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入正理论讲解

因明入正理论的三个本子和注疏

首先讲一下《因明入正理论》的几个本子和注疏

这本书是玄奘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六四七年)译出的此时是玄奘回国译经后的第三年可见玄奘对它还是很重视的此书也简称《入论》它比《因明正理门论》份量小些所以一般也称它为《小论》

译本题名作者为商羯罗主(陈那的弟子)大约在宋代此书也译成藏文西藏学者知道陈那著有《理门论》想找到它但未找到却發现此书就认为是《理门论》于是将此书的作者归之于陈那并在译本后面附言此乃藏人一向称为《理门论》者到了元代初年西藏学者又找到《入论》的另一个梵本并重新翻译这个新發现的本子上仍无作者名字于是继续误认为是陈那的作品

此论的梵本一向被认为是散失了一九二一年印人明庄严的遗著《印度逻辑史》出版这部书也还是说梵本已散失就是说直到一九二一年一般还认为梵本已佚其实《入论》的梵本一直保存在耆那教徒手里公元十一世纪时耆那教徒师子贤给《入论》作了注内容很详细接著于十二世纪胁天吉祥月又各作了复注(钞)这些写本早就被搜集梵本的得到因为这些本子里有复牒(《入论》的原文)所以完全可以根据这些本子将《入论》原文整理出来但此事并未被人们注意大约在公元一九〇九~一九一〇年俄国人米洛诺夫發现了它写了介绍文章登在印度的杂志米洛诺夫还说他将进行校勘在佛教文库里出版后来欧战爆發他离开俄国梵本未能發表到一九二〇年印度对梵本进行整理计㓰在印度巴罗达东方研究所的《盖克瓦特东方丛书》(Gos)中出版但工作进行得很慢直到一九二七年才出一本西藏的译本(《丛书》的第三十九种)又过了三年即一九三〇年才把梵本(包括师子觉和胁天的注)出版这期间米洛诺夫在法国他知道印度的计㓰但总未见其实现于是便自己进行整理于一九三一年他整理的梵本在法国《通报》第二十八卷里也登了出来

这两个梵本跟中国译本(汉藏)是有出入的究竟哪个本子是定本至今也没有统一的看法日本学者宇井伯寿曾把梵本集拢起来并用汉文做了校订宇井还把它译成日文这些都附在他的著作《佛教论理学》的后面

《藏要》本《因明入正理论》也应用了这些刊本把重要的出入之点都注了出来(整理者注藏要本《因明入正理论》收于《藏要》第二辑第二十四种)

中国译出《入论》后在当时看来还是一门新学问所以译场里有很多家根据玄奘的译讲(边译边讲)作了注疏最初有神泰靖迈明觉等前辈的注疏跟著又有文备文轨璧公等人的注疏其中文轨的比较受人重视因他住在庄严寺所以也称他的注疏为《庄严疏》比较晚出的是窥基的《因明入正理论疏》此《疏》非常详细分量较大所以也简称为《因明大疏》窥基的门下还给《因明大疏》作了《疏记》总之当时各家的注疏不下几十种可惜现在大半都散失了日人凤潭于约当我国清初时作《因明论疏瑞源记》(商务印书馆一九二八年排印了此书)其中提到旧《疏》说从唐到宋给《入论》作《疏》的共有五十家凤潭在《瑞源记》里约引用了三十家所以旧《疏》虽然大部分不存了但从《瑞源记》里还可以看到片断

《入论》的注疏虽很多可是后世研究《入论》的人大都用窥基的《因明大疏》事实上这部疏比其他的是要好一些《因明大疏》原本不全在「似喻能立不成」原文以下就没有了缺六分之一可能窥基在写作时就未完成后来慧沼把它续成慧沼的文字也相当繁后人把他的疏加以删节遂成广略两个本子后来有人误以为略本是窥基写的而广本才是慧沼续的金陵刻经处本即以略本为窥基所作我们把慧沼的《续疏》全刻了出来搞清了广略两个本子都是慧沼续补而成的(整理者注一九三三年支那内学院刊行了慧沼的《续疏》名《因明入论续疏》共二卷)

文轨《庄严疏》的佚文我们也从各方面辑起来特別是利用了《金藏》里的《十四类过疏》此是文轨作《金藏》误认为窥基作由于利用了《金藏》辑佚也还比较像样有了《庄严疏》就能帮助我们了解窥基在因明的哪些地方有自己的發挥哪些地方是采用前人之说

《因明大疏》于唐武宗会昌废佛时国内便散失了窥基关于因明的论述仅在延寿的《宗镜录》里保存了一小部分宋明时期也有人研究因明明代人对《入论》还有注释他们的參考资料大多取之于《宗镜录》自然很不完全后来从日本取回《因明大疏》的原本金陵刻经处刻版印行从那以后研究因明特別是《因明大疏》才有了较为丰富的资料近人如熊十力梅光羲等对《因明大疏》作了删节注释

现在《入论》有梵汉三种本子又有《因明大疏》作參考研究它的资料还是相当丰富的

下面我们解释《入论》本文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因明入正理论讲解及相关论著(卷12)
关闭
因明入正理论讲解及相关论著(卷1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