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译杂阿含经卷第十三(丹本第七卷六张已后准)

(二五〇)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长者请佛及僧施设大会尔时世尊与诸大众围绕至彼大长者家时彼尊者婆耆奢于僧直次守于僧当于尔时有多女人诣彼僧坊女人中有一端正美色之者婆耆奢见斯事已为色坏心生于欲想复自思念「我今妄想失于大利期于非利人身难得命终亦然若生是心名为不善宁舍寿命不作欲想我于今者不名出家何以故见于少壮端正女人不自制心便生欲想我今当说厌恶之患」即说偈言

「我今舍俗累  住于出家法
无明欲所逐  将失本善心
如牛食他苗  甘味无制者
五欲亦如是  贪嗜无惭
若不禁制者  必害善法苗
譬如刹利子  具习诸伎艺
设有善射术  具满一千人
如是刹利子  战鬪力胜
比丘念具足  如彼刹利子
常持智慧力  断灭于欲觉
既除欲觉已  快乐常寂灭
我亲佛前闻  二种之亲友
趣向涅槃道  是我心所乐
我修不放逸  处林住空寂
我熟赞于心  是名立正法
后必趣于死  若得涅槃时
当知是恶心  云何能见我

(二五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婆耆奢于有德者谦顺柔软诸比丘所心生憍慢寻自觉知责于己「我极失利都无饶益人身难得出家难遇我既得之不能谨慎轻于出家轻于受命以己智能轻蔑于彼谦顺柔软有德比丘我今当说厌恶慢心」即说偈言

「汝悉舍诸慢  不应自贡高
莫以慢自退  后悔无所及
一切诸众生  皆为慢所害
为害堕地狱  是故我今者
不应恃才辩  而生憍慢心
若远憍慢者  能舍诸障盖
净心怀恭  获得于三明
谦卑如是者  名得念比丘
憍陈如舍利  龙脇及自恣
不乐及欲结  出离及憍慢

(二五二)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婆耆奢独处闲静善能修己勤行精进终不放逸住如是地逮得三明时尊者婆耆奢作是念「我今独处闲静逮得三明我欲赞己所得三明」即说偈言

「我昔如荒醉  经历诸城邑
游行得值佛  即蒙大福利
瞿昙大悲愍  为我说正法
我闻正法已  即得清净信
思惟出家者  世间大导师
导化无不普  男女及长幼
中年及老病  佛曰是亲友
示善方所  众生无明盲
将导示其门  云何名为门
所谓四真谛  从因则生苦
从苦得出家  见于八正道
拔出诸众生  安隐趣涅槃
我修不放逸  林野空寂处
获得于三明  作佛教已讫

(二五三)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佛告诸比丘「我今欲演说四句偈法汝等至心谛听谛听我今当说云何名为四句义

「善说最为上  仙圣之所说
爱语非麁语  是名为第二
实语非妄语  是名为第三
说法不非法  是名为第四
是名演四句  四句之偈义

尔时婆耆奢在众会中而作是念「佛今演于四句之法我今欲于一句以一偈赞」尔时婆耆奢即从座起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今婆耆奢欲有所说唯愿听许

佛告之言「恣听汝说

尔时婆耆奢即说偈言

「诸有所说不恼己  亦不害他名善说
常当爱语令他喜  亦不造作诸过恶
从诸佛口有所说  必得安乐趣涅槃
能断诸苦赞善说  实语甘露最无上
实语应语得大利  安立实说善丈夫

(二五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佛告诸比丘「世有良医能治四病应为王师何谓为四善能知病能知病所从起三者病生已善知治愈四者已差之令更不生能如是者名世良医佛亦成就四种之法如来至真等正觉无上良医亦拔众生四种毒箭云何为四所谓是苦是苦是苦灭是苦灭道

佛告比丘「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此毒箭非是世间医所能知生苦因缘及能断生苦亦不知老病死忧悲苦恼因缘及能断除唯有如来至真等正觉无上良医知生苦因缘及以断苦乃至知老病死忧悲苦恼知其因缘及以断除是以如来善能拔出四种毒箭故得称为无上良医

