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藏知津卷第二十三

大乘经藏 般若部第三之八

  • 大般若经之余七

    第三分缘起品第一佛住鹫峰与五亿苾刍等俱余并同初二分而九方文略舍利子品第二与初分学现品至现舌相品同而文较第二分又稍略善现品第三与初分教诫教授品至净道品同天帝品第四与初分天帝品至叹众德品同窣堵波品第五与初分摄受品同称扬功德品第六佛设利罗品第七福聚品第八随喜回向品第九地狱品第十叹净品第十一赞德品第十二陀罗尼品第十三魔事品第十四现世间品第十五与初分佛母品同不思议等品第十六譬喻品第十七与初分办事品等同善友品第十八真如品第十九不退相品第二十空相品第二十一殑伽天品第二十二巧便品第二十三学时品第二十四见不动品第二十五即初分愿喻品等方便善巧品第二十六即初分无尽品等慧到彼岸品第二十七妙相品第二十八施等品第二十九佛国品第三十宣化品第三十一(共五十九卷与第二分开合不同亦无常啼法涌二品)

    第四分妙行品第一即善现教诫品等帝释品第二供养窣堵波品第三称扬功德品第四福门品第五随喜回向品第六地狱品第七清净品第八赞叹品第九总持品第十魔事品第十一现世间品第十二不思议等品第十三譬喻品第十四天赞品第十五真如品第十六不退相品第十七空相品第十八深功德品第十九谈梦觉义较前三分更明畅殑伽天品第二十觉魔事品第二十一善友品第二十二天主品第二十三无杂无异品第二十四迅速品第二十五幻喻品第二十六坚固品第二十七散华品第二十八随顺品第二十九(共一十八卷随顺品中文与初二三分不同)

    第五分善现品第一天帝品第二窣堵波品第三神咒品第四设利罗品第五经典品第六回向品第七地狱品第八清净品第九不思议品第十魔事品第十一真如品第十二甚深品第十三船等喻品第十四如来品第十五不退品第十六贪行品第十七姊妹品第十八梦行品第十九胜意乐品第二十修学品第二十一根栽品第二十二付嘱品第二十三见不动佛品第二十四(共十卷较第四分更略)

    第六分缘起品第一佛住鹫峰与四万二千苾刍七万二千菩萨及天龙鬼神众俱面门出光照无边界还归面门东方普光佛所离障菩萨南方日光佛所日藏菩萨西方功德光明佛所功德藏菩萨北方自在王佛所广闻菩萨东南方甘露王佛所不退转菩萨西南方智炬佛所大慧菩萨西北方妙音王佛所功德聚菩萨东北方智上佛所常喜菩萨上方金刚相佛所宝幢菩萨下方金刚宝庄严王佛所宝信菩萨皆来集会

    通达品第二最胜天王请问「云何菩萨修学一法能通达一切法」佛答以修学般若能通达十波罗密

    显相品第三佛答最胜如地水火风空等相甚深般若亦复如是

    法界品第四佛答最胜菩萨学深般若有妙慧故通达法界即是不虚妄性不变异性诸法真如但可智知非言能说于是大千变动菩萨脱衣敷座诸天散华奏乐龙澍香雨十方佛放眉光遍照此土还归佛顶众会获益最胜复问「甚深般若既绝语言离诸文字云何菩萨为诸有情说法随顺甚深法相不违世俗」佛言「具大方便善巧力故谓大慈悲喜舍」又问「云何为度有情示现诸相」佛言「相不可得但由方便善巧威力示现入胎乃至涅槃种种化相

    念住品第五佛答最胜菩萨行深般若心正无乱善修身受心法念住及说如来功德大威神相

    法性品第六佛答最胜如来法性不可思议如无价珠堕在淤泥不为所染依此法性修习善根具足方便大悲愿力不舍有情远离一切虚妄分別心得清净深如大海一一行中具众行故生净佛土不为胎汙于是旧住天神空中赞叹并为光德天子现净土相

    平等品第七佛答最胜法性平等之义并为授记

    现相品第八舍利子问先现苦行等事最胜答之

    无所得品第九善思菩萨问最胜得受记耶答言「我虽受记而犹梦等」乃至重重问答令众获益最胜问佛云何未發心者即能發心皆悉成就得不退转佛言「以纯净意發菩提心亲近贤圣乐闻正法远离悭嫉正信业果设为身命终不作恶」乃至佛为破四见故说无常无我涅槃寂静四法次说神咒

