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尼止持会集卷第十一

第四十一与外道食戒

若比丘外道男外道女自手与食者波逸提

缘起 此戒有二制世尊将诸弟子从拘萨罗国游行至舍卫城诸檀越供养佛僧大得饼食佛敕阿难分饼与众僧已故有余在世尊复令以此饼与乞人彼乞儿众中有一躶形外道女颜貌端正阿难付饼饼黏相著谓是一饼与此女人女得饼即问旁人汝得几饼如是转相推问彼得一者遂生疑谤时会中有一梵志在此食便向拘萨罗国道逢一笃信相士问从何来报言从舍卫国于秃头居士边得食来复问何者是秃头居士报言沙门瞿昙是相士言汝是何人食他食發此恶言笃信相士至僧伽蓝中如所闻事语诸比丘以此二因缘佛故制云若比丘与躶形外道若男若女食者波逸提此初结戒也后诸外道等皆有怨言一二外道有过我曹复有何过而不得食耶佛知令置地与若使人与更加自手与之语此第二结戒也由外道事长物讥嫌制斯学处

释义 律云外道者躶形异学人(萨婆多论云除佛五众出家余残出家皆名外道言躶形者乃据缘起因人而制准萨婆多则无论躶形非躶形一切外道皆不听自手与食)自手与者(谓自亲手授与致令彼生憍慢而无惭耻也)食者(谓五正食非五正食也)

结罪 是中犯者若自手与外道男女食而受者波逸提 与而不受者突吉罗 方便欲与而不与还变悔者一切突吉罗

此戒具三缘方成本罪一是外道二亲手与三彼已受之

兼制 比丘尼突吉罗(同制別学按尼本律亦犯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若舍著地与若使人与若与父母与塔作人僧房作人计作食价与若势力强夺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根本律云或欲以食因缘除彼恶见与亦无犯(此是四摄之一令彼反邪归正与大乘善权同也)

会采 十诵律云不犯者若彼有病若亲里若求出家时与(谓于四月羯磨共住试探彼心之时也)未受食不应与他先受后当与彼 若父母若系闭人急须食人姙身女人应正观多少与之 畜生应与一口

五分律云若外道来乞应以己分一抟別著一处使其自取不应持僧分与 若乞乞儿乞狗乞鸟应量己食多少取分然后减以乞之不得取分外为施(若乞谓比丘乞食之时)

僧祗律云若比丘父母兄弟姊妹在外道中出家者亦不得自手与食当使净人与食

此戒大乘同学或观机得与

引证 贤愚经云目连携福增比丘入海行次见一大树多虫围唼其身乃至枝叶无有空处针头许大叫震动如地狱声比丘问目连目连告曰是濑利咤营事比丘用僧祗物华果饮食送与白衣受此华报后堕地狱树唼诸虫即是得物之人

附考 阿含经云若复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饮食床榻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𡱁溺而犹不能得报其恩

婆沙论云如经所说佛告苾刍当知若有孝子一肩担父一肩担母经于百年处处游历犹非真实报父母恩若有孝子能劝父母于佛法僧因果等法未信者信信者增长无净戒者劝受持戒有悭贪者劝行惠施无胜慧者劝修胜慧令善住安以自调伏乃名真实报父母恩

第四十二诣余家不嘱授戒

若比丘先受请前食后食诣余家不嘱授余比丘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病时作衣时施衣时是谓时

缘起 此戒有六制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城中有一长者是䟦难陀亲友为䟦难陀故设食请僧待䟦难陀至乃行饮食而䟦难陀小食时更诣余家时垂欲过方来诸比丘饮食不得饱满佛知制云先受请小食时至余家者犯此初结戒也复有一大臣是䟦难陀知旧遣使送新果至僧伽蓝待䟦难陀分与众僧而彼后食方诣余家时过乃还使众僧不得食新果故制先受请前食后食至余家者犯此第二结戒也又罗阅城中众僧大有请处诸比丘皆畏慎不敢入城受请白佛佛言听相嘱授入城此第三结戒也时病比丘先语檀越家作羮及粥饭畏慎不敢入城恐犯故开病时此第四结戒也又诸比丘作衣时到或须大小釜瓶杓等器皆畏慎不敢入城故开作衣时此第五结戒也又诸比丘施衣时到或有已得施衣处或有方当求索彼畏慎不敢入城故开施衣时此第六结戒也由俗家事过限废阙烦恼制斯学处

释义 文分二节先受请下明其所犯余时者下明其随开律云前食者明相出至食时后食者从食时至日中余比丘者一界共住也病者如上作衣时者自恣竟无迦𫄨那衣一月有迦𫄨那衣五月乃至衣上作马齿一缝是施衣时者一月五月亦尔除此已余时劝化作食并施衣也若比丘嘱授欲诣村而中道还失前嘱授若欲去时当更嘱授若嘱授诣村乃更诣余家若嘱授至白衣家乃更往库藏处或聚落边房或比丘尼寺若即白衣家还出皆失前嘱授应更嘱授而往

