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藏知津卷第三十七

大乘论藏 宗经论第二之一

  • 瑜伽师地论(百卷) (许敬宗序) (南节至静北犹至气)

    弥勒菩萨说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本地分第一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寻有伺地四者无寻惟伺地五者无寻无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无心地十者闻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声闻地十四者独觉地十五者菩萨地十六者有余依地十七者无余依地如是略说十七名为瑜伽师地

    五识身相应地第一谓五识身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自性谓了別五尘所依谓五净色根及前灭意种子阿赖耶识所缘谓五尘境助伴谓相应心所作业谓了別自境自相现在一刹那又随意识转随善染转随發业转又复能取爱非爱果复次要眼不坏色现在前能生作意正复现起所生眼识方乃得生余四亦尔应观所依如所乘所缘如所为事助伴如同侣业如自功能又所依如家所缘如自受用助伴如仆使业如作用

    意地第二意自性谓心意识彼所依谓等无间依种子依彼所缘谓一切法如其所应彼助伴谓五十一心所有法彼作业谓望余识身有胜作业有七种分別所缘(一有相分別善名言者所起分別二无相分別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別三任运分別随境势力任运而转四寻求分別五伺察分別六染汙分別顾恋过去希乐未来执著现在若欲恚害等随一烦恼随烦恼相应七不染汙分別若善若无记谓出离分別无恚分別无害分別或随与一信等善法相应或威仪路工巧处及诸变化所有分別如是等类名分別所缘)有三种审虑所缘(一如理所引二不如理所引三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若醉若狂若梦若觉若闷若醒若能發身语业若能离欲若离欲退若断善根若续善根若死若生等种子若烦恼品所摄名为麤重亦名随眠若异熟所摄及余无记品所摄唯名麤重不名随眠若信等善法品所摄种子不名麤重亦非随眠法差別分別有六百六十

    有寻有伺等三地略以五门施设建立一界二相三如理作意四不如理作意五杂染等起界建立有八相一数二处三有情量四有情寿五有情受用六生七自体八因缘果数者三界处所者欲界三十六处(八大地狱八寒地狱饿鬼处非天处四大洲八中洲六欲天魔宫即他化摄而高胜)色界十八处(无想即广果摄复有超过净居大自在住处十地菩萨得生其中)无色界四处所或无处所相施设建立有七种一体性二所缘三行相四等起五差別六决择七流转如理作意建立有八种一依处二事三求四受用五正行六声闻乘资粮方便七独觉乘资粮方便八波罗密引發方便不如理作意十六种一因中有果论二从缘显了论三去来实有论四计我论五计常论六宿作因论七计自在为作者论八害为正法论九有边无边论十不死矫乱论十一无因见论十二断见论十三空见论十四妄计最胜论十五妄计清净论十六妄计吉祥论杂染施设建立三种一烦恼二业三生

    三摩呬多地第六总标故安立故作意差別故相差別故略摄诸经宗要等故总标有四一者静虑谓四静虑二者解脱谓八解脱三者等持谓空无愿无相三又有寻有伺等三又小大无量三又一分修具分修二又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三又四修定又五圣智又圣五支又有因有具三摩地金刚喻三摩地有学无学非学非无学等三摩地四者等至谓五现见三摩缽底已见谛者修此等至是故名为现见等至八胜处十遍处四无色无想灭尽定安立者谓唯此等名等引地非于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无悔欢喜安乐所引欲界不尔非欲界中于法全无审正观察作意差別者谓七种根本作意及余四十作意所缘差別者略有四相一所缘相二因缘相三应远离相四应修习相由四因缘入初静虑乃至有顶谓因力方便力说力教授力

    非三摩呬多地第七略有十二种相

    有心无心二地品第八第九一地施设建立门二心乱不乱建立门(诸倒乱心名无心地)三生不生建立门(入因缘故心或生或不生名无心地)四分位建立门(六位无心)五第一义建立门(唯无余依涅槃界名无心地)

