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尼止持会集卷第十六

不得佛塔下大小便应当学(第七十四)

释义 缘处發起如上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凡大小便应远塔所在于常处不得处处漫为便利)

引证 优钵祗王经云伽蓝法界地漫大小行者五百世身堕拔波地狱后经二十小劫常遣肘手抱此大小便处臭秽之地乃至黄泉

不得向佛塔大小便应当学(第七十五)

释义 缘处發起如上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前制不听塔下此中虽远塔处而不应在前对向须知塔影轮相乃如来众德所聚人天瞻仰善神守卫宜加深敬可尔为比丘者岂得褺慢)

不得绕佛塔四边大小便使臭气来入应当学(第七十六)

释义 缘处發起如上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前制四方此中兼其四隅故曰绕也则塔之周围勿论远近皆不得秽污使不净之气而熏亵也)

不得持佛像至大小便处应当学(第七十七)

释义 (准佛像例之则菩萨声闻一切圣贤等像及三藏法宝皆不得持于秽处往来)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道由中而过或强力者所持呼去及最初未制戒等

不得在佛塔下嚼杨枝应当学(第七十八)

不得向佛塔嚼杨枝应当学(第七十九)

不得佛塔四边嚼杨枝应当学(第八十)

释义 此上三戒缘处發起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为大鸟置塔边或为风吹去及最初未制戒等(律云嚼杨枝有五利益一口无臭气二能別味三不增益热阴四能引食五眼明若不嚼有五过反上可知)

会采 十诵律云佛前和尚阿阇黎一切上座前佛塔前声闻塔前俱不得嚼杨枝嚼者突吉罗同岁比丘前不犯

律摄云嚼头寸许令使柔輭然后徐徐揩齿龂牙皆使周徧

僧祇律云若杨枝难得者当截所嚼处弃之已残者明日更用

寄归传云每日且朝须嚼齿木楷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漱清净方行礼敬若其不然受礼礼他悉皆得罪

不得在佛塔下洟唾应当学(第八十一)

不得向佛塔洟唾应当学(第八十二)

不得塔四边洟唾应当学(第八十三)

释义 此上三戒缘处發起佛为结戒如前(洟唾者乃身中流液不净纵鼻出曰洟从口出曰唾凡为洟唾当在屏处仍须弹指謦欬而弃若老病者听安唾器然于僧房且禁不污呪乎佛塔而不严慎)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上 不犯者或有如是病或大鸟置塔边或为风吹去及最初未制戒等

会采 根本杂事云寺中四角柱下各安唾盆(虽听安置以备众用然须葢掩不宜恒现)

不得向塔舒脚坐应当学(第八十四)

释义 缘处發起如前佛为结戒(舒脚者乃纵情放逸大失威仪全无畏敬故尔禁之)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若中有间隔或为强者所持及最初未制戒等

等四分云若僧伽蓝内塔满听在中间舒脚坐(西城比丘凡得向果者涅槃皆收灵骨以建制底于寺供养故尔垢蓝塔满也)

不得安佛塔在下房己在上房住应当学(第八十五)

缘起 佛在拘萨罗国游行向都子婆罗门村尔时六群比丘安佛塔在下房己在上房诸比丘闻嫌责六群白佛结戒(上房有二种一者处所高显为上二者妙好严丽为上下房亦有二种一者处所低下名下二者麤弊名下亦可以指重楼为上房)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持如来塔在下房己在上房住或命难梵行难及最初未制戒等

第四分云六群安如来塔置不好房中己在上好房中宿佛言不应尔应安如来塔置上好房中己在不好房宿(此言妙好严丽为上房) 彼安如来塔置下房己在上房宿(此言重楼为上房)佛言不应尔应安如来塔在上房己在下房中宿 彼共如来塔同屋宿佛言不应尔有比丘为守护坚牢故而畏慎不敢共宿佛言听安杙上若头边而眠 彼腋下挟如来塔行反抄衣缠颈裹头通肩披衣著革屣担如来塔佛言不应尔应偏露右肩脱革屣若头上若肩上担如来塔行

附考 僧祗律云起寺时先规度好地作塔处应在东应在北僧地佛地不得相侵不得使僧地流水入佛地佛地水得流入僧地塔应在高显处作不得在塔院中洗染晒衣著革屣覆头覆肩洟唾地不得塔池中浣衣洗浴浣手面洗钵下头流出水得随意用

人坐己立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第八十六)

释义 缘处發起如上佛结戒时诸比丘疑不敢为病人说法故开除病乃第二制也皆准此(说法者以法自尊不为利养而弘化听法者信乐至诚因闻解义而入理斯则两皆获益若说者听者二俱失仪则彼此招过故佛大慈一一禁之)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有如是病或为王王大臣捉去及最初未制戒等

会采 僧祗律云若放恣诸根立为无病坐人说者越学法 若比丘为塔事为僧事诣王若地主彼言为我说法不得语令起恐生疑故若边有立人者即作意为立人说虽王听比丘无罪

人卧己坐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第八十七)

释义 缘处發起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卧者偃卧也纵身憍傲全无信敬故尔不得为说)

