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译杂阿含经卷第三

初诵第三

(四三)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昔阿修罗集诸四兵象马车步悉皆严备鬪战之具欲诣忉利天宫与诸天共鬪尔时帝释闻阿修罗庄严四兵即告须毘罗天子『我闻阿修罗庄严四兵汝亦庄严四兵往与共鬪』须毘罗白言『此事最善』作是语已纵逸著乐不忆此事帝释闻阿修罗已来出城复召须毘罗言『阿修罗今已出城汝可庄严四兵往彼共鬪』须毘罗白言『憍尸迦此是善事』须毘罗仍尔著乐不修战备阿修罗庄严四兵已至须弥山上渐欲近来帝释复言『我闻阿修罗渐来逼近汝将四兵可往击之』须毘罗即说偈言

「『若有清闲无事处  唯愿与我如此处

「帝释即说偈答言

「『若有如此闲乐处  汝当将我共至彼

「须毘罗复说偈言

「『我今懈怠不欲起  虽具闻知不庄严
天女五欲光四塞  唯愿帝释与此愿

「帝释以偈答言

「『若有如此懈堕处  百千天女而围绕
五欲自恣受快乐  汝若往彼与我俱

「须毘罗复说偈言

「『天王若无事役处  与我无苦受斯乐

「帝释以偈答言

「『汝须毘罗有如是  我当与汝同是乐
颇曾见闻无事业  而得生活受乐者
汝今若有如是处  可疾速往可随汝
汝当畏事好闲处  应当速疾向涅槃

「闻是语已须毘罗即集四兵出与阿修罗战诸天得胜阿修罗退坏阿修罗已种种庄严而来还宫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处天王位得大自在犹自精勤赞叹精进况复汝等信心出家被服法衣而当不勤精进赞叹精进若能精进赞叹精进如是为应出家之法

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往昔之时远于聚落阿练若处多有诸仙在中而住离仙处不远有天阿修罗而共战鬪尔时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著五种容饰首戴天冠捉摩尼拂上戴华盖带于宝剑众宝革屣到仙人住处行不由门从壁而入亦复不与诸仙言语共相问讯还从壁出尔时有一仙人而作是语『毘摩质多罗等无恭敬心不与诸仙问讯共语从壁而出』复有一仙而作是言『阿修罗等若当恭敬问讯诸仙应胜诸天今必不如』有一仙问言『此为是谁』有一仙言『此是毘摩质多阿修罗王』仙人复言『阿修罗法知见微浅无有法教无尊敬心犹如农夫诸天必胜阿修罗负

「尔时帝释后到仙边即舍天王五种容饰从门而入慰劳诸仙遍往观察语诸仙言『尽各安隐无诸恼耶』问讯已讫从门而出复有一仙问言『此为是谁安慰问讯周遍察行然后乃出甚有法教容仪端正』一仙答言『此是帝释』有一仙言『诸天极能敬顺为行调诸天必胜阿修罗负

「毘摩质多罗闻诸仙赞叹诸天毁呰阿修罗甚大嗔恚诸仙闻已往诣阿修罗所语言『我等闻尔甚大嗔忿』即说偈言

「『我等故自来  欲乞索所愿
施我等无畏  莫复生嗔忿
我等若有过  愿教责数我

「毘摩质多以偈答言

「『不施汝无畏  汝等侵毁我
卑逊求帝释  于我生毁呰
汝等求无畏  我当与汝畏

「尔时诸仙以偈答言

「『如人自造作  自获于果报
行善自获善  行恶恶自报
譬如下种子  随种得果报
汝今种苦子  后必还自受
我今乞无畏  逆与我怖畏
从今日已往  使汝畏无尽

「诸仙面与阿修罗语已即乘虚去毘摩质多罗即于其夜梦与帝释交兵共战生大惊怕第二亦尔第三梦时帝释军众果来求战毘摩质多即共交兵阿修罗败帝释逐至阿修罗宫尔时帝释种种战诤既得胜已诣诸仙所诸仙在东帝释在西相对而坐有东风仙人向帝释即说偈言