尔时尊者婆耆奢在彼会坐作是念言「我今当赞如来所说拔四毒箭喻法」即从座起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我今归命佛  愍于群生类
最上第一尊  能拔出毒箭
世有四种医  能治四种病
所谓疗身疾  𪧀儿眼毒箭
如来治眼  过于彼世医
能以智慧  决无明眼膜
如来治身患  过于彼世医
世医所疗者  唯能治四大
如来善分別  六界十八界
以此法能治  三毒身重病
能治𪧀愚病  最胜无有上
故我今敬礼  瞿昙之大师
医王名迦留  多施人汤药
复有一明医  名为婆呼卢
瞻毘及耆婆  如是医王等
皆能疗众病  是等四种师
治者必得差  虽差病还發
亦复不免死  如来无上医
所可疗治者  拔毒尽苦际
毕竟离生死  终更不受苦
无量亿那由  阿僧祇众生
佛治令尽苦  毕竟不还發
我今白大众  诸贤在会者
甘露不死药  咸当至心服
诸人应受信  最上治目者
疗身拔毒箭  诸医无与等
是故宜至心  归命瞿昙

(二五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尔时尼瞿陀劫波比丘住彼第一旷野林中而此野中复有一林时此比丘于彼遇病尊者婆耆供给彼病尼瞿陀劫波比丘因此病故即入涅槃尔时尊者婆耆奢耶旬供养和上尼瞿陀劫波已渐次游行至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婆耆奢于其晨朝著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乞食食已洗钵收摄坐具往诣佛所整其衣服合掌向佛说偈问曰

「我今欲问佛  无量之解慧
现在断疑惑  于旷野城中
比丘入涅槃  生来有福德
守摄身口意  兼有大名闻
尼瞿陀劫宾  佛为作是名
佛为婆罗门  立如是名字

(二五六)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诸大声闻耆旧之等于佛左右各造庵窟于其中住时憍陈如颇發耆贤跋沟摩诃南耶舍那毘摩罗牛呞尊者舍利弗摩诃目连摩诃迦叶摩诃俱𫄨罗摩诃劫宾那尊者阿那律尊者难陀迦尊者钳比耶舍赊罗俱毘诃富那拘毘罗拘婆尼泥迦他毘罗如是等辈及诸余大声闻各于草庵诸窟中住于月十五日布萨尔时如来于众僧前敷座而坐尊者婆耆奢亦在会中即从座起叉手合掌白佛言「听我所说

佛言「我今恣汝所说

尔时婆耆奢即说偈言

「诸大比丘等  必乾竭欲爱
弃舍诸积聚  勇捍无怖畏
知时知节量  不贪嗜五欲
离一切垢秽  深心有
有如斯事故  名为大比丘

(二五七)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婆耆奢来至毘舍佉鹿子母讲堂中遇病困笃尔时富匿于彼瞻病尊者婆耆奢告富匿言「汝可往诣于世尊所如我婆耆奢顶礼世尊足下问讯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无诸苦不』」尔时富匿受尊者教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合掌白佛言「世尊婆耆奢比丘在毘舍佉讲堂中病疹困笃而语我言『往世尊所称我名字顶礼佛足问讯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无诸苦不」』」尔时富匿复白佛言「此婆耆奢或因困疾即入涅槃唯愿世尊屈意往彼」如来默然受富匿语

尔时富匿即还诣尊者婆耆奢所白言和上我问讯已复启世尊『婆耆奢或因困病入于涅槃』世尊默然听受我语

尔时世尊从禅定起即往毘舍佉讲堂婆耆奢所时婆耆奢遥见佛来自力欲起佛告之曰「不须汝起」尔时世尊別敷座坐告婆耆奢「汝今身体苦痛为可忍不能饮食不

时婆耆奢白言「此痛转增无有瘳损今我所患譬如力士捉儜人发搣揉捺我患头痛亦复如是又如大力杀牛之人以刀刺腹割其肠肚我患腹痛亦复如是又如瘦人为有力者强捉火炙身体燋我苦体痛亦复如是我于今日欲入涅槃我于最后欲赞于佛

佛告之曰「随汝所说」即说偈言(本无少偈)

 本如酒醉四句赞 龙脇拔毒箭 尼瞿陀劫宾入涅槃 赞大声闻 婆耆奢灭尽

(二五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游俱萨罗还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摩纳名曰极慢其所承借七世以来父母真正博通多闻既自读诵亦教他人其所闻者闻则能持四围陀典已达其趣娑罗乾陀论及与声论毘伽罗论戏笑之论毘陀罗论善解法句义趣通达如是种种诸论容貌端正才艺过人难可俦匹兼生豪族又处富贵自恃才力生大憍慢于父母所不生敬顺及和上阿阇梨师长亲属斯不敬礼