结罪 是中犯者若先受请前食后食诣余家不嘱授比丘入村者波逸提 若一脚在门内一脚在门外方便庄严欲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罗(庄严者谓著衣整仪也)

此戒具三缘方成本罪一同众受请而檀越为二不嘱余比丘而任意他往三两脚出门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若无比丘不嘱授至库藏聚落边房至所嘱家若势力所持或命难梵行难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萨婆多论云虽大界内近寺白衣家不白亦犯堕(所谓以有村来五意故除如作持结衣界中明)若白而还晚令僧恼者突吉罗

律摄云若语施主我设不来应与僧食勿令废阙 若施主不以此人而为先首并无犯

此戒大乘同学

第四十三食家强坐戒

若比丘在食家中有宝强安坐者波逸提

缘起 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迦留陀夷本处俗时同友白衣妇名斋优婆私彼此颜貌端正各相系意时迦留陀夷著衣持钵至家就座而坐时斋优婆私洗浴庄严其身夫主心极爱敬未曾相离夫主问迦留陀夷汝须何等报言须食即使妇与食已坐住不去夫主云汝向者言须食已与食竟何以不去耶斋优婆私现相令其不去时夫主嗔恚言我今舍汝出去随汝在后欲何所作诸比丘闻知白佛结戒由诣他家及婬烦恼制斯学处乃初篇婬根本种类

释义 律云食者男以女为食女以男为食故名食家宝者砗磲码碯珍珠琥珀金银强安坐者(谓他不许而自纵己情故名为强放身就座名为安坐按此戒因知他男女有欲意时须交合故强安坐以妨他事令其所欲不得随意致生恚恨得罪不从有宝得罪而言有宝者或有宝则是夫妇可行欲处故耳)

结罪 是中犯者若在食家有宝强安坐者波逸提 若盲不聋 若聋不盲 若立不坐尽突吉罗

此戒具四缘方成本罪一必欲心染著二非断欲食家三无有知男子四须有宝强坐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若入食家中有宝舒手及户处坐若有二比丘为伴或有客人在一处不盲不聋不聋不盲或从前过不住或卒病發倒地或为势力所持或被系闭或命难梵行难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十诵律云若女人受一日戒男子不受若男子受一日戒女人不受是家中坐突吉罗 若二俱受者不犯

萨婆多论云若断婬家若受斋家若自有所尊重人在座谓和尚阿阇黎父母若此舍多人出入处皆不犯

此戒大乘同学

第四十四食家屏坐戒

若比丘食家中有宝在屏处坐者波逸提

缘起 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迦留陀夷自念言世尊制戒食家中有宝不应安坐应在舒手及户处坐即便往彼家在户扇后坐与斋优婆私共语有乞食比丘来至彼家闻迦留陀夷语声嫌责言云何在食家有宝屏处坐令我等不知为何所作白佛结戒由向俗家为婬烦恼制斯学处乃初篇婬根本种类

释义 律云食家如上宝亦如上屏处者若树墙壁篱障若衣障及余物障

结罪 是中犯者食家中有宝在屏处坐者波逸提 若盲而不聋 若聋而不盲 若立而不坐尽突吉罗

此戒具四缘方成本罪一欲心染著二食家有宝三无伴独入四屏坐共语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若在食家中有宝坐舒手得及户使乞食比丘见若有二比丘为伴若有客在一处不盲不聋或从前过不住或卒病倒地势力者所持或被系闭若命难梵行难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此戒大乘同学

第四十五独与女人坐戒

若比丘独与女人露地坐波逸提

缘起 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亦起自迦留陀夷往彼斋优婆私家在露地共一处坐语有乞食比丘来至其家己嫌责白佛结戒因招讥嫌制斯学处乃初篇婬根本种类

释义 律云女人者有智命根不断独者一女人一比丘露地坐者(拣非屏处)

结罪 是中犯者独与女人露地共一处坐波逸提 若盲不聋 若聋不盲 若立不坐尽突吉罗

此戒具三缘方成本罪一欲心染著二独无伴侣三露坐共语(此并上二戒犯与不犯皆同今一一详出者为便初学故)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有二比丘为伴或有识別人在边不盲不聋或从过不住或卒病倒地或势力所持或系闭或命难梵行难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十诵律云相去一丈坐波逸提 相去丈五坐突吉罗 过二丈不犯