人在座己在非座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第八十八)

释义 缘处發起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座者乃正座也非座者不正座也乃至木枮土埵并地下皆摄非座)

人在高座己在下座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第八十九)

释义 缘处發起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高座者僧祗律云高有二种高大名高妙好者亦名高准义则下座例可分二𢍉小名下麤弊者亦名下)

引证 善见律云世尊诃责六群云何自在下人在高而为说法佛语比丘往昔于波罗奈国有一居士名曰车波迦其妇怀姙思庵罗果夫曰此非庵罗果时复思云唯王园中有夫夜入王园偷取未得明相出不得出园即于树上藏住时王与婆罗门入园欲食庵罗果婆罗门在下王在高座婆罗门为王说法偷果人在树上心自念言我今偷果事应合死我今得脱我无法王亦无法婆罗门亦无法何以故我为女人故而偷王果王犹憍慢故师在下自在高座而听法婆罗门为贪利养故自在下座为王说法我与王婆罗门相与无法我今得脱即下树向王说偈云

一人不知法  一人不见法  教者不依法
听者不解法  为食稉米饭  及诸余肴饍
是为餐食故  我言是无法  为以名利故
毁碎汝家法  我为凡人时  见人在上说

法者在下言其非法何况我今汝诸弟子为在高人说法而自在下时偷果人者即如来是

人在前行己在后行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第九十)

释义 缘处發起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若在道行而人前己后此中除病准义应是说者或眼目失明或身足有疾须人相牵故尔在后说法或强力者将去于行次间教令说法比丘故在后也)

会采 僧祗律云若比丘眼患前人捉杖牵前为无罪

人在高经行处己在下经行处不应为说法除病应当学(第九十一)

释义 缘处發起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前同(此中高有二种一者本自高二者垒石为基所以显高也 经行处者如佛听作经行堂有五事利一好堪远行二能思惟三少病四消餐食五得定久住)

人在道己在非道不应为说法除病应当学(第九十二)

释义 缘处發起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道者正路也非道者乃左右之旁路也)

不得携手在道行应当学(第九十三)

缘起 佛在舍卫国住给孤园六群比丘携手在道行或遮男女诸居士见已皆讥嫌谓携手道行如王王大臣豪贵长者诸比丘闻有乐学戒者嫌责六群白佛结戒(携手者谓连手也比丘之仪不宜连手在道并行也)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有比丘患眼暗须扶接及最初未制戒等

不得上树过人除时因缘应当学(第九十四)

缘起 佛在舍卫国住祗陀林有一比丘在大树上受夏安居于树上大小便下树神嗔恚诸比丘闻有知惭愧者嫌责白佛佛告比丘自今已去不得树上安居不得绕树大小便若先有大小便大小便无犯故为结戒时有众多比丘向拘萨罗国游行于道中值恶兽恐怖上树齐人不敢过上即为恶兽所害故加除时因缘之语乃第二制也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命难梵行难及最初未制戒等(此中兼制小众为无开缘若为大僧取杨枝及华果等沙弥沙弥尼上树无罪)

安居揵度云欲取树上乾薪听作钩钩取作梯取若绳取若树通身乾听上(树乾则无神依故开)

不得络囊盛钵贯杖头著肩上而行应当学(第九十五)

缘起 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时䟦难陀络囊盛钵贯杖头肩上担诸居士见谓是官人皆下道避于屏处看之乃知是䟦难陀故生讥嫌有知足者闻白佛结戒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为强力者逼若被缚若命梵二难及最初未制戒等

第四分云不应背负物行除寺内有老比丘须杖络囊听与作白二羯磨(此法于作持中明)

人持杖不恭敬不应为说法除病应当学(第九十六)

释义 缘处發起如前佛为结戒时诸比丘疑不敢为病人持杖者说法又开除病乃第二制也

结罪 其中所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 不犯者或为王王大臣及最初未制戒等

会采 僧祗律云若比丘在怖畏险道时防卫人言尊者为我说法彼虽持杖为说无罪

人持剑不应为说法除病应当学(第九十七)

释义 缘处發起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剑者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或有病心乱神虗怖畏者以剑防身为说法开导安慰无犯下二戒亦尔)

人持𫓴不应为说法除病应当学(第九十八)

释义 缘处發起其中所犯不犯并余四众悉皆同前(𫓴乃兵器之属如鋋而作三亷也)

人持刀不应为说法除病应当学(第九十九)

释义 缘处發起等一一同前(刀者有种种形亦防卫之器也)

人持葢不应为说法除病应当学(一百)

释义 缘处發起等悉皆同上(葢者伞葢也)

会采 僧祗律云种种能遮雨日者皆名为葢

若丘比为塔事若僧事诣王若地主彼言比丘为我说法不得令却葢恐生疑故若边有净人应作意为净人说王虽听无罪 若法师若律师风雨寒雪大热时捉葢为说无罪(此开法律之师者为弘化功博时逢寒热若为显异邀名以谋利养者岂同斯例所以有益方开无功不听非一槩允也)

