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方外志卷第三

华顶峰

在县东北六十里十一都天台第八重最高处旧传高一万八千丈周回一百里少晴多晦夏有积雪可观日之出入中有洞石色光明登绝顶降魔塔东望沧海㳽漫无际号望海尖下瞰众山如龙虎盘踞旗鼓布列之状草木薰郁殆非人世智者与白云先生思修于此有葛玄丹井王羲之墨池李太白书堂台山九峰崒嵂犹如莲华此为华心之顶故名

摘星峰

在华顶之东颇极高峻

东苍峰

即苍山也

狮子峰

即系船山

大雷峰

县北大慈寺主山东有蜜蜂洞

葛阆峰

在县东北三十里寒风阙之上长寿寺照山上有龙潭亦多效灵

香炉峰

在县东北五十里十一都以日出有紫烟故名

香柏峰

在县北六十里十一都以多柏木故名四望阴崖垂磴万仞

菩提峰

在县北八十里大同寺后所谓菩提大同是也

玉霄峰

在县北三十五里即洞天宫重崖叠嶂松竹葱蒨且产香茅直南巽隅两石对峙如门扉号「小桐柏」

玉笥峰

在银山顶号「金箱玉印」

五峰

在国清寺侧正北曰八桂东北曰灵禽东南曰祥云西南曰灵芝西北曰暎霞前有双涧合流南注大溪旧志云「号天下四绝之一」天台大师云「吾刱寺虽多惟徐州灵岩润州栖霞荆州玉泉并国清为四绝

水垲西峰

县北二十里僧普岸所栖

紫凝峰

县西三十五里智者诵经感紫云护故名

九拆峰

在县东北三十里十都智者宴坐处孙绰所谓「既克济于九拆路威夷而修通」是也

莲华峰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十三都以状如莲华故名

通玄峰

在县北五十里十一都僧德韶尝卓庵于此

列秀峰

在县西北六十五里万年寺西

芦峰

在县西九十里三十七都净慧寺前旧传葛玄植芦于此下有芦洋芦坑

浙峰

在县西五十里三十二都一作岊崷又有匼崷在县东四十里胡崷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俱见《范志》

菡溪峰

在县西五十里三十一都又名翠岩四面悬绝峰顶坦平桃竹繁华秀丽

华琳峰

在县西北一十八里十二都

香琳峰

在县西北三十里十二都

玉泉峰

在县西北二十里桐柏观前

瑞云峰

亦在观前

紫霄峰

在福星观前

卧龙峰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桐柏山之侧

蒸饼峰

在石梁北出根子昔僧昙猷欲渡梁访方广寺有石如屏梗之号「蒸饼」

白云峰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十一都太平兴国寺侧

大隐峰

未详处所宋钱厚之建双清堂于其下王铚为记

瓐峰

在县南十里二十都

玉女峰

在县二都

白郎岩

在县西北三十里十四都齐僧普耀自辽东憇此有神号江白郎告曰「此吾所居以师有德业推以相奉」故建寺号白岩唐长庆四年令白余丰首祷雨焉时有异物似龙自穴而出至宝厯初再祷亦然前进士王展为之记

百丈岩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崇道观西北与琼台相望峭险束隘四山墙立下为龙湫翠蔓蒙络水流声潀然磐㵎绕路入为灵溪由高视下凄神寒骨北望石口呀然如张颐亦号狮子岩有石床可盘踞