「『我身久出家  腋下有臭气
风吹向汝去  移避就南坐
如此诸臭气  诸天所不喜

「尔时帝释以偈答言

「『集聚种种华  以为首上鬘
香气若干种  能不生厌离
诸仙人出家  气如诸华鬘
我今顶戴受  不以为厌患』」

佛告诸比丘「帝释居天王位长夜恭敬诸出家者汝诸比丘以信出家亦应当作如是钦敬

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释提桓因颜色殊妙过于人天于其中夜来至佛所稽首佛足在一面坐祇洹中晃然大明踰于昼日尔时释提桓因即说偈言

「除灭何事安隐眠  灭除何物无忧愁
灭何一法瞿昙赞  唯愿为我决众疑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灭除嗔恚安隐眠  灭除嗔恚无忧愁
去除嗔恚棘毒根  汝今帝释应当知
如是嗔恚坏美  除灭上事听所赞

释提桓因闻佛所说绕佛三匝欢喜奉行

(四六)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佛告诸比丘「月八日四天王遣使者案行天下伺察世间有慈孝父母敬顺尊长奉事沙门婆罗门修于善法及行恶者是故宜应修行善法灭除众恶捡情守戒至十四日四天王复遣太子案行天下至十五日四天王自案行伺察亦复如是四天王既伺察已往帝释善法堂上启白帝释并语『诸天世间人中多有不孝父母不敬沙门婆罗门者不奉事师及家尊长乃至无有多持戒者』尔时帝释及诸天众闻斯语已惨然不乐诸天咸作是言『损诸天众益阿修罗』若世间中有人常能孝顺父母供养沙门婆罗门乃至多能持戒四天王上启帝释时诸天等极大欢喜咸作是言『世间人中修行善事极为贤善作所应作增益诸天损阿修罗』帝释欢喜即说偈言

「『月八十四日  及以十五日
并及神足月  受持清净戒
是人得生天  功德如我身』」

佛告诸比丘「帝释所说不名善说所以者何若漏尽阿罗汉所作已办应作是偈

「『月八十四日  及以十五日
并及神足月  受持清净戒
斯人获胜利  功德如我身

「佛与罗汉应说斯偈名称实说名为善说

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七)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佛告诸比丘「往昔之时质多阿修罗王病患委困释提桓因往诣其所阿修罗语帝释言『愿汝使我病差安隐身得平健肥鲜如前』帝释语言『汝可教我阿修罗幻化之法我当使汝安隐病差欢乐如前』阿修罗言『待我问诸阿修罗等若可尔者我当教汝』阿修罗王即问诸阿修罗尔时其中有一谄偽阿修罗语毘摩质多罗言『帝释长夜行直善行无诸谄偽汝可语帝释言「汝学阿修罗谄偽幻者当入卢楼地狱」帝释若语汝「我不学彼阿修罗者汝但舍去汝患必愈」』阿修罗王即用其语说偈语帝释言

「『千眼帝释舍脂夫  若知幻法必当堕
于彼卢留地狱中  满足一劫被烧煮

「尔时帝释闻斯语已即言『止止不须幻法』寻即愿言『令汝病差安隐无患』」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虽处天位尚不谄曲真实行事况汝出家剃除须发而当不离诸谄偽事行质直乎若行质直应出家法

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帝释来诣佛所将欲还时请受一戒何谓一戒「若我还宫见诸怨憎设来害我我于彼所终不加害」毘摩质多罗既闻帝释持如是戒便捉利剑于路而待释提桓因闻阿修罗在于路侧捉剑而待遥语阿修罗言「止汝今自缚」毘摩质多语帝释言「汝于佛所受一戒言『若我还宫见诸怨憎设彼害我我于彼所终不加恶岂可不受如是戒耶』」帝释答言「我虽受戒语汝住住汝今自缚如是之言于戒无犯」毘摩质多罗言「憍尸迦放我」帝释语言「汝作呪誓更于我所不为怨疾我当放汝」毘摩质多罗即说誓言

「贪嗔妄语谤贤圣  如是恶报使我得

尔时帝释闻斯誓已即语毘摩质多罗言「我今放汝

释提桓因还至佛所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毘摩质多罗闻我受戒即捉利剑在于路侧伺图于我我遥语阿修罗言『止汝今自缚』毘摩质多即语我言『汝于佛所受于一戒若我还宫见有怨憎设来害我我于彼所终不加恶岂可不受如是戒耶』我即答言『我虽受戒但语汝住汝今自缚如是之言于戒无犯』毘摩质多罗即语我言『憍尸迦放我』我即语言『汝可重誓更于我所莫生憎我当放汝』时毘摩质多罗闻我语已即说誓言