    闻所成地第十谓于五明处名句文身义中无倒解了一内明处(一由事施设建立相二由想差別施设建立相三由摄圣教义相四由佛教所应知处相)二医方明处(一于病相善巧二于病因善巧三于已生病断灭善巧四于已断病后更不生方便善巧)三因明处(一论体性二论处所三论所依四论庄严五论负堕六论出离七论多所作法体性有六种一言论二尚论三诤论四毁谤论五顺正论六教导论处所亦六种所依有十种所成立义有二一自性二差別能成立法有八一立宗二辩因三引喻四同类五异类六现量七比量八正教又同类者复五种一相状相似二自体相似三业用相似四法门相似五因果相似异类翻此现量有三种一非不现见二非已思应思三非错乱境界又一色根现量二意受现量三世间现量四清净现量比量有五种一相比量二体比量三业比量四法比量五因果比量正教量者一不违圣言二能治杂染三不违法相庄严有五种一善自他宗二言具圆满三无畏四敦肃五应供负堕有三一舍言二言屈三言过出离者一观察得失二观察时众三观察善巧及不善巧多所作者一善自他宗故于一切法能起谈论二勇猛无畏故处一切众能起谈论三辩才无竭故随所问难能善酬答)四声明处(一法施设建立相二义施设建立相三补特伽罗施设建立相四时施设建立相五数施设建立相六处所根栽施设建立相)五工业明处(营农乃至音乐十二工业)

    思所成地第十一一由自性清净故二由思择所知故三由思择诸法故

    修所成地第十二一者修处所二者修因缘三者修瑜伽四者修果如是四处七支所摄一生圆满(依内有五依外有五)二闻正法圆满(若正说法若正闻法)三涅槃为上首四能熟解脱慧之成熟(毘婆舍那支成熟奢摩他支成熟)五修习对治六世间一切种清净(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七出世间一切种清净(一入圣谛现观二离诸障碍三为欲证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诸欢喜事四修习如所得道五证得极清净道及果功德)

    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种性地品第一(种性自性种性安立住种性者所有诸相住种性补特伽罗)趣入地品第二(自性安立诸相已趣入补特伽罗)出离品第三(由世间道而趣离欲由出世道而趣离欲若此二道所有资粮)第二瑜伽处(补特伽罗品类差別二十八种由十一差別道理建立补特伽罗有四种所缘境事有四教授有三胜学有十种随顺学法对治十种违逆学法有四种瑜伽坏有四瑜伽一信二欲三精进四方便有四作意有四种瑜伽所作有三种瑜伽师有二种修一想修二菩提分修有四修果即预流等有六种补特伽罗异门略有八种补特伽罗略有四种建立因缘略有四魔有无量种魔所作事由三因缘發趣空无有果一由诸根未积集故二由教授不随顺故三由等持力微劣故)第三瑜伽处(安住正念往诣师所师既庆慰四种审问四种处所四种寻求五处安立一护养定资粮处二远离处三心一境性处四障清净处五修作意处)第四瑜伽处(由七作意离欲界欲由七作意证出世果)