第四分云䟦难陀在道行持好大圆葢诸居士见谓是王王大臣皆避道去不远谛视乃知比丘佛因是讥嫌故制不听持亦不应畜 有诸比丘天雨时往大小食上若布萨时雨渍衣坏听护衣故在寺内持以树皮若叶若竹作葢 不应捉王大圆扇若得已成者听受与塔 若患热听以树叶若枝若草若衣作扇(衣谓衣财乃布帛也)鼻中毛长听以镊拔 若爪极长如一麦应剪 不应䌽色染爪 不应以剪刀剪须发 应须发尽剃 发极长长两指若二月一剃 不应梳须发 不应油涂发 不应畵眼脸患眼痛听著药 不应以镜若水照面若面患疮著药听独在一房以水若镜照(根本杂事云若为观疮或窥昔时老少形状者览镜无咎) 不应著耳珰耳环颈璎臂脚钏指环指印 不应作铅锡腰带 不应用五色线络腋系腰臂

十诵律云听载犍牛车当使余人御不得自御 梳头刷头突吉罗 顶留少发突吉罗留发令长突吉罗若阿兰若比丘长至二寸无罪 若头有疮当以剪刀剪 手摩须发突吉罗 洗脚时不得共他语(七众学法竟)

八七灭诤法

诤者第三分中佛言有四种诤一言诤二觅诤三犯诤四事诤云何言诤若比丘共比丘诤言引十八诤事法非法律非律犯非犯若轻若重有残无残麤恶非麤恶常所行非常所行制非制说非说若以如是相共诤言语遂彼此共鬬是为言诤(僧祗律名相诤律摄名评论诤)云何觅诤若比丘与比丘觅罪以三举事破戒破见破威仪见闻疑作如是相觅罪是为觅诤(僧祗律名诽谤诤 五分律名教诫诤 律摄名非言诤)云何犯诤犯七种罪波罗夷僧残堕罪悔过法偷兰遮突吉罗恶说是为犯诤 云何事诤言诤中事作觅诤中事作犯诤中事作是为事诤

灭法者言诤以二毗尼灭谓现前多人语或一毗尼灭谓现前 觅诤共四毗尼灭谓现前忆念现前不痴或现前罪处所(罪处所即觅罪相)犯诤共三毗尼灭谓现前自言治或现前草覆地 事诤以一切毗尼灭随所犯(一切者即七种灭法也随所犯者谓于言觅犯三诤中随作何诤之事即随事与法也)今以所起之四种诤能灭之七种法合而为名故云七灭诤法也若准犯结罪正摄第五波逸提为顺戒相是以科列第八也

十诵律云有六诤本(本即因也)一嗔恨不语二恶性欲害三贪嫉四诤曲五无惭愧六恶欲邪见是为六也

僧祗律云比丘成就五法能灭诤事知是实非是不实(一)是利益非不利益(二)得伴非不得伴(三)得平等伴非不平等伴(四)得时非不得时(五)

现前灭诤法第一

应与现前毗尼当与现前毗尼

缘起 佛在舍卫国给孤园迦留陀夷与六群在河中浴浴竟先上岸著六群衣谓是己衣不看而去六群上岸不见衣即谓彼偷去彼不现前便作灭𢷤羯磨迦留陀夷闻已有疑以此因缘白佛佛问汝以何心取答言谓是我衣不以贼心取佛言无盗心不犯不应不看衣而著不应人不现前而作羯磨自今已去为诸比丘结现前毗尼灭诤

释义 律云现前者谓法毗尼人僧界也云何法现前所持法灭诤者是(谓灭诤时现前有所受持之七灭诤法可据)云何毗尼现前所持毗尼灭诤者是(谓现前有所持学之毗尼藏灭诤非舍正义而用余灭)云何人现前言义往返者是(谓诤者灭者现在前言义往返问答)云何僧现前同羯磨和合集一处不来者嘱授在现前得诃而不诃者是(反此为之不现前)云何界现前在界内羯磨作制限者是(谓四方唱相白二作法僧居法食出入有限)应与当与者(应者科度也当者理合如是也若明止作临机秉御先须料度得宜然后准事施法若不当与而与者皆由罔诸毗尼不先称量纵强施功无益招咎岂但灭诤之法应与当与凡行一切作持亦复如是)

若一比丘在一比丘前好言教语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彼作如是言此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彼即执诤者而云是法等乃信其言教心欲舍也复语云)汝当受是忍可(此句正是善能灭诤者诫令息诤劝共众僧和合也)若作如是诤事得灭是为言诤以一灭灭现前毗尼不用多人语也

结罪 若比丘诤事如法灭若更發起者波逸提

若后来比丘新受戒者谓是初诤若更發起者波逸提

若一比丘为二比丘为三比丘及为僧亦如是

若二比丘为一比丘为三比丘及为僧亦如是

若三比丘为二比丘为一比丘及为僧亦如是

若僧为一比丘为二比丘为三比丘及为僧亦如是(是中现前义若能灭者四人已上其法毗尼人僧界五种一不现前则不名现前毗尼也若能灭者或但二比丘三比丘一比丘唯以法毗尼人三种现前僧界二种不现前亦名现前毗尼也 上所明者是本处僧中灭法下复明异住处僧中灭法然往异处复有中途减法及到彼处灭法由言诤难灭现前事繁是以依律详录)