「『贪嗔妄语谤贤圣  如是恶报使我得

「我闻其誓即放令去」帝释复白佛言「此阿修罗作重誓已从今已后更不作于怨憎恶耶」佛告帝释「阿修罗设不作誓犹不为恶况作誓已

尔时帝释闻佛所说踊跃欢喜即于坐没寻还天宫

(四九)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佛告诸比丘「昔于一时帝释与阿修罗战当于尔时诸天不如阿修罗胜尔时帝释见已不如寻即回驾欲还天宫于其道中苦娑罗树树上有金翅鸟巢尔时帝释即勅御者摩得梨言『此巢中有二鸟卵脱能伤损汝可回车避于此树』帝释即向摩得梨而说偈言

「『汝观树上巢  巢中有二卵
今车若往彼  必冲而伤破
我若以此身  入阿修罗阵
丧失于身命  终不伤鸟卵

「说是偈已寻即回车阿修罗众见帝释回生大恐怖各作是言『帝释向者诈现退散今复回者必破我军』阿修罗众即时退诸天逐退迫到其城」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居天王位犹能长夜修于慈忍汝等比丘当如是学

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〇)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释提桓因与拔利婆娄支阿修罗夜诣佛所威光炽盛礼佛足已在一面坐彼帝释毘娄支光明普照祇洹犹如昼日拔利毘娄支在一面坐而说偈言

「夫人常精进  所求必使得
既求得义理  安隐受快乐

帝释亦说偈言

「夫人常精  所求必使得
既求得事业  修忍最为胜

尔时帝释白佛言「世尊我等所说何者利益何者无利」佛告帝释「善分別者皆是善说汝等今当听我所说」即说偈言

「一切众生皆为利  各各随心之所欲
等同利欲适愿乐  夫人精勤求必得
既得事业忍最胜  是故应当修行忍

帝释毘娄支闻佛所说礼佛足已即于彼处而没还宫

(五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尔时王舍城中有一贫人极为穷困甚可怜愍于佛法中生清净信能净持戒少读诵经亦能小施有此四事因缘果报身坏命终生忉利天胜妙善处此新生天有三事胜一色貌胜二名称胜三寿命胜诸天见已皆共恭敬往帝释所白帝释言「有新生天有三事胜于余诸天」帝释言「我先曾见彼新生天本为人时贫穷困苦极为寒悴以信心向于三宝能净持戒少多修施今得生此忉利天上

尔时帝释即说偈言

「若于三宝生净信  其心坚固不动转
持所受戒不毁犯  当知此人不名
名为智慧寿命人  以敬无上三宝故
得生天上受胜乐  是故应当作斯学

尔时诸天闻此偈已欢喜信受作礼还宫

(五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尔时王舍城有九十六种外道各各祠祀设有檀越信心于外道遮勒者言当先供养我师遮勒若信外道婆罗婆寔者亦言先当供养我师婆罗婆寔若信外道乾陀者咸言先与我师乾陀大嚫后与余者若信外道名三水者言当供养我师三水若信外道名老声闻者言先供养我师老声闻若信外道大声闻者亦言供养我师大声闻若信佛者咸言应先供养我师如来及以众僧

时释提桓因作是念言「今王舍城人生大邪见佛僧在世若生邪见名为不善」帝释尔时寻自变身为老婆罗门容貌端正乘以白车驾以白马诸摩纳等围绕左右向于寺场当中直过王舍城人咸作是念「今此老婆罗门先向何处我等随从」尔时帝释知诸人等心之所念回车南旋向灵鹫山到诸乘驾所住之处于中而止下车前进往至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