律摄云若与非人女半择迦女及未堪行婬境若聋𫘤等共屏坐时咸得恶作

此戒大乘同学

第四十六故使他不得食戒

若比丘语余比丘如是语大德共至聚落当与食彼比丘竟不教与是比丘食语言汝去我与汝一处若坐若语不乐独坐独语乐以此因缘非余方便遣去波逸提

缘起 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䟦难陀与余比丘共鬬结恨在心后时语彼比丘言汝随我行当与汝食俱入舍卫城将至无食处周回遍行少时念言彼出城至祗桓中日时已过即与彼言未曾有汝是大恶人今由汝故并使我不得食可速去我共汝若坐若语不乐我独坐独语乐便自至有食家而食彼比丘出城至寺日时已过不得食乏极有少欲比丘已嫌责䟦难陀白佛结戒由伴属事不忍烦恼制斯学处

释义 文分二节语余比丘下明其诳诱彼比丘竟不教与是比丘食下结成所犯律云聚落四种如上当汝与食者(谓欲恼他故作此诳言以诱戏之也)食者(谓时食非时不得食也)语言汝去者(是驱遣之词)若坐若语不乐等者(是重彰驱遣令生困恼之义 根本律云坐谓禅思语谓读诵也)以此因缘非余者(谓正由嫌恨故使他绝食以生恼为缘非为余利益事而遣去)方便遣去者(谓假坐语不乐等方便去之)

结罪 是中犯者若方便遣去舍见闻处波逸提 舍见处至闻处 舍闻处至见处皆突吉罗 方便遣去自舍见闻处波逸提 舍见处至闻处 舍闻处至见处皆突吉罗

此戒具四缘方成本罪一心存旧恨欲使断食二人须禀具三呼作伴往四时将正午遣离见闻处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与食遣去若病若无威仪人见不喜者语言汝去我当送食至僧伽蓝中彼若破戒破见破威仪若众中所举若被摈若应摈若见命难净行难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五分律云作此恼余四众突吉罗 尼作此恼二众波逸提 恼余三众突吉罗

萨婆多论云若来未入城门令还者突吉罗 若入城门令还者突吉罗 若未入白衣家外门中门内门令还者突吉罗 若入内门未至闻处令还者突吉罗 若至闻处令还者波逸提

律摄云若随医教为病令断食者无犯

此戒大乘同学

第四十七过受药戒

若比丘受四月请与药无病比丘应受若过受除常请更请分请尽形寿请波逸提

缘起 此戒有六制佛在迦维罗卫国尼拘律园中释种摩诃男请僧供药六群自相谓言摩诃男供众僧药恭敬上座施与好者求者亦与不求亦与于我等无恭敬心恶者施我等求索犹不见与况不求而得我等当诣其家求难得所无之药即往索之摩诃男报言若家中有当相与若无者当为诣市求买相给六群即诃彼有爱及以妄语因是不复供给僧药佛知制云应受四月因缘请与药不得过受此初结戒也时病比丘畏慎不敢过受药白佛故开此第二结戒也时诸居士常请比丘受药皆畏慎不敢受白佛故开此第三结戒也后时摩诃男复作念言我今不可以一人二人故断众僧药耶当更请供给至僧伽蓝中言愿诸大德受我请供药诸丘丘畏慎不敢受白佛故开此第四结戒也时诸居士请比丘与分药不敢受畏慎白佛故开此第五结戒也又诸居士请比丘与尽形寿药畏慎不敢受白佛听受此第六结戒也由他施事多求烦恼制斯学处

释义 文分二节受四月药下明其所犯除常请等明其随开律云四月者夏四月病者医所教服药也常请者其人作如是言我常与药更请者已后复更请与不得计前日数应从断药还与日数分请者持药至僧伽蓝中分与尽形寿请者其人言我常尽形寿与药 请有四种或请夜有限齐药无限齐谓彼作夜分齐不作药分齐我与如许夜药 或请夜有限齐药有限齐谓彼作夜分齐药分齐如是言尔许夜与如是药此二种请应夏四月受(所言夜者由日以该夜若其夜分未过犹非越限也)或请药有限齐夜无限齐谓彼作药分齐不作夜分齐作如是言我与如是药 或请夜无限齐药无限齐谓彼不作夜分齐药分齐作如是言我请汝与药此二种请应随施时受

结罪 是中犯者若过受咽咽波逸提

此戒具三缘方成本罪一是请药二无开缘三过受入咽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如上随开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僧祗律云或夏四月冬四月春四月檀越请不必定或四月或一月半月期满不得更索 若请前食不得索后食(前谓小食后谓时食)若请后食不得索前食药及余物亦尔 若言尽寿受我四事供养尔时得随意索

