顶故山名紫凝后建寺名「栖禅」唐会昌中废大中五年重建宋祥符元年改今额天圣四年僧居昱新之号「法华」国初废今重新之

普门寺

在县西南七十里二十四都汉乾佑三年建宋祥符元年改「福应」盖僧德韶第六道场今复为「普门」

慈云寺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十四都旧名「安国云居院」晋天福元年建盖僧德韶第二道场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隆兴初并入护国有双松亭今废国初寺废万厯间僧真清讲忏于此弟子如惺继讲业而重新之清法师塔于寺左峰下

天宫寺

在县西三十里十三都旧名「旃檀瑞像院」吴越时僧德韶建号第十一道场宋祥符元年改今额国初废后重兴

东广福院

在县东二十五里七都旧名「灵水庵」「唐刺史奚承芳香灯庵」宋宝元二年建治平三年改「寿圣」绍兴三十一年改今额国初废今复兴

水陆寺

在县西三十里二十三都宋太平兴国四年建熙宁三年改「寿圣」绍兴三十一年避高庙尊号改「西广福」今复为「水陆寺」

宝兴寺

在县西南五十七里三十二都旧名「宝寿」汉乾佑三年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额

兴教寺

在县南三十里二十一都初有孜禅师于此结庐以其众峰回抱名「回峦庵」后更为院宋祥符元年改今额国朝洪武初废成化中杨禅师重复新之

翠屏寺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二十一都唐乾符二年建先是吴赤乌中有周禅师居此以山如屏峙名「翠屏庵」宋治平三年改「净安院」今为「翠屏寺」《赤城旧志》载净安院田七百六亩地一百八十二亩山一千二十四亩万厯十五年为居僧海洪海应海寅辈佃典略尽寺几废至二十七年住僧如朗偕孙寂庆照拱照妥捐资赎还田三百五十亩地一百余亩山一顷十亩稍稍辑复他日中兴之渐在庆辈此举矣

开岩寺

在县西南四十里二十四都梁普通三年建初有异僧擘开此岩六瑞缤纷如雪遂赐额曰「天花尊者开岩院」唐会昌中罢周显德六年西土长臂尊者全泰重建改「泗洲禅院」宋祥符元年改「镇国院」洪武中废今重兴复为「开岩」

文殊寺

在县西四十里十一都晋天福二年建宋治平三年改「禅智」国初废今复为「文殊」

永福寺

在县西四十里三十四都唐咸通四年建旧名「灵瑞」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国初废复重新之

景福院

在县西二十五里十四都周显德七年建盖僧德韶施茗处故至今呼为「茶院」宋开宝三年赐号「崇福寺」祥符元年改今额国初废

崇善寺

在县北五里赤城山下晋太元元年建先是中僧昙猷依岩造寺号「中岩」后以多赤蚁徙平地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崇善」政和八年改「玉京观」未几仍旧放生池在焉国朝永乐中僧一元重建佛殿山门廊庑近为大风雨所坏僧徒逃散田地悉为豪右所占无复重兴时矣

普光寺

在县西北三十里十四都盖僧德韶第十三道场旧名「大觉普光塔院」宋祥符元年改「慧觉」复为「普光塔院」或谓韶国师分塔于此

西安隐寺

在县东北四十里十一都旧名「臻福」宋建隆三年建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前有双溪五峰颇为幽胜今废

清心寺

在县东十里十一都有山名招隐下有石泓如釜昔智者大师放螺溪中旧号「螺溪院」今有螺如巨蛎或出没焉宋治平三年改今额

崇报寺

在县东北二百五十步旧号「接待院」绍兴五年内侍陈良弼丐为荐福之地赐「显宁崇报院」后废其址为豪右所占今移额于关岭下

传教寺

在县东北一十里十一都宋乾德元年建五代时僧羲寂于此演天台教故名大中祥符元年改东定慧院邑西有普贤院亦号定慧呼为西定慧今废

宝相寺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十三都旧名宝国华严院吴越钱王时僧德韶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今颓毁

鹫峰寺

在县西五十里三十一都旧名峆岭庵唐大中三年僧怀玉建宋咸平三年改今额今废

证教寺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十一都旧名无量寿塔院宋建隆元年建盖僧德韶第十道场后于此示寂祥符元年改今额今废