时极慢摩纳闻佛从俱萨罗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将往佛所而作是念「我至彼时若沙门瞿昙接待我者我当问讯若不问我当默然还」尔时摩纳作是念已即诣佛所

于时世尊大众围绕而为说法极慢摩纳虽往于彼如来当时聊不顾视时彼摩纳默作是念「沙门瞿昙都不以我而迳于怀」寻欲归依尔时世尊知其心念即说偈言

「为义来至此  未得便欲还
何不使获得  称汝所来心

极慢摩纳作是思惟「沙门瞿昙知我所念」即生信心欲礼佛足佛告摩纳「我录汝心不必礼敬所为已足

尔时大众睹斯事已怪未曾有咸作是言「沙门瞿昙有大神足此极慢摩纳于己父母和上阿阇梨所尚无恭敬今见瞿昙能自谦下恂恂恭顺

尔时极慢摩纳见诸大众言音暂止在一面坐端身正意而说偈言

「当于何等所  不应起憍慢
复更于何所  而当生谦让
孰能却众苦  何者与利乐
供养何者胜  为贤智所赞

尔时世尊以偈答言

「供养于父母  以空净满月
敬顺兄诸亲  和上阿阇梨
及余尊长等  于彼不应慢
宜当自谦下  都应悉恭敬
若见忧恼者  应为除诸苦
亦与其快乐  普皆应供养
若断贪欲嗔  并离愚痴者
漏尽阿罗汉  正智得解脱
于斯上人所  除慢不自高
应当向归依  合掌而敬礼

尔时世尊为极慢说诸法要乃至不受后有余如波罗蜜阇经中说

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五九)

如是我闻

一时佛游俱萨罗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优竭提舍利婆罗门施设大祀七百牛王系之于柱牸牛犊子䍧羖羊等如是种种所有畜生不可称计在祀场中处处系之设诸肴饍种种饮食尔时余国诸婆罗门闻彼设祀悉来云集

时优竭提舍利婆罗门闻佛从俱萨罗到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欲往佛所作是念言「我今设祀所作会具当问瞿昙将不少耶」时婆罗门乘羽葆车所著衣裳上下纯白提三岐金叉持金藻盥满中净水诸摩纳众围绕左右余国种种诸婆罗门亦为翼从来诣佛所问讯已讫在一面坐具白佛言「世尊我于今者设斯大祀系七百牛王及诸畜生乃至余国婆罗门等悉来云集办具已讫欲设大祀愿佛教我满足有胜无少减不

佛言「婆罗门汝为祀主大施求福亦大得罪竖三种刀斯名不善作于苦因亦得苦报得于苦利受报亦苦云何名为三种刀身刀也何名意刀汝若祀时意业不善杀诸畜生以为大祀是名竖于意刀何者口刀汝欲祀时而作是言『我于明日当杀尔许种种生命』是名竖于口刀云何名为身刀汝若祀时手牵牛王及诸畜生受于呪愿是名竖于身刀

佛言「又有三种火最胜最妙宜应谨慎亦当恭敬非汝所事邪见火也何谓为三一名恭敬火二名苦乐俱火三名福田火云何名为恭敬火应当供养尊重恭敬拥护父母何以故父母求子祷祀神祇然后得子父母赤白和合成身生育长养以是之故名恭敬火如是之火应正供养与众快乐令无乏苦云何名为苦乐俱火若族姓子起于精勤积集钱财于其妻子并诸眷属奴婢仆使知友辅相及诸亲族皆应供养供给所须与其利乐如是等辈皆同苦乐是名苦乐俱火云何名为福田火若沙门婆罗门能断贪欲解脱贪欲能断嗔恚解脱嗔恚能断愚痴解脱愚痴如是等沙门婆罗门名福田火上趣诸天能招乐报此名福田火是以族姓子应当至心供养恭敬使得快乐又有三种火必应灭之何者三火所谓贪欲愚痴嗔恚火不如世间火有时须然有时须灭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恭敬俱福田  此三火应祀
若勤心供养  获得三种乐
云何为三乐  施戒及修定
三种之果报  人天涅槃乐
若人于一切  善解于方法
于祠祀时节  能养其眷属
供养应供者  能供养应供
终竟必获得  永离灾患处