尔时帝释即说偈言

「转法轮圣王  能度苦彼岸
无怨憎恐怖  我今稽首礼
设人欲修福  当于何处施
又欲精求福  应生净信敬
今日修布施  来世得善报
于何福田中  少施获大果

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中为天帝释敷演祠中最为胜者以偈答言

「四果及四向  禅定明行足
功德力甚深  犹如大海水
此名为实胜  调御之弟子
于大黑暗中  能燃智慧灯
常为诸众生  说法而示
是名僧福田  广大无漄际
若施斯福田  是名为善与
祀斯福田  是名为善祀
焚物而祭天  徒费而无
不名为善烧  若于福田所
少作诸功业  后获大富利
乃名为善烧  帝释应当知
是名良福田  施僧次一人
后必获大果  此事是时说
世间解所说  无量功德佛
以百偈赞僧  祠祀中最上
无过僧福田  若人种少善
获报无有量  是以善丈夫
应当施于僧  能总持法者
是则名为僧  譬如大海中
多有众珍宝  僧海亦如是
多饶功德宝  若能施僧宝
是名善丈夫  已获欢喜信
若能信心施  当知如此人
得三时欢喜  以三时喜故
能度三恶道  除祛诸尘垢
离烦恼毒箭  净心手自施
自利亦利彼  能设如此祠
是人则名为  世间明智者
信心既清净  得至无为处
世间之极乐  智者得生彼

帝释闻是偈已踊跃欢喜于坐处没还于天宫帝释还宫未久之间王舍城中长者婆罗门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唯愿世尊及比丘僧于明晨朝受大祠欢喜请」尔时如来默然许之王舍城婆罗门长者知佛默然受已请已顶礼佛足各还所止诸人等既还家已各各办诸香美饮食清净香洁供设办已晨朝敷座具行净水遣使往诣灵鹫山中白世尊言「食时已到」尔时如来著衣持钵众僧围绕世尊在前往诣彼城到大祠所既至彼已如来敷座于僧前坐彼城中人敷好床座与僧而坐尔时诸长者等察众坐定各行净水诸婆罗门长者手自斟酌种种香美饮食诸人等各各劝益

尔时世尊观诸众僧饭食已讫即时收钵付于阿难诸人等各自敷座在佛前坐专心敬仰求欲听法尔时如来赞其所施而说偈言

「婆罗门经书  祠祀火为最
外道典籍中  婆比室为最
于诸世人中  王者最为首
百川众流中  巨海名为最
星辰诸宿中  月光名为最
于众明之中  日光最为最
上下及四方  世间及天人
诸贤圣众中  佛最第一尊

尔时世尊为王舍城人种种说法示教利喜诸人踊跃从坐而退

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须毘罗仙人  灭嗔月八日
病并持一戒  鸟巢及婆梨
贫人及大祠

(五三)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俱萨罗国渐次游行至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波斯匿王闻佛来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往诣佛所稽首问讯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我昔闻尔出家求道要成无上至真等正觉汝为实有如是语耶将非他人谬传者乎为是讥嫌致于毁呰作此语也」佛告波斯匿言「如此语者是真实语非为毁呰亦非增减实是我语实如法说非非法说一切外人亦无有能讥嫌我者

波斯匿王复作是言「我虽闻尔有如此语犹未能信何故不信自昔诸人有久出家耆老宿旧诸婆罗门富兰那迦叶末伽梨俱赊梨子删阇耶毘罗邸子阿阇多翅舍钦婆罗迦据多迦栴延尼乾陀阇提弗多罗彼诸宿旧尚自不信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况汝年少而出家未久而当得乎」佛言「大王世有四事小不可轻何者为四一者子虽小最不可轻龙子虽小亦不可轻火虽小亦不可轻比丘虽小亦不可轻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王者虽为小  具习诸技艺
生处既真正  亦不杂鄙秽
有大美名称  一切悉闻知
如此虽言小  其实不可轻
欲护己命者  不应轻于小
刹利虽云小  法应绍王位
既绍王位已  法当行谪罚
是以应敬顺  不宜生轻慢
于诸聚落中  及以闲静处
若见小龙子  形状虽微细
能大亦能小  亦复能兴云
降注于大雨  若以小故轻
必能纵毒螫  欲护身命者
不宜轻于彼  为于己利故
宜应自拥护  亦如有小
若具于众缘  猛炎甚炽盛
遇于大暴风  能焚烧山野
既焚林野已  遇时还复生
欲护己命者  不应轻小火
若于净戒所  恶口加骂辱
其身及子孙  一切皆毁谤
于未来世中  当同受恶报
是故应自护  莫以恶加彼
刹利具技艺  龙子及与火
比丘持净戒  此四不可轻
为护己命故  谨慎应远离

尔时波斯匿王闻此语已其心战栗身毛为竖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于今者实有过罪自知毁犯譬如𪧀愚狂痴无知所作不善唯愿世尊怜愍我故听我忏悔」佛告波斯匿王言「我今愍汝听汝忏悔」时波斯匿王既蒙忏悔心大欢喜作礼而去