瀑布寺

在县西北十五里十二都瀑布之侧宋元嘉二年僧法顺建久废

隐岳寺

在县东五里六都凤凰山之西梁大同元年西域梵僧建隋大业元年废唐贞观元年重建今废久

白马寺

在县西十里陈时建唐会昌罢

飞霞寺

在赤城山腹梁岳阳王建其后僧定光居之梁亡寺废

佛窟寺

在三井西峰上遗则卓庵居之唐会昌中废后为昭庆院元复为佛窟寺今废

实相寺

在县西南七十里二十五都旧名弥陀塔院盖僧德韶第七道场周显德中建宋大中祥符元年赐额今废

西竺院

在县西北四十里十一都旧名国泰唐大中十年建盖智者大师著《止观》之地前有溪流亦号幽溪道场宋大中祥符元年赐额今废

赤岩寺

在县南一十里二十都旧名宝寿观音院周广顺初建宋治平三年改明圣院后为赤岩寺今废

金绳院

在县西五十里二十八都实栖禅支院宋庆厯中赐额

秀岩寺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十四都旧名西云晋天福八年建盖僧德韶第三道场宋祥符元年改额今废

在县东北十五里十一都旧名普周显德四年吴越王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额今废

桐溪寺

在九峰山支遁逸少曾游今废

西定慧院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十四都汉乾佑元年建盖僧德韶第四道场宋祥符元年改今额今废

净居院

在县西北十三里三十三都旧名华严庵盖僧居月诵此经处宋治平三年改今额今废

金文藏院

在县西北六十里十五都盖万年支院汉乾佑三年建宋咸平二年赐今额太宗尝赐大藏经五千二百卷护饰甚伟建中靖国初毁

景福院

在县西二十五里十四都周显德七年建俗呼「茶院」盖僧德韶施茗处开宝三年赐号「崇福」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今废

普慈院

旧在莲花峰顶名大慈院开宝七年建治平三年改额三年徙县西北二百步今废基为豪右所占

净名院

在县北五十里十一都旧名「通玄定慧」周显德四年建盖僧德韶第一道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额今废

金钱院

《赤城旧志》载无考处所今三十六都有资圣寺近废旧志不载

金地庵

在县北二十五里十一都晋开运三年建以梁大同初僧定光卓庵居之巽峰有枯石数片屹然林莾间谓之「招手石」古语云「定光金地遥招手智者江陵暗点头」其庵久废今所遗者茆茨也

石桥庵

在石梁之左昙猷厥初修道遗址宋令丁大荣易置为「龙君祠」久废嘉靖间僧真琥复建为庵其徒通乾达昙性○又增广之万厯八年灯侍百松先师讲《法华》于此静夜每闻方广有钟鼓之声

宿佛庵

在四顾坪正德间佛树禅师剙京僧也募太监张公永装五百圣僧像时结茅于此万厯间僧性珠徒理殊新之掘地得白磁瓶一并砖刻《心经》题云「沙门佛树识」可验也而临海王司寇颜为「宿佛」盖为是也

万松庵

去石梁西五六里土名「道人坑」昔为有道者所居故名嘉靖间老僧明贤(字隐山)者重新之老僧虽庞眉皓发而䦆铄过人类有道人之风其徒草堂如芳素庵如彬融心如圆皆为法师今真定海藏继居而香火是赖

修隐庵

去石桥五里普陀僧如珂建珂为大智弟子智尝有志归老天名后示寂海潮珂为乞慈谿冯方伯以终师志王邑侯颜曰「修隐」沈外翰颜其岭曰「松云」灯为联曰「林间野石松为佀石上枯藤云作衣」可想见也山阴刘仲倩特倩二居士建馆摄静于此馆与华峰对灯为颜曰「宾华」仲倩自联曰「灯王座借来三万香积饭擎出一盂

圆通静居

在石桥庵左僧性悟偕钱塘葛君修昙华亭而尼僧性慧建庵于此延悟戾止灯每游石桥必假居之闻石梁瀑声隐隐静定中故为命名为之联曰「水在石梁宣般若洗空万劫之尘心僧于方广习圆通养长一生之圣种