狮子岩

在系船山北口呀然如狮子故名下临小溪险峻不可陟特可仰视有石棺石柜石炉之属旧传天台本东海岛屿理或有之岩下有窍日初出时光入隙中谓之「日窗」东望小亭即「龙王祠」也

翠屏岩

在县南二十五里二十一都八峰山上下有龙湫《志要》云山形壁立如屏风然故名远望山势中立如案两端略起似展诰轴又名展诰屏后有特山如展诰者

曹家岩

在县西三里二十都有灵康行祠今废傍有小湫旧名五龙潭

龟岩

在县南五里阐法寺侧三岩相连其上如一元至元中忽一日雷雨有声轰然旦视之其岩左脇横裂濶十数丈深不可测

宝陀岩

在县北二十里十一都

舍身岩

在县北五十里石桥之侧

赤岩

在县南一十里二十都峭壁屹立如大屏其色丹赭号「小赤城」

佛岩

在县西三十里二十三都旧传野燎至此自灭见有泗洲小像遂立祠号曰佛岩

隐身岩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桐柏观之西

隐岩

在县北三十里一都神迹石之东夏赤城有〈始得隐岩记〉

麻姑岩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一名仙姑

灵岩

在县西五十里三十二都岩洞虚逈有石如案与浙崷山相连中有小㠘号曰文㠘左右鱼石盘列暎带

响岩

在县东七里

大小石锁岩

在县西北一十五里福星观西盘接峭峻旧传其地积阴夜闻呻吟声云是冥司拷掠之所唐裘甫作乱王师会战于此岂死者之精魄未散而然耶

凿字岩

在县北三里十一都岩上有「万松径」三字各广八尺僧指堂书刻由岩至国清两行昔列大松今无

鹰嘴岩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二十三都

拾得岩

在国清寺

乌石岩

在县北五里十二都赤城之南又名乌冈

灵响岩

在高明寺幽溪之上峭壁百仞随人呼唤响荅甚分明

香谷岩

在幽溪之上石如列屏前有隙地方丈许周植众木前种修竹数百竿每遇阳和则聚徒于此𥪡义多生兰蕙故名

观音岩

在螺溪之侧天冠璎珞于苍翠中宛然一普陀大士也

巾子岩

在幽溪之背白云峰南有石正方如巾上拂霄汉下连磐石才数尺许流云乍过其上恍然天柱欲颓

石笋岩

在螺蛳潭上根入潭水数十丈尖锐如笋多生莓苔及生卷柏蒙葺披离又如紫箨之将解

合掌岩

在明岩寺

绢机岩

在丹丘山西

犀牛玩月岩

在丹丘山南

顾儒岭

在县东一十五里十都旧名东𡵙有顾欢读书堂故址

八桂岭

在县北五十里十一都孙绰所谓「八桂森挺以凌霜」

察岭

在县北五十里与金地岭接盖汉高察所隐有读书堂址

金地岭

在县北二十里十一都在招手岩下

银地岭

在县北二十里十一都即定光佛示智者处

杜潭岭

在县南二十五里与临海分界

黄振岭

在县东四十里与临海分界

关岭

在县西四十五里十五都与新昌分界上有朱叶二侯王庙有司新任道经此者必祀之宋令郑至道去任邑人至此攀恋不忍舍因留家焉今其苗裔犹有存者居侧有郑公祠肖像其中前有松关「留郑坊」