(五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波斯匿王禀性仁孝母初崩背哀号恋慕不自堪胜烧葬母已便自沐浴衣发故湿于日中时往诣佛所礼佛足已在一面坐佛告王曰「王从何来衣发故湿」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我之慈母情特尊敬一旦崩背我送母丧远至旷野殡葬已讫浴洗故衣发犹湿

佛告大王「汝于母所极爱敬不」王即答言「实为爱敬设令有人能使我母还得活者我以象军车军马军步军悉以与之续我母命心无悔恨设以半国赏之亦不生恨」王复言曰「佛语诚实一切生者会必归死

佛言「实尔实尔生必有死五趣四生无不终者王者臣民婆罗门众会归当死灌顶人王威力自在统领国土会归终转轮圣王王四天下七宝具足亦会当死五通神仙在于山薮饮水食果亦归于死三十三天极受快乐光色炽盛处天宫殿寿命延长亦归终诸罗汉等舍于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正智解脱后边之身亦归散灭诸辟支佛独一无侣常在闲静亦当散灭诸佛正觉具于十力有四无畏得四无碍能师子吼身亦无常会归散灭」佛言「大王我为大王种种分別生必有死略而言之无生不终

佛即说偈言

「一切生皆死  寿命必归终
随业受缘报  善恶各获果
修福上升天  为恶入地狱
修道断生死  永入于涅槃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间
无有地方所  脱之不受死
诸佛与缘觉  菩萨及声闻
犹舍无常身  何况诸凡夫

波斯匿王闻佛所说心开意解更不忧愁欢喜而去

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波斯匿王在空闲处独静思惟「夫为人者云何爱己云何恶己」复作是念「若身口意行于善业远离诸恶是名爱己若身口意行不善业作众恶行名不爱己」波斯匿王思惟是已从静处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即白佛言「世尊我独静处作是思惟『云何名爱己云何不爱己若能于身口意行善是名爱己若身口意行不善业名不爱己』」

佛言「大王实尔若人身口意行恶者是名不爱己何以故彼为恶者虽有怨仇不必速能有所伤害自造恶业毁害甚深是以自作恶业名为不爱己又有为己故作杀盗婬是为损己若人身口意行善者设作是念『我舍所爱居家妻子』名不爱己实是爱己何以故如此之人虽有亲友父母兄弟恩彻骨髓至其衰老不能得救要自身口意修行善能自济度是名爱己

佛即说偈言

「若人自爱己  不以恶加彼
无有造作恶  得于快乐者
若人自爱己  应修诸善业
速疾能获得  种种诸快乐
夫欲爱己者  应当自拥护
譬如边表城  旷野多贼盗
得值无难时  应当自隐藏
若其失无难  值难苦无穷

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六)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波斯匿王于空闲处作是思惟「云何护己云何不护己」复自念言「若人修善名为护己若人行恶名不护己」思惟是已即从坐起往诣佛所礼佛足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于静处作是思惟『云何护己云何不护己』复作是念『若修善行名为护己若行不善名不护己』」

佛告大王「实尔实尔若以四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围绕自身不名护己何以故非内护故若人身口意善虽无四兵是名护己何以故有内护故此内护者胜于外护故名护己

佛即说偈言

「若人欲自护  当护身口意
修行于善法  有惭亦有愧
不护三业者  邪见及眠睡
障蔽诸善法  随从于恶魔
则为自毁伤  是以应自护
修定及智慧  常念佛所教

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七)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波斯匿王于闲静处作是思惟「世界之中少有能得富贵财业设得财业不尚骄奢贞廉知足节于嗜欲不恼众生如是人少世界多有众人得胜财业骄逸自恣贪嗜于欲加恼众生如是人多」波斯匿王于闲静处思惟是已从坐而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即白佛言「世尊我于静处作是思惟『世界之中若设有人得胜财业心自知足能不骄恣不嗜于欲不恼于人如是人少若复有人得胜基业憍逸自恣贪嗜于欲加恼众生如是人多』」

佛言「大王实尔实尔世界之中多有众人得封禄已憍慢自恣贪嗜于欲苦楚众生如是愚人长夜受苦得大损减命终之后必入地狱

佛言「大王譬如鱼师及其弟子于捕鱼法善巧方便以细密网截流而鱼鼈鼋鼍水性之属为网所得此水性等入网之者悉皆集在鱼师之手牵挽旋转任鱼师意世间之中多有众人得胜封禄憍慢自恣贪嗜五欲加恼众生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如斯愚人即入魔网为网所获周回举动住魔所为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纵逸著事业  荒迷嗜五欲
不知有恶果  如鱼入密网
此业已成就  极受大苦恼

