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辩证法

恩格斯在所作《自然辩证法》的札记里曾经说人类理性發展到较高阶段才能有辩证的思惟并举佛教徒为例(见曹葆华等译《辩证法与自然科学》人民出版社第二版第六五~六六页)他是见著佛家那一种理论而为此言我们还不很明瞭但佛家的思想方法一开头就带著辩证的色彩并且后来还逐渐發达而始终就很远的走在西洋人思想的前面这是稍微留意佛家学说的人都会有那样感觉的最先原始的佛学里含有辩证意味为后来思想向这一方面开展的根据的就有三点其一是分別说这反对一向的即片面的看法而与现象的随时变化相应其次是中道说这反对偏执一端的看法而和现象的相对性相应最后是缘起说这反对孤立的看法而和现象的互相依待增上相应这些都具备辩证的意味到了發达了以后就成功为佛家的完全辩证法

在小乘部派佛学里分別说等方法虽然被运用著但是偏向辩论的或形式的方面并未能尽其实效像南方上座部的教典《论事》里借八门的分別论法从各方面發现论敌的矛盾来使它堕负这完全流于形式便是一例到了大乘佛学流行佛家的辩证法才有正当的开展典型的著作是古本《宝积经》后来编入大部称为《普明菩萨会》它里面详说菩萨藏十六门教授最重要的是菩萨行的自性由正行中安立所学即用理论来联系行事求其一致而所举的正观法门内容贯穿著十三种中道行要将真实的见地应用到一切行为上随处都采取辩证的方法它不单著眼于对象自身的矛盾并还连接到思想和实事的矛盾不单显示出这些矛盾而已还要进一步克服它这样观察和行动打成一片自然不仅仅是思想上辩证的發展了我们从后来發挥此意的《辨中边论》上看就很容易明白的

《中边》引据《宝积经》的中道行解说无上乘(即大乘)的正行谓之离二边它对于原文只说一方面的都举出相反之点并统一了这两面而成中道譬如第一种正行《宝积经》原文说不观诸法有我寿命(这就是秦译《金刚经》里面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中边》發明了它中间的辩证意义以为这是针对执著色等五蕴与「我」为一或与「我」为异而言的若对内色等执著为「我」而视作见者闻者觉者知者这些是色等与「我」为一又若看色等是另外一种「常我」所受用这是色等与「我」为异一异两边都是从色等法上可以引申出的见解也系色等法本身所含矛盾之点如何来统一它就要推究到这样矛盾的来源「我执」从根本上去掉执著自然会统一了矛盾这还是主客观联系著而说要进一层研究便明白主观的执著并非无端而起即认它是病目空华也必有病有空为其依据所以發现矛盾的原因从而除掉它以后得著了对象的真实还要加以改造使其不再引起矛盾这样辩证法的运用便不简单了又如第五第六种正行对治关于法相的增减执著这先从「常」「无常」说起执常的是外道他们被「常住颠倒」所惑而加以种种执著执无常的是小乘他们追求断灭的涅槃而生起各样执著这两类执著对于同一的现象上说是互相矛盾的也就是那现象会具备著引起这样矛盾的复杂性和相对性现在正确地观察诸法有连续相似的相状并非绝对的无常又有缘起生灭的相状也不是绝对常住这样离掉两边的固执才会认识到诸法的实相进一层常与无常的执著纯由「我执」而来那末在诸法上有我相是一边无我相又是一边这两者也是互相矛盾的现在应该观察诸法无所谓「实我」去其增益执但有假施设的我相去其损减执这样离却两边才得著诸法的实在再进一层我与无我的执著是关系著「心」的实在与否的这里就又有一重矛盾的看法但正确的观察应该是看心法为缘起的不是实在去其增益执心虽无实法而有分別相状在著这又去其损减执如此离却两边才得诸法的实相还可进一层推究这些法相的辨別原来为了能所对治之用所以在诸法上还可以看得出善不善有过无过出世有为无为有漏无漏等等对待矛盾而这些对待矛盾之相都需要得其辩证的认识才能成就「正观」使实践履行于「中道」由此随在一种的现象里都会有复杂的性质以致主客观的相涉层次重重不是简单的观察便能穷其实在的佛家辩证法的运用在这些地方最能發挥所长上面从《中边论》的解释已经明瞭《宝积经》所说辩证法的一斑此外有好些大乘经也有同样的材料像《维摩诘经》的《入不二法门品》及《金刚经》中「即非」「是名」的说法都是最显著的一例

到了龙树佛家辩证法的运用迈进了一大步他的学说是通过当时流行的各种大乘经而上承原始的佛说的在他所著《大智度论》里首先肯定了佛之所以为佛即在能如实分別诸法的自相共相这属于分別说却非简单的分析应该是由辩证的正观而穷究诸法的实相的此意在《中论》一书里更有了發挥论首两个归敬颂后来也被称作「入般若初品法门」(用无著《顺中论》意)的就说明佛教最殊胜之点在以「八不」解释缘起「八不」为一类分別说的法门根本意义与《宝积经》相通由于执著诸法有实在的自体便会跟著来了生去等相的法执假使明白法体之不实在自然八相俱非但是诸法缘起生灭等相并非纯无依据的所以在这些中间应该离开两边的执著来观察它理解它以得著合理的实践佛的学说便是能够最善巧最完全表白这一层意思的因此称为最胜之说

