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集量所破义
集量之制也,备二大门,一则显自说之特殊,一则遮异宗之偏失。盖所立诸义无不深植源渊,映带时论,简持去取,以致于圆满之域,故二门相成未可缺也。上出略抄,但节取其正宗,所破各家之说犹有待列举对照焉。复次,印土各宗典籍存佚各半,颇不足供学史之研究。晚近学者涉猎佛书,得只字片语以为參证,未尝不色然喜也,顾独不知勘《集量论》。论中所见各家异义之多且要,而又关系学史,随有取择皆成新资,表而出之不容缓也。录所破义。《集量论》所破异义得类举其名者,凡五大家,一《成质难论》、二正理论者、三胜论者、四数论者、五弥曼萨论者,今以次列之。
一、成质论之说
《理门论》中料简自部,每曰破古因明论旧因明师。《集量》不见是语,惟随处先破《成质难论》。rtsod-pa-bsgrub-pa 盖此论者,即古因明说之集成,破论则破古说也。《集量》第一品释现量正义讫,举颂云:「成难非师作,无用相推许,一分余说故,以是我当辨。」释云,《成质难论》者非规范师世亲之作,亦无用推为师作。何以故?论义一分余处已说故。以是所释量等,我侪当略致辨(奈旦版原本 mdoce 页一六上.九九下)。此在当时,殆深信《成质难论》为世亲著作而承用其说,故陈那特揭破之使失所据也。以次引文,约十四则。
(现量品)
(一)由彼境义生识,是为现量。(奈旦版原本页一六九上.九九下)
(二)五识所缘是自相境,不施假名。(本.一七上.一〇〇下)
(为自比量品)
(三)观不相离境义相知,是为比量。(本.三四下.一一六下)为他比量品
(四)说所立言为宗。此同正理。(本.四五下.一二七下)
(五)说宗亦取意许品类。(本同前)
(六)因与宗违,如说声常一切无常故,是相违似因。(本.四六下.一二九上)
(七)显示不相离法,是为因。(本.五五下.一三八上)
(八)不成、不定、及相违义,是为似因。如说眼所见故声无常,是不成。无碍故常,是不定,胜论者说根所转故无常,是与所立义相违。数论者说能生故因中有果,是与能立边相违。(本.六二下.一四六上)
(观喻似喻品)
(九)显示宗因相随,是为喻。譬如说瓶。(本.七〇下.一五四上)
(观过类品)
(一〇)诸有过难分三类说,颠倒、不实、及相违。(本.九四上.一七七上)
(一一)颠倒难者,同法、异法、分別、无异、无因、至不至、可得、犹豫、无说、果相似等。(本.九四上.一七七上下)
(一二)同法等四相似者,于决定因所成量中,以不定同法等相难,故成颠倒。(本.九四上.一七七下)
(十三)不实义难者,应成、义准相似等。(本.九五上.一七八下)
(十四)相违难者,无生、常住相似等。(本.九五下.一七八下)
上举《成质难论》,大体已具。寻其原典,梵藏均缺,独我国真谛旧译《如实论》文颇与相符。
其一、《如实论》旧传是世亲所作,与《成质难论》之传说恰合。
其二、《如实论》各品皆题《反质难品》。又与《成质难》题相同。
其三、《如实论》中精要之义为道理难,分颠倒不实相违三类,又与《成质难论》全合。(上列一〇至一四则)
其四、《如实论》说堕负义与正理派立异者,如声常一切无常故为因过,不成不定相违为似因,皆与《成质难论》全同。(上列六.八两则)
有此数证,《成质难论》与《如实论》之符合已无可疑。至其立名两异者,真谛译籍每喜易题,如《观所缘论》译作《思尘》本已义书,而真谛以说唯识,复名之《无相思尘》。今《如实论》者,安知不本为《反质难》,而真谛益其题号为《如实论反质难品》乎。又《长房录》以次著录真谛译籍,皆有《如实论》一卷、《反质论》一卷、《堕负论》一卷。今但存《如实论》,又安知非本为《反质》、《堕负》,而冒《如实》之名者乎。审若是,《如实》本为《成质难论》,亦未可知也。若《集量》引文,《如实》犹有未见者,其籍本非全豹,固不可执以为难也。古因明说备于《成难》,而陈译《如实》存其面影。新因明说宗《于集量》,而奘译《理门》有其本源。要此始终,旁资梵藏,因明流变而后可言。盖国译佛典者,每片珍之散见,汲海藏而不穷,寻讨所资,诚足郑重无量者矣。