若诤比丘不忍可僧作如是灭闻异住处有好僧好上座智人彼比丘以此诤事故应往彼住处若在道路能得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灭诤者是为言诤以一灭灭为现前毗尼不用多人语

若道路不能得如法灭至彼僧中上座有智慧人前作如是言我此诤事如是起如是实因是起僧作如是灭我不忍可是故来至长老所善哉长老为我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灭此诤事若长老能为我等灭此诤事者我等当于长老前舍此诤事若长老不能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灭此诤事者我自在作诤更令罪深重诸比丘住止不安乐彼诤比丘应如是在僧前舍诤事此僧应语彼言长老诤事若如是起如实如所因起如彼众僧灭诤若能如实说者我等当量宜能灭此诤不若不如实说此诤事更深重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诤事不得灭诸比丘不得安乐住彼僧应作如是受已应断决若彼诤比丘是下座者应语言小出我等自共平此事如法律教若比丘是上座者僧应自避至余处共平断僧作是念我等若在僧前平此事恐更有余事起令彼此善恶言说不了我等宁可与诸智慧人別集一处共平此事即应作白平断此事(此是作持中单白羯磨纲目内所列简集智人法作前方便已白云)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集诸智慧者共別平断事白如是

已平断若比丘有十法者应差別平断一持戒具足二多闻三诵二部毗尼极利四若广解其义五若善巧言语辞辩了了堪任问答令彼欢喜六若诤事起能灭七不爱八不恚九不怖十不痴断事比丘中有不诵戒者不知戒毗尼便舍正义作非法语者僧应白遣此比丘出应如是白(此是作持中遣不诵戒者出单白法)

大德僧听彼某甲比丘不诵戒不知戒比丘便舍正义作非法语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遣此比丘出白如是已遣出

彼座断事比丘中有诵戒不诵戒毗尼彼舍正义说少许文僧应作白遣出应如是白(此是作持中遣不诵戒毗尼者出单白法)

大德僧听彼某甲比丘诵戒不诵戒毗尼彼舍正义说少许文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遣此比丘出白如是已遣出

若平断事比丘中有法师在座彼舍正义以言辞力强说者僧应作白遣出作如是白(此是作持中遣舍正义者出单白法)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法师舍正法义以言辞力强说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遣此比丘出白如是已遣出

若断事比丘座中诵戒诵毗尼顺正义如法说僧应佐助之若彼僧不如法律教灭诤者(此指前本处僧而言)今僧应如法律教灭(此指后异住处僧言)若彼僧如法律教灭今此僧亦忍可此事(此所谓律无二制灭法相应也)僧应语彼诤比丘言若彼僧如法律教灭此诤事我等亦忍可此事如法灭诤今我等亦当作如是灭诤若作是得灭诤者是为言诤以一灭灭现前毗尼不用多人语

结罪 若比丘诤事如法灭后更發起者波逸提若后来比丘新受戒者谓是初诤而更發起者波逸提 与欲已后悔者波逸提(此中因有简集人单白羯磨法所以同界住者必须依律与欲)

若彼诤比丘不忍可第二僧作如是灭闻异住处有众多比丘持法持律持摩夷(持论也)应往彼所若至中道能灭者是为言诤以一灭灭现前毗尼不用多人语

若中道不能如法灭应到彼持法律论等比丘所言长老我此诤事因如是起如是实因是起僧作如是灭第二僧亦作如是灭我不忍可故来至长老间善哉长老能如法律教灭此诤事者我当于长老间舍此事若长老不能如法律教灭我等便自在作诤更令罪深重诸比丘住止不安乐彼诤比丘应在众多比丘前舍此事众多比丘应语此诤比丘言若长老此诤事如实所因起如第二僧灭如实说已舍诤我等当量宜能灭不若不如实说者此诤事自在作罪更深重诸比丘住止不安乐众多比丘应作如是受诤已决断彼诤比丘若是下座者应语言小避我等欲平断事若是上座者应自避余处共平若彼僧不如法律教灭第二僧亦不如法律教灭众多比丘应如法律教灭若彼僧及第二僧如法律教灭众多比丘亦应忍可此事应语诤比丘言如彼僧灭诤我等亦忍可今当作如是灭诤是为言诤以一灭灭现前毗尼不用多人语是中现前者法毗尼人如上

结罪 若比丘诤事如法灭若更發起者波逸提若后来比丘新受戒者谓是初诤若更發起者波逸提

若往一比丘持法律论住处及至中道亦如上

往二比丘持法律论住处及至中道亦如上

比丘尼同学

会采 十诵律云现前毗尼有二种非法若非法者约敕非法者令折伏若非法者约敕如法者令折伏 有二种如法若如法者约敕如法者令折伏若如法者约敕非法者令折伏

大乘比丘同学应善和鬬诤故

附考 萨婆多摩得勒伽云十种不现前作羯磨一覆钵二舍覆钵(谓俗人骂谤比丘等僧应与作羯磨不相往来然后自见过行随顺心求僧乞解僧应羯磨为解舍即解也)三学家四舍学家(如悔过法中所明)五作房(谓以故废寺地羯磨施与居士任其更为僧修造房舍)六沙弥(谓摈恶见沙弥已上皆未受大戒人不得闻羯磨法故不须现前其二解及作房摈沙弥令在眼见耳不闻处立)七狂(谓无知故不须现前)八不礼拜九不共语十不供养(谓比丘非法触恼比丘尼尼不得面治大僧唯遵佛制遥作此三种羯磨除是十法余咸现前明矣于作持中详显)