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波斯匿王于闲静处作是思惟「世界之中少有于人得胜封禄而不憍恣不嗜五欲不恼众生世界之中多有众得胜基业憍慢自恣贪嗜五欲加恼众生」思惟是已从坐处起即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今静处作是思惟『世界之中少有众人得胜基业不憍恣不贪五欲不恼众生多有众人得胜基业贪嗜五欲加恼众生』」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实如汝语譬如猎师凿穽捕鹿驱入穽中随意而取世界之中多有众人得胜基业憍逸自恣贪嗜五欲苦楚众生亦复如是如斯愚人入于魔穽从魔所为当入地狱长夜受苦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纵逸著事业  荒迷嗜五欲
不知后恶果  如鹿入深穽
极受诸苦恼  行此恶业者
悲苦更苦报  悔恨何所及
修于善业者  后获妙果报
临终情欢豫  后则无悔恨

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九)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波斯匿王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即白佛言「世尊有一长者名摩诃南其家巨富多饶财宝

佛问王曰「云何大富

白佛言「彼长者家金银珍宝数千万亿不可称量况复余财虽有财富不能饮食所可食者杂糠麁澁若作羹时浑煮姜罢煮已还取卖为财用所可衣者唯著麁布五总踈弊以为内衣乘朽故车连缀树叶以为繖盖未曾见其施沙门婆罗门贫穷乞儿若欲食时要先闭门恐诸沙门婆罗门等来从其乞

佛言「大王如此之人非善丈夫何以故得斯财富不能开意正直受乐又复不能孝养供给妻子亦不赐与奴婢仆使又不时时施诸沙门婆罗门亦复不求上业生天之报譬如卤地有少汪水以咸苦故无能饮者乃至竭尽世间愚夫亦复如是大得财业不能施用身自受乐亦复末能供养父母及与妻子并其眷属奴婢仆使亲友知识悉不惠与虽丰财宝都无利益

佛言「大王善丈夫者得于财业能自施用正直受乐亦能供养师长父母及与妻子并其眷属奴婢仆使亲友知识乃至供养沙门婆罗门贫穷乞匃悉能惠施如斯善人所得财宝名为上作快乐因生天之缘此人聚财成就大善譬如近城村邑聚落有清冷池流出好水四边平正多饶林树种种华果有柔软草遍布其地一切众人皆得洗浴并获好饮飞禽走兽翱翔嬉乐善健丈夫亦复如是乃至生天成就大善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譬如咸卤土  中有冷汪水
咸苦不可饮  后自煎涸尽
儜夫亦复尔  虽有多财宝
不能自衣食  亦不施他人
是名为儜者  有财能布施
譬如平博地  有好清流池
林亦甚蔚茂  人兽同快乐
是名为智者  如似大牛王
生则受快乐  死则生天上

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〇)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城中有大长者名摩诃无有子胤遇患命终尔时国法若不生男命终之后家财入官以是之故摩诃南所有财产应入国主波斯匿王身体坌尘往诣佛所既顶礼已却坐一面佛告王曰「今日何故身体坌尘颜容改常而来至此

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舍卫城中有大长者名摩诃南昨日命终以无子故所有财宝税入于视其财宝冒涉风尘是以坌身

佛问王曰「摩诃南实巨富耶

王即答言「实尔世尊云何大富金银珍宝数千亿万不可称计况复余财虽有珍宝多诸储积以悭贪故惜不啖食所可食者秕稗杂糠极为麁澁若作羹时煮姜一罢煮已还取卖为财用所可著者唯衣麁布五总麁弊以为内衣乘朽故车连缀树叶以为繖盖未曾见其修少布施沙门婆罗门贫穷乞儿