尔时优竭提舍利婆罗门闻佛所说即语乌答摩纳「汝可往诣彼祀场中先所系养诸畜生等以系祀者今悉散放随逐水草尽其寿命莫作拘碍

乌答摩纳言「和上如所教勅我能为之」即往祀场宣告诸人「我受优竭提舍利教勅一切畜生悉皆解放任意令去

乌答摩纳往祀场所未久之间如来于后即为优竭提舍利婆罗门如诸佛法为说法要示教利喜时婆罗门即受禁戒乃至见谛余如突罗阇品中所说

时优竭提舍利婆罗门即整衣服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唯愿明日与诸大众往祀场中受我供设」尔时世尊默然受请时婆罗门闻佛所说又见受请欢喜而去

时婆罗门至祀场已通夜办具种种肴饍乃至敷座又具净水后日晨朝往诣佛所白佛言「时到」尔时如来与诸大众著衣持钵往诣祀场在众僧前敷座而坐时婆罗门睹佛大众寂然坐定手行净水施设种种肴饍饮食食讫摄钵时婆罗门在世尊前敷座而坐愿乐听法

尔时如来即为呪愿

「于诸大祀中  祠祀火为上
婆罗门书中  萨婆底为上
一切国土中  人王最为上
百川众流中  海水最为上
列宿丽于天  月光最为上
一切众明中  日光最为上
十方世界中  佛为第一尊

尔时世尊为婆罗门种种说法示教利喜从座而去

(二六〇)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摩纳名僧伽罗往诣佛所问讯佛已在一面坐即白佛言「世尊云何观察不善丈夫

佛言「譬如观月

又问「云何观察善胜丈夫

佛复答曰「亦如观月

尔时摩纳复白佛言「云何不善丈夫观之如月

佛言「不善丈夫如十六日月光渐减圆满转亏乃至于尽损减不现如佛法中不能信心受持禁戒少所读诵若修少施于其后时懈怠不勤渐失信心毁犯禁戒复不布施亲近恶友不至僧坊咨受于法不听法故身口意业造于不善以造恶故身坏命终堕于恶道是故当知恶丈夫者犹如彼月渐渐损减乃至灭尽

又问「云何善胜丈夫亦复如月

佛言「譬如初月光明炽然渐渐增长至十五日圆满具足如佛法中能有信心修行禁戒习于多闻修于布施却除邪见修于正见于佛法中得纯信心坚持禁戒善修多闻能施不悭具于正见信心持戒多闻惠施以渐增长是善丈夫身口意行亲近善友具修诸善身坏命终得生天上是故当知善丈夫者亦复如月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譬如盛满月  处于虚空中
圆光甚晖曜  映蔽于诸星
亦如具信人  戒闻舍贪嫉
于诸嫉妬者  如月蔽众星

时僧伽罗摩纳闻佛所说踊跃而去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六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婆罗门名曰生听往诣佛所问讯已讫在一面坐即白佛言「我曾闻人说『世尊言「但施于我莫施余人但施我弟子莫施他弟子若能施我及我弟子得大果报若施他人及余弟子不得果报」』实说是不将非世人诽谤者乎

佛言「此实虚妄诽谤于我都无此语若如是说作二种难一者遮难二者受者得减损难若如此说作大损减身坏命终堕三恶道汝今应知乃至洗钵之水我尚说言『施与虫蚁获大福报』况于施我实作是语『施持戒者得福甚多施破戒者得福尠少』」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一切布施处  我常生赞叹
破戒得福少  持戒获大果
黑白赤青牛  生犊各差別
驾用取其力  不择其产种
人亦复如是  刹利婆罗门
毘舍首陀罗  真陀罗富且
能持于净戒  施之得大果
如似赍麻干  舍之取珍宝
𪧀愚无智者  未曾听闻法
不能修梵行  施之获少果
若亲近贤圣  正觉及声闻
能信于善逝  信根立坚固
生处恒尊贵  最后得涅槃

尔时生听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六二)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晨朝著衣持钵入城乞食有一老婆罗门捉杖持钵而行乞食佛见已语婆罗门言「汝今极老何以捉杖持钵而行乞食