十诵律云索得波逸提 索不得突吉罗 索呵黎勒等苦药得不得尽突吉罗

律摄云四月未竟请麤食更求好者得恶作食便得堕罪 请好食更索麤者索得恶作食时无犯善见律云檀越施药应作药用不得作食与油乞酥犯突吉罗

此戒大乘同学为众生故索不犯

附考 五分律云若人施僧药执事比丘应问为留聚落中为著僧坊内若言留聚落中须时应语我须如是药为我办勿使乏若言留僧坊内应白二羯磨差五法比丘不应爱恚怖畏痴知药知非药者作守僧药人彼应以新器盛诃梨勒诃摩勒醯勒卑䟦罗乾姜甘蔗糖石蜜若器不漏应盛酥油蜜应持物结口题上药名若病比丘须者应欢喜与若病者自知须此药应自取服若不知应问医若无医应问和尚阿阇黎我如是如是病应服何药若二师不知应取药再三服不差复取余药服

第四十八观军阵戒

若比丘往观军阵除时因缘波逸提

缘起 此戒有二制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波斯匿王征伐反叛六群比丘往观王言诸尊在此军中欲何所为报言我无所作来看军阵时王闻心甚不悦复问今何所至报言诣舍卫见佛王寄石蜜一裹奉上世尊教持己名礼拜问讯六群以此因缘礼拜问讯佛知诃责此初结戒也后梨师达富罗那二大臣在军中渴仰欲见比丘遣使来请诸比丘畏慎不敢往白佛故开除时因缘此第二结戒也由观军事情乱烦恼制斯学处(王寄石蜜以奉世尊者乃借申信敬暗兴制缘而为往观军阵之证据也)

释义 律云阵者若戏若鬬(根本律云阵有四种一矟刃势二车辕势三半月势四鹏翼势)军者有四种军一象二马三车四步(僧祇律云象军者四人护象足马军者八人护马足车军者十六人护车步军者三十二人执兵杖)

结罪 是中犯者若往观军阵从道至道从道至非道从非道至道从高至下从下至高而去见者波逸提 不见者突吉罗 若方便庄严欲观而不去者皆突吉罗 若比丘先在道行军阵后至应下道避若不避者突吉罗

此戒具三缘方成本罪一有心观看二无缘故往三见境明了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若有事往若彼请去或力势者将去若先在前行军阵后至下道避若水陆道断贼兽水涨难若命难梵行难不下道避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僧祗律云军来诣精舍不作意看无罪作意者越毗尼罪 下至人口诤看者越毗尼罪 根本律云若见军时不应说其好恶

尼陀那云有打鬬者不应往看若见诤者急舍而去

萨婆多论云若不故往以行来因缘道由中过不犯

此戒大乘同制

第四十九军中过三宿戒

若比丘有因缘听至军中二宿三宿过者波逸提

缘起 佛在舍卫国祗桓精舍六群比丘有因缘至军中宿时诸居士见自相谓言我等为恩爱故在此宿耳而此沙门复在此为何耶有知足比丘已白佛结戒由观军事及掉乱心招讥烦恼制斯学处

释义 有因缘者(谓有王臣兵将请唤或为三宝有所启白)军中者(谓军马营寨欲战之处)二宿三宿者(是制其止宿夜分限齐也)过者(谓违越大圣教敕也)

结罪 是中犯者若有因缘欲至军中得二宿住至第三宿明相未出时应离闻处见处若不离至明相出波逸提 若离见处至闻处离闻处至见处皆突吉罗

此戒具三缘方成本罪一是有缘入军二必宿至三宿三明相已出不离见闻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若第三宿明相未出离见闻处若水陆道断如上难事至第三宿明相出不离见闻处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律摄云苾刍有缘受请诣彼或有衣利引起贪心而彼军营或整不整作整兵心停留观察至第三夜明相出时便得堕罪 设方便时亦恶作罪

五分律云虽有因缘若书信得了应遣书信若须自往然后往事讫便还勿经宿 若不了应一宿一宿不了应再宿复不了应三宿 若了不了过三宿波逸提 不应宿而宿突吉罗

此戒大乘同学或观机不犯

第五十观军事戒

若比丘二宿三宿军中住或时观军阵鬬战若观游军象马力势者波逸提

缘起 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六群比丘闻世尊制戒听有因缘二宿三宿得在军中住彼在军中住观军阵鬬战观诸力人象马时六群中有一人为箭所射同伴即以衣裹之舆还诸居士皆讥嫌有惭愧比丘闻知白佛结戒由观军事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释义 律云军者或王军贼军居士军阵者四方阵或圆阵或半月形阵或张甄阵或函相阵鬬战者或戏鬬或真实鬪游军者(谓行军也)力势者(僧祇律云两众相交强弱相倾也)

结罪 是中犯者若往观军阵鬬战象马力势者从道至道从道至非道从非道至道从高至下从下至高而见者波逸提 往而不见者突吉罗 方便庄严欲往而不往者一切突吉罗 若比丘先在道行军马后至应避不避者突吉罗