    证劝品第十佛为最胜说过去功德宝王佛时治世轮王问深正法成然灯佛彼时千子即是贤劫千佛最胜又问云何修行速成大道佛言一切善法无不修满又问现何色像佛言如镜随现又般若犹如虚空无有一法可为譬喻

    显功德品第十一佛答曼殊室利过去多闻佛时精进力菩萨即今最胜天王又答云何护持正法云何能调伏心等问

    现化品第十二最胜答善思问佛所化身更能化作无量化佛往昔愿力清净故及答护正法问又有贤德天子相与问答

    陀罗尼品第十三曼殊室利及寂静慧菩萨共说众法不入陀罗尼功德大千振动天雨妙华佛说过去宝月佛时宝功德菩萨有大辩才即今寂静慧是

    劝诫品第十四佛答曼殊室利具明信受福聚毁谤罪过

    二行品第十五佛为曼殊室利说化他自行二种般若及说五事不可思议三十二相八十随好

    赞叹品第十六曼殊室利妙色天子善名天子大梵天王各以颂赞佛印成之

    付嘱品第十七佛以十法付嘱阿难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他四谛听五披读六受持七广说八讽诵九思惟十修习及为持髻梵天说佛赞三事最为无上一發菩提心二护持正法三如教修行(八卷)

    第七曼殊室利分佛在给孤独园与百千苾刍十千菩萨众俱曼殊室利明相现时诣如来所在外而立舍利子等亦然佛出敷坐跏趺曼殊答佛为欲利乐有情以真如相观于如来次与舍利子互相酬唱复答佛發明甚深般若观一切法皆是佛法于是舍利子慈氏菩萨曼殊室利无缘虑女皆叹闻说不沈没惊怖者已住不退转地佛印成之又与舍利子互相问答显真法界性平等义又与佛互相问答明福田相不可思议大地变动众会得益次明初学不思议定如初学射久习成就不复作意大迦叶问当来谁能信解修学佛具答之次为曼殊说一相庄严三摩地谓不动法界念一如来即为普观三世诸佛乃至佛现神力护持般若久住世间饶益有情(二卷与大宝积经第四十六会同)

    第八那伽室利分佛在给孤独园妙吉祥菩萨于日初分著衣持缽渐将入城龙吉祥菩萨见已问答无能胜菩萨来赞妙吉祥菩萨答以一切非实皆如谷响龙吉祥复相问答既承教诫入海喻定善思菩萨变动大千不能令出后从定起雨诸香花向佛归命妙吉祥又为说无上法食善现来问何所谈论妙吉祥诘以何法名为大士如响岂能有所谈论善现入无所得三摩地门出定向佛皈命妙吉祥又说诸法如幻梦等善现又入灭定舍利子来问答善现出定妙吉祥为说希有妙食善现及舍利子俱入灭定次从定起各各入城善现化一女人妙吉祥与诸菩萨声闻等众各饭食已俱诣佛所以如上事具白世尊佛赞印之妙吉祥曰「彼女所断我见即非我见是故如来说名我见乃至夫法想者即非法想是故如来说名法想」次叹持四句颂福聚甚多世尊说颂如星于一切有为应作如是观(一卷)

    第九能断金刚分与流通金刚般若同本颂曰诸和合所为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一卷)

    第十般若理趣分佛住他化自在天王宫与八百万大菩萨俱为诸菩萨说一切德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净法门此门即是菩萨句义理极妙乐清净句义诸见永寂清净句义乃至一切有记无记法有漏无漏法有为无为法世间出世间法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复依遍照如来之相说寂静法性般若理趣现等觉门复依调伏一切恶法释迦牟尼如来之相说调伏众恶般若理趣普胜法复依性静如来之相说平等智印般若理趣清净法复依一切三界胜主如来之相说灌顶法门般若理趣智藏法复依一切如来智印持一切佛秘密法门如来之相说如来智印般若理趣金刚法复依一切无戏论法如来之相说离戏论般若理趣轮字法复依一切如来轮摄如来之相说入广大轮般若理趣平等性复依一切广受供养真净器田如来之相说真净供养甚深理趣无上法复依一切能善调伏如来之相说能善调伏甚深理趣智藏法复依一切能善建立性平等法如来之相说性平等性甚深理趣最胜法复依一切住持藏法如来之相说有情住持甚深理趣胜藏法复依究竟无边际如来之相说无边无际究竟理趣金刚法复依遍照如来之相说三神咒一一告金刚手受持功德(一卷与密部实相般若同而咒不同)