第四分云比丘以二十二种行知是平断事人一具足持二百五十戒二多闻三善解阿毗昙毗尼四不与人诤五亦不坚住此事六应诃者诃然后住七应教者教然后住八应摈者摈然后住九不爱十不恚十一不怖十二不痴十三不受此部饮食十四不受彼部饮食十五不受此部衣钵坐具针筒十六不受彼部衣钵坐具针筒十七不供给此部十八亦不供给彼部十九不共此部入村二十亦不共彼部入村二十一不与作期要二十二亦不至彼后来后坐

僧祗律云有七事非他逻哋似他逻哋(亦作闼赖咤萨婆多论云闼赖名地咤利名住智胜自在于正法不动如人住地无倾覆也)何等七或有狂故不著此众不著彼众谓是他逻咃是最初非他逻咃似他逻咃如是心乱钝痴病病故不著此众不著彼众 复次或有人为利故作是念若我著此众失彼利著彼众失此利是二俱不著 复次或有人得二众利故作是念我为得二边利故不著此众不著彼众是名非他逻咃似他逻咃

有二他逻咃一者自护心见他是非作是念业行作者自知譬如失火但自救身焉知他事 二者待时见他诤讼相言作是念此诤讼相言时到自当判断是二他逻咃共此众法食味食亦共彼众法食味食或请断当事或不请而断当事

十诵律云闼利咤比丘取诤时应以五事观此中谁先来持戒清净谁多闻智慧善诵阿含谁于师如法谁信佛法僧谁不轻佛戒 乌回鸠罗比丘有十事僧应差(萨婆多论云乌𢌞名二鸠罗名平等心无二其平如称)知诤来往处根本善知诤能分別诤知诤起因缘知诤义善灭诤已更不令起持戒清净多闻多智

闼利咤比丘行有二十二法当知是利根多闻一善知事起根本二善分別事相三善知事差別四善知事本末五善知事轻重六善知除灭事七善知灭事更不起八善知作事人有事人九有教敕力十能使人受力十一有方便软语力十二亦能使人受十三有自折伏力十四亦能使人受十五知惭愧十六心不憍慢十七无憍慢语十八身口意业无偏著十九不随爱行二十不随嗔行二十一不随怖行二十二不随痴行

忆念灭诤法第二

应与忆念毗尼当与忆念毗尼

缘起 佛在王舍城沓婆罗子不犯重罪诸比丘皆言犯重罪问言汝犯重罪波罗夷僧残偷兰遮彼不忆犯便答言我不忆犯如是重罪长老莫数数诘问我而诸比丘故诘问不止彼作如是念我当云何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忆念毗尼灭诤白四羯磨(此羯磨法于作持中详明)

释义 律云忆念毗尼者彼比丘此罪更不应举不应作忆念者是(忆者记忆也念者明记不忘也由诸比丘数数令其忆念不止佛听僧作忆念毗尼使诸比丘不得数数诘问故)作如是诤事灭是为觅诤以二灭灭现前毗尼忆念毗尼不用不痴毗尼罪处所是中现前法毗尼人僧界如上

结罪 若比丘诤事如法灭后更發起者波逸提

比丘尼同学

会采 十诵律云忆念毗尼有三非法有比丘犯无残罪自言犯有残罪从僧乞忆念毗尼若与者非法应灭摈故 有比丘狂痴还得心从僧乞忆念毗尼若与者非法应与不痴毗尼故 有比丘有见闻疑罪自言我有是罪后言我无是罪从僧乞忆念毗尼若与者非法应与实觅毗尼(即觅罪相)有三如法有比丘被无根谤若人常说是事应与忆念毗尼 有比丘犯罪已悔除若人犹说是事应与忆念毗尼 有比丘未犯是罪将必当犯若人说犯是事应与忆念毗尼

萨婆多论云此法是守护毗尼五众五篇尽与忆念必要白四羯磨小三众不现前

不痴灭诤法第三

应与不痴毗尼当与不痴毗尼

缘起 佛在王舍城难陀比丘痴狂心乱多犯众罪后还得心诸比丘诘问不止以此因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不痴毗尼灭诤白四羯磨(此羯磨法于作持中详明)