二、正理论者之说
《集量》征破正理之说多出于《正理经》,对举如次。
(现量品)
(一)根境相合生智,不设假名,无所迷乱,确实为性,是为现量。(奈旦版原本页一六上.一〇〇下.经一.一、四)
(为自比量品)
(二)比量有先行法,凡三类,一有前、二有余、三共见。(本.三五上.一一七下.经一、一、五)
(三)有前者与前者相似,或有前者法。有余例知,或有余果为有余。共见者,以因果相随性比度境义。(本.三五上至三六上.二七上.至一一八下)
(四)唯有前比量有三种,取三时故。(本.三六上下.一一八下)
(为他比量品)
(五)非能立者,是为所立。(本.四五上.一二七上)
(六)说所立言是为宗。(本.四五下一二七下.经一.一.三三)
(七)宗与因违说名宗违,是为宗过。如说声常,一切无常故。(本.四六上.一二八上.经五.二.四)
(八)由与喻同法而成所立者,是为因。(本.五六下.一三九下.经一.一.三四)
(九)由同法并异法为因,而与似因有別。但同法为因者,所闻故如声性,应立声常。但异法为因者,勤發故不如瓶,应立声常。合二无过。或以能立义简別是因。(本.五八下.一四一上)
(一〇)有错乱、相违、方便相似、所立相似、及过时、为似因。(本.六四上.一四六下.经一.二.四)
(一一)有错乱者,谓不定。(本.同前.经一.二.五)
(一二)与所取宗义相违,为相违。如胜论说极微无碍故非能造者。(本.六四上.一四七上.经一.二.六)
(一三)于彼审思所由方便,为决了而说者,是为方便相似。如说我常,与身异故。(本.六四下.一四七下.经一.二.七)
(一四)若与所立无异,须成立故,是为所立相似。如说声常,无有触故。如觉。(本.同前.经一.二八)
(一五)时过方说者,是为过时。如说声无常,如瓶,不举其因,待问方说是所作故。(本.六五上下.一四八上.经一.二.九)
(观喻及似喻品)
(一六)若有譬喻与所立同法而分別彼法者,是为喻。又由此相违而彼相违,亦为喻。(本.七五下.一一五上.经一.一.三六.又三七)
(观过类品)
(一七)由同法或异法以相难者,是为过类。(本.九五下.一七九上.经.一.二.一八)
(一八)因至不至不生等皆过类流漫而说。(本同前)上十八则,举凡正理论者释量要义殆皆引及,文句亦与现存《正理经本》相符。尤可注意者,则在文句之解释。盖论引破异义,必有解说之刊定,而后纵辞能针对。又此解说必为异宗所自许,而后驳诘不唐劳。故据释文或寻破意,以觇当时一宗异学,实为无上之资。有如通涂所说,《正理经注》最古最要者,唯婆蹉衍那之《唐释》,陈那解经,即尝申破其义云。然今勘《集量》释文,全不类婆蹉衍那,却与遮罗迦本集等原始之说相合。举一二例,若释方便相似,以我与身异故常为喻,而以不定为破。因知方便相似云者,乃以所思为成宗方便之法,取决定面言之。如与身异故本有多义,今但决定取异无常身故常为方便而说。是则身异之言与宗中常又何所別,即有以宗一分为因之过,故为似因。正理宗立说本意如是,故陈那得据而破之曰,不定。与身异故之于我常,实非必然,矧言其以决定方便而成相似者。此解全与遮罗迦说方便相似,《方便心论》说类同,相合。而婆蹉衍那之释谓决定立敌异义理相等而不决者,适见其支离矣。又若解所立相似,以声无触故常为喻。而以非不成为破。绎意应云,无触者之为常,有待证成,不异所立,故是似因也。陈那则从而破之曰,非不成。盖宗中有法无比因者,是则有待证成。今此声上有非触之义,即非不成,矧言其以不成而为相似也。此又与遮罗迦等籍相合,而婆蹉解释有不备,后人臆测之谈更无足论矣。其余若是之例,犹不胜举。是则婆蹉《广释》最古最要之谓何,又陈那破婆蹉说之谓何,诚不能无疑也。