筋竹岭

在县东四十六里五都海分界又二十七都亦有

伏虎岭

在县西一十五里

白水岭

在县西二十里十三都

黄坛岭

在县南二十五里二十一都

斜岭

在县西四十里二十七都

石壁岭

在县西四十五里二十七都

罗公岭

在县北五十五里十一都

盘来岭

在县西北五十里十五都

鎗旗岭

在县西七十里三十五都

梅枝岭

在县东八十里

摘星岭

在县北一百里

山隍岭

在县东三十里三都

兴化岭

在县东四十五里一都

黄山岭

在县南十里八都其麓有铺

乔岭

在县西七十里三十六都

王顾岭

在县西九十里三十七都

金筻岭

在县西四十里二十七都

乌岩岭

在县西六十里二十八都

王会岭

在县西北五十里二十七都

牛石岭

在县西北七十里十五都

罗汉岭

在县西北六十里万年寺东南《赤城三志》云岭有巨杉偃蹇絜之大百围凡供五百大士必于此岭邀请

桐柏岭

在县西一十五里十二都

洞天岭

在县西北三十里十二都

魏岭

在县东北三十里天封之外旧产茶

招隐岭

在县东北五十里十一都昔顾欢招同郡人杜京产隐此

庵头岭

在县西南十五里二十三都

孟湖岭

在县西六十里三十二都

蒲棚岭

在县西南七十里三十二都

牛路岭

在县西五十五里二十七都

幽溪岭

在高明寺傍

猢狲檑岭

在慈圣寺东大同寺西险峻难可登陟故名

大岭小岭

在秀溪上俗谚云「十里横沿九里阬大岭小岭在中央

玉京洞

在赤城右脇盖十洞天之第六茅司命真君所治或号「太上玉清天」或号「玉真清平天」或号「上清玉平天」按《道书》云「天尊在元都玉京山说法令众仙居此」又《会稽记》云「赤城山有玉室璇台许迈尝居此因与王羲之书云『自天台山至临海多有金台玉室仙人芝草』」《赤城事实》又载「晋柏硕因驰猎深入见其中有名花异草香气不凡」又徐灵府《小录》云「其下別有洞台方二百里魏夫人所治南驰缙云北接四明东距溟渤西通剡川中有日月三辰瑶花芝草自晋宋梁隋暨唐天宝尝以日中星鸟望秩兹山今洞口有石刻『玉京』二大字旁无年月可考宋咸平天圣中屡投金龙玉今湮塞侧有道人洞其中三石穴险不可入

刘阮洞

又名桃源洞在县西北二十里十四都护国寺东北先是汉永平中有刘晨阮肇入山采药失道见桃实食之觉身轻行数里至溪浒有二女方笄咲迎以归留半载谢去至家子孙已七世矣宋景祐中僧明照亦因采药见金桥跨水有二女戏水上恍然如故事焉乃疏凿为亭植桃纷拥元祐二年邑令郑至道始凿山开道夹岸植桃数百本仍即景物之胜而命名之随山曲折水穷道尽则有洞潜通山底深不可测其林木瑰异殆不类人间乃即山石为址结亭其上榜曰「浮杯」郑侯为记

丹霞小洞

在县西北一十五里福星观东北旧传葛玄炼丹于此有「仙人拍手岩」唐刺史柳泌于此修药有宅故址在其上

盖竹洞

在县北六十里石桥之侧宋宪使何偁尝梦游其地访之不得嘉泰元年邑令丁大荣因祷雨得之洞深三丈余中有二硖穹窿幽邃下视攒峰垒嶂如列翠屏

圆通洞

在幽溪之上一石横架广丈许修二丈许似人负安者下则四石砥盛玲珑空洞四牕开豁松风溪流隐隐送声来于坐中可习耳根圆通故名

潜真洞

在寒岩米芾书题

龙须洞

在寒山

栖真洞

在明岩

坐禅石

在县西北八十五里慈圣寺东旧传有寿禅师宴坐于此

般若台石

在幽溪之傍长松作盖溪水纡回「潭影空人心」于斯坐证矣

鸡笼石

在县东八里九都以其状名

抛陀石

在县西一十五里十三都俗传仙人自担石掷此

磐陀石

在县东北五十里天封山

担石

在县东十三里六都其石长十丈倚岩如担下有二巨石在水滨故名

神迹石

在县北二十里九都石上有大人迹乡人立庙

仙人棺

在寒山

圣迹石

在大雷峰后三石品安下二石如僧双履一石如僧包袱横压其上俗称仙人鞋

五百罗汉石

在五百相传五百罗汉自西天泛海至此舡与众物皆化为石故有覆舡山莲华钵锡之类厯然可指山名「五百」盖其遗意隔溪小山有三石洞如龛室皆可跏趺

南奥溪

在县西北七里源出寒风阙过国清入于大溪

螺溪

源出黄坛

楢溪

在县东二十五里孙绰所谓「济楢溪而直进」是也杜甫诗云「饥拾楢溪橡」徐灵府记注云出华顶从凤凰山东南流入溪则得名旧矣又以齐顾欢尝居其上名欢溪《志要》云「流往十都至六都与五柏灵溪诸水合流而西经大觉寺前大溪以入海