真福庵

在石桥庵后后僧达 建凡僧俗礼石梁者必先于此濯足更衣邑侯王公颜为「真福」

寂光庵

去石桥五里许土名遥尖万厯六年僧真隐建

宝福庵

在县西三十五里十六都今废

断桥道场

在县北七十里十五都宋开宝元年建太平兴国五年废

莲社

在崇报寺西宋嘉泰元年更旱不雨县令丁大荣率缁徒咏《莲经》于公宇踰时雨作因度地建堂名「莲社」仍榜门之外曰「为民祈福之所」凡遇水旱祈祷于此后废为豪右所

碧云庵

在十一都圣迹石傍土名「仙人鞋」僧如宗剙

圣迹庵

与碧云庵邻僧如应重兴

圆觉庵

在县西三十里二十六都平头潭

钟福庵

在县东门外

崇善庵

旧有灵溪馆在县东二十五里邑人奚蒙因其地而建之招僧施茶以济行旅

观音堂

在县东一里九都旧有观音堂在山川坛之右仁寿坊侧边

临清堂

在县南门外

宫观

桐柏宫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十二都唐景云二年为司马承祯建回环有九峰玉女卧龙紫霄翠微玉泉莲华华琳香琳玉霄是也宫当其中自福圣观北盘折而上至洞门一望佳景豁然《道书》云桐柏金庭洞天即王子晋所治中有三桥一见二隐木则苏玡琳碧泉则石髓金浆人得食之后天不老《真诰》云「吴有勾曲之金陵越有桐柏之金庭三灾不至洪波不登实不死之福乡养真之灵境」吴赤乌二年葛玄于此炼丹故今有朝斗坛齐永嘉元年征虏将军沈约一千余人弃官乞为道士居之唐睿宗景云二年敕为承祯置观号「桐柏」方置堂时有五色云(见《唐史》)记以为祥禁封内四十里无得樵采五里不许迁葬徐灵府《小录》炼师所居黄云尝覆其上故有黄云堂元晨坛炼形室凤轸台朝真坛龙章阁又有众玅台以篆八分三体写《道德经》于巨幢置台上故名堂下有醴泉极甘可以愈疾太和咸通间道士徐灵府叶藏质新之元稹刘处静为记五代梁开平中改「桐柏宫」周广顺二年朱霄外建藏殿宋大中祥符元年改「桐柏崇道观」政和六年又于后山建徽宗元命殿一如宫制瓦用青色琉璃于梭溪上建二桥桥上搆会仙亭直南岭表建洞门一座内则方丈斋堂云堂土地堂三真殿又有上清阁御书阁閟三朝宸翰及高宗所临晋唐帖绍兴二十二年杨和王存中重建三清殿曹开府勋建三门曹又于观北结庵赐号「冲啬」宫中为院六一曰经藏二曰三元三曰延宾四曰清虚曰白云六曰浴院屡朝宣赐则有宋太宗真宗御书共五十三卷祥符中御衣四事高宗史汉事实《翰墨志》用高丽僧统所织成经帘二帙裹吴越国王所舍铜像天尊一十身连金银铜所铸火燄台座檀香三清像一龛计二百六十身玉花八株铜三清像金银字经二百函睦亲宅昭成太子宫圣迹四十轴厯代珍袭供奉至国朝吴元年遘火化为𠀉墟惟檀香像一龛存焉洪武中道士金静观提点吴惟敬相继营建永乐十年道纪鲍了静又加新之其间架规模崇饰艳丽去旧为远至今且百余年道众贫匮殿宇日就颓坏宫中碑刻无虑十数独崔尚所作碑颂韩择木八分书古今珍尚今亦无存矣其复改「桐柏宫」当在本朝但不知何时耳

佑圣观

在县东一百步玅山上即玄帝庙旧系城隍庙基宋南渡后曹开府勋建观而境民崇奉香火不废韩择木断碑在焉

元明宫

在县西北二十八里桐柏观之东北徐灵府《小录》由桐柏北上一峰可五里许唐长庆元年灵府定室于此宝厯元年赐号「方瀛」宋大中祥符元年改额今废万厯庚子释子受行结茅于此竟为释氏宫

洞天宫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玉霄峰唐咸通间道士叶藏质创道斋号「石门山」居十三年奏为「玉霄宫」周广顺元年朱霄外建三清殿徐灵府《小录》云道士陈寡言尝隐于此号「华琳」有经钟二楼经皆咸通十一年书后题云上清三洞弟子叶藏质为姚刘四娘造永镇玉霄藏中宋祥符元年改今额有禹钟高三尺状如铎上有隐文又一大钟汉乾佑二年铸今废

仁靖纯素二宫

在桐柏观左右元至元间桐柏道士王足庵遇世祖宣授「仁靖纯素真人」遂于其右旧白云观基建纯素宫又于其左即曹开府冲啬庵基建仁靖宫今废

迎真宫

在县东十步其址今并为布政分司

福圣观

在县西北十五里桐柏山西南瀑布岩下赤乌二年为葛玄建初号「天台」额乃玄飞白书王右军评其书如鸟鹊势骞巑屼东北连丹霞洞有仙人拍掌岩西北枕翠屏上有三井号三绝之一洩为瀑布蔽崖而下状似垂蜺数百丈有溅珠亭观前对灵溪观中引瀑布萦绕廊院灌注池塘宋元嘉尝于此剏瀑布寺东北一百五十步有柳泌使君宅号「紫霄山居」今皆芜殁惟玉清行刻「流水岩」洪武间大水泻出而字多不辨矣又有隐真中峰盖梁徐则所居之处唐咸通中刺史姚鹄因建老君殿得玉简上之刻曰「海水竭台山阙皇家宝祚无休歇」诏付史馆宋大中祥符四年改今额天圣五年遣中侍投金龙有布衣孟合附诗以进诏重新之绍兴十一年置九天祠(按《众真记》夷齐死为九天仆射之说)三十年杨侍郎偰妻赵以老君殿建三清殿陈古灵襄皇祐间来游瀑布命名「习养」有记嘉泰二年令丁大荣立碑刻「习养之瀑」四字于石崖上国朝初并入桐柏