婆罗门言「我有七子各为妻娶分财等与我今无分为子驱故而行乞食

佛告之言「我今为汝说偈汝能于大众中说此偈不

答言「我能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生子太欢喜  为之聚财宝
各为娶妻子  而便驱弃我
此等无孝慈  口言为父母
如彼罗刹子  垂死驱弃我
譬如马槽枥  满中置谷𪎈
少马无敬让  驱蹋于老者
此子亦如是  无有爱敬心
弃我使行乞  不如杖爱我
我今捉此杖  御狗及羊马
行则佐我力  暗夜为我伴
指水知深浅  若趺扶杖起
蒙杖除多闻  是杖爱念我

婆罗门受此偈已诵读使利尔时七子在大会中婆罗门于大众中而作是言「汝等今当听我所说」大众默然即说上偈七子惭愧起来抱父各共修敬将父归家置本坐处诸子各出妙㲲二张奉上于父

时婆罗门即作是念「我今得乐是瞿昙力瞿昙即是我阿阇梨婆罗门法法应供养和上阿阇梨」选最好衣往至佛所问讯佛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今家中得诸利乐是汝之恩我经书中说『阿阇梨者应与阿阇梨分和上者应与和上分』瞿昙汝今是我阿阇梨应怜愍我受我此衣」尔时世尊以怜愍故为受是衣

婆罗门踊跃从座而起欢喜而去

(二六三)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著衣持钵入城乞食时有一老婆罗门捉杖持钵而行乞食遥见佛已往至佛所而作是言「我捉杖持钵从他乞食汝亦乞食我之与汝俱是比丘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不必从他乞  得名为比丘
虽具在家法  正修于梵行
福果及恶报  俱断无相著
乾竭诸有结  是名比丘法

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六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尔时王舍城北有耕作婆罗门名豆罗阇尔时世尊于其晨朝著衣持钵往至彼所时婆罗门遥见佛来即至佛所白言「世尊我种作人耕种而食不从人乞瞿昙汝今亦可耕种而食

佛言「我亦耕种而食

时豆罗阇婆罗门即说偈言

「汝自说知耕  未见汝耕时
汝若知耕者  为我说耕法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吾以信为种  诸善为良田
精进为调牛  智慧为辕𮝣
惭愧为犁具  念为御耕者
身口意调顺  持戒为鞅子
耕去烦恼秽  甘雨随时降
芸耨为善心  大获善苗稼
趣向安隐处  可以克永安
吾所耕如是  故得甘露果
超升离三界  不来入诸有

婆罗门言「汝耕实是耕无上之胜耕」婆罗门闻是偈心生信解盛满钵饮食来用奉佛佛不受余如上豆罗阇婆罗门所说乃至不受后有

(二六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一比丘名曰梵天游行央伽国来到瞻波至健伽池边后日晨朝著衣持钵入瞻波城次第乞食到于本家尔时尊者梵天母在中门中以苏米胡麻以投火聚望生梵天尊者梵天在门中立其母不识尔时毘沙门天王敬信梵天即与无数夜叉之众乘虚而行见梵天母祠祀于火不见其儿唯见道人不谓己子毘沙门天王即为其母而说偈言

「婆罗门家女  梵天去此远
祀火望梵世  斯非其迳路
不解趣梵天  勤苦事火为
梵天中梵天  在汝门中立
都无有取著  亦无所养育
远离诸恶趣  结使尘不著
远离诸欲求  不染污世法
如龙象善调  而无所恼触
胜念之比丘  心善得解脱
如是应真者  今来受汝供
汝应然意灯  净心速施与

尔时其母闻毘沙门说心即觉悟母即施食与梵天食已为其作照明后世安乐因

(二六六)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一婆罗门往诣佛所问讯佛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世人称汝为佛陀佛迭如是之名从何而生」婆罗门说偈问言

「佛陀是胜名  名生津济义
为父母制名  故名汝为佛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今我哀愍汝  当为分別说
所以有是称  汝今善谛听
佛知过去世  未来世亦然
现在普悉知  诸行坏灭相
明达了诸法  应修者悉修
应断尽断除  以是故名佛
总相及別相  分別解了知
一切悉知见  是故名为佛
婆罗门当知  无量劫观察
诸行之苦恼  受生必终没
远尘离垢习  拔毒箭烦恼
得尽生死际  以是故名佛

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六七)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憍萨罗国游行至沙林聚落尔时世尊舍于道次在一树下正身端坐系念在前时有一婆罗门姓曰烟氏在佛后来见佛迹中千辐轮相怪未曾有即自思惟「我未见人有如是迹我当推寻是何人迹」作是念已即寻其迹往至佛所瞻仰尊颜容色悦豫睹者信敬诸相寂定心意亦定得最上调心寂灭之寂身真金色犹如金楼即白佛言「世尊汝当得天也