释义 律云不痴毗尼者彼比丘此罪更不应举不应作忆念者是若如是灭者是为觅诤以二灭灭现前毗尼不痴毗尼不用忆念毗尼罪处所是中现前如上五种

结罪 彼比丘诤事如法灭后更發起者波逸提

比丘尼同学

会采 十诵律云不痴毗尼有四种非法有比丘不痴狂现痴狂相问时答言我忆念痴故作(一)他人教我使作(二)忆梦中作(三)忆裸形东西走立大小便(四)是人乞不痴毗尼若与者非法 有四种如法有比丘实狂痴心颠倒问时答言不忆念(一)他不教我(二)不忆梦中作(三)不忆裸形东西走立大小便(四)是人乞不痴毗尼若与者如法

萨婆多论云此亦是守护毗尼五众尽与不痴毗尼必要白四小三众不现前

自言治灭诤法第四

应与自言治当与自言治

缘起 佛在瞻波城十五日布萨时众僧围绕在露地坐初夜已过阿难起座礼毕白言初夜已过愿世尊说戒世尊默然阿难却座中夜后已过明相已出阿难复请世尊说戒佛告阿难众不清净欲令如来于中羯磨说戒无有是处目连以净天眼观察众中见彼比丘去佛不远坐非沙门非净行自言是沙门是净行起座往彼比丘所语言汝今可起世尊知汝见汝出去灭去便捉臂牵出门外还白世尊已清净愿世尊说戒佛告目连不应如是若于异时亦不应如是令彼伏罪然后与罪不应不自伏罪而与罪自今已去为诸比丘结自言治灭诤

释义 律云自言者说罪名说罪种忏悔者是云何治自责汝心生厌离者是(五篇禁制为之罪名也一一戒中所犯不同各有罪种也)

若比丘犯罪欲在一比丘前忏悔应至一清净比丘前偏袒右肩若是上座礼足胡跪合掌说罪名说罪种作如是言

长老一心念我某甲比丘犯某罪今从长老忏悔不敢覆藏忏悔则安乐不忏悔不安乐忆念犯發露知而不敢覆藏愿长老忆我清净戒身具足清净布萨(如是三说)受忏者应语言自责汝心生厌离(答言)

尔 若作如是诤事灭者是为犯诤以二灭灭现前毗尼自言治不用如草覆地是中现前者法毗尼如上人现前者受忏悔者是也

结罪 若比丘诤事如法灭后更發起者波逸提若欲二比丘前忏悔者唯异受忏者应先问彼第二比丘若长老听我受某甲比丘忏者我当受第二比丘应言可尔余词同上 若三比丘前忏亦如是 若僧中忏者其受忏者应先作白余词同上(更有八品小罪及心念责心等法此不繁于作持中详明)

比丘尼同学

会采 十诵律云自言灭诤有十种非法若犯五篇罪自言不犯又不犯五篇罪自言犯 有十种如法若犯五篇罪自言犯若不犯五篇罪自言不犯

萨婆多论云自言灭诤法五众有事及五篇戒有犯不犯事尽自言治而灭之

觅罪灭诤法第五

应与觅罪相当与觅罪相

缘起 佛在释氏国象力比丘喜论议共外道论得切问时前后言语相违于僧中问时亦复如是言语相违在众中故作妄语外道讥嫌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为诸比丘结罪处所灭诤法白四羯磨(此羯磨于作持中详明)

释义 律云觅罪相亦名罪处所云何罪处所彼比丘此罪与作举作忆念者是(根本律作求罪自性 十诵律作实觅罪 勒伽论云实觅罪者先犯罪已發露后覆藏 五分律作本言治)若如是诤事灭是为觅诤以二灭灭现前毗尼罪处所不用忆念毗尼不痴毗尼现前义如上五种

结罪 若比丘诤事如法灭后更發起者波逸提

比丘尼同学

律云有三非法与罪处所毗尼不作举不作忆念不自言(有三如法反上即是)复有三非法无犯犯不可忏罪若犯罪已忏(有三如法反上是)复有三非法不举非法別众不作忆念非法別众不现前非法別众(反上即是三如法)

会采 十诵律云实觅灭诤有五非法有比丘犯五篇罪先言不犯后言犯若与实觅毗尼者非法应随所犯治故 有五如法有比丘犯五篇罪先言犯后言不犯是人应与实觅毗尼

僧祗律云与觅罪相羯磨此人尽寿应行八事一不得度人二不得与人受具足三不得与人依止四不得受比丘按摩五不得受比丘供给六不得作比丘使七不得次第差会八不得为僧作说法人

萨婆多毗婆沙云此觅罪相是折伏毗尼一切五篇一切五众尽与实觅毗尼白四小三众不现前

多人语灭诤法第六

应与多人当与多人[*]

缘起 佛在舍卫国比丘共诤时舍卫众僧如法灭诤彼诤比丘不忍可僧灭诤事闻异住处僧及众多比丘住处灭诤皆不忍可(如现前毗尼中往返由现前毗尼不能灭故复制此法)便至佛所礼足具白不忍灭诤因缘佛种种诃责告诸比丘应求多人觅罪自今已去为诸比丘结用多人语灭诤法

释义 律云用多人语者用多人知法者语听行筹(萨婆多论云多觅毗尼者多求因缘断谓广寻三藏决了是佛非佛 多处求断谓徧诣诸僧伽蓝处所是佛非佛 从多处断谓以如法筹者为是所以行筹者以筹表语也)应差行筹人白二羯磨(此法于作持中详明)有五法不应差有爱有恚有怖有痴不知已行未行反上为五如法应差(十诵律云一切应和合集一处不得取欲)有三种行筹一显露二覆藏三就耳语