白云昌寿观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桐柏观西唐大中六年建旧名「白云庵」宋乾道四年内侍邝守弃官入道乞改庵为观遂赐今额邝后于观侧自剙「白云庵」今俱废

玉京观

在赤城玉京洞天之右宋政和八年赐额建观未几中废嘉熙改元朝廷设醮祈祷天使诣投龙简籍地行礼殊亏昭事时冲静大师高惟几辟田度址兴建观宇观玅演道大师范善迁同盟助就郡守张号奏拨公田以助堂厨御前宣赐沉香斗真钟磬及御书观额拱辰殿扁安镇观门正殿崇奉徽宗本命圣君名「清平万寿殿」县令姚德辉叙其事今废

净元观

在县东三十里五都今废

圣寿院

在桐柏观西旧名延寿周广顺元年朱霄外建宋治平三年改今额今废

玅乐院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十二都即「王乔仙坛」前有石泉名醴泉泉南有上真亭去亭东二十步有八角井坛东有太子庵西有朝斗坛南去百步有吹箫台北去三十步有瀛峰室唐僧灵一有〈题王乔观傅道士所居〉今无此观其景意疑即「玅乐」也旧有铜钟自桐柏移来上刻唐景龙二年所铸今已废

法轮院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桐柏观西吴赤乌元年葛玄卓庵于此感三真人降授以《贞一劝诫法轮玅经》遂名台曰「降真」汉乾佑中钱氏复为朱霄外新之仍造檀香像一百躯宋祥符元年改今额元至顺间重修翰林学士虞集记今废

法莲院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十二都唐咸通六年道士叶藏质建以层峦叠出状似莲花故号莲峰道院宋治平三年改额今废

昭庆院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旧名「佛窟」唐大中六年建盖僧遗则卓庵之地唐会昌中后道士刘处静剙「圣祖殿」越州刺史李褒奏闻赐号「道元」张仁颖为记宋祥符元年昭庆中有七星阁唐咸通中物也

赤城全真道院

在县东二百二十步今废

鹤峰全真道院

在县东十五里十都元大德九年道士徐光孚建

紫霄道院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旧志所载莫攷都址

桃源道院

在县西南一十五里二十都至元间道士陈贯道建今废

道院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宋咸湻七年道士徐自明建今废

养素道院

在县治之北至元间道士王中立建后废基为豪右所占

松隐道院

在县西二里二十都即曹忠靖勋松隐园今废又兴

延真庵

在县西七里十二都落马桥今废

思真庵

旧志元至元间道士石好问建今无考处所

卧云庵

在县西北三十里十二都琼台之侧至元间道士周正中建久废

  • 奉化县岳林寺本泉和尚助英洋伍元

  • 高邮州华藏寺竹林和尚助英洋肆元

  • 天台山方广寺授慧和尚助英洋叁元

  •    万年寺成莲和尚助英洋叁元

光绪拾九年桂月佛陇真觉寺敏曦募刻

天台山方外志卷第四终


校注

据《元丰九域志》载「柳公权书额时以齐州灵岩荆州玉泉润州栖霞台州国清为四绝」(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丰九域志卷五页四十八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唐朝无乾化年后梁有乾化年号乾化元年为西元911.06.05-0912.01.26(參照 DDBC 时间规范资料库) 唐哀帝天祐年号只有四年(904-907)同时期的南吴天祐七年为西元910年(參照 DDBC 时间规范资料库) 汉无乾化年后梁有乾化年号后梁乾化二年为西元912.01.27-913.02.13(參照 DDBC 时间规范资料库) 「开宝」为底本「开皇」的勘误宋朝无「开皇」年号參照底本 p. 163 编按南齐无「永嘉」年号疑是「永明」 《小录》即《天台山记南岳小录》 明朝的前身是由朱元璋在1364年建立的西吴政权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将龙凤年号改为吴元年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百度百科明朝2012.11.13) 《赤城志》作「唐咸通十三年」(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赤城志卷三十页十一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A1] 已【CB】己【志汇】
[A2] 太【CB】大【志汇】
[A3] 太【CB】大【志汇】
[A4] 太【CB】大【志汇】
[A5] 大【CB】太【志汇】
[A6] 大中祥符【CB】太平【志汇】
[A7] 已【CB】己【志汇】
[A8] 开宝【CB】开皇【志汇】
[A9] 凡【CB】几【志汇】
[A10] 占【CB】估【志汇】
[A11] 弃【CB】弁【志汇】
[A12] 三【CB】二【志汇】
[A13] 曰【CB】白【志汇】
[A14] 祐【CB】佑【志汇】
[A15] 步【CB】▆【志汇】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天台山方外志(卷4)
关闭
天台山方外志(卷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