    独觉地第十四一种性二道三习四住五行

    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种性品第一(一持二相三分四增上意乐五住六生七摄受八地九行十建立)發心品第二(一自性二行相三所缘四功德五最胜)自他利品第三(一自利处二利他处三真实义处四威力处五成熟有情处六成熟自佛法处七无上正等菩提处)真实义品第四(一者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二者依尽所有性诸法真实性复有四种一世间极成真实二道理极成真实三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四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威力品第五(一圣威力二法威力三俱生威力)成熟品第六(一成熟自性二所成熟补特伽罗三成熟差別四成熟方便五能成熟补特伽罗已成熟补特伽罗)菩提品第七(一烦恼障断故毕竟离垢一切烦恼不随缚智二所知障断故于一切所知无障无碍智)力种性品第八(具多胜解求五明处求闻正法法随法行于法正修止观八种教授四摄法)施品第九(一自性施二一切施三难行施四一切门施五善士施六一切种施七遂求施八此世他世乐施九清净施)戒品第十(一自性戒至九清净戒)忍品第十一(九忍如上)精进品第十二(九精进如上)静虑品第十三(九静虑如上)慧品第十四(九慧如上)摄事品第十五(四摄事亦各九种如上)供养亲近无量品第十六(一设利罗供养二制多供养三现前供养四不现前供养五自作供养六教他供养七财敬供养八广大供养九无染供养十正行供养)成就八支能为善友众相圆满具五种相能为善友所作不虚成就五相令善友性作信依处由五种相于所化生为善友事由四种相方得圆满亲近善友作五种想应从善友听闻正法于说法师由五种处不作异意略有三种修四无量一有情缘无量二法缘无量三无缘无量菩提分品第十七二种惭愧二种坚力持性五因缘故心无厌倦善知五明处论善知世间修正四依修四无碍二种菩提资粮大乘三十七品四行名止四行名观十二种善巧方便四种妙陀罗尼五种正愿三三摩地四种法嗢陀南(无常无我涅槃寂静)菩萨功德品第十八五希奇法五不希奇法而名成就甚希奇法五种其心平等五种非饶益事五种常当欣赞五加行五顺退分五顺胜法五种相似相功德实是过失五种真实功德十处无倒调伏有情六位记別三种决定五处定所应作五处常所应作十最殊胜四种施设建立四种如实遍智五无量能起善巧作用说法有五大果胜利七大性共相应名为大乘八法具摄大乘十种菩萨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有五真实菩萨相分品第二一善修事业(六波罗密)二方便善巧有十种三饶益于他(依四摄事)四无倒回向(以前三门回向菩提)增上意乐品第三發起七相怜愍有十五种增上意乐能作十事住品第四一种性住二胜解行住三极欢喜住四增上戒住五增上心住六觉分相应增上慧住七诸谛相应增上慧住八缘起流转止息相应增上慧住九有加行有功用无间缺道运转无相住十无加行无功用无间缺道运转无相住十一无碍解住十二最上成满菩萨住由能摄持菩萨义故说名为地能为受用居处义故说名为住第三持究竟瑜伽处生品第一略有五种摄一切生一除灾生二随类生三大势生四增上生五最后生摄受品第二略有六种于诸有情无倒摄受一顿普摄受二增上摄受三摄取摄受四长时摄受五短时摄受六最后摄受地品第三一种性地二胜解行地三净胜意乐地四行正行地五决定地六决定行地七到究竟地行品第四一波罗密多行二菩提分法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建立品第五诸佛有百四十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一切种妙智)第四持次第瑜伽处發正等菩提心品

    有余依地第十六一地施设安立二寂静施设安立三依施设安立

    无余依地第十七一地施设安立二寂灭施设安立三寂灭异门安立

    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由八种相证阿赖耶决定是有谓若离阿赖耶则依止执受最初生起有明了性有种子性业用差別身受差別处无心定命终时识皆不应理略说阿赖耶识由四种相建立流转由一种相建立还灭一建立所缘转相(了別内执受故了別外无分別器相故)二建立相应转相(与五遍行心法恒共相应)三建立互为缘性转相(阿赖耶识一为转识种子二为转识所依又诸转识一于现法中能长养阿赖耶种子故二于后法中为阿赖耶得生摄植彼种子故)四建立识等俱转转相(或一俱转乃至或七俱转)是谓由四种相建立流转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根本由趣入通达修习作意建立转依是谓由一种相建立还灭广明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根善巧

    有寻有伺等三地燄摩名为法王由能饶益诸众生故烦恼由五种相建立差別一自性故二自性差別故三染净差別故四迷断差別故五对治差別故业由五相建立差別一事二想三欲乐四烦恼五方便究竟生杂染义略有十一一向乐生(一分诸天)一向苦生(诸那落迦)苦乐杂生(一分诸天人鬼傍生)不苦不乐生(一分诸天)一向不清净生(欲界异生)一向清净生(已得自在菩萨)清净不清净生(色无色界异生)不清净清净处生(欲界般涅槃法有暇处生)清净不清净处生(色无色界异生)不清净不清净处生(欲界异生不般涅槃法设般涅槃法无暇处生)十一清净清净处生(色无色界诸有学者)王过失有十王功德有十王衰损门有五王方便门有五王可爱法有五能引王可爱法有五八苦各由五相下中上三士差別