    第十一布施波罗密多分佛在给孤独园与千二百苾刍俱再三命劝舍利子为诸菩萨宣说布施波罗密多舍利子言「应缘一切智智以大悲为上首修行布施则能摄受一切智智疾证无上菩提宁以无记心行施或不行施终不以回向二乘地心行施」次答满慈子问喻说菩萨声闻行施胜劣意愿满慈子亦说二施譬喻舍利子广说有巧方便所行布施及随喜回向所引善根如月如日如吠琉璃宝如马宝又常于有情作大饶益如真金如日月如商主如善士如王种次更广说应起决定施心应学无染布施又观诸法若顺若违皆能助引一切智智又明二乘于一切智亦有助力然诸二乘作意于一切智及此赀粮俱无助力故制菩萨定不应起二乘相应作意次明能舍众相回向菩提欲为有情作大饶益乃名能得无上善利方便善巧不取法相得入居顶诸菩萨数次明说如是法皆如来力佛嘱阿难受持满慈子问「若一切法皆非实有行布施何所舍成正觉何所得」佛言「无所舍无所得无所损无所益如二幻师戏为变易以幻价直易化美团等」又舍利子答满慈子菩萨先应思惟一切法性毕竟空寂次应思惟一切智智具胜功德后应愍念一切有情贫乏珍财受诸苦恼作是念已便舍一切珍财施诸有情心无所著亦以正法施诸有情亦以无边上妙供具恭敬供养佛法僧宝如是布施随顺菩提疾能证得一切智智与诸有情作大饶益于是佛以神力令诸大众见十方各各无数殑伽沙数世界各有无量菩萨行施精勤乃结劝云「菩萨欲疾证得一切智智穷未来际利乐有情应观法空缘一切智具胜功德愍念有情受贫匮苦应行布施波罗密多持此善根普施一切令脱恶趣生死众苦作是愿言十方世界诸有情类由我善根功德威力未發无上心者令速發心已發心者令永不退已不退者令速圆满一切智智」舍利子问最初發心第二發心住不退地坐菩提座差別佛答示之并以神力令见十方各无数界无数菩萨行菩萨行种种差別无数如来种种方便饶益有情乃结劝云「若定發心求一切智彼必当作世间第一真净福田及作大千最大法师亦作如来利乐一切有情」次答舍利子问广明菩萨初心胜于二乘后心及明菩萨不退心力于余神力最为无上次满慈子与舍利子互相问答明退心者非真菩萨是增上慢欲证菩提应正發起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乃至佛嘱阿难受持(五卷)

    第十二净戒波罗密多分佛在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苾刍俱命舍利子宣说戒度满慈子问「云何应知菩萨持戒犯戒」舍利子答「若住二乘作意是名非所行处是名菩萨犯戒」又问「若求一切智智而修布施岂不执著一切智智成戒禁取云何名为持菩萨戒」答言「一切智智远离众相非方处摄既非有法亦非无法由此因缘不可执取是故菩萨行施持戒回向菩提虽求证得一切智智而不名为戒禁取摄若回向二乘地执取净戒是失菩萨戒名犯戒菩萨若未见圣谛未证实际或有因缘易可还净若见圣谛证实际已异见深重难可还净又虽经沙数大劫修行净戒令满而不回向菩提饶益有情不能摄受菩萨戒度虽经沙数大劫居家受妙五欲而不發趣二乘地心求一切智增上意乐无退坏故不名犯菩萨戒又若见有少法名为作者名为犯戒菩萨若随所修六度皆用大悲为首發起随顺回向一切智智相应之心是名具戒菩萨」次广叹初心一菩萨戒远胜世出世间一切净戒以其心无分限普度有情求大菩提引發净戒是故除佛所有净戒于余净戒最为第一又宁迟证菩提不为速求堕二乘地又菩萨不应欲胜菩萨不应轻慢菩萨不应降伏菩萨于余菩萨供养恭敬应如如来乃至应普恭敬一切有情又一切法无少有实皆如幻事故诸菩萨回向趣求一切智智皆由了达诸法非实如幻如化有所堪能又菩萨于六度二十空等乃至一切相智虽应精勇修习如救头然不应味著又明菩萨于二乘地但应远离不应赞毁佛赞印之并为广说方便善巧又明如来皆深愍念一切有情心无差別不随欲行然于菩萨最不弃舍(五卷)