此戒具三缘方成本罪如前无异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有时因缘若有所白若请唤若为势力所持若命难梵行难若先行军阵后至下道避若水陆道断贼盗恶兽水大涨不避道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五分律云观鸟兽鬬突吉罗(此防心随境转以动杀机而乱正念是故制之)

此戒大乘同学

第五十一饮酒戒

若比丘饮酒者波逸提

缘起 佛在支陀国与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俱尊者娑伽陀为佛作供养人时诣辫发梵志家借宿梵志言我不惜可宿尔但此中有毒龙恐相伤害娑伽陀言但见听或不害我遂入其家自敷草蓐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时彼毒龙见即放火烟娑伽陀亦放火烟毒龙恚之复放身火娑伽陀亦放身火彼室然似大火娑伽陀自念言我宁可灭此龙火不伤龙身时彼毒龙火光无色娑伽陀火光转盛有种种色其夜降此毒龙盛著钵中明日清旦持往梵志所示之时值拘睒弥主在彼梵志家宿作如是念未曾有世尊弟子如是大神力何况如来即白娑伽陀言若世尊来至我国愿见告敕欲一礼敬尔时世尊将千二百五十弟子游行至拘睒弥国王闻知往迎已笃信心生头面礼足闻法欢喜顾看众僧不见娑伽陀问知尊者与六群相随在后尊者至王亦迎礼闻法得欢喜白言何所须欲说之尊者报言止止此即为供养我王复白何所须欲六群语王言汝知不比丘衣钵六物易得更有与比丘难得者与之王问何者难得报言欲须黑酒次日设供王出种种甘饍饮食兼与黑酒尊者饮饱足从座起去于中路为酒所醉倒地而吐众鸟乱鸣世尊知而故问阿难具白所由佛诃云如今不能降伏小蛇况能降伏大龙凡饮酒者有十过失一者颜色恶二者少力三者眼视不明四者现嗔恚相五者坏田业资生法六者增致疾病七者益鬬讼八者无名称恶名流布九者智慧减少十者身坏命终堕三恶道自今已去以我为师者乃至不得以草木头内入酒中而入口遂为结戒此是遮罪由乞求事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释义 律云酒者木酒米酒大麦酒若有余酒法作酒者是木酒者梨汁酒若以蜜石蜜杂作甘蔗蒲萄等酒亦如是有酒色酒香酒味

结罪 是中犯者若酒酒煑酒和合若食若饮者波逸提 若饮甜味酒突吉罗 若饮酢味酒突吉罗 若食若食酒糟突吉罗 酒作酒想波逸提 酒无酒想波逸提 无酒有酒想 无酒疑皆突吉罗

此戒具三缘方成本罪一是能醉人酒二自身无病三故饮入咽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若有病余药治不差以酒为药若以酒涂疮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十诵律云饮酢酒甜酒若糟一切能醉者咽咽波逸提 若但作酒色无酒香酒味不能醉人饮者无犯

律摄云凡作酒色酒香酒味或阙一阙二能醉人皆堕罪 不醉人得恶作 若酒被煎煑饮不醉人不犯 若酒变成醋不醉人澄清见面水解为净以罗滤之同非时浆随意应饮佛言以我为师而出家者不应饮酒不与他不贮畜乃至不以茅头滴酒置口中

摩得勒伽云若以酒煑时药非时药七日药无酒性得服

善见律云若酒煑食煑药故有酒香味突吉罗 无酒香味得食(十诵饮酢甜因醉人结重本律结轻者虽有酒香味不醉人故无律摄相同)

此戒大乖同制

引证 萨婆多论云若过是罪者此酒极重饮之者能作四逆除破僧逆以破僧要自称为佛故亦能破一切戒及余众恶也

婆沙论云若不防护离饮酒戒则总毁犯诸余律仪曾闻有一邬波索迦禀性仁贤受持五戒专精不犯后于一时家属大小当为宾客彼独不往留食供之时至须食咸味多故须臾增渴见一器中有酒如水为渴所逼遂取饮之尔时便犯离饮酒戒时有隣鸡来入其舍盗心捕杀烹鬻而啖于此复犯离杀盗戒隣女寻鸡来入其舍复以威力强逼交通缘此更犯离邪行戒隣家愤怒将至官司时断事者讯问所以彼皆拒讳因斯又犯离诳语戒如是五戒皆因酒犯故遮罪中独制饮酒又酒令失念增无惭愧其过深重故偏制立准大论饮酒有三十五过失按律部有三十六失(此律论过失详列后之音义中)