    三摩呬多地多随烦恼染汙相续不能正证心一境性(一有谄二有诳三有诈四无惭愧五不信六懈怠七忘念八不定九恶慧十慢缓十一猥杂十二趣向前行十三舍远离轭十四于诸学处不甚恭敬十五不顾沙门十六唯希活命不为涅槃而求出家)释随身念经释二解脱释法因缘经释眠缠五种定相违法一犯戒二无无间加行三无殷重加行四有沈没五他所扰恼有三种远离一住处远离二见远离三闻远离有五厚重过失能为定障一忿二慢三欲贪四萨迦耶见五不能堪忍四静虑各有五种所治初五支二四支三五支四四支非三摩呬多地

    有心地诸心差別而转略由五相一由世俗道理建立故二由胜义道理建立故三由所依能依建立故四由俱有建立故五由染净建立故

    无心地心不生因略有七种一缘阙故二作意阙故三未得故四相违故五断故六灭故已生故闻所成慧地由五处观察所归乃可归依一由身业清净故二由语业清净故三由意业清净故四由于诸有情起大悲故五由成就无上法故欲造论者要具六因一欲令法义当广流布二欲令种种信解有情由此因缘随一当能入正法故三为令失没种种义门重开显故四为欲略摄广散义故五为欲显發甚深义故六欲以种种美妙言辞庄严法义生净信故

    思所成慧地略说有四种思议一事思议二有非有思议三因果思议四乘思议

    修所成慧地略有十六种修谓声闻乘相应作意修大乘相应作意修影像修事边际修所作成办修得修习修除去修对治修小分修遍行修动转修有加行修已成办修非修所成法修修所成法修

    声闻地略有十种声闻谓清净界声闻已遇缘声闻杂染界生声闻清净界生声闻末法时生声闻贤善时生声闻未得眼声闻已得眼声闻清净眼声闻极清净眼声闻略有七处摄毘奈耶及別解脱一教敕二开听三制止四犯处五有犯六无犯七出罪

    菩萨地有十發心谓世俗受發心得法性發心不决定發心决定發心不清净發心清净發心羸劣發心强盛發心未成果發心已成果發心

    有余依及无余依二地

    摄释分文是所依义是能依文有六种一名身二句身三字身四语五行相六机请义有十种一地义二相义三作意等义四依处义五过患义六胜利义七所治义八能治义九略义十广义释略有五一法二等起三义四释难五次第

    摄异门分言瑜伽者受持读诵问难决择正修加行

    摄事分中契经事行择摄第一处择摄第二缘起食谛界择摄第三菩提分法择摄第四调伏事总择摄本母事序辩摄

    • 菩萨地持经(八卷) (南登北安)

      北凉中天竺沙门昙无谶译

      即瑜伽本地分中第十五菩萨地异译缺第四持旧在大乘律藏

    • 决定藏论(三卷) (南好北性)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瑜伽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异译

    • 王法正理论(一卷) (南心北退)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瑜伽决择分中寻伺地別出

  • 显扬圣教论(此论一部总二十卷乃瑜伽师地论之枢要也) (南情逸北分切)

    无著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摄事品第一摄净义品第二成善巧品第三(蕴缘起处非处谛)成无常品第四成苦品第五成空品第六(成无性品第七成现观品第八)成瑜伽品第九成不思议品第十摄胜决择品第十一

  • 显扬圣教论颂(一卷) (南心北退)

    译人同上

    即无著菩萨前论中摄颂

  • 大乘阿毘达磨集论(七卷) 仝上

    无著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摄品第二有十一种(相种类分位方时一分具分更互胜义)相应品第三有六种(不相离和合聚集俱有作事同行)成就品第四有三种(种子自在现行)决择分中谛品第一(四圣谛)法品第二(十二分圣教)得品第三(一建立补特伽罗有七种二建立现观有十种)论议品第四有七种(义分別显示等论论轨秘密)

  • 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十六卷) (南动神北磨箴)

    译人同上

    安慧菩萨糅前集论

  • 辩中边论颂(五纸半) (南爵北静)

    弥勒菩萨说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辩相品第一辩障品第二辩真实品第三辩修对治品第四辩修分位品第五辩得果品第六辩无上乘品第七