复次《集量》第六品末谓《正理经》略分(rigs-pa-phramo)以同异相难为过类,广分(rig-pa-brtng-pn)则曼衍其说谓有种种相似。其间如至不至无生相似等,皆不以同异为难而成过类,实轶出所说之范围云。次后又谓一切所量当遮遣者,由胜论正理及足目正理广分二者应知。(依宝本译)此云正理略分当于经文初卷,广分则当次卷以下。今截然分言之,且指出前后相违处,以见流漫之形迹,此实为考证经本成立之一资料。至称足目正理广分与一般正理对举,似流漫之说即自彼出者,此与义净补译《理门》之称足目第二理门(正理)多少相通,抑又学史上可供研究者也。
三、胜论者之说
《胜论》以量释句,立义甚备,故《集量》征破独多。今举其略。
(现量品)
(一)经说唯由相合而成者为实现量。由我根及义相合而成者为彼余法。有依量而说余义,谓根与义相合为量,以是殊胜义故。(奈旦本.页一九上.一〇二下)
(二)说由犹豫及决了智所成者为现量及有相智,(比量)但决了智以观察为先,现量唯见境。(引此以破四合之说本.页同前)
(三)待同及异,又待实德业者,为现量。(本.页同前)
(为自比量品)
(四)比量不必为共相境,如由所触比知不可见风,此触亦不可见。(本.二九下.一一二下)
(五)说此是此果,因相属,(hgrel-ba)有一义合(don-gcig-la hdnl-ba)及有相违者,是等为有相者。(本.三六下.一一八下)
(六)因果比量,如正理有前有余说。(本.同前)
(七)相属二类,成就及说合,如烟于火及角于牛。(本.同前)
(八)一义和合亦二类,果与余果、因与余因、如色与所触、又手与足。(本.三八上.一一九下)
(九)相违四类,未成已成等,如云风合于降雨等。(本.三八上.一二〇上)
(一〇)显示相与有相之相属故,又说『此是此之』。此是者,谓相。(本.三八上.一二〇上)
(一一)论中说(bstan-bcas-nas)一相属性为比量因,如说成因果相故,又如是有中非因故,以为无常及常之因。但经无明文。(本.三九上.一二〇下)
(为他比量品)
(一二)彼所成就之法为因。彼谓所立。(本.五八下.一四一下)
(一三)似因有三,不成不可说、非有、及犹豫。(本.六五下.一四八上)
(一四)不成者,似因。(无例.本.同前)
(一五)非有犹豫者,如说有角者为马、或牛。(本.六五下.一四八下)
(观喻及似喻品)
(一六)两俱极成者为喻。(本.七三下.一五七上)
(观遮诠品)
(一七)如说首背脐手等声,皆以各自所依分別能显,此即于诸总中亦有自性差別。(本.八〇上.一六四上)
(一八)声重待习惯所熏而能解义。(本.八六下.一七〇上)
上列诸义多见于《胜论经》。所可注意者,则仍在文句之解释。现存经注,首推商羯罗弥息罗所著《邬波斯迦罗》。而其时代甚晚。(在十五世纪中叶)书中或依据古说,或自生曲解,虽以缽罗沙他缽陀《广释》(陈那后百年内之作)等旧籍相勘,犹不尽了了。故学者动致疑议,苦无定论。然从《集量》搜剔古义,持以铨衡,亦易决也。举一二例,如经二篇一章十五至十九经云,风虽可触而非现量,无可见征相故,又由共见无所区別故,唯由吠陀得知,然名业者为胜异者等征相,名业由现量而起故。《邬波斯迦罗》中释此以首三经解风,后二经证成诸自在者。其说似不相贯,今人疑之,以为首三经外难,后二经正释。然今征之《集量》,(前举第四则并释)前三经正释风为比量,后二经例释名业比最胜(gtsd-bo)等,适得其反。因知《邬波斯迦罗》之短长虽有可议,若此等处本于旧说固可信也。