第五十二水中戏戒

若比丘水中嬉戏者波逸提

缘起 佛在舍卫国祗桓精舍十七群比丘在河水中嬉戏时波斯匿王与末利夫人在楼上见之王语夫人言看汝所事者夫人报王此诸比丘是年少始出家者在佛法未久或是长老痴无所知

尔时夫人即下楼遣使问讯世尊以此因缘白佛佛为结戒由王见生讥制斯学处

释义 律云戏者放意自恣(嬉者戏也游也又嬉戏笑也)

结罪 是中犯者从此岸至彼岸或顺流逆流或此没彼出或以手畵水或水相浇𪷽乃至以钵盛水戏一切波逸提 若酪浆若清酪浆若苦酒若麦汁器中戏弄者尽突吉罗

此戒具三缘方成本罪一是水中二有放逸心三嬉戏相见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若道路行渡水或从此岸至彼岸或水中牵材木若竹若𥱼顺流上下若取石取沙若失物沉入水底此没彼出或欲学知浮法擢臂畵水𪷽水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律摄云若以水洒弄他时随滴多少水咸得堕罪 油等滴他者得恶作罪

十诵律云槃上有水若坐床上有水以指畵之突吉罗

善见律云水深没脚背于中戏波逸提 若摇船弄水突吉罗

五分律云抟雪弄草头露突吉罗

此戒大乘同学

第五十三相击攊戒

若比丘以指相击攊者波逸提

缘起 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六群比丘中有一人击攊十七群比丘中一人乃令命终诸比丘闻知白佛结戒

释义 律云指者手十脚十击攊者(以指挃其肉令痒而取笑也 律摄云十七群苾刍中有一人被恼不乐彼等共来愧谢以指击攊因笑过分遂致于死制斯学处)

结罪 是中犯者若以手脚指相击攊者一切波逸提 若杖若户关若拂柄及一切余物相击攊者一切突吉罗

此戒具三缘方成本罪一前人是僧二有故戏心三以指相击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若不故击攊若眠触令觉若出入行来若扫地误触误以杖头触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根本律云若苾刍以一指头击攊者得一堕罪 乃至五指便得五堕罪 若以拳击攊得一堕罪 若以足准手应知

五分律云击攊沙弥乃至畜生突吉罗

萨婆多论云若击攊比丘尼三六法人(即六罪人也)五法人(受破僧法)狂心乱心病坏心在家无师僧等人尽突吉罗 若教人击攊皆突吉罗

摩得勒伽云若身根坏指挃突吉罗

此戒大乘同学

第五十四不受谏戒

若比丘不受谏者波逸提

缘起 佛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中阐陀欲犯戒诸比丘谏言汝莫作此意不应阐陀不从谏即犯戒有少欲者闻知嫌责白佛结戒由不忍烦恼制斯学处

释义 不受谏者(谓他以良言劝诫而不忍可亦不纳受也)

结罪 是中犯者若他遮言莫作是不应尔然故作犯根本不从语突吉罗 若自知我所作非然故作犯根本不从语波逸提(随犯结其本罪不从谏得堕)

此戒具三缘方成本罪一自作非法二有违谏心三谏己不纳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无智人来谏报言汝可问汝师和尚学问诵经知谏法然后可谏若谏者当用若戏笑语若独处语若在梦中若欲说此乃错说彼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此戒大乘同学

附考 律摄云若尊人所说不应遮止有所言教不应违逆但应嘿然恭敬而住不嫉不恚除罪恶心恒为敬养

毗尼母经云不应受五种人谏一无惭愧二不广学三常觅人过失四喜鬬诤五欲舍服还俗

萨婆多论云若前所谏者有六种人一心有爱憎二钝根无智三若少见闻四为利养名闻五为现法乐但欲自摄六新出家爱恋妻子如是六种人谏则有损若發教谏出言无补应反语彼言但自观身善不善行亦不观他作以不作若反上六者则应展转相谏也

第五十五恐怖他戒

若比丘恐怖他比丘者波逸提

缘起 佛在波罗黎毗国尊者那迦波罗比丘常侍佛左右供给所须诸佛常法若经行时供养人在经行道头立时初夜已过请佛入房世尊默然中夜后夜亦尔彼心自念言我今宁可恐怖佛令使入房即反被拘执(毛衣也)作非人恐怖声沙门我是鬼世尊报言当知此愚人心亦是恶世尊清且集僧诃责彼为诸比丘结此戒也由戏侮事不寂静烦恼制斯学处(按涅槃经中是善是比丘反被拘执怖佛疑此是梵语也)

释义 律云恐怖者若以色声香味触法恐怖人色者或作象形马形鬼形鸟兽等形声者或贝声鼓声象马等声香者若根香皮华叶果等香及诸臭气味者醋甜苦涩咸辛等味触者若以冷热轻重细麤滑涩软坚等触法者语前人言我梦汝当死若失衣钵若罢道汝和尚阿阇黎亦尔若父母重病若命终