  • 辩中边论(三卷) 仝上

    译人同上

    天亲菩萨造论释前颂

    • 中边分別论(三卷) (南移北情)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与前本同

  • 摄大乘论本(三卷) 仝上

    无著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总标纲要分第一标十相殊胜殊胜语所知依分第二明阿赖耶识及意所知相分第三明三性相一依他起相二遍计所执相三圆成实相入所知相分第四明三种练磨其心及四寻思四如实遍智彼入因果分第五明六种波罗密多彼修差別分第六明菩萨欢喜等十地增上戒学分第七明三聚戒增上心学分第八明六种差別一所缘二种种三对治四堪能五引發六作业增上慧学分第九明无分別智离五种相果断分第十明转依有六种彼果智分第十一明佛三身

    • 摄大乘论(二卷) (南物北隐)

      元魏北天竺沙门佛陀扇多译

      与上同而不分品

    • 摄大乘论(三卷) 仝上 (有慧恺序)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亦与上同分作十品

  • 楞伽经唯识论(十九纸有序一名破色心论) (南都北静)

    天亲菩萨造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

    一立义二引证三譬喻及释种种外难成立唯识道理

    • 大乘唯识论(十纸) 仝上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 唯识二十论(八纸) 仝上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并同前本

  • 唯识三十论(三纸余) (南自北沛)

    世亲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即成唯识论本颂也

  • 大乘成业论(一卷) (南爵北匪)

    造者译人皆同上

    明身语意三业及有表无表业是假非实唯依思立及由异熟识受熏持种而得成就

    • 业成就论(一卷) 仝上

      元魏乌苌国沙门毘目智仙译

      与上同本

  • 大乘五蕴论(七纸) (南都北投)

    世亲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明五蕴摄九十四法及十二处十八界总摄百法对治三种我执谓一性我执受者我执作者我执如其次第以蕴治之

  • 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 (南爵北匪)

    大域龙树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为欲简持能立能破义中真实故造斯论

    • 因明正理门论(一卷) 仝上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

      与上同本

  • 因明入正理论(五纸后序一纸) (南自北沛)

    商羯罗主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明真能立真能破真现量真比量及似能立等共八门以辩悟他自悟二益

  • 大乘百法明门论(一纸余) (南华北沛)

    天亲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瑜伽本事分中略录名数

  • 观所缘缘论(二纸余) (南华北投)

    陈那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立量破斥外所缘缘非有次明内所缘缘不无

    • 无相思尘论(二纸半) 仝上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与上本同

  • 三无相论(二卷) (出无性论) (南邑北沛)

    译人同上

    为显法空故说诸法无自性品谓依三性说三无性

  • 显识论显识品(十一纸余) (南自北沛) (从无相论出)

    译人同上

    明三界但有二种识一者显识即是本识二者分別识即是意识显识起分別分別起熏习熏习起显识故生死流转又云一执著分別性熏习增长阿梨耶识二观习真实性熏习能除执著损坏阿梨耶识(此内以第七名陀那识执梨耶识作我境故)

  • 转识论(六纸) (南都北沛)

    译人同上

    明识转有二种一转为众生二转为法此二实无但是识转作二相貌次明能缘有三种一果报识即阿梨耶二执识即阿陀那三尘识即六识及明相应心所等

  • 大乘起信论(二卷) (南邑北情)

    马鸣菩萨造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一作因分明造论因缘有八种二立义分有二一有法谓一切众生心二法谓体用三大三解释分又三一显示实义依于一心有真如生灭二门二对治邪执治人法二种我见三分別修行正道相一信成就發心二解行發心三证發心四修信分谓有四种信真如及三宝修五门行能成此信一施二戒三忍四精进五止观又明求生净土得不退转五利益分

    此本比梁译文更显顺余于佛前阄得述裂网疏以正肤谬

    • 大乘起信论(二卷) (有智恺序) 仝上

      萧梁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与上论同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七


校注

[A1] 已【CB】巳【嘉兴】
[A2] 已【CB】巳【嘉兴】
[A3] 已【CB】巳【嘉兴】
[A4] 已【CB】巳【嘉兴】
[A5] 已【CB】巳【嘉兴】
[A6] 已【CB】巳【嘉兴】
[A7] 已【CB】巳【嘉兴】
[A8] 已【CB】巳【嘉兴】
[A9] 已【CB】巳【嘉兴】
[A10] 已【CB】巳【嘉兴】
[A11] 已【CB】巳【嘉兴】
[A12] 已【CB】巳【嘉兴】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阅藏知津(卷37)
关闭
阅藏知津(卷37)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