    第十三安忍波罗密多分佛在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苾刍众俱命满慈子宣说忍度舍利子问「菩萨忍声闻忍有何差別」满慈子答「声闻唯为舍弃自身烦恼名为少分安忍菩萨欲度无量有情名为具分安忍于檀涂火烧起平等心俱欲毕竟利乐又声闻唯观蕴等无我有情之所引發菩萨亦观蕴等无性无生之所引發菩萨欲证菩提应修其心令与地水火风空等宁受无边大苦而不爱著二乘自利众善又若住二乘地起二乘作意乃至乐观蕴等常无常等是为行他行处若修六度一切智智相应作意是为行自行处一切恶魔不能得便(一卷)

    第十四精进波罗密多分佛在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苾刍众俱满慈子问菩萨精进佛言「初發心时若身若心先应为他作饶益事如仆任主不应自在诸有所为皆随主欲亦如马宝盘回去住迟速任人又常勤修六度二十空等能为难事(一卷)

    第十五静虑波罗密多分佛住鹫峰与千二百五十苾刍众俱舍利子问「菩萨云何方便安住静虑」佛言「渐次入四静虑引發五通降魔成觉又虽现入四禅四定而不味著亦不离染虽观一切法都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满慈子问「何缘如来许诸菩萨入四禅四定不许久住其中心生染著」舍利子答「若生欲界速能圆满一切智智生色无色无斯用故」满慈子问「云何安住静虑摄受般若精进忍戒施等」佛一一答又明若住二乘相应作意名为散乱若随所集一切善根回向趣求一切智智名为心定舍利子问「菩萨安住静虑云何方便还从定起」佛言「于色无色静虑等至顺逆次第超越串习极善纯熟游戏自在复入欲界非等引心由起此心还生欲界亲近供养诸佛引發菩提分法生色无色无如是能上二界生身心钝故(二卷)

    第十六般若波罗密多分佛住竹林白鹭池侧与千二百五十苾刍无量无数一生所系菩萨众俱有善勇猛菩萨请问何谓般若云何修行云何令速圆满云何恶魔不能得便能觉魔事云何安住速能圆满一切智法佛言「实无少法可名般若谓如实知一切法性无实无生亦无虚妄虽不见有菩提心性而能發起大菩提心彼虽如是發菩提心而于菩提无所引發若能远达诸法实性是谓般若微妙甚深实不可说今随世俗文句方便演说即蕴等非般若离蕴等非般若般若于一切法都无所依不在蕴等内不在蕴等外不在两间远离而住与蕴等非相应非不相应蕴等真如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如所有性是谓般若复次一切法无自性是谓般若一切法非一切法所行故无知无见是谓般若一切法不舍自性如是遍知是谓般若一切法与一切法非合非离是谓般若一切法非增非减是谓般若一切法非染非净是谓般若一切法非有净法非有不净法是谓般若一切法非移转非趣入是谓般若一切法非系非离系非死非生非生非死非流转非有流转法非尽非有尽法非有集法非有灭法非有起法非有尽法非有变坏法非无变坏法非常非无常等非有贪嗔痴法非离贪嗔痴法非作者非使作者等非断非常非有边非无边非见趣非见趣断非爱非爱断非善非非善是谓般若如是般若非一切法摄亦非远离如是等法別有般若如梦如幻如燄如影如响如沫如泡如芭蕉如虚空如影光如宝光如灯光非圆成实」于是舍利子广叹难见难觉乃至无边际等佛一一印述之舍利子问「云何菩萨依如是法行诸境相」佛言「尚不得法何况非法尚不得道何况非道知一切境皆无境性于一切境皆无住著以无边法为所行境如空如风无有少相而可得者又此甚深法要非但耳闻即名为果要不放逸精进修行如实了知远离众恶自他俱利乃名为果若于正法起异解行不名闻法若于法义起颠倒解不正修行定无顺忍不应深信微少善根谓彼即能脱诸恶趣若得顺忍能不复造感恶趣业不复懈怠起顺退分」时舍利子告善现言「云何具寿默然不说般若」善现答言「我于诸法都无所见故无所说乃至甚深般若不可说示」佛告善勇猛言「菩萨修行般若于一切法都无所行以一切法皆是颠倒之所等起非实非有邪偽虚妄若能行无所行为行般若遍知一切所缘而行除遣一切所缘而行」善勇猛言「菩萨修行甚深般若不可思议」佛言「如是一切法皆不可思议故菩萨修行般若亦不可思议」善勇猛言「如是行深般若是无上行清净行明白行无生行无灭行超出行难伏行」佛印成之又明一切法皆以无性为性不可修亦不可遣菩萨于一切法无取无执无住无著成就功德智慧大威神力能降伏魔乃至付嘱贤守导师等五百上首菩萨及善勇猛菩萨又复微笑放光令大千界处处有情互得相见天龙鬼神花香供养赞咏神力无数菩萨得无生忍无边有情發无上心(八卷)

