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尼止持会集卷第十二
第五十八藏他物戒
若比丘藏他比丘衣钵坐具针筒。若自藏教人藏。下至戏笑者。波逸提。
第五十九輙著净施衣戒
若比丘与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衣。后不语主还取著。波逸提。
缘起 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六群真实施亲厚比丘衣已。后不语主还取著。诸比丘闻。有少欲惭愧者嫌责。白佛结戒。由衣事及废阙烦恼。制斯学处。乃初篇盗根本种类。
释义 文分二节。与比丘下明施衣有主。后不语下结成所犯。律云。衣有十种如上。与衣者。净施衣有二种。一者真实净施。言此是我长衣未作净。今为净故与长老。作真实净。二者展转净施(展转净施法。于作持中明。此中约真实净施制也)。
结罪 是中犯者。若真实施衣不语主而取著者。波逸提。
此戒具三缘。方成本罪。一是真实净。二不语主知。三私取辄用。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若真实净施。语主取著。展转净施。语以不语随意取著。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此戒大乘同学。
缘起 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有居士请僧。明日食夜办供已。明日清旦往白时至。尔时十七群持衣钵坐具针筒。著一面经行。仿徉望食时到。六群伺彼背向时取而藏之。时到寻觅不得见。六群在前调弄。余比丘察知嫌责。白佛结戒。由调戏事不寂静烦恼。制斯学处。乃初篇盗根本种类。
释义 藏者(密举也)。衣者(三衣及余衣也)。钵者(铁瓦二种应量之器)。坐具者(敷以坐卧)。针筒者(贮针之器此等皆是比丘要用随身之六物也)。下至戏笑者(若故令他生恼而藏。或戏弄取笑而藏)。
结罪 是中犯者。若自藏。若教人藏。下至戏笑者波逸提。
此戒具三缘。方成本罪。一调弄心藏。二须是比丘六物。三彼人寻觅不获。
兼制 比丘尼波逸提(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若实知彼人物相体悉而取举。若在露地为风雨所飘渍取举。若物主为人性慢。狼借六物。为欲戒勅彼。故而举之。若借衣著。而彼不收摄。恐失便举之。或以此衣钵诸物故。有命难梵行难。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五分律云。藏余四众。乃至畜生物。突吉罗 尼藏二众物。波逸提 藏余三众物。皆突吉罗。
十诵律云。彼若觅得。突吉罗 觅不得。波逸提 若藏空针筒觅不得。突吉罗。
律摄云。但是沙门合畜之物藏。得堕罪 不合畜者。得恶作 若犯舍堕物及不净三衣减量衣授学人物。外道婆罗门等物。輙藏举者。咸得恶作。
根本律云。若苾刍寄与余苾刍。彼但藏自衣。不藏他衣。被贼盗去。不犯。
此戒大乘同学。