云何显露行筹若众中虽如法比丘多然彼和尚阿阇黎皆如法又上座智人持法持毗尼持摩夷皆如法说应显露行筹应作二种筹一破二完应作白(此即受差人于众僧前正中而立手捧筹盘口白众云)作如是语者捉不破筹(谓言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者捉此不破筹)作如是语者捉破筹(谓言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者捉此破筹)已应別处数(于屏处先数所捉完破之筹多少其诤能灭不能灭唯行筹者密谙若法不密恐事增纷)若如法语比丘多者彼应作白云作如是语者诤事灭(此处准义加仪彼行筹者于众中作是白僧中上座应赞言善哉今诤已灭住止安乐诸长老一齐起座作礼三拜各归本所勤修道业普众作礼已散去)若法语比丘少者即应作礼已便起去应遣信往比丘住处僧中白言彼住处非法比丘多善哉长老能往至彼若如法语比丘多诤事灭功德多此比丘闻应往若不往如法治

若作如是诤事灭者是为言诤以二灭灭现前毗尼用多人语现前义五种如上

云何覆藏行筹(谓葢覆非显露筹盘而行使众不见)若众中虽如法比丘多而彼二师不如法又上座智人等皆住非法若显露行筹恐诸比丘随二师上座等捉筹应覆藏行筹应作白作如是语者捉不破筹作如是语者捉破筹已应別处数乃至此比丘闻应往若不住如法治 若作如是诤事灭者是为言诤以二灭灭现前毗尼用多人语现前义如上

云何耳语行筹若众中虽如法比丘多而彼二师非法说及上座等皆住非法应耳语行筹应作白作如是语者捉不破筹作如是语者捉破筹行筹时应稀坐间容一人身小障翳(此为行筹人便于曲身就耳语以遮障捉筹者令彼二师上座等不能见筹及闻声故)语言汝和尚同和尚阿阇黎同阿阇黎亲厚知识等已捉筹(此筹指不破者言)善哉汝亦当捉筹若如法比丘多诤事得灭功德多(此乃方便劝诱之令捉如法筹也)行捉在一面数之乃至诤事灭功德多此比丘闻应往不往如法治

若作如是诤事灭者是为言诤以二灭灭现前毗尼用多人语现前义如上五种

结罪 若比丘行三种筹如法灭诤后更發起者一一波逸提

比丘尼同学

律云有十种不如法捉筹 一不解捉筹于此诤事不决了不知是法非法乃至是说非说 二不与善伴共捉筹若比丘多闻持法持毗尼持摩夷不与作伴法非法乃至说非说 三欲令非法者多捉筹彼比丘作念此诤事多有如法比丘我今当捉非法筹令非法者多 四知非法多捉筹彼比丘作念此诤事非法比丘多为非法伴捉筹 五欲令僧破捉筹彼作念此诤事如法者多我今捉非法筹令僧破 六知众僧当破捉筹彼比丘知非法者多为非法伴党捉筹 七非法捉筹白二白四羯磨白异羯磨异 八別众捉筹同一界羯磨不尽集应嘱授者不嘱授现前应诃者便诃 九以小犯事捉筹或念犯罪或不故犯或發心作如是捉筹 十不如所见捉筹异见异忍是为不如所见(此十种中一一皆以越毗尼治之)有十种如法捉筹反上即是

会采 十诵律云说如法者为作长筹说非法者为作短筹说如法者为作白筹说非法者为作黑筹说如法筹以右手捉说非法筹以左手捉先行说如法筹后行说非法筹一切僧应和合集一处不得取欲

僧祗律云行筹讫若非法筹乃至多一者不应唱非法人多如法人少当作方便解坐或前食欲至者应唱令前食或后食时或浴时说法时说毗尼时随应唱之若非法者觉言我等得胜为我等故解坐我等今不起即要此坐决断是事尔时精舍边若有小屋无虫者应使净人故放火已唱言火起火起即便散起救火乃往觅如法伴

附考 五分律云若如法人多应白二羯磨灭之唱言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以多人语灭此诤事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今以多人语灭此诤事谁诸长老忍僧以多人语灭此诤事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已忍僧今以多人语灭此诤事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草覆地灭诤法第七

应与如草覆地当与如草覆地

缘起 佛在舍卫国诸比丘共诤多犯众罪非沙门法亦作亦说出入无限后诸比丘作是念我曹若还共问此事或能令此诤转深重经历年月不得灭令僧不得安乐住以是白佛佛言应灭此诤事自今已去为诸比丘结如草覆地灭诤法

