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尼止持会集卷第十三
第七十一拒谏难问戒
若比丘。余比丘如法谏时。如是语。我今不学此戒。当难问余智慧持律比丘者。波逸提。若为知为学故。应难问。
第七十二轻诃说戒戒
若比丘说戒时。作是语。大德。何用说是杂碎戒为。说是戒时。令人恼愧怀疑。轻诃戒故。波逸提。
缘起 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有众多比丘。集在一处。诵正法毗尼。时六群自相谓言。彼诵律通利。必当数举我等罪。乃往语言。长老何用此杂碎戒为。若必诵者。当诵四事及十三事。余者不应诵。若诵者使人怀疑忧恼。诸比丘闻。中有惭愧乐学戒者。嫌责六群。白佛结戒。此是性罪。因轻毁事不忍可烦恼。制斯学处。
释义 律云。说戒时者。若自说戒时。若他说时。若诵时(自他说戒。谓布萨之时。诵戒乃读学之时)。杂碎戒者(善见律云。从二不定乃至众学。是名杂碎 萨婆多论云。结此戒者。为尊重波罗提木叉。为长养戒故。为灭恶故。以十二年前佛常说一偈。今说五篇。名为杂碎戒。又有云。除前二篇。后三篇名杂碎戒也)。说是戒者令人恼愧等者(此乃叙述其情。彰忧恼状。由自犯过故。闻他说戒。情生不喜。由不喜故。恼闷交胸。名之为恼。追悔所犯。名之为愧。不能自决其忧恼。名之怀疑。何用说此杂碎为一句。正是轻诃戒相也)。
结罪 是中犯者。若说而了了者。波逸提 说不了了者。突吉罗 若毁呰阿毗昙。及余契经者。突吉罗。
此戒具四缘。方成本罪。一自欲覆罪。二令他废学毗尼。三所毁是比丘戒。四说而了了。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若语言。先诵阿毗昙或契经。然后诵律。若有病者须差。然后当诵律语。令先勤求方便。于佛法中得果证。后当诵律。不欲灭法。故作是语。或戏笑语。或梦中语。或独语。欲说此乃错说彼。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五分云。若欲令人远离毗尼。不读不诵。而毁呰者。波逸提 若欲令波罗提木叉不得久住。而毁呰者。偷兰遮(此摄上品独头偷兰。与破法轮僧同科。应于一切僧中求悔)。
毁呰经。亦如是 毁呰余四众。及在家二众戒。突吉罗 比丘尼毁呰二部戒。波逸提。毁呰五众戒。突吉罗 若恐新受戒人生疑废退心。教未可诵戒。不犯(本律毁呰经论结突吉罗。五分结偷兰者。在存心灭法之差別也)。
此戒大乘同制。菩萨戒本经云。若菩萨如是见。如是说言。菩萨不应听声闻经法。不应受。不应学。菩萨何用声闻法为。是名为犯众多犯。
引证 萨婆多论云。何以诃戒经罪重。余经罪轻。以戒是佛法之平地。万善由之生。又一切佛弟子皆依而住。若无戒则无所依。又入佛法之初门。若无戒者。无由入泥洹城。又是佛法之璎珞。庄严佛法。是故诃毁罪重。
善见律云。若学毗尼者。一身自护戒。二能断他疑。三入众无畏。四能伏怨家。五令正法久住。下至五比丘解律在世。能令正法久住。若中天竺佛法灭。边地有五人受戒。满十人。往中天竺。得与人具足是名令正法久住。如是乃至二十人得出罪。是名令正法久住 又持律有六德。一者守领波罗提木叉。二者知布萨。三者知自恣。四者知授人具足戒。五者受人依止。六者得畜沙弥。若不解律。但知修多罗阿毗昙。不得度沙弥。受人依止。以律师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
缘起 佛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中。时阐陀比丘。余比丘如法谏时。作如是语(按僧祇律云。我今不随汝语。我若见余长老寂根多闻持法深解。我当从咨问。彼若有所说。我当受行)。诸比丘闻。中有乐学戒者。嫌责阐陀。白佛结戒。由违谏事不忍烦恼。制斯学处。
释义 文分二节。若比丘下明其所犯。若为知下明实学随开。律云。如法谏者。如法如律如佛所教(此谓吐语。皆如法律。存心本为利人)。作是语我今不学此戒者(然非实不学戒。而作抗逆语者。意欲拒彼之谏言。先缄其口也)。难问者(谓以巧言诘问于他)。智慧者(智即是慧。若分別说。智知也。慧见也。又决定审理曰智。造心分別曰慧)。持律者(谓严持佛制善闲律藏)。为知为学者(谓欲广博深义。乐修梵行者。斯则应当难问。通达明了以便习行可免无罪)。
结罪 是中犯者。若说而了了。波逸提 说不了了。突吉罗。
此戒具三缘。方成本罪。一心存违谏。二口出抗言。三说解了了。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彼比丘痴不解故。此比丘作如是语。汝还问汝和尚阿阇黎可更学问诵经。若戏笑语。若独语。或梦中语。或欲说此而错说彼。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此戒大乘同制。
附考 律摄云。有五种人。不应为说毗柰耶藏。谓性无所知。强生异问。或不为除疑而问。或试弄故问。或恼他故问。或求过失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