又如经三篇一章一五至一七经云不极成非因,非有及犹豫亦非因,如有角故为马,又有角者为牛,此不定因之喻。《邬波斯迦罗》中引古注解,同《正理经》五种似因。意有附会,今人疑之,以为但有不成相违不定三义。今征之《集量》,经义本说三种,(前举十三至十五则)义例瞭然,无待详证。因知《邬波斯迦罗》等解,若此等处意有未惬,固应有简別也。自余寻绎破意得经古解可资研究者,犹不胜举。复次,我国传胜论之学,以《十句义论》为依。《十句义》者,于经义有所组织变化,盖晚出之说而印土所不传者也。今人考证共书之成,当年护法以后玄奘以前。(西纪五五〇~六四〇间)其思想递嬗之径路,今得《集量》各说证之,乃逾显明,如《集量》说比量相有因果相属一义,和合相违三种,而于属中摄有和合,(前举第五第七则)此异经而同论,其为论文思想之源泉无疑。又谓论云相属性为比量因。(前举第十一则)此亦《十句义论》释比量之要义。而在当时既有论书立此异说,实大可注意也。
四、数论者之说
数论说量异义见于《集量》者,如次。
(现量品)
(一)耳等所转为现量。谓耳等五,由意增上如次取声等五境,说为现量。(奈旦版原本.二二上.一〇五下)
(为自比量品)
(二)随由一种相属现量而成所余法,是为比量。相属有七,随应为比量因。(本.三九上.一二一上)
(三)相属有七者,谓实与有实,如烟与火。(本.三九下.一二一下)
(四)又所害与能害,如蛇与食蛇兽。(本.四〇上.一二二上)
(五)又因与有因,如自性与异分。(本.同前)
(六)又能生与所生,能显与所显等。(本.四〇下.一二二下)。
(七)比量有二,一观差別、二观共。观差別者,云此是比。观共有二,谓因与果。(本.四一下.一三二下)
(为他比量品)
(八)悟他比量以具相及遮显,分別为二。具相者,由宗等差別言辞五类。如云,自性是有,见异分中一类相属故,如檀牛等。(合结略.本五九下.一四二下)
(九)若由能遮余宗而取自宗,依所余说,是名遮显。此又二门,一遮譬喻,二遣所乐。如遮冰解因而知有雨因。(本.六一下.一四四下)
(一〇)有时具相遮显合说。如前(八)合中为遮显云,若非依所显一性而起者,无共依处故应成异法。(本.六二下.一四五上)
上列十则,仅及三品而止,但数论晚出之说泰半具在。常途亦谓,此宗本典《七十论》唯说二种比量,(见第五颂)婆伽斯波提弥息罗始用正理宗义而为解释,分具相遮显(即顺成反破方便)二者言之,此中遮显用间接推论之法,实数论宗于论议中最有效绩之贡献云。是则比量二分说属诸婆伽斯波提之依正理宗义。婆伽斯波提为九世纪人,去陈那甚晚。正理宗自乌度陀迦罗始见此说,亦复后于陈那。然今据《集量》观之,比量二分早已为数论所通用,故《集量》得专破其说,此固不俟婆氏之更张。正理后立二分,亦无宁谓为受数论之影响。此与常说适得其反,大可注意也。自余比量各义,今人言数论之籍,鲜有论及。如费氏著《印度因明全史》,不列数论,有引《集量》破数论处,亦误取弥曼萨论义,其他可知。今此戋戋,安得不郑重视之哉。
五、弥曼萨论者之说
弥曼萨宗立六量,《集量》具引其义,如次。
(现量品)
(一)凡人诸根以与有法相合而生觉者,是为现量。(奈旦版原本.二六上.一〇九上)
(为自比量品)
(二)现量为先而起者,是为比量。(本.四三上.一二五下)
(三)义准量,有二类,一向及非一向。一向者,比量决定,如由烧煮等所作知取瓶等。非一向者,比量不定,如以勤發故无常而知非勤發故常。(本.四三下.一二五下.一二六上)
(四)无体量者,如妇不在舍,知其在外。(本.四四上.一四六上)
(观遮诠品)
(五)声量,异于现比。(本.七三下.一五七下)
(六)一切『种』声各自为异,于决定义说差別声定相属故,如说实德业等。(本.七四上.一五七下)