释义 律云草覆地者不称说罪名罪种忏悔者是(五分律云草布地者彼诸比丘不复说鬬原僧亦不更问事根本)彼一众中有智慧堪能比丘从座起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合掌作如是言 诸长老我等此诤事多犯众罪非沙门法言无齐限出入行来不顺威仪若我等寻究此事恐令罪深重不得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诤事灭令诸比丘住止不安乐若长老忍者我今为诸长老作如草覆地忏悔此罪 第二众中亦如是说(彼两众比丘各向大众说俱还本座)彼诸比丘应作如是白(即此众中能羯磨者坐白此法是作持中之草覆地单白羯磨法也)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此诤事作草覆地忏悔白如是

白是作草覆地忏悔是一众中有智慧堪能者(仍是前人)从座起右膝著地合掌作如是白诸长老我今此诸诤事己所犯罪除重罪遮不至白衣家羯磨若诸长老听者为诸长老己作草覆地忏悔(此处宜会十诵五分用之以法喻双明则草覆地之名愈显矣推本律义足文缺故当补)第二众亦应作如是说(是中言除重罪等者谓一切因诤所犯波逸提突吉罗恶说等罪以草覆地忏悔悉皆除灭唯除前二篇及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此则或摈或治不以草覆地而能同忏解也) 若作如是诤事灭者是为犯诤以二灭灭现前毗尼草覆地不用自言治现前义如上

结罪 若比丘诤事如法灭后更發起者波逸提

比丘尼同学

会采 十诵律云草覆地有二义一鬬诤数起诤人亦多其事转众推其原本难可知处佛听布草除灭如乱草难可整理乱来弃之 二者有德上座劝喻诤者使向两众羊皮四布悔过(即五分律所谓皆舒手脚伏地今云羊皮四布者是喻也)两众者各有所助故令各在一处(此谓会集作法皆令两分各众)

五分律云若有比丘鬬诤相骂作身口意恶业后欲于僧中除罪作草布地悔过应三乞皆舒手脚伏地向羯磨者一心听受彼为白四羯磨

又十诵律云有五事诤难灭不求僧断(一)不信佛语(二)不如法白(三)二众诤心不息(四)所犯不求清净(五)反上五事者易灭

根本目得迦云有二苾刍共生瑕隙种种异言互相讟谤于此二人应信持戒者若二俱持戒应信多闻者若二俱多闻应信少欲者若二俱少欲应信极少欲者若二俱极少欲而生瑕隙无有是处(此显凡情未尽习气全存遇境逢缘 八七灭宁不严慎若无欲情亡则是非绝诤 诤法竟)

毗尼止持会集卷第十六(终)

音义

都子婆罗门村

五分律云都夷婆罗门聚落在拘萨罗国界舍卫大城西北六十余里元是迦叶佛本生之处也

庵罗果

亦云庵婆罗亦云庵摩罗旧翻为柰新翻难分別其果似桃非桃似柰非柰又生熟难分

音禅小矛也

音检目上下脸也

音亦橛也门中橛为𫔶又木段即杙也曲礼云大夫士入君门由𫔶右𫔶音孽


校注

二语一作觅罪
[A1] 已【CB】巳【卍续】
[A2] 己【CB】巳【卍续】
[A3] 己【CB】巳【卍续】
[A4] 己【CB】巳【卍续】
[A5] 己【CB】巳【卍续】
[A6] 己【CB】巳【卍续】
[A7] 己【CB】巳【卍续】
[A8] 己【CB】巳【卍续】
[A9] 己【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己【CB】巳【卍续】
[A12] 己【CB】巳【卍续】
[A13] 己【CB】巳【卍续】
[A14] 己【CB】巳【卍续】
[A15] 己【CB】巳【卍续】
[A16] 己【CB】巳【卍续】
[A17] 己【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己【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己【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已【CB】巳【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A46] 已【CB】巳【卍续】
[A47] 已【CB】巳【卍续】
[A48] 已【CB】巳【卍续】
[A49] 已【CB】巳【卍续】
[A50] 已【CB】巳【卍续】
[A51] 已【CB】巳【卍续】
[A52] 已【CB】巳【卍续】
[A53] 已【CB】巳【卍续】
[A54] 已【CB】巳【卍续】
[A55] 已【CB】巳【卍续】
[A56] 已【CB】巳【卍续】
[A57] 已【CB】巳【卍续】
[A58] 已【CB】巳【卍续】
[A59] 已【CB】巳【卍续】
[A60] 已【CB】巳【卍续】
[A61] 已【CB】巳【卍续】
[A62] 已【CB】巳【卍续】
[A63] 已【CB】巳【卍续】
[A64] 已【CB】巳【卍续】
[A65] 已【CB】巳【卍续】
[A66] 已【CB】巳【卍续】
[A67] 已【CB】巳【卍续】
[A68] 已【CB】巳【卍续】
[A69] 已【CB】巳【卍续】
[A70] 已【CB】巳【卍续】
[A71] 已【CB】巳【卍续】
[A72] 已【CB】巳【卍续】
[A73] 已【CB】巳【卍续】
[A74] 已【CB】巳【卍续】
[A75] 已【CB】巳【卍续】
[A76] 已【CB】巳【卍续】
[A77] 己【CB】巳【卍续】
[A78] 己【CB】巳【卍续】
[A79] 已【CB】巳【卍续】
[A80]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毗尼止持会集(卷16)
关闭
毗尼止持会集(卷1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