龙树用辩证法来阐明诸法的实相归宿到无自性的「空」而「因待他见有变异」(用《十二门论》语意)并不破坏「缘起」这是根据原始佛说「诸行无常」的根本道理更进而借「世谛」显示「第一义谛」再由「第一义谛」达到「涅槃」人生理想中的绝对妥稳状态因此《中论》最后的结论「观涅槃」一品明白的说一切法空不生不灭不断不常这样便是涅槃状态更无需乎断灭它如此总结到涅槃与世间(诸法)没有少许分別反转来就世间说它和涅槃也不会有分別因为涅槃的实际和世间的实际(即涅槃性)是平等的一致的这也可说世间的实际即等于涅槃由此可见龙树的辩证法实相观完全和实践相联是著眼于除灭一切戏论执著以得到绝对妥稳的境界的后来无著解释《中论》很能领会这层意思《顺中论》里便说不生不灭等八门应该作非生非不生非灭非不灭等解释因为说不生并非指出一种法决定是不生的不过破除了生的执著而已生的执著既然破除了不生的执著当然也不许有的这和用药治病一般应该是药病同离如果病去药存反而成为另一种的病了所以观察不生是生与不生两方面俱遣的绝不像常途所解世俗有生而胜义不生那样地截然成为两事实际离了第一义谛(即胜义)也无所谓世谛这就是龙树说涅槃与世间实际不异的根据

龙树所说的八不法门又还解明了诸法变化不停的内在原因即一切现象的本身就具有不得不时刻迁流变异的原因并不待另外的「作者」这层意思见于青目注解《中论》所引用的一段《无畏论》论文那上面用世间经验的事实来作解说譬如谷物现在所有的大都是从无始即很遥远的时间展转相续而来绝不是随时有特异的新种从无生有所以可看作「不生」但是从前的谷类既然展转传来直到于今可见原来种属并没有消失这样又可看它作「不灭」在这中间却有各样的变化譬如由种子而發芽而生茎披叶开花结实等各各不同所以可看做「不常」不过芽虽非种而依种起如是由芽而茎由茎而叶而花而实都是相联系著的所以又能看作「不断」再进种与芽形象不同即是「不一」而同属谷类不与其他相混故又是「不异」芽从种而生并不像鸟的栖树由外而来所以可看作「不来」但这是种的全部变异而發芽也不同于蛇的出穴从此他往所以又可看作「不去」这些都是平常经验里所得对象变化的情况而它们自身中即具有不得不时刻变化之势新的念念發生旧的就得念念消灭刹那不停其间必有矛盾的力量为之推动可不待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阐明辩证法中「否定之否定」规律也同样地用种和芽来做譬喻可见古今人对于现象实相的理解不会相差太远的(见《反杜林论》第一篇第十三章)

慈氏无著跟了龙树更加扩大辩证法的运用像《大乘庄严经论》里讲到诸法的实相就用五种不二门来作形容但它立义的根据在「遍计」「依他」「圆成」三性而「圆成」性并不局限于自性清净一义另还有离垢清净之意因此合拢三性观察实相就含有前后变革的过程在内例如第一种不二法门举「有」「无」说从遍计依他性看是不实的非有的但从圆成看是实在的非无的这些经过了变革依计转作圆成才构成辩证性的非有非无其余非一非异等大体意义也类于此这样综合了诸法全体并从先后变化去观察在那里面的矛盾性质以及如何去克服而得其统一可都明白地显露了(《辩中边论》简化《庄严论》意单以有无不二法门显示诸法实相尤见精采其义易晓现不另加解说)这较之龙树所阐明的更加具体并且改变了龙树单纯的遮诠法门而兼有表诠使实相的认识益见深刻可算是佛家辩证法高度發展的一个阶段

此外在佛家的「因明」里辩证法也多方面的被应用了因明原以推究判断思维的理由(因)而得名开始侧重辩论和论证方面用来证明自宗的主张并摧伏他家的异执后来这一门学问發展为认识论以正确的量为认识的标准量的种类有现量比量现量是感觉比量则是推理思维在因明理论上认识的全程是由现量的感觉经过比量的推度再达于更高的现量这不是普通的感觉而是离开名言(概念)分別所成的亲证也就是借助比量上抽象名言的理解而后体验到具体事实密切符合而为「瑜伽现量」如延长这一经验便能到达名言与事实统一性的认识(《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里说为名言自性与离言自性的平等相)这又算是佛家辩证法的另一高度發展的阶段在这中间名言本身的构成也离不开辩证方法这从陈那以来用「遮诠说」阐明其意义大略说名言都以遮遣为本质像诠释青色的名言「青」即以遮遣其余一切「非青」的法来作表示并不能正面说明青色的实质这种说法给予当时婆罗门学系视「声量」作知识的一种源泉的以沈重的打击又使佛家更有理由随顺名言的性质来用否定方法进行对一切现象辩证的认识其影响可谓是极大的后来从法称以次的因明学者对于此义有很多發挥不为无因

以上我们就佛家思惟方法上的辩证性质略加历史的叙述已可见出它發展的情形并明瞭其特点其间最可注意之处即是佛家的辩证法不仅仅是客观现象中辩证性的反映而特別侧重于主客观交涉上面辩证的意义这和佛家没有纯粹宇宙观而祇是联系人生问题去寻求现前存在现象实相的一点极有关系我们当另题解释这里便不多说了


校注

[A1] 系【CB】系【吕澂】
[A2] 系【CB】系【吕澂】
[A3] 系【CB】系【吕澂】
[A4] 系【CB】系【吕澂】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因明入正理论讲解及相关论著(卷1)
关闭
因明入正理论讲解及相关论著(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