    • 放光般若波罗密多经(三十卷) 菜重芥

      西晋于阗国沙门无罗叉共竺叔兰译

      共九十品与大般若第二分同本而有常啼法上二品

    •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三十卷) 姜海咸

      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共僧叡译

      共九十品亦同放光般若而文较顺畅

    • 光赞般若波罗密经(十卷) 河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

      共二十一品亦同上经而文来未尽

    • 道行般若波罗密经(十卷) (有道安序) 淡

      后汉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译

      共三十品与大般若第四分同而有常啼昙无竭二菩萨事

    • 小品般若波罗密经(十卷) (有僧叡序) 鳞

      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

      共二十九品与道行同

    •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密多经(二十五卷北作十四卷) (南似兰北履薄)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共三十二品亦同道行而文畅顺

    • 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密经(三卷今作二卷) (南履北临)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

      即佛母般若三十二品之摄颂也

    • 大明度无极经(六卷) 潜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

      共三十品亦同道行

    • 摩诃般若波罗密钞经(五卷) 潜

      符秦天竺沙门昙摩蜱共竺佛念译

      共十三品亦同道行而文来未尽

    • 胜天王般若波罗密经(七卷) 羽

      陈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译

      与大般若第六分同

    •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一卷) 翔

      萧梁扶南国沙门曼陀罗仙译

      与大般若第七会同又收入宝积第四十六会

    •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密经(一卷) 翔

      萧梁扶南国沙门僧伽婆罗译

      亦与大般若第七会同

    • 佛说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二卷) (一名决了诸法如幻三昧) 翔

      刘宋沙门释翔公译

      与大般若第八会同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一卷) 羽

      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

      与大般若第九会同而举世流通智者大师有疏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一卷) 羽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

      亦同第九会而分作十二分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一卷) (有跋) 羽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密经(一卷) 翔

      隋南天竺沙门达摩笈多译

      文拙甚

    •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一卷) 翔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

      已上并是同本异译

    •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一卷) 翔

      唐玉华寺沙门释玄奘译(即第九会抄出別行)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二卷) (有代宗序) (南流北温)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序品第一佛在鹫峰初年月八日入大寂静妙三摩地放毛孔光普照十方菩萨来集

    观如来品第二说护佛果护十地行波斯匿王言「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佛印之

    菩萨行品第三二谛品第四护国品第五不思议品第六奉持品第七有金刚手菩萨所说咒嘱累品第八

    文更顺畅最宜流通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二卷) 翔

      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

      与上经同有智者大师疏

  • 佛说了义般若波罗密多经(二纸余) (南渊北斯)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佛告舍利子般若波罗密相应行者当于诸法如实了知诸有所作离一切相即能圆满六度又当断除十种疑惑

  • 佛说五十颂圣般若波罗密经(二纸欠) (南履北临)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佛在鹫峰告须菩提般若波罗密经于三乘法聚集摄受平等如一

  • 佛说帝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三纸余) (南履北临)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佛在鹫峰为帝释说般若义无边及说颂说咒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十六行半) 翔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举世流通文约义富

    • 摩诃般若波罗密大明咒经(一纸欠) 翔

      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

    •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密多经(一纸半) (南凊北薄)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二经俱与上同本而后译有序及流通佛在鹫峰入定舍利子问观世音观世音说竟佛出定赞之

阅藏知津卷第二十三

   (比丘远契一两 湛辉 性然     爽融各五钱 法一二钱     遍修 中虚 瞿辉 梅实共一两   信士孙文耀助银二钱)


校注

[A1] 大般若经之余七【CB】[-]【嘉兴】
[A2] 窣【CB】𡨧【嘉兴】
[A3] 窣【CB】𡨧【嘉兴】
[A4] 窣【CB】𡨧【嘉兴】
[A5] 已【CB】巳【嘉兴】
[A6] 已【CB】巳【嘉兴】
[A7] 已【CB】巳【嘉兴】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阅藏知津(卷23)
关闭
阅藏知津(卷2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