(七)诸差別声同依故、相属故、决定故、说『有种类』,如说优昙华与青华。(本.七四下.一五八上)
(八)总中摄別,以差別义自体相似面摄总中,但立名各別,是为同依。(本.七七下.一六一上)
(九)诠牛马等声以起能诠意乐中有各別所诠故,以是有別。(本.八〇上.一六三下)
(一〇)譬喻量,如家牛与野牛相似而成了別。(本.八七下.一七一上)
弥曼萨宗最详声量,故观遮诠品中反覆辨论,其义甚繁。详为寻绎,有益于此宗学者当不鲜也。录所破义讫。
校注
今人木村泰贤解《正理经》负处,以为全同《如实》,于此负处,即沿用因与立义相违之名勘《集量论》、《正理经》以宗违为宗过,《如实论》以为因过,不可混也。參照木村所著《印度六派哲学》。(九版本)四八七页。 參照宇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第一卷、二二二至二二六页,宇井以《如实》为一论总名《反质难》为其一品,又以反质难为梵文 Jati(过类)翻译,又以为堕负应与道理难等別行,皆误。 见费氏 History of Indian logic, pp. 115-116. A. B. Keith, Indian Logic and Atomism, p. 27。 參照《印度哲学研究》第二卷四三八、四六五、五三九页,《印度六派哲学》四五四、四五五页,二氏皆译名为问题相似,但依藏译作 Skabs-mtshuns 而不作 phyogs-dan-mtshuns 也。 參照《印度哲学研究》第二卷,四三八、四六五、四六六、五三九、五四〇页,又《印度六派哲学》,四五六、四五七页,History of Indian logic, p. 64. 宇井不审所立相似之意,以为非触因不合,木村又解作循环论法,费氏又以与方便相似颠倒说之,皆误。 费氏书中引金本颂句云,我根意义四法相合,以为与现存经本不符,其实宝本此句,无此意字也。參照 History of Indian logic, p. 279. note。 參照《印度哲学研究》第一卷、二九一页以下。 《印度哲学研究》第一卷、一四~一六页,Indian Logic and Alomiam, p. 36。 《印度哲学研究》第三卷、四八七~四九一页。 《印度哲学研究》第一卷、三三〇~三三二页。 宇井伯寿 Thevaisegjka philosophy, pp. 9-10。 參照《印度哲学研究》第一卷、三〇六页。The vaisesika philosophy, pp. 156-157。但以为和合可摄一义和合,误。 七种名数不全,勘四译本《翻译名义大集数论章》4580以下有相类之名目,作害相属、物主相属、能所依相属、因果相属、分全相属,亦祇五种。 A. B. Keith, samkhya system, p. 104 高桑纯天译《印度哲学概论》,三五一、三五二页。 Indian Logic and Atomi, m, p. 90。 History of Indian Logic, p. 278。 翻译名义大集.弥曼萨章4586全同此文宝本。【经文资讯】《吕澂著作集》第 C04 册 No. LC04n0004 因明入正理论讲解及相关论著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7-14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吕澂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大千出版社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