结罪 是中犯者若以色声香味触法恐怖人若说而了了者波逸提 说不了了突吉罗

此戒具五缘方成本罪一人必是比丘二作比丘疑想三举意恐怖四作恐怖疑想五说听了了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或暗地坐无灯火或大小便处若以色等示人不作恐怖意若实有是事若见如是相或梦中见若当死若罢道若失衣钵乃至父母病重当死应语彼言我见汝如是诸变相事若戏语若疾疾语若独语若梦中语欲说此乃错说彼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律摄云若以可恶色声等事令生畏恼告彼人曰毕舍遮等欲来杀汝随彼苾刍有怖无怖解其言义便得堕罪 若以可爱色声等事谓王欲来杀害汝者得恶作罪 若于受学人(亦名得戒沙弥即学悔人)及于余人处惊恼得恶作罪 若说地狱旁生饿鬼情存化导彼离生怖者无犯 苾刍苾刍想 苾刍苾刍疑皆堕罪 非苾刍苾刍想 非苾刍苾刍疑 苾刍非苾刍想 苾刍非苾刍疑皆恶作 恐怖恐怖想 恐怖恐怖疑皆堕罪 非恐怖恐怖想 非恐怖恐怖疑 恐怖非恐怖想 恐怖非恐怖疑皆恶作罪

此戒大乘同学或观机折伏不犯

第五十六过洗浴戒

若比丘半月洗浴无病比丘应受不得过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热时病时作时风雨时道行时此是时

缘起 此戒有六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摩竭国有池水瓶沙王听诸比丘常在中浴六群于后夜入浴时瓶沙王与嫌女亦至闻比丘浴声便寂默以待之六群用种种细末药更相洗乃至明相出王竟不得浴诸大臣皆共讥嫌故制半月洗浴此初结戒也诸比丘盛热时身体疱疿畏慎不敢浴白佛佛听热时数数浴此第二结戒也又病比丘身垢臭秽大小便吐污不净畏慎不敢浴白佛佛听病时数数浴此第三结戒也又诸比丘作时身体汗垢畏慎不敢浴白佛佛听作时数数浴此第四结戒也又诸比丘风雨中行身体汗出尘坌畏慎不敢浴白佛佛听风雨时数数浴此第五结戒也又诸比丘道行身热疱疿汗垢尘土畏慎不敢浴白佛佛听道行时数数浴此第六结戒也由洗浴事过分烦恼制斯学处

释义 文分二节半月洗浴下明其创制余时等明其随开律云热时者春四十五日夏初一月是(谓从三月初一日至四月十五日此一月半是春末四十五日也从四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此一月是夏初一月也此二月半总名为热时 萨婆多论云天竺早热是名天竺热时如是随处热时早晚数取二月半于中浴无犯)病者下至身臭秽是作时者下至扫屋前地是风雨时者下至一旋风一滴雨是道行者下至半由旬若来若往是(如是等时若不洗浴身心不安佛慈观其机时听闻)

结罪 是中犯者除余时若过一遍浇身及半浇身皆波逸提 若方便庄严欲洗浴不去一切突吉罗

此戒具三缘方成本罪一自身无开缘二有慢教心三故过浴竟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半月洗浴除余时数数洗浴若为势力所持强使洗浴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十诵律云昨日来今日浴明日去今日浴波逸提(此约道行时也)

五分律云若洗师及病人身体已湿因浴不犯(此非自浴所以随开)

僧祗律云若无上诸时当作陶家浴法先洗两䏶两脚后洗头面腰背臂肘胸腋

此戒大乘同学

附考 准方等教中若礼忏结坛日须洗浴斯出圣言不犯过浴 不应与白衣人共浴除笃信三宝称赞出家者听同入浴(然今丛林普众有汤虽非余时亦无所犯)

第五十七露地然火戒

若比丘无病自为炙身故在露地然火若教人然除时因缘波逸提

缘起 此戒有三制佛在旷野城六群比丘在上座前不得随意言语即出房在露地取诸柴草然火向炙时空树中有一毒蛇得火气热逼从树孔出诸比丘皆惊取所烧薪散掷东西迸火烧佛讲堂此初结戒也有病比丘畏慎不敢然火不教人然白佛故听此第二结戒也复有欲为病比丘煑粥若羮饭若熏钵染衣若然灯烧香皆畏慎不敢作佛皆听之此第三结戒也因掉戏烦恼制斯学处

释义 文分二节无病下明其所犯除余时明其随开律云病者若须火炙身除余时因缘者为病比丘煑粥羮饭乃至烧香(第四分云向火有五过一令人无颜色二无力三眼暗四令多人阐集五多说俗事 僧祗律云然火有七事无利益一坏眼二坏色三身羸四衣垢坏五坏床褥六生犯因七增世俗言论)