佛言「婆罗门我不得天也

婆罗门言「当得阿修罗为得龙揵闼婆夜叉紧那罗摩睺罗伽也

佛言「我皆不得

婆罗门言「汝得人也

佛言「我不得人也

婆罗门言「我问汝为得天及龙阿修罗揵闼婆夜叉紧那罗摩睺罗伽及人汝皆言不得为何所得也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我非天龙阿修罗  紧那摩睺乾闼婆
亦非夜叉及以人  我漏已尽断烦恼
我虽调驯如龙象  终不为他所制御
不为他制断疑故  断爱解脱离诸趣
一切尽知断后生  如芬陀利善开敷
处于水中得增长  终不为水之所著
清净香洁人所乐  八法不污如莲华
我亦如是生世间  同于世法不染著
无量劫来常观察  诸行所缘受苦恼
诸受生者皆终没  远尘离垢断众习
拔出毒箭断烦恼  皆得尽于生死际

「以是之故号之为佛

烟姓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而去

 慢优竭提 生听极老 比丘种作 及梵天 佛陀轮相为第十

(二六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尔时世尊著衣持钵入城乞食到火姓达赖殊婆罗门家尔时火姓达赖殊于中门前祀祠于火佛来至门达赖殊遥见佛来而语之言「住旃陀罗莫来至此

佛告之言「汝识旃陀罗知旃陀罗法不

婆罗门答言「不识不知旃陀罗旃陀罗法汝识旃陀罗知旃陀罗法耶

佛告之言「我识旃陀罗知旃陀罗法

时婆罗门于坐处起为佛敷座而白佛言「汝为我说旃陀罗法

尔时世尊即坐其座而说偈言

「恶性喜嗔久嫌恨  为人刚恶怀憍慢
行于倒见及幻惑  当知此是旃陀罗
含忿嫉妬好恶欲  难可调化无惭愧
行如是者旃陀罗  伤害胎生及卵生
心无慈愍害生类  伤残毁害于四生
当知是此旃陀罗  若人赍物涉道路
聚落空处有财宝  悉能劫夺并害命
行如是者旃陀罗  造行众恶无悔恨
是则名为旃陀罗  舍自己妻及婬女
邪奸他妇无所避  如是亦名旃陀罗
于己种姓及亲友  如是之处造邪恶
不择好恶而奸婬  是亦名为旃陀罗
以理问义为倒说  如是亦名旃陀罗
自叹己德毁呰他  贪著我慢下贱行
如是亦名旃陀罗  横加诽谤极愚痴
为小利故生诽谤  如是亦名旃陀罗
自己有过推与他  专行欺诳谤毁人
如是亦名旃陀罗  多有财宝饶亲族
自食好美与他恶  如是亦名旃陀罗
己到他家得美食  他若来时与麁恶
如是亦名旃陀罗  父母衰老离盛壮
而不孝顺加供养  如是亦名旃陀罗
父母兄弟及姊妹  骂詈恶口无逊弟
如是亦名旃陀罗  沙门及与婆罗门
中时垂至不施与  更加骂詈而嗔恚
如是亦名旃陀罗  沙门及与婆罗门
贫穷乞匃请向家  不与饮食亦不施
如是亦名旃陀罗  毁骂于佛及声闻
出家在家加毁骂  如是亦名旃陀罗
竟非罗汉诈称是  于天人中为残贼
生于大家婆罗门  韦陀典籍悉通利
数数造作诸恶业  种姓不能遮谤毁
亦不能遮地狱报  现前为人所骂辱
未来之世堕恶趣  生旃陀罗须陀延
得好名称必不闻  又得盛乐生梵处
种姓不能遮梵处  现在称叹终生天
我今为汝显示说  如是之事应当知
种姓不是婆罗门  种姓不是旃陀罗
净业得作婆罗门  恶行得为旃陀罗

婆罗门闻是偈赞言「如是如是大精进实如所说大牟尼不以种姓是婆罗门不以种姓旃陀罗善能修行是婆罗门作恶行者旃陀罗」婆罗门闻是偈已欢喜信解盛满钵饮食持以奉佛佛不为受何以故以是说法食故婆罗门白佛言「此食当以施谁