佛言「如此愚人非善丈夫何以故虽有财宝不能开意正直受乐又复不能供养父母及与妻子亦不赐与奴婢仆使不时时施与沙门及婆罗门亦复不求生天善报

佛告王曰「此摩诃南乃往昔时已曾于多伽罗瑟辟支佛所种少善根尔时布施饮食不至心施不信心施不手自施不恭敬施撩掷而与布施已讫后复生悔作是念言『我之饮食云何与此剃头沙门不如自与家中仆使』于其舍身得生舍卫城第一巨富大长者家虽复生彼富长者家由先施食有悔心故自然不憙著好衣裳复不喜食于美食鞍马车乘严饰之具悉不喜乐大王当知摩诃南于昔往日其家豪富为钱财故杀异母弟以是因缘入于地狱无量年岁受诸苦恼由是之故钱财七常没于官摩诃南于多伽罗瑟辟支佛所施食因缘受福已尽如大罪人舍身之后入于地狱摩诃南舍身亦复如是入大叫唤地狱

波斯匿王复白佛言「世尊彼摩诃南舍身实入大叫唤地狱耶

佛言「实入

王闻已悲泣流泪王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说偈

「钱财谷帛并珍宝  奴婢仆使及眷属
一切无随无随者  亦不能取其少分
为死所侵舍故尸  一切财宝虽罗列
都无一物是储有  亦复不能持少去
为有何物随逐人  譬如有影随其形
善恶受报必不失  唯此随人犹如影

尔时世尊以偈答言

「善恶随逐人  譬如影随形
随其所趣向  未曾相舍离
譬如少资粮  越险增苦恼
行恶亦如是  不能至善径
譬如丰资粮  安乐越险道
修福者亦尔  安隐至善处
譬如久別离  至于旷远处
安隐得还家  其心甚悦豫
妻子及眷属  欢喜极快乐
修善者亦尔  善业来迎接
亦如离眷属  会合得欢喜
是以应积善  当为后世故
欲得后世福  应修行正行
今不被讥呵  后受于快乐

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当于尔时波斯匿王欲设大祀养千牛王皆系于柱并及𤛆牛水牛乳牛犊及小牛尽各数千䍧羖羊等亦复数千种种畜生皆系祀场余国中诸婆罗门闻王大祀自远而至进集舍卫城众多比丘于其晨朝著衣持钵入城乞食闻波斯匿王欲设大祀养千牛王并及𤛆牛水牛乳牛小牛及犊尽各数千䍧羖羊等亦复数千如是种种诸畜生等皆悉系著于彼祀场又闻余国诸婆罗门闻波斯匿王施设大祀一切云集在舍卫城诸比丘乞食已讫摄于衣钵洗足已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入城乞食闻如是事」尔时世尊闻是语已即说偈言

「月月百千祀  修此以求福
不如一信佛  十六分中一
月月百千祀  修此以求福
不如一信法  十六分中一
月月百千祀  修此以求福
不如一信僧  十六分中一
月月百千祀  修此以求福
不如一慈心  十六分中一
月月百千祀  修此以求福
不如怜众生  十六分中一
月月百千祀  修此以求福
不如怜鬼神  十六分中一
月月百千祀  不如一善心
怜愍畜生类  十六分中一
月月百千祀  不如于佛说
生信而爱乐  十六分中一
假使修诸祀  及与事火法
修此欲求福  行此诸祠祀
满足一年中  不如正身立
一礼敬向佛  四分中之一

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二)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波斯匿王收摄刹利毘舍首陀罗沙门婆罗门持戒破戒出家乃至伎儿旃陀罗等悉皆系闭诸比丘入城乞食闻如是上事食已洗足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等入城乞食闻波斯匿王收摄刹利毘舍首陀罗沙门婆罗门出家持戒破戒及伎儿旃陀罗等悉皆系闭」尔时世尊闻斯语已即说偈言

「王者系缚人  以铁木及绳
贤圣观斯事  深知非牢缚
若恋于妻子  钱财及珍宝
如是系缚人  坚牢过于彼
妻子及财宝  愚人生系著
其实如瀑流  漂没诸凡夫
是以宜速逝  趣向于解脱

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菩提及母  爱己及护己
捕鱼并鹿穽  悭并及命终
祠祀及系缚