水母溪

在县北一百里摘星岭南源自华顶海界

罗木溪

在县北六十里罗公岭南源出华顶流入剡

福溪

在县北四十里晋束皙《启蒙记》云「天台山去人不远路经福溪水浅而清」盖是时已有此名矣其流西入于剡

闹溪

源出察岭

秀溪

源出万年寺前

县前大溪

在县南五十步源出东阳县界以其受始丰清溪桐柏国清众流势甚险怒流塞无定处大抵皆發源涧谷易盈易涸顺流而下凡一百一十七里至府力胜四十斛舟然水落则不可行矣其余小溪俱不通舟楫《志要》云源出大盆山合寒雨岩鹧鸪诸山溪壑桃源瀑布及始丰湖众流绕萦县境演漾清冽环抱如带出东横山趾逶迤而东至凤凰山侧又会宝华之源五百灵溪欢溪等水于大觉寺山麓折流而南至临海界入三江以达于海自筑城后名曰学前大溪

始丰溪

在县西百步源出大磐山东一百八十里与清溪合始入大溪

国清溪

在县北一十里發源自佛陇山南流至神迹石会于大溪

神迹石溪

在县东北三里俗名白鹤溪接国清之水至庙侧分支一入临川桥一入孝义桥俱会于大溪

赭溪

在临川桥北俗名后堂溪自神迹石流经临川桥以达大溪每暴雨奔涛如怒势不可御以其溪皆赭石故名旧有从化桥今废夏赤城见霞亭实临其侧

清溪

在县西五里源出天台山南流至桐柏又南流三里经三井下流为瀑布方南入大溪《志要》云流出十五都山口与左溪秀溪反桃源之水流入曹家岩南入大溪其水澄清故名旧称青溪无谓

灵溪

在县西北十五里福圣观前今县东三十里亦有灵溪盖其名适类云

乾溪

在县东一十五里其源出石井山旧传僧昙猷飞锡救老妪溪水立涸故名详见仙释

夏家溪

在县东南七里

左溪

在县西五十里其源自左溪嶴与关岭接委𧉮曲折凡七十里至大溪

折溪

在县东北五里旧有浙溪發源自黄坛潭即螺溪也

玉女溪

一名女梭在桐柏观前名「女梭福地」發源自洞天山过女梭洩为瀑布下入灵溪会于学前大溪也

界溪

县东四十里海分界源出龙鸣山流入海界

铜溪

在县西北二十里源出桃源洞以其水色黄如铜汁故名一作桐溪

关岭溪

在县西北四十里自本处發源会秀溪入清溪也

赤城溪

在县西北五里源出赤城山流入大溪

响山溪

在县东一十五里源出响岩流入大溪

幽溪

在县东北二十里源出大慈山流入螺溪

石桥惠泽潭

旧名惠济在石梁之下其龙甚灵见〈神明考〉

苍山灵泽潭

在县东四十里第五都见〈神明考〉

百丈潭

在琼台双阙间见〈神明考〉

石𫮃潭

在县东五十里四都

河胤潭

在县西七十里三十六都见〈神明考〉

金桥潭

在桃源水清可鉴毛发旱潦不损益宋令郑至道以僧见金桥跨水而名

深坑潭

《赤城旧志县境图》「在县东筋竹岭侧而出水门」又云「在县南二十五里」《邑志》「在县西二十五里二十七都」盖《邑志》为是

瀑布潭

在县西南三十里二十三都无相院侧一名戏龙

雷马潭

在雷马山上石崖壁立登者以绠悬挽至山半又挽而下方到潭侧其深莫测也

蟹渚潭

在县东南十里八都响岩上其中有龙祷辄响应今久湮塞

黄坛潭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十一都旧传智者放螺处今巨螺出没于潭之石笋上每鸣吼则有大风雨