结罪 是中犯者若在露地然草木枝叶牛屎糠粪扫一切波逸提(𪎈音亦麦𪎈也) 若以火置草木枝叶乃至𪎈等中然者一切波逸提 若被烧半者掷火中者突吉罗 若然炭突吉罗 若不语前人汝看是知是者突吉罗

此戒具三缘方成本罪一是未经火然之露地二无开缘自然或非净语教他然三所然是草木糠𪎈等焰火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若语前人言汝看是知是如上除时因缘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五分律云若为炙然火𦦨高至四指波逸提

萨婆多论云行路盛寒不犯

僧祗律云若旋火作轮波逸提 若持炬行欲抖擞不得在未烧地当在若瓦上若炬火自落地即在上抖擞不犯 若然发马尾毛等及烧皮饼毒药皆越毗尼罪

根本律云若故烧林野得窣吐罗底罪

此戒大乘同学

毗尼止持会集卷第十一

音义

半择迦

此云变今生变作不男者

𫘤

涯上声痴也

波斯匿王

亦翻和悦亦翻胜军

支陀国

或云支提或云制地然支提制地本是塔庙之名即浮图別号义翻为积集亦云聚相今云国名疑是误也

娑伽陀

或修伽陀亦云娑竭陀又云娑婆揭多此尊者初生时容像可爱父见欢喜唱言善来故立为名

具德经云我声闻中能具火界神通修伽陀苾刍是

辫发梵志

辫与编同交也织也列也谓以顶发交列为紒紒同结也

草蓐

音肉荐也以菱蒲为荐席也

拘睒弥主

乃优填王也

音主烹也

大论云饮酒有三十五过

一现世财物虗竭何以故饮酒醉乱心无节限用费无度故

二众病之门

三鬬诤之本

四裸形无耻

五丑名恶露人所不敬

六无复智慧

七应所得物而不得己所得物而散失矣

八伏匿之事因向人说

九种种事业废不成办

十醉为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醒则惭愧忧愁

十一身力转少

十二身色坏

十三不知敬父

十四不知敬母

十五不敬沙门

十六不敬婆罗门

十七不敬叔伯及尊长何以故醉闷愦恼无所別故

十八不敬佛

十九不敬法

二十不敬僧

二十一朋党恶人

二十二疎远贤善

二十三作破戒人

二十四无惭愧

二十五不守六情

二十六纵色放逸

二十七人所憎恶不喜见

二十八贵重亲属及诸知识所共𢷤弃

二十九行不善法

三十弃舍善法

三十一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

三十二远离涅槃

三十三种狂痴因

三十四身坏命终堕恶道泥犁中

三十五若得为人所生之处常当狂𫘤如是种种过失是故不饮酒

按律部饮酒有三十六失

一不孝父母

二轻慢尊长朋友

三不敬三宝

四不信经法

五诽谤沙门

六讦露人罪

七恒说妄语

八诬人恶事

九传言两舌

十恶口伤人

十一生病之根

十二鬬诤之本

十三恶名流布

十四人所憎嫌

十五排斥圣贤

十六怨黩天地

十七废忘事业

十八破散家财

十九恒无惭愧

二十不知羞耻

二十一无故捶打奴仆

二十二横杀众生

二十三奸犯他妻

二十四偷人财物

二十五疎远善人

二十六狎近恶人

二十七常怀恚怒

二十八日夜忧愁

二十九牵东引西

三十持南著北

三十一倒沟卧路

三十二堕车坠马

三十三逢河落水

三十四持灯失火

三十五暑月热亡

三十六寒天冻死

末利夫人

或云摩利此云鬘末利者花名也其花黄金色故翻云黄色此花堪作鬘故翻为鬘也此夫人本守末利园善结花鬘又因末利园中将来故名末利

增一阿含经云我声闻中第一得证优婆斯笃信坚固所谓末利夫人是

浇𪷽

𪷽音赞污洒也

𥱼

音牌大桴也今编竹木以水运为𥱼秦人谓之筏也

知浮法

根本律云苾刍应习浮恐有难缘不能浮渡

六罪人

谓犯四重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波罗梨毗国

未详翻译

那迦罗

或云那伽波罗此翻龙护亦云象护此比丘现生亦证净法

增一阿含经云我声闻中第一比丘晓了星宿预知吉凶所谓那伽波罗比丘是也

毕舍遮

亦云毗舍遮又云毗舍支此啖精气啖人及五谷之精气乃颠鬼也


校注

与下一有汝字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己【CB】巳【卍续】
[A8] 己【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己【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己【CB】巳【卍续】
[A18] 己【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己【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己【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己【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毗尼止持会集(卷11)
关闭
毗尼止持会集(卷1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