佛言「我不见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能消此食者无有是处当以此食著净无虫水中

婆罗门即以此食著无虫水中烟炎俱起滑滑大声尔时婆罗门生未曾有想佛世尊尚于食所出大神足婆罗门还至佛所白佛言「唯愿世尊听我出家得及道次

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著身即得具戒如出家法于空静处独己精修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被服法衣者为正修无上梵行故族姓子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成阿罗汉得解脱乐而说偈言

「我昔迷正真  愚惑造邪行
不识清净道  又不知死路
妄想生横计  劬劳承奉火
空为虚妄事  徒损无所获
今遇天中天  黑暗蒙惠光
获得乐中乐  具戒得三明
于佛教法中  所作皆已讫
本虽婆罗门  实是旃陀罗
今日真实是  净行婆罗门
远离于淤泥  净自澡浴已
过韦陀彼岸

別译杂阿含经卷第十三

(自极慢已下十一经皆丹藏所无于大本经中亦无同本异译者然其文相不异当经前后则丹藏无者脱之耳故此仍之 癸卯岁高丽国大藏都监奉勅彫造)


校注

(別译杂阿含经卷第十三(丹本第七卷六张已后准))二十字【大】〔-〕【宋】【元】【明】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大】〔-〕【宋】【元】【明】 [No. 99(1215)]如是以下八经连续卷第十二第十七经终苦则有边际次行【宋】【元】【明】 见【大】睹【宋】【元】【明】 期【大】斯【宋】【元】【明】 愧【大】耻【宋】【元】【明】 伎【大】技【宋】【元】【明】 彼【大】故【圣】 [No. 99(1216)] 责【大】啧【圣】 受【大】寿【宋】【元】【明】【圣】 蔑【CB】篾【大】懱【宋】【元】【明】 谦【大】谨【圣】 恪【大】敬【宋】【元】【明】【圣】 [No. 99(1217)] 悲愍【大】慈悲【宋】【元】【明】【圣】 思惟【大】虽离【宋】【元】【明】【圣】 曰是【大】是日【宋】【元】【明】【圣】 示【大】不【宋】【元】【明】【圣】 趣【大】处【宋】【元】【明】【圣】 [No. 99(1218)] 四句义【大】四句义法【宋】【元】【明】【圣】 乐【大】隐【宋】【元】【明】【圣】 [No. 99(1220)] 病【大】患【宋】【元】【明】【圣】 习【大】集【元】【明】 𪧀【大】*婴【宋】*【元】*【明】* 病【大】疾【宋】【元】【明】【圣】 錍【大】裨【圣】 决【大】抉【明】 〔-〕【大】如来乃至三毒身重病五言四句重出【宋】【元】【明】而其中六作三【宋】 有上【大】上尊【宋】【元】【明】【圣】 呼【大】吁【宋】【元】【明】【圣】 尊【大】等【明】 [No. 99(1221)] 野【大】野林【宋】【元】【明】 婆耆【大】婆耆奢【宋】【元】【明】 上【大】尚【宋】【元】【明】 城【大】林【明】 [No. 99(993)] 目【大】目揵【圣】 啰【大】罗【宋】【元】【明】【圣】 捍【大】悍【元】【明】 知【大】如【宋】【元】【明】【圣】 [No. 99(994)] 和【大】如【元】【明】 㨑【大】总【宋】【元】【明】 搣【大】灭【宋】 然【大】燃【圣】 本无少偈【大】〔-〕【圣】 无【大】云【元】【明】 以婆耆奢灭尽为卷第七【宋】【元】【明】 〔-〕【大】光明皇后愿文【圣】 [No. 99(92)]如是以下十一经及卷末记宋元明俱无 [No. 99(93)]. [No. 99(94)]. [No. 99(95)]. [No. 99(96)] [No. 99(97)] [No. 99(98)] [No. 99(99)] [No. 99(100)] [No. 99(101), No. 125(38.3)] [No. 99(102)]
[A1] 坊【CB】【丽-CB】房【大】(cf. K19n0651_p0119a07; T02n0100_p0461c17)
[A2] 常【CB】【丽-CB】当【大】(cf. K19n0651_p0119a22)
[A3] 士【CB】土【大】
[A4] 踊【CB】诵【大】
[A5] 往【CB】【丽-CB】住【大】(cf. K19n0651_p0125c22)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別译杂阿含经(卷13)
关闭
別译杂阿含经(卷13)
关闭
別译杂阿含经(卷13)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