丹霞潭

在县西北二十里十二都丹霞洞下即柳泌炼丹处

鼻山潭

在县西十五里二十三都

黄婆潭

在县北二十五里十一都

翠屏潭

在县南三十里二十一都

海坑潭

在赤城之阴

洗马潭

在县西北七里今落马桥是也

柘溪潭

在县西北三十里水极泓深前横石槛又有石室可容百人见《一统志》

洗米潭

在九女砩之下每日早午晚三次水浑复清状如洗米见《志要》

巧尖潭

在县南十五里二十三都其龙最灵

始丰湖

在县南四十步旧自永坊三井庙前一带直至九都地名湖头別潴小水而大溪之水直从冷水堤下流永乐中湖并入大溪惟五显庙前一带尚在上则湮塞民为居圃其下则大溪之水所会渐逼学宫矣

泉湖

在县西五十里三十都《茅君传》云「霍林司命赤城玉洞之府也

墨湖

在县西南八十步今湮塞仅存小坑水而已旧有金波亭

叶湖

在县西南六十里

玉湖

《志要》云「在县西十里广百步长五里许溉田百余顷俗呼『马湖』

白湖

在县西四十五里二十都

鲍湖

在县东二十里六都旧传有鲍铁脚居其地年少时于湖侧养鸭往往为物所掣后旱湖涸获一巨鳝其大如杵因煮食之身觉有力后没于四明能效异土人祀之号鲍大王今湖侧犹有鲍姓者居之

铁船湖

在罗汉岭下湖中有荷以水寒不花相传罗汉尝泛铁船于此

妙山塘

在妙山上产绿毛龟

降真塘

在县北二十里徐灵府记云桐柏观前一里石坛前有塘名「降真」中植荷荇自塘一里出洞门西峰即王真君坛也今湮塞矣

醎塘

在县东二十五里五都苍山之侧周围可百步宋元以前其水醎邑人陈氏世居其地宗族富盛甲于台邑后塘不醎而陈废

醴泉井

在桐柏观众妙台下水甘可以愈疾

三井

在昭庆院东唐时尝遣使投金龙白壁旧传为尼所触一井自塞其二深不可测每春夏时雨则众流灌注激涌雷吼或云通海又云海眼咸平中尝醮祭投金龙夏竦有铭

义井

在县西南市街袁氏门首旧传僧德韶所穿按北斗而为七此其一也一在建坊西一在旧尉司侧一在今按察司之西一在东南一在县东者俱湮塞之也

丹井

在桐柏观钟楼之下传葛玄炼丹之所也

泉井

在县西四十五里發源甚远深可五六尺每秋成多有秕糠自底而出经旱不竭近为一妇浣秽衣其中水经月浑不可汲居人设肴醴祭之复清如初

洗菜井

俗亦呼三井即阐法寺井也水甚寒洌以锡瓶盛之则透于外其下五十步许有一井石栏上刻云「建炎二年置」不知何时所穿亦经旱不竭

枫树井

上有枫木高二十余丈大可数十围其中空虚已久坐可容数人井水味醎相传通海井井边有陂陀小岭谓之枫树下岭见《范志》

洗肠井

在赤城山昙猷洗肠处今井边犹生青韭即其验也

仙人井

在赤城山飞流喷冬夏不渴

智者泉

在大慈寺侧今芜没

涌泉

在县西一十五里三十都

锡杖泉

在国清寺侧寺僧取水甚远普明禅师以锡杖扣之泉水涌出

岩泉

在县北六十里

透瓶泉

在桐柏观洞门之阴其泉寒冽盛以锡瓶则津津然渗漏于外

龙须泉

在县西七十里寒岩洞口以其喷[口*薄]如龙须故名也

石舂泉

在县西北一十五里十二都经夏不渴清甘可爱

卓锡泉

在智者岭智者注《涅槃经》处

应心泉

在万年寺西宋參政贺允中寓居于此泉自涌出因名允中自为记

曹源

在国清寺后有洼池常经旱不渴宋曹勋书「曹源」二字并偈刻石于其上

墨池

在华顶峰王羲之游西郡时有墨池在此

放生池

旧志太建十年智者所置凡亘百余里敕禁采捕国子博士徐孝克撰记「宋绍兴甲子敕置放生池一所于赤城之西广袤三十余丈遇诞圣节官吏于此纵羽鳞为集福之地」今县南五显庙前有放生池石碑在焉前此数十年土人于此竞渡放生

金钱池

在赤城山相传昙兰憩此诵经有神献金钱弃池中故名

光绪拾九年桂月佛陇真觉寺敏曦监梓

天台山方外志卷第三终


校注

[A1] 已【CB】己【志汇】
[A2] 咸【CB】盛【志汇】
[A3] 沫【CB】沬【志汇】
[A4] 太【CB】大【志汇】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天台山方外志(卷3)
关闭
天台山方外志(卷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