別译杂阿含经卷第三


校注

经【大】经初诵【宋】【元】【明】 (人名录)六字【大】〔-〕【宋】【元】 今【大】〔-〕【明】 初诵第三【大】〔-〕【宋】【元】【明】 [No. 99(1114)] 诸【大】〔-〕【宋】【元】【明】 [No. 99(1115)] 仙【大】仙人【宋】【元】【明】 适【大】伏【宋】【元】【明】 汝【大】我【明】 语【大】论【宋】【元】【明】 进【大】退【宋】【元】【明】 [No. 99(1116)] 善【大】言【宋】【元】【明】 [No. 99(1117)] [No. 99(1118)] 委【大】痿【元】【明】 言【大】者【明】 留【大】楼【明】 真【大】直【宋】【元】【明】 [No. 99(1120)] 疾【大】嫉【宋】【元】【明】 [No. 99(1222)] 苦娑【大】薝婆【宋】【元】【明】 伤【CB】【丽-CB】【宋】【元】【明】复【大】 退【大】退散【元】【明】 迫【大】自【宋】【元】【明】 [No. 99(1119)] 拔【大】*跋【元】【明】* 进【大】勤【宋】【元】【明】 [No. 99(1223)] 以【大】心【宋】【元】【明】 贫【大】贪【宋】 [No. 99(1224-1225)] 先【大】此【宋】【元】【明】 亦言【大】言亦【宋】 道【大】导【宋】【元】【明】 漄【大】崖【宋】【元】【明】 祀【大】施【宋】【元】【明】 补【大】福【宋】【元】【明】 天人【大】人天【宋】【元】【明】 [No. 99(1226)] 邸【大】胝【元】【明】 子【大】〔-〕【宋】【元】【明】 火【CB】【宋】【元】【明】小【大】 遇【大】过【宋】【元】【明】 𪧀【大】婴【宋】【元】【明】 [No. 99(1227), No. 125(26.7)] 浴洗【大】洗浴【宋】【元】【明】 还【大】复【宋】【元】【明】 续【大】赎【宋】【元】【明】 没【大】殁【明】 没【大】殁【宋】【元】【明】 [No. 99(1228)] 得【大】相【元】【明】 [No. 99(1229)] 大【大】天【元】 [No. 99(1231)] 骄【大】*憍【宋】*【元】*【明】* 拖【大】施【宋】【元】【明】 住【大】任【宋】【元】【明】 [No. 99(1230)] 人【大】生【明】 不【大】而不【宋】【元】【明】 如是【大】实如是【宋】【元】【明】 [No. 99(1232)] 白【大】曰【明】 饮【大】余【宋】 姜【大】姜一【元】【明】 还【大】业【明】 踈【大】䟽【宋】 繖【大】*伞【宋】*【元】*【明】* 末【大】未【宋】【元】【明】 业【大】还【明】 [No. 99(1233)] 男【大】南【宋】【元】【明】 宫【大】官【宋】【元】【明】 不【大】又不【宋】【元】【明】 复【大】〔-〕【宋】【元】【明】 返【大】反【宋】【元】【明】 伽【大】迦【宋】【元】【明】 储【大】其【宋】【元】【明】 离【大】彼【宋】【元】【明】 [No. 99(1234)] 𤛆【大】*𤚐【宋】*【元】*【明】* 去【大】〔-〕【宋】【元】【明】 此【大】是【宋】【元】【明】 [No. 99(1235)] 收【大】又【宋】【元】【明】 伎【大】*技【元】【明】* 瀑【大】暴【宋】【元】【明】 命终【大】终命【宋】【元】【明】 经【大】经初诵【明】
[A1] 决【CB】【丽-CB】法【大】(cf. K19n0651_p0020b16; T09n0272_p0358a28)
[A2] 迦【CB】【丽-CB】伽【大】(cf. K19n0651_p0022b18; T02n0100_p0381c16)
[A3] 时【CB】【丽-CB】是【大】(cf. K19n0651_p0023a02)
[A4] 左【CB】【丽-CB】在【大】(cf. K19n0651_p0023a07; T02n0100_p0464b24)
[A5] 此【CB】【丽-CB】[-]【大】(cf. K19n0651_p0023a08)
[A6] 是名【CB】【丽-CB】名是【大】(cf. K19n0651_p0025b05; T02n0100_p0392c12)
[A7] 当【CB】【丽-CB】常【大】(cf. K19n0651_p0025c21)
[A8] 连【CB】【丽-CB】进【大】(cf. K19n0651_p0027b23; T02n0100_p0393c20)
[A9] 贫【CB】贪【大】
[A10] 闻【CB】斯【大】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別译杂阿含经(卷3)
关闭
別译杂阿含经(卷3)
关闭
別译杂阿含经(卷3)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