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尼止持会集卷第十一
第四十一与外道食戒
若比丘。外道男外道女自手与食者。波逸提。
第四十二诣余家不嘱授戒
缘起 此戒有六制。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城中有一长者。是䟦难陀亲友。为䟦难陀故。设食请僧。待䟦难陀至。乃行饮食。而䟦难陀小食时。更诣余家。时垂欲过方来。诸比丘饮食不得饱满。佛知制云。先受请小食时。至余家者犯。此初结戒也。复有一大臣。是䟦难陀知旧。遣使送新果。至僧伽蓝。待䟦难陀分与众僧。而彼后食已。方诣余家。时过乃还。使众僧不得食新果。故制先受请前食后食至余家者犯。此第二结戒也。又罗阅城中众僧大有请处。诸比丘皆畏慎。不敢入城受请。白佛。佛言。听相嘱授入城。此第三结戒也。时病比丘先语檀越家。作羮及粥饭。畏慎不敢入城。恐犯。故开病时。此第四结戒也。又诸比丘作衣时到。或须大小釜瓶杓等器。皆畏慎不敢入城。故开作衣时。此第五结戒也。又诸比丘施衣时到。或有已得施衣处。或有方当求索。彼畏慎不敢入城。故开施衣时。此第六结戒也。由俗家事过限废阙烦恼。制斯学处。
释义 文分二节。先受请下明其所犯。余时者下明其随开。律云。前食者明相出至食时。后食者。从食时至日中。余比丘者一界共住也。病者如上。作衣时者。自恣竟。无迦𫄨那衣一月。有迦𫄨那衣五月。乃至衣上作马齿一缝是。施衣时者。一月五月亦尔。除此已余时。劝化作食。并施衣也。若比丘嘱授欲诣村。而中道还。失前嘱授。若欲去时。当更嘱授。若嘱授诣村。乃更诣余家。若嘱授至白衣家。乃更往库藏处。或聚落边房。或比丘尼寺。若即白衣家还出。皆失前嘱授。应更嘱授而往。
结罪 是中犯者。若先受请已。前食后食诣余家。不嘱授比丘入村者。波逸提 若一脚在门内。一脚在门外。方便庄严。欲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罗(庄严者谓著衣整仪也)。
此戒具三缘。方成本罪。一同众受请而檀越为己。二不嘱余比丘而任意他往。三两脚出门。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若无比丘不嘱授。至库藏聚落边房。至所嘱家。若势力所持。或命难。梵行难。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萨婆多论云。虽大界内近寺白衣家不白。亦犯堕(所谓以有村来五意故除。如作持结衣界中明)。若白而还晚。令僧恼者。突吉罗。
律摄云。若语施主。我设不来。应与僧食。勿令废阙 若施主不以此人而为先首。并无犯。
此戒大乘同学。
缘起 此戒有二制。世尊将诸弟子。从拘萨罗国游行。至舍卫城。诸檀越供养佛僧。大得饼食。佛敕阿难分饼与众僧。分已故有余在。世尊复令以此饼与乞人。彼乞儿众中有一躶形外道女。颜貌端正。阿难付饼。饼黏相著。谓是一饼。与此女人。女得饼已。即问旁人。汝得几饼。如是转相推问。彼得一者遂生疑谤。时会中有一梵志。在此食已。便向拘萨罗国。道逢一笃信相士。问从何来。报言。从舍卫国。于秃头居士边得食来。复问。何者是秃头居士。报言。沙门瞿昙是。相士言。汝是何人。食他食已。發此恶言。笃信相士至僧伽蓝中。如所闻事。语诸比丘。以此二因缘。佛故制云。若比丘与躶形外道若男若女食者波逸提。此初结戒也。后诸外道等皆有怨言。一二外道有过。我曹复有何过。而不得食耶。佛知令置地与。若使人与。更加自手与之语。此第二结戒也。由外道事长物讥嫌。制斯学处。
释义 律云。外道者躶形异学人(萨婆多论云。除佛五众出家。余残出家。皆名外道。言躶形者。乃据缘起因人而制。准萨婆多。则无论躶形非躶形。一切外道皆不听自手与食)。自手与者(谓自亲手授与。致令彼生憍慢。而无惭耻也)。食者(谓五正食非五正食也)。
结罪 是中犯者。若自手与外道男女食而受者。波逸提 与而不受者。突吉罗 方便欲与而不与还变悔者。一切突吉罗。
此戒具三缘。方成本罪。一是外道。二亲手与。三彼已受之。
兼制 比丘尼突吉罗(同制別学按尼本律亦犯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若舍著地与。若使人与。若与父母。与塔作人僧房作人。计作食价与。若势力强夺。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根本律云。或欲以食因缘除彼恶见与。亦无犯(此是四摄之一。令彼反邪归正。与大乘善权同也)。
会采 十诵律云。不犯者。若彼有病。若亲里。若求出家时与(谓于四月羯磨共住。试探彼心之时也)。未受食。不应与他。先受已。后当与彼 若父母。若系闭人。急须食人。姙身女人。应正观多少与之 畜生应与一口。
五分律云。若外道来乞。应以己分一抟。別著一处使其自取。不应持僧分与 若乞乞儿乞狗乞鸟。应量己食。多少取分。然后减以乞之。不得取分外为施(若乞谓比丘乞食之时)。
僧祗律云。若比丘父母兄弟姊妹在外道中出家者。亦不得自手与食。当使净人与食。
此戒大乘同学。或观机得与。
引证 贤愚经云。目连携福增比丘。入海行次。见一大树。多虫围唼其身。乃至枝叶无有空处针头许。大叫震动。如地狱声。比丘问目连。目连告曰。是濑利咤营事比丘。用僧祗物华果饮食。送与白衣。受此华报。后堕地狱。树唼诸虫。即是得物之人。
附考 阿含经云。若复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饮食。床榻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𡱁溺。而犹不能得报其恩。
婆沙论云。如经所说。佛告苾刍。当知若有孝子。一肩担父。一肩担母。经于百年。处处游历。犹非真实报父母恩。若有孝子。能劝父母。于佛法僧因果等法。未信者信。信者增长。无净戒者劝受持戒。有悭贪者劝行惠施。无胜慧者劝修胜慧。令善住安。以自调伏。乃名真实报父母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